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记

宜都记朗读

袁山松:宜都记(节选)

袁山松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口,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西陵江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凫雁矣。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校各本辑文整理而成的。

《宜都记》是较早的一部以记述山川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其中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尤为精绝,为盛弘之《荆州记》写三峡所本,后又经郦道元加以扩充丰富,写进《水经注》。

本文的第一段,写西陵峡一带水道弯曲,山川隐映,如绝复通,两岸重峦叠嶂,峭壁陡立,高山夹峙,一江中流,如非日中不见太阳,如非夜半不见月亮。这一段纯是写景,用笔筒括而又十分生动。“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两句,尤为妙绝,既是实景,又是亲身体验,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而“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三句,则直接为盛弘之《荆州记》所本。及至郦道元《水经注》已经写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了。盛弘之、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水雄奇清美方面,比袁山松写得具体,也很有意境美。可是他们却都没有写及三峡山水隐映,“如绝复通”的变幻美,所以他们虽然丰富了袁山松模山范水的文字内容,但也有不及他的地方,这大概是不同的山水审美眼光所使然吧。

第二段写西陵峡体势高峻耸秀的景色。先写江中仰视,只见“壁立峻绝”,江天一线,幽奇险绝。次写登山远眺,纵览群山,境界雄阔。最后写俯视大江,万里巨流,细长萦回如带,那江中的舟船,也变得很小了,象是飘浮在水面的凫雁,衬托出山势的高耸。语言凝炼,摹写真实。写仰视、回望、俯临,也极有层次。

第三段写西陵峡的猿声。“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三句,描绘猿声的清异和山谷传响,哀转不绝的声韵,极富文学情思。也许,作者舟行江中,正体验着羁旅客愁的孤凄生活,故而三声猿啼,勾起的是一片凄凉心情,这恰是古代游子闻猿啼而悲的共同心态,因此才引述行者之歌说:“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在这里,清奇的山水、清异的猿啼和人的清冷的心境,互相融合,化而为物我同谐共振、情景水乳交融的意境,显现出三峡风光在人心中所唤起的特殊的美感。正由于袁山松捕捉到了这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峡猿哀啼的奇音异响,写出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所以盛弘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都仿效他的手法,将这段文字写进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在语辞上稍作更动罢了。

《宜都记》以文学的笔调写三峡山水之美,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全文已散佚,但从仅存的这几段来看,也足以说明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审美眼光、文字技巧都是相当高明的。唯其如此,才为后人所称引,成为摹写三峡山水的范本。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昭阳趣史

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

()

【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注1】上高高的庐山远望,天地之间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一去不返。天空中黄云在风中涌动,变幻万端。长江九条支流汹涌澎湃,巨浪翻腾白如雪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长江壮美景色的名句。诗句是景语,亦是情语。笔下纵横天地间,情如大江流。气势豪放,动人心魄。出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2】大江,指长江。登高看天地无比广阔雄壮,长江没有边际,一去不返。语出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形容登高远眺,视野无比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较量共长。跨世纪大计今朝定,重任如山,时不我待。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倾听着北京,12亿双眼睛注视着北京。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揽世纪风云谋兴国大计——祝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人民日报》1996年3月5日)【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巧缘艳史

民国排印奉《巧缘艳史》

()

[原文](节选)

()

【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

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

【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意思】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全诗】《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鉴赏】苏台即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一己享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台横亘五里,上建宫殿,中贮美女笙歌,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所能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苑已旧,台已荒,则悠悠千载,人事变迁,含无限世事茫茫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残破荒凉的遗迹上又生出青青的杨柳,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这里,诗人通过苑台之荒旧与杨柳之清新;将巨变的人事和不变的景物作一对比,愈发增强了凭吊古迹时的深切感受。更进一步,诗人着眼于人的活动,从听觉感受描写融融春光之中采菱女子欢快的歌声,给旧苑荒台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使得古今盛衰之感更其强烈。逝去的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尽管当年的苑台楼阁、美女笙歌盛极一时,尽管吴王曾在此尽情享乐,可是如今能记得起他们的究有几人呢?“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借亘古不变的明月反衬人事变化之迅速,而富贵无常、江月永在之意,已见于言外。这首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游览苏台时的心理活动,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可谓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