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昭帝高演

孝昭帝高演朗读

孝昭帝高演 

  一、宫闱政变中的胜利者

乾明元年(560)二月的一天,残阳如血,一轮落日把首都邺城装饰得悲怆、凄凉。北齐大丞相高演独自策马在邺城郊外徐徐而行。他的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几天前骨肉相残的凄惨哭声。高演是高欢的第六个儿子,高殷的亲叔叔。高演平时和兄弟们相处得很融洽,兄友弟孝,温良谦让。但在政治的天平上,权力欲望的砝码常常是高于骨肉之情的。成大事者不被良心所束缚,高演深信这一政治哲学。事情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也就只好按预定计划继续走下去。虽然高殷已经打入冷宫,天子已是名存实亡,但自古“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如何尽早稳妥地搬掉高殷这块绊脚石,由自己来当皇帝呢?想到这,他不由眉头一皱,虽然他的心腹幕僚王晞、陆杳、高演等人肯定是会向着他的,但娄太后和部分贵族大臣对这件事意见并不一致。沉思良久,他觉得自己首先得稳住已有的阵容,然后才能去瓦解,说服反对势力。想到这,他觉得一桩心事总算有了着落,于是扬鞭策马,奔回皇宫。

他首先探探王晞的意图:“我如果前段时间不的你的话,早被杨愔这伙人杀了。你看我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

王晞心有灵墀一点通:“您以前当亲王的时候,一切行为应受礼法的约束。现在不同了,您的行为应该受天命的驱使,不应该违背天的意志,人间的一切礼法您可以置之脑后。”

高演心中暗喜,进一步问王晞:“你说我应该遵循天命,但很多贵族大臣都说我是违背祖先遗训,你看对这些大臣应该怎样对付才好?”

王晞说:“你掌握大权的时间还不长,您如果想用刑法的力量来制服这些大臣,恐怕会祸起萧墙。为了社稷千秋大业,您不如尽早登基称帝,安抚天下,顺应民心。这样,一时的非议也就会逐渐消失了。”

高演心中豁然开朗,表面上还怒气冲冲:“你怎么敢说这种话,不怕用‘谋叛’的罪名惩罚你吗?”

王晞慷慨激昂:“陛下黄袍加身,是上天、百姓都一致仰望的事,既然合乎民心,我又怕蒙受什么斧钺之刑呢?”

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高演立即授王晞为司马,可径直进入朝廷,不拘君臣礼节。

过了几日,丞相从事中郎陸杳悄悄把王晞叫到他家,要王晞劝高演尽早登基,免得夜长梦多。并且说,朝里很多大臣都支持高演。王晞随即把这番话告诉给高演,高演有些迟疑:“如果朝廷内外真的有那么多人支持我当皇帝,三朝元老赵彦深每天上朝议政,怎么也没见他对我表露过这种意思呢”?

王晞又跑去试探德高望重的赵彦深,赵彦深说:“近来朝廷内外议论这事的人很多,我本来也想和大丞相好好谈谈,但心里不免有些后怕。现在你既然把话题挑明,我胆子也就壮起来了。你尽管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赵彦深在朝廷是一个可以左右政局的老臣,大臣们见赵彦深已经表态,也都纷纷支持高演篡位。

高演转而执行的第二步计划。他去征求娄太后的意见,不巧贵族大臣赵道德在场,没等太后发话,他一口反对:“你不学周公辅助成王,反而要骨肉相残,不怕后世千秋万代都戳你脊梁骨吗?”高演怏怏而退。第二天,高演又去见娄太后,向她陈明之所以要登基的各方面原因,而且威胁说:“现在幼主昏弱,政局不稳,人心不定,四邻相逼。祖先打下的江山万一出了什么差错,由谁来负责呢”?

太后思忖良久,权衡左右,勉强答应了高演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一个条件:“你篡位可以,但绝对不能伤害高殷,万一高殷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和你没完”!

八月,太皇太后废高殷为济南王,常山王高演登基为帝,年号皇建。

  二、勤勉政事从谏如流

高演从小喜欢谈论政治得失,臧否古今人物。高洋在位的时候,尚书的奏书大多雷同,或者轻重不分,杂乱无序。高洋便下令先把奏书交给部分朝臣分类、讨论、评判,然后再交给高洋披阅。二十来岁的高演或褒或贬,矫正剖析,一一合乎事理。高洋对他的政治才华非常叹服。高洋后期,整日沉湎酒色,政事荒废。高演对此忧心忡忡,他不厌其烦地规劝高洋。见高洋不听,只好下跪哭泣,劝高洋以国事为重,远离酒色。高洋说:“江山有你在,我放纵放纵还怕什么?”高洋有时也觉得心里愧疚,对高演起誓:“你既然这样讨厌我纵酒,自今以后,谁还敢叫我喝酒的,格杀勿论!”说罢,把所有的酒杯全部砸烂。但坚持不了几天,高洋又旧病重犯,背着高演尽情享乐。

高洋后期,在整个朝廷里,能够洁身自好,勤勉政事,并且还能对高洋起些规劝作用的人物,也就只有高演等寥寥几个人。当高洋正在纵情荒淫的时候,高演常常一身正气进入大殿,高洋见他进来,只好悻悻作罢。有时高洋兴头正旺,见高演破坏他的兴致,也会勃然大怒。下令将高演捆绑起来,然后拔出匕首,叫大臣们列举高演的罪状,只要说出一条,高演就会命归黄泉。大臣们内心也挺佩服高演,觉得他是国家的栋梁,因此都下跪求高洋赦免高演。高洋见大家都说不出什么坏话,才把匕首扔到地上。

皇建元年(560)八月,高演当皇帝后,立即大刀阔斧,整顿政治秩序。他下了一系列诏令:官奴婢60岁以上的一律免为自由人;廷尉、中丞等执法官必须以法量刑,徇私舞弊者处以死刑;国子寺可广招学生,讲习经典,置立官员,进行督课。自高欢以来,粮价腾升,贡粮转运困难。高演上台后,在黄河南北进行大面积屯田,结果每年从屯田中可获得十多万石粮食,河北等地粮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为了缓解贡粮运输困难,高演又在河北等地设立粮仓,储存粮食。经过高演的整顿,年旷日久的粮食危机终于得到解决。

在北齐皇帝中,礼贤下士,从谏如流,高演是突出的一个。有一次,高演在朝廷里把一个犯人杀了,血溅廷柱。高演问王晞:“这人应不应该死?”

王晞说:“应该死,但可惜死的地方不对。我听说‘在刑场上杀人,死得其所。’朝廷是议政的神圣地方,怎么能擅自在朝廷里杀人呢?”

高演马上保证:“从今以后,我要为大家作个榜样,不允许这种事再次发生。”

高演经常自我反省,并要求大臣们帮助他反省。他对大臣高叡和库狄显安说:“我执政不久,缺乏经验,请你们大胆说出我做得还不够的地方。”

库狄显安说:“陛下有时胡说八道。”

高演有些惊讶:“说下去”!

库狄显安接着说:“过去陛下见到文宣皇帝殴打臣下,总是苦苦规劝,认为人主不该这样。现在您也常常殴打臣下了,您以前说过的话不是等于胡说八道吗”?

高演握着库狄显安的手,连声道谢。高叡说:“陛下做事,事无大小,主次不分,过于琐碎”。

高演说:“你说得很对,这一点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现在百废俱兴,什么事都得从头开始。”

为了及时了解民情,反省自己,他特意命令一些大臣,如尚书阳休之、鸿胪卿崔劼等人可以随时径直进入高演卧室,讨论历代礼乐、职官、田市,征税和政治得失,逐一分析哪些属于制度不合于当代,但现在还在沿袭的;哪些是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天下,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哪些政策是得当,哪些不得当。这些大臣和高演商谈起来,总是天一亮就进宫,天黑才出来。

  三、偃武息兵愧疚而亡

高欢时期,北齐和北周连年干戈不息。到高演执政的时候,双方实力发生了变化,北齐反而比北周强盛。高演问大臣卢叔虎该如何处理东西方关系,卢叔虎说:“现在的局势是我们实力比他们强,我们富他们穷。为什么连年战争我们还不能并吞北周呢?原因在于我们战略上有失误。我们过去总是采取骑兵游击作战的策略,这是少数民族的掳掠战术,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良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在前线平阴阳(今陕西眉县东)设立军事重镇,深挖濠沟,广建工事,大量储存粮食和武器。如果他们不主动出击,我们就采取“蚕食”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把北周黄河以东的土地夺过来。如果他们敢主动进攻我们,那么,除非十万以上的兵力才是我们的对手。假如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逸待劳,闭关不出。长安以西都是荒凉地带,北周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而来,补给困难。不出三个月,北周的农业就会荒芜,这样,我们即使不攻,他们也会自己崩溃的”。

高演非常赞赏这个战略战术,如果采取这一办法,北周是难以应付的。但高演认为现在国内急需的是稳定,建设,而不是去拓地夺民。因而高演执政时期,与四邻各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

皇建二年(561)九月,高演出于政治利害关系把高殷杀害。没过几天,心情平静下来以后,高演又开始愧疚起来。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兄长高洋,这种内疚的心情整日整夜在折磨着他。不久,他神志开始有些错乱了,眼前总是出现一种幻像:高洋领着杨愔、燕子献一行人,手持宝剑,怒目裂齿,从天空中走进宫殿,扬声要为高殷报仇。高演一看见这种幻像,便下跪叩头求饶,声泪俱下。高演夫人连忙叫人来“驱鬼”,将煮沸的油在宫殿内外扬洒,命令太监、仆役们个个手持火炬,整夜围着宫殿站立,防止“鬼魂”侵入宫殿。

经过一番“驱鬼”,高演似乎觉得心理轻松了一些。十月金秋,为了散散心,他便和几个随从一道去郊外打猎。跑着跑着,一只狡兔突然从树丛中冲出,高演的马受惊跳起,把高演从马上重重摔了下来,肋骨折断。娄太后刚刚听说高殷被高演害死了,也不顾高演重病在身,气冲冲闯进来,厉声问高演:高殷在哪里,连问三声,高演垂着头,无颜相答。娄太后气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话,还是把高殷杀了。现在你也得到报应了。死吧!死吧!你这号人死了活该!”

高演受伤以后,病情急剧变化。以前的幻像又出现了。他整日整夜不吃不睡,只是跪在地上,叩头求饶。神志稍一清醒,他想起自己一旦死后应该谁来继承皇位的大事。本来已立自己的儿子百年为皇储。现在细细一想,又有些心惊肉跳:我欺负高殷年幼势单,杀君篡位。谁又能保证我死后长广王高湛不会把我的儿子杀了,自己当皇帝呢?何况高湛并不是那种仁义之人。斟酌再三,他觉得万全之策是改立皇储,另立高湛为皇位继承人。皇建二年(561)十一月,高演诏令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又给高湛写下遗书一封,哀求高湛:“我死后你要好好对待我的妻子儿女,千万别学我的样。”处理完后事,高演溘然去世,终年仅27岁。葬于文靖陵,谥号孝昭皇帝。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姐妹

()

唐·白居易

()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