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隆老爹
烈日烘烤了原野一月有余,一片欣欣向荣在炙焰骄阳下绽放。一望无垠的大地郁郁葱葱,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平原上星星点点的诺曼底农庄,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片被山毛榉围住的小树林;而当走到近前,推开农庄破旧的栅栏时,人们又会以为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大花园,因为所有那些像农民一样枯瘦的老苹果树都正花枝灿烂。乌黑曲折的老树干排列在院中,向天空展示它们光彩照人的拱顶,有的白亮,有的粉红。淡淡的苹果花香中混杂着牲口棚敞开时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还有母鸡爪下的厩肥在发酵时散发的蒸气。
正午时分,这一家人正在门前的梨树阴下吃饭,他们是:父亲、母亲、四个孩子、两个女佣和三个男工。他们很少说话,喝过浓汤后,又揭开了满满一盆土豆烧肉。
一个女佣时不时起身,去地窖斟一罐苹果酒来。
男主人是个壮硕的汉子,约莫四十岁,他一直凝视着屋前的一条葡萄藤,这株葡萄还没有长叶子,藤条像蛇一样在檐下蜿蜒盘绕,沿着墙壁伸展。
终于,他张口了:“老爹种的这条葡萄藤今年芽发得早,也许能长出果子来。”
女主人也转过头去看那株葡萄藤,一言不发。
那正是老爹被枪杀的地方。
那是在1870年战争期间,普鲁士人已经占领了整个诺曼底地区。费德尔布将军还在率领着北部军顽强抗敌。
当时,普军的参谋处就驻扎在这个农庄里。农庄主是个上了岁数的农民,名叫皮埃尔,人们叫他米隆老爹。他接待了他们,并尽可能把他们安顿好。
一个月来,普鲁士先头部队一直待在村里侦察情况。尽管远在十法里外的法军一直按兵不动,但是,每天夜里,总会有些普军的枪骑兵失踪。
只要是单个或三两成组派出去的侦察兵,一个都没有回来。
然而到了转天早上,人们就会在田地、巷子或沟壑中发现他们的尸体。他们的马也倒毙在大路上,颈项被人一刀割开。
这些暗杀活动似乎是同一伙人干的,但始终找不到凶手。
于是,普鲁士人在当地施行恐怖的镇压。农民们往往因为一个捕风捉影的被告发就遭到枪决,妇女们也被关押监禁;他们甚至想用恐吓的手段从孩子们嘴里套出一些信息,但却一无所获。
然而,一天早晨,有人瞧见米隆老爹躺在自己家的马厩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当天,在距这个农庄三公里远的地方,又有人发现了两个被捅穿肚子的枪骑兵。其中一个手里还紧握着血迹斑斑的马刀。看得出他曾经自卫过,与凶手进行过搏斗。
立刻,一场军事审判就在农庄前的空地上开庭了,老爹被押了上来。
他那年六十八岁,身材矮瘪瘦小,有点驼背,两只大手却像蟹螯一样有力。一头稀疏的枯发仿佛幼鸭绒毛般细软,裸露的头皮随处可见。脖子上皱巴巴的褐色皮肤暴露出青筋,从下巴那儿钻进去,游走到鬓角又钻出来。在当地,米隆老爹的吝啬和难打交道是出了名的。
他们命令老爹站在一张从厨房搬到外面的小桌子前,前后左右有四个士兵看守。五名军官和一位上校坐在他对面。
上校用法语问:
“米隆老爹,自从到了这里,我们对您完全满意。您对我们总是很帮忙,甚至可以说很关心。但今天,您却受到了一起可怕的指控,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那么,请问您脸上那道伤是怎么来的?”
庄稼汉没有回答。
上校换了副口气:
“你的沉默就暴露了你的罪行,米隆老爹,但我要求你回答我,听见没有?你知道今天早上在十字架附近发现的两个枪骑兵,是谁杀的吗?”
老爹忽然斩钉截铁地说:
“是俺。”
上校吃了一惊,两眼紧盯犯人,沉默了片刻。米隆老爹面无表情,带着乡下人独有的木讷,两眼低垂,就好像正在和本堂神甫对话。唯一显露出他内心慌乱的,就是他在一下、一下地咽着口水,好像喉咙被人掐住了似的。
老爹的家人—儿子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正站在他身后十步远的地方,神情恐慌又沮丧。
上校问:
“那么,你可知道,这一个月来的每天早上,在野地里找到的我军侦察兵都是谁杀的?”
老爹依然用粗人的木讷语气回答:
“俺。”
“全都是你杀的吗?”
“全都是,是的,都是俺。”
“就凭你一个人?”
“俺一个人。”
“那么,告诉我,你是怎么干的。”
这一下,老爹反倒有点慌了,因为如此一来他得说上很长一段话,这倒把这个庄稼汉难倒了。他磕磕巴巴地说:
“俺晓得啥啊,俺?是咋样,俺就是咋干的。”
上校逼问道:
“我告诉你,你必须全部给我说出来。所以,你最好马上讲,你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家人正在他身后关切地听着,老爹不安地回头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会儿,突然把心一横:
“俺记得那是个晚上,是你们来的第二天,大概晚上十点的样子。你,你的兵,抢走了俺五十埃居的草料、一头奶牛和两只绵羊。当时想:要是再拿俺二十埃居,俺就去找他们讨回来。哦……俺心里还存下了一件别的事,待会儿再说。就在那时,俺望见了你们的一个骑兵坐在谷仓后面的水沟上抽烟斗,俺就取下镰刀,悄悄从后面摸过去,他什么也没听见。一下子,就一下子,俺像割麦穗似的割下了他的头,他连哼都没哼一声。你得去水塘底下找,才会在一只装煤的袋子里找到他,里面还有一块抵栅栏的大石头。
“俺那时就打算好了。俺把他全身的行头,从靴子到帽子,全都扒了下来,然后藏到院子后边马尔坦家那片森林的石灰窑里去了。”
老爹闭上了嘴。
军官们惊得面面相觑。后来,审讯又开始了,他们听到的情况如下:
在第一次杀人得手后,老爹一心就只想着“杀普鲁士人”。他对敌人怀有刻骨的、凶悍的仇恨,那是既视财如命又热爱祖国的乡下老汉才能特有的。正如他说的那样,他心里存了打算。
他又等了几天。只要对征服者们表现出谦卑、服从和殷勤,他就能任意来去出入。每晚,他都能窥见有传令兵出发;在和士兵们来往时,他也学会了几句必备的德语。一天晚上,他听见骑兵们要去的村庄名字后,也跟着出门了。
他出了院子,溜进森林,来到石灰窑,顺着长长的坑道摸到尽头,在地上找到了死去的普鲁士人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了一会儿,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傍着土坎爬行,尽量隐蔽自己。即便有细微的一丝声响,也会惊得他屏气凝听,像个盗猎者那样心惊胆战。
等他认为到时候了,便摸到大路边上,躲在一片灌木丛中,继续等待。终于,将近午夜时分,干硬的土路上传来了疾驰的“嘚嘚”马蹄声。他把耳朵紧贴在地上,听准了来的只有一名骑兵后,就准备起来。
那个枪骑兵携带紧急公文策马飞奔而来。一路上,士兵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警惕地看路。等到相隔不到十步,米隆老爹突然横闯进路中间,负伤似的爬着,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呀!”骑兵勒住马,辨认出这似乎是个从马上摔下来的普鲁士人,以为他受了伤,便下马没有防备地走上前。等他刚刚对着陌生人俯下身去,肚子中间已经插上了一把又长又弯的马刀。骑兵立刻断了气,哼都没哼一声,身体摔倒在地,抽搐了几下。
这个诺曼底人,像普通的庄稼汉那样,嘴笨得说不出来,心里却乐开了花。他爬起来,也许是为了找乐,又割断了死人的喉咙,然后把尸体拖到沟边扔了下去。
那匹马还在安静地等着他的主人。得胜的米隆老爹跨上马鞍,向着原野深处疾驰而去。
一小时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枪骑兵并辔而来。他径直朝他们奔去,嘴里又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两个普鲁士人认出了军装,便毫不怀疑地由着他近前来。老爹像子弹一样迅速从两人中间穿过,一手马刀,一手用枪,一下一个,把两人同时干倒了。
接着,他又把两匹马—因为是敌人的马!—也给宰了。然后,他悄悄摸回石灰窑,把一匹马藏在了阴暗的坑道深处。他在那里脱掉军服,重新换上自己那套破衣烂衫,然后回家倒在床上,一直睡到天亮。
接连四天,他一直没有出门,就等着避开缉捕的风头;但等到第五天,他又出去了,并且用同样的计谋再杀了两个敌军士兵。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晚上都神出鬼没。这个孤胆骑士,这个死亡猎手,有时忽然在这里,有时忽然在那里,披着月光从荒野上飞驰而过,专杀普鲁士人。每次任务完成,老骑士都任由身后的尸体丢在路上,自己则回到石灰窑坑道的尽头,把马和军服藏起来。
转过天来,接近中午,他又能若无其事地带些水和燕麦去喂地道深处的坐骑。这次,老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点都不吝啬粮食,把马喂得饱饱的,因为他需要它肩负起重要的使命。
但就在前一天晚上,被他袭击的两人中的一个有了防备,往老爹的脸上回砍了一刀。
不过,老爹还是把两个人都宰了。他还是回来藏好了马,换上他的破衣裳;但是回家时,他虚弱极了,勉强支撑到马厩边,就再也进不了屋子了。
此后,有人发现他浑身是血,躺在干草堆上……
说完供词,老爹突然昂起头,骄傲地注视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上校捻着自己的小胡子问:
“你,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吗?”
“没有,都说完了,账也算清了:俺杀了你们十六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你可知道你快要死了?”
“俺可没有向你们求饶!”
“你以前当过兵吗?”
“当过。俺以前打过仗。而且,我那追随拿破仑一世皇帝打仗的父亲就是你们杀害的!另外,上个月你们还在艾弗勒附近杀了俺的小儿子弗朗索瓦。俺欠你们的,已经还清了。现在谁也不欠谁的。”
军官们面面相觑。
老爹又说:
“八个为了俺爹,八个为了俺儿子,账清了。俺本不想找你们的晦气,俺!俺根本就不认识你们!连你们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现在你们闯进俺家,要这样,又要那样的,就跟在你们自己家一样。俺已经在那些人身上报仇了,一点都不后悔!”
老爹重新把僵硬的驼背挺直,双手交叉着抱在胸前,像一个并不在乎荣誉的英雄。
普鲁士人低声交谈了很久,其中有一位上月也痛失儿子的上尉愿意给这个崇高的穷苦人辩护。
这时,上校站起身,走到米隆老爹近前,压低声音说:
“听着,老头子,也许有个法子能救您的命,只要您……”
但这个老实人一点也不听,他用一对燃烧起来的双眸,怒视这个胜利者的军官。一阵微风吹动了他头上细软的毛发,他把还带刀伤的瘦脸皱成一团,成了个骇人的模样,然后鼓起胸膛,腾起一口气,瞄准普鲁士人的脸,用力啐了一口。
上校慌了,扬起一只手,脸上又被老爹狠狠啐了第二口。
所有军官都站起来,同时吼出了命令。
不到一分钟,这位始终没有被吓倒的老人就被推到墙边枪决了。而此时,他的大儿子让、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小孙子,正悲痛地目睹着这一切:
米隆老爹,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竟然还对他们微笑呢。
米龙老爹。推荐。爱诗词网。米隆老爹烈日烘烤了原野一月有余,一片欣欣向荣在炙焰骄阳下绽放。一望无垠的大地郁郁葱葱,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平原上星星点点的诺曼底农庄,从远处看就像是一片片被山毛榉围住的小树林;而当走到近前,推开农庄破旧的栅栏时,人们又会以为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大花园,因为所有那些像农民一样枯瘦的老苹果树都正花枝灿烂。乌黑曲折的老树干排列在院中,向天空展示它们光彩照人的拱顶,有的白亮,有的粉红。淡淡的苹果花香中混杂着牲口棚敞开时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还有母鸡爪下的厩肥在发酵时散发的蒸气。正午时分,这一家人正在门前的梨树阴下吃饭,他们是:父亲、母亲、四个孩子、两个女佣和三个男工。他们很少说话,喝过浓汤后,又揭开了满满一盆土豆烧肉。一个女佣时不时起身,去地窖斟一罐苹果酒来。男主人是个壮硕的汉子,约莫四十岁,他一直凝视着屋前的一条葡萄藤,这株葡萄还没有长叶子,藤条像蛇一样在檐下蜿蜒盘绕,沿着墙壁伸展。终于,他张口了:“老爹种的这条葡萄藤今年芽发得早,也许能长出果子来。”女主人也转过头去看那株葡萄藤,一言不发。那正是老爹被枪杀的地方。那是在1870年战争期间,普鲁士人已经占领了整个诺曼底地区。费德尔布将军还在率领着北部军顽强抗敌。当时,普军的参谋处就驻扎在这个农庄里。农庄主是个上了岁数的农民,名叫皮埃尔,人们叫他米隆老爹。他接待了他们,并尽可能把他们安顿好。一个月来,普鲁士先头部队一直待在村里侦察情况。尽管远在十法里外的法军一直按兵不动,但是,每天夜里,总会有些普军的枪骑兵失踪。只要是单个或三两成组派出去的侦察兵,一个都没有回来。然而到了转天早上,人们就会在田地、巷子或沟壑中发现他们的尸体。他们的马也倒毙在大路上,颈项被人一刀割开。这些暗杀活动似乎是同一伙人干的,但始终找不到凶手。于是,普鲁士人在当地施行恐怖的镇压。农民们往往因为一个捕风捉影的被告发就遭到枪决,妇女们也被关押监禁;他们甚至想用恐吓的手段从孩子们嘴里套出一些信息,但却一无所获。然而,一天早晨,有人瞧见米隆老爹躺在自己家的马厩里,脸上有一道刀伤。当天,在距这个农庄三公里远的地方,又有人发现了两个被捅穿肚子的枪骑兵。其中一个手里还紧握着血迹斑斑的马刀。看得出他曾经自卫过,与凶手进行过搏斗。立刻,一场军事审判就在农庄前的空地上开庭了,老爹被押了上来。他那年六十八岁,身材矮瘪瘦小,有点驼背,两只大手却像蟹螯一样有力。一头稀疏的枯发仿佛幼鸭绒毛般细软,裸露的头皮随处可见。脖子上皱巴巴的褐色皮肤暴露出青筋,从下巴那儿钻进去,游走到鬓角又钻出来。在当地,米隆老爹的吝啬和难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他们命令老爹站在一张从厨房搬到外面的小桌子前,前后左右有四个士兵看守。五名军官和一位上校坐在他对面。上校用法语问:“米隆老爹,自从到了这里,我们对您完全满意。您对我们总是很帮忙,甚至可以说很关心。但今天,您却受到了一起可怕的指控,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那么,请问您脸上那道伤是怎么来的?”庄稼汉没有回答。上校换了副口气:“你的沉默就暴露了你的罪行,米隆老爹,但我要求你回答我,听见没有?你知道今天早上在十字架附近发现的两个枪骑兵,是谁杀的吗?”老爹忽然斩钉截铁地说:“是俺。”上校吃了一惊,两眼紧盯犯人,沉默了片刻。米隆老爹面无表情,带着乡下人独有的木讷,两眼低垂,就好像正在和本堂神甫对话。唯一显露出他内心慌乱的,就是他在一下、一下地咽着口水,好像喉咙被人掐住了似的。老爹的家人—儿子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正站在他身后十步远的地方,神情恐慌又沮丧。上校问:“那么,你可知道,这一个月来的每天早上,在野地里找到的我军侦察兵都是谁杀的?”老爹依然用粗人的木讷语气回答:“俺。”“全都是你杀的吗?”“全都是,是的,都是俺。”“就凭你一个人?”“俺一个人。”“那么,告诉我,你是怎么干的。”这一下,老爹反倒有点慌了,因为如此一来他得说上很长一段话,这倒把这个庄稼汉难倒了。他磕磕巴巴地说:“俺晓得啥啊,俺?是咋样,俺就是咋干的。”上校逼问道:“我告诉你,你必须全部给我说出来。所以,你最好马上讲,你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家人正在他身后关切地听着,老爹不安地回头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会儿,突然把心一横:“俺记得那是个晚上,是你们来的第二天,大概晚上十点的样子。你,你的兵,抢走了俺五十埃居的草料、一头奶牛和两只绵羊。当时想:要是再拿俺二十埃居,俺就去找他们讨回来。哦……俺心里还存下了一件别的事,待会儿再说。就在那时,俺望见了你们的一个骑兵坐在谷仓后面的水沟上抽烟斗,俺就取下镰刀,悄悄从后面摸过去,他什么也没听见。一下子,就一下子,俺像割麦穗似的割下了他的头,他连哼都没哼一声。你得去水塘底下找,才会在一只装煤的袋子里找到他,里面还有一块抵栅栏的大石头。“俺那时就打算好了。俺把他全身的行头,从靴子到帽子,全都扒了下来,然后藏到院子后边马尔坦家那片森林的石灰窑里去了。”老爹闭上了嘴。军官们惊得面面相觑。后来,审讯又开始了,他们听到的情况如下:在第一次杀人得手后,老爹一心就只想着“杀普鲁士人”。他对敌人怀有刻骨的、凶悍的仇恨,那是既视财如命又热爱祖国的乡下老汉才能特有的。正如他说的那样,他心里存了打算。他又等了几天。只要对征服者们表现出谦卑、服从和殷勤,他就能任意来去出入。每晚,他都能窥见有传令兵出发;在和士兵们来往时,他也学会了几句必备的德语。一天晚上,他听见骑兵们要去的村庄名字后,也跟着出门了。他出了院子,溜进森林,来到石灰窑,顺着长长的坑道摸到尽头,在地上找到了死去的普鲁士人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他在田野里转了一会儿,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傍着土坎爬行,尽量隐蔽自己。即便有细微的一丝声响,也会惊得他屏气凝听,像个盗猎者那样心惊胆战。等他认为到时候了,便摸到大路边上,躲在一片灌木丛中,继续等待。终于,将近午夜时分,干硬的土路上传来了疾驰的“嘚嘚”马蹄声。他把耳朵紧贴在地上,听准了来的只有一名骑兵后,就准备起来。那个枪骑兵携带紧急公文策马飞奔而来。一路上,士兵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警惕地看路。等到相隔不到十步,米隆老爹突然横闯进路中间,负伤似的爬着,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呀!”骑兵勒住马,辨认出这似乎是个从马上摔下来的普鲁士人,以为他受了伤,便下马没有防备地走上前。等他刚刚对着陌生人俯下身去,肚子中间已经插上了一把又长又弯的马刀。骑兵立刻断了气,哼都没哼一声,身体摔倒在地,抽搐了几下。这个诺曼底人,像普通的庄稼汉那样,嘴笨得说不出来,心里却乐开了花。他爬起来,也许是为了找乐,又割断了死人的喉咙,然后把尸体拖到沟边扔了下去。那匹马还在安静地等着他的主人。得胜的米隆老爹跨上马鞍,向着原野深处疾驰而去。一小时后,他又看见两个归营的枪骑兵并辔而来。他径直朝他们奔去,嘴里又用德语大呼:“救命!救命!”两个普鲁士人认出了军装,便毫不怀疑地由着他近前来。老爹像子弹一样迅速从两人中间穿过,一手马刀,一手用枪,一下一个,把两人同时干倒了。接着,他又把两匹马—因为是敌人的马!—也给宰了。然后,他悄悄摸回石灰窑,把一匹马藏在了阴暗的坑道深处。他在那里脱掉军服,重新换上自己那套破衣烂衫,然后回家倒在床上,一直睡到天亮。接连四天,他一直没有出门,就等着避开缉捕的风头;但等到第五天,他又出去了,并且用同样的计谋再杀了两个敌军士兵。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晚上都神出鬼没。这个孤胆骑士,这个死亡猎手,有时忽然在这里,有时忽然在那里,披着月光从荒野上飞驰而过,专杀普鲁士人。每次任务完成,老骑士都任由身后的尸体丢在路上,自己则回到石灰窑坑道的尽头,把马和军服藏起来。转过天来,接近中午,他又能若无其事地带些水和燕麦去喂地道深处的坐骑。这次,老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点都不吝啬粮食,把马喂得饱饱的,因为他需要它肩负起重要的使命。但就在前一天晚上,被他袭击的两人中的一个有了防备,往老爹的脸上回砍了一刀。不过,老爹还是把两个人都宰了。他还是回来藏好了马,换上他的破衣裳;但是回家时,他虚弱极了,勉强支撑到马厩边,就再也进不了屋子了。此后,有人发现他浑身是血,躺在干草堆上……说完供词,老爹突然昂起头,骄傲地注视着那些普鲁士军官。上校捻着自己的小胡子问:“你,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吗?”“没有,都说完了,账也算清了:俺杀了你们十六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你可知道你快要死了?”“俺可没有向你们求饶!”“你以前当过兵吗?”“当过。俺以前打过仗。而且,我那追随拿破仑一世皇帝打仗的父亲就是你们杀害的!另外,上个月你们还在艾弗勒附近杀了俺的小儿子弗朗索瓦。俺欠你们的,已经还清了。现在谁也不欠谁的。”军官们面面相觑。老爹又说:“八个为了俺爹,八个为了俺儿子,账清了。俺本不想找你们的晦气,俺!俺根本就不认识你们!连你们从哪儿来的都不知道。现在你们闯进俺家,要这样,又要那样的,就跟在你们自己家一样。俺已经在那些人身上报仇了,一点都不后悔!”老爹重新把僵硬的驼背挺直,双手交叉着抱在胸前,像一个并不在乎荣誉的英雄。普鲁士人低声交谈了很久,其中有一位上月也痛失儿子的上尉愿意给这个崇高的穷苦人辩护。这时,上校站起身,走到米隆老爹近前,压低声音说:“听着,老头子,也许有个法子能救您的命,只要您……”但这个老实人一点也不听,他用一对燃烧起来的双眸,怒视这个胜利者的军官。一阵微风吹动了他头上细软的毛发,他把还带刀伤的瘦脸皱成一团,成了个骇人的模样,然后鼓起胸膛,腾起一口气,瞄准普鲁士人的脸,用力啐了一口。上校慌了,扬起一只手,脸上又被老爹狠狠啐了第二口。所有军官都站起来,同时吼出了命令。不到一分钟,这位始终没有被吓倒的老人就被推到墙边枪决了。而此时,他的大儿子让、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小孙子,正悲痛地目睹着这一切:米隆老爹,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竟然还对他们微笑呢。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群英会蒋干中计。推荐。爱诗词网。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却说周瑜回至寨中,……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上,喝斩来使。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射来,应弦而倒。宁遂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曹军败回。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曰:“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旱寨三百余里,烟火不绝。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碇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张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正窥看问,早有曹军飞报曹操说:“周瑜偷看吾寨。”操命纵船擒捉。瑜见水寨中旗号动,急叫收起碇石,两边四下一齐轮转橹棹,望江面上如飞而去。比及曹寨中船出时,周瑜的楼船已离了十数里远,追之不及,回报曹操。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见为帐下幕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叙礼华,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瑜自起舞剑作歌。歌曰: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歌罢,满座欢笑。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 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瑜口内含糊曰:“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干勉强应之。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及干问之,瑜又睡着。干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都督醒否?”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只妆睡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瑜入帐,又唤“子翼”,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瑜亦解衣就寝。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干曰:“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当。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为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操于众将内选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以代蔡、张二人之职。细作探知,报过江东。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最精采的片断之一。写的是周瑜用反间计智赚曹操,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一计在三国纷争的关键一仗赤壁之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当时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刚挫败刘备、收服刘琮,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妄图以武力席卷荆襄,气吞吴会,一统天下。而孙吴虽据江东之险,但只有精兵五万;蜀汉虽虎将云集,但兵力也仅有两万。尽管蜀,吴联合抗魏,在兵力上仍众寡悬殊。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蜀方面唯有运用智慧,出奇制胜,才能以弱克强。这样,周瑜的这一计,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自始至终围绕这一计来展开,从设计的必要、施计的机会,到中计的过程、中计的后果,步步写来,环环相扣,层层波澜,中间多少起伏跌宕、多少喜、笑、惊、怒,变化莫测,腾挪难料,令人目不暇接。而几个人物,特别是周瑜这个有勇有谋、风流倜傥的青年统帅的形象,也就在这一系列起伏中得到了表现。全文共十节,可分四段。第一段(1—3节)写周瑜谋计。文章开始,周瑜是以一个血气方刚、锐不可当的青年统帅的形象亮相的。这一段,作者以较快的节奏,一连串推出他毁书斩使、三江口初挫曹兵,以及夜窥敌寨谋划用计三件事。毁书斩使是周瑜与曹操交锋的第一个回合,曹操信封上的寥寥数语,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骄横狂妄,而周瑜针锋相对、决不示弱,也自然流露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心。果然,在三江口交战这第二个回合中,东吴船只发挥特长,勇往直前,把不习水战的曹兵打得大败。这最初的两件事,虽然尚未涉及周瑜定计,却是事情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交代这些环节,一来使后面发生的事情顺理成章、自然紧凑,二来也把两个对立的人物性格介绍了出来,增强了事态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果然曹操亦非等闲之辈,受挫之后,他重用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设立水寨,对青、徐之军日夜教习,这就给周瑜提出了新的难题。当初周瑜敢于藐视曹军,正是由于青徐之军不谙水战,若东吴这一优势失去,结局便不堪设想。所以满身英雄气的周瑜,在夜窥曹军水寨以后,也免不了“大惊”,意识到必设计先除蔡张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写到这里,严峻的局面已经摆开,周瑜设计除敌的必要性已无可置疑,这位年轻的统帅将如何智赚曹操,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第二段(第4节)写曹操征计破吴,周瑜闻讯定计。曹操得知周瑜窥寨,焦虑中向众将征计,这就引出了一个颟顸浅陋、庸碌无能的小人物蒋干。曹操起用蒋干,本想利用他与周瑜自幼同窗的关系去劝降,没想到反给周瑜提供了一个用计的机会。文章写周瑜闻讯以后的反应,只用了“笑谓诸将”、“附耳低言”等几笔染点,已经生动地描摹出人物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神态。这一段文字虽少,却写出了双方针锋相对、计来计往的状况,预示着这场会见必然富于强烈的戏剧性。第三段(5—8节)写周瑜施计,蒋干中计。周瑜预料准确、布置在先,因而指挥若定、调遣自如,在一种看似轻松的气氛中,真真假假,亦醉亦狂,任意调侃着蒋干,并将其一步步按计划引入圈套。周瑜的做法分四步,这四步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时真时假,有威有诈,由不得蒋干不中计。第一步,劈头道破来意,先堵了蒋干劝降之口,又在酒宴上付剑太史慈,使蒋干无法提起军旅之事,这等于在彬彬有礼、笑容可掬中轻松地缴了对方的械,从此蒋干便只有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这一回合,周瑜的风流蕴藉、机智敏捷在谈笑风生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第二步,向蒋干显示军容军威、武器粮草。周瑜将此举安排在佯醉大笑之中,就把精心布置的示威活动,变成了毫不经意的自然流露,当然更使蒋干深信不疑。他与蒋干执手吐露胸怀,何等亲密倾心,又何等慷慨激昂!可是那些豪言壮语,哪一句不是另有目的?这番话,无异叫蒋干彻底死了劝降之心。这个回合里,周瑜威、诈并用,把严厉的警告、有力的还击藏在佯醉佯狂、知心换命的言行里,一种轻松自如、威而不露、居高临下的大将风度,表现得何等出色!第三步,佯作大醉,将蒋干引入机要之地,诱其盗书。如果说周瑜的前两步还是施计的铺垫,那么这一步是施计的重要一着了。周瑜的精细就在于从心理上先将蒋干逼到盗书的边缘。他知道,只有根本绝了蒋干的劝降之念,才能将这个贪功邀宠的家伙逼到回去无法交代的绝境,这样他才会去另谋邀功之途。所以前两步铺垫越足,这一步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到了这一步,周的戏演得更妙,他佯醉邀蒋干同榻,立即睡熟,给蒋干制造了一个极好的盗书机会。其实,鼻息如雷的周瑜倒是绝对的清醒,而貌似清醒的蒋干倒是懵里懵懂地睡在鼓里呢。这个回合中,作者用在周瑜身上的笔墨不多,但刻划蒋干的鬼祟、惊慌,却正好反衬了周瑜精细周到、调遣自如的魄力。第四步,安排部下假送情报,进一步弄假成真,逼蒋干携书逃走。蒋干好瞒,曹操却是不好骗的。周瑜不仅要让蒋干把书盗走,还要借蒋干之口,说得曹操深信不疑。所以他不仅佯醉,还要佯醒。先是故意懊悔,使蒋干深信那盗书之机是周瑜的疏忽,又故作神秘,再抛出一点与蔡瑁张允结连的假情报,让蒋干更加深信自己盗书的价值。这样别说是蒋干这样的庸才,就是曹操,也难免不被瞒过。这一回合中周瑜的深谋远虑和严密周到,是在情节的又一次意外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在这样一个倜傥风流、足智多谋的大将面前,蒋干哪里是对手呢?他注定只能乖乖地成为周瑜手中的工具,为其智赚曹操起一回关键的作用。这一段,一步步写周瑜施计蒋干中计,便一层层深入地刻划出周瑜性格的多重侧面,使人们在情节曲折跌宕的变化中欣赏到人物独特的风采。第四段(9—10节)写曹操中计,周瑜大喜。蒋干劝降不成,自然要竭力将功补过,于是准确地按周瑜的调度行动,在遭到曹操责备以后,立即用蔡瑁张允通敌的情报来讨好献媚。在有耳闻有物证的情况下,老奸巨猾的曹操也被一时瞒过,直至杀了蔡张二人,方省悟曰:“吾中计矣!”消息传到江东,周瑜自然大喜,曰:“吾无忧矣!”这一段,虽然主要写的是曹操中计,却也借此进一步渲染了周瑜的料事如神。本文题目虽是“蒋干中计”,中心人物却是周瑜。在情节的展开中,作品不仅借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一惊一喜、一怒一笑去表现其性格,而且借蒋干曹操这两个人物为周瑜作了极好的衬托。蒋干的自负轻信、贪功无能反衬出周瑜的智勇双全;曹操老谋深算却终于败在周瑜手下,也进一步衬托出周瑜的智慧更胜一筹。
声声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时的作品,是她的名篇之一。金兵南侵,国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离散,一个孤独无依的寡妇,在战乱穷愁的生活中,真是有抒写不尽的悲痛,驱遣不完的哀怨。当时的李清照,没有办法不如此地“凄凄惨惨戚戚”。寒暖不定的秋天,自己很难生活,几杯淡酒,抵不住晚上的冷风,当年“雁字回时”,捎有丈夫来信,可今年要托它给丈夫捎信,已因人亡事变,不再可能。眼前唯见黄花憔悴,梧桐泣雨,一个人坐守窗前,怎能挨得到黑夜,听得了雨滴梧桐?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能抒写得尽?这首词以奇笔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诗音。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夫妇渡淮南奔;国家不幸家难幸,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只身飘泊江南,流离失所,情景极其悲惨。她所经历的生活中,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全是失去的记录,国土、家物、丈夫、收藏、希望、快乐……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所剩的仅有愁苦,多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地步。一切可以宝贵和值得留恋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心中总感到“空牢牢”的,要问寻找什么,因为所失太多,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这时要说心中情境,只有“寻寻觅觅”最为合适。李清照失去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在“寻寻觅觅”中可以得到的,特别是家破人亡的遭遇,那是无法挽回的,她每日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心境从内到外地感到凄凉,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变成具有深含厚蕴的文字,就是“冷冷清清”,这是在无可指望的寻求动作之后的一种外境的心感。但在词中的地位,它主要是表现情境气氛,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并环绕人心,就会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凄惨哀伤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就是这种沉重、杂错心理状态的体验性的揭示。这十四个叠字,字字无虚张,其自然妥贴,蕴情深厚,向来受到人们的称誉。在心情上有了这重重的失望、冷清、凄惨、悲愁感之后,它们还要在人的心田上随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滋生蔓延,以致旧有新添完全交汇一起,不可解脱,不可忍受。首先是秋来时的寒近风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位有多般不幸遭遇的女作家,心情脆弱而又无比敏感,外在的一切变化对她具有特殊作用力,她内在感受中的那十四个叠字,每一个都象触一根而全响应的心弦,“乍暖还寒”气候,使比黄花还瘦的身体消受不了。而要支撑身体,安慰病苦,以淡酒来浇浓愁,“三杯两盏淡酒”,刚入愁肠,就被凉秋的急风吹尽,剩下的还是那难以将息的病体和无法消退的愁情。正是在这急风消淡酒,病体苦愁情的时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狠重地一击,诸弦同发一声裂响,这就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阵横空,鸣声清苦,好熟悉的节候的信使,好熟悉的哀怨的叫声,它们从北而南,正是自己当年流亡江左的方向路线,特别是丈夫在世之日,也曾以它的来去为约期,传书递意,可今天是旧友重逢,再写信也传无递处,所余唯有极度伤心和难禁的绝望。这时李清照甚想摆脱这种粘滞的愁情,岂知她的愁情已经积于心并又化于物了,因而心志不改,愁不能销,物色不移,情不能禁。她到窗外庭院中,见满地菊花堆积,憔悴损弃,无可采取,不由得同命相怜,想菊残人惨,悲叹满地西风,零落无依。在秋风欺病体,淡酒惹浓愁,归雁叫伤心,残菊助憔悴的生活氛围里,人不堪悲苦,想教时间快一点过去,让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所恶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当中,以便在睡乡中不了了之,可是这白天向黑夜过渡的路是那么远,脚步是那样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们习惯上都以为黑天是从远处走向窗前,然后跨进室中,李清照此时心中再别无期待了,她在窗前竟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来。可就是对一切人都同等赐予的东西,也因她的特别需要而有意延缓了脚步,可是一旦迎来了黑夜,一个人又怎么能消受得了呢!果然黑天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一种更助秋愁之物——连绵的凉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细雨落在窗前,给心中的最后一点“寻寻觅觅”也造成失望的收场。它使凝聚在心中的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扩延,与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掺杂搅拌,带着它们挨入黄昏,那时人进夜里,雨滴心头,凭经验可以料想那黑夜将会是怎样的虚空,那虚空又会是怎样的难耐?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这位女作家的这种情境,如用一个“愁”字来形容,那简直是太浅薄无力了!李清照的心境已经发展到了至极的地步,再紧缩一分心弦就该崩断了;而就诗的创作来说,也到了生发至极的地步,再增加一分就不能进行诗的创造了。也许是这位女作家在至极的顶点仍在不能自已地向上“寻寻觅觅”,走向了她虽不甘愿但又不能避免的生命与诗的双重绝境。《声声慢》应被视为李清照的绝命诗篇。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去年花里逢君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
有心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不料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其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款待也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对魏鹏眉来眼去极有好感,二人诗词奉和,情意日深,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参加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至入试之时,魏鹏仓促应试,随手去写,答卷平平。谁知偏偏那试官昏了眼,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得廷试,虽母亲逼他赴京应试,但魏鹏仍一心想念娉娉,又怎么能静心写出好文章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双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往钱塘,去拜见贾老夫人,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然而,就在此时,魏鹏忽闻母亲病逝,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去活来,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魏鹏得此凶信,悲痛万分,伏地哭曰:“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谚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纷纷开且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