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
天资,机遇,勤奋
成功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言简意赅的解释:“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季羡林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预期”,是纷杂变幻、错综复杂的。因为每个人时刻都做着各种预期,而这些预期有大有小,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无法事先把握规划。正因为如此,成功的道路各有不同,方法也千变万化,如果一定要总结经验,那么可以给出一个成功的基本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对此,季羡林先生解释说:“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
天资与天才并不等同,天才一般指智商或天赋极高的人,通常百年难得一见,而且大多都发展成为“偏才”,最终不合时宜,被社会和历史淘汰。因此,成功与天才没有直接的联系,世界上各个领域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智商和天赋方面都十分普通,甚至有人智商并不是那么高,但也能成功。
天资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外表到内在,都可以作为成功路上的助力。因而所谓的天资,就是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的特点,擅长运用自己天资的人,就能为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努力朝着天资方面发展,你就有可能成功;而如果无视天资,走了一条自己完全不适合的路,那么你就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美国有一位女会计退休之后闲在家中,有一次去公园慢跑,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跑步,于是每天都去长跑,很快就找到了窍门和感觉,越跑越快,越跑越喜欢。这位女会计回忆自己年少的时候似乎也曾经喜欢过跑步,但是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读大学选了会计专业,一心想要成为成功人士。但她当了会计之后,发现工作枯燥无趣,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熬了30多年终于退休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过。
她重新拾起年少时候的爱好,60岁时还参加了当地的非职业长跑比赛,并轻松地拿到了冠军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泪流满面地说道:“我活了60岁,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天资,结果错失了成为长跑健将的机会。如果我早一点从事长跑,或许可以拿到奥运会冠军的奖杯,那样我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惜我浪费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天资,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因此,客观地正视自己的天资,实事求是地叩问内心,自己究竟有什么优点和长处,最喜欢做什么,发现了天资之后,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职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这样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季老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资,而且这些天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劝告那些稍有成就就自命天才的人,永远不要蔑视别人的天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是一种极其狭隘幼稚的表现,天资这个东西,首先要正视,然后要客观面对,最后也要承认它的普遍存在,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稳步前行。
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勤奋,在人类的优良品质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人,如果离开了勤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连季老这样功力深厚的国学大师,一生也都是在勤奋努力中度过的,即便到了九十多岁,躺在医院病床上,也没有放弃努力读书。
古时有一个人叫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和蜡烛,只能在白天读书。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看见有光亮从窗户缝儿里透进来,起身才发现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非常高兴,因为这光很亮,看书非常合适。于是他马上穿好衣服,把书拿出来,跑到屋外,映着雪光读书。天气十分寒冷,一到手脚快要冻僵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跑一跑,等暖和一些就继续读书。从此以后,只要是下雪的晚上,他就会抓住时机,勤奋读书学习。这种下苦功夫学习的精神,使得他学识进步极快,后来成为一名能干的御史大夫。
还有晋代的车胤,从小就喜欢学习,读书非常努力,但是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灯油供他在晚上读书,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在一个夏夜里,他突然发现萤火虫飞舞起来一闪一闪的,在夜色中尤为耀眼。他想如果把萤火虫放到一起,就可以做成一盏灯,于是就去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到睡觉的帐子里,好像灯光一样亮,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芒读书。他的努力终有回报,后来官至吏部尚书。
这些勤奋的小故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勤奋努力的经历。季老说,他十分欣赏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即便天资很高,也要不断勤奋努力。虽然勤奋的人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都勤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机遇一样不容忽视
“机遇”说起来有些玄乎,因为不容易把握,所以一般人不太注意它。但机遇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具有极大的能量。季老曾坦言,要是当年清华没有派他去德国留学,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就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天资和勤奋的条件下,机遇不同,人生的成就也会不同。
但是,人生中没有平白产生的机遇,也不可能唾手而得,一个人想抓住机遇,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天资和勤奋。如果缺少了天资和勤奋,即便机遇掉入怀中,也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因此,没有天资和勤奋配合的“机遇”,实际上就像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反倒容易使人丧失原本的天资。
对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季老做了分析:天资由“天”说了算,我们没办法左右;而机遇往往是不期而遇、突如其来的,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努力;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勤奋,我们得在这个方面狠下功夫。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是人生预期,第二境是勤奋过程,第三境是最终成功。这其中没有天资和机遇,因为只有勤奋才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季老认为人人都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做事业,这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成功 季羡林。推荐。爱诗词网。季羡林:谈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天资,机遇,勤奋成功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言简意赅的解释:“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季羡林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预期”,是纷杂变幻、错综复杂的。因为每个人时刻都做着各种预期,而这些预期有大有小,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无法事先把握规划。正因为如此,成功的道路各有不同,方法也千变万化,如果一定要总结经验,那么可以给出一个成功的基本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对此,季羡林先生解释说:“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天资与天才并不等同,天才一般指智商或天赋极高的人,通常百年难得一见,而且大多都发展成为“偏才”,最终不合时宜,被社会和历史淘汰。因此,成功与天才没有直接的联系,世界上各个领域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智商和天赋方面都十分普通,甚至有人智商并不是那么高,但也能成功。天资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外表到内在,都可以作为成功路上的助力。因而所谓的天资,就是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的特点,擅长运用自己天资的人,就能为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客观正视自己的天资,努力朝着天资方面发展,你就有可能成功;而如果无视天资,走了一条自己完全不适合的路,那么你就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美国有一位女会计退休之后闲在家中,有一次去公园慢跑,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跑步,于是每天都去长跑,很快就找到了窍门和感觉,越跑越快,越跑越喜欢。这位女会计回忆自己年少的时候似乎也曾经喜欢过跑步,但是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读大学选了会计专业,一心想要成为成功人士。但她当了会计之后,发现工作枯燥无趣,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熬了30多年终于退休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过。她重新拾起年少时候的爱好,60岁时还参加了当地的非职业长跑比赛,并轻松地拿到了冠军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泪流满面地说道:“我活了60岁,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天资,结果错失了成为长跑健将的机会。如果我早一点从事长跑,或许可以拿到奥运会冠军的奖杯,那样我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惜我浪费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天资,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客观地正视自己的天资,实事求是地叩问内心,自己究竟有什么优点和长处,最喜欢做什么,发现了天资之后,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职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这样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季老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资,而且这些天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劝告那些稍有成就就自命天才的人,永远不要蔑视别人的天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是一种极其狭隘幼稚的表现,天资这个东西,首先要正视,然后要客观面对,最后也要承认它的普遍存在,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稳步前行。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勤奋,在人类的优良品质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人,如果离开了勤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连季老这样功力深厚的国学大师,一生也都是在勤奋努力中度过的,即便到了九十多岁,躺在医院病床上,也没有放弃努力读书。古时有一个人叫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和蜡烛,只能在白天读书。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看见有光亮从窗户缝儿里透进来,起身才发现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非常高兴,因为这光很亮,看书非常合适。于是他马上穿好衣服,把书拿出来,跑到屋外,映着雪光读书。天气十分寒冷,一到手脚快要冻僵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跑一跑,等暖和一些就继续读书。从此以后,只要是下雪的晚上,他就会抓住时机,勤奋读书学习。这种下苦功夫学习的精神,使得他学识进步极快,后来成为一名能干的御史大夫。还有晋代的车胤,从小就喜欢学习,读书非常努力,但是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灯油供他在晚上读书,因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在一个夏夜里,他突然发现萤火虫飞舞起来一闪一闪的,在夜色中尤为耀眼。他想如果把萤火虫放到一起,就可以做成一盏灯,于是就去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到睡觉的帐子里,好像灯光一样亮,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芒读书。他的努力终有回报,后来官至吏部尚书。这些勤奋的小故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勤奋努力的经历。季老说,他十分欣赏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即便天资很高,也要不断勤奋努力。虽然勤奋的人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都勤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机遇一样不容忽视“机遇”说起来有些玄乎,因为不容易把握,所以一般人不太注意它。但机遇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具有极大的能量。季老曾坦言,要是当年清华没有派他去德国留学,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就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天资和勤奋的条件下,机遇不同,人生的成就也会不同。但是,人生中没有平白产生的机遇,也不可能唾手而得,一个人想抓住机遇,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天资和勤奋。如果缺少了天资和勤奋,即便机遇掉入怀中,也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因此,没有天资和勤奋配合的“机遇”,实际上就像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反倒容易使人丧失原本的天资。对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季老做了分析:天资由“天”说了算,我们没办法左右;而机遇往往是不期而遇、突如其来的,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努力;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勤奋,我们得在这个方面狠下功夫。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是人生预期,第二境是勤奋过程,第三境是最终成功。这其中没有天资和机遇,因为只有勤奋才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季老认为人人都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做事业,这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声声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时的作品,是她的名篇之一。金兵南侵,国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离散,一个孤独无依的寡妇,在战乱穷愁的生活中,真是有抒写不尽的悲痛,驱遣不完的哀怨。当时的李清照,没有办法不如此地“凄凄惨惨戚戚”。寒暖不定的秋天,自己很难生活,几杯淡酒,抵不住晚上的冷风,当年“雁字回时”,捎有丈夫来信,可今年要托它给丈夫捎信,已因人亡事变,不再可能。眼前唯见黄花憔悴,梧桐泣雨,一个人坐守窗前,怎能挨得到黑夜,听得了雨滴梧桐?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能抒写得尽?这首词以奇笔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诗音。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夫妇渡淮南奔;国家不幸家难幸,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只身飘泊江南,流离失所,情景极其悲惨。她所经历的生活中,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全是失去的记录,国土、家物、丈夫、收藏、希望、快乐……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所剩的仅有愁苦,多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地步。一切可以宝贵和值得留恋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心中总感到“空牢牢”的,要问寻找什么,因为所失太多,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这时要说心中情境,只有“寻寻觅觅”最为合适。李清照失去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在“寻寻觅觅”中可以得到的,特别是家破人亡的遭遇,那是无法挽回的,她每日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心境从内到外地感到凄凉,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变成具有深含厚蕴的文字,就是“冷冷清清”,这是在无可指望的寻求动作之后的一种外境的心感。但在词中的地位,它主要是表现情境气氛,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并环绕人心,就会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凄惨哀伤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就是这种沉重、杂错心理状态的体验性的揭示。这十四个叠字,字字无虚张,其自然妥贴,蕴情深厚,向来受到人们的称誉。在心情上有了这重重的失望、冷清、凄惨、悲愁感之后,它们还要在人的心田上随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滋生蔓延,以致旧有新添完全交汇一起,不可解脱,不可忍受。首先是秋来时的寒近风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位有多般不幸遭遇的女作家,心情脆弱而又无比敏感,外在的一切变化对她具有特殊作用力,她内在感受中的那十四个叠字,每一个都象触一根而全响应的心弦,“乍暖还寒”气候,使比黄花还瘦的身体消受不了。而要支撑身体,安慰病苦,以淡酒来浇浓愁,“三杯两盏淡酒”,刚入愁肠,就被凉秋的急风吹尽,剩下的还是那难以将息的病体和无法消退的愁情。正是在这急风消淡酒,病体苦愁情的时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狠重地一击,诸弦同发一声裂响,这就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阵横空,鸣声清苦,好熟悉的节候的信使,好熟悉的哀怨的叫声,它们从北而南,正是自己当年流亡江左的方向路线,特别是丈夫在世之日,也曾以它的来去为约期,传书递意,可今天是旧友重逢,再写信也传无递处,所余唯有极度伤心和难禁的绝望。这时李清照甚想摆脱这种粘滞的愁情,岂知她的愁情已经积于心并又化于物了,因而心志不改,愁不能销,物色不移,情不能禁。她到窗外庭院中,见满地菊花堆积,憔悴损弃,无可采取,不由得同命相怜,想菊残人惨,悲叹满地西风,零落无依。在秋风欺病体,淡酒惹浓愁,归雁叫伤心,残菊助憔悴的生活氛围里,人不堪悲苦,想教时间快一点过去,让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所恶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当中,以便在睡乡中不了了之,可是这白天向黑夜过渡的路是那么远,脚步是那样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们习惯上都以为黑天是从远处走向窗前,然后跨进室中,李清照此时心中再别无期待了,她在窗前竟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来。可就是对一切人都同等赐予的东西,也因她的特别需要而有意延缓了脚步,可是一旦迎来了黑夜,一个人又怎么能消受得了呢!果然黑天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一种更助秋愁之物——连绵的凉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细雨落在窗前,给心中的最后一点“寻寻觅觅”也造成失望的收场。它使凝聚在心中的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扩延,与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掺杂搅拌,带着它们挨入黄昏,那时人进夜里,雨滴心头,凭经验可以料想那黑夜将会是怎样的虚空,那虚空又会是怎样的难耐?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这位女作家的这种情境,如用一个“愁”字来形容,那简直是太浅薄无力了!李清照的心境已经发展到了至极的地步,再紧缩一分心弦就该崩断了;而就诗的创作来说,也到了生发至极的地步,再增加一分就不能进行诗的创造了。也许是这位女作家在至极的顶点仍在不能自已地向上“寻寻觅觅”,走向了她虽不甘愿但又不能避免的生命与诗的双重绝境。《声声慢》应被视为李清照的绝命诗篇。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不知心恨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芳草萋萋满别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谦卦。推荐。爱诗词网。(下艮上坤)《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六四:无不利,谦。《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注释〕 谦:卦名,象征谦虚、谦卑。 有终:有善终,有美好的结果。 天道下济:指日光往下照射,风朝下吹,雨向下降落。 地道卑:地的位置在天之下。上行:地气上升。 亏:损。盈:满。天道亏盈:指太阳到正午后开始倾斜,月满后渐亏。益:增益。谦:这里指低下者。(天道)益谦:指日从低位上升,月由缺渐圆。 变:毁。流:由上往下运动,增益低处,如泥、水降落到低洼处。 恶(wù)盈而好(hào)谦:憎恶盈满而喜好谦卑。 逾:逾越。 地中有山:谦卦上坤下艮,坤作地,而艮表山,地高于山,所以说“地中有山”,意为山本高而自立于卑微。 裒(póu):取出。益:增补。 称物平施:称量财物的多寡而平均施舍于人。 牧:放牧,此处指约束、管理的意思。自牧:自我约束。 鸣:名声在外,有声望。鸣谦:即名谦,有名而谦,意为有美誉名声而不傲。 中心得:即心得中,言心得中正之道。 劳:(有)功劳。劳谦:意为居功不傲而谦虚有余。 (xuān):明智。一说同“挥”,举止、行动,释为挥手、摆手而表谦虚之义。 以:因为。 用:以。利用:有利于。 不服:指不服王命之人。〔鉴赏〕 谦卦的卦象是下艮(象征山)上坤(象征地),本来山高地低,现在山在地下,表示高大者自居于下位,是谦虚的表现。谦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大多数爻辞,乃至《彖传》和《象传》的解释,都直接而明确地赞扬谦虚,一卦各个组成部分如此高度集中于一个抽象的概念,这在六十四卦中是罕见的。此外,谦卦的卦辞和六爻爻辞都言吉利,其中有一个“亨”,三个“吉”,三个“利”,如此大吉大利,在六十四卦中也是唯有此卦。谦卦的前三爻都为吉,据有高位的人,谦虚谨慎,能够度过任何艰险。他们遵循正道,虽有声誉,又有功劳,但居功不傲,万民敬服,结果都是吉利而有善终。后三爻稍次,但也无不利,小至一举一动,大到出兵征伐,都因虚怀若谷,克尽职守,遵循准则,而最后得到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谦的观念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谦虚有百利而无一害,是人们求成功所必须的美德。在《周易》中,谦决不是故作姿态,也不只是事关个人礼貌这一类的小节。谦卦赋予它许多重要的涵义,其中主要有:第一,态度温和,恭敬,不粗暴,这是“初六”爻辞中“谦谦君子”所包含的意义。第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即限制特权,实行平等。第三,“卑以自守”,即谦让,不争雄为首,不锋芒毕露。第四,“鸣谦”,即不急于表现自己,有美德不自矜,有美誉不自诩,有才华不自吹,讲述自己的品性和业绩始终保持低调。第五,“劳谦”,即不自满,既是由于有远大的目标,也是意识到成绩、功劳是依靠众人之力获得的。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谦这一观念中不自满、不自足的意义,《彖传》就是由此把握、发挥谦的观念的,进一步把它规定为万事万物最具生命力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普遍法则。在它看来,世界是生生不息的万化之流,宇宙的生命力就表现在有无限广阔的运行空间和无穷的发展前途。谦就保证了这样的空间和前途。在人类看来,天在上,所以最广阔的运行空间是在它的下方;地在下,上方是它的发展空间。所以《彖传》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这里“下济”和“地道卑”的用语同老子的崇拜下位的思想十分相似,但是同老子的贵柔守雌理念毫不相干,其本意是讲天地之道都是谋求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彖传》的思想是,谦使人“卑以自守”就不会自满自大、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从而为人们打开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彖传》还根据《周易》的物极必反的哲学来看待天地万物的运行过程,评价谦的作用。正是以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的眼光看,极盛就意味着将要走向衰落,而新生事物却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在《彖传》的世界图式中天地之道总是不利于“盈”、即“满”的方面,而有利于“谦”、即“不满”的方面。它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它把天地之道解释为以下为根本,着眼于下,倾向于下,特别重视新生事物,特别关注尚未完满的方面。把希望寄托于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方面。这样,谦就不只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宇宙普遍法则的一种作用。在《彖传》中它已经突破伦理学的范畴,进入哲学的范畴。必须注意的是,《周易》推崇的谦的观念决不意味着自卑、退缩和无所作为。可能正是由于考虑到人们会从消极的方面理解谦的观念,《彖传》有意识地渲染低调的谦的神奇功用。它说天道“下济”却“光明”,“地道卑”却“上行”。谦不仅是一种崇高品质的表现,而且是同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伟大的事业相联系的,并且终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精神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普通人难以逾越的,所以《彖传》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退缩和无所作为是决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谦卦把乾卦的自强不息的阳刚与坤卦的厚德载物的柔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谦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知足长乐”的思想在中国人中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讲“知足”主要是为了克服人们的贪婪心理和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有保守倾向的人往往以“知足”的古训来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辩解。但是,在中国古人思想中占有崇高地位的《周易》的谦的观念要求人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自满,在任何时候都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自己在道德修养和事业上已经取得的进步,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知足”思想的消极作用,使人们能够始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诗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天生美丽的姿容自己想舍弃也难以办到,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的身旁。丽质:美丽的体貌。【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天生美丽,让人发现后被选送到帝王或显贵富豪身旁。[例]日本诸神为此震惊不安,集合一道,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派热田大神到唐土,化为杨家美女。“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于是惑乱玄宗,阻止了他东征的野心。(孙望、吴锦《东瀛行》)二、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明的人或天然美好的事物即使自甘寂寞,也难免被发现而受到人们的赏识。[例]当然,要数杭州和桂林两地的知名度最高。这倒不像人的名气,既不是什么社会惯性,也不是什么马太效应使然,完全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业余生活向导》)三、前一句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颖的人不会自甘埋没,要争取脱颖而出。[例]有一天,她偶然发现了《红楼梦》剧组招聘演员的广告,不禁怦然心动了,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决心要参加这次全国范围的挑选青春佳丽的角逐,力争去圆了那童年就有的演员梦。(宋燕《多姿多彩的金莉莉》)
一朝选在君王侧。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天生美丽的姿容自己想舍弃也难以办到,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的身旁。丽质:美丽的体貌。【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天生美丽,让人发现后被选送到帝王或显贵富豪身旁。[例]日本诸神为此震惊不安,集合一道,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派热田大神到唐土,化为杨家美女。“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于是惑乱玄宗,阻止了他东征的野心。(孙望、吴锦《东瀛行》)二、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明的人或天然美好的事物即使自甘寂寞,也难免被发现而受到人们的赏识。[例]当然,要数杭州和桂林两地的知名度最高。这倒不像人的名气,既不是什么社会惯性,也不是什么马太效应使然,完全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业余生活向导》)三、前一句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颖的人不会自甘埋没,要争取脱颖而出。[例]有一天,她偶然发现了《红楼梦》剧组招聘演员的广告,不禁怦然心动了,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决心要参加这次全国范围的挑选青春佳丽的角逐,力争去圆了那童年就有的演员梦。(宋燕《多姿多彩的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