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蹙非蹙

似蹙非蹙朗读

红楼梦诗词鉴赏《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来到贾府,初次见到宝玉,贾母让他上前去见妹妹,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座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接着写了上面这段赞语。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侯门后裔,如今他降落到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不过,“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林家支庶不盛,人丁衰落,对黛玉爱如“掌上明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便把独生女当男孩看待,给她请了一位家塾教师。黛玉自幼体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童年生活便蒙上一层忧郁孤独的色彩。这里首句写黛玉的眉,如笼罩着一缕轻烟,却又似蹙非蹙。蹙:蹙额,眉头紧皱。罥(juan):挂。宝玉问黛玉后,知道她尚“无字”,便说:“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次句写黛玉的目。达·芬奇云:“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笔记》)顾恺之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晋代俗语,即这个,指眼睛)“含情目”而“似喜非喜”,既表现了她的美,又表现出她“矜而不争”的态度。前句从美中暗示人的内心压抑,后句从美中暗示人的气质性格。如果为美而美,那就称不上“野鹤在鸡群”了。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靥,面颊上的微涡,通称笑涡或酒涡。“晚花酣晕浅,平水笑涡轻”(洪咨夔);“偶回头,笑涡透脸,蝉影弄钗”(张翥)。在诗词中常用来形容人的美。这两句意谓:面靥含愁,别有一番妩媚;体弱多病,因而更增添了娇妍。再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静态和动态来形容黛玉的多愁多病。林黛玉的病和愁,有着那个时代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与宝玉初见,她“便吃一大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则更肯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此,“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也未见林黛玉有过什么病,有过什么愁。后来,“不料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偏偏也有个晶莹灿烂的金锁,应了旧俗“金玉姻缘”之说。一天,宝玉、宝钗两个人正在房间相互品鉴那两件象征婚姻的金(锁)、玉,这时黛玉从外面走进来:“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明显地表示出不满。于是,猜疑、口角、忐忑、忧郁、愁苦,也就由此而生了。未久,那也有一个金麒麟、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史大姑娘(湘云)也常来走动,这无异雪上加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十三回以前),这不能不说是黛玉愁病以至“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主要原因。正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咏菊》)。虽然,宝玉在梦中也不忘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他在她面前更曾明白表示:除了别人说甚么金甚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而黛玉也常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但是另方面,这个“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姑娘,仍时时惴惴不安,没有忘记她所处的境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呵!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虽然不象贾宝玉那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但她毕竟是出身侯门的金闺少女。她幼失怙恃,并没有失去养富尊荣的生活和地位。她的“诮语”、“雅谑”,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因“错”行了酒令(《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被薛宝钗指出,“羞的满脸飞红”,无一不表明封建贵族之家给予她的熏陶、教养。再象姣花照水、弱不禁风的娇态,也只有在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身上出现时,才有着特定的积极意义。在彼时彼地,会有人以为美,并不奇怪。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今天如果再来欣赏这种病态美,忘掉具体的历史环境,显然便有害无益了。

结语仍写黛玉的精灵和美貌。比干:殷末纣王叔伯父(一说纣庶兄),官少师。传说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宋微子世家》)窍,孔,洞。古称眼、耳、口、鼻为七窍。《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心较比干多一窍”,说黛玉的心不止七窍,极写她的聪颖。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诸暨人。吴越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使范蠡将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相传西施心痛时,便皱起眉头。《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黛玉“眉尖若蹙”,宝玉送她表字“颦颦”,也暗取其意。这里是说:多病的黛玉美如西施——并且还胜过她。

曹雪芹的这一段文字,着重写黛玉的美丽、聪慧过人和她的多愁多病,并未直写她的叛逆性格。宝玉对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美貌,有过迷醉,特别是有一次因要看金串而注视她那丰腴白嫩的手腕,发了呆。无怪黛玉对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但是,宝玉似乎没有过多地注意黛玉的美貌。她也不是那种“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他俩最后是在共同的道德观念下,完全站到一起来的。不正面接触黛玉性格的实质,只一味赞她的美貌,未尝不是这段文字的缺憾吧。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

《浣溪沙》·欧阳修

欧阳修

()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

(下艮上坤)

《谦》:亨。君子有终。

()

如意君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