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苏轼

江城子 苏轼朗读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宋仁宋至和元年(1054),苏轼与温柔、漂亮、性格内向的王弗结为夫妻,“敏而静”的王弗处处关心体贴着才华横溢而又锋芒毕露的苏东坡,成了苏轼仕途生活中形影难离的“贤内助”。可是,谁知霹雳一声,刚活了二十六岁的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竟在汴京突然去世。这无疑是对苏轼的一个沉重打击,他曾在王弗坟前无限悲痛地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这宦海沉浮的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使诗人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开篇几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词人一开头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十年了,生死相隔,阴阳殊途,音讯渺茫;两不相知,无语衷肠,令人肝肠寸断。十年了,岁月默默地从身边流逝,但心中的怀念,却埋得更深、更浓,滚涌得更为激荡。用不着思量,因为思念已融进了心灵;用不着追忆,因为怀念已随着脉搏在时时跳动。这浓浓的思量呵!时时刻刻都撩动着词人的魂魄、萦绕在词人的梦乡。开头这三句,作者十分巧妙地用“不思量,自难忘”的相反角度写出了自己思量的深厚。如果平铺直抒,则显得平而无奇、淡乎寡味,而苏轼从反面着墨,却使情感摇曳跌宕、愈演愈浓、撼人心魄。

如果说首句的“十年”,是从时间跨度的长久上渲染出词人浓烈的怀念;那么下面的“千里”,则又通过空间距离的遥远,进一步烘托出了一个凄凉冷寂的境界。人已谢世,踪影难觅,就连藏身的坟墓也孤零零地远在千里之遥,到哪里去诉说自己心中的凄凉呢?这里既写出了亡妻的孤独,更含有自己寂寞辛酸的眼泪。前面,词人用“十年”“茫茫”“千里”“孤坟”写出了自己满怀的凄凉,可谓淋漓尽致。但出人意料的却是词人“百尺竿头,更上一层”,用一个“假设”把浓烈的感情推向了汹涌的顶峰。十年岁月,人生坎坷,往日的容颜已消失殆尽,所剩下的只是满面尘灰、两鬓白霜了,此时,即使与亡妻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了。“纵使”二字,下得重如千钧,本来不可能相见,却幻想可能,越显示出作者的一往情深。同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

上阙写思念,几经转折,淋漓酣畅地抒发出了自己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下阙词人则把笔触一转,由白昼浓烈的思量转入夜晚牵魂萦心的梦乡。“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本欲相见,果然相见,积思成梦,真实自然。而且“忽”字表现出作者的又惊又喜和急迫难耐的心情,堪称如睹如画。而词中情感的发展,在极度悲苦的心境中突然又转向惊喜,给人以曲折跌宕,委曲婉转的审美感受。具有哀乐互渗的强烈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薑斋诗话》)。夜色牵着词人的心灵疾驰,在迷离恍惚里,作者忽然返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瞧!明亮的小窗旁,他分明看到了爱妻正在梳妆打扮。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惊喜万分,但旋即这惊喜便被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所替代。他们相顾无语,那说不清的离情别绪,道不完的无穷思量,此时此刻全都融化成千行热泪夺眶而出。“相顾”两句,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久别重逢时且喜且惊、苦乐交加的复杂心境,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以上写梦境,结尾三句,词人从梦乡又回到了现实,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而有力。十年来,思念已使自己凄凉万分;如今思念又化为千行热泪;设想将来,恐怕这怀念会变得愈加令人难耐了。词人想象着,往后的年年,只有空忆着明月孤坟,短松荒冈,这该是怎样地令人痛欲断肠呵!结尾几句,使词境更为凄婉、沉郁,而且含意深远,余味缭心。

这首词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出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题解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

()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