【名句】身①既死兮神以灵②,子③魂魄④毅⑤兮为鬼雄⑥。
【注释】①身:身体。②神以灵:意思是精灵不泯。以,而。③子:指为国捐躯的英雄。④魂魄:即灵魂。⑤毅:威武刚毅。⑥鬼雄:鬼中英雄。
【释义】身体虽死但精灵长存,你们威武刚毅的魂魄将化作鬼中英雄。
【点评】作者赞美了为国牺牲者的英雄精神。
参考文献
屈原《九歌·国殇》
魂魄毅兮为鬼雄。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身①既死兮神以灵②,子③魂魄④毅⑤兮为鬼雄⑥。【注释】①身:身体。②神以灵:意思是精灵不泯。以,而。③子:指为国捐躯的英雄。④魂魄:即灵魂。⑤毅:威武刚毅。⑥鬼雄:鬼中英雄。【释义】身体虽死但精灵长存,你们威武刚毅的魂魄将化作鬼中英雄。【点评】作者赞美了为国牺牲者的英雄精神。参考文献屈原《九歌·国殇》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夜深忽梦少年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宋词典故·广厦千间
【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
广厦千间。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广厦千间【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释义】杜甫在成都,因大风吹破所住茅屋,有感而赋诗,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表现了关切广大寒士的情怀。宋词中用为典实。【例句】安得四方寒畯彦,归吾广厦千间里。但今生、此愿得从心,心休矣。(吕胜己《满江红·观雪述怀》1759)作者对雪抒怀,在词中化用杜甫诗语,自叙以广厦庇四方寒士的心愿。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使我不得开心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终军请缨。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释义用法汉代终军奉使南越,说其王归汉,终军表示,只要给自己一条长带,就可以把南越王缚来阙下。后用此典表示志在报国,请命出征杀敌。用典形式【长缨】宋·陆游:“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明·陈子龙:“昔日长缨怀壮志,此时白羽公当挥。”【系虏】唐·元稹:“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请缨】唐·杜甫:“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明·沈明臣:“谁道虎头非将种,请缨从古是书生。”明·何景明:“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长绳缚】明·沈周:“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吊终军】宋·苏轼:“且向东皋伴王绩,未遑南越吊终军。”【问长缨】宋·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系南越】唐·魏征:“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清·陈至言:“请缨系南越,无路痛书生。”【终军愤】明·李攀龙:“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终童志】清·佟世临:“请缨慷慨终童志,赋鹏沉沦贾傅年。”【持长缨】宋·周邦彦:“曷不持长缨,取虏报县官。”【挥长缨】清·黄景仁:“夕不家宿辞帝城,式董戎寄挥长缨。”【请长缨】唐·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明·黄洪宪:“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清·张景祁:“追思燕颔勋名,问谁投健笔,更请长缨?”【请缨日】宋·陆游:“慷慨知非请缨日,推移忽及挂冠年。”【请缨手】金·元好问:“爱惜平生请缨手,一蓑休忆弄秋江。”【南越书生】清·黄鷟来:“伊吾壮士思鸣剑,南越书生快请缨。”【终军请缨】唐·杜牧:“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清·叶衍兰:“簪绂乐升平,终军漫请缨。”【请缨北阙】宋·陈师道:“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请缨系粤】宋·刘克庄:“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长缨系单于】宋·乐雷发:“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聂政刺韩王。推荐。爱诗词网。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然而,蔡邕却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在《琴操故事》中讲述了另一种“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这个聂政,与史家名传中的聂政不同,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六国时代,有一位冶工为韩王铸剑,由于过了期限,被韩王杀死。他的遗腹子聂政长大后立志替父报仇。聂政曾乔装成泥瓦工混入王宫刺杀韩王,但未能成功。尔后跟仙人学琴,经过漆身改变了容貌,吞炭改变了嗓音,最后又击落了门牙,别妻离母,励精图治,整整十年,最后终于得以刺死韩王,实现了替父报仇的夙愿。“历史”上的聂政是以身许人的普通刺客,是统治阶级内部争端的客观参与者,而“民间”的聂政,则是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平民形象。“聂政刺韩王”是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它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冶工之子,要向一国之君讨还血债。他是孤立无援的,但又是正义的,因而他不屈服于艰难困苦,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磨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人民崇拜这样的英雄。整个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五个层次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层次,简单交待聂政复仇之原由,以及聂政的第一次行刺,叙述之简练,过渡之流畅,令人叹服,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蔡邕的创作技巧,还是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想见,聂政的初次失败是很自然的,一个普通的百姓要想接近戒备森严的国君,谈何容易!更何况要刺杀他呢!凭一时兴起,简单行事,缺乏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只能去白白送死。第二个层次是这样描述的:“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虽然仅仅十数字,却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聂政终于意识到了自已的幼稚,意识到了路途的艰难,但仍未改初衷,开始锲而不舍地刻苦磨砺自己。整整七年过去了,聂政的琴终于学成。七年间,多少风霜雪雨,他经受了数不清的折磨,这回,总该如愿以偿了吧!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篇故事的妙处就在于它的纡徐曲折,第三个层次又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聂政正准备进入韩国,中途遇到了七年未见的妻子,虽然他“易容变声”,但妻子仍然从牙齿认出了他。面对哭泣的妻子,聂政只毅然决然地回答了一句话:“天下人的牙齿都象聂政的,你有什么可哭的!”这冷峻的声音里,隐藏着多么痛苦的一颗心!天下难道还有比亲人相逢却不能相认更令人心酸的吗?理想的实现,该有何等艰辛啊!难怪聂政要仰天长叹。但聂政毕竟成熟了,为了替父报仇,一切都已在所不惜,他的志向更加坚定了,重又返回山中,敲掉了自己的牙齿,重新学习了三年,才进入韩国。第四个层次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聂政的琴法达到了神妙的地步,使“观者成行,牛马止听”,终于吸引了韩王。韩王召见聂政,让聂政为他弹琴。机会终于到来了,聂政雄才大略,临阵不慌,他边弹边唱,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杀死韩王。这一层次的描写非常细腻,行文却很简练,表现聂政行动的果决,动作的麻利,歌颂了他的智慧。草菅人命的韩王“不得其死”,聂政的冤仇得报。十年磨砺,成于一朝,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部分,写聂政母亲认尸自首,聂政的行动公诸于众,使故事更加完整。“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勇气和智慧的颂歌,是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它以聂政的十年苦练作为铺垫,表现他不同凡响的意志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样,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理想的最终实现,勇于奋斗,敢于献身。人民世代传颂这些英雄的故事,它代表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后世人民所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