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
[出处]《易经·革》。[释义]《易经》上说君子像豹子一样改变,毛越变文采越斑斓。[用法]指修身积德;或指事业发达。[常用形式]豹变豹变真君子豹望因文变看豹变[例]“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唐·张祜《投苑陵裴尚书》)|“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唐·张祜《投魏博田司空》)
君子豹变。推荐。爱诗词网。君子豹变是什么意思[出处]《易经·革》。[释义]《易经》上说君子像豹子一样改变,毛越变文采越斑斓。[用法]指修身积德;或指事业发达。[常用形式]豹变豹变真君子豹望因文变看豹变[例]“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唐·张祜《投苑陵裴尚书》)|“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唐·张祜《投魏博田司空》)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清风明月苦相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
【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画楼西畔桂堂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蝉鸣空桑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青山已过万重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提示】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两句的意思是: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诗人写秋夜新月初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出白居易《卖炭翁》。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前后映衬,扣人心弦。【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将露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的晶莹剔透之感。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珠,弯月高悬的景色。[例]九月初三日。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新月的情景、情怀的。(郭风《夏历九月笔录》)【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②可怜:可爱。真珠:珍珠。【鉴赏】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卷三)《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赏析】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两幅美好的图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幅色彩浓丽的“江上夕照图”——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江面上。背阴的地方斜阳照射不到,江水平静,象是碧绿色的宝石,闪烁着青亮的光辉;向阳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红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红光闪闪,红绿辉映,这景象多么奇丽可爱。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挂着一勾弯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比珍珠还要圆润。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丽、幽静的景色。这首诗运用比喻非常成功,诗中的三个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新颖生动。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宝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弯弓,真是绘形绘色,别有情致。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这首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这种优美、生动的“诗的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露是珍珠月是弓。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提示】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两句的意思是: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诗人写秋夜新月初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出白居易《卖炭翁》。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前后映衬,扣人心弦。【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将露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的晶莹剔透之感。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珠,弯月高悬的景色。[例]九月初三日。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新月的情景、情怀的。(郭风《夏历九月笔录》)【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②可怜:可爱。真珠:珍珠。【鉴赏】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卷三)《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赏析】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两幅美好的图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幅色彩浓丽的“江上夕照图”——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江面上。背阴的地方斜阳照射不到,江水平静,象是碧绿色的宝石,闪烁着青亮的光辉;向阳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红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红光闪闪,红绿辉映,这景象多么奇丽可爱。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挂着一勾弯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比珍珠还要圆润。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丽、幽静的景色。这首诗运用比喻非常成功,诗中的三个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新颖生动。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宝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弯弓,真是绘形绘色,别有情致。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这首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这种优美、生动的“诗的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