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朗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唯有塞尔维亚具有自卫性)。战程历时四年零三个月(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的三十八个国家。受战火波及人口达十五亿以上,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场上伤亡达二千多万人,由战争而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在一千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战争于1914年8月开始之后,战场迅速扩大到欧、亚、非三大洲,但主战场一直在欧洲。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和巴尔千战线。德军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8月1日对卢森堡不宣而战。4日开始,以七个集团军在比利时到瑞士的四百公里边境线上展开了攻势。德军以主力攻打比利时,企图切断英法联系,然后进入法国,予计四至六周内结束对法战争,再挥师东向,打败俄国,实现“施利芬计划”。但是德军在比利时遇到了顽强抵抗;俄军也在东线发动攻势,进入东普鲁士。9月上旬马恩河一战,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对峙,宣告了“施利芬计划”破产。在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人把奥匈侵略军赶出了家园。1914年的战争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暴露了各自弱点。1915年各方都忙于调整计划,重新部署力量。德军在这一年进行了一场战略大转移,把主力由西线调到东线。为了掩护这次战略东移,德军曾于4月下旬在西线发动了伊普尔战役,第一次使用了毒气。德军东向的意图,本是想打败俄国,迫使俄国单方求和,然后再到西线击败英法。结果俄军虽退未败,东线也在1915年变成了阵地对峙。德国仍处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地位。1915年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在欧洲又出现了意大利战线;保加利亚参加德奥方面作战,击败了塞尔维亚。1916年是大战中重要的一年。各参战国为了急于取胜,都大规模地动员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这年2月德军首先发动凡尔登战役。德军投入四十六个师,法军全部七十个师中,有六十六个师先后参加了战斗。双方在凡尔登流血厮杀了一年之久,伤亡人数达七十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企图在这里把法军碾得粉碎,但结果适得其反,德军有生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在西线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了策应法国保卫凡尔登,英法在松姆河发动攻势。在松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新式突破兵器——坦克。庞大的钢铁怪物怒吼着前进,碾平了掩体,轧毁了机枪巢。英军在坦克的保护下,五小时内在十公里宽的正面战线上向前推进了四至五公里。坦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术效果,而对整个战役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持续四个月(7-10月)的松姆河战役是1916年的最大战役。共有一百五十个师、一万门火炮、一千架飞机、几十辆坦克参加战斗。结果英法联军损失七十九万人,德军伤亡达五十三万多人。对德军来说,这次损失如此惨重,以致再也无法恢复过去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士气。从这次战役中德国看到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优势。为了破坏它,德国加紧使用有限潜艇战。可是不久德国就发现,潜艇战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强大的英国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便决定在海上寻找机会和英国舰队决战。1916年5月31日,发生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上争斗——日德兰大海战。双方对这次交战都早有准备,并对它寄于很大希望。无论英军或德军都指望在总决战中摧毁敌舰,从而夺取制海权。双方各有一百多艘战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德国被击沉一艘大舰、十艘小舰,二千五百余人丧生;英国被击沉三艘大舰、十一艘小舰,六千余人丧生。英国舰队的损失虽然比德国舰队大,但数量上的优势仍然在英军方面。经过1916年这三大战役,战争的主动权转到了协约国手中。在战争进入第三年即1917年的时候,形势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各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虽有不少人主张把战争坚决打到底,但也有些人对旷日持久的混战感到绝望,更害怕日益觉醒的人民起来革命,因而产生妥协的倾向,出现了从帝国主义战争到帝国主义和平的转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公开的或秘密的外交活动,企图在帝国主义和平的基础上尽早结束战争;二是战争使交战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对立。1917年,西欧工人运动和人民反战运动都十分高涨。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争蓬勃兴起。特别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俄国退出了战争。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使用无限潜艇战,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对德宣战。从1918年3月起,德国倾全力在西线发动了五次大进攻,想在美军到达欧洲战场之前,胁迫英法和谈,但没有成功。7月,协约国全线反击。9月,协约国军队在西欧战区已达二百一十一个步兵师和十个骑兵师,而德国只有一百九十个步兵师,协约国在兵力上已对德国占决定性的优势。德奥集团在联军的打击下越来越无力抗击了。10月3日,德国要求停战;10月27日,奥匈向协约国投降。11月德国爆发革命。11月8日凌晨,德国代表到协约国总司令部所在地贡比涅(亦译康边)森林,向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请降。福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受降条件:德军在十五天内自所有占领的土地上撤退;德国交出五千门大炮、三万挺机枪、全部海军和空军,五千台火车头、十五万辆车厢、五千辆汽车以及铁路、工厂等。11月11日晨五时,停战协定正式签字。上午十一时,一百零一响礼炮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伟大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世界近代史终止的标志。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战国策》

秦王

()

(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诗句】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