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在密州的太守任上,于正月二十日的夜晚,因缅怀弃世十年的亡妻王弗,悲绪难已,言念萦心,积思成梦而写下的一首百代传诵的悼亡之作。
小令的上阕,写爱妻亡故,芳魂消歇,墓底长眠,已经十易风霜了。词人与亡妻生死别后,彼此隔绝,两下茫茫,音信难通。恩爱夫妻一朝永诀,难忘的往事不去思量,怎么可能呢?词人多么想不远千里,一返家乡,与孤坟中故妻的茕茕亡灵叙谈一番十年以来的凄凉别况。可是,十年之前,亡妻在世,认为丈夫文章冠世,在宦途中是会高飞自有云程路的,词人也以此而自期许。谁知词人在功名上前星失暗,远谪荒州,迍邅坎坷的情况,纵使与亡妻相逢,也怕她一刹难辨认出风尘满面、鬓老如霜的自己了。
上阕写日所思念。先从生死起笔,言噎语湿,甚为沉痛;接着拓深一层,以“不思量,自难忘”倾吐十年以来思念亡妻的深情;再写孤坟迢遥,满腹悲怆,无处诉说;“纵使”句,极写作者的变化,包孕了词人和亡妻别后的酸辛和感慨。
小令下阕写词人幽梦还乡。亡妻过早委化,一晃十年过去了,而词人对亡妻仍无辍止地怀念着,终于思驰神往,萦回成梦。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词人梦见自己忽然回到了故乡,恍惚之中,亡妻正临轩对镜,自理梳妆。此刻,词人没有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也没有难以自己的放声悲恸,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婉哀伤。这默默的相顾、无言的流泪,既符合与亡妻梦魂幽会的实际,也写出了词人深沉的悲痛。词人梦醒之后,愈益认识到如此的断肠、哀伤,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是难以避免的:那长满蓬蓬短松的土冈,那伴她过夜的寒天冷月……,这一切,都会使词人随时随地流泪、断肠。
下阕写梦中所见,是上阕感情的继续和发展。“相顾”句,写无言有泪,把哀伤之情推向高潮。最后写梦醒思痛,以阴冷、凄凉的景物收结,更加深了词人对亡妻难以排遣的思念。
此词乍看起来迅笔挥洒,了无安排,没留下丝毫雕琢的痕迹,但透过字里行间的蛇灰蚓线,仔细推敲,便知词人动笔之前是精心设计的。特别是下阕写梦中与亡妻相见情景,表明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那么笃厚,是那么执着,竟冲破了时、空的界限,而达到阳冥幽会,这正是此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之所在。历代为爱妾写悼亡诗的不少,陆游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元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从诗题看,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仿佛,但在感情的深笃上以及内容和形式的默契上,前者远不如后者。明末吴伟业为妾卞玉京写的悼亡诗句:“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虽然哀戚顽艳,但太卿卿我我了,远不及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感自然、诚朴、深沉。
从这首小令不难看出,词人善于把离情别意同个人的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结合起来,深挚、凄迷,情调幽冷感伤,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融汇贯通,笔园墨净,情韵兼胜,对后世词家有极大的影响。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推荐。爱诗词网。(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在密州的太守任上,于正月二十日的夜晚,因缅怀弃世十年的亡妻王弗,悲绪难已,言念萦心,积思成梦而写下的一首百代传诵的悼亡之作。小令的上阕,写爱妻亡故,芳魂消歇,墓底长眠,已经十易风霜了。词人与亡妻生死别后,彼此隔绝,两下茫茫,音信难通。恩爱夫妻一朝永诀,难忘的往事不去思量,怎么可能呢?词人多么想不远千里,一返家乡,与孤坟中故妻的茕茕亡灵叙谈一番十年以来的凄凉别况。可是,十年之前,亡妻在世,认为丈夫文章冠世,在宦途中是会高飞自有云程路的,词人也以此而自期许。谁知词人在功名上前星失暗,远谪荒州,迍邅坎坷的情况,纵使与亡妻相逢,也怕她一刹难辨认出风尘满面、鬓老如霜的自己了。上阕写日所思念。先从生死起笔,言噎语湿,甚为沉痛;接着拓深一层,以“不思量,自难忘”倾吐十年以来思念亡妻的深情;再写孤坟迢遥,满腹悲怆,无处诉说;“纵使”句,极写作者的变化,包孕了词人和亡妻别后的酸辛和感慨。小令下阕写词人幽梦还乡。亡妻过早委化,一晃十年过去了,而词人对亡妻仍无辍止地怀念着,终于思驰神往,萦回成梦。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词人梦见自己忽然回到了故乡,恍惚之中,亡妻正临轩对镜,自理梳妆。此刻,词人没有写久别重逢的惊喜,也没有难以自己的放声悲恸,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婉哀伤。这默默的相顾、无言的流泪,既符合与亡妻梦魂幽会的实际,也写出了词人深沉的悲痛。词人梦醒之后,愈益认识到如此的断肠、哀伤,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是难以避免的:那长满蓬蓬短松的土冈,那伴她过夜的寒天冷月……,这一切,都会使词人随时随地流泪、断肠。下阕写梦中所见,是上阕感情的继续和发展。“相顾”句,写无言有泪,把哀伤之情推向高潮。最后写梦醒思痛,以阴冷、凄凉的景物收结,更加深了词人对亡妻难以排遣的思念。此词乍看起来迅笔挥洒,了无安排,没留下丝毫雕琢的痕迹,但透过字里行间的蛇灰蚓线,仔细推敲,便知词人动笔之前是精心设计的。特别是下阕写梦中与亡妻相见情景,表明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那么笃厚,是那么执着,竟冲破了时、空的界限,而达到阳冥幽会,这正是此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之所在。历代为爱妾写悼亡诗的不少,陆游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元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从诗题看,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仿佛,但在感情的深笃上以及内容和形式的默契上,前者远不如后者。明末吴伟业为妾卞玉京写的悼亡诗句:“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虽然哀戚顽艳,但太卿卿我我了,远不及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感自然、诚朴、深沉。从这首小令不难看出,词人善于把离情别意同个人的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结合起来,深挚、凄迷,情调幽冷感伤,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融汇贯通,笔园墨净,情韵兼胜,对后世词家有极大的影响。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清风明月苦相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浅草才能没马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此曲只应天上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柳敬亭说书。推荐。爱诗词网。张岱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1),悠悠忽忽(2),土木形骸(3)。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4),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5),王月生(6)、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7),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8)干净,并不唠叨。央(9)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10)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11),稍见下人呫哔(12)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13)不言,故不得强(14)。每至丙夜(15),拭桌剪灯(16),素瓷静递(17),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舌(18)死也。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19),故其行情正等。〔注释〕(1)癗(lei):皮肤上肿起的小疙瘩。(2)悠悠忽忽:形容悠闲游荡。(3)土木形骸:形容呆板,象泥塑木雕一样。(4)书帕:指钱财礼物。书帕原先是明代官场中的一种明为赠送礼物,实为行贿的方式。最早所送的只一书一帕,故称书帕。下定:先将书银送去预定节目。(5)一时:同一时期。行(hang)情人:非常叫座的艺人。(6)王月生;当时南京的著名歌妓。(7)白文:只说不唱的说书,即评话。(8)找截:补充和删节。(9)夬(boguai):似是吆喝声。(10)蓦(mo):猛然间。(11)掉舌:转动舌尖,指开口说书。(12)呫哗(chebi):低声细语。(13)辄:就。(14)故:就。强:勉强。(15)丙夜:半夜三更。(16)剪灯:剪灯花。(17)素瓷:指洁白雅净的瓷杯。(18)(ze):“”的本字,咬啮。舌:咬舌:这里是羞愧欲死的意思。(19)婉娈(luan):美好。〔鉴赏〕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艺人,因为自幼面麻,人称柳麻子。他为人能辨善恶,重义侠,好替人排难解纷,说书则不拘成规定本,尤爱说《隋唐》、《水浒》中的英雄好汉。明亡以后,更借说书抒发激楚悲愤之情。当时的著名文人如吴伟业、黄宗羲、周容等,都曾以他的生平事迹写过文章。张岱的这篇散文先从介绍柳麻子的形象入手。这里,作者毫不避讳柳敬亭面貌的缺憾,其用意,正是为了反衬他说书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的神采。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行文的平淡呆板,而且显示出人物平中有奇的特点。紧接着,文章交代出柳敬亭说书受人欢迎的情形——“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这是铺垫,是为下文描写他的说书技巧,渲染出足够的气氛。第二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集中写柳敬亭卓越的说书艺术和表演技巧。可分几层笔墨。先是写作者自己听柳敬亭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的亲身经验和感受。作者指出柳麻子所说的“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好比先设一个悬念,有心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注意。这样使文章有起伏开合的变化,然后再从容交代出柳敬亭说“武松”的特色:细腻之处,描写刻画、微入毫发;收束之处,干净利落。筋节关键之处,音调高昂犹如巨钟轰鸣,吆喝喊叫起来,声势大得要震坍房屋;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平常之处,能够巧妙地加以描绘渲染。象武松到客店沽酒,本无多少精采可言,柳敬亭却说他一声大吼,连空缸空坛子都嗡嗡震响。这就叫做“闲中著色”,把人物说活了。交代到这里,文章对柳敬亭说书本领的刻画形容,似乎已经淋漓尽致了。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将笔锋一转,变换角度,补叙出柳敬亭说书时对听众、环境的严格要求。一方面,说明他所以能在说书艺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对这一艺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人微而心高,狷介奇特的性格。经过这一层的交代描写,本来面貌丑陋的柳麻子在读者的心目中开始活跃起来。这时,作者再重新把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氛围之中——夜半三更,灯明几净,有人悄悄地递上白瓷茶碗。于是,人们已经熟悉了的柳敬亭以缓慢而从容的声音开始说书了。他的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入情入理,入筋入骨。作者认为,如果揪住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要他们来好好听一听,不怕他们不羞愧到咬断自己的舌头!当然,这一断言未免有点夸张,但是有谁读到这里会对张岱的这一夸张说法产生怀疑,发生动摇呢?!柳敬亭确实容貌丑,但是他说书时口齿伶俐俏皮,眼神流转灵动,衣服素雅大方,简直跟风姿绰约的王月生同样美好动人。所以,他们的声价也恰恰相等。最后这一段的描写与开头的文字相照应,作者有意再将柳敬亭与王月生相比,文情摇曳生姿,余韵不尽,令人回味。这篇杂记的语言文字具有较明显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是晚明小品散文中的精品佳构。它写柳敬亭从两个方面落笔,一是说书的柳敬亭,一是柳敬亭的说书。二者交叉并行、相辅相成,将柳敬亭的人物形象和他说书时的情形有机地融合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连柳敬亭口中的武松形象亦可闻可见,跃然纸上。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张岱极高的文字再现技巧。字数:2132作者:关道雄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41-1344页.
蕉鹿梦。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一作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释义用法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法官)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用典形式【梦鹿】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得鹿】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人生何处不亡羊?”【鹿梦】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蕉梦】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蕉鹿】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分鹿梦】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梦蕉鹿】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鹿蕉讼】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鹿覆蕉】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蕉中梦】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蕉中鹿】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蕉中覆】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蕉边梦】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蕉鹿梦】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蕉隍讼】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藏蕉梦】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士师分鹿】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分鹿覆蕉】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寻蕉覆鹿】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梦中案鹿】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梦中蕉鹿】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梦里士师】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中国士少崩骞。”【惊心蕉鹿】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覆鹿蕉讼】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