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杏裁为梁①,香茅结为宇②。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③。
【注释】
①文杏:银杏。俗称白果树。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和手工业的高级用材。古代贵族人家经常用银杏木料作房梁。
②宇:屋檐。
③人间雨:此处与上句“栋里云”二句合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写出山间有仙灵之气。《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
银杏树打磨作屋梁,香茅草结成屋檐。不曾料知屋檩中的云,化作了人间的雨露。
【赏析】
诗歌前两句以用料精美写出文杏馆的精致。古典诗歌中,自《楚辞》而来,以香草比喻君子的美德。诗歌前两句以“文杏”“香茅”结馆,是暗写房屋主人心中的忠贞之德。房屋主人在高山之上建立别墅,希望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维系高洁的品德。后两句以暗合“巫山云雨”这一有仙灵之气的典故,用“栋里云”“人间雨”写出文杏馆的灵气。“栋里云”写出文杏馆地势之高,缥缈云间,“人间雨”既是从“栋里云”中来,又赋予了文杏馆人的情味。远离尘世又关心尘世,可以说很巧妙地关合了诗人隐居的心态。
对于绝句而言,诗人的才思是非常关键的。这首诗中王维的构思非常巧妙,没有一句正面写到文杏馆地势之高,而是通过“栋里云”,侧面写出入云的文杏馆之高,诗意缥缈仙灵。然而同样是写这一点,裴迪之作的思路就比较普通了:“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通过攀登,以及登高远眺,写出文杏馆之高。虽然很形象,但是诗味要欠缺一些。
不知栋里云。推荐。爱诗词网。文杏馆【原文】文杏裁为梁①,香茅结为宇②。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③。【注释】①文杏:银杏。俗称白果树。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和手工业的高级用材。古代贵族人家经常用银杏木料作房梁。②宇:屋檐。③人间雨:此处与上句“栋里云”二句合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写出山间有仙灵之气。《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译文】银杏树打磨作屋梁,香茅草结成屋檐。不曾料知屋檩中的云,化作了人间的雨露。【赏析】诗歌前两句以用料精美写出文杏馆的精致。古典诗歌中,自《楚辞》而来,以香草比喻君子的美德。诗歌前两句以“文杏”“香茅”结馆,是暗写房屋主人心中的忠贞之德。房屋主人在高山之上建立别墅,希望能够远离尘世的喧嚣,维系高洁的品德。后两句以暗合“巫山云雨”这一有仙灵之气的典故,用“栋里云”“人间雨”写出文杏馆的灵气。“栋里云”写出文杏馆地势之高,缥缈云间,“人间雨”既是从“栋里云”中来,又赋予了文杏馆人的情味。远离尘世又关心尘世,可以说很巧妙地关合了诗人隐居的心态。对于绝句而言,诗人的才思是非常关键的。这首诗中王维的构思非常巧妙,没有一句正面写到文杏馆地势之高,而是通过“栋里云”,侧面写出入云的文杏馆之高,诗意缥缈仙灵。然而同样是写这一点,裴迪之作的思路就比较普通了:“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通过攀登,以及登高远眺,写出文杏馆之高。虽然很形象,但是诗味要欠缺一些。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遥怜小儿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宋词典故·广厦千间
【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
广厦千间。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广厦千间【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释义】杜甫在成都,因大风吹破所住茅屋,有感而赋诗,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表现了关切广大寒士的情怀。宋词中用为典实。【例句】安得四方寒畯彦,归吾广厦千间里。但今生、此愿得从心,心休矣。(吕胜己《满江红·观雪述怀》1759)作者对雪抒怀,在词中化用杜甫诗语,自叙以广厦庇四方寒士的心愿。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石崇与王恺争豪。推荐。爱诗词网。·刘义庆·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这篇小说写的是西晋两个达官贵人争豪斗富的故事,作者采取的表现手法是正衬。石崇,字季伦,曾任荆州太守,以劫掠客商而成富豪。仕晋累迁至侍中。骄纵无忌,奢侈残暴。王恺(kai),字君夫,皇亲,官至后军将军,当时的富豪之一。石、王同属一种类型的人物。小说描述事件的着眼点是故事,而故事的跌宕起伏则离不开戏剧化的设计。此文以简炼的语言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情、口吻,来显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小说主要是写石崇,却先从写王恺入手。先写王恺是皇亲,晋武帝常常帮助他,曾经把一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那珊瑚树枝条繁茂,高下疏密有致,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当王恺把这件珍奇宝物拿给石崇看时,石崇却“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这实在是个戏剧性很强的情节,既突出地表现了石崇的骄纵成性,又使故事顿生波澜。对此一击,王恺自然很惋惜,又以为是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因而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十分严厉。但是,又是出乎意料。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还给你。”于是叫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全部取来,其中“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终于“惘然自失”。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效果。它有助于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突出题旨。应当指出的是,小说的编写者对类似石、王争豪的描写,其目的并不是揭露士族的丑闻,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欣赏态度,但毕竟在客观上为后世留下了魏晋士族思想和生活的实录。纵观历史,晋代国力并不强,国家并不强,但是那些豪门贵族在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搜刮盘剥,穷奢极侈上却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晋书·石崇传》上记载了石崇与王恺更多的争豪斗富的情况,如:“恺以澳釜(用麦芽糖水洗锅),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屏幕)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无论是史书上的记载,还是《世说新语》中的描述,我们看到的是贵族豪门的凶残和冷酷,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和腐朽。现实性是微型小说的生命力所在。《世说新语》值得鉴赏的意义也在于此。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万户捣衣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