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出处】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译注】先前来送葬的人,各自都回家去了。亲戚们或许还有余悲,而其他人早就忘了这些,已经唱起歌来。向:昔,原先。余:剩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众人给死者送葬后,除至亲外,其他人已无悲痛。亦用以说明人死后很容易被人遗忘。[例]日前遇见叔平,知道隅卿已于上月在宁波安厝,那么他的体魄便已永久与北平隔绝,真有去者日以疏之惧。陶渊明《拟挽歌辞》云: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何其言之旷达而悲哀耶。恐隅卿亦有此感,我故急急地想写了此文也。(周作人《隅卿纪念》)
他人亦已歌。推荐。爱诗词网。《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出处】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译注】先前来送葬的人,各自都回家去了。亲戚们或许还有余悲,而其他人早就忘了这些,已经唱起歌来。向:昔,原先。余:剩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众人给死者送葬后,除至亲外,其他人已无悲痛。亦用以说明人死后很容易被人遗忘。[例]日前遇见叔平,知道隅卿已于上月在宁波安厝,那么他的体魄便已永久与北平隔绝,真有去者日以疏之惧。陶渊明《拟挽歌辞》云: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何其言之旷达而悲哀耶。恐隅卿亦有此感,我故急急地想写了此文也。(周作人《隅卿纪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
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
烘托手法。推荐。爱诗词网。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运用烘托的方法,一定要确定所写的主体。对宾体的描写,是为了说明、补充、烘托主体,不能过分强调宾体,喧宾夺主。另外,人们用什么景物陪衬什么感情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用雷雨陪衬打击,用丽日、鲜花陪衬欢快、幸福,用秋风、落叶陪衬悲惨、凄凉,用阳光、大道陪衬希望、光明前途等。使用烘托手法时,要注意创新,不落俗套。
【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与译文]彩笺,用来题诗或写信的彩色精美信笺。尺素,书写用的白色生绢,长约尺许,故称尺素。这里“彩笺”、“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兼提二者,是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两句的意思是,我想寄信给你诉说内心的思念和愁苦,可是你一去杳无音讯,而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谁知你如今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词,表达了居家的思妇望远怀人而又难通音问的惆怅情绪,造语工巧,文字秀美。
欲寄彩笺兼尺素。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与译文]彩笺,用来题诗或写信的彩色精美信笺。尺素,书写用的白色生绢,长约尺许,故称尺素。这里“彩笺”、“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兼提二者,是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两句的意思是,我想寄信给你诉说内心的思念和愁苦,可是你一去杳无音讯,而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谁知你如今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词,表达了居家的思妇望远怀人而又难通音问的惆怅情绪,造语工巧,文字秀美。参考文献(宋)晏殊《蝶恋花》
【诗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意思】我在心中想念着你,正是秋天的夜里;此刻我一面散步,一面吟咏着初凉的天气。【全诗】《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释】①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指邱丹,苏州嘉兴人,曾为仓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故名。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丹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县东北),二人常有唱和。②属(zhu):值。③幽人:幽居之人,指邱员外。【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诗。邱二十二,名丹,诗人邱为之弟,当时邱丹正在山中学道。诗前二句写诗人自己,即怀人之人。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描写诗人徘徊低吟的情形,承接自然。后半首写在山中学道的邱丹,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由前二句生发,又是前两句的深化。全诗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是韦应物五绝的代表作之一。施补华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岘佣说诗》)
怀君属秋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意思】我在心中想念着你,正是秋天的夜里;此刻我一面散步,一面吟咏着初凉的天气。【全诗】《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释】①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指邱丹,苏州嘉兴人,曾为仓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故名。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丹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县东北),二人常有唱和。②属(zhu):值。③幽人:幽居之人,指邱员外。【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诗。邱二十二,名丹,诗人邱为之弟,当时邱丹正在山中学道。诗前二句写诗人自己,即怀人之人。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描写诗人徘徊低吟的情形,承接自然。后半首写在山中学道的邱丹,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由前二句生发,又是前两句的深化。全诗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是韦应物五绝的代表作之一。施补华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岘佣说诗》)
巧缘艳史。推荐。爱诗词网。巧缘艳史民国排印奉《巧缘艳史》正文书影民国排印本《巧缘艳史》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缘浪史》。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实为“江海主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仅存民国排印本。日本鬼磨子书房、台北“中国古艳稀品丛刊”影印民国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民国排印本。宋朝江南名士黄上卿,考中三甲,放了河南安阳县正堂。夫人病亡后,就到扬州娶了蔡监生之女为妻。新婚之夜,上卿见新人姿容绝世,国色无双,夫妻如鱼得水,曲尽一团恩情。回家后,凡家中大小事情均由蔡氏掌管,自己择日上任而去。两月后,蔡氏打听得华严寺十分热闹,就打扮得如花似玉,与随身使女爱莲乘轿来到寺内朝佛游玩。正巧被在寺中卖珠客曹悦心撞见。悦心年轻貌美,一见蔡氏,惊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一路随轿来到黄府,打听到家里实情。回寺一夜痴想。最后装作卖婆到蔡府卖珠。夫人在挑拣时,悦心故意将一串好珠撒落在地,借口天晚,明日来寻。夫人怕珠少说不清楚,就留宿悦心。悦心百般挑逗,两人遂做巫山之梦。事后,夫人串通爱莲,悦心黄昏即入黄家,三人月下花前饮酒,十分有趣。从此朝欢暮乐,朝藏夕出,无人知晓。本城衙行生理邬利,年三十方娶妻。妻玉奴柔顺聪明,夫妻二人十分眷恋。一日同到岳家拜寿,邬利先回。玉奴回家途中遇大雨,到寺中躲避,被悟明、悟净两个和尚撞见,假献殷勤,强抱入室凌辱。玉奴无奈,只得屈从,忍辱偷生。玉奴的丈夫邬利因不见妻子回家,往岳家接迎又不见人影,遂发生争吵,告到县衙。事关人命,县太爷只得先把邬利下狱。一夜玉奴为寺中老和尚侍宿,因思家心切,一味小心顺从,以求放归。并立下重誓,保证不说出老和尚之事。于是老和尚清晨悄悄打开山门,放了玉奴。那悦心与夫人朝欢暮乐,不觉二载。一日闻听老爷转升,将要回家取家眷赴任。夫人拿出十多封银子交给悦心,暂时分手,再想良策。黄上卿荣归回家,忙忙碌碌过了十余日。那天上午,上卿见床顶上有一块干唾,怀疑蔡氏有外遇,于是逼诱爱莲说出内情。于是先到华严寺,将曹悦心以往所做的事访查得八九不离十,然后报官假说失盗,大盗藏在寺里。县公准备派人到寺搜查,此时玉奴来到县前,将前事一一说明。县公大怒,即到华严寺,搜得三个和尚、三个妇人和一个卖珠客。在审讯中,玉奴特地为老和尚开脱。县公问明情况,判老和尚还俗,悟明、悟净问斩,曹悦心以盗银罪充军。本县差人孙昌,年轻无妻,经同事冯管介绍,娶了容貌标致的青年寡妇花玉兰为妻,如鱼得水。过了半年光景,孙昌常去走差,在家也不像初婚那样情意绵绵,玉兰心上不甚满意。再加上孙昌常吃醉酒撒酒疯,无故打骂玉兰,使玉兰心中冷落了几分。一日玉兰在后门汲水时,因力不济失手将桶落在井中。正在为难之时,得邻家浪子吴仁帮助。以后吴仁常来帮助打水,意欲勾搭玉兰。一次吴仁来时恰遇大雨,又值孙昌走差在外,玉兰就邀吴仁进屋小坐,后又一同吃酒谈笑。双方意通情通,自此夜夜同床,时时共笑。不久,双双来到西子湖畔住下。那孙昌回家,不见玉兰,但家中银物一些不少,疑惑不止。此事被城中一光棍杨禄知晓,假作玉兰表叔来勒索孙昌。未成,就写下状词告孙昌谋杀妻子,尸迹无存等情。知县见人命关天,就将孙昌下了狱。而吴仁与玉兰到杭后坐吃山空,又无生意可做。迫于生计,玉兰沦为妓女,打扮迎客。嫖客纷纷,车马不绝。不久官差冯管往都院下文,来到杭州,发现了玉兰的踪迹,报告官府,将她捉拿归案,孙昌才得以无罪释放。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穷:尽。更:再。【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题解】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鉴赏】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这首五绝,言简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进,因而千古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诗写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首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穷:尽。更:再。【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题解】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鉴赏】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这首五绝,言简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进,因而千古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诗写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