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李白其一

行路难 李白其一朗读

李白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导读】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遭权贵和小人排挤被免去翰林之职、愤然离开京城时所作。《行路难》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以及仍盼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的心理,表现出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原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①,玉盘珍羞直万钱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

【注释】

①樽(zūn):古时盛酒的器具。斗:也为古时盛酒的器具,这里是“一斗”的意思。一斗酒值十千钱,说明酒美价贵。②羞:同“馐”,美味。直,通“值”。③箸:筷子。④“闲来”句:传说姜太公年老穷困,在渭水边钓鱼,周文王外出打猎遇见,将他接回去,拜他为老师,任用他治理国家。⑤“忽复”句:传说商朝的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不久就受当时的君主汤的聘用。这两句是说自己具有伊尹、太公一样的才干、抱负,却没有他们那样幸运。⑥“长风”句:南朝人宗悫(què)少年时,叔公宗炳问其志向,他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用来比喻一往无前、干大事业的志向。会:应当,当然。⑦济:渡。

【译诗】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就值钱十千,

玉盘中的佳肴一盘就值一万钱。

可放下杯子筷子实在难以下咽,

拔出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无边。

想渡过黄河可坚冰堵塞了河道,

想登上太行山大雪落满了山间。

姜尚在溪边垂钓却巧遇了文王,

伊尹做梦乘舟提拔到商汤身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

岔路太多找不到方向举步维艰。

坚信长风破浪的志向总会实现,

那时将扬帆渡过大海直上青天。

【赏析】

这是《行路难》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开篇就以美酒佳肴不能下咽、心中一片茫然写出心中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给诗人带来的极度痛苦。接着以“渡黄河”、“登太行”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再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感慨自己虽有这两人一样的才干和抱负却未得施展,表达自己虽屡遭挫折而绝不放弃的决心。然而“行路难!行路难”的呼告,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既不断追求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态。最后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表达自己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后的畅快、自信与自豪。

在这首诗中,既有诗人幽愤深广的失意情怀,又展示出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个性,以及由失意激发起来的更为宏伟远大的抱负和自信。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格调豪健,意蕴深远,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浣溪沙》·欧阳修

欧阳修

()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

()

《接吻门·严辰》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在罗马尼亚日乌县的布伦库什公园,有现代派名雕塑家康斯坦丁·布伦库什设计建成的三组艺术作品:“沉默的桌子”、“接吻门”、“未完的柱子”。“接吻门”由巨大的方石组成,正反两面左右石柱上,都同样刻有男女接吻的浮雕。

()

【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处】唐·王维《终南山》。【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的雾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白云飘绕,雾气氤氲的景色。[例]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鉴赏】回头望去,山中那飘忽不定的白色云朵和青色雾霭仿佛连成一片,不露丝毫的缝隙。然而走近它们直至置身其中,倏忽间却似乎都已散尽,不留任何痕迹。诗句互文见义,从诗人自身的动作与视角出发,极写云雾的灵动与飘逸:回头看时四望如一,待到想要与之亲近,却又消失得了无踪迹。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飘摇云气,让人觉得此刻仿佛不是诗人在山间行走,而是山岚在相互追逐嬉闹,不时与诗人擦肩而过。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感受又使得终南山的无边景致在云霭的缭绕中显得更加明丽多姿,引人入胜。【全诗】《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鉴赏】这是诗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写景名篇,在唐诗中描写山水景色气象之大,莫过此篇。诗的前三联直接写终南山景色。首联描写山之高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的主峰,在眉县南,佛坪北。这里代指终南山。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横亘八百余里。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连海隅”,言其远。看似夸张,实是诗人亲眼所见所感。颔联写近景,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即。十个字极写山峰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清张谦宜所云:“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斋诗谈》)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写山之高,后二句承“接海隅”写山之大,极尽山势变幻之妙,“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沈德潜语),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见之景,却道不出,而由王维笔端画出。末联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而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子的对话,进行点染,使整篇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潜所云:“今玩其语言”,“非寻常写景可比”,“手笔不在杜陵下”(《唐诗别裁集》)。

()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