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香质》简介|鉴赏
全称《新镌绣像批评宜春香质》,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五回,共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广芙蓉僻者评”,“般若天不不山人参”。作者为明末人,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弁而钗》条。存笔耕山房刊本,无序跋及刊刻时间,有图,甚精,每回一幅,但缺雪集第五回、月集三至五回者,实存十六幅。正文半页8行,行18字。每回末有评语一至三条不等,分别署“芙蓉僻者评”、“自评”、“般若天不不山人评”。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另有旧刊本,亦有图,正文半页9行,行18字。书的写作与刊刻时间,一般断为明崇祯间,所写为明朝之事,字体版式亦类明版,以风、花、雪、月名集,又与崇祯四年所刊的《鼓掌绝尘》相同。至目前,仍未见有其他书如此名集者。但本书花集写和宾王迷恋小官单秀言并受其害,提到辽阳失陷,事在天启元年(1621),和宾王因之谋官报仇。书中又写他居官三十年,归隐三年后羽化飞升。倘此可据,则当写于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后。书中全未涉及鼎革之事,三十三年之数,或仅泛泛交代后事而已。录以备考。
此书每集演一故事。
风集叙苏州虎丘一富家子弟孙义,字宜之,修容雅淡,体态妩媚,年方十二,在塾馆读书,背着老师与同学嬉戏,引起兴趣,回家后让童仆筠童与己同睡,自献后庭,又假冒筠童,与其三兄厮混。到十四岁时,老师换了个少年秀才,好“南风”,他便主动相就,甚至答应馆中十八个同学轮流冲突,被讥为“以父娘之遗躯,恣狂童之狭邪,虽娼优隶卒所不屑者”。自觉无颜,遂改名孙义,私自到书生王谦又家做伴读,实为男宠,随之去杭州。因受贼盗光棍所骗,与之同宿,为谦又所鄙,谦又赠他银两,将他送返苏州,路上被诸光棍半路拦住。他们既要取乐,又要骗他的钱。独妓女曹娥真心与之相好,借银赎身,愿意跟他在一起生活。谁知孙义又被骗卖到“扬花套”中作男妓,辗转至京师,又搭上一伙进京捐官的骗子。这伙骗子常让他到当铺当物。赎当时假称少一金杯,令他去讨,当铺不承认,致动手脚,诸骗子假作着伤,将其害死,以尸讹当铺万余两银子,将其棺木弃于土地庙中,分赃捐官而去。孙义冤魂不散,诉于吕洞宾,吕告之报仇尚赖王谦又。王后中进士,选授开封府四府,听了孙冤魂哭诉,请高僧将其棺木焚化,骨灰送归苏州。害孙义的两骗子正在池属下为官,他招孙义之魂与之对证,将其惩处。时曹娥已赎身独居,为孙义生一子,他又将其母子接往苏州孙家。孙义为报他大德,转生为其子。
花集叙南直松江府南翔一小官单秀言,小字迎儿,生得丰姿娇倩,性情狐媚。他轻情重财,避冷趋炎,曾遇一道士,学会运气提精、采阴补阳诸法。在杭州客店,古董商谢裕为他姿色所迷,与之打得火热,不长时间,资金荡尽,他便翻脸不顾,声称:“我你交以财色,色衰尔自弃我,财尽我自掉臂。”杭州薄其为人,他便贩货去山东,寓于和风镇张另才招商店中。遇毫州富商和宾王,便与张另才串通将和勾引上,讨得和的欢心,为之置买房屋,开张店铺,交他经营。和去毫州料理商务,财物也都交他保管,他都占为已有。辽阳一豪杰铁一心,因辽阳失陷,携巨资与爱妾柳艳姬入关到和风镇定居。单秀言将和宾王的房子以高价典给铁生,见艳姬貌美,下功夫将其勾搭上手。又买通人诬告铁生为响马,将铁押解出境,并欲于路上谋害。铁生得人透信逃走,至京师投献兵部,做了守备。和宾王回毫州后,因遭火灾,资财荡尽,再回和风镇。迎儿翻脸不认,并欲相害,宦家小姐汪巧英怜其不幸,女扮男装与之相会,赠马匹银两,助其逃走。宾王自此发愤读书,得中进士,入翰林。值山东白莲教作乱,因他谙熟经济,被委为山东采访使,带兵前往平定。铁守备正是其属下,商人谢裕因破产亦投在军中。乱平后,大军至和风镇,宾王命谢裕带人将单秀言、柳艳姬等捉拿,交已升为总兵的铁一心惩处,铁将单、柳处死。和经山东巡抚做媒,与汪巧英成婚。
雪集叙淮安府山阳县一小官伊自取,字人爱,生得眉清眼媚,体秀容娇,整日借献豚骗钱。当地一盐商商新,字子鼎,家资富有,为人慷慨豪爽,与妓女祁文相好,又好“南风”。小伊便与祁龟合谋,假作祁文表兄,当商新来妓院时,与之勾搭。上手后,谎称与祁文本是夫妻,道官司妻被官卖到祁龟处,引起商新的同情。商新以八百金代祁文赎身,并将自己一处房屋让给其“夫妻”居住。祁文本鄙薄小伊的无品无行,又敬重商新慷慨志诚,欲揭露其阴谋,并以身相托。而商新自为其赎身后,将之视为朋友之妻,绝不往来沾染。小伊一心盘算商新的财物,祁文时加劝阻,小伊便把她骗卖给外地妓院,自己盗得房契银票后,将房卖掉逃走。商新在与小伊相处中,见其人品卑劣,后亦很少往来。因遭兵火,盐场资财荡尽,诸家讨债,商新翻检秘笥,始发现受骗,家中房屋器物均为债主瓜分,竟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听说小伊在城中开店,前去讨取,被其指使人棍棒打出。祁龟见之,尚留一酒一饭,赠些散碎银两。商有一妹嫁在南京,其穷友成羽敏资助他盘缠去南京求接济,其妹翻脸不纳。落魄中遇好友符芝,助其读书应考,得进学、中举。进京会试途中过临清,为友人拉至妓院,恰遇祁文。商新以为祁文与小伊狼狈为奸,对之只言落魄,不讲中举。祁文则尊之为恩公,尽诉小伊行径,并说自己积有资财,已得赎身,愿助其读书上进。商言将进京纳监,她便以百金相赠。商中进士,选为许墅关主事,上任途中,仍以布衣会祁文。祁文将全部资财拿出,愿与同归,商遂携之上任。小伊此时已将骗来的钱财挥霍殆尽,闻商新得官归来,自缢而死。
月集叙温陵秀士钮俊,极富才学,相貌却极丑,同窗都不愿与之往来。他心中不平,怨老天不公,写词责问,梦遇提情教主,为之改换容貌,得以考中宜男国状元。此国均为男子,行南风,钮得国王宠幸,册为正宫。他艳名远播,引起虎啰哪国兴兵争夺,遂只身逃避于圣阴国。该国均为女子,他被国王接入后宫,一住五年,使国王、王后、宫女均因之有孕,后送归。此前宜男国王因不见他,兴兵灭了虎啰哪国,虎啰哪国于是借兵报仇,正当他与宜男国王叙旧欢会之际,敌军已打破国都杀入后宫。逃跑中他与国王失散,为乱军拿获,被众军士轮流宿奸,昏死过去。苏醒后始悔恨诸多苦难,均为美貌所招,挣扎前行,得遇如来。如来指出他本是教下美容尊者,因恃色调戏维摩神女,堕落丑陋果,又题词怨天,至今淫魔作祟已了,遂命净心天王为之洗腑净脏,割除孽根。他一梦醒来,容貌仍如梦中,大为惊骇,遂入山修行,后成仙而去。
本书和《弁而钗》,可视之为姐妹篇,两者皆以龙阳小官为描写对象,立意则大不相同。此书不是称颂“佳话”,却在说明“男窃女淫,深犯阴阳之忌;女颦男效,大乱乾坤之纲”,特别是花、雪集,集中揭露龙阳小官的鬼蜮伎俩甚至将其和妓女相比,更为低下鄙劣。
此书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已遭禁,但未见明文(见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有文献可查者,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按察使裕谦设局收禁小说,包括本书(见余治《得一录》),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抚、学政禁书,本书也在禁中(见《劝毁淫书征信录》),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又一次禁毁(见《江苏省例藩政》)。
目次:
风集
第一回书房内明修栈道卧榻上暗度陈仓
第二回韦律才痛哭流涕王谦又卧柳吞花
第三回孙宜之才名卓荦虢里咀巧计迷心
第四回杨花趁口遭磨折泰山压顶送残生
第五回雪深怨锄强扶弱报大德转劫投胎
花集
第一回薄情子钱塘观相成阳公幽谷传奇
第二回谢公绰财尽情疏张方伊忠告善道
第三回弄儿奇计笼彦士淫妇怀春惜落花
第四回柳艳妪输身求乐淫工巧怜才赠金
第五回熊耳山诛叛伐逆和风镇报怨酬恩
雪集
第一回男儿谋夺青楼宠龟奴计采后庭花
第二回伊人爱平康撒奸祁闇如青楼刮目
第三回商子鼎仗义疏财伊自取亏心短行
第四回羽敏朋友且周急苹娘骨肉起炎凉
第五回尘埃中物色英雄画锦堂分明德怨
月集
第一回钮子俏题词问天圆情老阐明因报
第二回五汉顿更恶面相美容便受特封赠
第三回宜男池求嗣佳遇虎啰哪救驾逞凶
第四回毓阴茅颠倒姻缘呼雷驳无心佳会
第五回迷中不解两世因觉来顿悟三生则
H1宜春香质H。推荐。爱诗词网。《宜春香质》简介|鉴赏全称《新镌绣像批评宜春香质》,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五回,共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广芙蓉僻者评”,“般若天不不山人参”。作者为明末人,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弁而钗》条。存笔耕山房刊本,无序跋及刊刻时间,有图,甚精,每回一幅,但缺雪集第五回、月集三至五回者,实存十六幅。正文半页8行,行18字。每回末有评语一至三条不等,分别署“芙蓉僻者评”、“自评”、“般若天不不山人评”。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另有旧刊本,亦有图,正文半页9行,行18字。书的写作与刊刻时间,一般断为明崇祯间,所写为明朝之事,字体版式亦类明版,以风、花、雪、月名集,又与崇祯四年所刊的《鼓掌绝尘》相同。至目前,仍未见有其他书如此名集者。但本书花集写和宾王迷恋小官单秀言并受其害,提到辽阳失陷,事在天启元年(1621),和宾王因之谋官报仇。书中又写他居官三十年,归隐三年后羽化飞升。倘此可据,则当写于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后。书中全未涉及鼎革之事,三十三年之数,或仅泛泛交代后事而已。录以备考。此书每集演一故事。风集叙苏州虎丘一富家子弟孙义,字宜之,修容雅淡,体态妩媚,年方十二,在塾馆读书,背着老师与同学嬉戏,引起兴趣,回家后让童仆筠童与己同睡,自献后庭,又假冒筠童,与其三兄厮混。到十四岁时,老师换了个少年秀才,好“南风”,他便主动相就,甚至答应馆中十八个同学轮流冲突,被讥为“以父娘之遗躯,恣狂童之狭邪,虽娼优隶卒所不屑者”。自觉无颜,遂改名孙义,私自到书生王谦又家做伴读,实为男宠,随之去杭州。因受贼盗光棍所骗,与之同宿,为谦又所鄙,谦又赠他银两,将他送返苏州,路上被诸光棍半路拦住。他们既要取乐,又要骗他的钱。独妓女曹娥真心与之相好,借银赎身,愿意跟他在一起生活。谁知孙义又被骗卖到“扬花套”中作男妓,辗转至京师,又搭上一伙进京捐官的骗子。这伙骗子常让他到当铺当物。赎当时假称少一金杯,令他去讨,当铺不承认,致动手脚,诸骗子假作着伤,将其害死,以尸讹当铺万余两银子,将其棺木弃于土地庙中,分赃捐官而去。孙义冤魂不散,诉于吕洞宾,吕告之报仇尚赖王谦又。王后中进士,选授开封府四府,听了孙冤魂哭诉,请高僧将其棺木焚化,骨灰送归苏州。害孙义的两骗子正在池属下为官,他招孙义之魂与之对证,将其惩处。时曹娥已赎身独居,为孙义生一子,他又将其母子接往苏州孙家。孙义为报他大德,转生为其子。花集叙南直松江府南翔一小官单秀言,小字迎儿,生得丰姿娇倩,性情狐媚。他轻情重财,避冷趋炎,曾遇一道士,学会运气提精、采阴补阳诸法。在杭州客店,古董商谢裕为他姿色所迷,与之打得火热,不长时间,资金荡尽,他便翻脸不顾,声称:“我你交以财色,色衰尔自弃我,财尽我自掉臂。”杭州薄其为人,他便贩货去山东,寓于和风镇张另才招商店中。遇毫州富商和宾王,便与张另才串通将和勾引上,讨得和的欢心,为之置买房屋,开张店铺,交他经营。和去毫州料理商务,财物也都交他保管,他都占为已有。辽阳一豪杰铁一心,因辽阳失陷,携巨资与爱妾柳艳姬入关到和风镇定居。单秀言将和宾王的房子以高价典给铁生,见艳姬貌美,下功夫将其勾搭上手。又买通人诬告铁生为响马,将铁押解出境,并欲于路上谋害。铁生得人透信逃走,至京师投献兵部,做了守备。和宾王回毫州后,因遭火灾,资财荡尽,再回和风镇。迎儿翻脸不认,并欲相害,宦家小姐汪巧英怜其不幸,女扮男装与之相会,赠马匹银两,助其逃走。宾王自此发愤读书,得中进士,入翰林。值山东白莲教作乱,因他谙熟经济,被委为山东采访使,带兵前往平定。铁守备正是其属下,商人谢裕因破产亦投在军中。乱平后,大军至和风镇,宾王命谢裕带人将单秀言、柳艳姬等捉拿,交已升为总兵的铁一心惩处,铁将单、柳处死。和经山东巡抚做媒,与汪巧英成婚。雪集叙淮安府山阳县一小官伊自取,字人爱,生得眉清眼媚,体秀容娇,整日借献豚骗钱。当地一盐商商新,字子鼎,家资富有,为人慷慨豪爽,与妓女祁文相好,又好“南风”。小伊便与祁龟合谋,假作祁文表兄,当商新来妓院时,与之勾搭。上手后,谎称与祁文本是夫妻,道官司妻被官卖到祁龟处,引起商新的同情。商新以八百金代祁文赎身,并将自己一处房屋让给其“夫妻”居住。祁文本鄙薄小伊的无品无行,又敬重商新慷慨志诚,欲揭露其阴谋,并以身相托。而商新自为其赎身后,将之视为朋友之妻,绝不往来沾染。小伊一心盘算商新的财物,祁文时加劝阻,小伊便把她骗卖给外地妓院,自己盗得房契银票后,将房卖掉逃走。商新在与小伊相处中,见其人品卑劣,后亦很少往来。因遭兵火,盐场资财荡尽,诸家讨债,商新翻检秘笥,始发现受骗,家中房屋器物均为债主瓜分,竟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听说小伊在城中开店,前去讨取,被其指使人棍棒打出。祁龟见之,尚留一酒一饭,赠些散碎银两。商有一妹嫁在南京,其穷友成羽敏资助他盘缠去南京求接济,其妹翻脸不纳。落魄中遇好友符芝,助其读书应考,得进学、中举。进京会试途中过临清,为友人拉至妓院,恰遇祁文。商新以为祁文与小伊狼狈为奸,对之只言落魄,不讲中举。祁文则尊之为恩公,尽诉小伊行径,并说自己积有资财,已得赎身,愿助其读书上进。商言将进京纳监,她便以百金相赠。商中进士,选为许墅关主事,上任途中,仍以布衣会祁文。祁文将全部资财拿出,愿与同归,商遂携之上任。小伊此时已将骗来的钱财挥霍殆尽,闻商新得官归来,自缢而死。月集叙温陵秀士钮俊,极富才学,相貌却极丑,同窗都不愿与之往来。他心中不平,怨老天不公,写词责问,梦遇提情教主,为之改换容貌,得以考中宜男国状元。此国均为男子,行南风,钮得国王宠幸,册为正宫。他艳名远播,引起虎啰哪国兴兵争夺,遂只身逃避于圣阴国。该国均为女子,他被国王接入后宫,一住五年,使国王、王后、宫女均因之有孕,后送归。此前宜男国王因不见他,兴兵灭了虎啰哪国,虎啰哪国于是借兵报仇,正当他与宜男国王叙旧欢会之际,敌军已打破国都杀入后宫。逃跑中他与国王失散,为乱军拿获,被众军士轮流宿奸,昏死过去。苏醒后始悔恨诸多苦难,均为美貌所招,挣扎前行,得遇如来。如来指出他本是教下美容尊者,因恃色调戏维摩神女,堕落丑陋果,又题词怨天,至今淫魔作祟已了,遂命净心天王为之洗腑净脏,割除孽根。他一梦醒来,容貌仍如梦中,大为惊骇,遂入山修行,后成仙而去。本书和《弁而钗》,可视之为姐妹篇,两者皆以龙阳小官为描写对象,立意则大不相同。此书不是称颂“佳话”,却在说明“男窃女淫,深犯阴阳之忌;女颦男效,大乱乾坤之纲”,特别是花、雪集,集中揭露龙阳小官的鬼蜮伎俩甚至将其和妓女相比,更为低下鄙劣。此书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已遭禁,但未见明文(见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有文献可查者,道光十八年(1838)江苏按察使裕谦设局收禁小说,包括本书(见余治《得一录》),道光二十四年(1844)浙江巡抚、学政禁书,本书也在禁中(见《劝毁淫书征信录》),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又一次禁毁(见《江苏省例藩政》)。目次:风集第一回书房内明修栈道卧榻上暗度陈仓第二回韦律才痛哭流涕王谦又卧柳吞花第三回孙宜之才名卓荦虢里咀巧计迷心第四回杨花趁口遭磨折泰山压顶送残生第五回雪深怨锄强扶弱报大德转劫投胎花集第一回薄情子钱塘观相成阳公幽谷传奇第二回谢公绰财尽情疏张方伊忠告善道第三回弄儿奇计笼彦士淫妇怀春惜落花第四回柳艳妪输身求乐淫工巧怜才赠金第五回熊耳山诛叛伐逆和风镇报怨酬恩雪集第一回男儿谋夺青楼宠龟奴计采后庭花第二回伊人爱平康撒奸祁闇如青楼刮目第三回商子鼎仗义疏财伊自取亏心短行第四回羽敏朋友且周急苹娘骨肉起炎凉第五回尘埃中物色英雄画锦堂分明德怨月集第一回钮子俏题词问天圆情老阐明因报第二回五汉顿更恶面相美容便受特封赠第三回宜男池求嗣佳遇虎啰哪救驾逞凶第四回毓阴茅颠倒姻缘呼雷驳无心佳会第五回迷中不解两世因觉来顿悟三生则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雪。推荐。爱诗词网。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析】这是散文诗集《野草》中极优美,极富哲学意蕴的一篇。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自然美,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之美。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其时,北京正值隆冬,常有纷飞的雪和迅疾的风。而且这“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因为它们是由雨滴“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不像“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这种冰冷的,坚硬的雪花。因此引起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其中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情。先看“江南的雪”。作者将魂牵梦绕的情愫化在对故乡冬雪的回忆、赞美之中。南方之雪温润轻柔,落在长青的大地上,预示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里作者以“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喻南国的雪,不仅写出了雪的“滋润美艳”,更活脱脱凸现了江南雪冬的蓬勃生机。接着写雪野中的花草,将那一片白雪作背景,浓墨重彩地着上“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和“冷绿”,再赋予准确传神的形状:“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的”蜡梅花和支楞楞的“杂”草——呵呵,真是美不胜收了。再往下由静而动,忆及冬花上采蜜的群蜂。作者分明看见忙碌飞动的蜜峰,听得嗡嗡的闹声——在故乡的雪野中。不论蜜蜂们冬季“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也不论这一“看”一“听”跨越了多少时间空间,上述景象都是江南雪野给予作者的最真实、深切与不可忘怀的感受。春天是否不仅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童年的写照呢?江南雪野中假如只有红白黄绿的花草以及印象中的穿梭忙碌的嗡嗡群蜂,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似乎还不够浓。于是,在作者笔下,自然涌出七八个塑雪罗汉的孩子。那些可爱的呵着手的孩子,那一双双可爱的冻得通红的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人类的“春之声”就这样和谐地织入了自然的旋律之中。这冬雪带给人们的生气又岂止影响于孩子:“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句简单平常的话,在这里却多么有意味、多么亲切。因为此刻他不也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孩子吗?江南的雪野不是也拥抱着他尽管他已是一个“父亲”了吗?对这些自然之子的作品雪罗汉,作者层层写下去:身子洁白、明艳、闪闪生光,龙眼核的眼珠,和极富情趣的“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涂成的嘴唇。江南的雪再次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江南的冬季日间夜间气温在零上零下,雪罗汉化了又结、结了又化,“终于”使他成为“不知算什么”了。而作者的思绪也移回北方。严寒与干燥所造就的“朔方的雪花”可不像江南的雪那么“滋润美艳之至”,他们“却永远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是作者对北方的雪所作的极富感情的描写、歌吟和思索,带着壮阔的思绪和深沉的情怀。在茫茫雪野中,晴空朗日下,刺骨的旋风呼啸着卷起干雪又把他们从半空撒下,万千雪粉无一不在蓬勃地奋飞,折射出闪闪的阳光。到过北方的人多会看到这种雪景。全文最后两段很短,却慧眼独具,完全摆脱了景物的描绘,这是作者心象的披露,也是常人难以想到的:但一经作者点破,读者也会感受到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如何“闪闪地旋转升腾着”,于是,心中会为崇高的美感而震撼,身心会随之而升华。是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朔方的雪,难道还不孤独吗?它不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又是什么?如果说本文描写江南的雪笔墨较多,色彩明丽,意象优美动人,那么后三分之一笔触洗练道劲,色彩虽然单一但却令人眩目,在广阔与严寒的天地间造就出令人惊心动魄的意象: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我们喜欢江南雪冬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袭人的生机;我们更深深地与朔方的飞雪产生共鸣。作者让这些死去的雨富于动态:“蓬勃地奋飞”,富于色彩“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而“像包藏火焰的大雾”则既富于动态又富于色彩,同时“大雾”却能“包藏火焰”,更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搏动与战斗不已的精神。在后三分之一不足二百字的篇幅中,作者不惜三处写到“旋转而且升腾”、“旋转而且升腾地”和“旋转升腾着的”,它们不仅构成响亮与流动的匀律,更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寄托了作者奋飞的激情。那顽强地飞舞的闪烁的朔方的雪,是由雨变成的,它不就是死掉的雨,即“雨的精魂”吗?“死”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寂灭,它毋宁说是赋予生命以另一种形态。通过死掉的雨、雨的精魂,表现出“死”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成为促使生命实现的内在动因。也许可以说,朔方的雪折射出的不只是阳光,也包含作者对生生不已的生命、生死所作的哲学思考。它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青春(社会的与自然的)之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斗争的执着,对人生的睿智与深刻的思考。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但“连续的睛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朔方的雪”却“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那么掩卷遐思,“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究竟单调与否,幸运与否,人们自然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而作者这种别致的开头,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墓园挽歌。推荐。爱诗词网。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只听见嗡嗡的甲虫转圈子纷飞,昏沉的铃声催眠着远处的羊栏。只听见常春藤披裹的塔顶底下一只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怪人家无端走近它秘密的住家,搅扰它这个悠久而僻静的领土。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使山鸣谷应的猎号再不能唤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在他们,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忙碌的管家妇不再会赶她的夜活;孩子们不再会“牙牙”的报父亲来到,为一个亲吻爬到他膝上去争夺。往常是:他们一开镰就所向披靡,顽梗的泥板让他们犁出了垄沟;他们多么欢欣的赶牲口下地!他们一猛砍,树木就一棵棵低头!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默默无闻的运命;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门第的炫耀,有权有势的煊赫,凡是美和财富所能赋予的好处,前头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骄傲人,你也不要怪这些人不行,怀念没有给这些坟建立纪念堂,没有让悠长的廊道、雕花的拱顶洋溢着洪亮的赞美歌,进行颂扬。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一双手,本可以执掌到帝国的王笏或者出神入化的拨响了七弦琴。可是知识从不曾对他们展开它世代积累而琳琅满目的书卷;贫寒压制了他们高贵的襟怀,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的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糊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至于你,你关心这些陈死人,用这些诗句讲他们质朴的故事,假如在幽思的引领下,偶然有缘分,一位同道来问起你的身世——也许会有白头的乡下人对他说,“我们常常看见他,天还刚亮,就用匆忙的脚步把露水碰落,上那边高处的草地去会晤朝阳;“那边有一棵婆娑的山毛榉老树,树底上隆起的老根盘错在一起,他常常在那里懒躺过一个中午,悉心看旁边一道涓涓的小溪。“他转悠到林边,有时候笑里带嘲,念念有词,发他的奇谈怪议,有时候垂头丧气,像无依无靠,像忧心忡忡或者像情场失意。“有一天早上,在他惯去的山头,灌木丛、他那棵爱树下,我不见他出现;第二天早上,尽管我走下溪流,上草地,穿过树林,他还是不见。“第三天我们见到了送葬的行列,唱着挽歌,抬着他向坟场走去——请上前看那丛老荆棘底下的碑碣,(你是识字的)请念念这些诗句”:墓铭 这里边,高枕地膝,是一位青年,生平从不曾受知于富贵和名声;知识可没有轻视他生身的微贱,清愁把他标出来认作宠幸。他生性真挚,最乐于慷慨施惠,上苍也给了他同样慷慨的报酬: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别再想法子表彰他的功绩,也别再把他的弱点翻出了暗窖(它们同样在颤抖的希望①中休息),那就是他的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卞之琳译)注释:①“颤抖的希望”,是因为基督教义认为世界末日即最后审判日,届时死人都得从坟墓里起来接受审判。【赏析】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的“墓园派”诗人。格雷写诗,量少却质精。他最优秀的诗篇,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而不是行动、重个人冥想而不是大众狂欢的特征,语言优雅而较少雕琢,流畅却不显得松散,明晰却充满韵味。《墓园挽歌》正是这样一首诗歌。这首挽歌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时的好友理查德·威斯特。虽然中学毕业以后,格雷上了剑桥大学,威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而是书信往来不断。1642年,威斯特不幸去世,格雷备受打击,准备撰写挽歌,寄托哀思。这一写,便历经多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具体个人的哀思,而是通过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诗歌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情怀,与当时英国社会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情感体验相呼应,体现了一代人的情绪。19世纪的作家斯温伯恩曾说,以悼亡诗而论,格雷的这首诗歌在今后的世世代代里将永远无可置疑地占据鳌头,就连对格雷存有偏见的约翰逊,也对该诗赞不绝口。可以说,《墓园挽歌》是英语诗歌中最有吸引力又最耐读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开头三节,格雷首先进行设景:黄昏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民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诗人孑然立于墓地。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远处的铃声“昏沉”作响、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此情此景,此声此音,无不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尤其是第一句“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格雷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点出了他在墓园冥思的下文。在紧接其后的四节诗歌里,格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粗鄙”、清贫,却也过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他们长眠于此,默默无语。在随后四节诗歌里,格雷提出了死亡面前贫富均等的思想。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但“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权力和财富并不能改变死神的意志。即使他们还要用“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因为这些身外的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死亡是众生同赴的归属,在死亡面前,权贵们不再有傲慢的资本,他们与那些生时勤俭朴实、死后墓地简陋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止的宿命。在对权贵和虚荣进行谴责和嘲讽之后,格雷把同情的笔锋转向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没有投生到条件良好的家庭,被“贫寒”剥夺了学习和造就的机会,因而无法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或许,正是在这些“粗鄙”的农民当中,有不亚于弥尔顿的诗歌天才,有强过汉普敦和克伦威尔的领袖人物,但现实的境况却压制了他们走向“光荣的道路”的可能。他们好似深埋在海底的“晶莹皎洁的珠宝”,或者在荒野上独自“吐艳”的花朵,遭命运无情地埋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相当不幸。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不幸,帮助他们“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他们没有“雄心”、“豪华”、“荣誉”、“谄媚”和“知识”,他们在“贫寒”中保留了自己的纯真本性。正所谓无权也无罪,地位低下,未尝不是一种福佑。在最后九节诗歌里,格雷对自己死后的情景展开了联想。有朝一日,偶然的缘分也许会将一位同样对往者心存感念的“幽思”之人引领到他的墓前。这位有心人可能会对他产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的乡下人”打听他的生平。于是,我们通过“白头的乡下人”的描述,看到了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曾踏着“露水”去“会晤朝阳”,曾在午后“懒躺”在一棵“老根盘错”的山毛榉树下,也曾“转悠到林边”排遣自己的情感。他就像接下来的墓铭中概括的一样,远离尘世虚荣,“生性真挚”,“乐于慷慨施惠”,最后投入“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全诗一共三十二节,每节由四行五音步抑扬格的诗句组成,押abab式的交韵,结构匀称,节奏齐整,韵脚严格,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文雅气质。诗歌中不时出现的“雄心”、“豪华”、“荣誉”、“知识”之类的人格化抽象名词,也体现了古典主义作家们力图将具体事物扩展为普遍品质、表达“永恒真理”的用意。但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外衣之下,《墓园挽歌》传达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对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正是从《墓园挽歌》开始,英国诗歌才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被感情或感受所取代。(蔡海燕)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闻道欲来相问讯作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意映卿卿如晤
与妻书林觉民。推荐。爱诗词网。意映卿卿如晤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②。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日后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③,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④。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⑤,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二十六夜四鼓⑥,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注释】①意映:作者妻子陈意映。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对女方的称呼。如晤:古代书信习用语,如同面对面。②太上:指境界最高的圣人。③心电感应:近代,有一些人接触了西方电学,便用电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④的的:的确。⑤巾短:此书信写在一条白巾上,故说“巾短”。⑥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是“辛亥”,即1991年,作者笔误。念,通“廿”,二十。四鼓,四更。【鉴赏】本文选自《广州三月廿九革命史》(民智书局1926年版),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留给妻子的绝笔书,写于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阴历三月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在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受伤,被捕,后从容就义,年仅25岁。《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信中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如果没有全民的解放,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幸福,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要服从革命的需要。在信中,作者强烈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以及希望妻子对自己献身的事业能理解。明白“吾至爱汝,吾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是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这种献身行为,完全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言。在个人的生命、爱情以及国家的自由中,没有什么比争取人民的自由价值更高。信中在表现夫妇纯洁炽热的爱情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在袒露革命者的胸襟时,则豪情壮志,感人至深。诚如鲁迅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诀别作书时,夫妻之间那令人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纷纷涌入笔底。但作者又是理智的,笔墨中又饱含着他对革命、人生的崇高信念。理贯于情,情中见理。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作者:黎宝瑛,汤克勤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502-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