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朗读

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唯物史观。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备科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他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对于创立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结合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对于坚持、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虽然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史;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抽象的,一般社会是不存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最终动力源泉和最根本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证明,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社会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亡;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它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阶级斗争、国家以及社会革命均已不是原来意义的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它主要表现为人民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革命已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进化的一种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地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言:经过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它的社会历史观,后者是它的一般宇宙观,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列宁指出:“在这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列宁选集》第2卷,第322-323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改造旧哲学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二者相互贯通、互为前提。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考察社会历史过程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没有唯物辩证的观点就不会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辩汪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已内在包含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考察,如对社会是特殊物质运动形态的认识、对意识的社会本质的认识、社会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证等,都是如此。所以,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不可能形成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发展的客观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的认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还没有产生完整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哲学臻于完善。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严整完备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指南,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

宋词典故·广厦千间

【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

()

【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洗衣服的村女们回来了;荷叶左右晃动,打鱼的小船穿过荷丛,顺水而下。浣:洗。莲:荷。上下句均为因果倒装的句式,这样更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韵味,富有音乐美。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林中喧声闹语,行人欢步;水上草叶纷披,舟船穿行。亦用以形容乡村安宁祥和的生活情景。[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今天的李坑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了……水乡的诗意也许只在我们这些看客浮光掠影的匆匆行走中才得以洋溢,而这里的年青一代,也许仅仅是为了将来不用尽日泡在水中用力摔打着衣服,不用终日播种捕鱼,纷纷离开了这里,到外面去寻找他们眼里更精彩的一切去了。(袖袖《乡关何处——婺源记游》)【鉴赏】竹林中听得一阵喧闹之声,那是浣纱的女子成群结队地归去。看那池塘中莲花微微一颤,是晚归的渔舟悄然而下。诗句描绘了日暮时分人们陆续离开山中的情景。诗人并没有直接看到他人的离去,而是调动各种感官展开联想:先是听觉捕捉到了竹林中的喧闹声,便明白这是浣纱女结伴归去;再是视觉觉察到池塘中莲花的轻轻颤动,便想到这是渔舟在池塘里渐渐飘远。这种别具匠心的写法,使得诗人和其他人不但没有照面,反而像是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读来令人感到其他人的活动不仅没有对山中的宁静产生破坏,反而凸显了山中傍晚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平和。【全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诗歌。作者王维。选自《王右丞集》。王维晚年信奉佛教,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这首诗描写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村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隐逸生活的喜悦之情。本诗的写作特色在于景物描绘。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常是“以画法为诗法”的。他精心选取了最富特征的几个镜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朴实无华的素描笔法突出地表现,形成了明净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动词的对举,也别具情韵。此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中肯。

()

典源出处《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

“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族人民每年盛夏季节在草原上举行的民间集会。届时,各地优秀的“阿肯”(民间歌手)汇聚在一起进行弹唱。附近的牧民们赶着畜群,带着帐篷,纷纷前来参加。人们畅饮醇香的马奶酒,围坐在平展的草原上,听阿肯弹唱。远近草原上的阿肯在这里大显身手。弹唱时怀抱冬不拉,边弹边唱,有对唱、合唱和独唱,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曲调悠扬婉转。除弹唱传统的一些叙事诗外,还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使弹唱内容更丰富,时代精神更强烈,调子也更欢快、明朗。弹唱比赛时,进行对唱,互问互答,以检验阿肯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才华。如果一方答不上,就得让出,由另一阿肯接着对答。这时,有些优秀的阿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一首首新的歌曲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这种对唱常常吸引更多的人,通宵不倦,唱到最后的便是胜者,哈萨克人更为崇敬这样的阿肯。

关于这种集会的由来,在哈萨克民间有个优美的传说:很早以前,阿勒泰草原有位美丽的放牧姑娘,常在野外弹着冬不拉,唱着思念恋人的歌。当地头人见她人才出众,要逼她成婚,姑娘不答应,每天不吃不喝,弹琴唱歌。凄惨而悲痛的弹唱声夜夜传入牧民的住处。婚期这天,突然从远方跑来一匹骏马,驮着姑娘直向天空飞去,这匹骏马就是她的情人变的。他们在天上纵情弹唱。后来,姑娘舍不得离开草原,便把手里的冬不拉扔下来。这冬不拉变成无数个落在哈萨克人手中。这却气死了头人。于是,人们情不自禁高歌漫舞。从此,哈萨克牧民每年盛夏都要欢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以示对这位姑娘的怀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艺人“阿肯”的弹唱会。在集会时,除弹唱外,还要举行赛马、叨羊、姑娘追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