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句曰:“暖客貂鼠裘,悲管逐青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朱门”句是前四句的直接概括,与“路有”句对比强烈,成为揭露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名言。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魇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来未经人道者。”又《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而三军有饥色。”类似的意思,古书多有所述,而一经杜甫点化,便成深刻、警人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统治者筵席上剩余的酒肉已经腐臭变质,而民间却有人冻死在路上。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揭露社会阶级的对立现象,作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照。
例如
①这些同时发生的偶然事件,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作者却正是通过这些“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摘自杨治经《艺术创作中的奇与巧》)
②为了苦苦追求自立,她奋斗、拼搏,拍过电影,唱过歌,跳过舞……“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环境,粉碎了她天真的幻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使她染上了铜臭气……(摘自齐世明《美丽而又丑陋可爱而又可怜——谈怎样认识陈白露这一人物》)
③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矢志不渝地忧国忧民,是何等不易啊!(摘自韦野《名楼赋》)
④这是一种改变了人类生活状态的食材,在古代,它是富人与穷人的区别,诗人杜甫曾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没错,这次要说的就是中药里面的肉类。(摘自半落青天《舌尖上的中药——肉类》)
⑤因为各种浪费是惊人的客观存在,结果所形成的尖锐对比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摘自夏书章《旧文杂记》)
路有冻死骨。推荐。爱诗词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语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句曰:“暖客貂鼠裘,悲管逐青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朱门”句是前四句的直接概括,与“路有”句对比强烈,成为揭露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名言。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语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史记·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淮南子》:‘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魇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来未经人道者。”又《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而三军有饥色。”类似的意思,古书多有所述,而一经杜甫点化,便成深刻、警人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统治者筵席上剩余的酒肉已经腐臭变质,而民间却有人冻死在路上。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揭露社会阶级的对立现象,作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照。例如①这些同时发生的偶然事件,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作者却正是通过这些“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摘自杨治经《艺术创作中的奇与巧》)②为了苦苦追求自立,她奋斗、拼搏,拍过电影,唱过歌,跳过舞……“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环境,粉碎了她天真的幻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使她染上了铜臭气……(摘自齐世明《美丽而又丑陋可爱而又可怜——谈怎样认识陈白露这一人物》)③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矢志不渝地忧国忧民,是何等不易啊!(摘自韦野《名楼赋》)④这是一种改变了人类生活状态的食材,在古代,它是富人与穷人的区别,诗人杜甫曾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没错,这次要说的就是中药里面的肉类。(摘自半落青天《舌尖上的中药——肉类》)⑤因为各种浪费是惊人的客观存在,结果所形成的尖锐对比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摘自夏书章《旧文杂记》)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边秋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
小仓山房。推荐。爱诗词网。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小仓山房集》,八十二卷,凡编年诗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收诗四千二百多首;文集二十四卷,续文集十一卷,外集文八卷。袁氏活跃于诗坛六十余年,以诗人、散文家、诗论家著称于当时。经历了康、雍、乾、嘉四代王朝的文坛风云,对清初以来的诗家流派如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等,都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并独创性灵说,认为“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并讥讽摹拟派文人“天涯有客号痴詅,误把抄书当作诗。”(同上)并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和情怀,从真实、创新方面着眼,要求解放传统的束缚,不以时废人,不以人废诗,不拘一格,打破了古今和门户的限制。从袁枚的创作实践来看,《小仓山房集》四千余首诗,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览袁诗,其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就是抒写性灵,写他个人的“性情遭遇”,写他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不拟古,不过分雕琢,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和内心感受,风格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袁枚的诗,主要有两类:旅游诗和咏史诗。旅游诗如《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小仓山房集》卷一),写了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中富于浪漫色彩的形象来描绘桂林群山的千姿百态;形容洞中的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谽谺。”使作者也“疑是盘古死后不肯化,头目手足骨节相钩连”,“又疑女娲氏,一日七十有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却是“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表现作者在创作上的追求。又如《渡江大风》(《小仓山房集》卷二十二)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渡长江的情景,大风激浪,波涛如怒,气势较大。而《所见》一诗只通过短短二十字,描绘出了偶然见到的那个牧童的活动,把牧童的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表现了作者捕捉生活细微场景的才能。又如《水西亭夜坐》:“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诗人陶醉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写景写情,别有一番清新之韵味。咏史诗如《秦中杂感八首》、《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等,都直抒胸臆,各有天地。《马嵬》(同上卷八)之四:“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讥讽之意颇为深刻。但他也有一些格调不高流于浅滑的作品,大都是关于风花雪夜的歌唱、对生活琐事的咏叹和应酬之作,思想性不高。袁枚散文的特点是描写中带有情感,寓道理于描写中。如《黄生借书说》(《文集》卷二十二)重阐述借书而读,读之易专的道理,借以勉励黄生专心读书;又如《书鲁亮侪》(同上卷九)刻画了鲁亮侪“奇男子”的作风,从侧面透露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封建官僚越往上爬就越昏庸,上司随时随地都可以不经过调查就把下属官员摘印撤职,写出了李令处“且浴且思”、“击盆水誓”,最后“掷印铿然”、“怒马驰去”的勇状,人物细节,人物心理都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他还写了一些骈文,虽运用对偶典故,但并不堆砌涂饰,在对偶中兼用散行,风格独特,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传为名篇。枚作为清代著名文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有褒有贬。而其作品由于流于浮空,也被讥为“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来看,他的诗有弊病,也有创意。相对而言,后者更为可贵。他鄙弃礼教,反对传统,不信佛道,讥笑八股等等,都显示出他思想中反拟古崇尚自然的精神,正是李贽等人所代表的晚明精神的继续。《小仓山房集》,有乾隆间刻本,另外还有嘉庆间刻本的石韫玉撰《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邹树荣撰的《袁文笺证补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收有今人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
【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桃花开暖风吹拂的春日过去了,又迎来了雨打秋梧黄叶纷飞的时节。【解析】不论是春风荡漾,桃李花开的日子,还是秋雨绵绵,梧桐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苦苦思念杨贵妃。以景物完全不同的春秋时日,代表一年四季和每时每刻。唐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集》一二卷235页)【鉴赏】春风拂过,便是桃李花开的季节;秋雨下时,却是梧桐叶落的季节。“梧桐”有表示忠贞爱情的寓意,因此“梧桐叶落”有着爱情离散之意。此处前句是春后句是秋,两句对举,并不是实写一时一地之景,而是以美丽的春景指代二人昔日的快乐,以萧瑟的秋景指代唐明皇回宫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日思夜想,他再也看不到如桃李盛开的娇颜;如今的秋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打在他的心里,绵密不断,场面寂寞且凄惨。诗人将以往的盛况和如今的衰景作对比,暗讽了唐明皇因迷色误国而带来的终生悔恨之状。
桃李花开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桃花开暖风吹拂的春日过去了,又迎来了雨打秋梧黄叶纷飞的时节。【解析】不论是春风荡漾,桃李花开的日子,还是秋雨绵绵,梧桐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苦苦思念杨贵妃。以景物完全不同的春秋时日,代表一年四季和每时每刻。唐白居易《长恨歌》中云:“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集》一二卷235页)【鉴赏】春风拂过,便是桃李花开的季节;秋雨下时,却是梧桐叶落的季节。“梧桐”有表示忠贞爱情的寓意,因此“梧桐叶落”有着爱情离散之意。此处前句是春后句是秋,两句对举,并不是实写一时一地之景,而是以美丽的春景指代二人昔日的快乐,以萧瑟的秋景指代唐明皇回宫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日思夜想,他再也看不到如桃李盛开的娇颜;如今的秋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打在他的心里,绵密不断,场面寂寞且凄惨。诗人将以往的盛况和如今的衰景作对比,暗讽了唐明皇因迷色误国而带来的终生悔恨之状。
【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
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这是一个醇香的夜晚,渐熄了万家灯火,寂灭了日间喧闹,轻风骀荡,带来了一阵婉转悠扬的笛声,在婉转悠扬中,还有一份深隐的凄清与哀伤。这笛声随风飞遍东都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有一个地方,有一位诗人,正被这不知何处飘来的笛声打动了、感动着。此刻,他再也无法入眠,揽衣出户,在月色的清辉中放飞自己的思乡之情,一如笛声的飞扬与悠扬。引起他一怀愁绪的,正是这样一首凄清的《折杨柳》的曲子!这是一首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离别时,正是从路边折取长长的、柔柔的柳枝相送,以示离别之情。柳枝的绵长一如离人的依念之情,又如惹人思绪的带刺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夜晚,这样满含离怀愁绪、略带凄清与哀伤的曲子,怎能不撩人情怀、惹人产生不尽的思乡之情呢!所以诗人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情到浓处的自然之语,不带丝毫斧斫的痕迹,正如笛声吹奏技艺的纯熟,是那样随意地挥洒!此时,诗人正沉浸在浓浓的乡思之中,心潮澎湃,而笛声的吹奏者或许正致力于发抒自己当下的心绪感受,并未曾想到他的心绪会打动、感染着另一个地方的痴情听众。这位痴情听众又将他的情绪蔓延开去,认为这首曲子会打动更多的、甚至是全部的旅人的心——“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种情感的推移,更是肺腑之语!【鉴赏2】这是一首闻悠扬动人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前二句写,春夜里,东都洛阳,万家灯火渐灭,白日喧嚣已静,忽然一阵凄清婉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飞遍了整个洛城。“暗”字见出吹笛人的不可知;“飞”字见出笛声的清妙空灵;“散”“满”二字,用了夸饰的手法,见出笛音飘飞的广、远,仿佛整个洛城都已听见。后二句写,静夜之中谛听,乃知为《折杨柳》之曲,此曲饱含离愁,诗人内心能不激荡起故园之情?此诗紧扣一“闻”字,又以“折柳”关联诗意,生思乡之情,真妙合无间矣。此诗与上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相较,一为先闻笛而后有情,一是先有情而后闻笛;一为因物而动情,一是因情而感物。二诗用意略同,却章法迥异,给人感受不同:此篇有一唱三叹之妙,上篇有含蓄不尽之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