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山西面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拦腰断为三截,石头下有一个地方,宛如一位妇人仰卧时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动,这就是斧劈石。世间流传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西岳华山是大神白帝少昊的领地,山上还有一位神仙,就是女神三圣母。三圣母也叫华岳三娘,她既聪明又美丽,还心地善良。天旱时,她为百姓呼风唤雨。遇上水灾,她又施法解除灾情,乡亲们有了难处,都会前来求她。她也是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华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十分感激她,给她在西岳庙里专门修了一座圣母殿,供奉着三圣母和她的儿子沉香及侍女灵芝。
据说百姓在修庙的时候,许多人都是自愿前来做工。可是,人虽然来了,但谁也没有拿出一个理想的施工图。大家正在发愁,忽然天昏地暗,寒风呻啸,下起了鹅毛大雪。雪停后,不知道从哪儿跑出一只小白兔,在雪地上乱窜,说来非常奇怪,兔子跑过的地方,留下了一片清晰的脚印,居然是一副宫殿的模样。图中殿宇雄伟,气派非凡。
大家觉得很神奇,决定按照这个图案来修建宫殿。可是,从哪儿去找这么多的木料呢?大家正在商量,忽然听到空中有一个声音问道:“够了吗?”接着便响起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敢贸然回答。就这样,伐木声一连响了好几天。
有一天,一位木匠又听见天上传来这句话,就随口应了一句:“够了。”从此,再也没有声音了。这一天刚吃过午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地面上很快就积满了雨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漂来了许多木头,每一根上面都写着一个“岳”字。大家也没有细想,就用这些木料盖起了庙宇。盖完庙后一查看,有字的木头刚好用完,而且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因为这座庙是给华岳三娘修的,所以叫做“华岳庙”。
有一年,皇帝开科选拔人才,一位叫刘彦昌的外地书生进京赶考,经过潼关的时候,住宿在一家小客店里。不一会儿,来了一群奴仆,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辆华贵的彩车,向客店走来。大家议论纷纷,说是公主要来投宿,让店家将客店立即用帷幕遮上,叫店内的客人马上回避。慌乱中,刘彦昌还未来得及回避,公主的彩车就近了店门。
公主进店后,客人们紧闭门窗不敢露面。刘彦昌躲在一个角落里,想走不能走,想躲无处躲,急出了一头汗,公主正准备梳洗打扮,命婢女查看四处是否有人,竟然发现了躲在墙角的刘彦昌。众婢女一哄而上,骂他是狂徒,要惩罚他。公主叫人把书生带上来,注视良久说:“这个人仪表堂堂,举止文雅,绝非轻薄之辈,不要为难他,就让他回自己房间去吧。”
原来,这位公主就是三圣母。
第二天,刘彦昌听别人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来,在香案前诚惶诚恐地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然而,三圣母当时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根签,都是空签,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想到自己十年寒窗,如今前程未卜,功名无望,不由得满腔怨恨,信口吟出了一首诗,题在墙壁上。
刘玺提笔怒满腔,
怨乃圣母三娘娘,
安居神座心如铁,
枉受香火在一方。
题完诗,刘彦昌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昂首挺胸,扬长而去。
三圣母驾着祥云回宫后,看门的童子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三圣母看了看墙上的题诗,顿时又羞又恼,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连忙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不要生气,想那狂生没有走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为公主报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
刘彦昌正在低头赶路,清朗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就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怎受得了如此雨打风吹,挣扎着走了几步,就一跤跌倒在泥泞中。
三圣母消了怨气,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神仙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再仔细一看,居然就是昨晚的那个人。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加上几分爱慕,顿时油然而生,三圣母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灵芝见刘彦昌那副狼狈相,早就动了恻隐之心,又看见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便打算成全他们,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随后,茅屋里走出了一位白发老婆婆和一位漂亮的村姑,老婆婆便是丫环灵芝,而村姑便是三圣母。
婆孙二人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爱情在他们心中悄悄萌芽了。老婆婆看到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便选了吉日良辰,给他们完了婚。
可是,考试的日子近在眼前,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了归期,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新婚妻子,进京考试去了。此时,三圣母已经有孕在身,临别之时,刘彦昌赠给妻子一块祖传的沉香,说日后若是生了儿子,就取名为“沉香”。
三圣母本来是玉帝的外甥女,她和凡间书生结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天庭。这一年,正值王母娘娘的生日,天宫举办蟠桃会来庆祝,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圣母有孕在身,便借口有病留在了华山。谁知,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实情,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了天条,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圣母毫不畏惧,拿出王母送给她的宝莲灯,和哥哥大战起来。宝莲灯是三圣母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何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束手就擒。二郎神自知打不过,趁三圣母休息的时候,就让自己手下的哮天犬,将宝莲灯偷了去。这样一来,可怜的三圣母就被二郎神抓住了,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几个月后,在暗无天日的洞中,三圣母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交给他的父亲抚养。
当时,刘彦昌已经高中,他找不到三圣母,欲哭无泪,就到扬州赴任去了。
沉香长大后,非常懂事,知道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彦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除了叹气摇头,想不出一点办法。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开了家,去寻找母亲。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脚下。
可是找了好几天,连母亲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更没有人告诉他一点线索,沉香不知道该怎么办,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痛苦的哭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圣母和苦命的孩子鸣不平,于是将沉香带回自己的洞府。在师傅细心的指点下,沉香刻苦学习本领,打算等学成后再去救母亲。
十六岁那年,沉香告别了师父,奔赴华山救母亲,霹雳大仙见他人小志气高,就赠给他一柄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母亲的名字,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圣母耳中。三圣母百感交集,知道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对他说:“你舅舅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况且他还盗去了我的宝莲灯,你不是他的对手,不如去向他求求情。”
沉香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圣母,反而挥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毒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在云雾里穿梭,刀来斧往,一会儿在山里厮杀,一会儿又钻进水里搏斗,施展无穷变化,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
很快,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他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侄子,太无情无义了,便在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终于回到了沉香的手中。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开山神斧,猛力一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而刘彦昌也弃官不做,来到华山隐居,从此,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着。
后来,沉香被玉帝敕封,成了神仙。
沉香救母。推荐。爱诗词网。沉香救母在华山西面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拦腰断为三截,石头下有一个地方,宛如一位妇人仰卧时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动,这就是斧劈石。世间流传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西岳华山是大神白帝少昊的领地,山上还有一位神仙,就是女神三圣母。三圣母也叫华岳三娘,她既聪明又美丽,还心地善良。天旱时,她为百姓呼风唤雨。遇上水灾,她又施法解除灾情,乡亲们有了难处,都会前来求她。她也是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华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十分感激她,给她在西岳庙里专门修了一座圣母殿,供奉着三圣母和她的儿子沉香及侍女灵芝。据说百姓在修庙的时候,许多人都是自愿前来做工。可是,人虽然来了,但谁也没有拿出一个理想的施工图。大家正在发愁,忽然天昏地暗,寒风呻啸,下起了鹅毛大雪。雪停后,不知道从哪儿跑出一只小白兔,在雪地上乱窜,说来非常奇怪,兔子跑过的地方,留下了一片清晰的脚印,居然是一副宫殿的模样。图中殿宇雄伟,气派非凡。大家觉得很神奇,决定按照这个图案来修建宫殿。可是,从哪儿去找这么多的木料呢?大家正在商量,忽然听到空中有一个声音问道:“够了吗?”接着便响起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敢贸然回答。就这样,伐木声一连响了好几天。有一天,一位木匠又听见天上传来这句话,就随口应了一句:“够了。”从此,再也没有声音了。这一天刚吃过午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地面上很快就积满了雨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漂来了许多木头,每一根上面都写着一个“岳”字。大家也没有细想,就用这些木料盖起了庙宇。盖完庙后一查看,有字的木头刚好用完,而且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因为这座庙是给华岳三娘修的,所以叫做“华岳庙”。有一年,皇帝开科选拔人才,一位叫刘彦昌的外地书生进京赶考,经过潼关的时候,住宿在一家小客店里。不一会儿,来了一群奴仆,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一辆华贵的彩车,向客店走来。大家议论纷纷,说是公主要来投宿,让店家将客店立即用帷幕遮上,叫店内的客人马上回避。慌乱中,刘彦昌还未来得及回避,公主的彩车就近了店门。公主进店后,客人们紧闭门窗不敢露面。刘彦昌躲在一个角落里,想走不能走,想躲无处躲,急出了一头汗,公主正准备梳洗打扮,命婢女查看四处是否有人,竟然发现了躲在墙角的刘彦昌。众婢女一哄而上,骂他是狂徒,要惩罚他。公主叫人把书生带上来,注视良久说:“这个人仪表堂堂,举止文雅,绝非轻薄之辈,不要为难他,就让他回自己房间去吧。”原来,这位公主就是三圣母。第二天,刘彦昌听别人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来,在香案前诚惶诚恐地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然而,三圣母当时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根签,都是空签,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想到自己十年寒窗,如今前程未卜,功名无望,不由得满腔怨恨,信口吟出了一首诗,题在墙壁上。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安居神座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题完诗,刘彦昌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昂首挺胸,扬长而去。三圣母驾着祥云回宫后,看门的童子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三圣母看了看墙上的题诗,顿时又羞又恼,随身丫环灵芝更是义愤填膺,连忙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不要生气,想那狂生没有走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为公主报仇。”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刘彦昌正在低头赶路,清朗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就变成了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怎受得了如此雨打风吹,挣扎着走了几步,就一跤跌倒在泥泞中。三圣母消了怨气,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神仙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再仔细一看,居然就是昨晚的那个人。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加上几分爱慕,顿时油然而生,三圣母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灵芝见刘彦昌那副狼狈相,早就动了恻隐之心,又看见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便打算成全他们,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随后,茅屋里走出了一位白发老婆婆和一位漂亮的村姑,老婆婆便是丫环灵芝,而村姑便是三圣母。婆孙二人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搀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爱情在他们心中悄悄萌芽了。老婆婆看到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便选了吉日良辰,给他们完了婚。可是,考试的日子近在眼前,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了归期,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新婚妻子,进京考试去了。此时,三圣母已经有孕在身,临别之时,刘彦昌赠给妻子一块祖传的沉香,说日后若是生了儿子,就取名为“沉香”。三圣母本来是玉帝的外甥女,她和凡间书生结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天庭。这一年,正值王母娘娘的生日,天宫举办蟠桃会来庆祝,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圣母有孕在身,便借口有病留在了华山。谁知,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实情,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了天条,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圣母毫不畏惧,拿出王母送给她的宝莲灯,和哥哥大战起来。宝莲灯是三圣母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何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束手就擒。二郎神自知打不过,趁三圣母休息的时候,就让自己手下的哮天犬,将宝莲灯偷了去。这样一来,可怜的三圣母就被二郎神抓住了,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几个月后,在暗无天日的洞中,三圣母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交给他的父亲抚养。当时,刘彦昌已经高中,他找不到三圣母,欲哭无泪,就到扬州赴任去了。沉香长大后,非常懂事,知道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彦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除了叹气摇头,想不出一点办法。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开了家,去寻找母亲。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脚下。可是找了好几天,连母亲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更没有人告诉他一点线索,沉香不知道该怎么办,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痛苦的哭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圣母和苦命的孩子鸣不平,于是将沉香带回自己的洞府。在师傅细心的指点下,沉香刻苦学习本领,打算等学成后再去救母亲。十六岁那年,沉香告别了师父,奔赴华山救母亲,霹雳大仙见他人小志气高,就赠给他一柄开山神斧。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母亲的名字,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圣母耳中。三圣母百感交集,知道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对他说:“你舅舅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况且他还盗去了我的宝莲灯,你不是他的对手,不如去向他求求情。”沉香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圣母,反而挥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毒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在云雾里穿梭,刀来斧往,一会儿在山里厮杀,一会儿又钻进水里搏斗,施展无穷变化,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很快,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他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侄子,太无情无义了,便在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终于回到了沉香的手中。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开山神斧,猛力一劈。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母亲。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而刘彦昌也弃官不做,来到华山隐居,从此,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着。后来,沉香被玉帝敕封,成了神仙。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鸣筝金粟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首句用“金粟”形容筝柱装饰华贵。作者一落笔就擒题,写装饰漂亮的筝发出了鸣弹之声,不只用笔简省,而且“先声夺人”,引起读者注意。第二句,写弹琴人。用“画龙点睛”法,只写她的纤纤“素手”在玉房(筝上安枕的地方)前摆动。通过这只灵巧洁白的纤手,人们可以想见其人的美貌和精湛的技艺。前二句合起来,好像一个特写镜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和充分想象的余地。三、四句,仍然没有描绘弹琴女郎的形貌,却借助细微的动作,透露了她别有心意的情思。这里诗人巧妙化用了“曲有误,周郎顾”这一典故,用“周郎”比喻弹琴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欲得”二字,表明这位女子渴望看到意中人的顾盼;“时时”二字,强调她一再出错,显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此诗的妙处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琴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琴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鉴赏要点】[1]名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2]描写抓住细节,刻画形象、传神。[3]巧于用典。[4]形象鲜明。
回答 北岛。推荐。爱诗词网。《北岛·回答》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此诗写于1976年4月,四人帮一手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就发生在那一个时段。而十年动乱招致民怨沸腾,已即将走到尽头。显然,此诗狭义上锋芒直指“四人帮”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广义上是对十年浩劫的鞭笞。这是解读《回答》关键之所在。有了这把钥匙,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回答》是对那个时代滋生的残暴、肆虐、黑暗所作出的“回答”。起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充满了哲理和义愤,俨然已成诗人北岛不朽的警句。在那个时代,卑鄙因卑鄙而通行无阻,高尚因高尚而屡屡罹难。所以才有了紧接的两句:“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全诗充满怀疑、愤怒。一连串的“为什么”:“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矛头直指那个人妖颠倒的岁月;一连串的“不相信”:不相信“天是蓝的”,不相信“雷的回声”,不相信“梦是假的”,不相信“死无报应”,锋芒直对那个是非混淆的年代。在怀疑和愤怒的背后,是诗的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审判者的睿智,以及作为一个挑战者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人没有在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中陷入虚无,而是挺身而出,自觉承担起挑战者应尽的义务:“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我们透过诗行,窥见了挑战者高大的身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整首诗直抒胸臆、气势磅礴,但又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多个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表达情绪,如过去了的“冰川纪”,对应的却是“到处都是冰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好望角”,对应的竟是“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样的反差,增强了意象所蕴含的内容和力度,使诗变得犀利而又发人深省。末了,和首节遥相呼应,仍以天空作结。诗的开头所描述的“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镀金的天空”,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物换星移,光明终究要战胜黑暗,黎明终究要从黑夜的肩上升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诗的结尾再一次表现了诗人高超的建构意象的能力和才情,那天空闪闪的星斗在诗人审美直觉的观照下成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成了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文字记载历史,万古不灭;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良知永存。以此“回答”那个罪恶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实在是意味深长、含茹不尽的。
【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单于夜遁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念奴娇·昆仑。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②,莽昆仑③,阅尽人间春色④。飞起玉龙三百万⑤,(原注)搅得周天寒彻⑥。夏日消溶,江河横溢⑦,人或为鱼鳖⑧。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⑨?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⑩,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作者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注释】①昆仑,山脉名。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入青海境内。长约2500公里,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其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故岷山亦可算是昆仑山的一条支脉。②横空出世,谓昆仑山横亘于天空,高出于地面。③莽昆仑,谓昆仑山气势浑莽。④阅尽人间春色,谓昆仑山亘古如斯,看尽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兴衰变化。⑤玉龙,喻指雪山。旧题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曰:“岘山一夜玉龙寒。”⑥周天,《后汉书》卷二十九《郡国志》南朝梁时刘昭注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绕天一圈曰“周天”。这里犹言“满天”。彻,透。以上二句是说,昆仑山脉中雪岭冰峰崛起无数,致使天宇为之寒透。⑦江河,特指长江和黄河。长江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黄河源于巴颜喀拉山各姿各雅山麓的卡日曲,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都是昆仑山脉的分支。⑧或,有的(人)。为鱼鳖,指淹死。《左传·昭公元年》载刘定公语曰:“微禹,吾其鱼乎!”(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恐怕都变成鱼了吧!)《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刘林说光武帝刘秀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水经注》卷一○《漳水》曰:“(武强)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南朝梁时刘峻《辨命论》曰:“历阳之都,化为鱼鳖。”以上三句是说,昆仑山上的冰雪在夏季消溶,每每使江河泛滥成灾,于人为害。⑨千秋,千年,指从古到今。功罪,功绩与罪过。与,为。评说,评论。以上二句是说,对于昆仑山的历史功过,有谁评论过呢?意即从来没有人为之评说。⑩安得,如何能够。这是以问句的语气表示愿望。倚天抽宝剑,正常语序是“抽倚天宝剑”,因调谐音律而倒文。旧题战国楚宋玉《大言赋》曰:“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唐代李白《大猎赋》曰:“于是擢倚天之剑。”又《临江王节士歌》曰:“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倚天,夸言其剑之长。倚,靠。把汝,将你。汝,称昆仑。裁,横断。遗,赠送。欧,欧洲。美,美洲。东国,东方诸国,指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环球同此凉热,合上文串解,是说愿将昆仑一裁为三,均分给欧、美、亚各洲,使全世界的气候一样冷暖适宜。意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的理想,让整个人类都能够过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前人,指北宋仁宗时的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带)士人张元。张元其人负气倜傥,有纵横家之才,因宋朝西北边区的军政长官未予擢用,他乃投奔西夏(当时割据今宁夏一带的党项族地方政权)。夏人倚仗他为谋主,与宋王朝交兵十余年。见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一《记张元事》条。战罢二句,张元咏雪诗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四《宋朝杂记》上引宋代蔡絛《西清诗话》载此二句为“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宋魏庆之《诗人玉篇》卷一○《知音》引《西清诗话》,“满空飞”作“满天飞”。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记诗》及《容斋三笔》均引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唯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四所引字句与毛泽东自注全同。“当年”四句,《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中途有火焰山挡住去路。经过三番与铁扇公主、牛魔王斗勇斗智,终于借得了铁扇公主的宝物芭蕉扇,扇灭了火焰,从而得以越过此山继续前行。【赏析】艺术家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审美情感,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毛泽东是一位审美情感极为丰富的诗词艺术家。在他那非凡的长途跋涉的人生岁月中,不乏登名山、涉大川、观沧海的经历,因而也以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去拥抱和吟咏祖国壮丽的山川湖海,留下了不少佳作名篇。人们也不难发现,毛泽东以山水为题的诗词作品,有许多并非寻常的登临即景之作,往往是托物言志,或者是借题发挥,所谓山者、水者,有时只是借以抒发豪壮情怀的一种媒触、一个象征而已。这在中国诗词创作史上虽然并非一种仅有的现象,但对于毛泽东而言,却表现了他的一种突出的艺术个性。《念奴娇·昆仑》则可作为这种艺术个性的代表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去拥抱和审视,才能“艺术地掌握”这座大山。空间——它凌空横亘,超绝人寰。时间——它尽览人世春秋炎凉,不知其何时生、何时灭。空间的无比广阔,时间的无比旷远,这就是词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让读词人感受的昆仑山。这样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犷呢?着一“莽”字,恰可表达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时空范围的旷远、形体的粗犷与力量,正是构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应当说,开篇几句,十分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乍见赫赫有名的昆仑山时产生的包含着惊诧、景仰、亢奋与自豪等情愫的审美感受,是对审美对象巨大的时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较为直接、单纯的审美反应。这几句极见笔力的描写,比起古人“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崧高》)之类的名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飞起玉龙三百万”,出自前人名句“战罢玉龙三百万”。改“战罢”为“飞起”,对于原句而言,是化颓势为勃起,对于状写对象而言,则有如九转金丹,着令莽莽群山,飞升九天作群龙舞。这一神奇想象,本由群山逶迤,雪白如玉生发出来,因而随之而来的“搅得周天寒彻”,与其说是想象,不如说是扣住雪山写实,是以艺术语言揭示昆仑山对自然气候的影响。至此,作者对于昆仑颇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顿然因“周天寒彻”而冷静下来,并且老实不客气地着一“搅”字,显示了情思的转折与变化。“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还是在写昆仑,写昆仑积雪遇夏消溶,写昆仑可使长江黄河暴涨成灾,写昆仑可使人葬身鱼腹。这几句,循着“周天寒彻”而来,情思冷峻,挟着几分寒意,笔触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诉说了昆仑对人类的危害。须知,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负着抗日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沉重的历史使命,转战二万余里之后爬上岷山支脉,才得以眺望昆仑山的尊容的。当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时,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诗情、笔触流连于昆仑山自然形式的赏玩、描摹呢?怎么能不诉说昆仑对他的同胞的危害并且联想起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蹂躏呢?又怎么能不由此而引发对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前途的深沉思考呢?“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一位历史巨人发出的深沉的喟叹。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这千秋功罪,又当如何评说?作者毕竟是一位驾驭思想感情和艺术语言的巨匠。他将已经在自然与历史的时空无限中伸展开来的情思,急速地收束起来,如同经过了一场“核聚变”反应,然后以雷震长空的气势发出了断喝:“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深沉炽烈的历史与现实的忧愤,是被昆仑“搅”动起来的。而今,还是借昆仑来喷发。这时,昆仑已经不是词人吟咏的对象,更不是词人进行审美鉴赏的对象。它只是词人聊可借以倾泻他那久积于胸的壮志豪情的区区一物。词人抓住了昆仑的“高”与“雪”,借题发挥。他是在向昆仑断喝,更是在向人世间一切不平与冷酷断喝,向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帝国主义者、反动派断喝。警告他们不要倚势凌人,不要危害人类。这一声断喝,呼出了人类的尊严,呼出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呼出了时代主人的心声。断喝与呼告似乎还不足以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强烈的情感驱动着想象的翅膀,幻化出一种石破天惊的旷世奇想:“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是一位顶天立地、雄视古今的历史巨人。他挥动的倚天宝剑,与其说是复仇之剑,不如说是理想之剑。这时的昆仑所幻化的“搅”天玉龙,既非鉴赏的对象,也非仇杀的对象,而只是他用以一试理想之剑,借以分寄旷世豪情的媒介之物。正因为如此,在他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裁为三截”的昆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如此分赠的,决不是被他仇杀的“恶龙”的血淋淋的首尾鳞甲,而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豪情壮志、崇高理想。毛泽东曾对《念奴娇·昆仑》这首词作过一段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作品是如何表现“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思想的呢?这一主题思想存在于全词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存在于同这艺术境界水乳交融的情感倾向之中。首先,作者在“艺术地掌握”了时空范围极为旷远、外在形体极为粗犷的作为自然之物的昆仑山之后,由昆仑山积雪消溶、危害人类而自然地联想到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苦难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引发了他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胸中积愤,他怒而断喝,这就是一种包含着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倾向的艺术表露。这一表露如果说难于为人所明察,那么,第二,作者挥动倚天宝剑,将“太平世界”的理想分赠世界各国人民,热情期盼“环球同此凉热”,就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对于帝国主义欺凌弱小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鄙视、否定和崇高的超越。作者所期盼与呼唤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就是他正在为之奋斗的未来。这未来要成为现实,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这未来一旦成为现实,也就不再有帝国主义。第三,很显然,为了表达这一主题思想,作者运用了联想、想象、比拟、象征、托物言志、借题发挥等多种具体的表现技巧。其中最奇妙的是词的下阕,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挥倚天宝剑,寄旷世豪情,将剑裁昆仑的恢宏意象,与反对帝国主义、寄托崇高理想巧妙地交错复叠在一起,使得主题思想含而不露而又充盈环宇。况周颐《蕙风词话》曾说:“名手作词,题中应有之义,不妨三数语说尽。自余悉以发抒襟抱。”用这段话来评论《念奴娇·昆仑》这首词及其作者的艺术个性,是很贴切的。文章作者:陈敦源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万户捣衣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