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的火焰(节选)》原文与翻译、赏析
闻捷
复仇的火焰。推荐。爱诗词网。《复仇的火焰(节选)》原文与翻译、赏析闻捷草坪的火光冲向天上,河边的歌声激荡地流向远方,参加婚礼的小伙子和姑娘,正在用歌声挑逗对方。有人诉说失恋的苦恼,有人赞美热恋的幸福和力量,有人表达理想中的情人,有人追求心爱的对象。有的歌声像一泓泉水,有的歌声好似连绵起伏的山岗,有的歌声如婉转的鸟语,有的歌声散发着花香。纵然你有一万双耳朵,也辨不出歌声的高山和大洋,还是走进主人的帐篷去吧!倾听两个年轻人的对唱。姑娘:深深感谢主人的赏光,邀请我欢度这难忘的晚上,请让我用歌声表达衷心的谢意,祝贺幸福的新郎和新娘;祝你们未来的生活美满,祝你们共同建设自己的家乡,祝你们并肩战斗威名远扬,祝你们成为牧人的榜样。青年:深深感谢主人的赏光,邀请我欢度这幸福的晚上,也许是主人特意赐给我的艳福,使我遇见称心的姑娘;你的歌好像和煦的风,吹得我的心在胸中不住摇晃,你的歌又好像金黄的太阳,晒得我的心火样滚烫。姑娘:你这冒失的小伙子啊!难道是在深山老林里生长?你怎么不向新婚的夫妇祝贺?怎么一点礼节也不讲?你不要紧紧缠着我啊!从我身上得不到任何希望,姑娘遇见懂得礼节的小伙子,才亮开嗓门和他对唱。青年:你这黄毛的丫头子哟!怎么敢口吐利箭把人刺伤?你若是一个懂得礼节的姑娘,怎么会在人前这么轻狂?你不要狠狠盯着我哟!有本领就用歌声来和我较量,小伙子不怕丫头子来挑衅,这帐篷就是应战的战场。姑娘:这是森林里一棵白杨,静静地等待着清风来和我对唱,我的叶儿不知落了多少次,清风从不敢走近我的身旁。白骝马想赶上枣骝马,除非西边云海里升起了太阳,你有胆量就坐到我身边来,比比谁的歌声最响亮!青年:太阳月亮光芒不一样,赤金黄铜蕴藏在不同地方,如果没有遇见顽强的对手,怎能显得出百灵鸟会唱?什么节日我都没有放过,还没有见过一个会唱的姑娘,巴里坤还有人能唱过我吗?*我连想也没有这样想。姑娘:为什么千里雪山金晃晃?为什么万年冰川解冻向东淌?为什么苍翠的松林落孔雀?为什么满湖绿水闪银光?青年:因为万里晴空出太阳,因为东风吹来百花齐开放,因为吉祥的彩云罩松林,因为一轮满月挂天上。姑娘:为什么天山南北歌声响?为什么山上山下红旗迎风扬?为什么巴里坤花开满地红?为什么驼铃日夜响叮当?青年:因为草原有了共产党,因为平叛大军战斗天山上,因为毛主席光辉照天下,因为政府送来烟茶糖。姑娘:为什么哈萨克人喜洋洋?为什么家家户户炊烟升天上?为什么每一顶帐篷耀眼明?为什么牛儿羊儿满山岗?青年:因为牧人再也不流浪,因为盆盆罐罐里面有余粮,因为绣花的衣裙挂满墙,因为牧人重建新家乡。姑娘:为什么汽车奔驰日夜忙?为什么乌鲁木齐机器震天响?为什么喀什城太阳永不落?为什么南疆北疆在变样?青年:因为支援建设运输忙,因为城里城外在办工厂,因为新建的电站放金光,因为全民建设新新疆。姑娘:你的歌像奔腾的大河,汹涌的声势震得我心里发慌,猛烈的浪头击中我的头脑,我嘴边的歌全忘光;乡亲们倾听我俩对唱,掌声把狭小的帐篷震得摇晃,参加过千万次赛歌的人啊!我今晚怎么失去了主张?青年:帐篷里只有两位首长,我的姑娘哟你不要心里发慌,我原来认为你是一匹骏马,谁知你却是一只绵羊;骏马能躲过牧人的追捕,软弱的绵羊逃不脱牧人手掌,现在帐篷的门已经大大敞开了,回家的早被月儿照亮。姑娘:你不要这么得意洋洋,不要笑我是败兵你是胜将,我刚才的歌只不过是条绳套,你就是我要捕捉的笨羊;我刚才故意说心里发慌,嘴里的歌却多过草原的牛羊,帐篷的门是为你回家而敞开,月儿为你才把道路照亮。青年:你是个多么骄傲的姑娘,好像把天山托在自己的手上,你的歌又是多么动人心弦,仿佛唱得星星满天飞翔;你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没长毛的小兔不知雄鹰什么样,赶快收起你那傲慢的神气吧!有学识的人不自我标榜。姑娘:你的歌像天上的月亮,你的光已把姑娘的心儿照亮,漂亮人就是披一件破毡衣,我也会送他多情的目光;大河的流水来自山泉,我的歌生长在哈萨克的心上,请问众人的智慧谁能相比?为什么我不该自我夸奖?青年:我的嘴像是被纸封住,我的歌像是枯涸的河流一样,众人的智慧没有人能战胜,你的歌声哟充满力量;我已闻到玫瑰的清香,我已听到夜莺在胜利地歌唱,我现在捧上一颗爱慕的心,但愿你能对它望一望。姑娘:多少棵树木才能聚成林?多少条河流才能汇成海洋?多少年苦练才能成个好歌手?愿你的歌声永远激荡;冰冻的道路怎么跑马?人群里怎么把知心的话来讲?小伙子快快地到河边等着我,在那绿树成荫的地方。【注释】巴里坤:长诗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赏析】在当代的叙事长诗中,《复仇的火焰》因其构思宏伟,结构严谨、色彩明丽、风情浓郁而占有重要地位。《复仇的火焰》原计划写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59年出版;第二部《叛乱的草原》,1962年出版;第三部《觉醒的人们》只发表了部分章节。诗人希望通过这首长诗,记载“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人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梦和末路。”(《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后记》)这个创作意图在已发表的二卷诗中基本完成。《复仇的火焰》以解放初发生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事件的始末为线索,在广阔复杂的生活背景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西北边疆人民壮丽的生活画卷,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派分裂祖国的阴谋,展示了牧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觉醒解放的过程,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诗人告诉我们,任何民族与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光明前途。全诗结构宏伟,情节跌荡起伏,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历史背景,诗人紧紧抓住主线,有条不紊,驾驭自如,各种情感调度从容,变化错落有致,在这样的长篇大作中确属难得。金戈铁马的高原征战生活,神奇瑰丽的草原风光,新鲜别致的民族风俗,欢腾热烈的盛大婚礼,优美动人的深情抒发,痛苦孤寂的心灵哀号,……所有这些从诗人激情灌注的笔下滔滔涌出,有张有驰,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是叙事长诗成功的标志,《复仇的火焰》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全诗给人留下生动鲜明印象的人物就有20多个,青年牧民巴哈尔、苏丽亚、叶尔纳,解放军师长任锐,哈萨克干部沙尔拜,智慧老人布鲁巴,帝国主义者麦克南,反动头人阿尔布满金,叛匪首领忽斯满等等都描写得相当出色。在一首诗中出现如此众多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当代诗坛上绝无仅有。这个生动丰满的人物画廊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这其中最成功的形象是青年牧民巴哈尔。这个哈萨克牧民的儿子善良纯洁、勤劳勇敢,他“两道浓眉有如盛夏的乌云,乌云下面亮着闪电”,“他那神奇的枪法百发百中,嘹亮的歌喉震荡山川”,他是草原人民骄傲的一只年轻的鹰。在草原上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他一时被敌人蒙蔽,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在亲人的呼唤下,巴哈尔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终于明辨了是非,回到了祖国和民族的怀抱。这个形象有血有肉,诗人细致描绘了他性格的矛盾和复杂性,挖掘深入,真实可信,富于典型意义。闻捷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方面运用了烘托、对比、白描、景物映衬等艺术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生动可爱,这是长诗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闻捷是个主情的诗人,即使在叙事诗中也至始至终激情灌注,《复仇的火焰》全诗热情如火,其中的那些华采篇章(如这里节选的这一节)尽可以视为抒情诗的佳作。抒情、写景、叙事在诗中有机结合,互相对比,互相映衬,使全诗的主题获得充分的表达。闻捷热爱草原和那些纯朴可爱的牧民,他善写草原风光,他的诗情与草原、牧民的生活血肉相连。《复仇的火焰》激情奔放地描绘了草原风光和牧人生活,地方风土色彩极为鲜明,这充分地证明,是天山脚下的草原和牧民的乳汁养育了这位热爱草原和牧民的诗人,《复仇的火焰》是时代和人民的生活激流中涌出的一排巨浪。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不知心恨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瓯北诗话。推荐。爱诗词网。《瓯北诗话》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鸣机夜课图记。推荐。爱诗词网。记蒋士铨吾母姓钟氏(1),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2),行九(3)。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4)。十八归先府君(5)。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6),乐施与,散数千金(7),囊箧萧然(8),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9),治酒浆(10),盘罍间未尝有俭色(11)。越二载,生铨,家益落(12),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蹴状(13),戚䣊人争贤之(14)。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15),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16)。苦儿幼不能执笔(17),乃镂竹枝为丝断之(18),诘屈作波磔点画(19),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20)。先外祖家素不润(21),历年饥,大凶(22),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23)。母工纂绣组织(24),凡所为女红(25),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26),铨及小奴无褴褛状(27)。先外祖长身白髯(28),喜饮酒,酒酣(29),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30)。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31),数指之后(32),乃陶然捋须大笑(33),举觞自呼曰(34):“不意阿丈乃有此女(35)!”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穉,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36)。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37),若愀然助人以哀者(38)。记母教铨时(39),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40),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41),吚唔之声轧轧相间(42)。儿怠,则少加夏楚(43)。旋复持儿泣曰(44):“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45),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46):“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47),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48)?”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49),妹何托焉(50)?”庚戌(51),外祖母病且笃(52),母侍之,凡汤药饮食(53),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54),泣曰:“女本弱(55),今劳瘁过诸兄,惫矣(56)。他日婿归(57),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58)!”语讫而卒(59)。母哀毁骨立(60),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䣊姻亚(61),一时咸以孝女称(62),至今弗衰也。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63),皆成诵(64)。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65)。”“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66)。”铨诵声琅琅然(67),与药鼎沸声相乱(68),母微笑曰:“病少差矣(69)。”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70)。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71)。或怒不听,则屏息(72):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73),母辄携儿立席前(74),曰:“幸以此儿为念(75)!”府君数颔之(76)。先府君在客邸(77),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78),数日不及一言(79)。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80),而母教由是益以严。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81),铨年且二十(82)。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83),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铨生二十有二年,未尝去母前(84),以应童子试(85),归铅山,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旋补弟子员。明年丁卯(86),食廪饩(87)。秋,荐于乡(88),归拜母,母色喜。依膝下廿日,遂北行(89)。母念儿辄有诗,未一寄也。明年落第,九月归。十二月,先府君即世(90),母哭而濒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91),朴婉沉痛,闻者无亲疏老幼(92),皆呜咽失声。时行年四十有三也(93)。己巳(94),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八十余,白发垂耳(95),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96)。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尝以不及奉舅姑盘匜为恨(97),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98),凡哭母,哭父,哭儿,哭女夭折(99),今且哭夫矣(100)。未亡人欠一死耳(101),何乐为(102)?”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103),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104),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105),一灯荧荧(106),高梧萧疏(107),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108),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109)。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110),婀娜相倚(111),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112),及垂短发,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则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113),为之略(114),以进求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115)。〔注释〕(1)钟氏:晚年号甘荼老人。(2)出:出身。名族:有名望的家族。(3)行(hang)九:排行第九。(4)先:称已过世的长辈。(5)先府君:对死去的祖、父辈的敬称。(6)任侠:喜好侠义。(7)金:指一两银子。(8)箧:小箱子。萧然:冷落。(9)珥(er):耳环。(10)浆:泛指酒。(11)罍(lei):坛状酒器。(12)落:衰落。(13)怡然:和悦的样子。蹴:通“蹙”,皱起眉头。(14)戚䣊人:亲戚们。䣊:通“党”。(15)计:计画。(16)四子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7)苦:以之为苦。(18)镂:犹刻。(19)诘屈:曲折。波:字的笔画“撇”。磔(zhe):字的笔画“捺”。画:横画。(20)书:写字。(21)润:富足。(22)凶:荒年。(23)小奴:年小的仆人。(24)纂:编织。组:织带。织:织布。(25)红(gong):同“工”。(26)以是:因此。(27)褴褛:衣服破烂。(28)髯:指胡须。(29)酒酣:喝足了酒。(30)疵:缺点。(31)引:取。觥:古代酒器名。(32)数:多次。(33)陶然:醉态。(34)觞:酒杯。(35)阿丈:老夫。(36)涔(cen)涔:流的样子。(37)几:茶几。(38)愀然:悲凉的样子。(39)记:回忆。(40)绩:纺麻。纺:纺纱。毕:都。(41)句读(dou):文句停顿。(42)吚唔:读书声。轧轧:纺车声。(43)夏:檟木。楚:荆条。(44)旋:不久。持:抱。(45)夜分:半夜。(46)俄:一会儿。(47)少间:一会儿。(48)乃尔:竟至如此。(49)不肖:不好。(50)托:托付。(51)庚戌:清雍正八年(1730)。(52)且:将近。笃:病情重。(53)汤药:中药的汤剂。(54)濒:临近。(55)女:这里同“汝”。(56)惫:疲乏。(57)他日:日后。(58)诱:教导。(59)讫:完毕。(60)骨立:皮包骨头。(61)闾:乡里。姻亚(ya):有通婚关系的亲戚。(62)咸:都。(63)《周易》:《易经》。《毛诗》:汉代毛亨所传《诗经》。(64)诵:背诵。(65)然:是这样。(66)斯:这样。(67)琅琅:读书声。(68)药鼎:煎药锅。(69)少:稍微。差:同“瘥”,愈。(70)燕、秦、赵、魏、齐、梁、吴、楚:春秋战国国名。此处代指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71)规:劝告。(72)屏息:收敛呼吸。(73)决:判决。大狱:死刑案。(74)席:坐位。(75)幸:盼望。(76)颔之:点头称许。(77)客邸:旅居在外的住宅。(78)弃:这里指不理会。(79)及:涉及。(80)荒:荒废。嬉:游戏。(81)卜居:找新居处。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82)且:将近。(83)女视之:视之如女。(84)去:离开。(85)童子试:低级科举考试。(86)丁卯:清乾隆十二年(1747)。(87)食廪饩(xi):吃官府的粮食,即补了廪生。(88)荐于乡:乡试录取,中了举人。(89)北行:往北京。(90)即世:去世。(91)言:字。(92)无:无论。(93)行年:年岁。(94)己巳:清乾隆十四年(1749)。(95)白发垂耳:指年老。(96)延:请。(97)舅姑:丈夫的父母,盘匜(yi):盥洗盛水器物。(98)恸:大哭。(99)夭折:未成年死去。(100)且:甚且。(101)未亡人:旧时妇女丧夫后自称。(102)为:表疑问语气。(103)致:达到。(104)退:退下。语(yu):告诉。(105)虚堂:空堂屋。四敞:四面敞开。(106)荧荧:火光微弱。(107)梧:梧桐树。(108)剪烛:剪掉烧过的蜡烛心。(109)栏:栏杆。(110)砌:台阶。(111)婀娜:优美轻盈。(112)促织:蟋蟀。(113)按:根据。(114)略:事略。(115)大人先生:有声望的人。立言:著书立说。与:赞助。〔鉴赏〕《<鸣机夜课图>记》是蒋士铨为以他母亲钟令嘉为主体的一幅“行乐图”所写的题记。他写这篇“记”的目的,在本文结尾中说得很清楚:“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以进求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由此可见其主旨是为了征请先辈和大人先生们为此图写题记,以更广泛地宣扬母亲异于常人的美德。记一个人的一生行事要抓住重点。蒋士铨的这篇题记以时间为线索,着重抓住蒋母在教子方面是慈母,在相夫方面是贤妻,在事亲方面是孝女的三个方面,组织材料,扣住一个“贤”字,进而突出她的美德,加以颂扬的。文章一开始概述蒋母的简况,她出身于望族,富有教养。结婚后,遂显示出不凡处:丈夫任侠好客而不理家,动辄散千金,以致家道日落,但仍宾客满座。在此情况下,蒋母典卖首饰,照常治酒罗浆款待来客而无俭色、怨声。二年后蒋士铨出生,家道日益困窘,以致历尽人所不堪的苦况,但蒋母仍“怡然无愁蹴状”。通过以上两个细节的描述和后来蒋母支持丈夫游历、归家育子,蒋母深明大义,见识卓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蒋士铨落笔生辉,以极简洁的文字勾勒了母亲的形象,但母亲的“贤”,作者没有直接点出,“戚䣊人争贤之”一语省却了多少笔墨,而艺术效果则比作者直接说出不知要好多少倍。“贤”是蒋母美德的集中表现,下文就以时间为经线,以蒋母行事的卓异处为纬线,交织出蒋母一生感人的几个图景。蒋母懿德美行最突出的是教子,这也是文章的最感人处。对此,作者是有深切体会的,他是饱蘸深情来抒写的:四岁时母亲即日授“四书”数句,并“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用来教子识字;六岁教子执笔学书。尤可敬者,蒋母除了教子外,还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以刺绣编织货卖于市,勤苦地抚养弱子小童,所以尽管那时适逢荒年,但“铨及小奴无褴褛状”,这其间浸透了蒋母多少辛勤的汗水和生活艰辛的泪水!因此当外祖问自己“尔他日何以报尔母?”作者虽年幼口不能道所以然,故“投母怀,泪涔涔下”。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人间最真挚的母子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母亲的慈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蒋母教子最感人的是鸣机夜课,文章用工笔细致地刻画了这一场景:风寒之夜,孤灯荧荧,蒋母手自纺线,膝头置书本而令蒋士铨坐膝下攻读,“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吚唔之声轧轧相间”,简练而形象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鸣机夜课的图画,而且有声、有色、有情,达到不是图画,胜似画图的艺术效果。进而,文中具体描写课儿夜读情况,“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写蒋母教子之严;“夜分寒甚”、“解衣以胸温儿背”,写蒋母爱子之慈;读倦小睡于母怀,蒋母又摇之以醒,课儿再读,复写母教之严,而对一弱子如此要求,蒋母心中亦是不忍,“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则极写蒋母之慈。“严——慈——严——慈”层次分明的描写,反映了蒋母复杂的内心活动。望子成龙,就要教之以严;但毕竟子幼年少,又牵动了慈母的爱怜之心,这中间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同样都是为突出蒋母的“贤”。这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蒋士铨是饱含深情来描写的,可谓字字都有感情,读至此,几令人油然吟出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蒋士铨以文,孟郊以诗,虽相隔千年,但描述人间最真挚的母爱实可前后辉映。这段文字的重要性还在于为后文替母亲画鸣机夜课行乐图张本,故此是紧扣题意,浓墨重彩的一笔!教子是全文的中心,因而作者又从多侧面来描写,以使母亲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完整。授《礼记》等经书,录唐宋人诗教之以吟哦,病时以“儿能背诵所读书”解忧,都是写蒋母的教子。随着幼子年齿的增长采用多种方法教导,是对“夜课”的补充。蒋士铨成年后,为应童子试而别母,“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北行赴试,“母念儿辄有诗,未一寄也”,这不是蒋母的“忍心”,而是切望儿子在事业上有成就,因而深藏了自己的亲子感情。蒋士铨有首《岁暮到家》的诗作,颇能道出此境此景中母子间的共同心情:“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通过蒋母“课子”的逐层描写,蒋母这位封建社会里的良母形象被塑造得十分完整而生动。蒋母的贤德卓异处,良母教子仅是其主要方面,作者在本文中还及时叙述了她作为人妻是贤妻,作为人女是孝女的一面,因而使人更感到蒋母的为人品质可敬可亲。文章开头概括介绍蒋母十八岁出嫁,就能在事业上支持丈夫,这是反映她的有教养和相夫从其志,着重写的是她“顺从”的一面,但十年随夫外出,则突出其“不顺从”逆夫的一面:丈夫有过,她正色婉言规箴;不听,则“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后而止”,蒋母的“顺从夫志”和“逆夫规箴”,看似矛盾,但实是统一的,这和“教子严”和“爱子慈”一样是从不同的侧面来丰富人物的性格。但蒋母又不是一个概念化的“贤妻”,她是富有个性和感情的,当夫死之日,“哭而濒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朴婉沉痛”,这一笔补叙很重要,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就行文说,对夫以贤始,以贤终,与开头一段紧相呼应。蒋母所作祭夫文,蒋士铨没有照录,这是行文的简洁处。“朴婉沉痛”四字足以概括,而“闻者无亲疏老幼,皆呜咽失声”,正点明祭文之沉痛,就中已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蒋母的又一可敬处,是事亲至孝。写其孝亦用不同笔法,外祖富有名士风度,每逢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仅仅一个片断,就把蒋母承欢娱亲、诗酒指疵,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这是写她对父之孝;写蒋母对其母之孝,突出侍疾之诚,“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一语概写,包含多少内容!继写外祖母临终之言“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再写外祖母死后“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三个层次写来,孝女形象跃然纸间,无怪乎“闾䣊姻亚,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因而,本文的封建伦理色彩较浓。蒋士铨这篇文章着重是表彰母亲的美德,故而蒋母是中心人物,作者紧扣教子、相夫、事亲这三个方面加以表现。在具体写作上,似乎有意从对立面的统一上来落笔,如上述的教子围绕“严”与“慈”、相夫围绕“顺”与“逆”,而事亲至孝则是“喜”与“哀”。但对立面统一在一个“贤”字上。多侧面的描写,使人物性格形象更加丰满,可见蒋士铨于此是颇具匠心,而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落笔的。写亲人间的琐事和朴挚的感情,以情感人,以情取胜,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多佳作。粗略算来,前有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蒋士铨同时代的有袁枚的《祭妹文》,此文实堪与上述诸文媲美。文中触处生情,主要是通过具体描写来达到的。写蒋母鸣机夜课全是白描,“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幼龄的蒋士铨读倦而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蒋母对幼子的深情在具体的描述中表露得何等充分!写相夫、孝亲无不如此,都是娓娓叙事,而无限深情尽在字里行间中流动,使人能深深地感受到、捕捉到,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来之笔。蒋士铨满怀深情写这篇“记”,当然旨在说明自己的成就皆出自母教,但文章却不具体点明,全由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写法实在高明得很。最后应该提及的,这篇文章以情胜、以情感人是其特点,但文中偶作景语亦与情密切配合,几达情景交融之境地。蒋母苦心教子中有两处环境描写,着墨都不多,一处是蒋士铨深受母教,但因年幼,无法用言语表达异日如何报母亲深恩于万一,只能投身母怀,泪涔涔而下,此际的环境描写是“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一处是蒋母生病,蒋士铨以诵书为母疗疾,“铨诵声琅琅然,与药鼎沸声相乱”,都是情景相融,声情并茂的好文字。至于篇末描绘画师所作“行乐图”具体景象,文字简洁,而状物图形准确,简直是诗化了的散文。于此可见作者亦是写景的好手,其原因委实应该归结于他那厚实的诗学根基。字数:7267作者:顾志兴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69-1577页.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万户捣衣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陆文夫《梦中的天地》)【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鉴赏】《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江天一传。推荐。爱诗词网。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1)。少丧父,事其母(2),及抚弟天表(3),具有至性(4)。尝语人曰(5):“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6)。”前明崇祯间(7),县令傅岩奇其才(8),每试辄拔置第一(9)。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10)。家贫屋败(11),躬畚土筑垣以居(12)。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13)。雨至,淋漓蛇伏(14)。或张敝盖自蔽(15)。家人且怨且叹(16),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7)。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18)。当是时(19),徽人多盗(20),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21)。而会张献忠破武昌(22),总兵官左良玉东遁(23),麾下狼兵哗于途(24),所过焚掠(25)。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26)。天一腰刀帓首(27),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28),斩馘大半(29),悉夺其马牛器械(30),徽赖以安(31)。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32),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33),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34)。先是(35),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36),诸县皆有阻隘可恃(37),而绩溪一面当孔道(38),其地独平迤(39),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40)。”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41),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42);间出逆战(43),所杀伤略相当(44)。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45),而别从新岭入(46),守岭者先溃(47),城遂陷(48)。大帅购天一甚急(49)。天一知事不可为(50),遽归(51),属其母于天表(52),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53),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54)?我不死,祸且族矣(55)。”遇佥事公于营门(56),公目之曰(57):“文石!女有老母在(58),不可死。”笑谢曰(59):“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60)?公幸勿为我母虑也(61)。”至江宁(62),总督者欲不问(63),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64)。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65),南向再拜讫(66),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67),天表往收其尸,瘗之(68)。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69)。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70),疏劾徽人杀官军状(71),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辩疏(72),诣阙上之(73),复作《吁天说》(74),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75)。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76)。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77),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78)。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士无以尚也(79)。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80),遂为之传。汪琬曰:方胜国之末(81),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驹与佥事公三人(82),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83),淮安民妇冯氏者到肝活其姑(84),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85),欲疏于朝,不果(86),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87)。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88),翁君汉津云(89)。〔注释〕(1)徽州歙(she)县:徽州府(统辖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歙县(今安徽省歙县)。(2)事:侍奉,奉养。(3)抚:扶养。(4)至性:纯厚的本性。(5)语(yu):告诉。(6)无文章:写不好文章。(7)前:前朝,指明朝。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8)县令:知县。傅岩:字野清,明末义乌(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人。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9)试:童生的岁考。辄(zhe):就。拔:选取。(10)补诸生:考取秀才,入学为生员。(11)败:残破。(12)躬:亲身。畚(ben)土:以畚运土。畚:用草绳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垣:墙。(13)盛暑:大热天。暴(pu):同“曝”,晒。(14)淋漓:沾湿或下滴的样子。这里指全身湿透。蛇伏:象蛇那样蜷伏在地上。(15)张:打开。敝盖:破伞。蔽:遮。(16)且怨且叹:一面抱怨一面叹息。(17)自若:还是象原来的样子,不在意。(18)同郡:指同是徽州府的人。徽州府古名新安郡。金佥(qian)事公声:作佥事官的金声。“公”是尊称。金声,字正希,明末休宁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其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南明福王时授左佥都御史,未赴任。南京被清军攻破后,在家乡组织义军抗清,兵败不屈,被杀。谥文毅。知:赏识。(19)是时:此时,指明末。(20)盗:指结伙抢劫或起义反抗明朝统治的人。(21)为守御计:作防守的打算。(22)会:适逢。张献忠破武昌:事在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延安柳树涧(今陕西省定边县东)人。崇祯三年在陕北米脂起兵,转战南北,大破明军。于四川建立大西国。后被清军战败,中箭而亡。(23)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县)人。曾率兵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有功,升总兵官。又于河南一带与张献忠、李自成军作战有功,封宁南伯(福王时进爵为侯),驻武昌。福王时,率兵东下讨伐朝中专权的马士英,病死九江。据《明史·金声传》:“(崇祯)十六年,凤阳总督马士英遣使者李章玉征贵州兵讨贼,迂道掠江西,为乐平吏民所拒击。比抵徽州境,吏民以为贼,率众破走之。章玉讳激变,谓声及徽州推官吴翔凤主使,士英以闻。声两疏陈辨,帝察其无罪,不问。”可见,“狼兵哗于途”,是指马士英部下李章玉,不是左良玉。汪琬此文盖传闻之误。遁:逃。(24)麾(hui)下:部下。麾:指挥军队的旗帜。狼兵:广西西部东兰、那地、南丹等土司以狼人(住在广西西部各地的一种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蛮”族)为兵,称为狼兵,强悍善战。土司归顺之后,狼兵编为官军。哗:哗变,喧哗叛变,不受指挥。(25)焚掠:又烧又抢。(26)以委天一:把(拒狼兵的)任务委托江天一。(27)腰刀:腰间挂刀。帓(mo)首:以巾裹头。(28)鏖(ao)战:激战。(29)斩馘(guo):杀死。馘:原指割下已死敌人的左耳(拿回计功)。(30)悉:全部。(31)赖以安:赖(此)而平安。(32)望风:意思是看到某种形势,赶紧随着。内附:归附己方。汪琬在清朝著文,照例要这样说。顺治二年(1645),多铎率清兵往征江南,明将许定国、李际遇等先后投降,河南各州县相继归附。五月,清兵渡长江,由丹阳、句容攻南京。福王逃走,至芜湖投降。(33)唐藩自立于福州:南京被清兵攻破后,当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聿(yu)键在福州(改名福京)即皇帝位,改元隆武。藩:古代称分封之王所统辖的地区为藩国。(34)监纪推官:不详。推官,原是知府下掌司法的官员。(35)先是:以前。(36)形胜之地:地理形势优越的地方,险要之地。(37)阻隘(ai):险要之地。恃(shi):依赖,凭藉。(38)孔道:大路。(39)平迤(yi):平坦绵延。迤:延伸。(40)相掎(ji)角:互相支援。掎角: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角之,抓住鹿的角;掎之,抓住鹿的腿,引申为互助夹击敌人。(41)已而:不久。师:军队。(42)援兵登陴(pi):带兵登城防守。陴:原指城上的女墙。(43)间(juan):间或。逆战:迎战。(44)略相当:指敌我双方死伤差不多。(45)少骑(ji):少数骑兵。缀:拖住,牵制。(46)新岭:在休宁县南七十里,连山,有险可守。(47)溃:混乱奔逃。(48)陷:失陷。(49)购:悬赏缉捕。(50)事不可为:无成功之望。(51)遽(ju):急。(52)属(zhu):同“嘱”,托付。(53)知天一:与江天一有交情。(54)邪:通“耶”。(55)族:灭族。(56)营门:清军的营门。(57)目之:看他。(58)女:同“汝”。(59)谢:兼有感谢和谢绝的意思。(60)焉有:岂有,哪里有。难(nan):灾难,通常指死。(61)幸勿:千万不要。幸:文言里常用的表示希冀的词。(62)江宁:清朝的江宁府治,明朝名南京。(63)总督者:指洪承畴。他原在明朝总督蓟、辽军务,被俘降清。而明廷传说他已殉国。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以洪承畴为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承畴欲降天一,天一朗诵明思宗谕祭承畴文以愧之,遂被杀。不问:不问罪,释放。(64)诣:往,到。通济门:南京城南边稍偏东的城门。(65)高皇帝:明太祖谥高皇帝。(66)南向:向南,表示不臣服清朝(在北方)。再拜:跪拜两次。讫(qi):完毕。(67)越数日:过了几天。(68)瘗(yi):埋葬。(69)是日:指江天一死难之日。(70)凤阳督:镇守凤阳府的总督。马士英:字瑶草,明末贵阳(今贵州省贵阳市)人。万历进士。崇祯时官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福王时任东阁大学士,进太保。专权弄势,误国害民。清军渡江,逃往杭州。后被清军杀死。(71)疏(shu):上皇帝的奏章。劾(he):揭发罪状。(72)赍(ji):送,带着。辩疏:声辩无罪的奏章。(73)诣阙:往皇帝那里。阙:宫殿前左右对峙的高建筑物,引申为皇帝居住的地方。(74)吁(yu)天:呼天诉苦。(75)得白:得以辨明。白:清楚,明白。(76)幕:幕府,地方军政大官的官署。其中的参谋、文书等办事人员称幕僚或幕宾。(77)侠客:侠义之士。号知兵者:号称通兵法的人。(78)机:机要,机密。悉取决:完全(从他那里)取得决定,都听从。(79)无以尚:不能超过。(80)得:获得,了解到。始末:首尾,事情的经过。翁君汉津:翁汉津,生平不详。(81)方:正当。胜国:已亡之国,前朝。(82)新安:新安郡,也就是徽州府。死忠:为忠君或忠于故国而死。汪公伟:汪伟,字叔度,明末休宁人。崇祯进士。任检讨、东宫讲官。北京被李自成攻破,自缢死。谥文烈。凌公駉(jiong):凌駉,初名云翔,字龙翰,明末歙县人。崇祯进士。福王时授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守归德。城为清军所破,自缢死。(83)淮安:淮安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县。(84)刲(kui)肝:割下己身一片肝作药。活其姑:治好她婆母的不治之症。(85)征:征求,请。表章:表扬,表彰。(86)不果:没有成为事实。(87)盖:表推断的发语词。意思相当于“大概是”。好奇尚气:喜爱罕见的好人好事,崇尚义气、气节。类如此:都象这样。(88)别自号:另外还自称。(89)云:说。〔鉴赏〕我国古代散文中,忠臣、义士传记很多,传世名篇也颇不少。后来的人,写得不好就容易落套,流于公式化、“老面孔”。然而,清初著名散文家汪琬所作的《江天一传》,却自有特色,不同凡响处令人瞩目。首先是传主的选择。历代忠臣传记,传主大多是身居高位、负有重任或有大功业、大影响的人物。这种传主,事迹轰轰烈烈,有好写的一面;由于其为人们广泛关注,写了较易流传。但为文之道,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不能绝对化的。明末清初,公卿大夫、文人学者坚决抗清的甚多。江天一不过是一个生员(秀才),又没有什么文名诗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普通知识分子。汪琬与他非亲非故,也不是老乡(以前文人往往喜欢表彰同乡),仅仅听翁汉津所说,就为之作传。参加过修撰《明史》的汪琬,自然知道不少大人物的事迹,但却没有去争赶热门,而对江天一这个不大有名的人满怀兴趣,一听说就选为传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显然,作家是被江天一的事迹所激动的,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典范;他可风可传,但照清代一般史官们看来又不能单独立传(事实上《明史》只在《金声传》末附带提了一句而已);同时,作家也想借他寓寄自己内心深处那一部分不可明言的思想感情。在传记创作中,作家对传主的选择,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基础。不走人们已经踏平的坦途,必然包含着艺术上的风险。独到的选择和独特的发现,可以使小变大,使冷变热——以江天一为传主在颇大的程度上就是如此。汪琬对传主有准确的把握。江天一活了四十几岁,一生可写的事迹很多,倘若巨细无遗地罗列出来,就会“通体平均而根本残缺”,形象反而模糊了。油画人物写生,要求找出对象的最亮点、次亮点;同时要求将对象所具有的五光十色统一在一个光调里。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尤其是传记文学创作中,也有可以互相发明之处。这就是要从传主一生丰富复杂的事迹中,准确把握能表现心灵品性的最突出与次突出的事迹,并且将所写的各种事迹统一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江天一之所以可风可传,主要在于他一生最后二、三年。这几年正是时局动荡,江南大乱,明被清亡的时期。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作家把握了江天一协助金声组织老百姓,打败哗变后沿途又烧又抢的“狼兵”,保卫了徽州人民的安全,又为此事奋不顾身地替被权奸马士英诬陷的金声辩护。不过,这些崇祯十六年(1643)的事,还是“次亮点”。两年后,即顺治二年,又率众抗清救亡,终因大势已去,城破被执,与金声同时慷慨献身。对于一个人,生死往往是最严峻的考验。那个最后终于杀了江天一的洪承畴,就是因为受不住这考验而降清的。这是江天一人生历程最后也是最有光彩之所在,或者说是他心灵品格的“最亮点”。作家用约四成的篇幅来写“最亮点”,用约三成的篇幅写“次亮点”,其余几十年的事迹及必要说明、议论只用了不到三成的笔墨,而且议论中又有为其壮烈牺牲而发。短篇传记就是应当这样抓住根本之处,大写特写。准确的把握,不但要抓住一生中最可传之事,而且要选取最生动最有特征的细节和人物语言。也就是要从整体着眼,集中笔力写关键之处,以具体的举止言谈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品格。《江天一传》在这方面有许多出色之处。当清兵南下,江南大乱,许多州县望风归附之时,江天一带兵据守丛山关。清兵攻之不下,转而攻新岭,守新岭的黄澍投降,于是徽州城陷落。江天一看到徽州抗清事业已经失败,急忙将老母托付于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就捕。有了解他的人要释放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他是以牺牲自己来保存亲属的。更为感人的是下面所写的事迹——遇金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间,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金声劝他争取活下来以事奉老母。他理解这一好意,但却谢绝了。“笑谢”一个“笑”字,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决心、坦然和胸有成竹。“哪有同人家共事而独自逃避死难呢?”这样的反问比正面陈词更有力地表现出他的尚义。“请您千万不要为我的老母顾虑。”既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对赡养老母已作了安排,同时也是为了让金声放心,或者说宽慰金声。在敌军营门里他不可明说做了什么安排,匆匆一见之间他不可能多说无关紧要的话。简短的对答,说明了在被捕后突然见面时彼此最关切的事。而江天一的回答,不但表明他的义与孝,表明了他对金声的深切了解,也表明了他的从容和机智。含笑回答的短短两句话,表面上并不慷慨激烈,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坚定的信念和深挚的感情,使人从几星飞沫中听出浩瀚心灵的涛声。固然,金声是他的知己,但他愿与金声同死,并不只是遵循“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而主要是出于抗清救国的忠诚。这在他被押解到江宁(今南京)后,对总督洪承畴所说的话中反映出来。洪承畴想不予追究、问罪,他却说:“我为你打算,你还是杀我;要是不杀,我必定再起兵抗清。”使洪承畴不能不杀,不敢不杀。这是智激的话,倘真被释放,再起兵的可能性已近于零,万一能再起兵也必然随即失败的。所以,这些智激洪承畴的话,说明他铁了心要以死殉国而不愿苟活偷生。据记载,他还曾朗诵明思宗谕祭洪承畴文,来羞辱这个降清投敌的显贵,只是此事太犯忌讳,汪琬不便也不敢写罢了。到了通济门外刑场,他又三呼“高皇帝”,向南——明朝抗清残余再拜,从容就义。以致使在场的老百姓都为之叹息流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借用文天祥这两句诗来说明江天一的牺牲,是很恰当的。于是,作家生动地写出了传主的大节、晚节,写出了他“立品”的最后完成和最高境界。将江天一之牺牲写得廉顽立懦、气贯长虹,其心灵品格的根本之点镌刻在读者心上的时候,这篇传记也就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再来就是点和面的结合。作为传记,固然要大写特写最主要之点,但也不宜只写一点不及其余,有点无面。否则,读者也会感到不满足。所以,作家先写江天一的孝悌、怀才不遇、安贫好学。接着,又写传主深沉多智,勇武知兵,挺身保卫乡里,亲率壮士打败哗变劫掠的“狼兵”。在笔酣墨饱地写了传主抗清救亡事迹之后,又回叙因杀“狼兵”之事,金声将被权奸马士英置之死地,他为之亟力辩白,与金声可谓生死之交。此事在前而却后写,这种倒叙的运用,不但为了避免流水帐式的行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读者误会,以为江天一壮烈牺牲主要是出于对金声的义气。最后又用插叙,写了传主努力表彰淮安民妇冯氏对婆婆之孝。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传主所说过的“立品”来写的,所以和抗清救亡而壮烈牺牲,不但一脉相通,而且构成众星拱月的作用,使读者了解传主一生为人,明白他最后慷慨献身并不是偶然的。这些都表现出汪琬“叙事有法”。最突出的一点是寓一己之情于叙他人之事。前面谈传主的选择时已接触到这个问题。汪琬是在清朝做官的人,但明亡时他已经二十岁。虽然他在明朝不过是个老百姓,但在心灵深处却有故国之情。他在清朝做官,内心显然是矛盾的,所以一再称病辞官隐居。他第二次出仕是因为被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一等,而参加修《明史》。在当史官期间,“棘棘争议不阿”,以致只到任六十日,就再次称病辞官。这既说明他为人正直,也说明他由于故国之情而与一些秉承清王朝旨意的史官格格不入,看法很不相同。他被江天一事迹所感动,要表彰江天一,但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处境。所以他行文谨慎,措词斟酌。他尽量多从正面写传主,不得已须写到清朝官兵时,就作客观叙述,或者不指明姓名,个别犯讳之事(如江天一羞辱洪承畴)只好避而不写。但是,他将江天一抗清牺牲作为传记的重心,将传主被捕到就义写得具体生动以至笔歌墨舞,实际上是寓一己之情于叙事之中,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观者无不叹息泣下”,如果闻者的汪琬自己内心不“叹息泣下”,就不会为江天一立传,即使立传也不会这样写了。在不涉及抗清事迹时,作家用了“具有至性”,“深沉多智”,“好奇尚气”这样一些概括性评语。末段特地指出,江天一是明末徽州府“独以诸生殉国”者,这是点睛之笔,看似叙述客观事实,而赞叹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是用春秋笔法对明朝显要降清的鞭挞。所以前段说他为金声辩白,受金声器重之后,忽然笔锋一转,说“其后竟与公(指金声)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这不但是赞颂他的义,更是赞颂他“以诸生殉国”。这些赞语都浸渍着作家深切的崇敬与无限感慨之情。《江天一传》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传记。但它也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只写传主的优点而不写缺点、弱点,以致几乎是个完人。末段论赞中说到江天一表彰冯氏割肝医治婆婆不治之症,既反映了作家的迷信,从传记的艺术角度看来也多少有蛇足之嫌。最后一句“翁君汉津云”,也与前文重复。不过,通篇看来,作家匠心独运,写得颇有特色,其成就是很值得重视的。字数:8020作者:潘旭澜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81-1489页.
【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别意与之谁短长。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