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少为洗镜锼钉之业,因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因其出身低微,接近下层生活,因而诗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写一个农村儿童学钓鱼时的专心致志,年龄虽小却机智灵巧。他才学垂钓,就知道“侧坐”莓苔上,隐蔽于草丛中,以免身影给鱼发觉。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见来人了,连忙“遥招手”,离得远远的就向那人摇手,制止对方接近,并以手指示方向代替回答。自己不出声,又防止来人惊扰。这个小孩“怕鱼惊”,专注于钓,他“侧坐”、“招手”的形态多么天真,多么智巧。诗人不是平面地、静止地写小孩的情态,引出个“路人借问”的情节,使小儿应急的情态更逼真如画,稚味更足。
这首诗写小儿“学”钓可谓维妙维肖。因为是初学,所以他最“怕鱼惊”,小心翼翼,屏气凝神,既怕人影惊鱼,又怕人声惊鱼。一、二两句写出静态,三、四两句写出动态,动态又衬托了静态,出情节、出情趣、出人物,是唐诗中写儿童生活不可多得的佳作。
小儿垂钓胡令能。推荐。爱诗词网。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少为洗镜锼钉之业,因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因其出身低微,接近下层生活,因而诗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首诗写一个农村儿童学钓鱼时的专心致志,年龄虽小却机智灵巧。他才学垂钓,就知道“侧坐”莓苔上,隐蔽于草丛中,以免身影给鱼发觉。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见来人了,连忙“遥招手”,离得远远的就向那人摇手,制止对方接近,并以手指示方向代替回答。自己不出声,又防止来人惊扰。这个小孩“怕鱼惊”,专注于钓,他“侧坐”、“招手”的形态多么天真,多么智巧。诗人不是平面地、静止地写小孩的情态,引出个“路人借问”的情节,使小儿应急的情态更逼真如画,稚味更足。这首诗写小儿“学”钓可谓维妙维肖。因为是初学,所以他最“怕鱼惊”,小心翼翼,屏气凝神,既怕人影惊鱼,又怕人声惊鱼。一、二两句写出静态,三、四两句写出动态,动态又衬托了静态,出情节、出情趣、出人物,是唐诗中写儿童生活不可多得的佳作。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美芹十论。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察情第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守淮第五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屯田第六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致勇第七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详战第十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鉴赏]《美芹十论》,南宋辛弃疾著。一说黄兑著。辛弃疾,字幼庵,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于公元1140年,当时,金军已占领了山东。公元1161年,他21岁时,就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勇民兵,担任书记职务。当他们遭受到金军强大压力的威胁时,他劝耿京归宋,并亲赴南方与宋廷接洽。在他离开部队期间,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北返,潜往金营,劝说被张国安裹胁投金的官兵,弃金投宋,又把这支部队带回南宋,并擒获了张国安,献俘于宋廷。宋孝宗任命他为承务郎。以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编练军队,鼓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统一中国。《美芹十论》就是他力主抗金的奏疏之一。后遭当权者之忌,去职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并附有:《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4篇。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也就是所谓的“求已之能胜”。总之,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交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采纳,并且和其他主战派将领的奏疏一样,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以致南宋朝廷很快衰败腐落,丧失政权。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春风不相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
小仓山房。推荐。爱诗词网。诗文别集。八十二卷。清袁枚撰。袁枚曾筑随园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故以名集。初刊于乾隆年间。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散馆。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做过溧水、江宁等地的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卜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人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复出,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随园尺牍》、《子不语》等,称为《随园全集》。《小仓山房集》,八十二卷,凡编年诗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收诗四千二百多首;文集二十四卷,续文集十一卷,外集文八卷。袁氏活跃于诗坛六十余年,以诗人、散文家、诗论家著称于当时。经历了康、雍、乾、嘉四代王朝的文坛风云,对清初以来的诗家流派如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等,都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并独创性灵说,认为“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并讥讽摹拟派文人“天涯有客号痴詅,误把抄书当作诗。”(同上)并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和情怀,从真实、创新方面着眼,要求解放传统的束缚,不以时废人,不以人废诗,不拘一格,打破了古今和门户的限制。从袁枚的创作实践来看,《小仓山房集》四千余首诗,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览袁诗,其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就是抒写性灵,写他个人的“性情遭遇”,写他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不拟古,不过分雕琢,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和内心感受,风格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袁枚的诗,主要有两类:旅游诗和咏史诗。旅游诗如《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小仓山房集》卷一),写了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运用古代神话传说中富于浪漫色彩的形象来描绘桂林群山的千姿百态;形容洞中的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谽谺。”使作者也“疑是盘古死后不肯化,头目手足骨节相钩连”,“又疑女娲氏,一日七十有二变,青红隐现随云烟”,却是“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表现作者在创作上的追求。又如《渡江大风》(《小仓山房集》卷二十二)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渡长江的情景,大风激浪,波涛如怒,气势较大。而《所见》一诗只通过短短二十字,描绘出了偶然见到的那个牧童的活动,把牧童的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表现了作者捕捉生活细微场景的才能。又如《水西亭夜坐》:“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诗人陶醉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写景写情,别有一番清新之韵味。咏史诗如《秦中杂感八首》、《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等,都直抒胸臆,各有天地。《马嵬》(同上卷八)之四:“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讥讽之意颇为深刻。但他也有一些格调不高流于浅滑的作品,大都是关于风花雪夜的歌唱、对生活琐事的咏叹和应酬之作,思想性不高。袁枚散文的特点是描写中带有情感,寓道理于描写中。如《黄生借书说》(《文集》卷二十二)重阐述借书而读,读之易专的道理,借以勉励黄生专心读书;又如《书鲁亮侪》(同上卷九)刻画了鲁亮侪“奇男子”的作风,从侧面透露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封建官僚越往上爬就越昏庸,上司随时随地都可以不经过调查就把下属官员摘印撤职,写出了李令处“且浴且思”、“击盆水誓”,最后“掷印铿然”、“怒马驰去”的勇状,人物细节,人物心理都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他还写了一些骈文,虽运用对偶典故,但并不堆砌涂饰,在对偶中兼用散行,风格独特,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传为名篇。枚作为清代著名文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有褒有贬。而其作品由于流于浮空,也被讥为“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来看,他的诗有弊病,也有创意。相对而言,后者更为可贵。他鄙弃礼教,反对传统,不信佛道,讥笑八股等等,都显示出他思想中反拟古崇尚自然的精神,正是李贽等人所代表的晚明精神的继续。《小仓山房集》,有乾隆间刻本,另外还有嘉庆间刻本的石韫玉撰《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邹树荣撰的《袁文笺证补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收有今人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
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
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
春风林斤澜。推荐。爱诗词网。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文章构思巧妙:意在写春风,却并不急于单刀直入,而是从北方的春天落笔,徐徐渐入。对它的评价有三种:北京人的概括是“春脖子短”,春天是存在的,但就像短脖子一样不引人注目;南方来的人却觉得不只是不明显,简直是“有名无实”,似乎感觉不到春的存在;而最激烈的意见则根本不承认“有什么春天”,因为只见“起风”、“刮土”。作者没有被这些分歧很大的说法所左右,他的看法是:首先“还得承认是春天”;其次,也承认确实“不像南方的春天”;第三,他抓住了分歧的要点在“着重于春风”。至此,作者不仅通过比较南、北两方的人的不同感觉,敏感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而且深知:文章的重点必须落在“春风”这个关键点上。所以把描写春风作为本篇结构的重点,而描写又和比较结合在一起。南方的春风,特点是轻柔(“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和绵密(“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那么,北方的春风呢?作者以其对描写对象的细致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殊”,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北方春风遭遇的冬的抵抗,远比南方春风为烈。积雪“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即毫无融化的征状。这时,春风来了。大自然的风,本是无形、无声、无味的,“看不见”,捉摸不住。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官,把它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来。既写听觉:“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又写触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也写视觉:“飞沙走石”,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山民撒粪。于是,无形的春风,却让你充分地感觉到它的“无所不在”,也感受到它使“冰河开裂”、“病枝刮折”的巨大威力。这威力“捎带”着“粗暴”,强悍刚劲。唯有如此,才成其为北国的春风,要不,以南方春风的抚摸和体贴,怎能穿越草原、沙漠和山梁,又怎能破冰封、驱霜雪呢?两相比照,南、北春风的特点区别显著,而北方春风的形象更因拟人化而沾上了人情,就像“力大无穷的好汉”一样,使人“喜欢得不行”。因此,尽管“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但此时,却对江南的春天“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了嫌弃之意,一腔深情化为:“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之赞叹。结尾简短,而又情意浓密,缕缕不绝。在不足千字的篇幅里,《春风》不仅活脱脱地描摹出北国春风的情状,也勾勒出南方春风的特点,实际上穷尽了祖国大地上春风的全貌,这不能不归功于比较手法的出色运用。虽然一详一略,但对比使各自的特征都鲜明凸现。在文章的结构谋篇中,比较手法也起了贯通的作用。从春天的比较,引出并深入到春风的比较,再收回到春天的比较,写景、抒情,回环流转起伏而又集中。林斤澜的文字功夫十分了得!朴素、凝炼、传神。譬如“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简直无辞可易。作者不仅注意语言的锤炼加工,而且注意创辞,以自然而新颖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赋描写对象以新鲜气息,如“开化”,如“哄哄”呼啸,如“坚持着冰块……”作者还好使用象声的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味,产生亲临其境的强烈气氛。例子很多,无需赘列。文章受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颇具古风色彩。句子的干净利落、长短交错和对偶的频频出现,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不少句子,更是直接脱胎于古语。比如:“好不痛快人也”、“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而煞尾那句,马上就使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的名句“能不忆江南”。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也是文章短小精悍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斜阳照墟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