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借东风》原文|译文|赏析
七星坛上卧龙登①,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②?
【释词】
①七星坛:诸葛亮借东风,请周瑜为他在靠近江边的南屏山上修一个平台,四周栽上花木。诸葛亮先在平台上点燃七盏灯,对天祷告。七盏灯忽然射出闪电,激起七声雷鸣,好像七颗明星,照得大江上下一片光明。后人称那平台为七星坛。
②周郎:周瑜曾为东吴建威中郎将,吴人皆称其为周郎
【赏析】
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长江上,孙刘联军的总战术是火攻,围绕火攻创设了一系列的计谋,但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有无东风。
对于东风的有无,曹操胸中有数,颇有见识。当他采纳庞统的连环计时,谋士程昱便向曹操进言:船皆连锁,须防火攻。曹操大笑,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直到诸葛亮借东风已刮起,程昱赶快入帐提醒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欲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从这两段君臣对话,足以表明曹操既聪慧超人,又刚愎自用,既经验丰富,又思维定势。但他毕竟比周瑜考虑问题精细缜密。
周瑜忙于实施计谋,为火攻创设条件时,却没有想到冬天没有东南风这一关键问题。所以当他引众将立于山顶,遥望江北水面艨艟战船,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中央黄旗,飘入江中,还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只是当西北风刮起旗角从他脸上拂过之时,他才惊醒过来,冬天时节,火攻事宜,只欠东风,不由得“大叫一声,往后便倒”,一时忧急如焚,昏厥倒地。
赤壁决战前夕,周瑜突然病倒,众人愕然。惟有诸葛亮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鲁肃陪诸葛亮入帐问安。诸葛亮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周瑜回答:“‘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诸葛亮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周瑜闻言失色,料想诸葛亮必知其意,乃用话挑之:“欲得顺气,当服何药?”诸葛亮一边笑着说,一边用笔密书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了大惊,乃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在南屏山设七星坛,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以助周瑜用兵。
诸葛亮比之曹操,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使其然;比之周瑜,不但能谋人,而且还能谋天。用周瑜的话来说:“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如此说来,借东风把诸葛亮神化了。小说家也极尽神道形象的描绘:“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呼风唤雨。于是小说中的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拉开了距离,他成为既是有高尚民族传统道德伦理的贤臣,又是似道若仙的智谋超人。因此是中国文化的智谋化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准确地说诸葛亮是中国智谋的集合体,在他身上有贤臣治国安邦、辅佐王权之术,有军事家用兵设计之谋,有官场权谋之法,有纵横家捭阖游说之才,有儒释修身养性之功,有道家驱妖逐魔、观天象、辨阴阳以谋人事之道……他代表了中国谋略文化之大成。诸葛亮形象千百年来不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的稳固性。因此,我们不必去深究借东风的科学根据,而应当把它视为一种中国理想主义的文化去加以阐释。
诸葛亮借东风。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借东风》原文|译文|赏析七星坛上卧龙登①,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②?【释词】①七星坛:诸葛亮借东风,请周瑜为他在靠近江边的南屏山上修一个平台,四周栽上花木。诸葛亮先在平台上点燃七盏灯,对天祷告。七盏灯忽然射出闪电,激起七声雷鸣,好像七颗明星,照得大江上下一片光明。后人称那平台为七星坛。②周郎:周瑜曾为东吴建威中郎将,吴人皆称其为周郎【赏析】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长江上,孙刘联军的总战术是火攻,围绕火攻创设了一系列的计谋,但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有无东风。对于东风的有无,曹操胸中有数,颇有见识。当他采纳庞统的连环计时,谋士程昱便向曹操进言:船皆连锁,须防火攻。曹操大笑,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直到诸葛亮借东风已刮起,程昱赶快入帐提醒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欲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从这两段君臣对话,足以表明曹操既聪慧超人,又刚愎自用,既经验丰富,又思维定势。但他毕竟比周瑜考虑问题精细缜密。周瑜忙于实施计谋,为火攻创设条件时,却没有想到冬天没有东南风这一关键问题。所以当他引众将立于山顶,遥望江北水面艨艟战船,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中央黄旗,飘入江中,还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只是当西北风刮起旗角从他脸上拂过之时,他才惊醒过来,冬天时节,火攻事宜,只欠东风,不由得“大叫一声,往后便倒”,一时忧急如焚,昏厥倒地。赤壁决战前夕,周瑜突然病倒,众人愕然。惟有诸葛亮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鲁肃陪诸葛亮入帐问安。诸葛亮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周瑜回答:“‘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诸葛亮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周瑜闻言失色,料想诸葛亮必知其意,乃用话挑之:“欲得顺气,当服何药?”诸葛亮一边笑着说,一边用笔密书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了大惊,乃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在南屏山设七星坛,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以助周瑜用兵。诸葛亮比之曹操,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使其然;比之周瑜,不但能谋人,而且还能谋天。用周瑜的话来说:“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如此说来,借东风把诸葛亮神化了。小说家也极尽神道形象的描绘:“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呼风唤雨。于是小说中的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拉开了距离,他成为既是有高尚民族传统道德伦理的贤臣,又是似道若仙的智谋超人。因此是中国文化的智谋化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准确地说诸葛亮是中国智谋的集合体,在他身上有贤臣治国安邦、辅佐王权之术,有军事家用兵设计之谋,有官场权谋之法,有纵横家捭阖游说之才,有儒释修身养性之功,有道家驱妖逐魔、观天象、辨阴阳以谋人事之道……他代表了中国谋略文化之大成。诸葛亮形象千百年来不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的稳固性。因此,我们不必去深究借东风的科学根据,而应当把它视为一种中国理想主义的文化去加以阐释。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谨庠序之教。推荐。爱诗词网。谨庠序①之教,申之以孝悌②之义,颁③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三)注释①庠(xiáng)、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②悌:恭兄。③颁:同“斑”。【译文】认真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从小就向学生传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因为孝道盛行,须发斑白的长者、老人就不用再为食粮而肩挑背驮重物在路上奔波了。感悟老有所养。养老,是老龄社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社会保障问题,这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孝敬的问题。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推荐。爱诗词网。清·徐珂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②,敦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④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⑦其子至,归之。愕然⑧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⑨语⑩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11)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12)而致(13)之。【注释】①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旃,音zhān。②〔诺责〕诺言和责任。③〔敦风义〕重视情谊。④〔寄〕寄存,寄放。⑤〔券〕书面证明。⑥〔亡(wú)何〕没多久。⑦〔召〕召唤,召集。⑧〔愕(è)然〕很吃惊的样子。⑨〔未尝〕未曾。⑩〔语〕告诉。(11)〔而翁〕你的父亲。而,同“尔”。(12)〔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3)〔致〕归还。【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字数:63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6-457页.
红旗直上天山雪。推荐。爱诗词网。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乐府歌曲(相和歌辞之平调曲),一般都用以记述军旅征战之事。这首诗所写,也就是军旅征战中的一个场面。首二句写环境。海畔,即湖畔。古时称塞外大水泽亦曰海,如青海、蒲类海、居延海等(参见《千首唐人绝句》)。二句谓:湖边的冻泥被寒风吹裂,梧桐树的枯叶已经落尽,枝梢也被寒风吹折。二句将环境表现得异常恶劣。这是这次征战的大背景,地点在天山脚下。诗篇描绘此背景,乃从小处入手,只说湖畔冻泥以及梧桐的枯叶与枯枝,虽然如此,却将此恶劣环境写得十分严酷。次二句写士气。只闻笛声不见人,只见红旗直上天山雪,同样也是从小处入手。横笛,指军中吹笛。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句,即此指。二句谓:在这“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恶劣环境中,绝无人迹,却听得到高亢嘹亮的笛声,而且,寻声望去,在白雪映衬下,尚可见一行红旗正向天山顶上移动。二句有声有色,构成一幅壮丽的风雪行军图,其中虽不见人,却从与人相关的“横笛”及“红旗”二物,显示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直上”二字,更是突出地体现出军中高昂士气。诗篇所写环境越恶劣,越能显示从军将士的战斗精神,因而也更加鼓舞人心。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匪徒颂。推荐。爱诗词网。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