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简称“垮掉派”。“垮掉的一代”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美国正站在它力量和繁荣的峰巅,但整个社会却蔓延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生活的平庸和虚伪,学院派“高雅”文化的统治,使饱受忧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但是,在他们无所依托的空虚心灵里,又产生不出积极的社会理想和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使他们的反叛心理发生了扭曲,变成用病态的内向自我探索和放浪形骸的所谓“脱俗”来对抗社会。他们宣布:不追求事业的成就,不承担任何家庭和社会义务,而要用各种方式寻求生活的绝对自由。在此原则支配下,他们或以奇装异服,酗酒狂欢,吸毒斗殴,乞讨浪游和性解放等放荡不羁的生活,不断地追求感官刺激;或参禅拜佛,以便进入超现实的幻境寻找神秘主义的灵感来满足自我。正是为了表达和宣传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创造了一种与学院派“高雅”文化对立的“地下文化”;“垮掉的一代”文学由此而形成。“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凯鲁亚克、金斯堡、巴罗斯、霍尔姆斯、柯尔索等。他们几乎都来自美国东部,但当最初的文学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时,便前往西部寻找知音和发展基地。一九五五年夏天,东、西部“垮掉的一代”文人和其他反学院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开始风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金斯堡的长诗《嚎叫》(1955),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1957)等。前一作品以冲天的怒气向“飞黄腾达和温饱者”发出嚎叫,哀号“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英洛克”(古代腓尼基人用儿童作为牺牲祭祀的火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官僚机器,描绘了社会化的精神危机,因此被称为“五十年代的《荒原》”。后一作品是作者一系列“路上小说”中的一部,它用理想化的笔调,描写“垮掉的一代”青年在各地的流浪生活,竭力宣传所谓的“背包革命”,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心倾神往,奉之为“生活的教科书”。“垮掉的一代”作家在政治上大张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自我标榜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艺术上,强调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无论是凯鲁亚克自创的“自发表现法”,巴罗斯的“剪裁法”,还是奥尔逊的“发射诗”论,都执意撇开传统,破坏一切固有的形式和正常的规律,把个人情绪毫无约束地信笔发泄。情节破碎,结构杂乱,形象粗犷、原始,语言粗俗而富于暗示性,竭力追求一种总体效果。此外,“垮掉的一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曾得到米勒、梅勒等颇有影响的作家的支持。梅勒的存在主义宣言《白种黑人》(1957),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的一代”文学的意义。又由于商品化的宣传,感情上的共鸣,“垮掉的一代”文学在青年中迅速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整个美国社会都响起它那癫狂、放荡的乐音。然而,“垮掉的一代”本身的致命伤毕竟太重,致使它连短暂的小阳春也没过完,就匆匆地走向解体。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垮掉的一代”彻底星散。不过,它在风行的十余年间,确实反映并搅动了美国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以至对后来的美国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影响。它在艺术上的某些创新,在当今美国文学中也留下较深的印记。
垮掉的一代。推荐。爱诗词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简称“垮掉派”。“垮掉的一代”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美国正站在它力量和繁荣的峰巅,但整个社会却蔓延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生活的平庸和虚伪,学院派“高雅”文化的统治,使饱受忧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但是,在他们无所依托的空虚心灵里,又产生不出积极的社会理想和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使他们的反叛心理发生了扭曲,变成用病态的内向自我探索和放浪形骸的所谓“脱俗”来对抗社会。他们宣布:不追求事业的成就,不承担任何家庭和社会义务,而要用各种方式寻求生活的绝对自由。在此原则支配下,他们或以奇装异服,酗酒狂欢,吸毒斗殴,乞讨浪游和性解放等放荡不羁的生活,不断地追求感官刺激;或参禅拜佛,以便进入超现实的幻境寻找神秘主义的灵感来满足自我。正是为了表达和宣传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创造了一种与学院派“高雅”文化对立的“地下文化”;“垮掉的一代”文学由此而形成。“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凯鲁亚克、金斯堡、巴罗斯、霍尔姆斯、柯尔索等。他们几乎都来自美国东部,但当最初的文学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时,便前往西部寻找知音和发展基地。一九五五年夏天,东、西部“垮掉的一代”文人和其他反学院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开始风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金斯堡的长诗《嚎叫》(1955),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1957)等。前一作品以冲天的怒气向“飞黄腾达和温饱者”发出嚎叫,哀号“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英洛克”(古代腓尼基人用儿童作为牺牲祭祀的火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官僚机器,描绘了社会化的精神危机,因此被称为“五十年代的《荒原》”。后一作品是作者一系列“路上小说”中的一部,它用理想化的笔调,描写“垮掉的一代”青年在各地的流浪生活,竭力宣传所谓的“背包革命”,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心倾神往,奉之为“生活的教科书”。“垮掉的一代”作家在政治上大张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自我标榜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艺术上,强调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无论是凯鲁亚克自创的“自发表现法”,巴罗斯的“剪裁法”,还是奥尔逊的“发射诗”论,都执意撇开传统,破坏一切固有的形式和正常的规律,把个人情绪毫无约束地信笔发泄。情节破碎,结构杂乱,形象粗犷、原始,语言粗俗而富于暗示性,竭力追求一种总体效果。此外,“垮掉的一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曾得到米勒、梅勒等颇有影响的作家的支持。梅勒的存在主义宣言《白种黑人》(1957),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的一代”文学的意义。又由于商品化的宣传,感情上的共鸣,“垮掉的一代”文学在青年中迅速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整个美国社会都响起它那癫狂、放荡的乐音。然而,“垮掉的一代”本身的致命伤毕竟太重,致使它连短暂的小阳春也没过完,就匆匆地走向解体。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垮掉的一代”彻底星散。不过,它在风行的十余年间,确实反映并搅动了美国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以至对后来的美国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影响。它在艺术上的某些创新,在当今美国文学中也留下较深的印记。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糟饼。推荐。爱诗词网。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笑林》【注释】①糟饼:用酒糟和粗粮面烙成的饼。②熯(han):同暵,干燥,一种烹饪方法。【解说】天下没有比这丈夫更笨的丈夫了,妻子是心智灵巧,可惜丈夫不争气,为装点面子反而丢了脸。那丈夫虽然笨,但他对妻子是言听计从,不愧为模范丈夫,对友人“襟怀坦白”,尤其最后一次遇见友人,先是高声夸口,继而伸出两个指头,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其憨态却也有可喜可爱之处。然而那友人却不简单,他吃准了这位憨朋友没喝过酒,也缺乏对于酒的基本知识,故而面对两次撒谎,他都从实质性问题上叫对方漏洞百出。这篇短文的故事性也正在于此,一个心智愚拙,一个聪明过人,而前者偏要冒充智者来“斗”,自然是一次次出洋相,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出喜剧效果来。从这则故事里可以得出一个为人的教训,凡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对一件事情缺乏感性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或是信口胡扯,必然要出洋相。时下这种一知半解的半桶水,却夸夸其谈的人却很多,很能取宠于那些不懂的人(其实那位愚丈夫对没饮过酒的人也很可吹一番),但碰上内行他就没戏了。【相关名言】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英国·赫胥黎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芳草萋萋满别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使我不得开心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坐看牵牛织女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金陵津渡小山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