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麻头伏焉。推荐。爱诗词网。《清·蒲松龄·促织》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清·蒲松龄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1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12)养之,昂(13)其直(14),居为奇货。里胥(15)猾黠(16),假(17)此科(18)敛(19)丁口(20),每责一头,辄倾(21)数家之产。邑(22)有成名者,操(23)童子(24)业,久不售(25)。为人迂讷(26),遂为猾胥报(27)充里正役,百计营谋(28)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29)尽。会(30)征促织,成不敢敛(31)户口,而又无所(32)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33)益?不如自行搜觅,冀(34)有万一(35)之得。”成然(36)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37)堵(38)丛草处,探石发穴,靡(39)计不施(40),迄(41)无济(42)。即捕得三两头,又劣(43)弱不中(44)于款(45)。宰(46)严限追比(47),旬(48)余,杖(49)至百,两股(50)间脓血流离(51),并(52)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53)床头,惟思自尽。时(54)村中来一驼背巫(55),能以神卜(56)。成妻具(57)资(58)诣(59)问。见红女(60)白婆(61),填塞(62)门户。入其舍,则密室(63)垂帘,帘外设香几(64)。问者爇(65)香于鼎(66),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67),唇吻翕(68)辟(69),不知何词。各各竦(70)立以听。少间(71),帘内掷一纸出,即道(72)人意中事,无毫发(73)爽(74)。成妻纳(75)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76),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77)殿(78)阁(79),类兰若(80);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81)丛棘(82),青麻头伏焉(83);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84)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85)胸怀。折藏之,归以示(86)成。成反复自念(87),得无(88)教我猎虫所(89)耶?细瞻(90)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91)。乃强起扶杖,执(92)图诣(93)寺后,有古陵(94)蔚(95)起。循(96)陵而(97)走,见蹲石鳞鳞(98),俨然(99)类画。遂(100)于蒿莱中侧听徐(101)行,似寻(102)针芥。而(103)心目耳力俱(104)穷(105),绝无踪响。冥搜(106)未已(107),一癞头蟆猝然(108)跃去。成益(109)愕(110),急逐趁(111)之,蟆入草间。蹑迹(112)披求,见有虫伏棘根(113)。遽(114)扑之(115),入石穴中。掭(116)以(117)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118)出,状极俊健。逐(119)而(120)得之。审(121)视,巨身修(122)尾,青项(123)金翅。大喜,笼(124)归,举(125)家庆贺,虽连城拱璧(126)不啻(127)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128),备(129)极护爱,留待限期,以(130)塞(131)官责(132)。成有子九岁,窥(133)父不在,窃(134)发(135)盆。虫跃掷(136)径(137)出,迅不可捉。及(138)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139)就毙(140)。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141)灰死,大惊曰。“业根(142),死期至矣!而(143)翁归,自与汝复算(144)耳!”儿涕(145)而去。未几(146),成归,闻妻言,如被(147)冰雪。怒索(148)儿,儿渺然(149)不知所往。既而(150)得其尸于井,因而(151)化怒为悲,抢(152)呼欲绝。夫妻向隅(153),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154)。日将暮,取儿藁葬(155)。近抚之,气息惙然(156)。喜置榻(157)上,半夜复(158)苏(159)。夫妻心稍慰,但(160)儿神气(161)痴(162)木(163),奄奄(164)思睡。成顾(165)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166),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167),目不交睫(168)。东曦既驾(169),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170),虫宛然(171)尚(172)在。喜而(173)捕之,一鸣辄(174)跃去,行且(175)速。覆(176)之以掌,虚(177)若无物;手裁(178)举(179),则又超忽(180)而跃。急趋(181)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182),见虫伏壁上。审谛(183)之,短小,黑赤色,顿(184)非前物。成以(185)其小,劣(186)之。惟(187)徬徨(188)瞻顾(189),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190),意(191)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192),惴惴(193)恐不当(194)意,思试之斗以觇(195)之。村中少年好事者(196)驯养一虫,自名(197)“蟹壳青”,日(198)与子弟(199)角(200),无不胜。欲居(201)之以为(202)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203)。径造庐(204)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205)而笑。因(206)出己虫,纳(207)比笼(208)中。成视之,庞然(209)修伟,自增惭怍(210),不敢与(211)较(212)。少年固(213)强(214)之。顾(215)念(216)蓄劣物终(217)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218)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219)。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220)毛撩拨虫须(221),仍不动。少年又笑。屡(222)撩(223)之,虫暴怒(224),直(225)奔,遂(226)相(227)腾(228)击(229),振奋作声。俄(230)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231)敌领(232)。少年大骇(233),急解(234)令休止。虫翘(235)然矜(236)鸣,似(237)报主知。成大喜。方(238)共(239)瞻玩(240),一鸡瞥(241)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242)呼,幸(243)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244)。鸡健(245)进,逐逼(246)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247)莫(248)知所救(249),顿(250)足失色。旋(251)见鸡伸颈摆扑(252),临(253)视,则虫集(254)冠上,力叮不释(255)。成益惊喜,掇(256)置笼中。翼日(257)进宰,宰见其小,怒呵(258)成。成述(259)其异(260),宰不信。试与他(261)虫斗,虫尽(262)靡(263)。又试之鸡(264),果(265)如成言。乃赏成,献诸(266)抚军(267)。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268),细疏(269)其能。既(270)入宫中,举(271)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272)一切异状(273)遍试之,无出其右(274)者。每闻琴瑟(275)之声,则应节(276)而舞。益奇之(277)。上大嘉(278)悦,诏(279)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不忘所自,无何(280),宰以卓异(281)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282)入邑庠(283)。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28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285)善斗,今始(286)苏(287)耳。抚军亦厚(288)赉(289)成。不数年,田百顷(290),楼阁万椽,牛羊蹄躈(291)各千计(292);一出门,裘(293)马过(294)世家(295)焉。异史氏(296)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297)。加以官贪吏虐(298),民日(299)贴妇(300)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301)步,皆关(302)民命,不可忽(303)也!独(304)是(305)成氏子(306)以蠹(307)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308)。当其为里正,受扑(309)责(310)时,岂(311)意(312)其至此哉!天将以酬(313)长厚者(314),遂使抚臣、令尹(315),并(316)受促织恩荫(317)。闻之:一人飞升,仙(318)及(319)鸡犬。信(320)夫!”【注释】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尚:崇尚,爱好。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故:原来,本来。西:此指陕西。华阴令:华阴县县令。上官:上级官员。才:名词作动词,有才干。这里指善斗。因:副词,于是。以:介词,把。(11)里正:乡官,或称里长。(12)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13)昂:使动词,使……高,抬高。(14)直:通“值”,价格。(15)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16)猾黠(xiá):狡诈。(17)假:借。(18)科:征税。(19)敛:搜刮。(20)丁口:老百姓。(21)倾:使动词,使……破产。(22)邑:县城。(23)操:从事……行业。(24)童子:童生,科举时代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25)售:考中。(26)迂讷(yūnè):谨慎而不善言辞。(27)报:上报。(28)营谋:谋求,指求得免职。(29)累:牵连,妨碍。(30)会:副词,恰好。(31)敛:征收。(32)无所:没有什么财物。(33)裨:益处,好处。(34)冀:希望。(35)万一:万分之一,极言其少。(36)然:认为正确。(37)败:残破。(38)堵:墙壁。(39)靡:否定词,没有什么。(40)施:实施。(41)迄:终究。(42)济:成功。此处指结果。(43)劣:低劣。(44)中(zhòng):合乎。(45)款:规格。(46)宰:邑宰,县的长官。(47)追比:追征。(48)旬:十天为一旬。(49)杖:名词作动词,用板子打。(50)股:大腿。(51)流离:淋漓。(52)并:连词,且,表递进。(53)转侧:辗转反侧。(54)时:名词作状语,这时。(55)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通常女为巫,男为觋(xí)。(56)卜:预测吉凶。(57)具:备办。(58)资:钱财。(59)诣:到……去。(60)红女:红妆的少女。(61)白婆:白发的老婆婆。(62)填塞:充满。(63)室:内房。(64)几:小桌子。(65)爇(ruò):点燃。(66)鼎:古代青铜铸成的烹煮器物,三足两耳。这里指鼎式香炉。(67)祝:祈祷。(68)翕(xī):收起,合上。(69)辟:开。(70)竦(sǒng):肃敬。(71)少间:表时间的词语,一会儿。(72)道:说,这里是“写”的意思。(73)毫发:毫毛和头发,形容细微。(74)爽:差错。(75)纳:交纳。(76)食顷:表时间的词语,一顿饭的工夫。(77)绘:描绘。(78)殿:高大的屋宇。(79)阁:小楼。(80)兰若:梵文“阿兰若”的简称,意为寺庙。(81)针针:针刺密布之状。(82)棘:有刺的灌木。(83)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意为在那里。(84)展玩:展开玩味揣摩。(85)中(zhòng):合乎。(86)示:给……看。(87)念:思考。(88)得无……耶:文言固定格式,表揣度语气,意为“莫不是……吧”或“恐怕是……吧”。(89)所:处所,地方。(90)瞻:观看。(91)逼似:非常相似。(92)执:拿。(93)诣:到……去。(94)陵:陵墓。(95)蔚:高大。(96)循:介词,顺着,沿着。(97)而:连词,表修饰。(98)鳞鳞:形容石头层层叠叠之状。(99)俨然:宛然,如同真的。(100)遂:于是。(101)徐:慢慢地。(102)寻:寻找。(103)而:连词,表转折,但是。(104)俱:副词,都。(105)穷:尽。(106)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入。(107)已:停止。(108)猝(cù)然:突然。(109)益:副词,更加。(110)愕:惊奇。(111)逐趁:追赶。(112)蹑迹:跟踪。蹑,追随。(113)伏棘根:即“伏于棘根”。(114)遽:副词,急速。(115)之:代蟋蟀。(116)掭(tiàn):撩拨。(117)以:介词,用,拿。(118)始:才。(119)逐:追赶。(120)而:表顺承的连词,不译。(121)审:仔细。(122)修:长。(123)项:脖子的后部。(124)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着。(125)举:全。(126)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拱,两手相合。(127)啻(chì):止。(128)蟹白栗黄:蟹肉和栗子肉,指喂养蟋蟀的精饲料。(129)备:完备。(130)以:用来。(131)塞:应付。(132)责:要求。(133)窥:偷看。(134)窃:暗中,偷偷地。(135)发:打开。(136)掷:跳。(137)径:直接,径直。(138)及:等到。(139)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140)就毙:终,死。(141)面色:脸色。(142)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143)而:通“尔”,你。(144)复算:再算账,追究。(145)涕:流着眼泪。(146)未几:不久。(147)被:覆盖。(148)索:寻找。(149)渺然:没有踪影。(150)既而:不久。(151)因而:“因之而”的省略,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而”用法不同。(152)抢(qiāng):以头撞地。(153)向隅:面对墙角。(154)聊赖:依靠,引申为生趣。(155)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藁,通“稿”,名词作状语。(156)惙(chuò)然:气息短而弱的样子。(157)榻(tà):床。(158)复:又。(159)苏:苏醒。(160)但:只。(161)神气:神情。(162)痴:呆傻。(163)木:麻木。(164)奄奄:气息微弱。(165)顾:回头看。(166)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167)曙:天亮。(168)交睫:合眼。(169)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了。(170)觇(chān)视:窥看。(171)宛然:好像。(172)尚:还。(173)而:连词,表修饰,译为“地”。(174)辄(zhé):就。(175)且:还。(176)覆:盖。(177)虚:空空的。(178)裁:通“才”,刚才。(179)举:抬起。(180)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181)趋:奔向,引申为追逐。(182)顾:回头看。(183)审谛:仔细看。(184)顿:副词,马上。(185)以:因为。(186)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劣。(187)惟:只。(188)徬徨:转来转去。(189)瞻顾:四下看。(190)胫:小腿。(191)意:心想。(192)公堂:官府办公的地方,指官府。(193)惴惴:恐惧的样子。(194)当:合乎。(195)觇:观察。(196)好事者:游手好闲的人。(197)名:动词,命名。(198)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199)子弟:年轻人。(200)角:角斗比赛。(201)居:积蓄。(202)以为:以之为。以,凭借。之,代蟋蟀。为,得到。(203)售者:指买的人。售,本指卖。(204)造庐:到家。庐,房屋。(205)胡卢:笑的样子。(206)因:连词,于是。(207)纳:放入。(208)比笼:并放着的笼子。比,并列。(209)庞然:巨大的样子。(210)惭怍(zuò):惭愧。(211)与:跟,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蟋蟀)。(212)较:较量。(213)固:坚决,坚持。(214)强(qiǎng):迫使。(215)顾:但是。(216)念:想。(217)终:终究。(218)合:一起。(219)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的样子。(220)猪鬣(liè):猪鬃。鬣,鸟类颈上的长毛。(221)须:触须。(222)屡:多次。(223)撩:挑逗。(224)暴怒:大怒。(225)直:径直。(226)遂:于是。(227)相:互相。(228)腾:跳跃。(229)击:进攻。(230)俄:不久,一会儿。(231)龁(hé):咬。(232)领:脖子。(233)骇:惊慌。(234)解:分开。(235)翘:举。(236)矜(jīn):夸耀。(237)似:好像。(238)方:正。(239)共:共同。(240)玩:欣赏,观赏。(241)瞥(piē):短时间地大略看看。(242)愕:惊慌。(243)幸:幸亏。(244)尺有咫(zhǐ):一尺多。有,通“又”。咫,八寸。(245)健:强壮有力的样子。(246)逼:迫近。(247)仓猝(cù):匆忙。(248)莫:不。(249)所救:救的办法。所,特别代词,代办法。(250)顿:跺。(251)旋:不久。(252)摆扑:扑腾。(253)临:走近。(254)集:止,落。(255)释:放,舍弃。(256)掇(duō):拾取。(257)翼日:第二天。翼,通“翌(yì)”。(258)呵:斥责。(259)述:叙述。(260)异:形容词作名词,非凡的本领。(261)他:别的,其他的。(262)尽:都。(263)靡:向后倒。这里指失败。(264)试之鸡:即“试之以鸡”的省略。(265)果:果然。(266)诸:兼词,相当于“之于”。(267)抚军:官名,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268)上:皇帝。秦汉以后对皇帝的尊称。(269)疏:陈述。(270)既:已经。(271)举:全。(272)蝴蝶……青丝额:都是蟋蟀的名字。(273)异状:奇异的形状。(274)出其右:在它之上。右,古以右为尊,指前面,上面。(275)琴瑟:我国古代的两种弦乐器。(276)应节:和着节拍。应,应和。(277)奇之:认为它奇异。奇,意动用法。(278)嘉:赞赏。(279)诏:颁诏。(280)无何:没多久。(281)卓异:才能优异。卓,突出。异,不一般。(282)俾(bì):使,让。(283)入邑庠(xiáng):进入县学,即做秀才。邑,县。庠,学校。(284)复旧:恢复往日的样子。(285)捷:快捷。(286)始:才。(287)苏:苏醒。(288)厚:丰厚。(289)赉(lài):赏赐。(290)百顷:和下文“万椽(chuán)”,都极言其多。(291)蹄躈(qiào):牛羊的脚。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292)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293)裘:皮衣。(294)过:超过。(295)世家:世代做官的人家。(296)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记述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作者采用这种方式加以评论,表明看法。(297)定例:固定的章程。(298)虐:残酷。(29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00)贴妇:把妻子作抵押品去借钱。(301)跬(kuǐ):半步。(302)关:关系到。(303)忽:忽略,不重视。(304)独:唯独。(305)是:此。(306)成氏子:姓成的人。子,对人的尊称,指成名。(307)蠹:蛀虫,指胥吏。(308)扬扬:得意的样子。(309)扑:拷打。(310)责:责罚。(311)岂:难道,表反诘的副词。(312)意:想。(313)酬:报答。(314)长厚者:老实厚道的人。(315)令尹:县官。(316)并:一起。(317)恩荫(yìn):得到恩惠荫庇。(318)仙:成仙,名词作动词。(319)及:连带着。(320)信:确实。【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试着让它角斗,却很善斗,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这差事派给各乡里正。集市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乡里的差役们很狡诈,借这个名义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多次没有考中。为人拘谨,不善言辞,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充当里正的差使,想尽办法谋求都不能摆脱。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便耗尽了。正好赶上朝廷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向百姓征收,又没有财物抵偿,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用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希望捉到一两只呢。”成名认为妻子的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坍塌的墙壁和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没有什么办法不使用的,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即使捉到三两只,也是很弱很小不合规格。县官严定限期,催促交纳,十多天里,成名挨的板子多到上百下,两条大腿之间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钱财到她的住所问卜。只见红颜少女和白发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问卜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代人祈祷,嘴唇一合一张,不知念些什么词。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帘内丢了一张纸片出来,上面就写着问卜人心中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烧香跪拜像前边的人一样。一顿饭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不是字而是画:中间画着殿阁,就像寺庙;殿阁后面的小山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横七竖八地堆砌着,带刺的荆棘丛生着,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画中的蟋蟀,又暗暗地合了心意。就把纸片折叠起来放好,回家拿给成名看。成名反复思索,这莫非是暗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画上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似。于是勉强起来拄着拐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蹲着的石头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那张画上所画的。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如同寻找小针小草一样细心。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也全然没有发现蟋蟀的踪迹和叫声。他用尽心思搜寻不止,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却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捕捉,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它粗身长尾,青色的脖项,金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把蟋蟀放到盆子里养起来,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备至,留着等待期限一到,拿它送到县里去交差。成名有个儿子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着打开盆盖。蟋蟀跳跃着直接蹦了出来,快得不能捕捉。等抓到手里,已经大腿折断肚子破裂了,一会儿就死了。儿子害怕了,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说了这件事,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十分惊恐地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账的!”儿子流着眼泪离开了。不久,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愤怒地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化怒气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互相望着不吭声,不再有生趣。天快晚了,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儿子埋葬。走近抚摸儿子,还有微弱的气息。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儿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的心稍微宽慰一些,只是儿子的神情痴呆,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出不来,话说不出,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从晚上到天明,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身察看,蟋蟀仿佛还在。于是高兴地去捉它,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还很快。他用手捂住它,空荡荡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高又快地跳走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走来走去四下察看,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低劣。只是来回走着前后察看,寻找刚才追赶的那一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看看它,形状像土狗,梅花纹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惴惴不安,怕不合官府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斗来看看好坏。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每日跟同伴们的蟋蟀角斗,没有不胜的。他想养着它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只是没有买主。他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了成名养的蟋蟀,捂着嘴轻蔑地笑起来。于是取出自己的蟋蟀,放入比试的笼中。成名看它,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跟它较量。年轻人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拼一下博得一笑,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年轻人又大笑。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年轻人又笑了。多次撩拨它,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跳腾斗起来,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直接咬着对方的脖颈。年轻人非常惊慌,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好像报告主人知道。成名十分高兴。正在一起观看欣赏,一只鸡来了,直接上前来啄。成名吓得立刻惊叫起来,幸亏没有啄中,小蟋蟀跳离一尺多远。鸡又健步向前,追着逼近它,小蟋蟀已在鸡爪下了。成名匆忙之间不知道解救的办法,跺着脚变了脸色。不久见鸡伸长脖子摇摆着头,走进一看,原来小蟋蟀落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奇高兴,捉住它放在笼中。第二天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蟋蟀都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说的一样。于是县官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详细陈述了它的本领。小蟋蟀到了宫里后,全国进献来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所有不同形状的蟋蟀都与它试斗,没有胜过它的。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合着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惊奇。皇帝更加喜欢,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衣绸缎。巡抚不忘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凭借才能卓越出了名。县官高兴,免去了成名的差役。巡抚又嘱咐学使让成名进县学。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自己变成了一只蟋蟀,轻快敏捷善于角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田地上百顷,高楼台阁很多,牛羊都要用千来计算;每次出门,穿的皮衣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了。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遵照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固定的章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百姓一天一天地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百姓的命运,不可忽视啊!唯独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献蟋蟀而致富,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自己会到这种地步呢!老天将要回报老实忠厚的人,就使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升天,连鸡狗都可以上天。确实啊!”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论雷峰塔的倒掉。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敢于立异的反传统的美学观点。在鲁迅看来,矗立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是中国封建主义的象征。因此,它的倒掉,使鲁迅感到,“其欣喜为何如?”才引发出这篇与传统观点截然对立的文章来。这篇杂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从未倒的雷峰塔说起。“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这是点题。但已表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似乎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从传统的审美趣味来看,风景区中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八景或十景不是好得很么?尤其是十景,给人以生活完美的感受,雷峰塔便是这样的西湖十景之一。而且不但景有十景,还移情于几乎衣食住行各方面,遂使“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至今“十全大补”的膏丸还能给病人以一种安全满足的功效。然而鲁迅偏偏反对这样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味。他管这叫做“十景病”。他诊断出了“十景病”的危害,说:“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其结果,“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这就是说,“十景病”式的审美趣味麻痹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矛盾的感受,助长了“十全停滞生活”的延续。明乎此,我认为可以进一步领会本篇的题旨。然而鲁迅认为,雷峰塔的应该倒掉,还不仅在于它破破烂烂的外观,更主要是它象征着封建的幽灵。在民间故事中,雷峰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娘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权势对自由心灵的无情摧残,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眼泪。既然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这雷峰塔也便成为邪恶与恐怖的镇压机器,同情白娘娘的人们,向往自由的人们,希望雷峰塔的倒掉,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鲁迅不过是这种自由心灵呼唤的代言人。所以,在本篇第二段中,作者说:“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虽然成年后鲁迅终于明白里边根本没有白蛇娘娘,但是,鲁迅说:“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是因为,它既然是一种封建主义的象征,这象征就该被否定。第三段,“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欣喜显然不是属于鲁迅一个人的。他证之以吴越山间海滨的民意,无不憎恨法海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行为。可见,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潜在意识在民间是普遍存在,他们不过借了寄寓于雷峰塔的一段神话传说来申诉自己的愿望,包括自己的不自由的心灵的宣泄。鲁迅这篇文章之所以有份量,博得普遍赞扬,正因为与民意息息相通。第四段,借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处理法海,以致迫使他逃到蟹壳里去避祸,成为“蟹和尚”,肯定伸张正义之举。因此,本文以一句民间的詈语“活该”作结。有斩钉截铁之势。本篇写得潇洒流利,语言十分有个性,间以民谚与文言,使文气跳荡多姿,形成一种雄健诙谐兼而有之的美感。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墓园挽歌。推荐。爱诗词网。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只听见嗡嗡的甲虫转圈子纷飞,昏沉的铃声催眠着远处的羊栏。只听见常春藤披裹的塔顶底下一只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怪人家无端走近它秘密的住家,搅扰它这个悠久而僻静的领土。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使山鸣谷应的猎号再不能唤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在他们,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忙碌的管家妇不再会赶她的夜活;孩子们不再会“牙牙”的报父亲来到,为一个亲吻爬到他膝上去争夺。往常是:他们一开镰就所向披靡,顽梗的泥板让他们犁出了垄沟;他们多么欢欣的赶牲口下地!他们一猛砍,树木就一棵棵低头!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默默无闻的运命;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门第的炫耀,有权有势的煊赫,凡是美和财富所能赋予的好处,前头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骄傲人,你也不要怪这些人不行,怀念没有给这些坟建立纪念堂,没有让悠长的廊道、雕花的拱顶洋溢着洪亮的赞美歌,进行颂扬。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一双手,本可以执掌到帝国的王笏或者出神入化的拨响了七弦琴。可是知识从不曾对他们展开它世代积累而琳琅满目的书卷;贫寒压制了他们高贵的襟怀,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的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糊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至于你,你关心这些陈死人,用这些诗句讲他们质朴的故事,假如在幽思的引领下,偶然有缘分,一位同道来问起你的身世——也许会有白头的乡下人对他说,“我们常常看见他,天还刚亮,就用匆忙的脚步把露水碰落,上那边高处的草地去会晤朝阳;“那边有一棵婆娑的山毛榉老树,树底上隆起的老根盘错在一起,他常常在那里懒躺过一个中午,悉心看旁边一道涓涓的小溪。“他转悠到林边,有时候笑里带嘲,念念有词,发他的奇谈怪议,有时候垂头丧气,像无依无靠,像忧心忡忡或者像情场失意。“有一天早上,在他惯去的山头,灌木丛、他那棵爱树下,我不见他出现;第二天早上,尽管我走下溪流,上草地,穿过树林,他还是不见。“第三天我们见到了送葬的行列,唱着挽歌,抬着他向坟场走去——请上前看那丛老荆棘底下的碑碣,(你是识字的)请念念这些诗句”:墓铭 这里边,高枕地膝,是一位青年,生平从不曾受知于富贵和名声;知识可没有轻视他生身的微贱,清愁把他标出来认作宠幸。他生性真挚,最乐于慷慨施惠,上苍也给了他同样慷慨的报酬: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别再想法子表彰他的功绩,也别再把他的弱点翻出了暗窖(它们同样在颤抖的希望①中休息),那就是他的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卞之琳译)注释:①“颤抖的希望”,是因为基督教义认为世界末日即最后审判日,届时死人都得从坟墓里起来接受审判。【赏析】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的“墓园派”诗人。格雷写诗,量少却质精。他最优秀的诗篇,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而不是行动、重个人冥想而不是大众狂欢的特征,语言优雅而较少雕琢,流畅却不显得松散,明晰却充满韵味。《墓园挽歌》正是这样一首诗歌。这首挽歌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时的好友理查德·威斯特。虽然中学毕业以后,格雷上了剑桥大学,威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而是书信往来不断。1642年,威斯特不幸去世,格雷备受打击,准备撰写挽歌,寄托哀思。这一写,便历经多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具体个人的哀思,而是通过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诗歌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情怀,与当时英国社会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情感体验相呼应,体现了一代人的情绪。19世纪的作家斯温伯恩曾说,以悼亡诗而论,格雷的这首诗歌在今后的世世代代里将永远无可置疑地占据鳌头,就连对格雷存有偏见的约翰逊,也对该诗赞不绝口。可以说,《墓园挽歌》是英语诗歌中最有吸引力又最耐读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开头三节,格雷首先进行设景:黄昏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民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诗人孑然立于墓地。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远处的铃声“昏沉”作响、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此情此景,此声此音,无不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尤其是第一句“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格雷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点出了他在墓园冥思的下文。在紧接其后的四节诗歌里,格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粗鄙”、清贫,却也过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他们长眠于此,默默无语。在随后四节诗歌里,格雷提出了死亡面前贫富均等的思想。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但“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权力和财富并不能改变死神的意志。即使他们还要用“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因为这些身外的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死亡是众生同赴的归属,在死亡面前,权贵们不再有傲慢的资本,他们与那些生时勤俭朴实、死后墓地简陋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止的宿命。在对权贵和虚荣进行谴责和嘲讽之后,格雷把同情的笔锋转向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没有投生到条件良好的家庭,被“贫寒”剥夺了学习和造就的机会,因而无法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或许,正是在这些“粗鄙”的农民当中,有不亚于弥尔顿的诗歌天才,有强过汉普敦和克伦威尔的领袖人物,但现实的境况却压制了他们走向“光荣的道路”的可能。他们好似深埋在海底的“晶莹皎洁的珠宝”,或者在荒野上独自“吐艳”的花朵,遭命运无情地埋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相当不幸。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不幸,帮助他们“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他们没有“雄心”、“豪华”、“荣誉”、“谄媚”和“知识”,他们在“贫寒”中保留了自己的纯真本性。正所谓无权也无罪,地位低下,未尝不是一种福佑。在最后九节诗歌里,格雷对自己死后的情景展开了联想。有朝一日,偶然的缘分也许会将一位同样对往者心存感念的“幽思”之人引领到他的墓前。这位有心人可能会对他产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的乡下人”打听他的生平。于是,我们通过“白头的乡下人”的描述,看到了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曾踏着“露水”去“会晤朝阳”,曾在午后“懒躺”在一棵“老根盘错”的山毛榉树下,也曾“转悠到林边”排遣自己的情感。他就像接下来的墓铭中概括的一样,远离尘世虚荣,“生性真挚”,“乐于慷慨施惠”,最后投入“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全诗一共三十二节,每节由四行五音步抑扬格的诗句组成,押abab式的交韵,结构匀称,节奏齐整,韵脚严格,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文雅气质。诗歌中不时出现的“雄心”、“豪华”、“荣誉”、“知识”之类的人格化抽象名词,也体现了古典主义作家们力图将具体事物扩展为普遍品质、表达“永恒真理”的用意。但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外衣之下,《墓园挽歌》传达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对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正是从《墓园挽歌》开始,英国诗歌才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被感情或感受所取代。(蔡海燕)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浅草才能没马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