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的样子

二十年后的样子朗读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李想虽没有绘画的天赋,但是他最喜欢上美术课,因为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画纸上勾勒脑海中的无敌战士,只是他的画作太过于抽象,通常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画的究竟是战士,还是怪兽。

这不,在他的万般期待之下,一周两节的美术课终于到来,伴着窗外娇艳的阳光,他手持画板来到了美术教室,习惯性地坐到了教室的角落里。欧阳可儿紧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他的身边:“平时在教室就坐在角落里,怎么来到了美术教室,可以自由选座位,你还是坐在同一个地方?”

李想先是做了一个“嘘”的手势,紧接着神秘地敲了敲身边的墙壁说:“这里有我的小秘密,我是不会轻易离开的。”顺着李想手指的方向,在门框边的位置上,有几个用铅笔绘制的小图样,其中一个手握五角星图案盾牌的人物看得出是美国队长,但其余的就只能说是“四不像”了,见欧阳可儿只顾着观察不说话,李想兴致勃勃地解释道:“这个是哥斯拉,这个是无敌战士,还有这个……”

李想的话还没说完,美术老师就走进了教室,并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难题——画出二十年后的自己。这一次的绘画任务没有任何的提示,完全让大家自由发挥,同时,也给李想出了一个难题。

“二十年后的自己……”李想坐在画板前一个劲儿地呢喃,“我怎么知道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还不简单,”有绘画功底的欧阳可儿熟练地在画纸上勾勒线条,“老师说了,发挥你的想象力,二十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画成什么样子,这可比写那以‘野心’为主题的作文简单多了。”

欧阳可儿的这句话给了李想些许提示,他灵机一动,从文具盒中拿出了铅笔,马不停蹄地开始创作,仅仅用了不到十分钟的工夫,就完成了这一幅《二十年后的自己》。欧阳可儿急忙探过身子先睹为快,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仅是一眼,她就止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这就是你画的《二十年后的自己》?”欧阳可儿用一只手捂住了嘴巴,“好像是学前班小孩子的涂鸦……”

李想硬着头皮道:“美观度是差了点,但我已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二十年后的自己,这也算是完美地完成作业了。”

“就这?胡子邋里邋遢,头发像是鸟巢一样的人,是二十年后的你?”欧阳可儿止住笑,禁不住调侃他,“还有,二十年后的你怎么看起来比现在还要胖?你简直是太有想象力了……”

“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四岁,肯定会长胡子,头发也会烫成最流行的卷发,”李想一本正经地道,“还有,我的爸爸说‘能吃是福’,我已经放弃了减肥的想法,所以二十年后的我体重只会增加,不会减轻。”

没错,李想笔下的《二十年后的自己》就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他直挺挺地站在地面上,一只手提着公文包,另一只手揣在口袋里,最令人过目不忘的,是画在脸上的络腮胡和时髦的卷发,在成熟中增添了很多风趣。

见欧阳可儿笑得前仰后合,李想不服气地道:“那你呢?我倒想看一看二十年后的……”只是李想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彻彻底底地惊住了,因为欧阳可儿的画作和他的有着天壤之别,她没有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是画了一个布满鲜花的礼堂,礼堂的一侧放着一架三角钢琴,一对新人站在正中央,整幅画看上去惟妙惟肖。随后,李想半开玩笑道:“你该不是在画你梦想中的婚礼吧?”

“才不是呢,”欧阳可儿把画板转到一侧,羞红了脸,“我画的是我的梦想,不瞒你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婚礼策划师,我希望二十年后的自己可以为每一对新人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婚礼殿堂。”

“原来当婚礼策划师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啊!”李想恍然大悟,“怪不得你会画婚礼的现场,你的梦想真了不起。”

“你难道没有想过自己二十年后在做什么吗?”欧阳可儿问道,“仅仅是长了络腮胡、烫了头发?”

对于李想来说,这可是一个难题,但是现在的他和以前的他不同了,他笑着道:“我也不知道二十年后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我会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不给人生留遗憾。”

欧阳可儿有话要说

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可以找到准确的答案,但也有很多即使想破了脑袋也得不出结论,就比如这个问题——二十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没有人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磕磕碰碰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无论最后的答案是怎样,都要记住: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二十年后那个最优秀的自己而努力。

想要得到,你必须要学会付出,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坚持。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

不要害怕付出,付出不一定取得必然的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要相信你想要的一切,上天都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馈赠给你。只要你端正态度,坚定、勇敢地前进,总有一天会见到风雨过后的彩虹。

没有不劳而获的人生,也不要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一切。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失意面前不放弃,攥紧拳头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智慧锦囊:没有不劳而获的人生,也不要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散文·全祖望文《阳曲傅先生事略》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又字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六岁,啖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奄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曹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已而曹公任在兵科,贻之书曰:“谏官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曹公瞿然,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直声大震。

()

·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清·段玉裁

先生是年

()

【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意思】同看明月,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乡心:怀乡思亲之情。【注释】语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以“共看明月”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构思奇妙。【鉴赏】今夜我们几个兄弟,人各一方,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在这个夜晚,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兄弟四散分离,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例]人人有家,家家有书。白居易有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骨肉之情,离别之苦,都盼着通邮,等着通邮,期待着“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日结束。(汪金友《家书抵万金》)【全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时难:即“河南经乱”。年荒:即“关内阻饥”。世业:祖先传下的家产。②羁旅:他乡作客。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④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指兄弟。⑤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千里雁:兄弟分隔千里。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根:古代常以“同根”比喻兄弟。九秋:秋季九十天,此指深秋。蓬: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五处:指浮梁、於潜、乌江、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而下邽则是故乡。【赏析】安史乱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分裂战争不断发生。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时,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当主簿,七兄在于潜县(今浙江临安附近)当县尉,十五兄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当主簿,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还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这一天,月色皎洁。他抬头望月,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心绪纷繁,悲哀垂泪,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时难”,指时世艰难。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时因为河南经乱,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世业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由于这些原因,从很早起,弟兄就离散了,而且“羁旅”在各处。“羁旅”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这说明弟兄离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因此一提起这些来,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指出,田园之所以寥落,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使得田园无人耕种,荒凉冷落起来。战争,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经过兵燹后的村镇,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这样,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时难年荒”“田园寥落”和“骨肉流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古人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吊影”,是对影感伤的意思。弟兄之间,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飞转。古代诗人常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九秋”,就是秋天,因为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飞转的蓬,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不,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对悲惨现实的控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乡心”,怀念故乡之情。在这里,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在字面上看,当然也不错,但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所伤的,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他想,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清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他说,“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须劈空,承宜开拓,一联蜿蜒,一联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则辞楼下殿,住则回龙顾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随手虚实,是章法也。”应该说,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二、三两联铺得开,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联收得住,而且“回龙顾祖”,能结住全篇之意。整首诗八句,与题意处处相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