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置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置命不犹!
近人胡适之先生说:“《嘒彼小星》是写妓女生活的最古记载。我们试看《老残游记》,可见黄河流域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再看原文,我们看到她抱衾与禂以宵征,就知道她为的何事了。“(《谈谈诗经》)陈子展先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谓抱衾与禂以宵征者必为妓女,而谓夙夜在公者必为何等人乎?”现在治《诗经》的学者一般都不同意胡适之先生的这种看法。
其实,《小星》是一首下层官吏疲于奔命,自伤劳苦,自叹命薄的抒情诗,是和《小雅·四月》内容相近的怨歌。
全诗二章,每章五句。
全诗以“小星”起兴,“众无名者”(《毛传》),即众多的无名小星,稀疏地镶嵌在天空,瑟瑟缩缩,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三五在东”,“三五言其稀”(朱熹注)。月明星稀,说明时值深夜。这位下层官吏“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这里的“公”指诸侯的布政之所,“在公”即在诸侯们的宫廷劳碌。这位小官吏一边急急忙忙地独自在深夜赶路,一边怨叹,这样早起晚睡,都是为公侯们奔忙,而那些公侯们此刻却都在高枕酣睡,逍遥自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大序》)于是诗人发出了“置命不同”的感叹,人和人和命运何其不同啊。本诗中的“夙夜”是“夙和夜”,早晨和晚上,极言“在公”时间之长,而《行露》篇中的“夙夜”是“早早的夜”,偏正词组,极言时间之早。
诗人选材,必须凝聚着生活的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普遍的规律,艺术的表现总是借一芽之萌而绘春光如海,画一叶之落而知秋意肃杀。《小星》的作者选取“肃肃宵征”,即深夜赶路这一典型事例,突出了下层官吏的艰辛劳碌,表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平等。这样的选材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鲁迅先生说过:“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华盖集续编·厦门通讯(二)》艺术品贵在有个性,多变化,富于独创性,这才符合人的好奇本能。鲁迅的话正是说明,单调重复乃艺术之大忌;即使是美好的事物,单调重复也会使人生厌。《小星》第二章重章叠唱,但不是第一章的的单调重复。这种复沓形式更充分地抒发了思想感情,加深了主题。为了影射当时官位有尊卑,劳逸极度不均的不合理现实,一二两句写“肃肃宵征”者一路所见的景象,以“小星”和“参与昴”作对比,小星瑟缩,发着微光,只有那参星和昴星,光华烨烨,这不由使宵征者联想到了公侯们煊赫的气势,也使他想到了自己与公侯们的地位、命运又有多么不同。“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朴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左传·昭公七年》)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内部早已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小星》的主人公当属“士”这一阶层。“肃肃宵征,抱衾与禂,郑玄以为“诸妾夜行,抱被与床帐,待进御之次序。”(《毛诗正义》)南宋洪迈则认为,“诸侯有一国,其宫中嫔御虽云至下,固非间阎微贱之比,何至于抱衾禂而行?况于床帐势非一己之力所能及者!其说可谓陋矣。”(《容斋随笔》)这里的关键恐怕在一个“抱”字上。有的学者把这个“抱”解为“抛”,通假。“抱衾与禂”,抛舍被褥床帐,匆匆忙忙,赶去从公,睡也睡不宁。(详见袁枚《诗经译注·小星篇》注释考证)这样似乎更能传神,主人公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更加深了主题。“置命不犹”,这是“置命不同”的复沓,“同”和“犹”,义近,这样用不同的韵反复咏唱,用两个近义词层层加深印象,更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平之鸣。
《诗经》用韵灵活多变。有的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有的隔句用韵,一般是偶句押韵;还有的是一、二、四句用韵,这一种方式对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极大。《小星》每章五句,基本是隔句用韵,奇句与奇句押韵,星、征,耕部;偶句与偶句押韵,两韵隔句交叉,最后一个单句与偶句重叠一韵。东、公、同,东部;昴、禂、犹,幽部。这样,由于押韵,全诗的诗意也就形成了每两句一个段落,最后一句自成一个段落的和谐的格局。
《诗经》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差别,劳逸不均的不合理现象,这是阶级社会选成的人为的矛盾与差异,对于这类人为的不合理现象,诗人只能委之于命,“置命不同”,“置命不犹”,这是历史的局限,不得苛求于古人的。
诗经中肃肃宵征。推荐。爱诗词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置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置命不犹!近人胡适之先生说:“《嘒彼小星》是写妓女生活的最古记载。我们试看《老残游记》,可见黄河流域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再看原文,我们看到她抱衾与禂以宵征,就知道她为的何事了。“(《谈谈诗经》)陈子展先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谓抱衾与禂以宵征者必为妓女,而谓夙夜在公者必为何等人乎?”现在治《诗经》的学者一般都不同意胡适之先生的这种看法。其实,《小星》是一首下层官吏疲于奔命,自伤劳苦,自叹命薄的抒情诗,是和《小雅·四月》内容相近的怨歌。全诗二章,每章五句。全诗以“小星”起兴,“众无名者”(《毛传》),即众多的无名小星,稀疏地镶嵌在天空,瑟瑟缩缩,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三五在东”,“三五言其稀”(朱熹注)。月明星稀,说明时值深夜。这位下层官吏“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这里的“公”指诸侯的布政之所,“在公”即在诸侯们的宫廷劳碌。这位小官吏一边急急忙忙地独自在深夜赶路,一边怨叹,这样早起晚睡,都是为公侯们奔忙,而那些公侯们此刻却都在高枕酣睡,逍遥自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大序》)于是诗人发出了“置命不同”的感叹,人和人和命运何其不同啊。本诗中的“夙夜”是“夙和夜”,早晨和晚上,极言“在公”时间之长,而《行露》篇中的“夙夜”是“早早的夜”,偏正词组,极言时间之早。诗人选材,必须凝聚着生活的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普遍的规律,艺术的表现总是借一芽之萌而绘春光如海,画一叶之落而知秋意肃杀。《小星》的作者选取“肃肃宵征”,即深夜赶路这一典型事例,突出了下层官吏的艰辛劳碌,表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平等。这样的选材是值得后人借鉴的。鲁迅先生说过:“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华盖集续编·厦门通讯(二)》艺术品贵在有个性,多变化,富于独创性,这才符合人的好奇本能。鲁迅的话正是说明,单调重复乃艺术之大忌;即使是美好的事物,单调重复也会使人生厌。《小星》第二章重章叠唱,但不是第一章的的单调重复。这种复沓形式更充分地抒发了思想感情,加深了主题。为了影射当时官位有尊卑,劳逸极度不均的不合理现实,一二两句写“肃肃宵征”者一路所见的景象,以“小星”和“参与昴”作对比,小星瑟缩,发着微光,只有那参星和昴星,光华烨烨,这不由使宵征者联想到了公侯们煊赫的气势,也使他想到了自己与公侯们的地位、命运又有多么不同。“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朴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左传·昭公七年》)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内部早已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小星》的主人公当属“士”这一阶层。“肃肃宵征,抱衾与禂,郑玄以为“诸妾夜行,抱被与床帐,待进御之次序。”(《毛诗正义》)南宋洪迈则认为,“诸侯有一国,其宫中嫔御虽云至下,固非间阎微贱之比,何至于抱衾禂而行?况于床帐势非一己之力所能及者!其说可谓陋矣。”(《容斋随笔》)这里的关键恐怕在一个“抱”字上。有的学者把这个“抱”解为“抛”,通假。“抱衾与禂”,抛舍被褥床帐,匆匆忙忙,赶去从公,睡也睡不宁。(详见袁枚《诗经译注·小星篇》注释考证)这样似乎更能传神,主人公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更加深了主题。“置命不犹”,这是“置命不同”的复沓,“同”和“犹”,义近,这样用不同的韵反复咏唱,用两个近义词层层加深印象,更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平之鸣。《诗经》用韵灵活多变。有的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有的隔句用韵,一般是偶句押韵;还有的是一、二、四句用韵,这一种方式对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极大。《小星》每章五句,基本是隔句用韵,奇句与奇句押韵,星、征,耕部;偶句与偶句押韵,两韵隔句交叉,最后一个单句与偶句重叠一韵。东、公、同,东部;昴、禂、犹,幽部。这样,由于押韵,全诗的诗意也就形成了每两句一个段落,最后一句自成一个段落的和谐的格局。《诗经》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差别,劳逸不均的不合理现象,这是阶级社会选成的人为的矛盾与差异,对于这类人为的不合理现象,诗人只能委之于命,“置命不同”,“置命不犹”,这是历史的局限,不得苛求于古人的。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宋词典故·广厦千间
【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
广厦千间。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广厦千间【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释义】杜甫在成都,因大风吹破所住茅屋,有感而赋诗,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表现了关切广大寒士的情怀。宋词中用为典实。【例句】安得四方寒畯彦,归吾广厦千间里。但今生、此愿得从心,心休矣。(吕胜己《满江红·观雪述怀》1759)作者对雪抒怀,在词中化用杜甫诗语,自叙以广厦庇四方寒士的心愿。
【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嫁做商人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出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性僻:性情怪僻偏颇。这里是自谦之词。耽:沉溺,入迷。佳句:妙句,出色的句子。惊人:打动人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此诗大约作于761年,诗人面对锦江水势如海的壮阔景致一时拙于诗思,写出这开头两句。它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说明诗人对佳句的苦心追求,“其警悟后学不浅”(朱瀚语)。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只引后一句来说明创作上的苦心追求。例如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进行诗歌创作的原则,也是后世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座右铭。(摘自刘金树《语不惊人死不休》)②杜甫一生严谨创作,在熔字炼句上下过苦功夫。晚年他在草堂曾作诗一首记述自己的创作心得,其中最著名的警句即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离开了这种矢志追求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任何灵感都会在松懈之中瓦解,任何天才也要在懒散之中泯灭。(摘自李嘉曾《“语不惊人死不休”——谈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进攻原理》)③在这组七言律诗中,诗人不但寄寓了深广的忧思和复杂的情感,而且就结构的严谨、对仗的工整、语调的妥贴、音律的和谐诸方面,颇下了一番推敲提炼、精益求精的功夫。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无疑是写诗所必需的。(摘自田耒《浓妆淡抹贵相宜》)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篇文章在当年,无疑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轩然大波。(摘自张家康《陈独秀与章士钊》)⑤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自应追求新奇,奇到绝处,就有“惊人”的效果。(摘自党治国《语不惊人近正声》)
【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译注2】蜀地山川巍峨高耸,群山的最高峰,神龙望而止步,无法通过。山脚下的流水,湍急回旋,波浪冲击山石。陡峭的悬崖峭壁,高入云霄,升天的仙鹤尚且飞越不过。就是蜀山最能攀援的猿猱也只是一愁莫展,望而兴叹。诗句写蜀道之难,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六龙回日、水波折逆、黄鹤莫过和猿猱惧攀,描绘出蜀山高陡、险峻的雄伟气势。注: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由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在空中运行,阻于蜀山高峰,只得到此把车子倒转回去。这里极言山峰之高。高标,指蜀山中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猿猱(náo),又名狨,是蜀地最善攀援的猿猴。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译注2】蜀地山川巍峨高耸,群山的最高峰,神龙望而止步,无法通过。山脚下的流水,湍急回旋,波浪冲击山石。陡峭的悬崖峭壁,高入云霄,升天的仙鹤尚且飞越不过。就是蜀山最能攀援的猿猱也只是一愁莫展,望而兴叹。诗句写蜀道之难,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六龙回日、水波折逆、黄鹤莫过和猿猱惧攀,描绘出蜀山高陡、险峻的雄伟气势。注: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由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在空中运行,阻于蜀山高峰,只得到此把车子倒转回去。这里极言山峰之高。高标,指蜀山中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猿猱(náo),又名狨,是蜀地最善攀援的猿猴。
【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意思】同看明月,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乡心:怀乡思亲之情。【注释】语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以“共看明月”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构思奇妙。【鉴赏】今夜我们几个兄弟,人各一方,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在这个夜晚,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兄弟四散分离,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例]人人有家,家家有书。白居易有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骨肉之情,离别之苦,都盼着通邮,等着通邮,期待着“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日结束。(汪金友《家书抵万金》)【全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时难:即“河南经乱”。年荒:即“关内阻饥”。世业:祖先传下的家产。②羁旅:他乡作客。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④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指兄弟。⑤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千里雁:兄弟分隔千里。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根:古代常以“同根”比喻兄弟。九秋:秋季九十天,此指深秋。蓬: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五处:指浮梁、於潜、乌江、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而下邽则是故乡。【赏析】安史乱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分裂战争不断发生。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时,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当主簿,七兄在于潜县(今浙江临安附近)当县尉,十五兄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当主簿,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还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这一天,月色皎洁。他抬头望月,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心绪纷繁,悲哀垂泪,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时难”,指时世艰难。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时因为河南经乱,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世业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由于这些原因,从很早起,弟兄就离散了,而且“羁旅”在各处。“羁旅”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这说明弟兄离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因此一提起这些来,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指出,田园之所以寥落,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使得田园无人耕种,荒凉冷落起来。战争,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经过兵燹后的村镇,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这样,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时难年荒”“田园寥落”和“骨肉流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古人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吊影”,是对影感伤的意思。弟兄之间,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飞转。古代诗人常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九秋”,就是秋天,因为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飞转的蓬,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不,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对悲惨现实的控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乡心”,怀念故乡之情。在这里,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在字面上看,当然也不错,但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所伤的,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他想,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清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他说,“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须劈空,承宜开拓,一联蜿蜒,一联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则辞楼下殿,住则回龙顾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随手虚实,是章法也。”应该说,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二、三两联铺得开,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联收得住,而且“回龙顾祖”,能结住全篇之意。整首诗八句,与题意处处相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
共看明月应垂泪。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意思】同看明月,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乡心:怀乡思亲之情。【注释】语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以“共看明月”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构思奇妙。【鉴赏】今夜我们几个兄弟,人各一方,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在这个夜晚,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兄弟四散分离,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例]人人有家,家家有书。白居易有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骨肉之情,离别之苦,都盼着通邮,等着通邮,期待着“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日结束。(汪金友《家书抵万金》)【全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时难:即“河南经乱”。年荒:即“关内阻饥”。世业:祖先传下的家产。②羁旅:他乡作客。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④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指兄弟。⑤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千里雁:兄弟分隔千里。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根:古代常以“同根”比喻兄弟。九秋:秋季九十天,此指深秋。蓬: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五处:指浮梁、於潜、乌江、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而下邽则是故乡。【赏析】安史乱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分裂战争不断发生。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时,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当主簿,七兄在于潜县(今浙江临安附近)当县尉,十五兄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当主簿,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还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这一天,月色皎洁。他抬头望月,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心绪纷繁,悲哀垂泪,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时难”,指时世艰难。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时因为河南经乱,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世业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由于这些原因,从很早起,弟兄就离散了,而且“羁旅”在各处。“羁旅”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这说明弟兄离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因此一提起这些来,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指出,田园之所以寥落,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使得田园无人耕种,荒凉冷落起来。战争,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经过兵燹后的村镇,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这样,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时难年荒”“田园寥落”和“骨肉流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古人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吊影”,是对影感伤的意思。弟兄之间,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飞转。古代诗人常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九秋”,就是秋天,因为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飞转的蓬,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不,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对悲惨现实的控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乡心”,怀念故乡之情。在这里,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在字面上看,当然也不错,但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所伤的,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他想,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清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他说,“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须劈空,承宜开拓,一联蜿蜒,一联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则辞楼下殿,住则回龙顾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随手虚实,是章法也。”应该说,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二、三两联铺得开,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联收得住,而且“回龙顾祖”,能结住全篇之意。整首诗八句,与题意处处相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
春梦琐言。推荐。爱诗词网。春梦琐言1950年高罗佩刊印本《春梦琐言》序书影日本传抄本《春梦琐言》正文书影明代文言短篇艳情传奇小说。一卷。不题撰人。或曰为“内监胡永禧所作”。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传抄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50年高罗佩刊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1996年齐鲁书社《明清稀见小说丛刊》排印高罗佩刊印本。会稽富春有个书生,姓韩名器字仲琏,面目清秀姣丽,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当地稍有姿色的女子,闻韩生之名,皆钟情于他,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韩生一个都瞧不上。韩生生性极喜游山玩水,长到二十五岁,还未曾涉足烟花之地。一日,春光明媚,韩生兴致盎然,外出游玩。他信步行了十余里,来至一青岩下。岩下有一洞,韩生脱履涉水而入,行了数十余步,方出洞。洞外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只见一条小径,傍水绕山,韩生沿着小径行了里余,到处蝴蝶纷飞,香风袭人,真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韩生穿过一片松林,看见一座庭院,屏门半开。他进去后,站在庭中,刚想请谒主人,忽有弹筝歌唱之声传入耳中。韩生听了不觉意荡心迷,赞叹不已,遂作歌相和。院中人听见外面有歌声,一会有两个漂亮侍儿出来招呼韩生,并请他入见两位主人。这两位主人是李姐和棠娘。李姐名李芳华,二十二、三岁,面如白玉,不施胭脂,穿白绫衣绿绉裳;棠娘名棠锦英,二十岁不到,颜如桃花,穿乾红衣翠油裳。两人光彩动人,绰约宛如神仙,两旁侍儿十几人,个个美艳非常,惟不见一男子。韩生见房中摆设华丽,二女雍容华贵,怀疑其乃是大家闺秀、王公贵戚子女,在此别墅中隐居。李姐、棠娘招呼韩生就坐,并设酒宴款待。席间二女命侍儿吹笛鼓筝,或歌或舞,韩生非常高兴,亦有些醉意,自作歌一首。二女闻之,亦各赋一首以言志。宴罢,二女命侍儿带韩生去就寝。韩生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眼前尽是二女姿容音貌,不能忘怀,乃作一诗以自励。又闻得隔壁棠娘在低声歌艳词,韩生呻吟反侧,不能入寐。二更时分,有人点烛启扉而入,原来是李姐与棠娘。李姐揭开床被,脱衣突入韩生怀中。韩生情不能禁,两下交合。棠娘坐在案边旁视良久,春情亦动,遂唱一曲。韩生搂抱棠娘,亦云雨一番。事毕,时有山鹃鸣,韩生愕然惊觉,已失二女之所在。帐屏几床之类全都不见了,只有身上衣服如故,自己在两树间凭石而坐。韩生略有所悟,乃定目四瞻,仰见两树:一是素李,花如积雪;一是海棠,英如升霞,方知芳华乃是李树之精,锦英者乃海棠之精,自己为物魅所惑。韩生怅然彷徨,题诗一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