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朗读

(宋)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人伊世珍《琅环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由此可见,词人与伉俪情深的丈夫赵明诚暂作小别,情怀落寞,遂写下这首有名的思别之作。

小令开头,通过景物描写,点出别离的时间是夏末秋初。“红藕香残”四字,造境深邃、显豁,它使我们看到初秋的野外,藕塘田里,残荷褪粉,水上漂浮的落红,错杂斑驳,俨然一幅初秋的景象。“玉簟秋”,进一步说初秋来临。玉簟是华美的竹席,颇有凉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是说“玉簟”知“秋”。这句写词人的切身感受,说季节都更替了,而远去的丈夫未归,形影相吊,孤寂难耐,心头不免涌上缕缕愁绪。为了排遣思念的愁绪,词人只好水上泛舟。“轻解罗裳”的“轻解”是描写人物轻盈的动作,“罗裳”,暗示天气初凉。值得留意的是“独上兰舟”的“独”字,直率地写出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和自个儿的孤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暑退金风的初秋,远不到落霜时期,何从谈雁呢?更何从生发出鸿雁传书的设想呢?切不可忽视词人水上泛舟。水上泛舟,也许惊动了双栖的鸳鸯,逐飞了双双鸥鹭,词人触景生情,遂发“河洲之想”。她揣度:丈夫一定会在雁阵横空、雍雍南翔的八九月间,给她寄回锦书的,在西楼的秋月下,她准会拆读丈夫寄来的锦书。当然,“秋月”还蕴含着夫妻的和谐,“西楼”更暗喻着丈夫和自己会如期重逢的。由此足见,词人和丈夫的感情的诚挚、笃厚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词人把怀人的感情和寓目的景物交织在一起了。飘舟的水悠悠地流着,浮游的落红掠目而过,这眼前之景,牵动着词人的吟魂,难免伤落花之飘零,叹流水之长逝了。不难看出,词人以水流花谢的眼前之景,宣抒了怜己怀人的离愁别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晏殊的“欲寄情书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的辞意略近。晏写其与一油璧佳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遽相离后,鱼雁无缘,音书何寄?以己推人,彼此的情意只能暗自萦怀。而词人相思的是新婚之后“负笈远游”的丈夫,由于伉俪情深,一旦别离,两下相思,异地同怀,能不深切吗?但词人在“两地闲愁”句中偏著一“闲”字,乍看起来,把相思之情搅淡了,细加推敲,这一“闲”字,把相思之情撩拨挑逗得更加深切了。何以见得?词人在小令的结尾处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深切的思念之情,弄得她消除不了,推卸不得,这不正是“闲愁”之苦的佐证么?小令后两句“才”和“却”的连用,写出感情由外向内的迅速转化。

小令叙事完整,语意圆融。上阕六句未著相思、别愁,却句句蕴含;下阕直写相思、别愁,显豁明白。上阕是景语,十分含蓄;下阕是情语,非常率直。但上下两片,浑然一体,情景相生,这不正是小令艺术上成功之所在么!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

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

()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

()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