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佬

烧火佬朗读

郑风《烧火佬》全文|赏析|读后感

郑风



我们姓郑的在我们那个乡场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族内“人多马强”,因此在地方上势力大,没有外姓的人敢来欺负我们。

可是家族一大了,也就免不了要出坏人。

在我的邻居,住着一户人家。当家的人是一个抽大烟又好赌钱的家伙。一份产业差不多给他弄得精光了。后来吃长斋,做了“同善堂”的信士弟子。然而他却给他十五岁的儿子讨一个二十多岁的媳妇。

媳妇大,儿子小,老人公又不十分老,中间自然就发生了不大“荣誉”的行为。这种事,在我们的家乡叫着“烧火”。而讲“烧火”的人叫“烧火佬”。

我那时是一个在高小念书的孩子,跟着别的孩子学会了两句歌谣:

“太阳出来满天红,

烧火佬出来戴斗篷。”

我们几个孩子,一看见这位“烧火佬”,就背地大家做鬼脸,“好热呀!”“好热呀!”(太阳出来的意思)的轻轻唱着。等他走远了,然后大家哄哄大笑,又把那两句歌谣反复的吟唱起来。

有一回,我们正这样喊的时候,不知谁的声音大了一点,给那位“烧火佬”听见了。他跑将过来,一把拉住我,想要重重报复一顿,可是大约他不敢得罪我家的缘故,所以竟没有打我。却另外找到了出气的人,我的邻居姓张的一个较大的孩子。

这孩子吃他的亏了。给他打得鼻血长流,一颗门牙差不多也要打掉了。烧火佬则下决心,一不做,二不休,这口气要好好出一下。尤其这个面子非抓转来不可。而这个孩子恰好是外姓。他于是向他的家长提条件。但对方的态度比较的强硬,不肯接受。他于是跑去找族长。

“他这样骂我,就是骂我们姓郑的。”他对族长说,“谁不相信我是一个善士,我个人本不打算计较,可是,族长,这有关族誉呀……”

姓郑的会有这种坏人么?呸!什么东西,公然敢说姓郑的坏话。污蔑姓郑的族誉,这还了得。族长是不会罢休的。

但有位年轻一点的却向族长说些难听的话。他要族长调查一下,看他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呢,他主张把这位仁兄在祠堂里打一百屁股。这样来维持族誉,以正礼节而警……

然而这却惹得族长动火了。

“你贵姓呀?朋友!”族长火到这种程度。“难道你不姓郑?那么你为什么不顾全大局?别人拚命洗不脱的污,你硬想要在姓郑的头上栽端正。姓郑的族誉受了污辱,我们得把这污辱洗干净呀!”

这位年轻人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但族长没有封闭他的嘴巴,也没有把他禁闭起来。这自然要他自己“改过自新”。可是这污辱后来是如何洗雪的呢?我因为升入初中去了,后来又忘记问。不过根据现在的看法,大约诉是可以不必起的,可以提出条件来:

一、向“烧火佬”磕头放大炮,说他是一位有道德的好人。

二、向郑氏宗祠放火炮,并承认姓郑的绝无坏人这一原则。

三、向族长之类的人说一声自己(指姓张的家长)是烧火佬,以息此事。

这样,烧火佬可以安心去烧他的火,而姓郑的族誉益加光荣。族长之类的人,可以照常在茶桌子上坐上席,对人大讲其礼义廉耻了。



【赏析】微型小说,是一种眼光,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又是一种艺术神经,一种对生活的高度敏感,一种能够嗅出别人不易察觉的东西的特殊本领。《烧火佬》体现了作家的这一种智慧,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对生活不同一般的思索,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升华。

小说描写了一个童年的见闻:本家族里,一个把家业弄得精光的败家子,不得不做了“同善堂”的信士弟子,十分荒唐地给十五岁的小儿子讨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媳妇,于是乎,就发生了不名誉的“烧火”行为。这种乱伦行为本该受到谴责,“烧火佬”也应当夹起尾巴做人.可想不到,他在受到孩子的哄笑后,为了出气,竟把一个外姓的小孩打得鼻血长流,甚至找到族长要“抓转来”面子。那族长不但不拿他是问,反而为了所谓的“维持族誉”竟要为他也为家族洗脱污辱。粗粗看来,小说只是在饶有趣味地叙述一个“烧火佬”的故事,然仔细审视,在朴实的叙述中却渗透着强烈的批判意味。小孩的哄笑使烧火佬如被蜂螫;烧火佬自己败坏了族誉,居然还在族长面前大言不惭地说:“谁不相信我是一个善士,我个人本不打算计较,可是,族长,这有关族誉呀”,活脱脱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流氓嘴脸;族长非但不采纳青年的建议,深入调查,严惩“烧火佬”,反而为“烧火佬”开脱,表现了他的昏庸和糊涂,其结果只能是姑息养奸。小说绵里藏针,笔带机锋,特别最后“烧火佬可以安心去烧他的火,而姓郑族誉益加光荣。族长之类的人,可以照常在茶桌子上坐上席。对人大讲礼义廉耻了”几句,更是绝妙的讽刺和无情的挖苦。

值得注意的,小说的批判意味,并不仅限于故事叙述的“丑事”本身,把这童年的见闻和现实社会的诸多弊端加以此照,并找出他们的相似之点,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讽谕性极强而又非常蕴藉的故事,它促使人们去作更深入的思索。自古以来,家有败子,族有败类,国有奸贼,我们对此不能恪守“家丑不可外扬”的信条,只有不徇私情,才能荣家、耀族、兴国,否则,将是“烧火佬”继续安心烧火。这篇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正在这里。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

()

【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洗衣服的村女们回来了;荷叶左右晃动,打鱼的小船穿过荷丛,顺水而下。浣:洗。莲:荷。上下句均为因果倒装的句式,这样更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韵味,富有音乐美。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林中喧声闹语,行人欢步;水上草叶纷披,舟船穿行。亦用以形容乡村安宁祥和的生活情景。[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今天的李坑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了……水乡的诗意也许只在我们这些看客浮光掠影的匆匆行走中才得以洋溢,而这里的年青一代,也许仅仅是为了将来不用尽日泡在水中用力摔打着衣服,不用终日播种捕鱼,纷纷离开了这里,到外面去寻找他们眼里更精彩的一切去了。(袖袖《乡关何处——婺源记游》)【鉴赏】竹林中听得一阵喧闹之声,那是浣纱的女子成群结队地归去。看那池塘中莲花微微一颤,是晚归的渔舟悄然而下。诗句描绘了日暮时分人们陆续离开山中的情景。诗人并没有直接看到他人的离去,而是调动各种感官展开联想:先是听觉捕捉到了竹林中的喧闹声,便明白这是浣纱女结伴归去;再是视觉觉察到池塘中莲花的轻轻颤动,便想到这是渔舟在池塘里渐渐飘远。这种别具匠心的写法,使得诗人和其他人不但没有照面,反而像是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读来令人感到其他人的活动不仅没有对山中的宁静产生破坏,反而凸显了山中傍晚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平和。【全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诗歌。作者王维。选自《王右丞集》。王维晚年信奉佛教,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这首诗描写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村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隐逸生活的喜悦之情。本诗的写作特色在于景物描绘。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常是“以画法为诗法”的。他精心选取了最富特征的几个镜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朴实无华的素描笔法突出地表现,形成了明净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动词的对举,也别具情韵。此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中肯。

()

【出处】唐·李白《将进酒》

【译注】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孤独寂寞,只有饮酒的人能留名后世。

()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