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白马篇

曹植 白马篇朗读

曹植《白马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无古辞,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以首句二字名篇。《太平御览·兵部》引本诗,题作《游侠篇》。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塑造了一个武艺精强,奔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本诗不仅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能够体现“慷慨任气”“词采华茂”之“建安风骨”神韵的建安诗作中难得的杰作。

首二句起笔不凡,先声夺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雪白的战马,如狂澜骤起,奔驰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消失在通向西北疆场的征途中。这里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先截取最能表现人物英雄性格的场面,突出个性特征,把游侠少年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用“借问谁家子”来铺叙,交待人物身世:“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幽并”,幽州和并州,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古代幽并之民,“好气任侠”。原来这位英姿勃勃的骑士是幽州和并州一带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保卫祖国,他屡建奇功,名扬塞外,声震边陲。轻轻一笔,似在不意中,却从侧面点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曹植早年曾随曹操征伐四方,得到父亲许多军事学的传授,可以说也是一位深得曹操宠爱的“白马少年”。当时的形势的确在激发着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作者塑造的轻生重义、奔驰沙场的形象,正是他的自我写照,情、志尽在其中。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写游侠儿如何练就一身杰出的本领:“宿昔”二句,写他朝朝夕夕以良弓、楛矢为伴、勤习苦练。“控弦”六句,以铺陈排比的笔法,用两两相对的句式,极力表现他的习武生活。“控弦”二句,写一左一右,“仰手”二句,写一上一下。四句相同的句式铺写四个不同的方向,“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点活了左右上下一系列的动作,使人应接不暇,连声叫绝。然后,写他的轻捷灵活胜过林中猿猴,他的勇猛剽悍恰如虎豹蛟龙。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毫不过分。这一层,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连续而形象地突出了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的不凡身手,不仅丰厚了诗歌的内容,充实了人物形象,而且为第三层写游侠少年英勇善战杀敌立功作了铺垫。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里,诗人没有写战斗的过程,只用“长驱”、“左顾”、“蹈”、“陵”,突出表现他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慨。由于有前边坚实的铺垫,这里用如椽大笔的挥洒则收到似电影特写镜头般的典型细节刻画的效果。将游侠少年英勇善战的个性加以放大而又集中地活现于读者面前。

至此,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四层中,作者又进一步用人物自白的方式,对游侠少年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具体的描写:既然置身于枪锋刀刃之上,哪里还顾到自己的性命呢!连父母都顾不上,哪里还谈什么儿子与妻子!既然把名字编入壮士的行列,就绝对不应该再考虑到个人。对于献身于祖国的人,战死沙场,就好像回到久别的家乡一样轻松愉快。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这首诗的最强音,也是这首诗的高潮。它说明了游侠少年之所以能为国立功,不仅仅是他的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积极。他不仅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一位肝胆照天地、精神泣鬼神的民族英雄。这两句广为后人传诵的诗句,也是作者借游侠少年之口的自我表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白马篇》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方面由于全诗的基调是昂扬的,充满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在他的两首《杂诗》里说得更率直:“闲居非吾愿,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这样的思想感情,是他塑造的游侠少年形象显得真切而凛然有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不仅继承了乐府民歌的浑朴自然的风格,全诗毫无故意雕琢的痕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文人作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和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

“花開時節與誰來。”詩句出處:《定風波》;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

()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