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言诗·霜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原诗今译】
刚刚听说大雁南归,蝉儿便停止聒噪,
百尺高楼放目,浩渺的水波连上青霄。
神话传说中的青女、素娥,俱耐寒冷,
她们在月光下、霜露里,比美又赛娇。
【鉴赏提示】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近人张采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把它列入“不编年诗”,然后引冯浩说云:“艳情也”,接着又评驳道:“按未定”。我们认为:这首诗的写作年份固然很难推定,但它确实不是艳情诗,而是一首即景寄情、因情寓意的自喻诗。
从诗题“霜月”看,它写的秋夜月色,但又关带着霜天。霜天月色,这境界阔大、优美、迷离惝怳,正好施展浪漫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描写的高超手段。
首两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先写物候气象和环境背景。初秋的季节,雁阵从晴空里送来几声凄厉的鸣叫,夏蝉已经藏形匿迹。秋气渐渐深了。到晚来,诗人所居的层楼之外,空阔浩渺,远水苍茫,霜天月色之下,一直伸展到天尽头。月色清冷,霜霰弥漫,远水连天,波光潋滟,这境界多么优美,多么恬静,多么引人遐思!于是,诗人的思路升腾到幻想的境界。
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即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即月里嫦娥。作者驰骋美妙的想象,说这两位绰约仙子,正抖擞她们的冰骨玉肌,摆弄她们的轻盈体态,在月中霜里,争娇比艳。只有她们,才是这霜天月夜的真正主宰;只有她们,才具有坚贞高洁的美的最高品性。
这四句上下两截的诗,把实境和虚境——真实的境界和幻想的境界交织在一起,笔路跳脱,意境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我们不能仅止于此。实际上,作者并不是单纯地描写霜天月色,也不是空泛地吟咏神话传说,而是以即景寄情、因情寓意为手法,对邪恶的势力进行谴责,对自己高尚人格进行表白。
首句中的“已无蝉”三字,显然寓有讥讽之意。聒噪无聊的蝉鸣,指的是曾经对诗人进行过中伤的那些善于飞短流长、含沙射影的小人。根据传记记载,李商隐二十七岁,应博学宏词科举,被牛党人物排斥,且有许多诋毁诽谤,但这些人物不久即行败露。“初闻征雁已无蝉”,意思是说,“气候”一变,这帮善于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就销声匿迹了。头一句诗,是即景寄情寓意。至于“青女”“素娥”,就更是诗人自我人格、自我品格的外化。“俱耐冷”,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遭遇到的政治上的逆境的隐语。“斗婵娟”,则是诗人对自己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美好资质的矜诩。不过这一切深刻的寓意,都托附在幻想形象上面,写得微而不显,婉而多旨,丝毫没有沾皮带骨的痕迹罢了。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有“高情远意”一条,引用范元实《诗眼》说:“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读李商隐的诗,就是要在赏玩它的题材的丰富多彩的同时,揭过其巧丽的一面,认识其高情远意,这首《霜月》诗,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初闻征雁已无蝉。推荐。爱诗词网。李商隐《七言诗·霜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原诗今译】刚刚听说大雁南归,蝉儿便停止聒噪,百尺高楼放目,浩渺的水波连上青霄。神话传说中的青女、素娥,俱耐寒冷,她们在月光下、霜露里,比美又赛娇。【鉴赏提示】李商隐的这首《霜月》,近人张采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把它列入“不编年诗”,然后引冯浩说云:“艳情也”,接着又评驳道:“按未定”。我们认为:这首诗的写作年份固然很难推定,但它确实不是艳情诗,而是一首即景寄情、因情寓意的自喻诗。从诗题“霜月”看,它写的秋夜月色,但又关带着霜天。霜天月色,这境界阔大、优美、迷离惝怳,正好施展浪漫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描写的高超手段。首两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先写物候气象和环境背景。初秋的季节,雁阵从晴空里送来几声凄厉的鸣叫,夏蝉已经藏形匿迹。秋气渐渐深了。到晚来,诗人所居的层楼之外,空阔浩渺,远水苍茫,霜天月色之下,一直伸展到天尽头。月色清冷,霜霰弥漫,远水连天,波光潋滟,这境界多么优美,多么恬静,多么引人遐思!于是,诗人的思路升腾到幻想的境界。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即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即月里嫦娥。作者驰骋美妙的想象,说这两位绰约仙子,正抖擞她们的冰骨玉肌,摆弄她们的轻盈体态,在月中霜里,争娇比艳。只有她们,才是这霜天月夜的真正主宰;只有她们,才具有坚贞高洁的美的最高品性。这四句上下两截的诗,把实境和虚境——真实的境界和幻想的境界交织在一起,笔路跳脱,意境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我们不能仅止于此。实际上,作者并不是单纯地描写霜天月色,也不是空泛地吟咏神话传说,而是以即景寄情、因情寓意为手法,对邪恶的势力进行谴责,对自己高尚人格进行表白。首句中的“已无蝉”三字,显然寓有讥讽之意。聒噪无聊的蝉鸣,指的是曾经对诗人进行过中伤的那些善于飞短流长、含沙射影的小人。根据传记记载,李商隐二十七岁,应博学宏词科举,被牛党人物排斥,且有许多诋毁诽谤,但这些人物不久即行败露。“初闻征雁已无蝉”,意思是说,“气候”一变,这帮善于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就销声匿迹了。头一句诗,是即景寄情寓意。至于“青女”“素娥”,就更是诗人自我人格、自我品格的外化。“俱耐冷”,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遭遇到的政治上的逆境的隐语。“斗婵娟”,则是诗人对自己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美好资质的矜诩。不过这一切深刻的寓意,都托附在幻想形象上面,写得微而不显,婉而多旨,丝毫没有沾皮带骨的痕迹罢了。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有“高情远意”一条,引用范元实《诗眼》说:“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读李商隐的诗,就是要在赏玩它的题材的丰富多彩的同时,揭过其巧丽的一面,认识其高情远意,这首《霜月》诗,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纷纷开且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而浮生若梦(3),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4),良有以也(5)。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7),大块(8)假我以文章(9)。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10)俊秀,皆为惠连(11)。吾人咏歌,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13)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15)。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6)。〔注释〕(1)逆旅:旅店。(2)过客:过路的客人。(3)浮生:人生如浮云不定。(4)秉:持、拿。(5)良:确实。(6)阳春:暖和的春天。(7)烟景:象烟气朦胧的景色。(8)大块:指天地。(9)文章:绵绣交织。(10)群季:诸弟。(11)惠连:刘宋时深受谢灵运赏识的族弟谢惠连,十岁能作诗文。时人与灵运并称“大小谢”。(12)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13)琼筵:华美的筵宴。(14)坐花:在花丛中开宴。(15)羽觞:爵杯,古代酒器。醉月:醉于月光下。(16)罚依金谷酒数:晋代石崇常在其家金谷园中饮宴,座上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鉴赏〕这是一篇散文小品,却洋溢着诗情画意,象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的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流传至今。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索: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方)、what(干什么)、how(怎样干的)、why(为什么那样干)。其中都有w,简称六个w。题目中回答了四个w: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么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在文章中,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w,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w作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即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点‘夜’字”,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w:“为什么”。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那里却是普遍存在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这当然不算错,但也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而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那的确是佳句。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绵,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绵,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阳春烟景”,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拿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天地)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我这个审美主体又岂能无情!自然与审美客体互相拥抱,融合无间了。“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w,而着重写“怎样干的”。这一点很重要。试想,春夜与诸从弟“会桃李之芳园”,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序天伦之乐事”。这一句,既与第一阶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而是“序天伦之乐事”的“欢”。看样子,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事”,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天伦之乐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序”法。那么,作者和他的诸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从弟,他自己呢,那不用说就相当于谢灵运。“吾人(我自己)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者是宾,后者是主。“赏”的对象,那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之乐事”,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这是那欢乐的高潮涌起的最高浪头。“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爵字又与雀字相通,这种称为爵的酒器,正作雀的形状,有头、尾、羽翼。因为有羽翼,所以又叫羽觞。班倢伃一个人借酒浇愁,“觞”虽有“羽”,却只能“酌”,不能“飞”。李白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结束了全篇。《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这是相当中肯的。开头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那里,却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政治黑暗,他怀有“安黎元”、“济苍生”的壮志,却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因而常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哪里有什么欢乐!此其一。更重要的是: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那个“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熟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石崇宴客金谷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这篇序,从体裁和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什么“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李白的这篇作品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这是难能可贵的。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说它别开生面、或“开拓了新的领域”,不算过分。字数:3386作者:霍松林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7-701页.
以道佐人主者。推荐。爱诗词网。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注释】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④有果:取得成功。⑤伐:夸耀。⑥壮:强盛。老:衰败。⑦不道:不合乎“道”。⑧已,死亡,衰亡。【今译】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集评】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总案】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将进酒》【译注】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孤独寂寞,只有饮酒的人能留名后世。【用法例释】一、常用以劝人喝酒,或为嗜酒者、失意者、玩世不恭者等用以自嘲自慰。[例1]白居易被深深地感动了:“十九弟,感谢你的纯厚之心。‘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走,进舱去,我们举杯对饮,开怀畅谈。”(许桂林、高正文《琵琶行》)[例2]酒在我脑子里总是跟洒脱、旷达、绝俗、自卑、自损却又带几分壮烈气氛联系在一起的(从“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气氛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境界,又返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史论),从而引起我的寄情、认同、钦羡,乃至崇拜。(朔望《小酒人语》)二、前一句用以说明才德出众者特立独行,往往不能为世人所理解、包容。[例]“古来贤者皆寂寞”。一种尼采式的浓重、怪异的孤独感,浸透在鲁迅的个性心理中,贯串于他的一生,使他挣脱宥于绝大多数人的从众意识,对生命和宇宙进行更高层次的独立思考。(张梦阳《梦寻鲁迅》)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成就事业者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奋斗历程。[例]古来圣贤皆寂寞,那些创造出辉煌成就为历代人们所瞩目所敬仰的人,往往在年轻乃至年少的时候,就与寂寞结伴而行,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终成大器。(尹璐《想起了罗兰》)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蝉鸣空桑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嫣然一笑百花迟。推荐。爱诗词网。黄公度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黄公度,字师宪,莆田人(今福建省莆田县)。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考中进士,被取为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来因为奸臣秦桧的诬谄被罢归。秦桧死后又被起用,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为人忠直劲节。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卒。他的这首咏梅之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自己的人格和气质。词人一下笔便紧紧抓住梅花的特点进行描绘:“冷艳幽香冰玉姿。”第一,说它“冷艳”,这是写它“冷艳全欺雪”(唐左为《左掖梨花》)的耐寒特点。试想,在“万木冻欲折”(齐已《早梅》)的严寒季节里,其它花卉根本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连树木都要被冻折了。可梅花却在此时芬芳吐艳,充满生机,这就可见其耐寒之性了。所以说它“冷艳”确实是恰如其分的。第二说它“幽香”更为地道之言。梅花香气清芬,而且内蕴,随风轻轻四溢,所以言“幽”,正如唐人齐己《早梅》诗中所写,是“风递幽香出”,素雅芳洁,清醇可人。第三说它是“冰玉姿”,很显然这是写的白梅。白梅在严冬中开花,经过冰霜的洗礼,长出冰清玉洁的花朵,实在是“冰玉之姿”。如果不是有暗香飘来,在远处谁能轻易知道它不是雪呢?因此唐人郑綮在《梅》一诗中说:“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这的确是可以理解的错觉了。词人开头这一句便把梅花的香、色、态三点概括以尽。难以再继。所以接下去转而描写白梅出尘绝俗的品格:“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梅花不争春、不夺夏,又不占秋,偏在严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傲然开放,可谓“冰容不入时”(苏轼《梅花》)它“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早春,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朱庆余《早梅》)。这不是占断孤高又是什么?梅花这种出尘绝俗,又耐寒耐冻的品格哪一种花卉能与它相比?没有。所以就凭这一点,它的确“压尽芳菲”,没有可比。可能是由于梅花这种品格受到司春之神东君的喜爱,所以,它那朝南向阳的花枝率先得到春天的温暖.绽出春蕾,“冲寒先喜笑东风”(《红楼梦》),被东君命为报春之使,让它来驱遣天涯芳草,把春天带到人间。这就是词中所写的:“要使天涯,管领春归。”所以,“冷艳幽香冰玉姿”的梅花不仅一身傲骨,清香可人,压倒群芳,而且还会把春信带给人们,为人们引来明媚的生机盎然的春天。这就更为可贵了。词的下片继续围绕着梅花的优良品格来描写,第一句:“不受人间莺蝶知。”主要写梅花不趋贵附势、不愿奉迎的高贵品格,“人间莺蝶”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黄公度刚直不阿,正道直行,不向权贵低头,更不向奸佞们取宠,所以曾遭奸臣秦桧的陷害。但既使这样,他也傲岸不屈,实在是傲霜斗雪的寒梅品格。所以“人间莺蝶”实际上是指当时的那些奸佞和权贵。接下来两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字面上是描写梅花的遭遇:年年岁岁,梅花开放之时,霜雪不断地带来寒威,一味地摧残它。实际上这是词人在自述身世。黄公度当年被召命而西过分水岭,有诗云:“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可在他受秦桧之诬而贬归莆田老家时,丞相赵鼎先也因被秦桧诬陷,谪居湖阳。此时有人谗毁。说黄公度之诗指的是赵鼎先,说他们不久都将回中都。秦桧于是更恼,又把他贬到岭南荒恶之地。这首词中的这几句就是自述连遭打击的境遇。真如同“雪约霜期”的寒梅,饱经风霜之苦。下片第四名:“嫣然一笑百花迟”,表时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梅花丝毫没有怯懦,“嫣然一笑”,迎风怒放,在百花之先,独占早春,那些凡花俗卉一下被它抛在后面。从这句词里面透露出词人自己愈挫愈坚,蔑视奸佞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嫣然一笑”本是一典,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有“嫣然一笑,倾阳城,惑下蔡”之句,此句本来是形容女子笑容之美,而词人此处则用来表现花开之态,既写出梅花之美,又表现出它傲霜斗雪的风格。接下来最后两句词还是在描写梅花之品格:“调鼎行看,结子黄时。”“调鼎”《尚书·说命》下中写道:“若作和羹,尔帷盐梅。”梅和盐都是调味品,梅酸盐咸,唐代诗人刘禹锡《咏庭梅寄人》一诗中写道:“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也指梅可调味。这里词人的意思是:梅花即使到了黄时结子,没有原来的芳香同样可以为人造福,可在鼎中调味,不失其用。言外之意是在说自己的境况:秦桧死后,黄公度又被起用,虽然此时他已上了年纪,但词人自己认为仍可为国家出力。“调鼎”一词本来就有治理国家之意。唐人孟浩然在《都下送辛大之鄂》一诗中写道:“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旧唐书·裴度传》载文宗曾有诏说:“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都是这个意思。用在此处,充分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犹怀济世之志。这首词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值得称道的。就思想性来说,词人借描写梅花不畏酷寒,不惧风雪的品格,表现出自己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就艺术性而言,此词刻画梅花香、色、态出神入化、精妙无比。尤其开头四句尤为出色。后来的南宋词人刘克庄曾取法此词的开头。他在《念奴娇·菊花》一词中有这样几句:“冷艳幽香,轻红淡白,占断西风里。”显然这几句词是从本词“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等句中化出。由此不难看出此词对后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