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杨炯·从军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
【注释】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此指代主将。凤阙: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为长安之标志,故常借指长安,亦代指皇宫。龙城:汉时匈奴祭天之所,故址在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此借指敌方要地。③凋:凋落。凋旗画,意为使旗帜上的绘画黯然失色。④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鉴赏】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固原、庆阳(在今甘肃省东部)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借乐府旧题作此诗,抒发了投笔从戎的爱国理想。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谨,沿着边情告急——京城出师——围敌激战这一进程,插入了作者的言志抒怀。首句写边关告急,用笔精练而形象。古代烽火台上点火报警,按敌情轻重增减火把数量,一把火报到所管州县,二把火以上才上报京城。“烽火照西京”,把边塞烽火与遥隔千里的西京(长安)用一“照”字相连结,不仅表示边情已报到京城,而且形象地显示出烽火相逼的紧迫态势。第二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因“烽火”而内心不平静,开启下面出师、围敌、激战这些男儿报国的场面,为抒情言志作了铺垫。最后两句与“心中自不平”紧相照应,这“不平”发为诗人的心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一场苦战、恶战的场面之后,再表达投笔从戎的决心,更加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矢志报国、不计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注意的是,“宁为百夫长”与“牙璋辞凤阙”也暗相照应。牙璋,古时发兵所用的兵符,有两块,分掌于皇帝和主帅手中,这句指主帅受命后,辞别凤阙,率师出征的威风场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这句透露出诗人非为“牙璋”威权所动,甘作最低级军官,但求报国的心迹。可见,这首诗描述事件进程,一环扣一环;言志抒怀,前后紧相照应;且事件描述与抒怀言志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侧写。唐代边塞诗中,多有朔风冰雪、军旗战鼓等描写,此诗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通过风、雪、旗、鼓的描写,衬出了“铁骑绕龙城(敌人巢穴)”战斗的激烈艰苦。漫天大雪使军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呼啸的北风掩不住战鼓雷鸣。“风雪”这一自然环境与“旗鼓”这一军旅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场苦战恶战的情景跃然纸上。唐人张说谓杨炯“文思如悬河注水”(《旧唐书·杨炯传》),观此诗,铿锵刚健,慷慨激越,确如此说。
文章作者:薛新力
从军行 杨炯。推荐。爱诗词网。爱国诗词鉴赏《杨炯·从军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①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注释】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此指代主将。凤阙:汉武帝于长安造凤阙,为长安之标志,故常借指长安,亦代指皇宫。龙城:汉时匈奴祭天之所,故址在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此借指敌方要地。③凋:凋落。凋旗画,意为使旗帜上的绘画黯然失色。④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鉴赏】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固原、庆阳(在今甘肃省东部)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借乐府旧题作此诗,抒发了投笔从戎的爱国理想。这首诗结构十分严谨,沿着边情告急——京城出师——围敌激战这一进程,插入了作者的言志抒怀。首句写边关告急,用笔精练而形象。古代烽火台上点火报警,按敌情轻重增减火把数量,一把火报到所管州县,二把火以上才上报京城。“烽火照西京”,把边塞烽火与遥隔千里的西京(长安)用一“照”字相连结,不仅表示边情已报到京城,而且形象地显示出烽火相逼的紧迫态势。第二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因“烽火”而内心不平静,开启下面出师、围敌、激战这些男儿报国的场面,为抒情言志作了铺垫。最后两句与“心中自不平”紧相照应,这“不平”发为诗人的心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一场苦战、恶战的场面之后,再表达投笔从戎的决心,更加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矢志报国、不计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注意的是,“宁为百夫长”与“牙璋辞凤阙”也暗相照应。牙璋,古时发兵所用的兵符,有两块,分掌于皇帝和主帅手中,这句指主帅受命后,辞别凤阙,率师出征的威风场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这句透露出诗人非为“牙璋”威权所动,甘作最低级军官,但求报国的心迹。可见,这首诗描述事件进程,一环扣一环;言志抒怀,前后紧相照应;且事件描述与抒怀言志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首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侧写。唐代边塞诗中,多有朔风冰雪、军旗战鼓等描写,此诗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通过风、雪、旗、鼓的描写,衬出了“铁骑绕龙城(敌人巢穴)”战斗的激烈艰苦。漫天大雪使军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呼啸的北风掩不住战鼓雷鸣。“风雪”这一自然环境与“旗鼓”这一军旅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场苦战恶战的情景跃然纸上。唐人张说谓杨炯“文思如悬河注水”(《旧唐书·杨炯传》),观此诗,铿锵刚健,慷慨激越,确如此说。文章作者:薛新力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自称臣是酒中仙。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名岂文章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终军请缨。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释义用法汉代终军奉使南越,说其王归汉,终军表示,只要给自己一条长带,就可以把南越王缚来阙下。后用此典表示志在报国,请命出征杀敌。用典形式【长缨】宋·陆游:“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明·陈子龙:“昔日长缨怀壮志,此时白羽公当挥。”【系虏】唐·元稹:“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请缨】唐·杜甫:“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明·沈明臣:“谁道虎头非将种,请缨从古是书生。”明·何景明:“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长绳缚】明·沈周:“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吊终军】宋·苏轼:“且向东皋伴王绩,未遑南越吊终军。”【问长缨】宋·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系南越】唐·魏征:“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清·陈至言:“请缨系南越,无路痛书生。”【终军愤】明·李攀龙:“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终童志】清·佟世临:“请缨慷慨终童志,赋鹏沉沦贾傅年。”【持长缨】宋·周邦彦:“曷不持长缨,取虏报县官。”【挥长缨】清·黄景仁:“夕不家宿辞帝城,式董戎寄挥长缨。”【请长缨】唐·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明·黄洪宪:“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清·张景祁:“追思燕颔勋名,问谁投健笔,更请长缨?”【请缨日】宋·陆游:“慷慨知非请缨日,推移忽及挂冠年。”【请缨手】金·元好问:“爱惜平生请缨手,一蓑休忆弄秋江。”【南越书生】清·黄鷟来:“伊吾壮士思鸣剑,南越书生快请缨。”【终军请缨】唐·杜牧:“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清·叶衍兰:“簪绂乐升平,终军漫请缨。”【请缨北阙】宋·陈师道:“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请缨系粤】宋·刘克庄:“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长缨系单于】宋·乐雷发:“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
【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别意与之谁短长。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请你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别意:别情,离别时产生的情意。【例释】用以形容离别引起的愁情绵延不断。[例]一向以豪放达观著称的李白,也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名句,离别时忧愁怅惘的情感,如同东流之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赵丽宏《别情》)【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惟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帖。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清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集》)。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杨柳阴阴细雨晴。推荐。爱诗词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适值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树上的残花也已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叫的黄莺。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图画。杨柳深暗,细雨濛濛,残花落尽,流莺飘飞,这一连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阑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残中悄悄离去。诗句的题旨是写春残,但绝无内涵俱现的叙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蕴。武元衡“春兴”“全唐诗”第3571页。繁体:“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適值細雨初晴,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樹上的殘花也已落盡,露出瞭在枝頭啼叫的黃鶯。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圖畫。楊柳深暗,細雨濛濛,殘花落盡,流鶯飄飛,這一連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闌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殘中悄悄離去。詩句的題旨是寫春殘,但絕無內涵俱現的敘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蘊。武元衡“春興”“全唐詩”第3571頁。拼音:“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KuoZhiXiYuChuQing,YangLiuDeYanSeYiJingYouChuChunDeEHuangNenLuZhuaiWeiYiPianCuiLu。ShuShangDeCanHuaYeYiLaJin,LouChuLeZaiZhiTouTiJiaoDeHuangYing。ZheShiYiFuMuChunDeJingWuTuHua。YangLiuShenAn,XiYu濛濛,CanHuaLaJin,LiuYingPiaoFei,ZheYiLianChuanYiXiang,BiaoMingChunSeYiLanShan,ChunGuangYiZaiLiuAnHuaCanZhongQiaoQiaoLiQu。ShiGouDeTiZhiShiXieChunCan,DanJueMoNeiHanJuXianDeXuShu,QuanJieYouTeZhengXingDeJingWuQuSheDeFanYing,SuoYiXingXiangErHanWen。WuYuanHeng“ChunXing”“QuanTangShi”Di3571Xie。
【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注】日落黄昏,拄着手杖站在柴门边;迎着晚风,静静倾听蝉儿一声声的鸣叫。幽居山林,超脱尘俗;迎风倚门,闲听蝉声,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全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此处指秀才裴迪。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此处指诗人自己。【翻译】诗的大意是,寂静冷落的山逐渐变成深绿色,秋水一天天缓缓流动。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之外,傍晚习习的秋风传来了知了的鸣叫声。渡口处夕阳即将落下,村庄里一缕炊烟直升而起。又遇上裴迪秀才刚喝醉了酒,在我面前狂放地歌唱起来。全诗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状物写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秋天里村庄的多种景物,宛如一幅线条明晰的图画。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读此五律,足见评语不虚。【赏析】辋川,水名,在今天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诗题中的裴迪,唐代诗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他也曾居终南山,与王维多有唱和。这首诗写辋川别墅的秋景,表现了闲适与隐逸之情。王维诗的景物描写多有独到之处,这首诗写秋景就采用了多种视角和多种层次。第一句是远观。诗人看到远远的一带寒山绿得更浓。从色调上看,这是由嫩绿色变为滞重的青绿色,是秋天特有的景色,也是远观在视觉上造成的特殊印象。第二句是近听。近处的流水潺潺,发出清脆的叮咚声。这又是写听觉造成的印象。以上两句一看一听,一静一动,对比十分鲜明。接下去诗人又展开另一个层次的描绘:他拄着拐杖踱出柴门之外,听到暮蝉在临风鸣叫;抬起头来又看到渡口处的夕阳,村落里飘荡的袅袅炊烟。这里又是听觉和视觉交错,动境和静境结合。于是诗人用他那支生动的多彩的画笔,画出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苍翠的远山,潺潺的流水,暮蝉的鸣叫,落日的余晖,村落里的孤烟……这是一幅淡远、宁静、色彩斑斓的秋意图。它的主调是“静谧”。诗中关于动境的描写:流水声,蝉鸣声,或者只有在极其宁静的氛围中才能细细分辨出来;或者鸣叫声更增加了氛围的宁静。因而它使整个天地显得更加寥廓和静谧。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接舆比裴迪,五柳先生自比,画出了裴迪与自己相处的生动场面。接舆,即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曾被称为“楚狂”。五柳先生即陶潜,曾著《五柳先生传》,后人因以五柳先生名之。狂歌的裴迪,听歌的王维,诗人为这幅秋意图添上了两位隐士,于是画面就更为完整了。这是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颈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尾两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倚仗柴门外。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注】日落黄昏,拄着手杖站在柴门边;迎着晚风,静静倾听蝉儿一声声的鸣叫。幽居山林,超脱尘俗;迎风倚门,闲听蝉声,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全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此处指秀才裴迪。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此处指诗人自己。【翻译】诗的大意是,寂静冷落的山逐渐变成深绿色,秋水一天天缓缓流动。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之外,傍晚习习的秋风传来了知了的鸣叫声。渡口处夕阳即将落下,村庄里一缕炊烟直升而起。又遇上裴迪秀才刚喝醉了酒,在我面前狂放地歌唱起来。全诗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状物写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秋天里村庄的多种景物,宛如一幅线条明晰的图画。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读此五律,足见评语不虚。【赏析】辋川,水名,在今天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诗题中的裴迪,唐代诗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他也曾居终南山,与王维多有唱和。这首诗写辋川别墅的秋景,表现了闲适与隐逸之情。王维诗的景物描写多有独到之处,这首诗写秋景就采用了多种视角和多种层次。第一句是远观。诗人看到远远的一带寒山绿得更浓。从色调上看,这是由嫩绿色变为滞重的青绿色,是秋天特有的景色,也是远观在视觉上造成的特殊印象。第二句是近听。近处的流水潺潺,发出清脆的叮咚声。这又是写听觉造成的印象。以上两句一看一听,一静一动,对比十分鲜明。接下去诗人又展开另一个层次的描绘:他拄着拐杖踱出柴门之外,听到暮蝉在临风鸣叫;抬起头来又看到渡口处的夕阳,村落里飘荡的袅袅炊烟。这里又是听觉和视觉交错,动境和静境结合。于是诗人用他那支生动的多彩的画笔,画出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苍翠的远山,潺潺的流水,暮蝉的鸣叫,落日的余晖,村落里的孤烟……这是一幅淡远、宁静、色彩斑斓的秋意图。它的主调是“静谧”。诗中关于动境的描写:流水声,蝉鸣声,或者只有在极其宁静的氛围中才能细细分辨出来;或者鸣叫声更增加了氛围的宁静。因而它使整个天地显得更加寥廓和静谧。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接舆比裴迪,五柳先生自比,画出了裴迪与自己相处的生动场面。接舆,即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曾被称为“楚狂”。五柳先生即陶潜,曾著《五柳先生传》,后人因以五柳先生名之。狂歌的裴迪,听歌的王维,诗人为这幅秋意图添上了两位隐士,于是画面就更为完整了。这是一首诗、画、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颈两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尾两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形象,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