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古诗

八阵图古诗朗读

杜甫

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大历元年,头发变白的杜甫漂泊到夔州。这里最能牵动诗人的心肠、令他时时不得平静的,大约无过于三国刘蜀政权君臣所留下的遗迹旧址及有关的文化材料(如记载、传说、祭祠等),为此,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八阵图》即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历来被视为杜诗名篇,但对它的理解也历来意见不一。仅就最后一句而言,仇兆鳌归结出四种说法:以不能灭吴为恨;以先主之征吴为恨;不能制主上东行而自以为恨;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为恨(《杜诗详注》卷十五),看来“遗恨”是全诗的关键。现在还是从全诗说起。

八阵图是诸葛亮一生军事才能杰作之一。据载其址在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聚细石为之,大概因其用八卦之理而得名。夏天阵图为江水淹没,但冬天水退后又依然如故。因此,杜甫咏八阵图实际就是在咏诸葛亮。诗的大意是说:诸葛亮的功绩大概就在于成三分天下之势,八阵图因为诸葛亮而更有名同时它也使他更加享誉古今。江水奔腾不歇而阵石却依然不动,诸葛亮可能还在为吞并吴国之失而抱恨九泉。全诗表达的是一种沉重的历史和人生的遗憾之情及无奈之感。首句用一“盖”字,表明并非定论,也许并不是杜甫内心真正的评定。在杜甫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极其高大而光辉的。依孔明的才能品德所当成就的功业,远不是“三分国”所能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评论孔明时,只能称道他的“三分国”;八阵图固然有名,人们一看到它就难免要对孔明赞叹一番,但八阵图对孔明来说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它最终并没能帮助孔明实现其理想。江水奔流,阵石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历史伟人的人生“遗恨”。是的,孔明的遗恨实在不止于一端。参照杜甫其他作品,我以为此诗中的“遗恨”起码应该有如下含义:以孔明之德才,为王佐成就一统天下尚绰绰有余(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其实孔明何尝不欲成就王霸之业?无奈“运移汉祚终难复”,不得已而退守“三分”之志,时运不济,乃为仁人志士之最大遗恨,此其一;刘蜀君臣,原有据蜀望吴进而一统天下之意,但最终反为吴所败,刘备愤懑而死,“三分”之势也不能守,此为诸葛亮又一遗恨也,此其二;诸葛亮为刘蜀鞠躬尽瘁,但是君臣之间并非尽如人意。刘备先是擅自征吴(依东坡说),后又托孤嘱之以“不才自取”,至使孔明以“死而后已”相许。无论就国势还是人事上说,孔明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意,“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此又一遗恨也,此其三;以孔明之才志,盛年不能成其大业,晚岁不能归隐南阳(“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终于死于军旅,此又一遗恨也,此其四;杜甫不仅以孔明为楷模,而且以王佐之才自许。如今人老头白,眼见江流不息,人事如此,于是满怀怅恨,见于诗中,此其五。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古代大志大才之士生不逢时,遇不得人,最后是蹉跎抑郁终生,到晚年反顾从前,一切都成为过去……的共同“遗恨”,这正是本诗感人力量的关键所在。

这首诗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去是写古迹,实际是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怀抱和人生感慨。因此,浮现在读者眼前的,与其说是满怀遗恨的诸葛亮形象,倒不如说是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晚年的杜甫形象,或者说这两个形象已经有机地叠映在一起,不分彼此了。诗人以“三分国”、“八阵图”、“江流”“石”、“吞吴”等形象入诗,使得作品不仅气象开阔,声势宏伟,激情壮烈,而且具有足够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

宋·胡仔

《刘公嘉话》

()

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之曰采蘋。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

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

()

【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戍鼓: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的边境上,我听到一阵雁声。【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赏析】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