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导读】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作者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如梦令为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因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在烟重”句而得名。
【原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诗】
昨天夜里雨下得小风却很大,
浓浓睡意消不去酒后的疲乏。
问一问卷帘人外面境况怎样?
她说还是一样盛开着海棠花。
不对吧?不对吧?
应是枝叶繁茂而花儿多落下。
【赏析】
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过对暮春景致片断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她内心的孤单和苦闷。
这首词的内容是描写暮春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构思上颇具匠心。词的开头就写得很别致,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而且从听觉写起。先以听觉的角度写所闻:“雨疏风骤”;再以知觉的角度写所感:“浓睡不消残酒”;接着再以心理的角度写所想:询问“卷帘人”,外面的境况怎样?作者预感到昨天春夜里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后,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急切地问“卷帘人”。没想到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这样一个细节掀起了波浪。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直到这时,词人就是没有直接写所见,而是通过联想,最后才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但这里的“绿肥红瘦”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的想象之词,实际外面的境况是否如此,还未得到验证。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品味。
这首词写得活泼有趣,有景物、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以景衬情,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同时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此外,词中成功地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用“肥”、“瘦”来描摹自然景物,成了女词人的独创,不可复制。
如梦令李清照。推荐。爱诗词网。李清照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导读】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作者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如梦令为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因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在烟重”句而得名。【原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①。【注释】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译诗】昨天夜里雨下得小风却很大,浓浓睡意消不去酒后的疲乏。问一问卷帘人外面境况怎样?她说还是一样盛开着海棠花。不对吧?不对吧?应是枝叶繁茂而花儿多落下。【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过对暮春景致片断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她内心的孤单和苦闷。这首词的内容是描写暮春时的一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构思上颇具匠心。词的开头就写得很别致,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而且从听觉写起。先以听觉的角度写所闻:“雨疏风骤”;再以知觉的角度写所感:“浓睡不消残酒”;接着再以心理的角度写所想:询问“卷帘人”,外面的境况怎样?作者预感到昨天春夜里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后,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急切地问“卷帘人”。没想到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这样一个细节掀起了波浪。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直到这时,词人就是没有直接写所见,而是通过联想,最后才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但这里的“绿肥红瘦”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的想象之词,实际外面的境况是否如此,还未得到验证。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品味。这首词写得活泼有趣,有景物、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以景衬情,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同时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此外,词中成功地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用“肥”、“瘦”来描摹自然景物,成了女词人的独创,不可复制。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春风不相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此地一别,你将孤单一人踏上万里征途。孤蓬:蓬草,又名飞蓬,常随风飘转,古时候常用蓬散萍飘形容离散。这里亦比喻独自远行的友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分别后某人将远行或四处漂泊。[例]孔祥灿没想到那次与孔德成南京分手竟真的成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至今整整52年了。(程贯珠《圣裔的回忆》)【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色彩感。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和谐统一。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此地为一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此地一别,你将孤单一人踏上万里征途。孤蓬:蓬草,又名飞蓬,常随风飘转,古时候常用蓬散萍飘形容离散。这里亦比喻独自远行的友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分别后某人将远行或四处漂泊。[例]孔祥灿没想到那次与孔德成南京分手竟真的成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至今整整52年了。(程贯珠《圣裔的回忆》)【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色彩感。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和谐统一。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梦江南 皇甫松。推荐。爱诗词网。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皇甫松《梦江南》皇甫松皇甫松兰烬落①,屏上暗红蕉②。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③。人语驿边桥④。注释①兰烬:蜡烛燃烧之后凝结起来的余烬,因其形似兰心,故称。李贺《恼公》:“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绮栊。”清王琦注曰:“兰烬,谓烛之余烬似兰心也。”②红蕉:红色的美人蕉。③萧萧:同“潇潇”,指萧瑟的雨声。④驿:古代供行人在旅途中居住歇息的处所,又称“驿馆”“驿站”。鉴赏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含蓄蕴藉,描写了主人公回忆江南雨夜的离别场景,隐微曲折地表现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深了,灯花逐渐掉落,越积越多,屏风上大红色的美人蕉也随之暗淡下去。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此时主人公的思绪既像是进入了梦境,又像是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所以用“闲梦”二字来形容其状态再恰当不过。那时正是“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梅熟日”,梅子黄熟时节正值江南春夏之交,其时常阴雨连绵,故古人有“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残句》)、“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的说法,这里代指江南梅雨时节。主人公与心上人在驿桥边话别,远方的小舟中传来阵阵笛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宋苏轼《前赤壁赋》)。“羁旅情易伤,零泪如交雨”(南朝陈周宏让《赋得长笛吐清气》),此时,主人公与心上人离别在即,听闻此曲,更是悲伤难耐,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云山幽趣图【明】陈继儒辽宁省博物馆藏此词虽没有明写对心上人的思念,但可以试想主人公清醒之后,发觉斗室之中自己孤身一人,蓦然想起与心上人各据一方,不知何时相见,顿时一股无言的悲凉之情涌上心头,对心上人的思念也越发炽烈。词人没有再写分离时的感想或从回忆中清醒过后的凄凉之景,而是戛然而止,不作过分渲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兴深微。此词虽是描写儿女情长、离恨之苦,却没有花间词的柔靡绮丽之风。这首词“意境较高,设境遣词尤胜,最后二句,言尽意远”(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六章)。(肖巧红)集评明《汤显祖评:“好景多在闲时,风雨潇潇何害?”(《花间集》卷一)明《卓人月:“徐士俊评:末句是中、晚警语。”(《古今词统》卷一)清《厉鹗:“美人香草本《离骚》,俎豆青莲尚未遥。颇爱《花间》肠断句,夜船吹笛雨潇潇。”(《论词绝句》)清《陈廷焯:“梦境化境。词虽盛于宋,实唐人开其先路也。”(《云韶集》卷一)
【诗句】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出处】唐·李商隐《北青萝》。【意思】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全诗】《北青萝》.[唐].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出处】唐·李商隐《北青萝》。【意思】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全诗】《北青萝》.[唐].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人物传记汇编。八十卷。本书不著编撰人,亦无序跋,以故难详其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书局刊行。
过去学者认为,该书系由原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本》选录辑成。近据王钟翰先生考证,其稿本来源主要有三:一、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是书未刊,现已散佚;二、《满汉名臣传》,乾嘉之际依据国史馆重辑的大臣列传刊刻成编;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同治中李桓辑。其中,可以肯定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六百余篇,钞自《满汉名臣传》及其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重见的四百二十六篇,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一千二百七十八篇,另有一千一百九十篇查无下落,据估计应出自《大臣列传稿本》的散佚部分。
清史列传。推荐。爱诗词网。人物传记汇编。八十卷。本书不著编撰人,亦无序跋,以故难详其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书局刊行。过去学者认为,该书系由原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本》选录辑成。近据王钟翰先生考证,其稿本来源主要有三:一、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是书未刊,现已散佚;二、《满汉名臣传》,乾嘉之际依据国史馆重辑的大臣列传刊刻成编;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同治中李桓辑。其中,可以肯定抄自《大臣列传稿本》的六百余篇,钞自《满汉名臣传》及其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重见的四百二十六篇,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一千二百七十八篇,另有一千一百九十篇查无下落,据估计应出自《大臣列传稿本》的散佚部分。本书共分八门,首为宗室王公传,三卷;次为大臣传,内分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四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三为忠义传,一卷;四为儒林传,四卷;五为文苑传,四卷;六为循吏传,四卷;七为武臣传二卷;末为逆臣传,一卷。共计传记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文为正史列传体例,叙传主生平、仕宦经历、主要事迹、言论、奏议及有关上谕。每一门各按传主生活年代排列顺序,线索明晰。在目前所见几十种清代传记中,本书与《清史稿·列传》并为囊括有清一代三百年间重要人物的两部大型传记汇辑。全书收正传人物三千一百二十九人,另有附传多人,起自清初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迄于清末王懿荣、李鸿章等。与之相比,《满汉名臣传》所收不足千人,《国史列传》(罗振玉编,东方文化学会印行本)仅五百人,一为乾、嘉以前人物,一为乾嘉时期人物。又如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收同治以前人物一千一百余人,亦远少于《清史列传》。书中第一、二种来源的传记,取自清国史馆的第一手资料,《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转录的,其主要资料亦来源于清国史馆,多为原始或较原始的资料,因此不仅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本书与《清史稿》的列传相比较,虽然后者所收有少数不见于《清史列传》,但绝大多数的传叙事简略,有年无月,甚至年月全无,对深入研讨十分不便,而《清史列传》叙事较详,年月首尾具备,可以因人依时,追溯源流,收事半功倍之效。故一般认为本书史学价值要超过《清史稿》的列传。本书所记还有弥补《清实录》阙失或纠正其错讹的作用。如书中张鹏翮传有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一疏,备言黄河河之情形,而《清实录》失载;又田从典传有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乞休得旨原文,较《清实录》远为详晰。再如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因浙江学政朱士彦被劾,巡抚程含章奉命查核覆奏,《实录》作“原参有因而未尽实”等语,颇难理解,经查对《清史列传》朱士彦传,知原文为“原参各款,有并无其事者,有事出有因而未尽实者”,其意遂通。但是,在抄录成书的过程中,由于所用底本或转录时笔误的关系,本书某些传也存在脱字,讹字,不够准确的现象。如额亦都传中的“布寨”误为“布齐”,费英东传中“赐敕免死二次”的“敕”字误为“勋”字,佟养甲传中“先世为满洲”误为“先是为满洲”,韩菼传中的“《平定朔漠方略》”脱落“方略”二字,魏象枢传中“吏科都给事中”脱落“都”字等等,利用时有必要参以他书,对照补正。本书目前共有两种版本,一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凡八十册,线装。后台湾中华书局再加翻印,装成十册精装本。一为王钟翰先生以民国十七年排印本的底本的整理标点本。标点时曾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残本及有关各书与底本对照校勘,写有校勘记的二千条,对上述脱漏、讹误加以订正。一九八七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凡二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