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

后赤壁赋原文朗读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2,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5,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6,行歌相答7

已而叹曰8:“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9?”客曰:“今者薄暮10,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11。顾安所得酒乎12?"归而谋诸妇13。妇曰:“我有斗酒14,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5。”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17,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18,履巉岩19,披蒙茸20,踞虎豹21,登虬龙22,攀栖鹘之危巢23,俯冯夷之幽宫24。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5,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6,肃然而恐27,凛乎其不可留也28。反而登舟29,放乎中流30,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1。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2。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3,戛然长呜34,掠予舟而西也35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36,羽衣蹁跹37,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8:“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39,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40,予亦惊悟41。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1是岁:这一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处上承《前赤壁赋》而言,本年内,苏轼于七月、十月先后游览赤壁。2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因堂在大雪天中建成,又绘雪景于四壁之间,故名。3临皋:又称临皋亭、临皋馆,旧日回车院,位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初到黄州,寓居定惠院,五月迁临皋;四年,经营东坡;五年春,在东坡筑雪堂。4黄泥之坂:即黄泥坂,黄州城东面的山坡,位于临皋与雪堂之间。5木叶:树叶。6顾:看,此处有环视的意思。7行歌:一边走一边唱。8已而:过了一会儿。9如……何:奈何,怎么办;此处意谓怎么度过。10薄暮:傍晚。11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所产的四鳃鲈,体扁,嘴大,鳞细,味美,是名贵的食用鱼类。12顾:只是。安所;何所,什么地方。13诸:兼词,“之于”的合音。14斗:古代的一种酒器。15不时之须:临时的需要。须,通“需”。16断岸:陡峭的江岸。17曾日月之几何:犹言“曾几何时”,没有过多少日子。18摄:拉曳,提起。19履:踩踏,登上。巉(chdn馋)岩:高峻险陡的山岩。20披:分开,拔开。蒙茸(rong荣):野草繁茂的样子,此处指杂乱的草丛。21踞:蹲、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22虬龙:指弯弯曲曲,形似虬龙的古树。23鹘(hu胡):又名“隼”(sun笋),猛禽类,鹰的一种。危巢;筑在高处的鸟窝。危,高。24俯:俯视,低头向下看。冯(ping凭)夷:水神,即河伯的姓名。25划然:以刀破物的声音,此指长啸声。啸:撮口呼叫,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古人常借长啸来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气。26悄然:忧愁的样子。27肃然:因惊恐而变得严肃冷峻的样子。28凛乎:犹“凛凛然”,恐惧的样子。29反:同“返”。30中流:江中心。31寂寥:寂静,空旷。32横江:横穿大江。33玄裳缟(gao搞)衣:黑裙白衣,此指鹤的白毛黑尾。34嘎然:形容鹤的尖利叫声。35掠:擦过。36道士:指《前赤壁赋》中的“吹箫客”杨世昌道士。37蹁跹:轻扬飘飞的样子。38揖,拱手行礼。39畴(chou愁)昔之夜:指晚夜。《礼记·擅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陈澔告注:“畴,发语之辞。昔之夜,犹言晚夜也。”40顾:回头看。41惊悟:惊醒,惊觉。



【今译】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同走过黄泥坡。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落光了,人的影子映在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当空照着。环顾四周夜景,心里十分快乐,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讴歌,互相唱和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感叹道:“有客没有酒,有了酒也没有菜,月光皎洁,晚风清爽,怎么度过眼前这美好的夜晚呢?”客人听了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了鱼,那鱼大嘴细鳞,样子很象松江鲈鱼。但是现在到哪里去弄酒呢?’’回到家后,我便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大斗酒,已经贮藏很久了,就是用来应付您临时需用的。”

于是,我们带上酒和鱼,再到赤壁下而去游玩。江中流水哗哗作响,陡峭的江岸高达千尺,山显得那样高,月儿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下去,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时间并没有过多久,可江山的面貌都辨认不清了。这时,我撩起衣裳登岸,踏上险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草丛,蹲在那形似虎豹的石头上,攀上那盘曲如虬龙的古树,手已摸到那高处有鹘栖息的鸟窝,从那儿可以俯视水神冯夷居住的深宫。当时,两位客人未能跟上我。我高声长啸,顿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刮起来了,江面涌起了波浪。我一时也感到忧伤、恐惧,惊吓得不敢在那儿停留。于是由原路返归,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随它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快到半夜的时候,四下一看,江面是那样寂静、空旷。正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向东飞来。鹤的翅膀象车轮一样,全身好似穿着黑裙白衣,发出一阵尖利的长鸣声,很快从我们船边擦过,向西飞去。

不久,客人离去了,我也上床睡觉。梦中看见一个道士,穿着鸟羽做成的衣服,飘然而来,经过临皋亭前,他对我拱手施礼说道:“你在赤壁游玩得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我说:“唉唉!哈哈!我知道了!晚天夜里,尖叫着从我们船边飞过的那只鹤,不就是你的化身吗?”道士回头看着我笑了笑,我也一下子惊醒过来。连忙去打开门一看,不见那道士在什么地方。



【集评】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虞集云: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袁宏道云:《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明·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六:“李贽云: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眼前景径(经)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呜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试读之,占几许风景。”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

清·金圣叹《天下方子必读书》卷八:“前赋,是特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此赋与前赋有同处,有异处,有同而异处,有异而同处,尤不可不知。……究之两赋情景,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措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人能详析两赋同异而熟读之,何患不增长许多学问,开悟无限法门。”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后赋并刷尽文章色相矣。来不相期,游仍孤往。向后空空,人境俱夺。”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犹是风月耳。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体物之工,其妙难言。”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一:“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写,而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四:“前篇结处,不作了语,原来留此篇地也,故起首即承之。此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予于此施展往复数次。而知其用意在‘凛乎不可久留’一句,仍是前篇‘望美人’一片心肠也。或仍以受用风月目之,则说不去矣。”黄仁黼书后:“盖江山者,化工之画工,忽而壮丽,忽而清奇,固大造无尽之藏,留以待泄于文人者也。然其悲乐之际,主客之间,其人之学问性情,皆流露于不觉焉,初何尝有成见存乎其间哉!前、后之名,篇中所解谓前留不结之语待后篇,似此未免过泥。余谓雪堂之步,临皋之归,在坡仙亦自行所无事,一旦睹江山之顿改,觉风月之仍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故孤鹤一段,脱化无痕,飘然而来,戛然而去,似梦非梦,神兴俱飞。此诚能夺化工之工,泄大造之造者矣,而谓可于字句间求之也乎?”

近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林西仲曰:赤壁初游,必不知有再游之事。此番再游,则着着俱要照管前番矣。山水风月,不过如此。前番既游,此番又重叠往游,有何意味?作文者,惟有别行一路之法。前篇既是立意往游,此篇先从不想再游意,步步说来,便是把柄。故归临皋也,忽然有凑趣之客;见人影也,忽然有凑趣之月;暮得鱼也,忽然有凑趣之肴;谋诸妇也,忽然有凑趣之酒。然后游兴勃然,不可遏矣。但念景同前景,游同前游,犹之乎未游也,乃前番之万顷茫然,今则断岸千尺矣。前番未出舟中一步,今则摄衣攀跻,无奇不探矣。前番舟中与客共游,今则舍客而上独游矣。前番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今则已之乐转而为悲,兴尽而登舟矣。前番枕藉舟中,今则就睡户内矣。末以醒时见孤鹤,梦中见道士幻想作结。其变换皆非文人意想所及。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而伧父乃欲置轩轾于其间,以后作胜前作,坡公有知,能无齿冷?”



【总案】此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均记赤壁之游。前赋主要写秋夜泛舟江上的内心感受,重在议论说理,后赋则主要写冬夜登山和放舟中流所见所闻,重在叙事写景。两赋抒情寄意,大致相同,只是后赋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赋显得更为神秘、玄远。

《后赤壁赋》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为转移,开篇叙写作者与“二客”夜见月白风清,景美诱人,兼之有鱼有酒,遂动重游赤壁之议。其中对话描写,颇见文人雅趣;“归而谋诸妇”乃“节外生枝”,更富生活气息。中间叙写夜游赤壁时的见闻和感触,先写初冬独特的江山夜景令人“不可复识”,次写作者独自登山所见幽森凄清之景令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后写荡舟江中遇孤鹤长鸣,掠舟而过,令人更生“悲”“恐”之情。文章描景状物,绘形绘声,巧用铺排对偶,极力夸张渲染,写来跌宕生姿,穷极变幻,新人耳目,扣人心弦。篇末叙写道士化鹤的梦境,迷离惝恍,似幻似真,既照应前文掠舟之孤鹤,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寄托了作者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了他因屡遭贬谪而造成的内心苦闷。这与《前赤壁赋》所表现的仰慕“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幻想是一脉相承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

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

()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