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朗读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逸兴:超逸的兴致。壮思:豪壮的思绪。揽:摘取。彼此都怀有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思绪,想要飞上九天去摘取那一轮明月。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揽)明月。”

【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纯洁的向往和追求。(胡峰等《诗仙李白》)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

巧缘艳史

民国排印奉《巧缘艳史》

()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

【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

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

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

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