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与翻译、赏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②?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首放歌须纵酒④,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⑤,便下襄阳向洛阳⑥。
【注释】①剑外:四川剑门关以南的地方。蓟(ji计)北:今河北省蓟县。这里泛指河北北都,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回视。③漫卷:胡乱地收卷起来。④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畅饮。⑤巴峡:嘉陵江流经四川阆中一段江流曲折,所谓南流如巴字,亦称巴江。巴峡,即指嘉陵江峡。时杜甫正在梓州,首程应由涪江入嘉陵江,所以说“从”。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⑥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洛阳:杜甫故乡。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诗大意】我身羁剑外,忽然得知蓟北收复的消息,开始听到悲喜交集泪流满衣裳。再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也为之一扫,胡乱地卷起诗书,乐得简直发狂。我尽情痛饮放声高歌,春色明媚一路风光正好还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再奔洛阳。
【赏析】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官军在河南打了胜仗,收复了东京、河阳、汴、郑、滑、魏诸州。十一月叛将薛嵩以相、卫、洛、邢四州降,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河南河北诸州收复。广德元年正月,叛首史朝义兵败自缢,贼将李怀仙取其首级来献,请降。至此延续八年,祸及全国的灾难性大动乱始告平息。杜甫这时正携带家小漂泊梓州,消息传来,喜出望外,诗人长期的抑郁愁怀,顿时消散。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唱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诗的开头突兀直起,诗人的感情突然迸发,初闻捷报的仓猝之间,仅用语言是难以名状的,就以“涕泪满衣裳”的外形描写,把心底的兴奋激动、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喜极而零涕,非实历其境是体会不到的。首句七字,两个地名,剑外:诗人漂泊之地;蓟北:叛军的老巢。南北跨越数千里,写得气势开阔,仿佛这种狂喜的心情不是诗人一人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都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闻”字重要,诗中的一切神理、举动、设想都从此生发而出。听到消息喜极而悲,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诗人8年的颠沛流离,与安史之乱同时开始,叛乱平息也意味着苦难生活的结束。接着又写极喜之状。
第二联是诗人快活心情的具体描写。“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却看妻子愁何在?”写妻子也兼写自己,实则是夫妻二人愁容都为之一扫,情感的相互传染,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漫卷诗书”这个描述,简直像贪玩的小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放假的消息,如释重负似的轻松自在。诗人时年52,却也高兴得忘乎所以,显得那样天真,这就把诗人的爱国思家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了。
如何抒发这喜悦之情?高歌豪饮以示庆贺。诗人接着想到两河收复,回家的打算可以如愿以偿了。“青春”点明“初闻”的季节,自然界大地回春,政局也大地重光。欢悦的心情伴随着沿途山清水秀的美景,返还离别已久又梦寐以求的家园,是何等惬意啊!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美妙的遐想,立即拟好了最捷近易行的还乡路线:沿江乘舟顺流而东,过巴峡穿巫峡,然后北转,下襄阳向洛阳。这比杜甫入蜀之道顺便多了。欢快的心绪,想象的路程也是那样的捷便迅速,梓州洛阳相距数千里,简直朝发而暮可至了。这一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律诗的尾联多不对仗,而杜甫在这里不仅对仗,还是一绝妙的工对巧对。四个地名,既各自句中对偶,又上下句对偶,形成工稳的地名对,从实际地理路线上,又是一气直下的流水对。杜甫返乡沿途所经甚多,为何独取这四个地方?两峡是沿江东下的险峡,顺流急驰,舟行如穿梭,转瞬即过,正好来表现路途之迅速。而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其家园所在,又正好表现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诗人仓猝造语也是颇费苦心的。
这首抒情诗除首句叙事点题外,全是抒发惊喜之情,诗人浓重而久抑的情感一时迸发而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其势如奔流赴海,一气呵成,惊喜之状溢于字句之外,使人千载如见。全诗以情取胜,直抒胸臆,纵横自得,洒脱奔放,一似无暇顾及于篇章,然而这首律诗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结构严密而巧妙,以两地名起,以四地名结,峰峦对照,布局最奇。八句之中每句均有一个行为动态,而行为动态之前又都有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副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等,这些词语的连续使用,更显得语势流畅,节拍急促,一气贯注,如轻舟快马,长驱直下,突出了欢乐轻快的格调,诗人那种初闻喜讯、愁怀顿消、手舞足蹈、欢欣若狂的动作神态简直呼之欲出。一变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推荐。爱诗词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与翻译、赏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②?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首放歌须纵酒④,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⑤,便下襄阳向洛阳⑥。【注释】①剑外:四川剑门关以南的地方。蓟(ji计)北:今河北省蓟县。这里泛指河北北都,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回视。③漫卷:胡乱地收卷起来。④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畅饮。⑤巴峡:嘉陵江流经四川阆中一段江流曲折,所谓南流如巴字,亦称巴江。巴峡,即指嘉陵江峡。时杜甫正在梓州,首程应由涪江入嘉陵江,所以说“从”。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⑥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洛阳:杜甫故乡。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诗大意】我身羁剑外,忽然得知蓟北收复的消息,开始听到悲喜交集泪流满衣裳。再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也为之一扫,胡乱地卷起诗书,乐得简直发狂。我尽情痛饮放声高歌,春色明媚一路风光正好还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再奔洛阳。【赏析】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官军在河南打了胜仗,收复了东京、河阳、汴、郑、滑、魏诸州。十一月叛将薛嵩以相、卫、洛、邢四州降,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河南河北诸州收复。广德元年正月,叛首史朝义兵败自缢,贼将李怀仙取其首级来献,请降。至此延续八年,祸及全国的灾难性大动乱始告平息。杜甫这时正携带家小漂泊梓州,消息传来,喜出望外,诗人长期的抑郁愁怀,顿时消散。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唱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诗的开头突兀直起,诗人的感情突然迸发,初闻捷报的仓猝之间,仅用语言是难以名状的,就以“涕泪满衣裳”的外形描写,把心底的兴奋激动、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喜极而零涕,非实历其境是体会不到的。首句七字,两个地名,剑外:诗人漂泊之地;蓟北:叛军的老巢。南北跨越数千里,写得气势开阔,仿佛这种狂喜的心情不是诗人一人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都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闻”字重要,诗中的一切神理、举动、设想都从此生发而出。听到消息喜极而悲,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诗人8年的颠沛流离,与安史之乱同时开始,叛乱平息也意味着苦难生活的结束。接着又写极喜之状。第二联是诗人快活心情的具体描写。“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却看妻子愁何在?”写妻子也兼写自己,实则是夫妻二人愁容都为之一扫,情感的相互传染,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漫卷诗书”这个描述,简直像贪玩的小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放假的消息,如释重负似的轻松自在。诗人时年52,却也高兴得忘乎所以,显得那样天真,这就把诗人的爱国思家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了。如何抒发这喜悦之情?高歌豪饮以示庆贺。诗人接着想到两河收复,回家的打算可以如愿以偿了。“青春”点明“初闻”的季节,自然界大地回春,政局也大地重光。欢悦的心情伴随着沿途山清水秀的美景,返还离别已久又梦寐以求的家园,是何等惬意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美妙的遐想,立即拟好了最捷近易行的还乡路线:沿江乘舟顺流而东,过巴峡穿巫峡,然后北转,下襄阳向洛阳。这比杜甫入蜀之道顺便多了。欢快的心绪,想象的路程也是那样的捷便迅速,梓州洛阳相距数千里,简直朝发而暮可至了。这一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律诗的尾联多不对仗,而杜甫在这里不仅对仗,还是一绝妙的工对巧对。四个地名,既各自句中对偶,又上下句对偶,形成工稳的地名对,从实际地理路线上,又是一气直下的流水对。杜甫返乡沿途所经甚多,为何独取这四个地方?两峡是沿江东下的险峡,顺流急驰,舟行如穿梭,转瞬即过,正好来表现路途之迅速。而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其家园所在,又正好表现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诗人仓猝造语也是颇费苦心的。这首抒情诗除首句叙事点题外,全是抒发惊喜之情,诗人浓重而久抑的情感一时迸发而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其势如奔流赴海,一气呵成,惊喜之状溢于字句之外,使人千载如见。全诗以情取胜,直抒胸臆,纵横自得,洒脱奔放,一似无暇顾及于篇章,然而这首律诗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结构严密而巧妙,以两地名起,以四地名结,峰峦对照,布局最奇。八句之中每句均有一个行为动态,而行为动态之前又都有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副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等,这些词语的连续使用,更显得语势流畅,节拍急促,一气贯注,如轻舟快马,长驱直下,突出了欢乐轻快的格调,诗人那种初闻喜讯、愁怀顿消、手舞足蹈、欢欣若狂的动作神态简直呼之欲出。一变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雪。推荐。爱诗词网。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析】这是散文诗集《野草》中极优美,极富哲学意蕴的一篇。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自然美,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之美。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其时,北京正值隆冬,常有纷飞的雪和迅疾的风。而且这“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因为它们是由雨滴“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不像“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这种冰冷的,坚硬的雪花。因此引起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其中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情。先看“江南的雪”。作者将魂牵梦绕的情愫化在对故乡冬雪的回忆、赞美之中。南方之雪温润轻柔,落在长青的大地上,预示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里作者以“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喻南国的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滋润美艳”,更活脱脱凸现了江南雪冬的蓬勃生机。接着写雪野中的花草,将那一片白雪作背景,浓墨重彩地着上“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和“冷绿”,再赋予准确传神的形状:“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的”蜡梅花和支楞楞的“杂”草——呵呵,真是美不胜收了。再往下由静而动,忆及冬花上采蜜的群蜂。作者分明看见忙碌飞动的蜜峰,听得嗡嗡的闹声——在故乡的雪野中。不论蜜蜂们冬季“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也不论这一“看”一“听”跨越了多少时间空间,上述景象都是江南雪野给予作者的最真实、深切与不可忘怀的感受。春天是否不仅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童年的写照呢?江南雪野中假如只有红白黄绿的花草以及印象中的穿梭忙碌的嗡嗡群蜂,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似乎还不够浓。于是,在作者笔下,自然涌出七八个塑雪罗汉的孩子。那些可爱的呵着手的孩子,那一双双可爱的冻得通红的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人类的“春之声”就这样和谐地织入了自然的旋律之中。这冬雪带给人们的生气又岂止影响于孩子:“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句简单平常的话,在这里却多么有意味、多么亲切。因为此刻他不也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孩子吗?江南的雪野不是也拥抱着他尽管他已是一个“父亲”了吗?对这些自然之子的作品雪罗汉,作者层层写下去:身子洁白、明艳、闪闪生光,龙眼核的眼珠,和极富情趣的“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涂成的嘴唇。江南的雪再次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江南的冬季日间夜间气温在零上零下,雪罗汉化了又结、结了又化,“终于”使他成为“不知算什么”了。而作者的思绪也移回北方。严寒与干燥所造就的“朔方的雪花”可不像江南的雪那么“滋润美艳之至”,他们“却永远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作者对北方的雪所作的极富感情的描写、歌吟和思索,带着壮阔的思绪和深沉的情怀。在茫茫雪野中,晴空朗日下,刺骨的旋风呼啸着卷起干雪又把他们从半空撒下,万千雪粉无一不在蓬勃地奋飞,折射出闪闪的阳光。到过北方的人多会看到这种雪景。全文最后两段很短,却慧眼独具,完全摆脱了景物的描绘,这是作者心象的披露,也是常人难以想到的:但一经作者点破,读者也会感受到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如何“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于是,心中会为崇高的美感而震撼,身心会随之而升华。是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朔方的雪,难道还不孤独吗?它不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又是什么?如果说本文描写江南的雪笔墨较多,色彩明丽,意象优美动人,那么后三分之一笔触洗练道劲,色彩虽然单一但却令人眩目,在广阔与严寒的天地间造就出令人惊心动魄的意象: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我们喜欢江南雪冬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袭人的生机;我们更深深地与朔方的飞雪产生共鸣。作者让这些死去的雨富于动态:“蓬勃地奋飞”,富于色彩“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而“像包藏火焰的大雾”则既富于动态又富于色彩,同时“大雾”却能“包藏火焰”,更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搏动与战斗不已的精神。在后三分之一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作者不惜三处写到“旋转而且升腾”、“旋转而且升腾地”和“旋转升腾着的”,它们不仅构成响亮与流动的匀律,更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寄托了作者奋飞的激情。那顽强地飞舞的闪烁的朔方的雪,是由雨变成的,它不就是死掉的雨,即“雨的精魂”吗?“死”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寂灭,它毋宁说是赋予生命以另一种形态。通过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表现出“死”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成为促使生命实现的内在动因。也许可以说,朔方的雪折射出的不只是阳光,也包含作者对生生不已的生命、生死所作的哲学思考。它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青春(社会的与自然的)之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斗争的执着,对人生的睿智与深刻的思考。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但“连续的睛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朔方的雪”却“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那么掩卷遐思,“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究竟单调与否,幸运与否,人们自然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而作者这种别致的开头,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
【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六宫粉黛无颜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开轩面场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此曲只应天上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