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舡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为南宋力主抗战的著名爱国词人。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因言事罢官,八月由桂林途经洞庭湖北上,登湖中金沙堆而作此《观月记》。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庙一座,名青草庙,或称金沙堆庙。
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过湖上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极浓。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和《金沙堆》诗、《念奴娇·过洞庭》词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其词上阕写湖上月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前人说读此词,可以想见作者“潇洒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陈应行《于湖雅词序》)《观月记》与此词风格相近,同样表现出清旷之美。行文自然洒脱,如云气、如流水,倏散倏聚,颇有苏轼小品气象。
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他观月所产生的强烈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四美者与?”既点出他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极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我们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因何在?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他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即使写景之中,也在所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谓“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极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对读者自有感发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记山水之美,可以以写景取胜,也可以以写情取胜。
观月张孝祥。推荐。爱诗词网。张孝祥:观月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舡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张孝祥为南宋力主抗战的著名爱国词人。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六月,因言事罢官,八月由桂林途经洞庭湖北上,登湖中金沙堆而作此《观月记》。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庙一座,名青草庙,或称金沙堆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过湖上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极浓。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和《金沙堆》诗、《念奴娇·过洞庭》词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其词上阕写湖上月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前人说读此词,可以想见作者“潇洒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陈应行《于湖雅词序》)《观月记》与此词风格相近,同样表现出清旷之美。行文自然洒脱,如云气、如流水,倏散倏聚,颇有苏轼小品气象。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他观月所产生的强烈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四美者与?”既点出他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极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我们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原因何在?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他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即使写景之中,也在所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谓“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极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对读者自有感发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记山水之美,可以以写景取胜,也可以以写情取胜。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昭阳趣史。推荐。爱诗词网。昭阳趣史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扉页书影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全称《赵飞燕昭阳趣史》。二卷六十六目。题“古杭艳艳生编,古杭情痴生批”,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墨庄主人刊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图书馆;明抄本,四卷四十八则,藏英国国家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明抄本;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明清艳情小说”删节排印明抄本;1994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墨庄主人刊本。海外有座松果山,山顶洞中住着一个长生不老的九尾雌狐,自称“悟真王”,聚集数千小狐,静心修养千余年未成正果,欲得男子真阳,遂变作一个标致妇人下山而来。松果山西首有座青丘山,山凹中紫衣道观内住着一个成精的燕子,自称“紫衣真人”,性极好淫,在此修炼五百余年,欲采妇人真阴,化身男子乘风而起来到十字路口,遇见雌狐变化的妇人。燕精将妇人领回道观,两人情意绸缪,翻云覆雨,燕精不敌妖狐法术,被吸去元阳。燕精外出采仙草滋补,企图吃了再战,狐精却趁机逃回本洞。燕精归来大怒,率众燕子到松果山讨战,狐精显神通,放出一阵怪风,刮得燕精与众燕子身不由己,跌落被缚。正值北极佑圣真君上天朝见玉帝,路经此山,见两精交战,命邓天君将两精收缚,驾起云头,上南天门奏请玉帝发落。玉帝怜两精修炼数百年,不忍诛杀,又因两精欲念未除,判去凡间再转一世,权为万民主母,并为姐妹骨肉。此时为汉元帝永光元年,江都有个舍人之子冯万金,聪明伶俐,俊雅标致,十六七岁死了父亲,终日唱曲游戏,品竹弹丝无所不通,被江都中尉赵曼看中,留在府中应承。赵曼爱万金,行住不离,万金能自由出入内宅。赵曼夫人姑苏主见万金丰韵嫣然,遣婢翠钿约万金楼台相会,二人搂抱上床,颠鸾倒凤意兴猖狂。赵曼只与万金戏耍,姑苏主时常唤万金取乐,不觉怀孕。姑苏主装病,回娘家一胎生下两个女儿,分娩时红光满室,嘱万金抱去抚养,万金乃娶一寡妇为妻养两女。大女儿取名宜主,小女儿取名合德,长到十五岁,宜主举止翩然,轻盈如飞,人称飞燕,原来是燕精转世;合德肌肤润泽,丰姿俊雅,娴于音律,工于诗赋,乃九尾狐精投胎。万金夫妇生活贫窘,相继去世,临死时留下遗言,可去赵府投靠亲生母姑苏主。无奈姑苏主也已亡故,姐妹俩只好做些针黹过活,后转辗到长安卖草鞋度日。市内一风流后生专好打鸟,绰号“射鸟儿”,悦姐妹俩姿色,见其无依,欲娶姐妹俩为妻。寒冬腊月,姐妹俩饥寒难忍,射鸟儿送来酒菜探望。三人吃得微醉,射鸟儿兴发,与飞燕、合德尽情欢合。事为光棍王二所知,伙同赖皮张三,欲于夜间强奸飞燕姐妹,被挑水钱五听见,立即报与飞燕姐妹。正值射鸟儿下乡讨租,钱五带姐妹俩去金媒婆家避难,在节度使赵临府中赁一空房住下。飞燕、合德绣一幅美人图,由金媒婆送与赵临夫妇观看,甚喜,召见二女,收为义女,改姓为赵。射鸟儿回来欲托媒求娶,却难以相见。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飞燕、合德在赵府学习歌舞,飞燕尽心学习,半年后已学得十分精妙。汉成帝即位后,耽于酒色,常到赵临府中宴会。一日,汉成帝驾临赵府,赵临唤飞燕歌舞,成帝见了不觉神魂飘荡,赵临趁机将飞燕献于成帝。成帝大喜,封飞燕为婕妤,临幸后更加恩宠。许皇后妒忌,赐毒酒给飞燕,飞燕疑惧,让宫女喝,宫女倒地而死。成帝大怒,将许皇后贬为庶人,册立飞燕为皇后。承先司脔者樊嫕与飞燕是姑表姊妹,知飞燕家事,因向成帝进合德,成帝封合德为婕妤,更加宠幸。飞燕受冷落,樊嫕定计将射鸟儿偷引入宫,与飞燕重叙旧情,二人恣意行乐,被合德觉察。此后飞燕、合德常背着成帝与射鸟儿等人淫乐。侍郎庆安世年方十五,风流俊雅,善于鼓琴,成帝赐其金牌,出入宫中无禁,朝夕与飞燕淫纵。樊嫕到民间寻十四五个后生,进宫供飞燕淫乐,飞燕设高台与众少年大肆淫乱,其状亵秽难述。一次成帝突然驾临飞燕处,飞燕慌张出迎,成帝发现形迹可疑,又闻壁中有咳嗽声,心疑其事,遂怫然不悦而去,飞燕满脸羞惭。合德为飞燕求情,成帝怒息,查出壁中之人乃宿卫陈崇之子陈元,杀之。合德告知飞燕,飞燕将众少年护送出宫,只留射鸟儿一人在宫,快快不乐。又与宫人燕赤凤淫乐,被合德撞见,合德爱赤凤,亦召来受用。成帝窥合德浴,兴动,恣意欢娱。飞燕也浴,成帝观之索然无兴,拂袖而去。飞燕无奈,与射鸟儿共浴淫戏。飞燕纵欲无度,终是无子。合德装病,成帝临幸飞燕,飞燕诈称有孕。十月后,从宫外找来婴儿,装盒进宫冒充太子,然闷死盒内。又派人另找,至朝门时婴儿在盒内啼哭,只得送还原主。飞燕谎称堕胎,婴儿死去。后庭宫女朱氏生下一子,乃成帝私种,被合德当殿击死。射鸟儿长期在宫,恐有杀身之祸,再三告辞,飞燕虽不舍,无奈只得着樊嫕护送出宫。后径往佛牛山出家为僧。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成帝沉溺于酒色,精力衰惫,遂各处遍访奇方。一方士进献春恤胶丹药,成帝服后,与合德交合,果精神倍增。一次,成帝与合德共眠,合德图自己快乐,私将丹药七粒与成帝服用,成帝便昏昏不能自持,精出如泉,精尽而死。定陶王即位,是为哀帝,册封飞燕为皇太后,令合德速白成帝病状。合德自知难免于死,大哭一场,呕血而死。哀帝在位六年,太子平帝嗣位,贬飞燕为孝成皇后,又废为庶人,飞燕自知事不可已,用白绫帕一方自缢于北宫。合德、飞燕死后,魂归上天,玉帝罚合德贬为巨鼋,受千载水寒之苦;罚飞燕化为猛虎,到佛牛山把射鸟儿吃了,再受千载饥饿之苦。成帝乃如意真人转世,死后归位,思量旧日恩情,向玉帝求情,乃罚两精在真人院内受戒三百余年,再行超脱。两精乃化女身,道家打扮,朝夕修心炼性,欲图正果,后来不知所终。
【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闲来无事,看桂花飘落,夜晚静谧无声,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桂花: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指春天开花的一种。【鉴赏1】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是一片空无。原诗描写春天山中静夜的悠闲情趣,文句中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鉴赏2】在寂静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而正是因为人内心闲静,没有外事干扰,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诗人觉察。长夜寂静,景色繁多的春山却显得空旷宁静。花落为动,却更显春山之幽静,以动衬静。诗人内心之清静与春山之静谧交相呼应。此句以声写景,运用通感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清闲,又展示了春山夜晚的幽雅宁静。后世常以此表现环境的幽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的夜晚花叶自落,幽静空寂。[例]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大自然的幽静,可以叫做身外之宁静。(郭天一《品味宁静》)【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鸟鸣涧:此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之《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②桂花:大多在秋季开花,也有四季开花的,此以解释春天开花之桂树为妥。皇甫岳,事迹无考。云溪,有人考证即绍兴若耶溪,传说是西施浣纱处,也是越中著名的风景胜地。【鉴赏】这首诗被评论家特别称道之点,是它“旨在写静境,却纯用动景处理,最得画家烘托之妙,乃从宋(刘宋)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悟入。”(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王籍原诗是:“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返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抒写泛舟若耶溪所引发的羁思乡愁,其中“蝉噪”、“鸟鸣”二句饶有情致,被目为“文外独绝”是无愧的。或许鸟鸣涧即因此得名。王维来到若耶溪,要写鸟鸣涧,而“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横在前面,该如何落墨呢?我们会想起李白。李白见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云云),口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里却不服,欲拟之较胜负,便写了《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云云),《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结果无以过之。以李白之才,在这件事上却输给崔颢,说明艺术创作不能模仿。王维面对王籍的名作没有像李白那样刻意模拟,而是取其神而遗其貌,立意仍是“鸟鸣山更幽”,但却写出鸟是如何鸣,山何以更幽,这就等于将一个原本抽象的命题加以具体阐发,使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接受。所以,《鸟鸣涧》之于王籍原句,既有悟入,又能化出,是面目一新的再创造。首先交代“人闲”,山居静夜,是诗人在安闲静默中领会的。人是感知外界的主体。由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环境气氛相契合,他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周围的动静、变化。月出之前,静夜空山什么也看不到,诗人用“桂花落”衬出这无光无声的宁静。桂花细微,落地无声,要感知其“落”,只能通过触觉,这就把“静”写得像是可以用手摸得到了。这是以局部的微动衬托整个空间的幽。继而月出,春山树影历历可辨;但月出无声,春山仍在沉睡状态中,诗人又凭视觉看到春山的“静”。这是以有光衬无声,以见空山之幽。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响声出烟树间,一两声啼过之后,春涧又恢复寂静,诗人又凭听觉听出春山的“静”。这又是以短暂的有声衬托持续长久的无声。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描摹,读者的触觉、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春山的幽静遂被展示得清晰无比。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景物,被安排在春山、春涧的背景之中,无不带有春的色彩。比之“鸟鸣山更幽”一句来,王维此诗所创造的意境无疑更优美动人。如果说王维写“君自故乡来”是将前人的诗“化多为一”,那么,这里则是“化一为多”,即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虽无意与前人争胜,实际已超越前人。【赏析】《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后二句写月出鸟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人闲桂花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闲来无事,看桂花飘落,夜晚静谧无声,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桂花: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指春天开花的一种。【鉴赏1】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是一片空无。原诗描写春天山中静夜的悠闲情趣,文句中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鉴赏2】在寂静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而正是因为人内心闲静,没有外事干扰,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诗人觉察。长夜寂静,景色繁多的春山却显得空旷宁静。花落为动,却更显春山之幽静,以动衬静。诗人内心之清静与春山之静谧交相呼应。此句以声写景,运用通感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清闲,又展示了春山夜晚的幽雅宁静。后世常以此表现环境的幽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的夜晚花叶自落,幽静空寂。[例]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大自然的幽静,可以叫做身外之宁静。(郭天一《品味宁静》)【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鸟鸣涧:此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之《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②桂花:大多在秋季开花,也有四季开花的,此以解释春天开花之桂树为妥。皇甫岳,事迹无考。云溪,有人考证即绍兴若耶溪,传说是西施浣纱处,也是越中著名的风景胜地。【鉴赏】这首诗被评论家特别称道之点,是它“旨在写静境,却纯用动景处理,最得画家烘托之妙,乃从宋(刘宋)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悟入。”(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王籍原诗是:“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返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抒写泛舟若耶溪所引发的羁思乡愁,其中“蝉噪”、“鸟鸣”二句饶有情致,被目为“文外独绝”是无愧的。或许鸟鸣涧即因此得名。王维来到若耶溪,要写鸟鸣涧,而“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横在前面,该如何落墨呢?我们会想起李白。李白见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云云),口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里却不服,欲拟之较胜负,便写了《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云云),《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结果无以过之。以李白之才,在这件事上却输给崔颢,说明艺术创作不能模仿。王维面对王籍的名作没有像李白那样刻意模拟,而是取其神而遗其貌,立意仍是“鸟鸣山更幽”,但却写出鸟是如何鸣,山何以更幽,这就等于将一个原本抽象的命题加以具体阐发,使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接受。所以,《鸟鸣涧》之于王籍原句,既有悟入,又能化出,是面目一新的再创造。首先交代“人闲”,山居静夜,是诗人在安闲静默中领会的。人是感知外界的主体。由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环境气氛相契合,他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周围的动静、变化。月出之前,静夜空山什么也看不到,诗人用“桂花落”衬出这无光无声的宁静。桂花细微,落地无声,要感知其“落”,只能通过触觉,这就把“静”写得像是可以用手摸得到了。这是以局部的微动衬托整个空间的幽。继而月出,春山树影历历可辨;但月出无声,春山仍在沉睡状态中,诗人又凭视觉看到春山的“静”。这是以有光衬无声,以见空山之幽。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响声出烟树间,一两声啼过之后,春涧又恢复寂静,诗人又凭听觉听出春山的“静”。这又是以短暂的有声衬托持续长久的无声。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描摹,读者的触觉、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春山的幽静遂被展示得清晰无比。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景物,被安排在春山、春涧的背景之中,无不带有春的色彩。比之“鸟鸣山更幽”一句来,王维此诗所创造的意境无疑更优美动人。如果说王维写“君自故乡来”是将前人的诗“化多为一”,那么,这里则是“化一为多”,即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虽无意与前人争胜,实际已超越前人。【赏析】《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后二句写月出鸟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吴丝蜀桐张高秋。推荐。爱诗词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箜篌”类的诗句。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中,李凭演奏箜篌。乐声在空山中回旋,行云也因为倾听乐声而停留不动了。诗句用夸张手法写出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注:箜篌(kōnghóu),古代乐器,用拨弹之,似瑟。吴丝蜀桐,吴地所产的丝和蜀地所产的桐,二者是制乐器的良材。此处指箜篌。张,张弦演奏。高秋,秋高气爽。李贺“李凭箜篌引”“全唐诗”第4392页。繁体:“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箜篌”類的詩句。在秋高氣爽的季節中,李憑演奏箜篌。樂聲在空山中回旋,行雲也因為傾聽樂聲而停留不動瞭。詩句用誇張手法寫出演奏者的高超技巧。註:箜篌(kōnghóu),古代樂器,用撥彈之,似瑟。吳絲蜀桐,吳地所產的絲和蜀地所產的桐,二者是制樂器的良材。此處指箜篌。張,張弦演奏。高秋,秋高氣爽。李賀“李憑箜篌引”“全唐詩”第4392頁。拼音:“WuSiShuTongZhangGaoQiu,KongShanNingYunTuiBuLiu”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WuSiShuTongZhangGaoQiu,KongShanNingYunTuiBuLiu”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YinLeWuDao·KongHou”LeiDeShiGou。ZaiQiuGaoQiShuangDeJiJieZhong,LiPingYanZouKongHou。LeShengZaiKongShanZhongHuiXuan,HangYunYeYinWeiQingTingLeShengErTingLiuBuDongLe。ShiGouYongKuaZhangShouFaXieChuYanZouZheDeGaoChaoJiQiao。Zhu:KongHou(kōnghóu),GuDaiLeQi,YongBoDanZhi,ShiSe。WuSiShuTong,WuDeSuoChanDeSiHeShuDeSuoChanDeTong,ErZheShiZhiLeQiDeLiangCai。CiChuZhiKongHou。Zhang,ZhangXianYanZou。GaoQiu,QiuGaoQiShuang。LiHe“LiPingKongHouYin”“QuanTangShi”Di4392Xie。
墨子非攻。推荐。爱诗词网。[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①。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②,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③,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④,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⑤,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⑥,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诚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⑦?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注释〕 ① 亏: 损害。 ② 攘: 偷盗、窃取。 ③ 滋: 更加。 ④ 苟: 假如。⑤ 拖: 夺取。 ⑥ 以此说往: 以此类推。 ⑦ 奚: 什么。[中] 子墨子言曰: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诚欲毁誉之审①,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②,则以往知来③,以见知隐④。”谋若此,可得而知矣。今师徒唯毋兴起⑤,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出,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⑥,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⑦,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往则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⑨,亦不可胜数。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 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饰攻战者言曰: 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不为也。子墨子言曰: 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⑩。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⑪,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一不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 古者王公大人,诚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饰攻战者之言曰: 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 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⑫。出于冥隘之径⑬,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⑭,施舍群萌⑮,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骛⑯,陆将何及乎⑰!’”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注释〕 ① 诚: 的确。 ② 谋而不得: 谋划得不到结论。 ③ 以往知来: 根据往事推知未来。 ④ 以见知隐: 根据现象推知本质。 ⑤ 师徒: 军队。⑥ 拨: 大盾。劫: 刀柄。 ⑦ 靡弊: 残破、凋敝。 ⑧ 辍绝: 断绝。 ⑨ 主后: 主祭的人及其后代。 ⑩ 行药: 通用的良方。 ⑪ 尚者: 先前。 ⑫ 注林: 地名。⑬ 冥隘: 地名。 ⑭ 赏: 抚恤,照顾。 ⑮ 萌: 百姓。 ⑯鱼水不骛: 鱼在水中游得不快。⑰陆将何及: 离水上陆,后悔莫及。[下] 子墨子言曰: 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远迩咸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①,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②,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③,罪死无赦!”以惮其众④。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天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⑤。又计其费,此为害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奋,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卒不和,威不圉,围之不久,争之不疾,系之不强,植心不坚⑥,与国诸侯疑。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赢矣。遍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⑦。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疲弊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⑧,食饮不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⑨。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雷电勃振,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⑩。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逮至乎夏王桀,天有酷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向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逮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况自纵也⑪。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 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也。子墨子曰: 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童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悦。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巨务矣。是故子墨子曰: 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诚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注释〕 ① 参: 立。 ② 湮: 填埋。 ③ 失列北桡: 落伍败北。④ 惮: 恐吓。⑤ 悖: 荒谬,矛盾,背理。 ⑥ 植心不坚: 决心不坚定。⑦ 易务: 另寻生计。⑧ 傺: 接济。 ⑨ 攻: 攻伐掠夺。诛: 以有义诛讨不义。 ⑩ 几: 式微,衰败。⑪ 况: 愈益,更加。【鉴赏】 墨子非攻的学说,是劳动人民期待和平生活,保护自己劳动成果的朴素愿望的提升。墨子从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出发,概括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说,又从兼爱说引申出非攻的概念。墨子用私有制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勿偷盗”,来类比论证非攻的概念。现在假设有一人,闯入人家的果园菜园,偷窃人家的桃李瓜姜,人听到了都会说他不对,当政者抓到了会惩罚他。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劳而获,亏人自利。偷人家犬豕鸡豚牛马;屠杀无辜,抢掠衣裘戈剑;翻墙而入,绑架人之子女;挖洞入室,窃人之金玉布帛,都是不仁义的行为,应该处罚。现在天下的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要使这四国得意于天下,即使再有10倍多的人口,都开发不完广袤的土地,本来是人不足,而地有余,现在却又要争地以战,互相攻杀,这分明是“亏不足(人口)而重有余(土地)”的蠢事。南方楚越之王,北方齐晋之君,所有余的是土地,所不足的是人民,他们尽民之死,以争虚城,是弃所不足(人口),而重所有余(土地),这不是国家应该干的事。齐晋楚越等大国,占有广大未开垦的土地,不足的是垦荒种地的人民。攻伐兼并战争,杀所不足,争所有余,荒谬背理。墨子历数好战大国攻伐掠夺战争的罪状。耽误农时,使百姓陷于饥饿。发动战争,春天耽误人民耕稼树艺,秋天影响人民收获劳动成果。哪怕耽误一个农时季节,百姓饥寒冻馁而死的就不可胜数。抢掠人民辛勤创造的财富。今王公大人,天下诸侯,策动爪牙之士,排列舟车卒伍,打造坚甲,秣马厉兵,攻伐无罪之国,侵入边境,抢割庄稼,砍伐树木,抢掠牲畜,把人民辛勤创造的财富,窃为己有,是不劳而获,亏人自利,犹如强盗。《孙子·军事篇》和《九地篇》说:“侵掠如火”,“掠乡分众”,“掠于饶野”,正是大国掠夺小国的状况的真实写照。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10万,连年战争,农夫无暇稼穑,妇女无暇纺织。被迫征战的大国百姓,征途因饥饿、疾病死者不可胜数,战斗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攻下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百姓,都是巨大灾难。结论是繁为攻伐,实在是天下的巨害。墨子非攻,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墨子不是把一切攻伐战争,都归结为不义,加以反对。他不是反对一切战争的非暴力论者。墨子向当时的好攻伐之君,宣传非攻学说,好战国君为自己的攻伐掠夺行为辩护,非难墨子,似乎墨子反对一切战争,这当然是误解。墨子在战国大攻小、强执弱的战略形势下,选择守小国,确定战略防御的方针,这种战略防御,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守小国,不限于守自己的家乡,无论什么地方出现大国强国攻伐掠夺小国弱国的情况,墨子都力图制止。墨子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墨子非攻救守,是主动的侠义正义之举。墨子针对好攻伐之君的误解,自我辩护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主张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大国强国攻伐掠夺小国弱国为不义,而小国弱国组织自卫,抗击诛讨敢于入侵的大国强国敌寇,是正义的举动。前者叫“攻”(攻伐掠夺),后者叫“诛”(诛讨不义),概念类别不同,物情事理有别,不可混淆。积极的战略防御,在总体上处于守势,为了有效防御,根本消除威胁,有时也采取短暂的进攻行动,打出去,并且打赢,这就是墨子所说的“诛”(诛讨不义)。把“诛”(诛讨不义)纳入战略防御可采取的行动范围,表现了墨家战略防御的积极性质。墨子非攻的学说,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十二楼中月自明。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青山已过万重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