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龄1
1蒲松龄(1640-1751):号留仙,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聊斋志异》等。本文与下文均选自此集。2厉:猛烈。3觇(chan):偷视。4围:指蛇的粗细。5殊无:一点也没有。6刺刀:指螳螂的粗大似镰刀的前足。攫(jue):抓。7攧(dian)跌、摔打。
【析点】微不足道的小小螳螂与凶残的庞然大物巨蛇相搏,已属奇观,而后者竟战死在前者“手”下,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螳螂战巨蛇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作者为写这一仗的惊险残酷,先写巨蛇的凶猛。这蛇,体雄硕,“围如碗”;力大而性烈,“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就是那“似有物捉制之”的“反侧倾跌之状”,不也显出它凶暴而灵活善搏的气势么?然而,作者写巨蛇之势之威之力,恰恰反衬出螳螂用“刺刀”“攫”蛇头“攧不可去”的勇猛与顽强精神
螳螂将巨蛇战败或许是一个偶然现象,然而偶然常出于必然。因强者也有弱处,只要弱者善于勇于发挥己之强处,以挟制强者的弱处,也会由劣势转为优势,直至战胜强者。蒲老先生这一则颇具艺术表现力与逻辑思辩的故事,所寓之理也正在此吧
螳螂捕蛇。推荐。爱诗词网。清·蒲松龄1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2。寻途登觇3,见巨蛇围如碗4,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5,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用刺刀攫其首6,攧不可去7。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1蒲松龄(1640-1751):号留仙,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聊斋志异》等。本文与下文均选自此集。2厉:猛烈。3觇(chan):偷视。4围:指蛇的粗细。5殊无:一点也没有。6刺刀:指螳螂的粗大似镰刀的前足。攫(jue):抓。7攧(dian)跌、摔打。【析点】微不足道的小小螳螂与凶残的庞然大物巨蛇相搏,已属奇观,而后者竟战死在前者“手”下,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螳螂战巨蛇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作者为写这一仗的惊险残酷,先写巨蛇的凶猛。这蛇,体雄硕,“围如碗”;力大而性烈,“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就是那“似有物捉制之”的“反侧倾跌之状”,不也显出它凶暴而灵活善搏的气势么?然而,作者写巨蛇之势之威之力,恰恰反衬出螳螂用“刺刀”“攫”蛇头“攧不可去”的勇猛与顽强精神螳螂将巨蛇战败或许是一个偶然现象,然而偶然常出于必然。因强者也有弱处,只要弱者善于勇于发挥己之强处,以挟制强者的弱处,也会由劣势转为优势,直至战胜强者。蒲老先生这一则颇具艺术表现力与逻辑思辩的故事,所寓之理也正在此吧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文章千古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10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他先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住了很久,以后屡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境内很多佛教遗迹。烂陀寺(印度伽雅城西北)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他进寺学习。住持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玄奘为了精益求精,又出门旅行数年,到处寻师访友。641年,玄奘重回烂陀寺。戒日王为玄奘举行大会,请他讲学,到会的僧俗有六、七千人,他精辟的议论,使听众深为敬佩,获得了很高声誉。643年的春天,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了675部经论,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介绍到印度。他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玄奘西游。推荐。爱诗词网。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627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10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他先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住了很久,以后屡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境内很多佛教遗迹。烂陀寺(印度伽雅城西北)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他进寺学习。住持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玄奘为了精益求精,又出门旅行数年,到处寻师访友。641年,玄奘重回烂陀寺。戒日王为玄奘举行大会,请他讲学,到会的僧俗有六、七千人,他精辟的议论,使听众深为敬佩,获得了很高声誉。643年的春天,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了675部经论,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道德经》介绍到印度。他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戍鼓: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的边境上,我听到一阵雁声。【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赏析】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秋边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戍鼓: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的边境上,我听到一阵雁声。【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赏析】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诗句】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鉴赏】梦李白:李白曾因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在七五八年被判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杜甫当时大概是在秦州,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作此诗怀念老友。原诗中有江南瘴疠地:唐朝时特别是西南地区多流行疾病南方的湿热气候北方人很不习惯,认为是瘴疠之地。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长相忆:即经常思念。枫林青: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树林关塞黑:设想李白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何以有羽翼:设想李白的魂魄来去自由,是因为他有翅膀。但是现在李白已身落罗网,怎么还能飞来同我梦中相聚呢?颜色:指李白的音容笑貌。“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两句意为:长江水深浪阔,水中多蛟龙,祝李白的魂魄能安全回去,不要被蛟龙攫住。杜甫对李白的友情十分真挚,他怀念李白的诗有多首。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使杜甫十分思念以致积想成梦。“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问的是梦里的情况,表达的是无限真挚的友情。后人常引用以表达自己对挚友陷入不幸处境的慰问。【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赏析】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于乾元元年(758)春天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此时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忆,积想成梦,表达了对友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那些迫害李白的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诗的开篇,即以“死别”与“生别”对比,极言“生别”比“死别”还痛苦。因为“死别”仅“吞声”一哭,痛苦自了;而“生别”却令人“常侧侧”,久思不断。特别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无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明白“我”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逆转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知之甚深,友谊笃厚。“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之感: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羽翼”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唉,真是路远难测啊!先写见面之喜,转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的无限思虑!“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时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真是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与祝愿: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残害。这首诗先叙梦前李白的流放;次叙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字,扑朔迷离;再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至情至义,感人肺腑。
君今在罗网。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鉴赏】梦李白:李白曾因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在七五八年被判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还。杜甫当时大概是在秦州,得知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作此诗怀念老友。原诗中有江南瘴疠地:唐朝时特别是西南地区多流行疾病南方的湿热气候北方人很不习惯,认为是瘴疠之地。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长相忆:即经常思念。枫林青: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树林关塞黑:设想李白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何以有羽翼:设想李白的魂魄来去自由,是因为他有翅膀。但是现在李白已身落罗网,怎么还能飞来同我梦中相聚呢?颜色:指李白的音容笑貌。“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两句意为:长江水深浪阔,水中多蛟龙,祝李白的魂魄能安全回去,不要被蛟龙攫住。杜甫对李白的友情十分真挚,他怀念李白的诗有多首。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使杜甫十分思念以致积想成梦。“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问的是梦里的情况,表达的是无限真挚的友情。后人常引用以表达自己对挚友陷入不幸处境的慰问。【全诗】《梦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赏析】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于乾元元年(758)春天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此时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忆,积想成梦,表达了对友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那些迫害李白的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诗的开篇,即以“死别”与“生别”对比,极言“生别”比“死别”还痛苦。因为“死别”仅“吞声”一哭,痛苦自了;而“生别”却令人“常侧侧”,久思不断。特别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无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明白“我”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逆转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知之甚深,友谊笃厚。“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之感: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羽翼”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唉,真是路远难测啊!先写见面之喜,转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的无限思虑!“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时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真是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与祝愿: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残害。这首诗先叙梦前李白的流放;次叙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字,扑朔迷离;再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至情至义,感人肺腑。
杨柳渡头行客稀。推荐。爱诗词网。援拟入情,乐府神韵。(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卷十五)【诗例】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解析】“援拟入情”,依据宋宗元的评论,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援引眼前景物化作比拟,入情入理;二是摹拟乐府神韵运用比拟以传情。总之,以乐府精神化实景实物为比拟,是诗歌创作的技巧之一。王维的这首七绝是送别诗,首句写渡头送客,次句写船夫荡舟远去,三句言诗人相思之情“似春色”,末句言江南江北皆有春色,犹如诗人相思之情伴送友人东归。这里最重要的是“杨柳渡头行客稀”、“惟有相思似春色”两句,是理解“援拟入情”的关键。对此我们略加辨析:“杨柳”,乃春日最富特征的景色,诗于开端特意拈出“杨柳”二字,点明送别时节,又以为统摄全诗的抒情意象,为第三句“春色”预先作一提衬。杨柳或折杨柳,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几乎触目皆是,成为表达男女离愁别绪、相思依恋之情的象征物,从而转化为送别相思之情的符号或代名词。这在乐府歌辞中多有描述。例如:“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梁简文帝《折杨柳》)“曲”,即《折杨柳》歌曲。“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孟郊《折杨柳》)杨柳,还为送别点染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像乐府《折杨柳》所写:“悬丝拂城转,飞絮上宫吹”(岑之敬),“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韦承庆)。这是春日柳丝拂乱、柳花飘雪、柳叶明媚的一种缭乱、凄迷的情境与氛围。如此,杨柳为相思的象征物,反之,相思依恋之情又似这缭乱、凄迷的杨柳,相思之情与杨柳之境融合无间,正是杨柳意象的妙用所在。再者,第三句“春色”,并非泛指春天一切景色,而是特指的“杨柳”,据此,“杨柳——相思——春色”则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抒情意象:“杨柳”为“相思”的象征符号,“春色”又是从“杨柳”这一具象景物而转化出的抽象景色,并升华为“相思”的巧妙比拟,反之,“相思”又如“杨柳”之凄迷,如“春色”之无边。总之,这三者的连环生发,融合渗透,成为此诗“援拟入情”的巧妙构思,妙用比拟的关键。末句的“江南江北送君归”,便从上述比拟构思中自然生发而成:杨柳遍地皆生,除“春风不度玉门关”外看不见杨柳,江南江北则无处不有,特别是江河岸边,湖泽周畔,更是杨柳繁茂之处,故江南江北遍生杨柳,即江南江北遍有春色也!王维此诗所写大约是自江汉某地送别沈子福顺江而下归江东,诗人想象自西往东舟行江上,但见沿江南北两岸垂丝摇艳,花明似雪的杨柳,夹江而生,似乎炫耀着无边的春色,携带着自己无边的相思绵延伸向远方,仿佛将朋友一直送回江东。诗人援引春天触目可见的眼前景物“杨柳”,升华为遍布大自然的“春色”,转化为“相思”这一心灵情感的比拟意象,将景物与情感、比拟与相思、具象与抽象、实境与虚境妙合无间地融为一体,入情入理,极为自然。而这种“援拟”手法,完全是采取乐府歌辞常用的“杨柳”意象加以巧妙的组合、生发和升华,便将常见的朋友送别相思之情表现得如此直观、丰满、深厚、开阔。这得力于诗人“援拟”技巧之高妙,善于“援拟”而入于人的心灵情感之奥府。这种“援拟”手法,实为《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新变。如《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方玉润《诗经原始》讲:“终篇忽叠咏江汉,觉烟水茫茫,浩渺无际,广不可泳,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故取之以况游女不可求之意也可,即以之比文王德广洋洋也,亦无不可。总之,诗人之诗,言外别有会心,不可以迹相求。”这是援景以为比拟的妙例。像南朝乐府《西洲曲》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虽与双关相通,也是“援拟”手法的巧妙运用,与《汉广》援景不同者,在此诗为“援物”罢了。
云汉复霜棱。推荐。爱诗词网。“雲漢復霜棱。”詩句出處:《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是唐朝詩人陳子昂的作品。薊樓望燕國。負劍喜茲登。清規子方奏。單戟我無能。仲冬邊風急。雲漢復霜棱。慷慨竟何道。西南恨失朋。【註釋】:雲: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漢:①河流名。漢水,也稱漢江。為長江最長的支流,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流經陜西、湖北,在武漢市入長江。《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推淮、泗,而註之江。”②天河;銀河。《漢書·天文志》:“(王梁)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③男子。陸遊《雨夜不寐,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世間豈無一好漢,叱吒喑(yīn)嗚氣吞虜。”(喑嗚:怒喝聲。)④朝代名。1.劉邦建,公元前206~公元8年,史稱“西漢”;劉秀建,公元25~220年,史稱“東漢”。2.五代之一。劉知遠建,公元947~950年,史稱“後漢”。⑤民族名。漢族。《漢書·匈奴傳下》:“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復: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霜: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攝氏零度下凝附於物體上的白色結晶體。《齊民要術·種谷》:“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②白;亮。范雲《送別》:“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③高潔。辛文房《唐才子傳·盧仝》:“仝志懷霜雪,操擬松柏。”④年。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四:“白骨橫千霜。”棱:(一)①指器物的棱角。杜甫《西閣雨望》詩:“徑添沙面出,湍減石棱生。”②物件表面凸起的長條形部分。阮大鋮《燕子箋·寫箋》:“見眉棱上腮窩畔,風韻翩翩。”③威嚴;威勢。《後漢書·班固傳下》:“目中夏而佈德,瞰(kàn)四裔而抗棱。”(瞰:望,俯視。裔:邊遠的地方。)④嚴厲。《後漢書·王允傳》:“允性剛棱疾惡。”(疾:憎恨。)[棱棱]1.嚴寒。鮑照《蕪城賦》:“棱棱霜氣,蔌(sù)蔌風威。”(蔌蔌:象聲詞。形容風聲勁疾。)2.威嚴的樣子。《新唐書·崔從傳》:“從為人嚴偉,立朝棱棱有風望。”(二)lèng①田埂。也用作約計田畝的單位。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見寄》:“我本曾無一棱田。”②失神;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