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谦恭未篡时

王莽谦恭未篡时朗读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译注】周公在流言四处散布的时候,也感到过恐惧;王莽在没有篡夺帝位时,曾经十分恭谦。假使当初真相未明时,这些人便死去,那么,他们一生行为的真伪又有谁知道呢?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造谣说他想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他回来。三叔害怕而叛乱,周公奉成王命出征,奠定东南。日:一作“后”。王莽:西汉人。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后被起义的绿林军所杀。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假使。复:又。

【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辨别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一时一事,需长期观察,而且盖棺方可论定,因为一个人早死或晚死几年,其结论也许就不一样。[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希特勒在审判时被处以死刑,如果希特勒在坐牢时被折磨而毙,如果希特勒在后来的“民主浪潮”中被乱枪打死,那么希特勒将以什么面目刻诸史册?估计应该是个“民主斗士”吧,看他那百折不挠的模样,看他那视死如归的模样,看他那旗帜上打出的鲜红灿烂的标语口号,谁会知道,希特勒是有史以来的头号恶魔呢?由一个民主斗士逆转为独裁恶魔,大概是因为希特勒当初身未死吧。(刘诚龙《“民主斗士”希特勒》)二、前两句用以说明行为端正的人也怕流言蜚语的攻击,因为人言可畏;心术不正的人为使其阴谋得逞,常装出恭谦卑顺的样子,以骗取信任。[例]记得四年前“九一三”事件之后,广泛流传过白居易那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的诗。当时也是抄来抄去,议论纷纷。……当时议论的是已经折戟沉沙的林彪,大家没有任何顾忌。(袁鹰《贺新郎》)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

()

【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不暇之状。诗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山林风光,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间。【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树木参天,处处鸟鸣的景象。[例]累了,枕一堆落叶,赏“万壑树参天”,听“千山响杜鹃”,览“两边山木合”,品“终日子规啼”,一种亘古永恒博大精深之血液在大自然的生命体里涌流,循环往复,荣枯交替,四季如歌。(杨秀平《大森林,一首亘古的歌》)【全诗】《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别佳作。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不是由眼前景物写起,而是由遥写李使君即将赴任之梓州写起,描绘其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气韵生动,使人神往,劝勉友人勤政爱民,寄于厚望,写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由逆笔写起,大气磅礴:千山万壑,处处是参天大树,杜鹃的啼鸣。后世诗评家誉之为律诗发端的范例。颔联则又由细处承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一夜大雨后,山间溪泉百道,由山下远望,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写得雄奇秀美,清新鲜活,堪称千古绝唱。正如清冒春荣评这二联四句所云:“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腾虎跃之笔。”(《葚原诗说》)王士禛亦云,此二联“兴来神往,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

()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

黄公度

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