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程乃珊·蓝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程乃珊,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桐乡县。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从事专业创作。1990年赴香港定居。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概要蓝屋是解放前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豪富之一钢铁大王顾福祥家的宅第。宅外壁均由蓝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亦极为讲究。顾福祥的孙子顾传辉原来并不知道自己是“蓝屋”的后人。他在当中学教师的爸爸和当护士长的妈妈的关怀和爱抚之中生活得挺好。凭着独生子女这一条先是闯过了上山下乡这一关。分到熟食店站柜台刚刚两个月,又赶上高考制度恢复,在父母的精心辅导下进了大学,而后就分进一家仪表厂做技术工作。最近他又迷上了厂绘图室里新调进的一位姑娘。她叫白虹,喜欢写诗,模样也长得娴静、恬美,甚至还带点孩子气。几次接触和攀谈之后,传辉发现,白虹完全不同于他过去钟情过的女孩子,白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在她面前,传辉失去了自信,老是显得傻头傻脑的:他怕自己配不上白虹。无意中的一次机会,他发现爸爸原来是顾福祥的二儿子,自己竟然是钢铁大王顾家嫡亲的孙子。他激动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然而回到家里谈到这件事的时候,爸爸虽然不无怀旧之情,但对于传辉的那份激动和向往却显得十分严厉和恼火。传辉后来想起,其实他也见过自己的爷爷。那是在文革初期的一个雨夜,爸爸搀进来一个形容憔悴、浑身淋得湿漉漉的陌生老头。妈妈把传辉领过去要他叫爷爷,并且叮嘱他以后要乖一点,因为爷爷将和他们一起住了。不料第二天爷爷就中风病倒,两天后就死了。在爷爷和爸爸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爷爷来找爸爸又是为了什么?传辉的心里充满了疑团。由于同事小朱的穿针引线,传辉在锦江俱乐部里见到了自己的堂兄、叔父顾鸿基的儿子顾传业。祖父顾福祥一共有3个儿子,老大鸿志早年即出国留学,并在那里成家立业,老二鸿飞(即传辉的爸爸)又早与家里脱离关系,顾鸿基因而成为蓝屋的唯一继承人,而传业也就成为顾氏的嫡系正宗第三代。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传业乐得认下传辉这个堂弟,并且兴致勃勃地同他谈论起家族里的往事。在他的谈话中,传辉不仅得知了爷爷的吝啬和发家手段之狠,也明白了爷爷“文革”中之所以流落到他家去的原因。原来是叔叔为了自己过关,在厂里贴出了对爷爷反戈一击的大字报,并表示与爷爷断绝父子关系,从此把老头子赶了出去。在锦江俱乐部里,传业领着传辉见识了弹子房、酒吧间,玩了保龄球,又主动帮传辉兑换外汇券买了一枚金戒指。不料回到家里,却惹得爸爸生了一场气。事后,顾鸿飞勾起了以往事的回忆。蓝屋是鸿飞9岁时建成的。他们家搬进了蓝屋,然而在上海滩上,人们背地里都讥讽顾家是“暴发户”。为了做个名副其实的上等人,他父亲一方面把鸿飞兄弟送进教会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则用一笔钱、一幢房子与结发妻子一刀两断,使她在悲愤之下上吊自杀,而他却另娶了一个北洋军阀时代驻欧洲某国公使的女儿为妻。她就是老三鸿基的母亲。鸿飞上大学后,有一次出车祸摔断了胳膊,入院就医期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孤儿院里长大的护士芬。为了爱情,也为了死去的母亲,他终于和父亲彻底闹翻,搬出了蓝屋。后来他自食其力,成了一位中学教师。长期的教学生涯使他深深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以自己的踏实、耿直和尽职尽责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同行的尊重。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重回蓝屋去乞求施舍。传辉所迷恋的姑娘白虹,原来是一位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为了正常地享受爱和被爱的权利,特地来到基层工厂工作。她不肯告诉传辉自己的住处,却从传辉那儿要到了他家的地址。一次,她去给传辉送一份法语进修班的表格和一张星期六的音乐会门票,遇到传辉的妈妈芬。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白虹很喜欢这位未来的婆母,也很喜欢传辉家那种朴素典雅的气氛和那束普通玻璃杯里插着的石竹花。白虹走后,传辉的叔叔顾鸿业又意外地登门拜访,亲热地邀请哥哥一家三口星期六去蓝屋吃晚饭。传辉十分兴奋,鸿飞却大不以为然,不知老三心里又在打什么鬼算盘。正在这时,鸿飞单位的老校长前来报喜,说是鸿飞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了。鸿飞夫妇又惊又喜,决定星期六理直气壮地回去探望老宅。蓝屋的周末聚会气氛并不那么融和。芬和只会做西点的弟妇毫无共同语言,侄子的无所事事虚掷生命更使她感到由衷的惋惜。作为主人的鸿基转弯磨角透露出远在海外的大哥要回来探亲和市工商联准备借此机会为父亲开个平反追悼大会的消息。原来他安排这次聚会的目的就在于打听父亲骨灰的安葬地,作为交换条件,他可以在传辉名下开一个一万元的户头。鸿飞愤怒地斥责了老三的这种卑劣行为。至于要不要那一万元钱,鸿飞决定让儿子自己去决定。与此同时,白虹听完音乐会也来到了蓝屋。原来她的哥哥正是传业的大姐夫,在这里碰到传辉,她深感意外。传业趁机向她介绍了传辉回蓝屋“寻根”的前前后后。白虹这才明白,传辉几次失约并非为了学习或工作,而是企望在“寻根”中捞到好处。她深深地感到痛苦和失望。而传辉则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白虹。回厂上班后,传辉并没有去领叔叔开给他的那一万元钱,他参加了厂技术组关于一个新课题的试验工作。下班的路上,他又遇到了白虹,白虹落落大方地和他攀谈,并请他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保密。传辉则买了一束清秀悦目的石竹花送给白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重新获得这位姑娘的爱。
作品鉴赏“蓝屋”这个标题,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象征,有点像“围城”:父辈忍无可忍地从里面冲出来,儿辈又急不可耐地想冲进去。当然,“蓝屋”的蕴涵远不如“围城”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它主要意味着一种具体的生存方式和人生选择。质而言之,这是一种让金钱吞噬人性、吞噬良知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优裕、精神空虚的寄生虫生活。我们从蓝屋的主人顾福祥、顾鸿基、顾传业祖孙三人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残酷和腐朽。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品讲述了一个“围城”式的故事,展示了顾鸿飞、顾传辉父子二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人生追求。小说在故事线索的安排上是颇费心思的。儿子的心路历程是主线,它的进展和波折,它在人物光滑的前额上刻下第一道皱纹的经过,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结构。父亲的人生道路是副线,它以插叙的方式出现在小说中,先是作为主线的参照和反衬,而后终于成为对儿子的精神成长的一种辉映和导引。儿子这条线又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寻根”,即查找并接续自己同蓝屋的关系;另一个分支是寻找爱情,即对于白虹这位理想女性的追求。就顾传辉本人而言,前者可谓物质上的向往,后者可谓精神上的希冀。当他过于看重物质上的追求,而且是企图借助于认祖归宗瓜分遗产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的时候,他在精神上就必然背离原来的指向。小说中把万元巨款和白虹的爱情作为两个不可兼得的目标摆在传辉的面前,正是表明在不劳而获的贪欲和自尊自强的奋斗之间,人们必须作出义无反顾的选择。当然,作者并没有对人们的物质欲望作出一概排斥的简单结论。在对父亲顾鸿飞的人生之路的描述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对于人物未能通过自己大半生尽心尽力的努力赢得一份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的遗憾之情。换句话说,作者在肯定顾鸿飞们的人生选择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社会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一层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意思。程乃珊的作品善于通过对凡人琐事家长里短的描绘表现她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蓝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十分鲜明。小说中写的虽然只是顾家祖孙三代各自的生活道路和家庭内部的纠葛冲突,然而其中所反映的却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子孙后代在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动中对人生的不同选择及其曲折反复。其中寄托了作者“以自己的才干而立足于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蓝屋》艺术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的人物群像之中,存在着多重对比关系。除了顾鸿飞当年的“出走”和顾传辉如今的“回归”之间的对比之外,顾鸿飞和顾鸿基两兄弟对待金钱和父子亲情的不同态度之间,鸿飞的妻子芬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弟妇的除了做做点心之外无所用心之间,以及白虹和顾传辉、顾传业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比。正是在这种种对比之中,显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性格之间的相互撞击,从而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比也使作者的主观意图过于明显、过于直白,流露出“以意为之”的人工痕迹。整个故事巧合过多,照应过多,戏剧化色彩较浓,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生活实感。
程乃珊作品。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程乃珊·蓝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程乃珊,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桐乡县。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从事专业创作。1990年赴香港定居。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概要蓝屋是解放前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豪富之一钢铁大王顾福祥家的宅第。宅外壁均由蓝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亦极为讲究。顾福祥的孙子顾传辉原来并不知道自己是“蓝屋”的后人。他在当中学教师的爸爸和当护士长的妈妈的关怀和爱抚之中生活得挺好。凭着独生子女这一条先是闯过了上山下乡这一关。分到熟食店站柜台刚刚两个月,又赶上高考制度恢复,在父母的精心辅导下进了大学,而后就分进一家仪表厂做技术工作。最近他又迷上了厂绘图室里新调进的一位姑娘。她叫白虹,喜欢写诗,模样也长得娴静、恬美,甚至还带点孩子气。几次接触和攀谈之后,传辉发现,白虹完全不同于他过去钟情过的女孩子,白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在她面前,传辉失去了自信,老是显得傻头傻脑的:他怕自己配不上白虹。无意中的一次机会,他发现爸爸原来是顾福祥的二儿子,自己竟然是钢铁大王顾家嫡亲的孙子。他激动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然而回到家里谈到这件事的时候,爸爸虽然不无怀旧之情,但对于传辉的那份激动和向往却显得十分严厉和恼火。传辉后来想起,其实他也见过自己的爷爷。那是在文革初期的一个雨夜,爸爸搀进来一个形容憔悴、浑身淋得湿漉漉的陌生老头。妈妈把传辉领过去要他叫爷爷,并且叮嘱他以后要乖一点,因为爷爷将和他们一起住了。不料第二天爷爷就中风病倒,两天后就死了。在爷爷和爸爸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爷爷来找爸爸又是为了什么?传辉的心里充满了疑团。由于同事小朱的穿针引线,传辉在锦江俱乐部里见到了自己的堂兄、叔父顾鸿基的儿子顾传业。祖父顾福祥一共有3个儿子,老大鸿志早年即出国留学,并在那里成家立业,老二鸿飞(即传辉的爸爸)又早与家里脱离关系,顾鸿基因而成为蓝屋的唯一继承人,而传业也就成为顾氏的嫡系正宗第三代。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传业乐得认下传辉这个堂弟,并且兴致勃勃地同他谈论起家族里的往事。在他的谈话中,传辉不仅得知了爷爷的吝啬和发家手段之狠,也明白了爷爷“文革”中之所以流落到他家去的原因。原来是叔叔为了自己过关,在厂里贴出了对爷爷反戈一击的大字报,并表示与爷爷断绝父子关系,从此把老头子赶了出去。在锦江俱乐部里,传业领着传辉见识了弹子房、酒吧间,玩了保龄球,又主动帮传辉兑换外汇券买了一枚金戒指。不料回到家里,却惹得爸爸生了一场气。事后,顾鸿飞勾起了以往事的回忆。蓝屋是鸿飞9岁时建成的。他们家搬进了蓝屋,然而在上海滩上,人们背地里都讥讽顾家是“暴发户”。为了做个名副其实的上等人,他父亲一方面把鸿飞兄弟送进教会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则用一笔钱、一幢房子与结发妻子一刀两断,使她在悲愤之下上吊自杀,而他却另娶了一个北洋军阀时代驻欧洲某国公使的女儿为妻。她就是老三鸿基的母亲。鸿飞上大学后,有一次出车祸摔断了胳膊,入院就医期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孤儿院里长大的护士芬。为了爱情,也为了死去的母亲,他终于和父亲彻底闹翻,搬出了蓝屋。后来他自食其力,成了一位中学教师。长期的教学生涯使他深深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以自己的踏实、耿直和尽职尽责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同行的尊重。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重回蓝屋去乞求施舍。传辉所迷恋的姑娘白虹,原来是一位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为了正常地享受爱和被爱的权利,特地来到基层工厂工作。她不肯告诉传辉自己的住处,却从传辉那儿要到了他家的地址。一次,她去给传辉送一份法语进修班的表格和一张星期六的音乐会门票,遇到传辉的妈妈芬。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白虹很喜欢这位未来的婆母,也很喜欢传辉家那种朴素典雅的气氛和那束普通玻璃杯里插着的石竹花。白虹走后,传辉的叔叔顾鸿业又意外地登门拜访,亲热地邀请哥哥一家三口星期六去蓝屋吃晚饭。传辉十分兴奋,鸿飞却大不以为然,不知老三心里又在打什么鬼算盘。正在这时,鸿飞单位的老校长前来报喜,说是鸿飞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了。鸿飞夫妇又惊又喜,决定星期六理直气壮地回去探望老宅。蓝屋的周末聚会气氛并不那么融和。芬和只会做西点的弟妇毫无共同语言,侄子的无所事事虚掷生命更使她感到由衷的惋惜。作为主人的鸿基转弯磨角透露出远在海外的大哥要回来探亲和市工商联准备借此机会为父亲开个平反追悼大会的消息。原来他安排这次聚会的目的就在于打听父亲骨灰的安葬地,作为交换条件,他可以在传辉名下开一个一万元的户头。鸿飞愤怒地斥责了老三的这种卑劣行为。至于要不要那一万元钱,鸿飞决定让儿子自己去决定。与此同时,白虹听完音乐会也来到了蓝屋。原来她的哥哥正是传业的大姐夫,在这里碰到传辉,她深感意外。传业趁机向她介绍了传辉回蓝屋“寻根”的前前后后。白虹这才明白,传辉几次失约并非为了学习或工作,而是企望在“寻根”中捞到好处。她深深地感到痛苦和失望。而传辉则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白虹。回厂上班后,传辉并没有去领叔叔开给他的那一万元钱,他参加了厂技术组关于一个新课题的试验工作。下班的路上,他又遇到了白虹,白虹落落大方地和他攀谈,并请他为自己的家庭情况保密。传辉则买了一束清秀悦目的石竹花送给白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重新获得这位姑娘的爱。作品鉴赏“蓝屋”这个标题,作为一种意象或者象征,有点像“围城”:父辈忍无可忍地从里面冲出来,儿辈又急不可耐地想冲进去。当然,“蓝屋”的蕴涵远不如“围城”深广。在这篇小说里,它主要意味着一种具体的生存方式和人生选择。质而言之,这是一种让金钱吞噬人性、吞噬良知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优裕、精神空虚的寄生虫生活。我们从蓝屋的主人顾福祥、顾鸿基、顾传业祖孙三人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残酷和腐朽。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品讲述了一个“围城”式的故事,展示了顾鸿飞、顾传辉父子二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人生追求。小说在故事线索的安排上是颇费心思的。儿子的心路历程是主线,它的进展和波折,它在人物光滑的前额上刻下第一道皱纹的经过,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结构。父亲的人生道路是副线,它以插叙的方式出现在小说中,先是作为主线的参照和反衬,而后终于成为对儿子的精神成长的一种辉映和导引。儿子这条线又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寻根”,即查找并接续自己同蓝屋的关系;另一个分支是寻找爱情,即对于白虹这位理想女性的追求。就顾传辉本人而言,前者可谓物质上的向往,后者可谓精神上的希冀。当他过于看重物质上的追求,而且是企图借助于认祖归宗瓜分遗产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的时候,他在精神上就必然背离原来的指向。小说中把万元巨款和白虹的爱情作为两个不可兼得的目标摆在传辉的面前,正是表明在不劳而获的贪欲和自尊自强的奋斗之间,人们必须作出义无反顾的选择。当然,作者并没有对人们的物质欲望作出一概排斥的简单结论。在对父亲顾鸿飞的人生之路的描述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对于人物未能通过自己大半生尽心尽力的努力赢得一份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的遗憾之情。换句话说,作者在肯定顾鸿飞们的人生选择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社会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一层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意思。程乃珊的作品善于通过对凡人琐事家长里短的描绘表现她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蓝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十分鲜明。小说中写的虽然只是顾家祖孙三代各自的生活道路和家庭内部的纠葛冲突,然而其中所反映的却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子孙后代在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动中对人生的不同选择及其曲折反复。其中寄托了作者“以自己的才干而立足于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蓝屋》艺术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的人物群像之中,存在着多重对比关系。除了顾鸿飞当年的“出走”和顾传辉如今的“回归”之间的对比之外,顾鸿飞和顾鸿基两兄弟对待金钱和父子亲情的不同态度之间,鸿飞的妻子芬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弟妇的除了做做点心之外无所用心之间,以及白虹和顾传辉、顾传业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比。正是在这种种对比之中,显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性格之间的相互撞击,从而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对比也使作者的主观意图过于明显、过于直白,流露出“以意为之”的人工痕迹。整个故事巧合过多,照应过多,戏剧化色彩较浓,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生活实感。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此曲只应天上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注1】上高高的庐山远望,天地之间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一去不返。天空中黄云在风中涌动,变幻万端。长江九条支流汹涌澎湃,巨浪翻腾白如雪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长江壮美景色的名句。诗句是景语,亦是情语。笔下纵横天地间,情如大江流。气势豪放,动人心魄。出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2】大江,指长江。登高看天地无比广阔雄壮,长江没有边际,一去不返。语出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形容登高远眺,视野无比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较量共长。跨世纪大计今朝定,重任如山,时不我待。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倾听着北京,12亿双眼睛注视着北京。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揽世纪风云谋兴国大计——祝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人民日报》1996年3月5日)【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登高壮观天地间。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出处】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1】上高高的庐山远望,天地之间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一去不返。天空中黄云在风中涌动,变幻万端。长江九条支流汹涌澎湃,巨浪翻腾白如雪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长江壮美景色的名句。诗句是景语,亦是情语。笔下纵横天地间,情如大江流。气势豪放,动人心魄。出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注2】大江,指长江。登高看天地无比广阔雄壮,长江没有边际,一去不返。语出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形容登高远眺,视野无比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较量共长。跨世纪大计今朝定,重任如山,时不我待。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倾听着北京,12亿双眼睛注视着北京。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揽世纪风云谋兴国大计——祝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人民日报》1996年3月5日)【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10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他先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住了很久,以后屡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境内很多佛教遗迹。烂陀寺(印度伽雅城西北)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他进寺学习。住持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玄奘为了精益求精,又出门旅行数年,到处寻师访友。641年,玄奘重回烂陀寺。戒日王为玄奘举行大会,请他讲学,到会的僧俗有六、七千人,他精辟的议论,使听众深为敬佩,获得了很高声誉。643年的春天,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了675部经论,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介绍到印度。他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玄奘西游。推荐。爱诗词网。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10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他先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住了很久,以后屡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境内很多佛教遗迹。烂陀寺(印度伽雅城西北)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他进寺学习。住持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玄奘为了精益求精,又出门旅行数年,到处寻师访友。641年,玄奘重回烂陀寺。戒日王为玄奘举行大会,请他讲学,到会的僧俗有六、七千人,他精辟的议论,使听众深为敬佩,获得了很高声誉。643年的春天,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了675部经论,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介绍到印度。他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
小仓山房。推荐。爱诗词网。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小仓山房集》,八十二卷,凡编年诗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收诗四千二百多首;文集二十四卷,续文集十一卷,外集文八卷。袁氏活跃于诗坛六十余年,以诗人、散文家、诗论家著称于当时。经历了康、雍、乾、嘉四代王朝的文坛风云,对清初以来的诗家流派如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等,都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并独创性灵说,认为“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并讥讽摹拟派文人“天涯有客号痴詅,误把抄书当作诗。”(同上)并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和情怀,从真实、创新方面着眼,要求解放传统的束缚,不以时废人,不以人废诗,不拘一格,打破了古今和门户的限制。从袁枚的创作实践来看,《小仓山房集》四千余首诗,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览袁诗,其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就是抒写性灵,写他个人的“性情遭遇”,写他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不拟古,不过分雕琢,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和内心感受,风格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袁枚的诗,主要有两类:旅游诗和咏史诗。旅游诗如《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小仓山房集》卷一),写了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中富于浪漫色彩的形象来描绘桂林群山的千姿百态;形容洞中的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谽谺。”使作者也“疑是盘古死后不肯化,头目手足骨节相钩连”,“又疑女娲氏,一日七十有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却是“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表现作者在创作上的追求。又如《渡江大风》(《小仓山房集》卷二十二)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渡长江的情景,大风激浪,波涛如怒,气势较大。而《所见》一诗只通过短短二十字,描绘出了偶然见到的那个牧童的活动,把牧童的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表现了作者捕捉生活细微场景的才能。又如《水西亭夜坐》:“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诗人陶醉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写景写情,别有一番清新之韵味。咏史诗如《秦中杂感八首》、《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等,都直抒胸臆,各有天地。《马嵬》(同上卷八)之四:“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讥讽之意颇为深刻。但他也有一些格调不高流于浅滑的作品,大都是关于风花雪夜的歌唱、对生活琐事的咏叹和应酬之作,思想性不高。袁枚散文的特点是描写中带有情感,寓道理于描写中。如《黄生借书说》(《文集》卷二十二)重阐述借书而读,读之易专的道理,借以勉励黄生专心读书;又如《书鲁亮侪》(同上卷九)刻画了鲁亮侪“奇男子”的作风,从侧面透露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封建官僚越往上爬就越昏庸,上司随时随地都可以不经过调查就把下属官员摘印撤职,写出了李令处“且浴且思”、“击盆水誓”,最后“掷印铿然”、“怒马驰去”的勇状,人物细节,人物心理都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他还写了一些骈文,虽运用对偶典故,但并不堆砌涂饰,在对偶中兼用散行,风格独特,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传为名篇。枚作为清代著名文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有褒有贬。而其作品由于流于浮空,也被讥为“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来看,他的诗有弊病,也有创意。相对而言,后者更为可贵。他鄙弃礼教,反对传统,不信佛道,讥笑八股等等,都显示出他思想中反拟古崇尚自然的精神,正是李贽等人所代表的晚明精神的继续。《小仓山房集》,有乾隆间刻本,另外还有嘉庆间刻本的石韫玉撰《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邹树荣撰的《袁文笺证补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收有今人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
【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别意与之谁短长。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
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
道藏精华录。推荐。爱诗词网。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本丛书的编排是以道旨玄妙、内功丹法为宗旨。主要着眼于道教有关修持炼养的经典著述,其中选择《道藏》及《道藏辑要》中,并搜罗古籍中关于玄学之书,共一百种。书前有丁氏撰写《绪言》,简述了道教源流、道藏源流及其编纂此书的宗旨;并附有所选一百种道书目录及内容简介。举凡道家学术、南北宗之玄学、养生要诀、导引捷法以及道教之名山洞府、传记文集,无不毕备。又编辑者精于医道,勤于实践,故尤重视修持炼养之祛病延年作用,则有关著述之选录更为精当切用。该书于编排体例及所选书之内容上,能够首尾通贯,始终把握住内丹功法之阶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眉目清新,做到了在编者则博观而约取,于读者实事半而功倍。总其特色约有三点:第一是所选者大都属道书之精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做到了“精”。凡是儒家类、小说家类、术数家类之书,概不滥入。即使是道教的著作,如斋醮科仪、符箓图记、清规戒律之类,亦一律删汰,务求醇正。且入选之著述,无有超过十卷者。不仅选书之精,而且篇幅亦精。第二是道教经典之属修持炼养者,注释往往汗牛充栋,本类书独能于中撷挑善本,可以说做到了“善”。如被誉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选者仅取宋俞琰与清董德宁两种注本,前者则旁征博采,后者则平正通达,被誉为群注之冠,读此即毋劳他求。又道书之脱衍倒讹,远较他书为甚,本书详加校定勘正,使成完善之本。其内容不仅贯通完善,而且校勘书本亦善。第三是道教中极可贵的思想内容及其人生观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丹家的宗旨,是以祛病延年、修持炼养为首务,其目的在于“长生久视”。是故,道教贵生,最重炼养。其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修持炼养方法特多,诸如吐故纳新、存思守一、按蹻导引、内功修炼,以及外丹服食等等均是。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易远”,故本书收录此类著述甚严,仅备要籍,以供治科技史者之查考;而内功丹法法则多门,最驳杂不纯,选辑者能够结合新科学之观念,去取得当,剔除繁难,撷取精要,最富实用价值者,故本书多加甄录,可以说做到了“切用”。如钟吕金丹道系统之著述,悉有收录。古之丹家出于对内丹术之珍秘,因而在涉及到具体实践方门时,往往藏本露枝,曲譬旁喻,虽理论著于篇章,然仍艰涩晦喻,使读者迷离往返,无处下手。本书编纂者博通古训,谙知三教之弊,尤精医道,不仅著重于理论之探讨,而且亲身历行,付诸于实验,故是书则特别重视选取明白示人门径之作。如《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直论》之类,力求切合实用。该书虽以道旨玄妙、内丹功法为选录宗旨,然也有其他方面内容的道书。如汉刘向之《列仙传》,晋葛洪之《神仙传》,唐沈汾之《续仙传》,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金莲正宗记》、《道藏目录详注》,刘师培《读道藏记》等等,系研究道教之重要史料,亦为治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民俗、小说者所不可缺。足见不独修持炼养功夫者之切用,而且于了解道教的历史、宗派、经籍、人物、洞天福地以及其他著述亦切用。由于作者之观点、宗旨及时代背景之局限,加之该书属于营业性质,是故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曾评其说“所选者并非全是精华,而道书精华亦不止于此”。然本书是继《道藏辑要》之后的一部巨帙类书,虽不能与《道藏辑要》相较,但仍号称是一部好书,且对道书之流通亦有一定贡献。是书初版于一九四八年,由上海诂林精舍出版付梓。一九八九年九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分为上、下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