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
匪(fēi)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题解】《木瓜》一共三章,每章四句。字句比较好懂,从字面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注释】1.木爪:落叶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2.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3.匪:同“非”。4.报:报答。5.琼:泛指美玉。琚:佩玉。琼琚:美玉美石之通称,饰物。后边的“琼玖”“琼瑶”同此。6.好:爱。7.木桃:桃子。8.木李:李子。为了和前面的木瓜相对衬,所以都加上“木”字。9.瑶:美玉或美石。10.玖:浅黑色玉石。
【串译】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读提示】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这首诗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甭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本草纲目》考证也基本同属一种植物,大致如同橘、柑、橙之间的差异。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所以说“匪报也”。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后边的诗句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这也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
诵读时应善于借助这一形式上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咏唱特点,造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为三段体的结尾句,重复了三次,若想强化这种“投桃报李”的效果和境界,在第三个“好”字上应该加重语气和语势,拉甩开来,大胆地用语气作结。
投我以木瓜。推荐。爱诗词网。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匪(fēi)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题解】《木瓜》一共三章,每章四句。字句比较好懂,从字面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注释】1.木爪:落叶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2.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3.匪:同“非”。4.报:报答。5.琼:泛指美玉。琚:佩玉。琼琚:美玉美石之通称,饰物。后边的“琼玖”“琼瑶”同此。6.好:爱。7.木桃:桃子。8.木李:李子。为了和前面的木瓜相对衬,所以都加上“木”字。9.瑶:美玉或美石。10.玖:浅黑色玉石。【串译】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赏读提示】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这首诗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甭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本草纲目》考证也基本同属一种植物,大致如同橘、柑、橙之间的差异。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所以说“匪报也”。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后边的诗句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这也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诵读时应善于借助这一形式上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咏唱特点,造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为三段体的结尾句,重复了三次,若想强化这种“投桃报李”的效果和境界,在第三个“好”字上应该加重语气和语势,拉甩开来,大胆地用语气作结。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推荐。爱诗词网。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析】《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篇近似寓言故事的散文诗,鲁迅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三种人物对待黑暗现实和奴隶悲惨生活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奴才”:他身受主人残酷的剥削压迫,从早到晚不停干活,“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着“连猪狗都不要吃的”东西,“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有时还挨皮鞭”……。但他丝毫不想反抗主人的压迫以改善自身的处境,只是逢人便流泪诉苦,满足于虚伪廉价的同情和空洞浅薄的安慰。当真有人以实际行动帮他反抗主人压迫时,他竟大喊打“强盗”,纠合其他奴才将其赶走,得意洋洋地向主人邀功请赏。二是“聪明人”:他倾听奴才的诉苦,尽力作出悲悯和同情的样子。但他既不打算给奴才任何实际的帮助,也不对主人残酷的压迫表示愤怒的谴责,而只用“你总会好起来”这样的空话来敷衍奴才。三是“傻子”:他为奴才的悲惨生活和主人的暴虐而愤懑不平,满腔怒火地亲自动手砸墙,替奴才黑暗阴湿的屋子开窗,即使奴才威胁他这样干“主人要骂的”也毫不畏惧。结果是奴才基于其“奴性”受到主人的夸奖,聪明人以其“聪明”得到奴才衷心的感谢,而见义勇为的傻子却被他欲帮助的奴才们赶走。鲁迅曾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①来概括自己散文写作的特征,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这一特征体现得格外鲜明。借助聪明人、傻子、奴才三个形象的刻划,鲁迅从国民性改造的角度,写出了国民性格的三种类型,暴露、讽刺了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奴性、卑怯、巧滑等精神弊病,赞美了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态度,并通过傻子的悲剧命运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不觉悟民众的愤懑情绪。作品里的奴才形象,是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奴才性格”、“奴性心态”的代表,安于奴隶地位,不敢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用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是其本质特征。对于统治者的残酷和自身的悲惨生活,他也愤愤不平,但正如作品所写的,“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这种奴才式的诉苦不过是其消极地渲泄内心痛苦、以获得暂时心理平衡的手段而已,丝毫无助于屈辱地位的改变,而只能经由消极的内心痛苦的渲泄使愤怒趋于缓和平息。具有这种奴才性格的国民,必然把自身处境的改变寄托在虚幻的“将来”和统治阶级的恩赐上,从而成为统治者镇压改革者、先觉者的帮凶。鲁迅对奴才形象的描绘,令人想起列宁著名的一段话:“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为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②作品里的聪明人形象的塑造,寄寓着鲁迅对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巧滑、伪善性格的批判,鲁迅又把这类人称为“巧人”、“伶俐人”。他们没有恒定的信仰操守和明确的是非观念,以自私、卑怯、狡诈、虚伪为其本质特征。他们善于见风使舵,讨好卖乖,知道怎样中庸骑墙、避祸趋福并假借大义、窃取美名。鲁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聪明人所谓“同情”、“悲哀”和“安慰”的欺骗性,暴露了这类人行私利己,充当统治阶级的帮闲的丑恶嘴脸。与奴才、聪明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鲁迅笔下的傻子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种民族性格,即不计私利、见义勇为、苦干实干、充满斗争精神的性格。作家用傻子形象来概括那些勇于反抗黑暗邪恶势力,常常为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改革者、战斗者、先觉者。他们身上的“傻劲”,正是鲁迅常常赞美的纯厚、正直、无私、坚韧、爱憎分明、决不敷衍苟且等品格。诚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注意的是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鲁迅描写了见义勇为、不计私利的傻子热心帮助奴才,最后却落得被奴才们赶走的悲剧性结局。这种描写与作家在《药》中写夏瑜的鲜血竟成为医治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一样,渗透着鲁迅对愚昧麻木的民众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愤激和悲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生动凝炼的笔调,寓深刻的哲理于具体的形象描绘中,在赞美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性格的同时,将轻蔑和憎恶投向奴才、聪明人所代表的奴性、卑怯、圆滑、伪善。作品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至今仍给我们巨大的启迪。字数:2729注释①鲁迅《〈伪自由书〉前记》②列宁《纪念葛伊甸伯爵》作者:杨继兴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265-266页.
【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无端嫁得金龟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于易水送人一绝。推荐。爱诗词网。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指战国末年的燕国太子丹。壮士:指甘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复仇的荆轲。冠:头巾或帽子。【鉴赏】这是一首借送别友人而抒发己情的五言绝句。作者骆宾王具有浓厚李唐王朝正统思想而又一生坎坷。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对自己的际遇,他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称帝,他极为不满;等待时机匡复李唐王朝,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本诗明白地表达了他摆脱压抑、干出一番事业的这种心境和愿望。上联写昔日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时,一曲悲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怒发冲冠。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迫燕割让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荆轲踏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如今作者在易水边送别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本联在写作技巧上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友谊深长、别情依依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大量芟夷枝蔓,直接纳入史实。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作者心中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为一体,从而为下联的抒怀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怀古以慨今的气氛。下联用对仗的句式抒怀。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后一句,“今日水犹寒”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写法上既寓情于景,又景中带比。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却千载犹存。“人已没,水犹寒”,隐含了作者对当今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已”、“犹”两个虚词的运用和“昔时”与“今日”的对比,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又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全诗题为“送人”,但却无一句是叙自己送别友人的情景,也未告知我们送别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由它的内容自然地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自然地想见那所送之人,一定是作者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惟有如此,诗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此诗开了此风气之先。
蕉鹿梦。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一作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释义用法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法官)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用典形式【梦鹿】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得鹿】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人生何处不亡羊?”【鹿梦】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蕉梦】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蕉鹿】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分鹿梦】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梦蕉鹿】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鹿蕉讼】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鹿覆蕉】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蕉中梦】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蕉中鹿】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蕉中覆】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蕉边梦】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蕉鹿梦】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蕉隍讼】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藏蕉梦】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士师分鹿】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分鹿覆蕉】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寻蕉覆鹿】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梦中案鹿】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梦中蕉鹿】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梦里士师】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中国士少崩骞。”【惊心蕉鹿】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覆鹿蕉讼】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意思】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全诗】《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鉴赏】苏台即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一己享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台横亘五里,上建宫殿,中贮美女笙歌,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所能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苑已旧,台已荒,则悠悠千载,人事变迁,含无限世事茫茫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残破荒凉的遗迹上又生出青青的杨柳,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这里,诗人通过苑台之荒旧与杨柳之清新;将巨变的人事和不变的景物作一对比,愈发增强了凭吊古迹时的深切感受。更进一步,诗人着眼于人的活动,从听觉感受描写融融春光之中采菱女子欢快的歌声,给旧苑荒台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使得古今盛衰之感更其强烈。逝去的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尽管当年的苑台楼阁、美女笙歌盛极一时,尽管吴王曾在此尽情享乐,可是如今能记得起他们的究有几人呢?“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借亘古不变的明月反衬人事变化之迅速,而富贵无常、江月永在之意,已见于言外。这首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游览苏台时的心理活动,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可谓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至今惟有西江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意思】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全诗】《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鉴赏】苏台即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一己享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建成的。台横亘五里,上建宫殿,中贮美女笙歌,极一时之盛。然而,随着吴国的败亡,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所能看到的,只有残破的“旧苑荒台”。苑已旧,台已荒,则悠悠千载,人事变迁,含无限世事茫茫的感慨。但另一方面,残破荒凉的遗迹上又生出青青的杨柳,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这里,诗人通过苑台之荒旧与杨柳之清新;将巨变的人事和不变的景物作一对比,愈发增强了凭吊古迹时的深切感受。更进一步,诗人着眼于人的活动,从听觉感受描写融融春光之中采菱女子欢快的歌声,给旧苑荒台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使得古今盛衰之感更其强烈。逝去的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尽管当年的苑台楼阁、美女笙歌盛极一时,尽管吴王曾在此尽情享乐,可是如今能记得起他们的究有几人呢?“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借亘古不变的明月反衬人事变化之迅速,而富贵无常、江月永在之意,已见于言外。这首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游览苏台时的心理活动,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可谓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山中与裴秀才书。推荐。爱诗词网。王维近腊月下(1),景气和畅(2),故山殊可过(3)。足下方温经(4),猥不敢相烦(5)。辄便往山中(6),憩感配寺(7),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8),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9),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10),复与疏钟相间(11)。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12),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13),春山可望(14),轻鯈出水(15),白鸥矫翼(16);露湿青皋(17),麦陇朝雊(18)。斯之不远(19),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20),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21),不一(22)。山中人王维白。〔注释〕(1)腊月:夏历十二月。古代在夏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下:末尾。(2)景气:景物气候。(3)故山:旧居的辋川山。指峣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过:过访。(4)温经:温习经书。(5)猥:鄙贱之意。相烦:麻烦。(6)辄便:就。(7)憩:休息。感配寺:寺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8)灞:灞水。源出陕西省蓝田县东,汇入辋水,流入渭水。(9)沦涟:水波纹。(10)舂:捣米。(11)疏钟:稀疏的钟声。(12)仄:狭窄。(13)蔓发:发芽茂盛。(14)可望:可以观赏。(15)鯈(tiao):鱼名,白色,体狭长。(16)矫:举。(17)皋:泽边地。(18)雊(gou):雄雉鸣。(19)斯:这。(20)天机:天性。清妙:清远妙悟。(21)黄蘖:一种芸香料植物,可入药。(22)不一:不能逐一地详细说。〔鉴赏〕给老朋友写信,可以直接抒发怀念之情,也可以借写往事,写家乡或写曾经一起到过的地方的景物,来打动对方的感情神经,引发情感的交流,同样,也表达了怀念之情。王维给裴迪的信,就是采用后一种表达方法。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名士,能诗善画,尤工于山水诗,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晚年隐居辋川山庄,裴迪是他的挚友。他们曾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山庄的冬景春色。既然裴迪也在辋川山庄呆过,对那里的景色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为什么王维给他写信,还要把“故山”景色描述一番?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他俩曾一起在辋川山度过,且都有咏辋川山庄胜景之一的华子冈诗篇,王维的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由景生情,以寄托对故人深深的怀念之情,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深趣。王维这封书信文笔清新秀丽,充满诗情画意。信基本上分为两段:一段写冬景,一段写春景。“近腊月下”,落笔第一句点明季节,让读者明确下面所写的景物,都是冬景;“景气和畅”说明此时虽属冬令季节,但不是寒风凛冽,而是“和畅”,即温和舒畅。“故山殊可过”。以上三句,写了出游的背景,即时令、气候、地方。既然值得一游,为什么不邀朋友一道共赏呢?下面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说明这次没有邀裴迪的原因。“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这三句,既承前而写,又启开下文。作者既然不愿打扰裴迪,那么只好自己出游了,这是承上;既然“饭讫而去”,那么去哪里,看见什么?这是启下,让下文来一一回答。这样的结构,就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让人读来,感到脉络清晰。上面这一段,好象音乐中的“过门”,拉过之后,便开始“歌唱”了。“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原来是从北面渡过幽深的灞水,正见那冷冷的月亮映照着城郭。好一幅冬令夜景!作者出游的时间是冬季,又是夜游郊野,整个环境便显得空旷静谧,月光也显得不强烈,所以,用一“清”字来形容,正抓住冬夜城郊的特点。“夜登华子冈”,写明了登冈的时间。一个“冬”,一个“夜”,说明了特定的季节、时间,景物的描写,便都离不开“冬”与“夜”这两点。作者站在“华子冈”上,居高临下,远望辋水,水微微泛起波纹,水与月好象连在一起,形成水天相接的美妙境界,在作者眼前,水是“与月上下”。远处,山村的住户,还亮着灯火,但在树林的遮挡下,人的感觉就好象是又明又灭一样,显出那灯光的闪闪烁烁。作者用“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八个字,就写尽这山村夜晚特有的景致。“山”上冠一“寒”字,正紧扣冬令季节,下文的“寒犬”,也同样渲染了“冷”的气氛。“山”“犬”本无所谓“寒”“热”,但季节作用于人的心理,就有“寒山”“寒犬”“清月”之描述。以上两句,写的都是静景:水、月、山村、灯火。但这静,还不足以使人寒心。下面的动景,即深巷寒犬吠声如豹、山村夜舂与寺院慢敲着的钟声相混杂的声音,好象很热闹,但实际上这种“动”,更映衬着山村冬夜可怕的静寂。这种笔法,就是动静相衬。下面是由景而及人,表现出对故友的无限怀念:“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这一段,由眼前景物而引起对往昔的联想,特别是提到“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这些往事,很能使对方动情。如前面介绍,王、裴过去在辋川曾经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里所说“携手赋诗”,当指此事。因此,裴迪读信至此,自然会勾引起昔日同游的情思。如同词一样,如果说以上写冬景算作上阕,那么下面写春景就是下阕了。上下两阕,各写一景:冬景,是实写;春景,则是想象中的景色。所以,对春的描写,就是粗线条的了。从“当待春中”到“麦陇朝雊”一段,写的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辋川山庄将出现的景致。这里所描写的景物,确实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草木蔓发”,蔓,即藤蔓,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来状草木生长的快。“春山可望”,一个“春”字加在“山”之前,就把满山翠绿,洋溢着的春的气息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轻鯈出水,白鸥矫翼”,也离不开一个“春”字。白鯈鱼在水里嬉游,本也无所谓轻重。这个“轻”字,含有“轻装”之意,说明冬尽春来,鱼儿也就活跃起来了,显得一身轻了。而写白鸥,着一“矫”字,也含矫健之意。这两句,是从鱼、鸟,或者说泛指飞禽走兽在春天里恢复它们的活力,来表现春天带来的朝气。接着写路边带朝霞的青草和野鸡在麦垄间鸣叫,也都是一派春景。这是白天的热闹,以鱼、鸟闹春说明春的明媚。但是,这些景物不是具体所见,而是根据以往经验预想的,所以,它没有特指,不象前面写冬景那样,是“夜登华子冈”时所看到的。写冬游华子冈,是想起以往与老友同游赋诗的情况,表达怀念之情;写春来临之后的景色,是希望能再次同老友共游。这正是王维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王维邀请裴迪同游,文笔也很讲究。一写“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倘能”,就是不肯定,在语法上称或然词。也就是说,王维不是采用直接邀约,让对方觉得非来不可而为难,而是采用商量的口吻:“你能同我一起出游吗?”二写“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了解您的超尘出俗、情致高雅,怎么能用这种不重要的事来约请您呢?三写“然是中有深趣矣”,即春天出游是很有意思的事,又进一步加强了邀约的诱惑力,促使裴迪下决心。这三层,第一层是用商量的口气,第二层退让一步,第三层又紧逼一步。实际上王维是发出邀请,说明为什么邀请,再含有希望裴迪一定来的意思,读来十分真挚亲切。最后说明信是托什么人带去的。就是信中所说的借运药人前去之便带上的。其他,就属于写信的套式了。读完这封信,可以看出,王维重在写景,以景来诱发对方之情,达到邀游的目的。我们从这封信中,第一,可以学习散文清新的笔法;第二,可以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使景如画,又如诗;第三,可以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第四,可以学习写信的一些委婉手法。字数:3146作者:张慕勋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3-6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