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于飞

鸿雁于飞朗读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被愚人,谓我宣骄。

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对奴隶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奴隶们一方面要为奴隶主耕种封地,一方面还被迫服各种劳役。他们辛勤劳作,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不能不激起奴隶们的不满和反抗。因此,在《诗经》中,有不少揭露奴隶主贵族的罪恶,控诉他们强加给劳苦大众种种灾难的罪行的诗篇。像《风》中的《伐檀》、《硕鼠》、《陟岵》、《鸨羽》,《雅》中的《何草不黄》、《蓼莪》、《苕之华》等。《鸿雁》也是这样一首反映奴隶们对苦役生活的不满和怨恨的诗。

关于此诗的作者,诸说不一,莫衷一是。历来学者多依《诗序》之说,认为诗中“之子”为使臣,本诗为宣王使臣安集流民所作。朱熹则认为“之子”指流民,此诗为流民所作。后又有人据篇中之句”劬劳”皆属使臣所言,而末章有“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句,断此诗为诗人所作。清代方玉润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诗人虽能代人言,不能代人难言之言;虽能代人难言之言,必不能代人所不及料之言。哲人之言如此之哲,愚人之言又若彼其愚,则岂人所及料哉?而谓诗人能代之言哉?大抵使者承命安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此说在历代《诗经》学者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现代学者则多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此诗是劳动人民在为奴隶主服徭役时唱的歌,是奴隶们被奴隶主强征来为其修筑城邑、宫室,不堪忍受繁重的劳苦,借此歌哭诉自己的悲惨境遇,并讽刺、揭露那吃人的奴隶社会。纵观全诗,此说最为确切。

鸿雁,泛指大雁,《毛传》说:“大曰鸿,小曰雁。”肃肃,鸟羽振动声。《唐风·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栩”句。之子,即“这些人”。劬劳,辛苦,劳累。《邺风·凯风》一章有“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一句。一章首句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起兴,由展翅高飞的鸿雁,联想到正在遥远的郊野服苦役的奴隶。矜人,贫苦可怜的人,受苦人。鳏寡,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鳏寡之人可谓苦中之苦者,既使他们亦不能免除劳役,仍要“劬劳于野”,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深重,奴隶主的暴虐,由此可见一斑。“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中泽即泽中,沼泽中。大雁在天空飞累了,降落在水泽中歇息。垣,筑墙。《郑笺》说:“起房舍,筑墙壁,百堵同时而起。”虽然辛辛苦建造了百堵高墙,然而这却没有奴隶们的栖身之地,无怪乎人们要质问苍天:“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嗸嗸,哀鸣声。《毛传》说:“未得所安集,则嗸嗸然。”大雁在天空中飞行,长空中传来阵阵哀鸣。”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只有那些深明事理的人,才能理解我们的辛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宣,骄奢,《经义述闻》说:“宣骄与劬劳相对为父,劬亦劳也,宣亦骄也。……宣为侈大之意,宣骄犹言骄奢,我谓宣示其骄也。”一说,表示。《毛传》:“宣,示也。”《传疏》:“言智者谓我病苦,而愚者犹谓我视民以慢也。”只有那些愚蠢的人才体察不到我们的疾苦,还说我们骄傲、故纵。

《诗经》中以禽鸟为篇名的诗很多。大抵是由于当时禽类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是当时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如《风》中的《关睢》、《燕燕》、《雄雉》、《黄鸟》、《晨风》、《鸤鸠》、《鸱鸮》,二雅中的《鸿雁》、《黄鸟》、《鸳鸯》、《凫翳》、《振鹭》、《玄鸟》等。在这十几篇中,尤以本篇命题最妙。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其时成群鸿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队形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人之情。“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即是此种情景。鸿雁哀鸣,更令人触景生情,平添哀怨。后人以哀鸿形容流离失所的灾民,即据此意。以鸿雁为题,诉说心中哀伤忧愤,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出色。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其中前两句为兴句。首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以鸿雁自由自在地飞翔来起兴,反衬出“流民”,即广大劳动人民被迫为奴隶主卖命,得不到人身自由的痛苦之情。这种比兴,是谓反兴,使全诗意境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后二句则直接抒情,痛快淋漓地道出心中的不满、有张有驰,颇具匠心。二章以鸿雁“集于中泽”比兴,引出“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感慨。鸿雁飞累了尚且可以在水泽中歇憩,而奴隶们辛勤劳动,“百堵皆作”,到到来却无安身之处,这也是反兴。三章则用鸿雁的哀鸣引出哲人与愚人对奴隶的不同的看法、态度,也可以说是比兴自然、贴切,富于形象性。篇中重章叠句、对偶、迭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加上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整齐、和谐的韵律,使全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诗中双句句尾用韵,每章换韵,更增添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

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1)

()

诗写贵族建筑宫室,雄伟宽朗,并祝他安居美梦,生下贵男贤女。

秩秩斯干,(一)涧溪水,清澄澄,

()

【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