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起句雄浑有力,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西北边塞特征的景物,将其浓缩,集中于一幅画面,展示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青海、雪山出现于诗中是诗人对边塞数千里地域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第二自然”,不必按照地图将它们一一落实。)青海湖湖水茫茫,湖上空长云舒卷、弥漫,一直延伸到远处隐隐的雪山上方。短短一句中三种景物的并列连接,便充分表现出西北边塞天高地阔、雄浑苍莽的景象;句中的一个“暗”字,又给人以压抑、悲壮的感觉,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肃杀、惨淡的氛围。首句写向前的极目所见,按一般的逻辑,二句似乎应顺承而下或续写战事或续写战场生活,但在本诗中,诗人至此却将笔巧妙地一顿,第二句以逆挽的笔法接承首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转而写征戍者的回望顾盼。“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征战军队出塞入塞的必经之地。不说遥望故乡,而说“遥望玉门关”益发显出戍边将士离家乡之远;由戍边将士回首遥望玉门关这一姿态,则含蓄地透露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活动,他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殷切思念。诗的第二句这一延顿,看似闲笔然而却很重要,它在诗中有一种“蓄势”的作用。如同人要上跳须先下蹲、书写毛笔字时笔锋一顿方能使出锋劲健一样,在本诗中,有了第二句笔势上的一顿,三、四句才犹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而力贯金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前两句寓情于景的委婉含蓄一变而为感情的直接抒发。“黄沙”句叙事极为精炼,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边地之荒凉,战事之频繁,战况之激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楼兰”,是汉时西域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婼羌县西),诗中用来借指敌国。金甲尽管被磨穿但却销磨不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而更激发了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连用两个否定词“不”而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直捷、有力的豪壮誓词使人想见盛唐戍边战士的胜概英风。
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诗的末句似壮而实凄婉,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谈到这首诗时就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我们承认读者有这样理解的自由,中国古代诗话中“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说法,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格言,都在提醒我们充分尊重读者阅读中自由创造的权利。但具体到王昌龄的这首诗来说,将其理解为凄婉之辞却是脱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精神,有违作者的本意的。王昌龄写下此诗的盛唐时期,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极力拓展疆土之时,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于军幕中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欲望与豪情。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边塞诗中,虽然有时也轻染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但主调都是乐观豪迈、昂扬进取的;而低沉凄凉、感伤反战的思想情绪,只有到中晚唐的边塞诗中方可出现。象沈德潜对此诗的看法,就是以读中晚唐诗的眼光来看盛唐时期的诗了。我们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充满豪壮语、英雄气的诗歌更为恰切,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有鉴于此,我们将诗中末句后的标点标为感叹号,以突出、强调诗中蕴含着的豪情,使其更加明朗、显豁。
王昌龄的从军行。推荐。爱诗词网。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起句雄浑有力,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西北边塞特征的景物,将其浓缩,集中于一幅画面,展示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青海、雪山出现于诗中是诗人对边塞数千里地域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第二自然”,不必按照地图将它们一一落实。)青海湖湖水茫茫,湖上空长云舒卷、弥漫,一直延伸到远处隐隐的雪山上方。短短一句中三种景物的并列连接,便充分表现出西北边塞天高地阔、雄浑苍莽的景象;句中的一个“暗”字,又给人以压抑、悲壮的感觉,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肃杀、惨淡的氛围。首句写向前的极目所见,按一般的逻辑,二句似乎应顺承而下或续写战事或续写战场生活,但在本诗中,诗人至此却将笔巧妙地一顿,第二句以逆挽的笔法接承首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转而写征戍者的回望顾盼。“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征战军队出塞入塞的必经之地。不说遥望故乡,而说“遥望玉门关”益发显出戍边将士离家乡之远;由戍边将士回首遥望玉门关这一姿态,则含蓄地透露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活动,他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殷切思念。诗的第二句这一延顿,看似闲笔然而却很重要,它在诗中有一种“蓄势”的作用。如同人要上跳须先下蹲、书写毛笔字时笔锋一顿方能使出锋劲健一样,在本诗中,有了第二句笔势上的一顿,三、四句才犹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而力贯金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前两句寓情于景的委婉含蓄一变而为感情的直接抒发。“黄沙”句叙事极为精炼,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边地之荒凉,战事之频繁,战况之激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楼兰”,是汉时西域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婼羌县西),诗中用来借指敌国。金甲尽管被磨穿但却销磨不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而更激发了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连用两个否定词“不”而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直捷、有力的豪壮誓词使人想见盛唐戍边战士的胜概英风。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诗的末句似壮而实凄婉,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谈到这首诗时就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我们承认读者有这样理解的自由,中国古代诗话中“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说法,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格言,都在提醒我们充分尊重读者阅读中自由创造的权利。但具体到王昌龄的这首诗来说,将其理解为凄婉之辞却是脱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精神,有违作者的本意的。王昌龄写下此诗的盛唐时期,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极力拓展疆土之时,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于军幕中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欲望与豪情。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边塞诗中,虽然有时也轻染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但主调都是乐观豪迈、昂扬进取的;而低沉凄凉、感伤反战的思想情绪,只有到中晚唐的边塞诗中方可出现。象沈德潜对此诗的看法,就是以读中晚唐诗的眼光来看盛唐时期的诗了。我们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充满豪壮语、英雄气的诗歌更为恰切,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有鉴于此,我们将诗中末句后的标点标为感叹号,以突出、强调诗中蕴含着的豪情,使其更加明朗、显豁。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推荐。爱诗词网。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古语所谓“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比喻想法一致。后来,此语在使用时发生转义,比喻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为袁绍檄豫州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是陈琳代袁绍写的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中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依附曹操,而应归顺袁绍。该文作于建安五年初。该文的题目当是后人所加。原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之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持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曹,使缮修郊庙,翌卫动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受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搒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面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居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岗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勗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译文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我听说英明的国君考虑危难以制定应变的措施,忠臣仔细分析灾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才能做出不同于一般的事,有不同于一般的事然后才能建立不同于一般的功业。所谓非常,也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意思。过去,秦国一度非常强大,秦二世却昏弱无能,造成了赵高专权,任凭赵高发号施令,大臣不敢随便劝谏的局面。终于引发了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祖宗的功业毁于一旦的事情。这种大耻大辱,将永远成为后世为国者的教训。在吕后晚年,她的侄儿吕产、吕禄专权,在内总领南北二军,在外统治梁赵之地,权势倾国,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犯上又欺下,使得朝廷内外,人人寒心。周勃和刘章因不能忍受吕氏的专权,便发兵讨逆,重新尊立刘氏。所以才有今天的王道兴隆,光明显融。这是大臣图危制变的最好的例证。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曾与左悺、徐璜等人恃宠作孽,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父亲曹嵩,从外人讨要来孩子自己带养,用不义之财来买官职,用车子装着黄金宝玉,送给那些掌权者,以致能窃据高位。曹操是赘于宦官家的人遗留下来的丑类,本来就没有好的品德,轻浮锐躁,好生祸端。袁幕府督导军队如鹰之奋扬,欲起兵扫除奸孽,恰遇董卓侵犯他人的职守,祸乱国家。于是袁幕府挥军东进,广泛收罗天下英才,弃瑕录用。所以就与曹操共同商量退敌,并交给他一支部队击敌,原以为他颇具才干,可委以重任。无奈他愚昧轻佻,缺乏谋略。轻率进军,却很快便败下阵来,损兵折将,自己也受了伤,只得如丧家之犬似地逃遁。幕府再一次分拔精锐部队给他,希望他能补救自己的失败,并上表推荐担任东郡的地方官,兼任兖州刺史,之所以让他拥有实权,实在是希望他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机会。可没有想到曹操竟以此为资本、横行霸道,任意胡作非为。残害百姓,谋诛贤能。已故的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仗义直言,结果被曹操杀害,家族一并遭殃,从此,知识阶层愤怒嫉恨,老百姓怨气冲天,一人奋臂高呼,全州齐声响应。所以,他自己在徐州被击败,接着又受到了吕布的重创。进退无奈,失去凭据。袁幕府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力量的考虑,不但没有成为吕布等人中的一员,反而起兵帮助他讨伐吕布,打得吕布狼狈逃窜,把曹操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一方诸侯的地位。从这件事上来看,袁幕府对兖州的老百姓没有功德,对曹操个人而言却是有恩德的。后恰逢皇上返回洛阳,众多军阀互相厮杀,当时冀州又遭到公孙瓒的进攻,幕府无暇离开自己的岗位。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到曹操那儿去,劝他好好维修被战争损坏了的宫殿及祖宗的庙宇,并担负起保卫皇上的重担。曹操却肆意胡为,胁持皇上迁到许昌,自己总领省禁,冒犯皇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内外专权。赏与罚凭自己的心意,杀戮只凭自己的一张嘴说了算。他所喜爱的人则连五服内的亲戚也跟着沾光,他所恨的三族皆不能幸免于难。聚在一起谈论者则公然杀戮,心怀不满者则在暗中除掉。百官受压制不敢讲话,国人慑于暴政,敢怒不敢言。尚书的职责只剩下记朝会这一件事,百官也只是充数而已。太尉杨彪,曾历任司空、司徒二职,在百姓中很有名望。只因与曹操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曹操便对他用尽了刑罚,根本无视朝纲国法。还有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很多有益的建议均被皇上采纳,并受到皇上的奖励。曹操为了达到迷惑皇上的目的,杜绝大臣的进谏之路,就擅自将赵彦除死,而不向皇上请示。再有梁孝王是先帝的同母兄弟,陵寝十分尊贵,对他陵墓上的树木都应持肃穆恭谨的态度。可曹操则不然,他竟派人去挖掘梁王的坟墓,敲破棺材,掠夺里面的财宝。直到现在皇上及百官一想到这件事就止不住眼泪纵横,甚至老百姓也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又设置了挖坟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所过之处,陵墓毁坏无遗,使得骸骨遍野。曹操虽自处三公之位,却施行暴政,玷污国家,凌辱百姓,人鬼皆不免于他的毒害。加上他的苛刻残酷,严刑峻法,到处充满了陷井,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被他致罪的可能。所以兖、豫二州有无法生存的百姓,帝都有切齿的怨恨。纵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没有超过曹操的。袁幕府正在讨伐公孙瓒,还没有来得及休整,且他宽宏大量,希望曹操能够改正前恶,悔过自新。可是曹操豺狼野心,图谋不轨,妄想摧折国家栋梁,使汉室孤弱,且除灭忠正之人,充分暴露出其凶残的品性。当初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凭险抵抗,与我军整整相持了一年,曹操则趁火打劫,表面上说发兵助袁幕府,暗中却与公孙瓒勾结。袁幕府对曹操怀抱信任,竟听信曹操引兵至黄河,恰逢曹操派往公孙瓒处的使者被发现,而公孙瓒亦已被诛。致使曹操的阴谋未能实现。接着,我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和左校皆认输,且送来人质和贡品,并争当前锋,致使我军很快荡除了这一山贼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连夜逃跑,占据敖仓,并妄图以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自量力地与袁幕府一较高低。袁幕府托当今皇上的福,英武无比,拥有兵卒百万,匈奴的铁骑数千,战士骁勇,弓强弩劲,转眼间越过太行山,渡过济河、漯河。现有黄河作为屏障,宛、叶二县为后盾,且士气高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这样一支军队,何战不胜?另外,曹操的将士中,有作战能力的都是来自幽、冀二州,好多都是袁幕府的老部下。由于久离故乡,他们的思家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眼泪纵横,向北遥望故乡。其余从兖、豫二州来的将士及从吕布、张扬处俘虏来的部下,都是被迫跟着曹操,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其实他们心中是很痛恨曹操的。只要我大军一到,进军的鼓声一响,并为来降者留条生路,我相信不需动一刀一枪,曹军即会土崩瓦解。当今汉室软弱,国家政纲松懈,朝廷没有一个得力的辅佐之臣,将帅中也无英勇善断之人。皇城之内,由于曹操的高压政策,使一些贤能之士皆垂头丧气,委靡不振。即使有人想为汉室效忠,也不能有所作为。加上曹操在皇宫周围设了七百精兵,名义上是保卫皇上,其实是把皇上囚禁起来,我恐怕曹操篡逆的念头,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正是忠臣肝胆涂地,为国效忠的大好时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曹操又假托皇帝的命令,发派军队威胁边远州郡,这实在是一种使敌寇强,使天子弱,违背众人心意的做法。名义效忠汉室,实则相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果是明智的根本就不会这么做。过几天幽、并、青、冀四州的大军就要出发,荆州的刘表和建忠将军张绣见到我们的信后,也会协同作战。各州郡也都在整顿军马,罗列在各自的边境,都将奋其英勇,共同匡扶汉室,伟大的功业就要建成了。谁能得到曹操的首级,将获得五千户侯的封号,加上五千万钱的奖赏,曹操的部将及士兵有愿意投降的,一概宽恕。广泛宣扬我们的恩德信义,布告天下,使天下人皆知道当今皇上危难的处境。务必按照法律执行。赏读此文笔锋犀利,辞彩飞扬,文气豪壮,是陈琳的代表作品。文章集中体现了声讨檄文的特点。一开头即以秦毁于赵高的历史事实,来引起人们对曹操专权的警惕,而且把曹操跟赵高类比,其贬抑之意尽出。接下来作者又以曹操的祖父曹腾开始,连带曹操的父亲,将曹氏家门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矛头直指曹操本人,先说他出身不好,再说他连吃败仗,又数落曹操忘恩负义,专权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血统到人品到行为都骂了个不亦乐乎。比起祢衡骂曹,此文别有一番痛快淋漓之感。据说曹操也很欣赏这篇文章,但也觉得陈琳人太过,责其不该把自己的祖宗也骂在里边。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糟饼。推荐。爱诗词网。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笑林》【注释】①糟饼:用酒糟和粗粮面烙成的饼。②熯(han):同暵,干燥,一种烹饪方法。【解说】天下没有比这丈夫更笨的丈夫了,妻子是心智灵巧,可惜丈夫不争气,为装点面子反而丢了脸。那丈夫虽然笨,但他对妻子是言听计从,不愧为模范丈夫,对友人“襟怀坦白”,尤其最后一次遇见友人,先是高声夸口,继而伸出两个指头,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其憨态却也有可喜可爱之处。然而那友人却不简单,他吃准了这位憨朋友没喝过酒,也缺乏对于酒的基本知识,故而面对两次撒谎,他都从实质性问题上叫对方漏洞百出。这篇短文的故事性也正在于此,一个心智愚拙,一个聪明过人,而前者偏要冒充智者来“斗”,自然是一次次出洋相,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出喜剧效果来。从这则故事里可以得出一个为人的教训,凡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对一件事情缺乏感性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或是信口胡扯,必然要出洋相。时下这种一知半解的半桶水,却夸夸其谈的人却很多,很能取宠于那些不懂的人(其实那位愚丈夫对没饮过酒的人也很可吹一番),但碰上内行他就没戏了。【相关名言】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英国·赫胥黎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浅草才能没马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文章千古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