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黄庭坚

清明黄庭坚朗读

黄庭坚《七言诗·清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



【原诗今译】



含笑的桃李花儿,迎来了佳节清明。

那无人祭扫的荒冢,似带淡淡忧愁。

一声春雷,把蛰居的龙蛇纷纷惊起,

半梨春雨,使郊原柔润,草木碧绿。

啊,我看到人们在这天的酒肴祭祖,

便想起齐人讨祭食诳妻的毫不知羞。

这俗子与崇尚气节的介公比量起来,

我真爱介公的焚死,不做晋国公侯。

唉,千百年的贤愚之争,谁能说清,

人死了总是满目的蓬蒿,墓草飞萤。



【鉴赏提示】

一年中很少有像“清明”这样体现出古代辩证法精髓的节气。一方面,乍暖还寒,风和日丽与次第风雨并存,报春花朵悄然开放与隔年秋草瑟瑟发抖共处而形成鲜明对立;另一方面,一切又都统一于春意盎然的融和天气。大自然在这里展开它完美的法则。这首诗就是对这一法则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后的总结。

诗的前三联,写了自然和社会间事物的对立。“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这是诗中的第一组对立。“佳节”不仅是对诗题的照应,而更重要的是表明作者对“清明”的评价,即这是个使人欣喜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美妙时令。“桃李笑”,从唐人“桃李依旧笑东风”脱化,将佳节具体化。表面描写桃李之花迎着东风怒放,而实际也是作者对这自然界良辰美景的会心微笑,是他对经过漫长冬夜后复苏的生灵唱出的一曲赞歌。但自然界不但有生命的象征,而且也有死亡的迹象。作者将目光从灼灼开放的花朵转向丘垅荒原时,一座荒坟映入眼帘。清明也是祭奠亡灵的节日。看到人们上坟的景象时,他不由想到,如果有人祭奠的亡灵感到欣慰,那么荒坟下的孤魂在这“倍思亲”的时候无亲可思,必定会加倍的悲哀。同时,也为诗的尾联埋下伏笔。作者直接从清明节本身发现生命与死亡的对立,情绪顿时从大喜跌入大悲。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是因果关系,龙蛇被春雷震醒,因而开始履行职责,播云弄雨,使万物充满生气。而其中仍包孕着对立,一方面在雷鸣电闪中,蛰伏于地下的龙蛇突然腾空而起,将硕大无比的身躯展现在昏暗的辽阔天空,翻飞凌越,使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万千草木伸开柔嫩枝条,欢呼这生机盎然世界的来临,在大地上铺开无垠的绿色地毯。这是阳刚之烈与阴柔之美的对立。

颈联用了两个与清明有关的典故。“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一个人经常去坟地乞讨人们祭祀的酒肉,回家后向妻妾夸口说自己与富贵者同饮共食,后来被其妻察知。作者从眼前祭灵的场面中,自然联想起那位在坟场“必餍足酒肉而后返”的齐人。有这样的小人便必有相反的高士。小人与高士的区别只不过是对生活与生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小人为了实现所谓“伟大”的生存,便披上虚伪的外衣来使自己的形象光彩夺目。但是高士却恰恰相反。因此作者想起了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流亡,但重耳返国登上晋文公宝座后,他却不讨封赏,与母亲一道归隐绵山。晋文公逼他出仕,放火烧山,他坚不出,竟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的死日点火煮饭,只食生冷,以后民间相沿成习,称为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作者用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示崇高与卑微的对立。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伦道德为中心,认为自然现象是为印证人伦道德而存在的。因此,诗的前两联中的对立,正是为此联而设的铺垫,从而证实了这种崇高与卑微的区别,正同自然事物之间的对立一样,是永恒而不可磨灭的。看来作者由衷地赞叹了那种不求名利,为清白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气节。

可是诗的尾联却笔锋一转,对以人生为中心的自然和社会中相互对立的事物进行了总括:“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蒿共一丘。”“贤愚”,承上联,是对介子推与齐人所作的价值判断。而经历了上千年漫长的时光后,这高尚与卑微的区别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是”,即是非的是,指正确。这判断下得异常突兀,因为上联已经给读者以强烈的倾向,而这里作者却亲手粉碎了自己树立的偶像。接着,作者用渲染的手法做了回答:因为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孤坟而已。这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之句,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从这个充满寂灭之味的结尾,也可见出几丝禅理。

全诗从眼前的自然现象出发,而一步步深入到对于人生的思索,最后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写作上句句不离清明,而所涉及的又绝不是清明这个节气所能包含。神游万仞,思接千载,但却显得很集中凝练,毫不散乱。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1)

()

【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译注2】蜀地山川巍峨高耸,群山的最高峰,神龙望而止步,无法通过。山脚下的流水,湍急回旋,波浪冲击山石。陡峭的悬崖峭壁,高入云霄,升天的仙鹤尚且飞越不过。就是蜀山最能攀援的猿猱也只是一愁莫展,望而兴叹。诗句写蜀道之难,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六龙回日、水波折逆、黄鹤莫过和猿猱惧攀,描绘出蜀山高陡、险峻的雄伟气势。注: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由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在空中运行,阻于蜀山高峰,只得到此把车子倒转回去。这里极言山峰之高。高标,指蜀山中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猿猱(náo),又名狨,是蜀地最善攀援的猿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