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唯有塞尔维亚具有自卫性)。战程历时四年零三个月(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的三十八个国家。受战火波及人口达十五亿以上,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场上伤亡达二千多万人,由战争而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在一千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战争于1914年8月开始之后,战场迅速扩大到欧、亚、非三大洲,但主战场一直在欧洲。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和巴尔千战线。德军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8月1日对卢森堡不宣而战。4日开始,以七个集团军在比利时到瑞士的四百公里边境线上展开了攻势。德军以主力攻打比利时,企图切断英法联系,然后进入法国,予计四至六周内结束对法战争,再挥师东向,打败俄国,实现“施利芬计划”。但是德军在比利时遇到了顽强抵抗;俄军也在东线发动攻势,进入东普鲁士。9月上旬马恩河一战,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对峙,宣告了“施利芬计划”破产。在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人把奥匈侵略军赶出了家园。1914年的战争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暴露了各自弱点。1915年各方都忙于调整计划,重新部署力量。德军在这一年进行了一场战略大转移,把主力由西线调到东线。为了掩护这次战略东移,德军曾于4月下旬在西线发动了伊普尔战役,第一次使用了毒气。德军东向的意图,本是想打败俄国,迫使俄国单方求和,然后再到西线击败英法。结果俄军虽退未败,东线也在1915年变成了阵地对峙。德国仍处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地位。1915年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在欧洲又出现了意大利战线;保加利亚参加德奥方面作战,击败了塞尔维亚。1916年是大战中重要的一年。各参战国为了急于取胜,都大规模地动员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这年2月德军首先发动凡尔登战役。德军投入四十六个师,法军全部七十个师中,有六十六个师先后参加了战斗。双方在凡尔登流血厮杀了一年之久,伤亡人数达七十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企图在这里把法军碾得粉碎,但结果适得其反,德军有生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在西线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了策应法国保卫凡尔登,英法在松姆河发动攻势。在松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新式突破兵器——坦克。庞大的钢铁怪物怒吼着前进,碾平了掩体,轧毁了机枪巢。英军在坦克的保护下,五小时内在十公里宽的正面战线上向前推进了四至五公里。坦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术效果,而对整个战役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持续四个月(7-10月)的松姆河战役是1916年的最大战役。共有一百五十个师、一万门火炮、一千架飞机、几十辆坦克参加战斗。结果英法联军损失七十九万人,德军伤亡达五十三万多人。对德军来说,这次损失如此惨重,以致再也无法恢复过去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士气。从这次战役中德国看到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优势。为了破坏它,德国加紧使用有限潜艇战。可是不久德国就发现,潜艇战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强大的英国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便决定在海上寻找机会和英国舰队决战。1916年5月31日,发生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上争斗——日德兰大海战。双方对这次交战都早有准备,并对它寄于很大希望。无论英军或德军都指望在总决战中摧毁敌舰,从而夺取制海权。双方各有一百多艘战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德国被击沉一艘大舰、十艘小舰,二千五百余人丧生;英国被击沉三艘大舰、十一艘小舰,六千余人丧生。英国舰队的损失虽然比德国舰队大,但数量上的优势仍然在英军方面。经过1916年这三大战役,战争的主动权转到了协约国手中。在战争进入第三年即1917年的时候,形势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各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虽有不少人主张把战争坚决打到底,但也有些人对旷日持久的混战感到绝望,更害怕日益觉醒的人民起来革命,因而产生妥协的倾向,出现了从帝国主义战争到帝国主义和平的转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公开的或秘密的外交活动,企图在帝国主义和平的基础上尽早结束战争;二是战争使交战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对立。1917年,西欧工人运动和人民反战运动都十分高涨。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争蓬勃兴起。特别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俄国退出了战争。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使用无限潜艇战,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对德宣战。从1918年3月起,德国倾全力在西线发动了五次大进攻,想在美军到达欧洲战场之前,胁迫英法和谈,但没有成功。7月,协约国全线反击。9月,协约国军队在西欧战区已达二百一十一个步兵师和十个骑兵师,而德国只有一百九十个步兵师,协约国在兵力上已对德国占决定性的优势。德奥集团在联军的打击下越来越无力抗击了。10月3日,德国要求停战;10月27日,奥匈向协约国投降。11月德国爆发革命。11月8日凌晨,德国代表到协约国总司令部所在地贡比涅(亦译康边)森林,向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请降。福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受降条件:德军在十五天内自所有占领的土地上撤退;德国交出五千门大炮、三万挺机枪、全部海军和空军,五千台火车头、十五万辆车厢、五千辆汽车以及铁路、工厂等。11月11日晨五时,停战协定正式签字。上午十一时,一百零一响礼炮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伟大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世界近代史终止的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荐。爱诗词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为了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而发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唯有塞尔维亚具有自卫性)。战程历时四年零三个月(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的三十八个国家。受战火波及人口达十五亿以上,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场上伤亡达二千多万人,由战争而造成的平民伤亡也在一千万以上,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战争于1914年8月开始之后,战场迅速扩大到欧、亚、非三大洲,但主战场一直在欧洲。欧洲战场分东线、西线和巴尔千战线。德军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8月1日对卢森堡不宣而战。4日开始,以七个集团军在比利时到瑞士的四百公里边境线上展开了攻势。德军以主力攻打比利时,企图切断英法联系,然后进入法国,予计四至六周内结束对法战争,再挥师东向,打败俄国,实现“施利芬计划”。但是德军在比利时遇到了顽强抵抗;俄军也在东线发动攻势,进入东普鲁士。9月上旬马恩河一战,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对峙,宣告了“施利芬计划”破产。在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人把奥匈侵略军赶出了家园。1914年的战争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暴露了各自弱点。1915年各方都忙于调整计划,重新部署力量。德军在这一年进行了一场战略大转移,把主力由西线调到东线。为了掩护这次战略东移,德军曾于4月下旬在西线发动了伊普尔战役,第一次使用了毒气。德军东向的意图,本是想打败俄国,迫使俄国单方求和,然后再到西线击败英法。结果俄军虽退未败,东线也在1915年变成了阵地对峙。德国仍处于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地位。1915年意大利倒向协约国,在欧洲又出现了意大利战线;保加利亚参加德奥方面作战,击败了塞尔维亚。1916年是大战中重要的一年。各参战国为了急于取胜,都大规模地动员人力物力为战争服务。这年2月德军首先发动凡尔登战役。德军投入四十六个师,法军全部七十个师中,有六十六个师先后参加了战斗。双方在凡尔登流血厮杀了一年之久,伤亡人数达七十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企图在这里把法军碾得粉碎,但结果适得其反,德军有生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在西线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了策应法国保卫凡尔登,英法在松姆河发动攻势。在松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新式突破兵器——坦克。庞大的钢铁怪物怒吼着前进,碾平了掩体,轧毁了机枪巢。英军在坦克的保护下,五小时内在十公里宽的正面战线上向前推进了四至五公里。坦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术效果,而对整个战役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持续四个月(7-10月)的松姆河战役是1916年的最大战役。共有一百五十个师、一万门火炮、一千架飞机、几十辆坦克参加战斗。结果英法联军损失七十九万人,德军伤亡达五十三万多人。对德军来说,这次损失如此惨重,以致再也无法恢复过去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士气。从这次战役中德国看到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优势。为了破坏它,德国加紧使用有限潜艇战。可是不久德国就发现,潜艇战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强大的英国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便决定在海上寻找机会和英国舰队决战。1916年5月31日,发生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上争斗——日德兰大海战。双方对这次交战都早有准备,并对它寄于很大希望。无论英军或德军都指望在总决战中摧毁敌舰,从而夺取制海权。双方各有一百多艘战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德国被击沉一艘大舰、十艘小舰,二千五百余人丧生;英国被击沉三艘大舰、十一艘小舰,六千余人丧生。英国舰队的损失虽然比德国舰队大,但数量上的优势仍然在英军方面。经过1916年这三大战役,战争的主动权转到了协约国手中。在战争进入第三年即1917年的时候,形势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各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虽有不少人主张把战争坚决打到底,但也有些人对旷日持久的混战感到绝望,更害怕日益觉醒的人民起来革命,因而产生妥协的倾向,出现了从帝国主义战争到帝国主义和平的转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公开的或秘密的外交活动,企图在帝国主义和平的基础上尽早结束战争;二是战争使交战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对立。1917年,西欧工人运动和人民反战运动都十分高涨。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争蓬勃兴起。特别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俄国退出了战争。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使用无限潜艇战,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对德宣战。从1918年3月起,德国倾全力在西线发动了五次大进攻,想在美军到达欧洲战场之前,胁迫英法和谈,但没有成功。7月,协约国全线反击。9月,协约国军队在西欧战区已达二百一十一个步兵师和十个骑兵师,而德国只有一百九十个步兵师,协约国在兵力上已对德国占决定性的优势。德奥集团在联军的打击下越来越无力抗击了。10月3日,德国要求停战;10月27日,奥匈向协约国投降。11月德国爆发革命。11月8日凌晨,德国代表到协约国总司令部所在地贡比涅(亦译康边)森林,向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请降。福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受降条件:德军在十五天内自所有占领的土地上撤退;德国交出五千门大炮、三万挺机枪、全部海军和空军,五千台火车头、十五万辆车厢、五千辆汽车以及铁路、工厂等。11月11日晨五时,停战协定正式签字。上午十一时,一百零一响礼炮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伟大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世界近代史终止的标志。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唐睢不辱使命。推荐。爱诗词网。《战国策》秦王②使人谓安陵君③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④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⑤,以大易小,甚善;虽然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⑧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⑨,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⑩?”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11)五百里哉?”秦王怫然(12)怒,谓唐雎曰:“公(13)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14)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15),以头抢地尔(16)。”唐雎曰:“此庸夫(17)之怒也,非士(18)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19)也,彗星袭月(20);聂政之刺韩傀(21)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22)也,仓(23)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24)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25),长跪而谢之(26)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27)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唐雎(jū)不辱使命,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国君交给他出使秦国的任务。唐雎,也作“唐且”。②〔秦王〕赢(yíng)政,即秦始皇。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当时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魏襄王时封其弟为安陵君。④〔易〕交换。⑤〔加惠〕赐予恩惠,给以好处。加,施。⑥〔虽然〕虽是这样。⑦〔说〕通“悦”,高兴。⑧〔错意〕置意,放在心上。错,通“措”。⑨〔请广于君〕请求给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⑩〔与〕通“欤”,表示询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吗”。(11)〔直〕通“特”,仅,只。(12)〔怫(fú)然〕勃然大怒的样子。(13)〔公〕您。对人的客气称呼。(14)〔布衣〕普通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15)〔徒跣(xiǎn)〕光着脚。(16)〔尔〕这里同“耳”。相当于“而已”、“罢了”。(17)〔庸夫〕平庸无能的人。(18)〔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9)〔专诸之刺王僚〕专诸,春秋时代吴国人。王僚是吴国的国君。公子光想杀僚自立,就派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他。(20)〔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本是自然现象。这里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旧时代的迷信说法。(21)〔聂政之刺韩傀〕聂政,战国时代齐国人。韩傀(一名侠累)是韩国的国相,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派聂政把韩傀刺杀了。(22)〔要(yāo)离之刺庆忌〕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把他杀了。(23)〔仓〕通“苍”。(24)〔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25)〔色挠(náo)〕脸上显出沮丧的样子。挠,屈服。(26)〔长跪而谢之〕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身体看去比坐着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谢,即道歉的意思。之,指代唐雎。(27)〔谕〕通“喻”,明白,懂得。【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安陵君你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地方来换小的地方,这种美意确是很好;虽然如此,但我是继承先王的封地,希望始终守着它,不敢拿去交换。”秦王很不高兴。为此,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可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再说,我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而你安陵君能够凭着五十里地存在着,这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你们的主意呵。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安陵君居然拒绝我,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封地,并守护着它,您纵使拿一千里地方他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听说过帝王发怒的情形么?”唐雎回答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帝王一发怒,就会倒下百万尸首,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老百姓发怒的情形么?”秦王说:“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脱掉鞋子,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您这是说庸人发怒,不是说勇士发怒。你瞧,专诸刺杀王僚,彗星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一道白虹横贯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老鹰扑击在宫殿上。这三位先生,都是老百姓当中的勇士。他们心里的忿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了怒,那么死的将会是两个人,流血只在五步之内,使天下的人都穿白戴孝,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他就拔了剑起立上前。秦王脸上显露出沮丧的样子,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请坐!何必闹到这个地步!我现在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倒能够存在,就因为有了先生您啊!”字数:2306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3-226页.
江南 汉乐府。推荐。爱诗词网。(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江南:指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一带。何:多么,何等。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戏:嬉戏,这里指欢快地游动。鉴赏导示这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民歌。汉乐府,原是两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汉人原叫“歌诗”的诗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鉴赏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质朴的语言,重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采莲场面。莲藕是江南的特产。莲的果实是莲子,地下茎叫藕。藕可以制作淀粉,晒干了就是藕粉。莲子和藕粉,营养价值很高。莲塘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这首诗写诗人近看莲塘,绿色的莲叶挨挨挤挤连成一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水中鱼儿追逐嬉戏,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悠然自得。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片碧绿无边、生机昂然的生动景象,感受到了采莲人的欢快心情。同时也使我们和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鉴赏要点[1]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情景交融的手法。[3]叠唱部分对全诗气氛的渲染。
初为霓裳后六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边秋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十二楼中月自明。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杨柳阴阴细雨晴。推荐。爱诗词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适值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树上的残花也已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叫的黄莺。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图画。杨柳深暗,细雨濛濛,残花落尽,流莺飘飞,这一连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阑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残中悄悄离去。诗句的题旨是写春残,但绝无内涵俱现的叙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蕴。武元衡“春兴”“全唐诗”第3571页。繁体:“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適值細雨初晴,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樹上的殘花也已落盡,露出瞭在枝頭啼叫的黃鶯。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圖畫。楊柳深暗,細雨濛濛,殘花落盡,流鶯飄飛,這一連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闌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殘中悄悄離去。詩句的題旨是寫春殘,但絕無內涵俱現的敘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蘊。武元衡“春興”“全唐詩”第3571頁。拼音:“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KuoZhiXiYuChuQing,YangLiuDeYanSeYiJingYouChuChunDeEHuangNenLuZhuaiWeiYiPianCuiLu。ShuShangDeCanHuaYeYiLaJin,LouChuLeZaiZhiTouTiJiaoDeHuangYing。ZheShiYiFuMuChunDeJingWuTuHua。YangLiuShenAn,XiYu濛濛,CanHuaLaJin,LiuYingPiaoFei,ZheYiLianChuanYiXiang,BiaoMingChunSeYiLanShan,ChunGuangYiZaiLiuAnHuaCanZhongQiaoQiaoLiQu。ShiGouDeTiZhiShiXieChunCan,DanJueMoNeiHanJuXianDeXuShu,QuanJieYouTeZhengXingDeJingWuQuSheDeFanYing,SuoYiXingXiangErHanWen。WuYuanHeng“ChunXing”“QuanTangShi”Di3571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