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
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诗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曹植 白马篇。推荐。爱诗词网。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魏]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诗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推荐。爱诗词网。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古语所谓“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比喻想法一致。后来,此语在使用时发生转义,比喻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明史纪事本末。推荐。爱诗词网。《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系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系统地记载明代近3百年的重要史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取北京。全书80卷,以一卷系一事,故卷帙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以广雅本为例,其中篇幅较多的,如卷16燕王起兵,卷66东林党议,卷71魏忠贤乱政,卷72崇祯治乱,卷75中原群盗;篇幅较少的,如卷19开设贵州,卷23平山东盗,卷70平徐鸿儒,卷76郑芝龙受抚等。《明史纪事本末》除《亲征漠北》、《俺答封贡》两卷外,每卷后均有附论,写法仿《晋书》的“论”、“赞”,用骈体文,多数为谷氏自己所作,间或有直接引用他人之论。如卷56《李福达之狱》即用高岱论,卷66《东林党议》用倪元路论,卷68《三案》之“梃击”、“移宫”二案用夏允彝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代官修《明史》前八十多年,无正史为据,广泛采用野史和杂记传说。所记成祖设立三卫,进军漠北以及沿海倭寇,议复河套等事,其中史实较《明史》详细而又颇有出入,可以相互参证。该书较以前纪事本末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史料来源不是脱胎于某一部书,而是集众书之长。《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晚明与清室相关之事,略而不载。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通行本内缺《辽东兵端》、《熊王功罪》、《插汉寇边》、《毛师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六篇,拜经楼有旧钞本。”清初厉行文字之禁,谷氏成书后,曾被指控,其缺少晚明之事当为受政治影响后之改版,而非由于谷氏撰作的疏漏,吴氏拜经楼所藏旧钞本(后归陆氏皕宋楼,清末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经傅以礼借钞得一本(今存浙江图书馆),他于光绪三年孟冬写有跋文,称原书“不分卷,亦无序目,撰人名截去。”又称“是书体例全仿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只篇末无论为小异耳。观卷中附注有详《流寇之乱》、《崇祯治乱》等话,此两篇为谷书中子目,疑此书亦出其手,初为一书,后以事关昭代龙兴,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傅氏乃改题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定为6卷。《四库提要》引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之说,谓谷氏书原为张岱所辑的《石匮藏书》,谷氏以五百金购之;又称其多取谈迁所作,后论则杭诸生陆圻所作。古代官僚著书多有幕宾为之操笔,谷氏之书内容充实,组织亦甚为精密,似非一人在公余之暇所能胜任。但该书编纂得当,首尾一致,其中应有谷氏一定的功劳,不可便认为是袭取他人之作;若以《国榷》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较,所载崇祯时期多有相同,这是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在史料来源方面似有一定承袭关系,但采用同一史料并非等同于代作。又张岱《与周戬伯书》说:“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著丹铅,以终厥役。”据此则张岱所协助者以崇祯部分为主,更非谷应泰出于巨金相购。谷应泰编撰《明史纪事本末》是以封建士大夫的立场总结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不仅一律诬蔑为“盗贼”,并多用丑化的写法,如诬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是“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而对于效忠君王的人物都作正面肯定,甚至不惜采用伪史记载。如燕兵进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自焚身死。但当时曾有建文帝未死,潜服出逃的传说,后来便有许多伪史乘机而作,其中最有系统者和万历年间所写《致身录》,记随建文出亡者凡22人。当时稍具历史知识者,无不指出其伪,论证十分明确,沈德符《野获编》、许元溥《吴乘窃笔》均指出系后人伪造的种种明证,“与逊国仕宦从亡,风影无涉”。而谷氏全用《致身录》之说,并作论云:“疑一龙之未出,摈众蛇而不载。”他相信这些伪史记载,并为那些“忠君”的人叫屈,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系统地概括了明朝一代的史实,仍应值得肯定。如关于农民起义,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和中期的河北、蜀中、江西,以及末年的全国性起义,都有专篇作比较集中的记载;又如修治运河、防御倭寇、宦官弄权以及矿税为害等,也都有专篇论述,这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