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原文与赏析
作者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明代汉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在世。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后任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声望甚高。以他这么高的地位,亲自来撰写小学生读的蒙书,,可见那时对蒙学教育之重视程度。该书原名《蒙养故事》,成书年代较《三字经》要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出现的。明代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后清代著名学者李辉吉、李恩绶又对其加以校对、增补,丰富和扩充了原书的知识内容。所谓“龙文”是指古代良马,相传良马见到鞭影就会疾驰,无须鞭打,其含义是说,读这本书能够获得“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的一部优秀读物,它成为清代中晚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乡塾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中广泛收集故事。记载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全书共收集了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龙文鞭影。推荐。爱诗词网。《龙文鞭影》原文与赏析作者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明代汉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在世。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后任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声望甚高。以他这么高的地位,亲自来撰写小学生读的蒙书,,可见那时对蒙学教育之重视程度。该书原名《蒙养故事》,成书年代较《三字经》要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出现的。明代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后清代著名学者李辉吉、李恩绶又对其加以校对、增补,丰富和扩充了原书的知识内容。所谓“龙文”是指古代良马,相传良马见到鞭影就会疾驰,无须鞭打,其含义是说,读这本书能够获得“逸而功倍”的效果。《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的一部优秀读物,它成为清代中晚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乡塾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中广泛收集故事。记载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全书共收集了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也送行人老。推荐。爱诗词网。“也送行人老。”詩句出處:《虞美人》;是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別語重千金。明年過我小園林。話如今。《虞美人》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註釋】:也:①語氣詞。用在句末。1.表示判斷或肯定。《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2.表示疑問或反問。《論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②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顏回。)③副詞。庾信《鏡賦》:“不能片時藏匣裡,暫出園中也自隨。”送:①送;送行。《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輪臺:地名。)②目送。《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逆:迎。)③運送;傳送。《墨子·雜守》:“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王安石《元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酒名。)④贈送。《儀禮·聘禮》:“賓再拜稽首送幣。”行:(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二)xíng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行人:①出行或出征的人。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弓箭各在腰。”②外交使者。《左傳·襄公四年》:“韓獻子使~~子員問之。”老:①年歲大。《詩經·邶風·擊鼓》:“與子偕老。”(偕:一同。)《老子》第十八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②衰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③老年人。《戰國策·齊策》:“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特用於對資深長者的敬稱。《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憖yìn:願)④老死;終老。死的諱稱。張溥《五人墓碑記》:“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⑤敬老,養老。《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熟練,有經驗。歐陽修《為君難論》:“其父奢,趙之名將,老用於兵者也。”⑦對公卿大夫的總稱。《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也指大夫的傢臣《論語·憲問》:“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孟公綽:魯大夫。趙魏:都是晉國的世卿。)⑧告老;年老退休。《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祁奚:晉大夫。)⑨年久的;歷時久遠的。原來的(與“新”相對)。方苞《獄中雜記》:“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⑩陳舊的。歸有光《項脊軒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11)前綴。用於稱人、排列次序和某些動植物名。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金陵津渡小山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
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对有些人来说,壮观的景象常会引起赞叹,要描绘它、形容它,却又四顾茫然,无从下笔了。徐志摩的这篇散文,虽然只摄取了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整个日出的景象描绘得绚丽多彩,变化无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有美不胜收之感。
泰山日出 徐志摩。推荐。爱诗词网。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对有些人来说,壮观的景象常会引起赞叹,要描绘它、形容它,却又四顾茫然,无从下笔了。徐志摩的这篇散文,虽然只摄取了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但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整个日出的景象描绘得绚丽多彩,变化无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有美不胜收之感。文章开始直接点题“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这就把这次看日出的地点交代清楚。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日出的“本不是奇事”,衬托泰山观日出的“无餍的好奇心”,盼望着一种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特异的境界”。这种情绪的渲染,无形之中就把泰山观日出的神奇、美妙烘托出来。“果然”两字,转到日出之前天空的景象。人们可以想象得到,面对“莽莽苍苍”的“暗沉沉”的天空,当一轮红日就要升起的一刹那,气氛一定是有点紧张的。人这时不免“感觉劲烈的晓寒”,同时还有一种“睡眼不曾十分醒豁”的感觉。接着,作者描写了朝旭未露时的情景。除了日观峰与玉皇顶之外,全部弥漫着云气,人就站立在云雾弥漫的“小岛”上。难怪作者不由得要大声的狂叫,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境界。作者这时并不着意描写喷薄而出的实景,而是挥写了一种奇异的幻想。他好像自己的身躯无限地长大,山峦跟自己相比,仅如一拳石。这个巨人向东,伸出双臂,在盼望、迎接、催促,在默默地叫唤着光明的降临。东方有什么呢?“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再接下去,作者描绘云海的情景。云海活了,它像浪花似的向小岛冲洗,溅起无数水沫浪花。东方的太阳犹如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终于跃出了地平。作者通过云彩的千变万化,描绘那金光灿灿的太阳。它不仅是腾空而起的,而且是用它的光和热在打扮着整个的世界。世界是神奇的,变化的。散发祷祝的巨人,这时已横亘在那无边无际的云海上,消翳在普遍的欢迎里,他的歌声已响彻了四方四隅。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作者面对荆棘满布、哀鸿遍野的黑暗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的呼唤,迎接着光明的到来。当时作者充满着个人如花似锦的幻想,所以他所见到的高山日出当然是“奇异的幻想”,所得到的是“我的躯体”的感受,所流露的也是一种欣欣然、飘飘然,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我扩张的情态。作者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大自然美丽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自然诗意的心灵。因此,在他的笔下,泰山的日出就被描绘得那么的瑰丽、雄伟。正因为他眼里都是景,所以他笔下映出了这么美丽的画,这么奇特的想象。他是一个感情充沛的诗人,他通过奇特、瑰丽的浮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激情熔铸在想象事物的描写之中。象征与比喻是作者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文章的艺术境界,通过象征手法创造出来,借以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光明的渴望。如描写云海,是“整夜暴风的工程”。弥漫的云气,宛如“无量数厚毳长戎的绵羊,交项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云层是“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就把云层、云气都写得有生气,有灵性了,给人一种生气灌注、生命跃动的感觉。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不仅词采华丽、立意新奇,而且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他说过文章是要这样写的: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见《轮盘小说集·自序》)他还认为作品的内涵是它的骨胳、辞藻是它的外衣;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有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完成它建筑上的艺术。因此,他在表现“内涵”时,往往以浓墨重彩,涂抹出色彩艳丽的画面,以瑰丽、堆砌、雕琢的文字,表达出真实丰富的思想情感。(沈其茜)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鸟儿恨别,心惊鸣飞。【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含蓄深沉,真挚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镜流、李树珍《生活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古人称京都为国。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时:时局。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⑤烽火:指战争,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三月,指时间很久。⑥家书:亲人的消息。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⑦二句意谓白发越搔越少,简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浑欲:简直要。胜(sheng):经受。簪(zan):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鉴赏导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抒写了忧时伤乱的感慨。【鉴赏】我们仔细地咀嚼起首两句,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山河草木的热爱。长安沦陷了,满眼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因为战乱,荒城草木丛生,一片凄凉。一个“深”字点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个“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说出对祖国的信念与自己的凛然正气。三、四句承接着“国破”“城春”而来。长安沦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结成了深愁的种子。感念时世无常,悲恨离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五、六句诗人将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层,既描写了国事,又写到了家愁。春来三个月,一直烽火相连;一封家信,真抵得万两黄金!这样的国难家愁,搅得人心都要碎了。诗的最后,写出了自己因焦虑忧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一头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连发簪都戴不上去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风中,诗人登高望远,只觉得两鬓的丝发垂垂的,萧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诗人喃喃自语:“长安沦陷了……”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一风格。【鉴赏要点】[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
恨别鸟惊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鸟儿恨别,心惊鸣飞。【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含蓄深沉,真挚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镜流、李树珍《生活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古人称京都为国。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时:时局。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⑤烽火:指战争,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三月,指时间很久。⑥家书:亲人的消息。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⑦二句意谓白发越搔越少,简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浑欲:简直要。胜(sheng):经受。簪(zan):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鉴赏导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抒写了忧时伤乱的感慨。【鉴赏】我们仔细地咀嚼起首两句,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山河草木的热爱。长安沦陷了,满眼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因为战乱,荒城草木丛生,一片凄凉。一个“深”字点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个“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说出对祖国的信念与自己的凛然正气。三、四句承接着“国破”“城春”而来。长安沦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结成了深愁的种子。感念时世无常,悲恨离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五、六句诗人将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层,既描写了国事,又写到了家愁。春来三个月,一直烽火相连;一封家信,真抵得万两黄金!这样的国难家愁,搅得人心都要碎了。诗的最后,写出了自己因焦虑忧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一头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连发簪都戴不上去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风中,诗人登高望远,只觉得两鬓的丝发垂垂的,萧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诗人喃喃自语:“长安沦陷了……”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一风格。【鉴赏要点】[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