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文与赏析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之子④于归⑤,宜⑥其室家⑦。
桃之夭夭,有蕡⑧其实⑨。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⑩。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
注释
①夭夭(yāo):桃树繁盛的样子,此处用桃树比喻少女。②灼灼(zhuó):光彩鲜明的样子。③华:同“花”,此处以桃花比喻出嫁女子的容貌。④之子:这个人,子,古代男女通称。⑤于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作“于归”或“归”。⑥宜:适合,此处有善良和顺之意。⑦室家:夫妇。⑧蕡(fén):果实又圆又大的样子。⑨实:指桃子,此喻结婚生育子女。⑩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此比喻出嫁女身体很健康。
译文
桃枝繁茂又妖娆,花开艳丽又光鲜。今日姑娘出嫁去,夫妻美满天作缘。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儿硕大又好看。今日姑娘出嫁去,美好姻缘俩相愿。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叶密密枝头满。今日姑娘出嫁去,相亲相爱一家欢。
感悟
桃花红,红不过新娘的脸儿;桃花美,美不过新娘的心儿。嫣然的桃花与娇美的新娘构成多么和谐、美丽的图景。这是一首多么浪漫的新婚圆舞曲,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风景画。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推荐。爱诗词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文与赏析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之子④于归⑤,宜⑥其室家⑦。桃之夭夭,有蕡⑧其实⑨。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⑩。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注释①夭夭(yāo):桃树繁盛的样子,此处用桃树比喻少女。②灼灼(zhuó):光彩鲜明的样子。③华:同“花”,此处以桃花比喻出嫁女子的容貌。④之子:这个人,子,古代男女通称。⑤于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作“于归”或“归”。⑥宜:适合,此处有善良和顺之意。⑦室家:夫妇。⑧蕡(fén):果实又圆又大的样子。⑨实:指桃子,此喻结婚生育子女。⑩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此比喻出嫁女身体很健康。译文桃枝繁茂又妖娆,花开艳丽又光鲜。今日姑娘出嫁去,夫妻美满天作缘。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儿硕大又好看。今日姑娘出嫁去,美好姻缘俩相愿。桃枝繁茂又妖娆,桃叶密密枝头满。今日姑娘出嫁去,相亲相爱一家欢。感悟桃花红,红不过新娘的脸儿;桃花美,美不过新娘的心儿。嫣然的桃花与娇美的新娘构成多么和谐、美丽的图景。这是一首多么浪漫的新婚圆舞曲,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风景画。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东望都门信马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回答 北岛。推荐。爱诗词网。《北岛·回答》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此诗写于1976年4月,四人帮一手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就发生在那一个时段。而十年动乱招致民怨沸腾,已即将走到尽头。显然,此诗狭义上锋芒直指“四人帮”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广义上是对十年浩劫的鞭笞。这是解读《回答》关键之所在。有了这把钥匙,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回答》是对那个时代滋生的残暴、肆虐、黑暗所作出的“回答”。起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充满了哲理和义愤,俨然已成诗人北岛不朽的警句。在那个时代,卑鄙因卑鄙而通行无阻,高尚因高尚而屡屡罹难。所以才有了紧接的两句:“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全诗充满怀疑、愤怒。一连串的“为什么”:“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矛头直指那个人妖颠倒的岁月;一连串的“不相信”:不相信“天是蓝的”,不相信“雷的回声”,不相信“梦是假的”,不相信“死无报应”,锋芒直对那个是非混淆的年代。在怀疑和愤怒的背后,是诗的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审判者的睿智,以及作为一个挑战者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人没有在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中陷入虚无,而是挺身而出,自觉承担起挑战者应尽的义务:“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我们透过诗行,窥见了挑战者高大的身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整首诗直抒胸臆、气势磅礴,但又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多个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表达情绪,如过去了的“冰川纪”,对应的却是“到处都是冰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好望角”,对应的竟是“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样的反差,增强了意象所蕴含的内容和力度,使诗变得犀利而又发人深省。末了,和首节遥相呼应,仍以天空作结。诗的开头所描述的“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镀金的天空”,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物换星移,光明终究要战胜黑暗,黎明终究要从黑夜的肩上升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诗的结尾再一次表现了诗人高超的建构意象的能力和才情,那天空闪闪的星斗在诗人审美直觉的观照下成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成了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文字记载历史,万古不灭;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良知永存。以此“回答”那个罪恶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实在是意味深长、含茹不尽的。
民为贵。推荐。爱诗词网。《孟子》孟子曰:“民为贵②,社稷次之③,君为轻④。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⑤,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⑥,则变置⑦;牺牲既成⑧,粢盛既洁⑨,祭祀以时⑩,然而旱干水溢(11),则变置社稷。(12)”〔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尽心下》。体现了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②民,民众,百姓。贵,贵重,重要。③社稷,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时建立国家必置社稷神庙以祭祀崇奉。因此以社稷代表国家。之,指民众,百姓,即指代上句的民。④君,君王,君主。轻,轻微。⑤是故,因此,所以。丘民,民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丘,众也。⑥危,危害,危及。⑦变置,更立,更换。变,更也。置,立也。⑧牺牲,用以祭祀的动物。既,已经。成,肥壮。牺牲以肥壮为贵,肥壮代表牺牲的长成。⑨粢盛,祭品。祭祀用的黍稷叫做粢,装在器皿中的食物叫做盛。洁,清洁,洁净。⑩以时,按照时令。(11)然而,然为代词,指上文;而,连词,表连接。然而,即使这样,但仍有的意思。旱干水溢,指水旱灾害。(12)“牺牲”五句意为,牺牲已经肥壮,祭品已经洁净,祭祀也不失时令,但仍有水旱灾害,就更换土神谷神。〔分析〕孟子早年曾游学齐、魏、滕等诸侯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也曾受到礼遇,有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的显赫时刻。但是由于孟子主张的是实行“王道”、提倡“仁政”,极力要求统治者以恻隐之心推恩爱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因此,这就与各强国诸侯“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野心格格不入,他的学说也被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而终不被采纳。在《民为贵》一章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且认为如果诸侯危害国家,社神、稷神接受了祭祀而仍使百姓遭受旱涝之灾,都可以变置改立,反映了孟子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这在当时无疑是大胆而进步的。但是,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并不是他把老百姓的地位看得比君王高。因为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他认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努力使百姓生活安定,如果得到百姓的归随,好像水向下奔流,谁也不能阻挡(《梁惠王上》)。桀和纣丧失天下,正是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离娄上》)。假如君王能够推恩爱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统治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东西那样容易(《梁惠王上》)。所以,“民贵君轻”的实质还是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他那“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民为贵”也仅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一个“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不致饿死”的基本生活条件。故而我们在看到孟子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把民心看作得天下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他“民贵君轻”的历史局限性。孟子散文的风格特色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读来使人感到一气呵成,淋漓痛快。本文同样也体现了这种风格,语言虽然简练,但表达意思很充分,有个性,有感情,有锋芒。〔评说〕朱熹《孟子集注》:“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李贽《四书评》:“劈头说来似太奇,细说来又甚正,只是有识故耳。”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茅草飞过江去,洒满郊野,有的在高耸的大树颠上牵挂,有的在低洼的水塘中浮漂。【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辗转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帮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这便是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坚固,竟毁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场风雨。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那场彻夜难眠的风雨中产生的。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着力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情景。首句着一“怒”字,将物拟人,极言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接着,诗人又下了两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卷”、“飞”,赋予风以强烈的动感。揽读之下,顿觉天风海雨,直逼而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即刻意造情:一种焦灼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第二层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通过对顽童抢草情状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孤守困境的忧叹。“公然”二字极为传神,生动描画出“顽童”“抱茅入竹”的调皮情态。从结构上看,这一层次则为全诗收梢处的感情升华埋下了伏笔。第三层次(“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具体表现了诗人于雨夜中忧愁难眠的苦况。风定云黑,黯夜将至。诗人的愁情苦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加强烈:那“冷似铁”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断绝”的雨水所浸透。诗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发的愁绪可知。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叹息,而是将风雨飘摇的茅屋与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对苦境的忧叹转为对天明的企盼:“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由近及远,寄慨遥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个层次的过渡。第四层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至此,诗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着这样的结句,一个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伟人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注重描写、叙述与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风格质朴,举凡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情的感染力。
茅飞渡江洒江郊。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茅草飞过江去,洒满郊野,有的在高耸的大树颠上牵挂,有的在低洼的水塘中浮漂。【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辗转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帮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这便是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坚固,竟毁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场风雨。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那场彻夜难眠的风雨中产生的。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着力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情景。首句着一“怒”字,将物拟人,极言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接着,诗人又下了两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卷”、“飞”,赋予风以强烈的动感。揽读之下,顿觉天风海雨,直逼而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即刻意造情:一种焦灼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第二层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通过对顽童抢草情状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孤守困境的忧叹。“公然”二字极为传神,生动描画出“顽童”“抱茅入竹”的调皮情态。从结构上看,这一层次则为全诗收梢处的感情升华埋下了伏笔。第三层次(“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具体表现了诗人于雨夜中忧愁难眠的苦况。风定云黑,黯夜将至。诗人的愁情苦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加强烈:那“冷似铁”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断绝”的雨水所浸透。诗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发的愁绪可知。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叹息,而是将风雨飘摇的茅屋与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对苦境的忧叹转为对天明的企盼:“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由近及远,寄慨遥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个层次的过渡。第四层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至此,诗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着这样的结句,一个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伟人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注重描写、叙述与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风格质朴,举凡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情的感染力。
【诗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意思】大自然中,百花盛开,一片绚丽。新燕正轻快地飞翔。诗人通过鲜花和新燕两种朝气蓬勃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热切希望:祝他成长,祝他顺遂。诗句把友人的风茂年华比作艳美的花儿和轻盈的乳燕,煞是贴切形象,读来只觉清新感人。注:冯著,与作者同时代诗人,两人友善。冥冥,深沉。飏飏(yáng),鸟飞翔的样子。燕新乳,指新燕、雏燕。【全诗】《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①客:指冯著。东方:指广州,冯著被署为广州录事,大历十二年(777)再来长安应试。广州在西安南部偏东。②买斧:这是诗人代冯著说的。要采薪就得买斧,喻要求得官职就得来长安应试。③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形容乳燕翩翩飞翔态。【全诗赏析】开头两句中,“客”指冯著,诗人以灞陵这个隐士居所来暗比冯著从长安东来,犹有隐士风度。接下来诗人以俏皮话暗用“采山”之典,说冯著此来长安为发财,实寓谋仕不遇。再用“买斧”之典吐冯著不快。诗人自问自答,为冲淡友人不快而故用诙谐打趣之语。为下文劝勉做好开场。接着诗人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春景来劝志冯著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要相信自己,向往未来,希望是有的,末二句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诗人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在充分理解其遭遇的前提下,对朋友进行体贴入微的积极劝勉。诗句语调诙谐,情意深长,读来生动活泼,犹如小河淌水,清新明快,曲折蜿蜒,回味无穷。
冥冥花正开。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意思】大自然中,百花盛开,一片绚丽。新燕正轻快地飞翔。诗人通过鲜花和新燕两种朝气蓬勃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热切希望:祝他成长,祝他顺遂。诗句把友人的风茂年华比作艳美的花儿和轻盈的乳燕,煞是贴切形象,读来只觉清新感人。注:冯著,与作者同时代诗人,两人友善。冥冥,深沉。飏飏(yáng),鸟飞翔的样子。燕新乳,指新燕、雏燕。【全诗】《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①客:指冯著。东方:指广州,冯著被署为广州录事,大历十二年(777)再来长安应试。广州在西安南部偏东。②买斧:这是诗人代冯著说的。要采薪就得买斧,喻要求得官职就得来长安应试。③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形容乳燕翩翩飞翔态。【全诗赏析】开头两句中,“客”指冯著,诗人以灞陵这个隐士居所来暗比冯著从长安东来,犹有隐士风度。接下来诗人以俏皮话暗用“采山”之典,说冯著此来长安为发财,实寓谋仕不遇。再用“买斧”之典吐冯著不快。诗人自问自答,为冲淡友人不快而故用诙谐打趣之语。为下文劝勉做好开场。接着诗人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春景来劝志冯著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要相信自己,向往未来,希望是有的,末二句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诗人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在充分理解其遭遇的前提下,对朋友进行体贴入微的积极劝勉。诗句语调诙谐,情意深长,读来生动活泼,犹如小河淌水,清新明快,曲折蜿蜒,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