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生平简介,伽利略历史评价,伽利略怎么死的?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当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特别归功于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伽利略生活在十六世纪后半期和十七世纪前半期,这是欧洲范围内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的动荡年代。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力量有长足的进步,对反映他们愿望和利益的新思想、新科学的要求更迫切,但同时在意大利这样一些天主教的国家内,由于特棱特宗教会议的召开,耶稣会的创建,宗教裁判所的兴起,教会的统治也得到了巩固,它对那些违背教义的新思想和新科学的反对也更为凶猛。这些是不同于哥白尼所处时代的情况。如果说哥白尼尚能得到教会比较宽容的待遇,逃出了教会的正式判罪,那么伽利略就注定要被终身幽禁起来。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北部近海处的比萨,他的父亲文岺卓是个音乐家,对数学也有一定的造诣。伽利略童年时在比萨求学,在班上是个聪明的学生。他爱好音乐,喜欢绘画,爱做各种机械的小玩具。后来他的家庭移居佛罗伦萨。12岁时,他在佛罗伦萨附近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继续求学,在那里他读了不少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为他的古典文学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的老师想把他培训成为圣职人员,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17岁时,伽利略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学习期间,他善于独立思考,经常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一些陈旧观点表示怀疑,因此被学校的教授们认为是一个“狂妄”的学生。因为当时大部分学者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视为经典,把它的片言只字当作颠扑不破的定律,是不可能有错误的。可是伽利略认为科学真理需要经过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来检验。正是出于这种不断进行探索的精神,年青的伽利略,在他入学的第一年,就从比萨大教堂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来回摆动中,发现了摆锤的等时性定律。今天这个定律已运用于计数脉搏、时钟计时、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伽利略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伽利略在他的父亲的一个朋友、托斯卡纳大公的宫廷教师里奇的家门口,听到里奇在讲欧几里德的数学,他听了十分入迷。此后他就经常求教于里奇,热衷于研究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1585年,伽利略因为付不出学费,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就离开了比萨大学。回到佛罗伦萨后,继续研究数学。1586年,他写了一篇《比重秤》的论文,这篇论文使他在意大利数学界开始成名。1589年,伽利略回到比萨大学任教。1590年,他发表《论重力》的长篇论文,第一个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物体不论大小轻重,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若把空气的阻力产生的影响除外,它们的加速度完全相同,否认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的原理。比萨大学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们对此群起攻击,学生们也将信将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作了一次有名的实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十磅重的铁球从斜塔上同时落地,实践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也增添了他的仇敌。1592年,在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的排挤下,伽利略不得不离开比萨大学,到帕多瓦大学去任教,在这里停留了18年。
帕多瓦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气氛很浓厚的高等学府,大学中的教授们忠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坚持科学和宗教分离的原则,不受宗教裁判所清规戒律的限制,因为当时帕多瓦以及整个威尼斯共和国已不受罗马教廷的干预。因此,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达到了成熟阶段。
帕多瓦大学以医院发达闻名于世,这里的教授经常解剖尸体,他们不仅研究四肢和心脏而且研究血液,伽利略虽不是医生,但他决定帮助医生来测量血液的温度,当时人们尚无仪器来测量病人体温上升的度数,伽利略根据物体热涨冷缩的特性,制造了最初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尚很粗糙,是用试管做的,可是今天发明的温度表无不是从它发展改革来的。人们决不会忘记伽利略发明温度表的意义的。
在帕多瓦,伽利略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玛丽娜·甘伯。他和她有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伽利略对玛丽娜及孩子们十分关注,但伽利略一直没有娶玛丽娜为妻,也不和他们母子住在一起。伽利略认为女人及孩子太爱说话,太爱喧闹,而他需要安静,需要思考。在帕多瓦,伽利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天体的问题。
1609年,伽利略根据荷兰人发明望远镜的消息,制造出他自己的第一个望远镜,很快他又把这个只能放大3倍的倍率较低的望远镜提高到放大32倍。伽利略从望远镜中第一次观察到月球表面覆盖着苍茫逶迤的“大山”和浩瀚无际的“海洋”以及火山的裂痕;木星有4颗运转着的卫星;银河由无数星体组成。伽利略还观察了土星的光环,只是由于他的望远镜倍数还太低,光环还看不清楚。伽利略的发现用事实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是完美无缺”的理论。伽利略把他的新发现,在1610年出版的《星球的使者》一书中向全世界作了报导。伽利略的报导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但是意大利许多保守思想的学者却攻击伽利略,说他的观察是一种光学上的骗局,是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相抵触的。
《星球的使者》的出版使伽利略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托斯卡纳大公科西摩二世邀请伽利略到佛罗伦萨,给他以宫廷“哲学家”和“首席数学家”的称号,罗马林齐学院特邀他为该学院的研究员。但是伽利略的一些有见识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辞去帕多瓦大学的教席,他们知道佛罗伦萨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很强,对伽利略的研究工作是很不利的。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时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1613年,伽利略发表了《论太阳黑子的信札》,说明太阳和地球都在缓慢地旋转着,太阳是呆在原地旋转,而地球则围绕太阳旋转。《信札》证明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
自从《星球的使者》发表以后,罗马教廷正密切监视着伽利略的行动。伽利略的言行被罗马教廷的密探报告给罗马的红衣主教贝拉明;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教授学者也联合多明我派教士反对伽利略,他们在讲坛和祭坛上攻击伽利略所宣扬的哥白尼学说是同圣经相矛盾的,是违背天主教的教义的。多明我派教士卡齐尼根据伽利略致修道院长卡斯德里的信中对哥白尼观点的辩护作为依据,向宗教裁判所控告伽利略“在解释和说明《圣经》方面含有错误观点”,散布异端邪说。1615年,伽利略不得不亲赴罗马对他的控告进行辩护。在罗马,伽利略同保守派的学者展开辩论,他舌战群儒,以鲜明的立场维护哥白尼观点。但是罗马教廷是不允许这种辩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因为这种争沦必然会损害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和动摇教会的威信。1616年2月24日,罗马宗教裁判所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谴责,说它违背《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是错误的。2月26日,宗教裁判所委托红衣主教贝拉明召见伽利略,在见证人面前要伽利略放弃他的观点,不准伽利略“拥护”和“捍卫”哥白尼学说,如果拒绝的话,就要遭到监禁;但保留他对哥白尼学说当作“数学假设”来进行研究的权力。3月15日,罗马教廷禁书目录会议发布命令,宣布哥白尼的著作损害天主教教义,停止哥白尼著作的出版。伽利略迫于罗马教会的淫威,在以后的几年中,不得不对哥白尼学说保持缄默。
1623年,伽利略的朋友红衣主教马太·巴尔贝里尼被选为罗马教皇,称乌尔班八世。1624年,伽利略再次到罗马,希望罗马教廷能够撤消1616年对他的禁令。他虽然受到罗马教皇殷勤的接待,但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回到佛罗伦萨后,伽利略默默地忙碌工作着。他白天做实验,晚上观察星体,开始撰写他最伟大的著作。1630年,他再次到罗马,携带着他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原稿访问罗马教皇,教皇同意这部书的出版。经过长期检查以后,这部书终于在1632年1月在佛罗伦萨出版了。这部书以萨格雷多、萨尔维亚蒂、辛普利邱三人对话的形式就托勒密地心体系和哥白尼日心体系展开辩论,并以大量科学论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体系。《对话》中替托勒密辩护的是个虚构的人物——辛普利邱(意为头脑简单的人),而另外两个都是历史人物,是伽利略的朋友。《对话》总结了他长期实践获得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在认识和实践上的破产。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把人们的认识从神权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对话》受到欧洲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但是他在宗教界的敌人却万分恐惧,有些耶稣会士认为:这部书对天主教教义所引起的后果,可能要比路德和加尔文的教义还要严重。他们对伽利略恶语中伤,在教皇面前诬告说,《对话》中的辛普里邱是影射教皇。乌尔班八世大为恼火,下令对伽利略起诉。不久,伽利略接到停止继续发售该书的命令,接着宗教裁判所又命令他亲自到罗马受审。当时伽利略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尽管他在罗马的宗教界朋友在教皇面前替他多方说情,但无济于事。
1633年2月,一个寒冷的冬季,年老多病的伽利略到了罗马。教会当局根据一个伪造的文件,指控伽利略的《对话》与1616年的禁令相抵触,伽利略据理力辩,指出他在1616年与贝拉明的谈话中只答应不再著文替哥白尼学说辩护,但并没有放弃把这个学说当作“假设”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他的女儿舍勒斯特深怕她的老父受害,多次写信哀求,要他悔罪,但是伽利略为了维护真理,拒绝了她的请求。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了几个月的审讯,可以设想,后来的一部分审讯是在刑房中进行的,他遭到了各种刑具的威逼。最后审判词判决:伽利略在《对话》中宣传哥白尼学说,发表《论太阳黑子的信札》中的“反对圣经的真正精神和权威的各种原理”,“引起神圣的信仰遭受毁灭和愈益扩大的混乱和毒害”,宣布伽利略的《对话》为禁书,判决伽利略终身监禁。1633年6月22日,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的伽利略被带到了宗教法庭。他跪着发誓,表示要“放弃、诅咒、痛恨”他过去的种种“错误”。据说他发誓完后立刻大声喊道:“Eppursimouve”(无论如何它(地球)仍在运动!)这不一定是事实,但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却是真实的!
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囚禁了九年。最初被软禁在罗马,后来被许可住在佛罗伦萨附近他自己的阿尔切特里别墅中。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女儿舍勒斯特留在身边照料,但是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未中断。他写了一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总结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来这本著作在荷兰出版。1634年他的女儿死去,1637年他又双目失明,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斗争的伟大巨人在阿尔切特里别墅病逝。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02.html
伽利略。推荐。爱诗词网。伽利略生平简介,伽利略历史评价,伽利略怎么死的?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当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特别归功于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伽利略生活在十六世纪后半期和十七世纪前半期,这是欧洲范围内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的动荡年代。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力量有长足的进步,对反映他们愿望和利益的新思想、新科学的要求更迫切,但同时在意大利这样一些天主教的国家内,由于特棱特宗教会议的召开,耶稣会的创建,宗教裁判所的兴起,教会的统治也得到了巩固,它对那些违背教义的新思想和新科学的反对也更为凶猛。这些是不同于哥白尼所处时代的情况。如果说哥白尼尚能得到教会比较宽容的待遇,逃出了教会的正式判罪,那么伽利略就注定要被终身幽禁起来。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北部近海处的比萨,他的父亲文岺卓是个音乐家,对数学也有一定的造诣。伽利略童年时在比萨求学,在班上是个聪明的学生。他爱好音乐,喜欢绘画,爱做各种机械的小玩具。后来他的家庭移居佛罗伦萨。12岁时,他在佛罗伦萨附近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继续求学,在那里他读了不少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为他的古典文学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的老师想把他培训成为圣职人员,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17岁时,伽利略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学习期间,他善于独立思考,经常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一些陈旧观点表示怀疑,因此被学校的教授们认为是一个“狂妄”的学生。因为当时大部分学者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视为经典,把它的片言只字当作颠扑不破的定律,是不可能有错误的。可是伽利略认为科学真理需要经过实际观察和科学实验来检验。正是出于这种不断进行探索的精神,年青的伽利略,在他入学的第一年,就从比萨大教堂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来回摆动中,发现了摆锤的等时性定律。今天这个定律已运用于计数脉搏、时钟计时、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伽利略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伽利略在他的父亲的一个朋友、托斯卡纳大公的宫廷教师里奇的家门口,听到里奇在讲欧几里德的数学,他听了十分入迷。此后他就经常求教于里奇,热衷于研究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1585年,伽利略因为付不出学费,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就离开了比萨大学。回到佛罗伦萨后,继续研究数学。1586年,他写了一篇《比重秤》的论文,这篇论文使他在意大利数学界开始成名。1589年,伽利略回到比萨大学任教。1590年,他发表《论重力》的长篇论文,第一个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物体不论大小轻重,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若把空气的阻力产生的影响除外,它们的加速度完全相同,否认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的原理。比萨大学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们对此群起攻击,学生们也将信将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作了一次有名的实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十磅重的铁球从斜塔上同时落地,实践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也增添了他的仇敌。1592年,在亚里士多德学派教授的排挤下,伽利略不得不离开比萨大学,到帕多瓦大学去任教,在这里停留了18年。帕多瓦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气氛很浓厚的高等学府,大学中的教授们忠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坚持科学和宗教分离的原则,不受宗教裁判所清规戒律的限制,因为当时帕多瓦以及整个威尼斯共和国已不受罗马教廷的干预。因此,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达到了成熟阶段。帕多瓦大学以医院发达闻名于世,这里的教授经常解剖尸体,他们不仅研究四肢和心脏而且研究血液,伽利略虽不是医生,但他决定帮助医生来测量血液的温度,当时人们尚无仪器来测量病人体温上升的度数,伽利略根据物体热涨冷缩的特性,制造了最初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尚很粗糙,是用试管做的,可是今天发明的温度表无不是从它发展改革来的。人们决不会忘记伽利略发明温度表的意义的。在帕多瓦,伽利略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玛丽娜·甘伯。他和她有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伽利略对玛丽娜及孩子们十分关注,但伽利略一直没有娶玛丽娜为妻,也不和他们母子住在一起。伽利略认为女人及孩子太爱说话,太爱喧闹,而他需要安静,需要思考。在帕多瓦,伽利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天体的问题。1609年,伽利略根据荷兰人发明望远镜的消息,制造出他自己的第一个望远镜,很快他又把这个只能放大3倍的倍率较低的望远镜提高到放大32倍。伽利略从望远镜中第一次观察到月球表面覆盖着苍茫逶迤的“大山”和浩瀚无际的“海洋”以及火山的裂痕;木星有4颗运转着的卫星;银河由无数星体组成。伽利略还观察了土星的光环,只是由于他的望远镜倍数还太低,光环还看不清楚。伽利略的发现用事实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是完美无缺”的理论。伽利略把他的新发现,在1610年出版的《星球的使者》一书中向全世界作了报导。伽利略的报导引起科学界极大的兴趣,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但是意大利许多保守思想的学者却攻击伽利略,说他的观察是一种光学上的骗局,是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相抵触的。《星球的使者》的出版使伽利略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托斯卡纳大公科西摩二世邀请伽利略到佛罗伦萨,给他以宫廷“哲学家”和“首席数学家”的称号,罗马林齐学院特邀他为该学院的研究员。但是伽利略的一些有见识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辞去帕多瓦大学的教席,他们知道佛罗伦萨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很强,对伽利略的研究工作是很不利的。伽利略在佛罗伦萨时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1613年,伽利略发表了《论太阳黑子的信札》,说明太阳和地球都在缓慢地旋转着,太阳是呆在原地旋转,而地球则围绕太阳旋转。《信札》证明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自从《星球的使者》发表以后,罗马教廷正密切监视着伽利略的行动。伽利略的言行被罗马教廷的密探报告给罗马的红衣主教贝拉明;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教授学者也联合多明我派教士反对伽利略,他们在讲坛和祭坛上攻击伽利略所宣扬的哥白尼学说是同圣经相矛盾的,是违背天主教的教义的。多明我派教士卡齐尼根据伽利略致修道院长卡斯德里的信中对哥白尼观点的辩护作为依据,向宗教裁判所控告伽利略“在解释和说明《圣经》方面含有错误观点”,散布异端邪说。1615年,伽利略不得不亲赴罗马对他的控告进行辩护。在罗马,伽利略同保守派的学者展开辩论,他舌战群儒,以鲜明的立场维护哥白尼观点。但是罗马教廷是不允许这种辩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因为这种争沦必然会损害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和动摇教会的威信。1616年2月24日,罗马宗教裁判所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进行谴责,说它违背《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是错误的。2月26日,宗教裁判所委托红衣主教贝拉明召见伽利略,在见证人面前要伽利略放弃他的观点,不准伽利略“拥护”和“捍卫”哥白尼学说,如果拒绝的话,就要遭到监禁;但保留他对哥白尼学说当作“数学假设”来进行研究的权力。3月15日,罗马教廷禁书目录会议发布命令,宣布哥白尼的著作损害天主教教义,停止哥白尼著作的出版。伽利略迫于罗马教会的淫威,在以后的几年中,不得不对哥白尼学说保持缄默。1623年,伽利略的朋友红衣主教马太·巴尔贝里尼被选为罗马教皇,称乌尔班八世。1624年,伽利略再次到罗马,希望罗马教廷能够撤消1616年对他的禁令。他虽然受到罗马教皇殷勤的接待,但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回到佛罗伦萨后,伽利略默默地忙碌工作着。他白天做实验,晚上观察星体,开始撰写他最伟大的著作。1630年,他再次到罗马,携带着他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原稿访问罗马教皇,教皇同意这部书的出版。经过长期检查以后,这部书终于在1632年1月在佛罗伦萨出版了。这部书以萨格雷多、萨尔维亚蒂、辛普利邱三人对话的形式就托勒密地心体系和哥白尼日心体系展开辩论,并以大量科学论据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体系。《对话》中替托勒密辩护的是个虚构的人物——辛普利邱(意为头脑简单的人),而另外两个都是历史人物,是伽利略的朋友。《对话》总结了他长期实践获得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在认识和实践上的破产。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把人们的认识从神权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对话》受到欧洲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但是他在宗教界的敌人却万分恐惧,有些耶稣会士认为:这部书对天主教教义所引起的后果,可能要比路德和加尔文的教义还要严重。他们对伽利略恶语中伤,在教皇面前诬告说,《对话》中的辛普里邱是影射教皇。乌尔班八世大为恼火,下令对伽利略起诉。不久,伽利略接到停止继续发售该书的命令,接着宗教裁判所又命令他亲自到罗马受审。当时伽利略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尽管他在罗马的宗教界朋友在教皇面前替他多方说情,但无济于事。1633年2月,一个寒冷的冬季,年老多病的伽利略到了罗马。教会当局根据一个伪造的文件,指控伽利略的《对话》与1616年的禁令相抵触,伽利略据理力辩,指出他在1616年与贝拉明的谈话中只答应不再著文替哥白尼学说辩护,但并没有放弃把这个学说当作“假设”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他的女儿舍勒斯特深怕她的老父受害,多次写信哀求,要他悔罪,但是伽利略为了维护真理,拒绝了她的请求。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了几个月的审讯,可以设想,后来的一部分审讯是在刑房中进行的,他遭到了各种刑具的威逼。最后审判词判决:伽利略在《对话》中宣传哥白尼学说,发表《论太阳黑子的信札》中的“反对圣经的真正精神和权威的各种原理”,“引起神圣的信仰遭受毁灭和愈益扩大的混乱和毒害”,宣布伽利略的《对话》为禁书,判决伽利略终身监禁。1633年6月22日,精神和肉体受尽折磨的伽利略被带到了宗教法庭。他跪着发誓,表示要“放弃、诅咒、痛恨”他过去的种种“错误”。据说他发誓完后立刻大声喊道:“Eppursimouve”(无论如何它(地球)仍在运动!)这不一定是事实,但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却是真实的!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囚禁了九年。最初被软禁在罗马,后来被许可住在佛罗伦萨附近他自己的阿尔切特里别墅中。晚年境遇极为凄凉,只有他女儿舍勒斯特留在身边照料,但是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未中断。他写了一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总结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后来这本著作在荷兰出版。1634年他的女儿死去,1637年他又双目失明,更加孤独和痛苦。1642年1月8日这位终身为科学真理斗争的伟大巨人在阿尔切特里别墅病逝。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02.html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推荐。爱诗词网。清·徐珂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②,敦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④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⑦其子至,归之。愕然⑧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⑨语⑩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11)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12)而致(13)之。【注释】①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旃,音zhān。②〔诺责〕诺言和责任。③〔敦风义〕重视情谊。④〔寄〕寄存,寄放。⑤〔券〕书面证明。⑥〔亡(wú)何〕没多久。⑦〔召〕召唤,召集。⑧〔愕(è)然〕很吃惊的样子。⑨〔未尝〕未曾。⑩〔语〕告诉。(11)〔而翁〕你的父亲。而,同“尔”。(12)〔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3)〔致〕归还。【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字数:63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6-457页.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旧业已随征战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红旗直上天山雪。推荐。爱诗词网。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乐府歌曲(相和歌辞之平调曲),一般都用以记述军旅征战之事。这首诗所写,也就是军旅征战中的一个场面。首二句写环境。海畔,即湖畔。古时称塞外大水泽亦曰海,如青海、蒲类海、居延海等(参见《千首唐人绝句》)。二句谓:湖边的冻泥被寒风吹裂,梧桐树的枯叶已经落尽,枝梢也被寒风吹折。二句将环境表现得异常恶劣。这是这次征战的大背景,地点在天山脚下。诗篇描绘此背景,乃从小处入手,只说湖畔冻泥以及梧桐的枯叶与枯枝,虽然如此,却将此恶劣环境写得十分严酷。次二句写士气。只闻笛声不见人,只见红旗直上天山雪,同样也是从小处入手。横笛,指军中吹笛。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句,即此指。二句谓:在这“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恶劣环境中,绝无人迹,却听得到高亢嘹亮的笛声,而且,寻声望去,在白雪映衬下,尚可见一行红旗正向天山顶上移动。二句有声有色,构成一幅壮丽的风雪行军图,其中虽不见人,却从与人相关的“横笛”及“红旗”二物,显示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直上”二字,更是突出地体现出军中高昂士气。诗篇所写环境越恶劣,越能显示从军将士的战斗精神,因而也更加鼓舞人心。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芳草萋萋满别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如意君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如意君传。推荐。爱诗词网。如意君传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现存主要版本有撷华书局排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文记书店排印本。明弘治年间,恰值太上老君生辰,普天下诸神都到玄圃为老君祝寿。大士身边的金童、玉女,见三教之神混在一处,颇为滑稽,因相对一笑,应劫降落凡尘。玉女生为孝宗皇帝的女儿;金童生在龙图学士田友三家,取名文泉。文泉生来聪慧异常,连孝宗皇帝都有所听闻,让友三带他上朝,赐给项圈,誉为神童。有一次随父上朝,内侍报说有熊入城,皇上因问主何吉凶。文泉回答说熊兆火灾,果然应验。有一次出朝,来到琉璃河边,见马贩子赶着一群马,文泉叫父亲买下其中一匹,果然是匹千里驹。友三见文泉既聪慧又有志气,因此请了个文武全才的先生来教他。十二岁之时,便成了个饱学之士,州试乡试,获春秋文武四冠。入京赴考,又钦点文武状元,除文华殿侍读,招为驸马。而公主则正是那位应劫降落凡尘的玉女。不久,孝宗皇帝驾崩,太子接位,是为正德。江南发生了科举舞弊案,正德皇帝派文泉夫妇前往处理。文泉在江南举行复试,妥善地处理了这件大事,然后携公主游览西湖,夫妇于湖上吟诗联句,十分快乐。皇上在京师正委派工部侍郎成汝勋,选择了山西平阳府一处地方,动工兴建馆甥城。府第建成,豪华壮丽,汝勋被授为王府长史。正好驸马、公主也从江南回京复命。皇上大喜,又命太监刘瑾点选年少宫女十数人,作为驸马的侍媵,刑部侍郎卢兴邦之女文鸾、户部郎中王亮之女彩凤都在选。皇上又封文泉为如意君,于是文武百官,护送驸马迁往新居。霸州府有刘六、刘七,从弘治时便造反作乱,此时势力更盛。打听得驸马、公主归省,想攻打馆甥城。春官院辅宾王守仁探知消息,将计就计,诱敌深入,擒刘七及其部将赵风子、齐彦名,把刘六围困在绝流谷中。恰好驸马夫妇省亲归来,一起攻绝流谷。刘六的部下杀刘六来降。所俘均解往京师。驸马在归途中又截获刘瑾给刘六的密信,于是面奏皇上,将刘瑾铲除,刘瑾的家产全部赐给了如意君。朝觐归来,如意君将父母迎至宫内奉养。不久,公主又生了一子,如意君乃在永安招募游民,垦荒采茶,关厢起市;又回到家乡,将皇上所赐刘瑾家产赈济乡邻。忽报西域有贼寇犯境,皇上令如意君领军出征。贼中有女将曰翡翠娘者,武艺高强,容貌出众,常败天朝军将。如意君经多次战斗,终于将其擒获,奏凯回朝。皇上将翡翠娘赐给如意君,又封他为王,从此,天下太平,四夷咸服。公主还为如意君收了美女绛仙,纳了四个美姬。如意君则将府中年岁较大的宫女放出,嫁给侍卫为妻。如意君乃与众美人悠游宴乐,长枕大被,尽享人间艳福。如意君已入中年了,因思急流勇退,于是五上奏章,辞隐林泉。后来,他的妹妹做了皇后,他入京朝贺,又送父母至山东兄长处奉养,因此登泰山,谒孔庙,与衍圣公联姻。归途中,剪除恶宦熊家父子三人后,又表彰了孝妇。这时,大雨成灾,黄河泛滥,如意君乃陈治河之策,堵塞缺口,拯救难民。以后又为僧尼择配,替学究伸冤,训诲族众,整饬家风……田家诸媛得配,鸾凤齐鸣。如意君的儿子也多中了进士,在朝为官,而且都能为君分忧,为民操劳:或输粮贱粜,或为民平冤;或为皇上督军浙闽,或于后方陈筹海条规,因之大破海贼。而如意君则于暗中考核儿子们的政绩、官声。最后众子归省,共祝冈陵。
【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茅草飞过江去,洒满郊野,有的在高耸的大树颠上牵挂,有的在低洼的水塘中浮漂。【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辗转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帮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这便是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坚固,竟毁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场风雨。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那场彻夜难眠的风雨中产生的。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着力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情景。首句着一“怒”字,将物拟人,极言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接着,诗人又下了两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卷”、“飞”,赋予风以强烈的动感。揽读之下,顿觉天风海雨,直逼而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即刻意造情:一种焦灼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第二层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通过对顽童抢草情状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孤守困境的忧叹。“公然”二字极为传神,生动描画出“顽童”“抱茅入竹”的调皮情态。从结构上看,这一层次则为全诗收梢处的感情升华埋下了伏笔。第三层次(“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具体表现了诗人于雨夜中忧愁难眠的苦况。风定云黑,黯夜将至。诗人的愁情苦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加强烈:那“冷似铁”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断绝”的雨水所浸透。诗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发的愁绪可知。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叹息,而是将风雨飘摇的茅屋与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对苦境的忧叹转为对天明的企盼:“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由近及远,寄慨遥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个层次的过渡。第四层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至此,诗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着这样的结句,一个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伟人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注重描写、叙述与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风格质朴,举凡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情的感染力。
茅飞渡江洒江郊。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茅草飞过江去,洒满郊野,有的在高耸的大树颠上牵挂,有的在低洼的水塘中浮漂。【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辗转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帮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这便是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坚固,竟毁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场风雨。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那场彻夜难眠的风雨中产生的。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着力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情景。首句着一“怒”字,将物拟人,极言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接着,诗人又下了两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卷”、“飞”,赋予风以强烈的动感。揽读之下,顿觉天风海雨,直逼而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即刻意造情:一种焦灼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第二层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通过对顽童抢草情状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孤守困境的忧叹。“公然”二字极为传神,生动描画出“顽童”“抱茅入竹”的调皮情态。从结构上看,这一层次则为全诗收梢处的感情升华埋下了伏笔。第三层次(“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具体表现了诗人于雨夜中忧愁难眠的苦况。风定云黑,黯夜将至。诗人的愁情苦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加强烈:那“冷似铁”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断绝”的雨水所浸透。诗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发的愁绪可知。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叹息,而是将风雨飘摇的茅屋与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对苦境的忧叹转为对天明的企盼:“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由近及远,寄慨遥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个层次的过渡。第四层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至此,诗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着这样的结句,一个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伟人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注重描写、叙述与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风格质朴,举凡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情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