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注释】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擂第一通鼓,战斗开始。
再:两次。擂第二通鼓。
竭:尽。指士气用尽了。
【赏析】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傲慢强大的齐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名字叫曹刿。曹刿是一个乡民,但有战略眼光。他认真分析了鲁国进行战争的条件,认为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可以一战。而在战术上,他坚持等齐军擂了三通鼓后,才向前进攻,结果打了大胜仗。
鲁庄公问战胜齐军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第一通鼓,士气振作了起来;擂第二通鼓,士气开始衰落;擂第三通鼓,士气就耗尽了。敌方士气没有了,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曹刿总结的,既是齐国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是战争的客观规律。曹刿在战役战术的运用上,善于捕捉战机,采取在敌方三鼓之后奋勇出击,以己之气盛,击彼之气衰,从而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静制动,以少胜多的奇迹。
现在,“一鼓作气”作为成语,比喻要趁劲头十足的时候,努力把事情做完,而不要消极懈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注释】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一鼓:擂第一通鼓,战斗开始。再:两次。擂第二通鼓。竭:尽。指士气用尽了。【赏析】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傲慢强大的齐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名字叫曹刿。曹刿是一个乡民,但有战略眼光。他认真分析了鲁国进行战争的条件,认为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可以一战。而在战术上,他坚持等齐军擂了三通鼓后,才向前进攻,结果打了大胜仗。鲁庄公问战胜齐军的原因。曹刿回答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第一通鼓,士气振作了起来;擂第二通鼓,士气开始衰落;擂第三通鼓,士气就耗尽了。敌方士气没有了,而我方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敌人。曹刿总结的,既是齐国军队的实际情况,也是战争的客观规律。曹刿在战役战术的运用上,善于捕捉战机,采取在敌方三鼓之后奋勇出击,以己之气盛,击彼之气衰,从而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静制动,以少胜多的奇迹。现在,“一鼓作气”作为成语,比喻要趁劲头十足的时候,努力把事情做完,而不要消极懈怠。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宋词典故·千里命驾
【出典】《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南朝梁·刘孝标注:“《晋阳秋》曰:‘安字中悌,东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开旷,有拔俗风气。’干宝《晋记》曰:‘初,安之交康也,其相思则率尔命驾。’”《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千里命驾。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千里命驾【出典】《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南朝梁·刘孝标注:“《晋阳秋》曰:‘安字中悌,东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开旷,有拔俗风气。’干宝《晋记》曰:‘初,安之交康也,其相思则率尔命驾。’”《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释义】三国时,魏名士吕安与嵇康友善,每当想念对方,便不远千里动身前往看望。后世常用此事作为思友、访友的典故。【例句】①千里故人驾,不怕物情猜。(李纲《水调歌头·同德久诸季小饮,出示所作,即席答之》902)这里用本典叙写同友人聚会。②安得如云长翮,命驾不须千里,上下逐君游。(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1049)这里以“千里命驾”典为衬托,表现渴望会见远方友人的情思。
何必金与钱。推荐。爱诗词网。“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人际关系·交友”类的诗句。人生最可贵的在于彼此理解,何必用什么金钱?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金钱的蔑视。言短意深,掷地有声。此名言至今仍有启迪作用。李白“赠友人三首”“全唐诗”第1761页。繁体:“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人際關系·交友”類的詩句。人生最可貴的在於彼此理解,何必用什麼金錢?表現出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對金錢的蔑視。言短意深,擲地有聲。此名言至今仍有啟迪作用。李白“贈友人三首”“全唐詩”第1761頁。拼音:“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RenJiGuanJi·JiaoYou”LeiDeShiGou。RenShengZuiKeGuiDeZaiYuBiCiLiJie,HeBiYongShenMeJinQian?BiaoXianChuShiRenDuiYouYiDeZhenShi,DuiJinQianDeMieShi。YanDuanYiShen,ZhiDeYouSheng。CiMingYanZhiJinRengYouQiDiZuoYong。LiBai“ZengYouRenSanShou”“QuanTangShi”Di1761Xie。
【诗句】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出处】唐·李商隐《北青萝》。【意思】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全诗】《北青萝》.[唐].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出处】唐·李商隐《北青萝》。【意思】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全诗】《北青萝》.[唐].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
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这是一个醇香的夜晚,渐熄了万家灯火,寂灭了日间喧闹,轻风骀荡,带来了一阵婉转悠扬的笛声,在婉转悠扬中,还有一份深隐的凄清与哀伤。这笛声随风飞遍东都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有一个地方,有一位诗人,正被这不知何处飘来的笛声打动了、感动着。此刻,他再也无法入眠,揽衣出户,在月色的清辉中放飞自己的思乡之情,一如笛声的飞扬与悠扬。引起他一怀愁绪的,正是这样一首凄清的《折杨柳》的曲子!这是一首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离别时,正是从路边折取长长的、柔柔的柳枝相送,以示离别之情。柳枝的绵长一如离人的依念之情,又如惹人思绪的带刺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夜晚,这样满含离怀愁绪、略带凄清与哀伤的曲子,怎能不撩人情怀、惹人产生不尽的思乡之情呢!所以诗人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情到浓处的自然之语,不带丝毫斧斫的痕迹,正如笛声吹奏技艺的纯熟,是那样随意地挥洒!此时,诗人正沉浸在浓浓的乡思之中,心潮澎湃,而笛声的吹奏者或许正致力于发抒自己当下的心绪感受,并未曾想到他的心绪会打动、感染着另一个地方的痴情听众。这位痴情听众又将他的情绪蔓延开去,认为这首曲子会打动更多的、甚至是全部的旅人的心——“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种情感的推移,更是肺腑之语!【鉴赏2】这是一首闻悠扬动人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前二句写,春夜里,东都洛阳,万家灯火渐灭,白日喧嚣已静,忽然一阵凄清婉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飞遍了整个洛城。“暗”字见出吹笛人的不可知;“飞”字见出笛声的清妙空灵;“散”“满”二字,用了夸饰的手法,见出笛音飘飞的广、远,仿佛整个洛城都已听见。后二句写,静夜之中谛听,乃知为《折杨柳》之曲,此曲饱含离愁,诗人内心能不激荡起故园之情?此诗紧扣一“闻”字,又以“折柳”关联诗意,生思乡之情,真妙合无间矣。此诗与上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相较,一为先闻笛而后有情,一是先有情而后闻笛;一为因物而动情,一是因情而感物。二诗用意略同,却章法迥异,给人感受不同:此篇有一唱三叹之妙,上篇有含蓄不尽之趣也。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1】一轮明日从海上慢慢升起,远在天边的亲人这时候一定和我一样在凝视着它。后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写大海月出之景,次句由明月念及天涯同望、共此月光的情人,则两地痴心相爱之情、心心相印之意,都已不言而明。虽与前人“隔千里兮共明月”同一机杼,却更意蕴深沉,气象高古而雄浑。【意思2】面对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想念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用了悬想示现的手法,深沉强烈地表达出彼此之间无限的思念,其心心相印之情,万里相连,真挚缠绵。【鉴赏】一望无际的海面之上,明月初升,远隔天涯的人或许和自己一样,也在翘首凝望这皎洁的月华。可以想见,夜空中那一轮煌煌明月,在海水的倒映之下更显得流光溢彩。仰望着无际的夜色与月华,让人在感叹造物的神奇之时,不由开始思念远在千里的人。此刻良辰美景,却不能与之并肩共赏,然而同在一片天空之下,此时此刻,所思念的她亦如同自己一般仰望着月光吧。不经意间,既显现出淡淡的遗憾,又流露出丝丝的欢喜。诗句视野开阔,诗境明亮,情感表露虽然看似浅淡,实则深切悠远。引人共鸣,耐人寻味。后人常以此句形容分别后的思慕之情。【英文翻译】1.Brightmoonbornofthesea,Atsky’sfarthestedgesweshareitnow.(BurtonWatson译)2.Astherisingmoonisabovethesea,Theentireworldsharesit’sshine.3.Themoon,grownfullnowoverthesea,Brighteningthewholeofheaven,(Bynner译)【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②竟夕:终夜:③怜:爱惜之意。④滋:多。⑤不堪盈手:不能满手。⑥“还寝”句:回到卧室,梦见相会之期。【鉴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4〕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5〕〔1〕这首五律写对月怀念远人。“情人”、“相思”、“佳期”诸词,古代不专用于男女关系。张九龄(公元678~749),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景龙初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始兴县伯,官至中书令,为开元贤相之一。开元中为李林甫排挤,贬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张曲江集》。〔2〕“海上”二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个时候,人们在相隔遥远的地方都仰望着它。天涯,天边,指极远之处。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本句化用此意。〔3〕“情人”二句:情人,有情的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唐诗笺注》:“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诗同此笔墨。二句想象远方的有情人长夜难寐,通宵望月相思所思之人。〔4〕“灭烛”二句:怜,爱惜。光满,指月光满堂。觉露滋,感觉到露水太多。二句写因为爱这满堂月光而将烛吹灭,又到庭中徘徊望月,夜深露重,披上衣服。不返室而披衣,仍在望月也。〔5〕“不堪”二句:不堪,不能。盈手赠,意为捧一满把相赠。这里化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佳期,好时刻。二句言这月光不能捧一满把相赠对方,还是回屋睡觉,做一个相会的美梦吧。本诗写望月怀远的情景,全篇扣紧“望”、“怀”二字生发,情景相融,由月出到露重,由室内到庭中,句句说月、说相思,层次秩然不紊,上下勾连、前后相映,“共”逗起远人,“怨”逗起相思,“怜”、“满”、“觉”、“滋”乃至“盈手赠”,都是人月合写,以之写情,委婉深秀,起结圆满,字句外有其神韵。《唐诗癸签》说:“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唐诗别裁》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本诗体式是律诗,但仍留古诗韵味,颔联不对仗。【赏析】首二句开篇入题,一写远望所见,一写远望所思。“此时”最易勾起彼此的绵绵思念之情。月光成了彼此共赏的对象,似乎也成了彼此寄托情思的媒介和桥梁,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不就唱出了“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心声么?一个“共”字,真是包蕴无限,情意无限,感慨无限,耐人品味。首句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如出一辙,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与“天涯共此时”帖为一联,既写出了千古不磨之景,也写出了千古不磨之情,自成高格,遂为名句,传诵不衰。次二句以“竟夕”与“遥夜”对举,以“相思”与“怨”呼应,抒写了这种终夜“相思”不息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五六句具体描绘终夜相思情景,先屋内后屋外。灭掉蜡烛,顿时清辉满屋,十分可爱。于是不由得披起衣裳,在月光的引导之下,步出户外,遥相佇望,直到夜深。“滋”包含着滋生不已之意,仿佛可见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润湿了大地,也润湿了衣襟。夜确实是很深了,怀远之人佇望得也确实是太久了。“竟夕”二字,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说明和刻画。而终夜佇望的结果,是否在感情上得到了某种满足呢?没有,一点没有。满把的月光似乎可以用来赠给情人,但实际上连这点也做不到,令人十分难堪。怎么办呢?还是回屋去睡觉吧,梦中倒还有可能同情人欢会。“不堪”句从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乎”翻出,即景起意,设想奇妙,托出了一腔纯真的情意。全诗紧扣诗题,从“望”中展开情节,从“怀”中写出深情。层次井井而又富于曲折变化,通过怀远之人外在行为动作的次第展示表现了他内在心情的矛盾痛苦状态,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中,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玄宗生日,百官多献珍异,唯他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代兴废之道。为玄宗称赏。玄宗欲拜李林甫为相,他谏阻,不听。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贬为荆州长史。然诗多应制之作,台阁习气较浓;被贬之后,诗风亦变。其著有《感遇诗》十二首,即贬谪后所作,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现存有《曲江集》。【评点】“海上生明月”,虽无色彩点染,脱口而出;但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情思。此浑成自然之风格。
海上升明白 天涯共此时。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处】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1】一轮明日从海上慢慢升起,远在天边的亲人这时候一定和我一样在凝视着它。后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写大海月出之景,次句由明月念及天涯同望、共此月光的情人,则两地痴心相爱之情、心心相印之意,都已不言而明。虽与前人“隔千里兮共明月”同一机杼,却更意蕴深沉,气象高古而雄浑。【意思2】面对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想念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用了悬想示现的手法,深沉强烈地表达出彼此之间无限的思念,其心心相印之情,万里相连,真挚缠绵。【鉴赏】一望无际的海面之上,明月初升,远隔天涯的人或许和自己一样,也在翘首凝望这皎洁的月华。可以想见,夜空中那一轮煌煌明月,在海水的倒映之下更显得流光溢彩。仰望着无际的夜色与月华,让人在感叹造物的神奇之时,不由开始思念远在千里的人。此刻良辰美景,却不能与之并肩共赏,然而同在一片天空之下,此时此刻,所思念的她亦如同自己一般仰望着月光吧。不经意间,既显现出淡淡的遗憾,又流露出丝丝的欢喜。诗句视野开阔,诗境明亮,情感表露虽然看似浅淡,实则深切悠远。引人共鸣,耐人寻味。后人常以此句形容分别后的思慕之情。【英文翻译】1.Brightmoonbornofthesea,Atsky’sfarthestedgesweshareitnow.(BurtonWatson译)2.Astherisingmoonisabovethesea,Theentireworldsharesit’sshine.3.Themoon,grownfullnowoverthesea,Brighteningthewholeofheaven,(Bynner译)【全诗】《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释】①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②竟夕:终夜:③怜:爱惜之意。④滋:多。⑤不堪盈手:不能满手。⑥“还寝”句:回到卧室,梦见相会之期。【鉴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4〕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5〕〔1〕这首五律写对月怀念远人。“情人”、“相思”、“佳期”诸词,古代不专用于男女关系。张九龄(公元678~749),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景龙初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始兴县伯,官至中书令,为开元贤相之一。开元中为李林甫排挤,贬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张曲江集》。〔2〕“海上”二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个时候,人们在相隔遥远的地方都仰望着它。天涯,天边,指极远之处。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本句化用此意。〔3〕“情人”二句:情人,有情的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唐诗笺注》:“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诗同此笔墨。二句想象远方的有情人长夜难寐,通宵望月相思所思之人。〔4〕“灭烛”二句:怜,爱惜。光满,指月光满堂。觉露滋,感觉到露水太多。二句写因为爱这满堂月光而将烛吹灭,又到庭中徘徊望月,夜深露重,披上衣服。不返室而披衣,仍在望月也。〔5〕“不堪”二句:不堪,不能。盈手赠,意为捧一满把相赠。这里化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佳期,好时刻。二句言这月光不能捧一满把相赠对方,还是回屋睡觉,做一个相会的美梦吧。本诗写望月怀远的情景,全篇扣紧“望”、“怀”二字生发,情景相融,由月出到露重,由室内到庭中,句句说月、说相思,层次秩然不紊,上下勾连、前后相映,“共”逗起远人,“怨”逗起相思,“怜”、“满”、“觉”、“滋”乃至“盈手赠”,都是人月合写,以之写情,委婉深秀,起结圆满,字句外有其神韵。《唐诗癸签》说:“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唐诗别裁》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本诗体式是律诗,但仍留古诗韵味,颔联不对仗。【赏析】首二句开篇入题,一写远望所见,一写远望所思。“此时”最易勾起彼此的绵绵思念之情。月光成了彼此共赏的对象,似乎也成了彼此寄托情思的媒介和桥梁,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不就唱出了“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心声么?一个“共”字,真是包蕴无限,情意无限,感慨无限,耐人品味。首句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如出一辙,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与“天涯共此时”帖为一联,既写出了千古不磨之景,也写出了千古不磨之情,自成高格,遂为名句,传诵不衰。次二句以“竟夕”与“遥夜”对举,以“相思”与“怨”呼应,抒写了这种终夜“相思”不息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五六句具体描绘终夜相思情景,先屋内后屋外。灭掉蜡烛,顿时清辉满屋,十分可爱。于是不由得披起衣裳,在月光的引导之下,步出户外,遥相佇望,直到夜深。“滋”包含着滋生不已之意,仿佛可见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润湿了大地,也润湿了衣襟。夜确实是很深了,怀远之人佇望得也确实是太久了。“竟夕”二字,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说明和刻画。而终夜佇望的结果,是否在感情上得到了某种满足呢?没有,一点没有。满把的月光似乎可以用来赠给情人,但实际上连这点也做不到,令人十分难堪。怎么办呢?还是回屋去睡觉吧,梦中倒还有可能同情人欢会。“不堪”句从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乎”翻出,即景起意,设想奇妙,托出了一腔纯真的情意。全诗紧扣诗题,从“望”中展开情节,从“怀”中写出深情。层次井井而又富于曲折变化,通过怀远之人外在行为动作的次第展示表现了他内在心情的矛盾痛苦状态,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中,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玄宗生日,百官多献珍异,唯他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代兴废之道。为玄宗称赏。玄宗欲拜李林甫为相,他谏阻,不听。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贬为荆州长史。然诗多应制之作,台阁习气较浓;被贬之后,诗风亦变。其著有《感遇诗》十二首,即贬谪后所作,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现存有《曲江集》。【评点】“海上生明月”,虽无色彩点染,脱口而出;但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情思。此浑成自然之风格。
【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残夜还没消退,海上已升起一轮红日;旧岁尚未过去,江上的春意已经来临。【鉴赏】这两句诗是倒装句,是“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的意思。残夜就要过去了,海上又升起了日头;旧年就要过完了,春天又来到了江边。感叹光阴无情,岁月又匆匆逝去,抚今追昔,徒增游子无限的乡愁。【赏析】广阔如海一般的江面之上,茫茫夜色尚未退去,一轮明日已然从残存的夜色中缓缓升起;凛凛寒冬还未逝去,又一年的新春早已从昔日的寒冬之中悄然生发。诗句中的“生”和“入”两个动词的使用,不仅为朝阳与初春添上了拟人化的色彩,更显得二者的生发顺畅自然、轻巧灵动,虽然只是微露端倪,却足以令人欣喜。这句诗既是写景佳句,也包含着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初阳生于夜色,而它的光辉能够抹去残夜的黑暗;新春生于寒冬,而它的温暖足以消弭旧冬的严寒。后人常用此句在困境中给予自己无尽的希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海上红日初升,春意呈露的景色。[例]今年初春,我从广州坐船去汕头。在船上,我出乎意外地看到一次最伟大最壮观的日出。……红日把汹涌的海浪染成红色,仿佛不是海浪在奔涌,而是烈火在燃烧,是热血在沸腾。这时,也许你会想起“东方红,太阳升”那雄浑的旋律,而我,则想起了一首唐诗,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优美意境。(南海居士《海日生残夜》)二、用以比喻如日东升,勃然向上的势态。[例]如李氏刚建立唐朝之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结束混战,稳定中原,加强与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国势如一轮初生之红日,无怪乎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击赏。(宋红梅《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全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合称“京口三山”。题一作“江南意”。2.首二句《河岳英灵集》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析诗意知王湾驶船东行。3.阔:一作“失”。指江水盛大,与岸齐平。4.此联颇富哲理,指出新生于旧的自然变化规律。5.结联用汉苏武被困匈奴,思念故国系书雁足传讯事。王湾家居洛阳,故临空寄意。【鉴赏】王湾是一个不太显达的诗人,但是“词翰早著”。故居洛阳,一生“尝往来吴楚间”。此诗为其名作,历代备受盛赞。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山峻水阔。诗人泛舟东下,泊于山脚,见江南景色俊秀,风光明媚而生怀乡之思。此诗便抒发了这样一种情怀。它语意清新,境界壮阔,充分显示出意气风发的盛唐气象。首联以工丽对偶开篇点题。因北固山横插江中,泊船于山下,依山面水,故山水并提。“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指题中“北固山”。瞻望前程,山环水绕,望不断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而漫漫归处,更在青山之外。诗人乘船前进,江中行舟,正向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客路青山外”是虚写,想象丰富,空灵跳脱;“行舟绿水前”是实写,自然质朴,清新贴切。此联中,宦游江南的羁旅之情已从“客路”“行舟”的字里行间隐隐透出;飘泊游荡、前途无着的茫然之感也从“青山外”“绿水前”中不断流露。它与尾联中的怀乡之思、捎书之愿遥遥相对,彼此呼应。颔颈二联都是写江上景色,开阔而壮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不见两岸。一个“阔”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游子舟中所见江面辽阔、气势壮观的实景。无边无际的水域之上,孤舟一叶,风帆高举,仿佛悬于水面。说风不用“风顺”而用“风正”,足见风的大小合适,风向对路;它是那样强劲有力,却又不徐不疾,此等好风唯在春天有!说帆不用“行”、“举”却用一个“悬”字,足见不仅风顺,而且水顺,潮平无浪,舟行如飞。“两岸阔”“一帆悬”两两相对,前者极尽壮阔,后者极尽孤单,结合来读,相互映衬,更见山河气势之恢宏。句子也愈发显示出其非同寻常的精采。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以非常相近的美感。颈联,历来是吸引人们的警句,它构思巧妙而内容丰富,极见神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下,镇江周围,江面水域辽阔,故以“海”形容之。当残夜尚未消退之时,太阳便划破黑暗在东方的海面上涌动,即将升腾而起;江南气候温和,旧年的腊月还没有过完,江风江水便都透露出了春的气息。诗人写“海日”写“江春”皆神妙莫比,“生”“入”二字不仅仅写出了时序的暗转与代更,更使人感到了新生命的强大力量。海日这新的曙光早在黑暗中就已孕育,终于冲破了残夜;春天的脚步是那样有力,匆匆不可待,提前急急地闯入到旧的一年。这是什么?这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体现着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力量,它是那样坚强有力。这两句因了“生”“入”二字,非常形象地给予了读者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它充溢着自然的理趣和辨证的法则,使人感到韵味无穷。若将其换成“升”“随”二字,那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再也没了这份生机与活力。以上二联虽然都是写行舟所见,但是角度各不相同。颔联写空间,是实写;颈联写时间,重于虚写,以实代虚。手法上,前者体现静观,后者强调动态。而无论是写“时”还是写“空”,意象都是恢宏壮观的,都给人以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海日升,春意动,诗人驶舟,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大雁掠过晴空。啊,这是北归的雁群,它们将要经过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鸿雁捎书的传说,触景生情,盼望着雁儿能够到达故乡,捎去自己对亲人的深深思恋。此联承颔颈二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表现出茫茫客路上所泛起的一层淡淡乡愁。此篇最见盛唐气象。我们读过不少抒写羁旅之思、怀乡之情的篇什,它们大都表现出一种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的情绪,格调纤细柔弱。王湾此诗,也写羁旅,也写乡愁,也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是由于境界雄奇壮美,意气刚健清新,音节铿锵响亮,语句新奇精警,所以不仅不使人感到颓唐,反而使人耳目一新,感到精神振奋。明代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举此诗为“盛唐句”是极有道理的。【赏析1】这是一首记游之作。次,住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有南、北、中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归雁,雁为候鸟,秋天南下,春天北归,故称归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诗人要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给故乡洛阳。全诗生动地描绘出旅途中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明媚景色。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一个“次”字展开,用“青山”、“绿水”、“平潮”、“风帆”、“海日”、“江春”这几样景物,组成了一幅江南特有的冬景图。首联写“客路”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洒脱;“行舟”二字将神驰乡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抓住江潮这一特有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江潮涨后水波浩荡、风顺帆悬的图景,意境开阔。一个“正”字,兼包“顺”风与“和”风的内容,唯其如此,帆才能够“悬”。颈联上句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的奇观,下句虽写残冬,但江南已有春的气息,使全诗情趣盎然。尾联二句紧承颈联,与首联遥相呼应,表露出滞留异地他乡的思归之情。总之,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阔大,预示着盛唐诗歌发展的前景。相传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特别欣赏,亲手题于政事堂,以为赋诗的“楷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则认为这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线的标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以及后世受到普遍的重视。【赏析2】唐代诗人王湾(生卒年不详)作。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诗。全篇语意清新,境界开阔,体现了盛唐诗气魄宏大,富于深广概括力的特色。
海日生残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意思】残夜还没消退,海上已升起一轮红日;旧岁尚未过去,江上的春意已经来临。【鉴赏】这两句诗是倒装句,是“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的意思。残夜就要过去了,海上又升起了日头;旧年就要过完了,春天又来到了江边。感叹光阴无情,岁月又匆匆逝去,抚今追昔,徒增游子无限的乡愁。【赏析】广阔如海一般的江面之上,茫茫夜色尚未退去,一轮明日已然从残存的夜色中缓缓升起;凛凛寒冬还未逝去,又一年的新春早已从昔日的寒冬之中悄然生发。诗句中的“生”和“入”两个动词的使用,不仅为朝阳与初春添上了拟人化的色彩,更显得二者的生发顺畅自然、轻巧灵动,虽然只是微露端倪,却足以令人欣喜。这句诗既是写景佳句,也包含着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初阳生于夜色,而它的光辉能够抹去残夜的黑暗;新春生于寒冬,而它的温暖足以消弭旧冬的严寒。后人常用此句在困境中给予自己无尽的希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海上红日初升,春意呈露的景色。[例]今年初春,我从广州坐船去汕头。在船上,我出乎意外地看到一次最伟大最壮观的日出。……红日把汹涌的海浪染成红色,仿佛不是海浪在奔涌,而是烈火在燃烧,是热血在沸腾。这时,也许你会想起“东方红,太阳升”那雄浑的旋律,而我,则想起了一首唐诗,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优美意境。(南海居士《海日生残夜》)二、用以比喻如日东升,勃然向上的势态。[例]如李氏刚建立唐朝之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结束混战,稳定中原,加强与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国势如一轮初生之红日,无怪乎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击赏。(宋红梅《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全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合称“京口三山”。题一作“江南意”。2.首二句《河岳英灵集》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析诗意知王湾驶船东行。3.阔:一作“失”。指江水盛大,与岸齐平。4.此联颇富哲理,指出新生于旧的自然变化规律。5.结联用汉苏武被困匈奴,思念故国系书雁足传讯事。王湾家居洛阳,故临空寄意。【鉴赏】王湾是一个不太显达的诗人,但是“词翰早著”。故居洛阳,一生“尝往来吴楚间”。此诗为其名作,历代备受盛赞。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山峻水阔。诗人泛舟东下,泊于山脚,见江南景色俊秀,风光明媚而生怀乡之思。此诗便抒发了这样一种情怀。它语意清新,境界壮阔,充分显示出意气风发的盛唐气象。首联以工丽对偶开篇点题。因北固山横插江中,泊船于山下,依山面水,故山水并提。“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指题中“北固山”。瞻望前程,山环水绕,望不断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而漫漫归处,更在青山之外。诗人乘船前进,江中行舟,正向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客路青山外”是虚写,想象丰富,空灵跳脱;“行舟绿水前”是实写,自然质朴,清新贴切。此联中,宦游江南的羁旅之情已从“客路”“行舟”的字里行间隐隐透出;飘泊游荡、前途无着的茫然之感也从“青山外”“绿水前”中不断流露。它与尾联中的怀乡之思、捎书之愿遥遥相对,彼此呼应。颔颈二联都是写江上景色,开阔而壮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不见两岸。一个“阔”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游子舟中所见江面辽阔、气势壮观的实景。无边无际的水域之上,孤舟一叶,风帆高举,仿佛悬于水面。说风不用“风顺”而用“风正”,足见风的大小合适,风向对路;它是那样强劲有力,却又不徐不疾,此等好风唯在春天有!说帆不用“行”、“举”却用一个“悬”字,足见不仅风顺,而且水顺,潮平无浪,舟行如飞。“两岸阔”“一帆悬”两两相对,前者极尽壮阔,后者极尽孤单,结合来读,相互映衬,更见山河气势之恢宏。句子也愈发显示出其非同寻常的精采。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以非常相近的美感。颈联,历来是吸引人们的警句,它构思巧妙而内容丰富,极见神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下,镇江周围,江面水域辽阔,故以“海”形容之。当残夜尚未消退之时,太阳便划破黑暗在东方的海面上涌动,即将升腾而起;江南气候温和,旧年的腊月还没有过完,江风江水便都透露出了春的气息。诗人写“海日”写“江春”皆神妙莫比,“生”“入”二字不仅仅写出了时序的暗转与代更,更使人感到了新生命的强大力量。海日这新的曙光早在黑暗中就已孕育,终于冲破了残夜;春天的脚步是那样有力,匆匆不可待,提前急急地闯入到旧的一年。这是什么?这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体现着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力量,它是那样坚强有力。这两句因了“生”“入”二字,非常形象地给予了读者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它充溢着自然的理趣和辨证的法则,使人感到韵味无穷。若将其换成“升”“随”二字,那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再也没了这份生机与活力。以上二联虽然都是写行舟所见,但是角度各不相同。颔联写空间,是实写;颈联写时间,重于虚写,以实代虚。手法上,前者体现静观,后者强调动态。而无论是写“时”还是写“空”,意象都是恢宏壮观的,都给人以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海日升,春意动,诗人驶舟,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大雁掠过晴空。啊,这是北归的雁群,它们将要经过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鸿雁捎书的传说,触景生情,盼望着雁儿能够到达故乡,捎去自己对亲人的深深思恋。此联承颔颈二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表现出茫茫客路上所泛起的一层淡淡乡愁。此篇最见盛唐气象。我们读过不少抒写羁旅之思、怀乡之情的篇什,它们大都表现出一种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的情绪,格调纤细柔弱。王湾此诗,也写羁旅,也写乡愁,也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是由于境界雄奇壮美,意气刚健清新,音节铿锵响亮,语句新奇精警,所以不仅不使人感到颓唐,反而使人耳目一新,感到精神振奋。明代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举此诗为“盛唐句”是极有道理的。【赏析1】这是一首记游之作。次,住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有南、北、中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归雁,雁为候鸟,秋天南下,春天北归,故称归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诗人要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给故乡洛阳。全诗生动地描绘出旅途中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明媚景色。整首诗紧紧围绕着一个“次”字展开,用“青山”、“绿水”、“平潮”、“风帆”、“海日”、“江春”这几样景物,组成了一幅江南特有的冬景图。首联写“客路”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洒脱;“行舟”二字将神驰乡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抓住江潮这一特有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江潮涨后水波浩荡、风顺帆悬的图景,意境开阔。一个“正”字,兼包“顺”风与“和”风的内容,唯其如此,帆才能够“悬”。颈联上句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的奇观,下句虽写残冬,但江南已有春的气息,使全诗情趣盎然。尾联二句紧承颈联,与首联遥相呼应,表露出滞留异地他乡的思归之情。总之,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阔大,预示着盛唐诗歌发展的前景。相传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特别欣赏,亲手题于政事堂,以为赋诗的“楷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则认为这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线的标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以及后世受到普遍的重视。【赏析2】唐代诗人王湾(生卒年不详)作。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诗。全篇语意清新,境界开阔,体现了盛唐诗气魄宏大,富于深广概括力的特色。诗的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泊舟于北固山下,纵目远望,只见青山重叠,大江上碧波荡漾。他想象自己所乘的船,将朝着青山之外、绿水之前扬帆而去。这一联,写景工丽而跳脱,视野已相当开阔。这青山绿水在诗人的笔下透露着新鲜朝气。紧接着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句描绘江潮涌涨,两岸显得特别空阔;下句巧妙地以一叶高悬的帆,映衬出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丽画面。这一联,显示出诗人开朗的胸襟。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破晓日出,江上早暖。我们好象同诗人一道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看见朝日冲破夜色,从江海相接处喷礴而出,并闻到江风送来的温馨的春天气息。诗人把“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与情思,在写景之中,有意无意地暗示出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又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由于这一联写景逼真、气魄宏大、概括深广,曾被当时的宰相张说激赏,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楷式。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又遥应首联,盼望北归的鸿雁把家信捎回洛阳,向家中人报告自己迎春的欣喜之情。这首诗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从整体看,也是意境浑成,全篇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