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芳草春绿

萋萋芳草春绿朗读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春天,芳草碧绿,繁茂昌盛。夏季,长松高耸,直入半空,树荫下面,凉爽宜人。诗人以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野的景象,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郁,使人如亲临其境。“萋萋”、“落落”叠字的运用,更有回环的音乐之美。言松荫稠密竟至于使人于夏季觉寒,是极度的夸张,使人备觉松树枝繁叶茂,能遮蔽一切。

注:落落,松树高耸的样子。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古诗句出处: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

·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

崔道融《溪上遇雨》唐山水诗鉴赏

崔道融

()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要想看尽千里风光,还要再上一层楼。穷:尽。更:再。【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登高方能望远的道理。[例]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香炉峰环顾四周,才知道:还有更远的路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呵!(徐刚《西山红叶好》)二、用以比喻看问题或做事情立足点高,才能目光远大。[例]真正的民主不仅看它表面的热闹,更要看它的深度和广度,看它实际所起的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倒希望阔别几十年的德先生,改变他蹒跚的脚步,跑得快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冯英子《孔狗江马论》)三、用以比喻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加努力。[例]看着何镜涵先生笔下的传神佳作,听着他那“不断否定自己”的心声,记者又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正刚《访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传诵千古的不朽杰作。鹳(guan)雀楼,原址在今山西永济城西南角上,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河中府鹳雀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家,能状其景。”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一生中只做过主簿、县尉之类小官,后辞官。喜漫游名山大川,豪爽,常击剑悲歌。诗作多为乐工配曲传唱,名动一时,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为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诗作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六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所见景色:远望落日向连绵起伏的中条群山冉冉沉没,俯瞰楼前下方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又东向流归大海。景色壮阔,气势雄浑,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西及东,把上下、东西、远近的景物,以及景中意、意中景,完全容纳在十个字之中,即所谓缩万里于咫尺,咫尺有万里之势,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后两句写要想穷尽目力所及尽观远方景物,还要再上一层楼,才能高瞻远瞩。这不仅表现了向上进取的豪迈胸襟,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开阔视野,就要立足高。四句诗构成一个整体境界,寓哲理于景物情事之中。律体严整,两联全用对偶。《唐诗别裁》评论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上联是工整对,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雄壮;下联是流水对,显得流转自然。【题解】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原失修,目前已修复,对游人开放。此诗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这首诗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鉴赏】鹳鹊楼,或称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府城,原在黄河中水洲,后倾圮,匾额移至城楼上。原楼有三层,站在上面可见黄河与中条山,当时常有鹳雀飞来停留在上面,因此得名。这首诗写登楼所感,言简意深。这首五绝,言简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进,因而千古传诵,至今仍脍炙人口。诗写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见的实景,黄河“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圆”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依”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高明处,是在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就这两方面,便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出了祖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自己的开阔胸襟。如果只注目于花卉草木之间,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则显不出诗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广,心胸之阔,山河之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继续和发展。“欲穷千里目”,说明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为动人了!“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妙,它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穷”的愿望;又自然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但是,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之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更富有表现力。它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为什么虚写能起到实写的作用,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采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据,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阔,这是客观规律。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