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语出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写作诗文,应当做就做下去,不得不停时就停下来。说明写作要顺乎自然,当长则长,可短则短。

()

年代:

()

【诗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鉴赏】宫苑内秋草丛生,零乱枯败。落叶飘零,覆满石阶,红红一片,无人清扫。两句写出唐玄宗住所的荒凉,借以烘托对杨贵妃追念的伤感气氛。注:西宫,唐代长安的太极宫。南内,唐代长安的兴庆宫。

()

名言: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

虞世南《蝉》

虞世南

()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

清明上河图

()

【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

帆影已经消失在遥远蓝天的尽头,只剩下长江的水漫无边际地流着。这是作者于春天三月季节,欢送从武昌坐船下扬子江的旧友孟浩然的诗句。“广陵”即江苏省扬州。

【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注】孤帆远去,帆影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这时只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天际:天边。【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流浩荡,船影消失于水天一线的景观。[例]站立在荆江大堤上,遥望“九曲回肠”的江流,浩浩荡荡,烟波茫茫。那两岸的原野在天边平伏,那远去的风帆在水天之间迷离闪光。对景生情,我们油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野《江汉行》)二、用以形容在水边目送离船远去的惜别情景。[例]例如“送别”一场,邓廷桢被清廷派往福建,这对林则徐来说是失去一臂之力,心情沉重。我们在广州、英德、虎门黄山等地选用了江边码头、逆水行舟、群山孤帆、青松白云来烘托举杯告别,情景交融,犹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韩尚义《回忆拍摄〈林则徐〉的日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二句入笔擒题,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从而毫不费力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奇丽的送别画图,而且着意强调被送者是自己的“故人”。李白离开四川不久,便和孟浩然有了交往。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以美好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名诗人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思想上的共鸣。按理说,以他们这种飘逸、洒落的气质,适值这“烟花三月”的美好时令,正应该联袂畅游,诗酒同欢,可天不作美,硬是把他们分了开来,这怎能不使多情的诗人倍感惆怅呢?当然,在这若有所失的惆怅之中显然揉和着他对友人深深眷恋的一往深情,这种深情和惆怅之感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最后两句情景交融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绝妙的景语,又是绝妙的情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景借情以展现,愈见其境界深远;情借景以宣泄,更觉其含蓄无尽。不是吗?故人之舟已远,而送者仍伫立于江岸之上,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了浩浩奔流的江水,此时此际,诗人内心那翻腾的思绪,早已跳出了静止的画面,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扉;同时,每个灵心善感的读者,也都会受这无尽思绪的影响,把注意的视线投注到自己想象中那广阔的画面之上,从流动的江水中领悟到友情的纯真与永恒。这首诗词句秀美,气势流动,虽仅短短四句,却令人捧读之后,回味无穷,馀香满口,堪称绝句中的神品。

()

又可分为“血缘群婚”(“族内群婚”)和“族外群婚”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的配偶关系中逐渐排斥杂乱的性交媾合,而进入血缘群婚制,这是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态。它的特点是排斥父辈(父亲和叔父)和女儿辈,母辈(母亲和姨母)和子辈之间的婚媾,而在血缘集团内部以胞兄弟姐妹为基础,扩展开去,行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婚配,具体样式为一群兄弟与其一群姐妹之间的共夫或共妻,子女以男子长辈为其共父,母亲集群知其嫡庶而构成集群共有。这种婚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原始群的不断扩大,集群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人类自身对血缘婚带来的人类繁衍中弊害的认识,而逐步地进化到更高一个阶层“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又称“伙婚”。它仍是群婚形态之一,但禁止氏族内婚,由严格排斥同胞兄弟姐妹通婚逐步扩展到从表、再表,后来男子和女子须到另一氏族选择配偶,具体为一群兄弟(包括亲、从表、再从、再表)和不是自己氏族的一群不一定是姐妹的女子通婚。婚姻的家族结构是由一群兄弟共妻或由一群姐妹共夫组成,这种形态是婚姻史上的转折性进步。族内禁婚禁例在许多落后的民族、部落中都普遍遵循。这个进步,为人类婚姻形态的进一步进化铺平了道路。

()

【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回来观赏菊花。重阳日:即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这天,古人有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就:接近,靠近。【意思2】待到:等到。就:亲近;欣赏。此联的意思是: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你这里观赏傲霜的菊花。后用来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和希望再跟老朋友沟通的心愿。【用法例释】用以表达以后还来赏菊或重返旧地的愿望。[例1]今日到知己朋友家里做客,我对主人的盛情自然感怀,在连声赞叹这两盆菊花之余,约定了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冷冰鑫《菊花魂》)[例2]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回来看你,看这树,看咱庄户人的好生活。”不知怎的,此刻竟产生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心境。(许乐江《翠岗霁色》)【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解】本诗是一首五律,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充满田园气息,似一幅田园风景画。【全诗鉴赏】孟浩然的诗作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而此篇又是五律中的佳作。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好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孟浩然的诗语言简约,但“语淡而味终不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俭朴。全诗字字自然,无刻画痕迹。这首诗风格清新淡雅,写景如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上句细描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极富诗情画意。全诗情景交融,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会在一起,恬淡亲切,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全诗融诗境、形象、韵味为一体,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农庄、对故人的依恋和轻松惬意的心情。

()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以描写冀中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为中心的、具有独创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它发端于四十年代的抗日烽火之中、形成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一九一三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北京当小职员,一九三六年在白洋淀地区一个小学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一九四一年参加抗日征文“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后到延安。一九四五年春,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成名之作《荷花淀》。作品通过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水乡白洋淀地区广大劳动妇女送夫参军以及自己也走上抗日战场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冀中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穷的夺取战争胜利的伟力。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清新的韵味,洋溢着白洋淀地区荷叶、荷花的清香、使人爽心悦目。它一发表,就以其深刻的抗日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诗情画意博得了抗日根据地广大读者的欢迎。

()

姜夔《踏莎行》姜夔

姜夔

()

清代光绪年以前,天津没有学前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幼儿的启蒙教育多在家庭中自发地进行。据光绪十年(1884)初刻的张焘的《津门杂记》记载:光绪四年(1878),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四月,光绪皇帝钦定批准,鉴于天津、河间等府,地脊民穷,迭遭灾歉,孤儿节妇,无以自存,情甚可怜,必须创设善堂兼筹教养。光绪四年(1878),又遭旱灾,由在津的江苏士绅王承基等筹集,捐洋钱1万元,于东门外南斜街设立“广仁堂”,收养天津、河间两府被遗弃的子女和贫苦节妇。其后,由地方官员倡劝捐资,得到道员盛宣怀等的资助,于西门外太平庄择地重新建堂,盖房280间,将“广仁堂”的妇孺,归并于太平庄堂中。

太平庄堂分设6所,其中,“慈幼所”、“蒙养所”,近似幼儿的教育机构。但是这样的所侧重于“养”,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只能说是天津幼儿教育的萌芽。

()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赏析]

()

【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春秋时介之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十九年,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后赏赐随从者,介之推未受封,与母亲隐居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晋文公重耳来找他,他不出,晋文公以为焚山可逼他出来,结果竟被烧死。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俗称寒食节。诗中通过寒食节赐火这件小事,委婉地讽刺皇帝对权贵的宠幸。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春天景色,自然生动,形象鲜明,当时就传为名句。孟棨《本事诗》记载,当时缺知制诰官员,请皇帝批点,德宗批曰:“与韩翃。”当时有两个同姓名的韩翃,又请示,德宗又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与此韩翃。”说明韩翃仕途得意与此诗有关。【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出亡千九年,介子推等人始终从之。后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赏赠随从出亡人员,介子推不求封赏,与母亲隐居绵山,文公找不到他,只好焚山逼他出来。他拒不出山,竟抱树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②御柳:御苑的柳树。③汉宫:实指唐宫。传蜡烛:唐代有在寒食节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的制度。传蜡烛,指传烛以燃火。④五侯:一说指宦官,一说指外戚。【今译】春日的京城中,    无处不是飞舞的杨花;    寒食的东风里,    皇宫御柳横斜。    暮色降临,    恩赐的烛火从宫里传出,    那淡淡的轻烟,    一缕缕地散入宠臣之家。【全诗赏析】韩翃是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之一。在大历诗坛上,部分诗人诗作尚存有盛唐余韵,这首《寒食》诗便是一例。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元稹《连昌宫词》有“特勅宫中许燃烛”之句,说的就是这事。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以见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在绮丽的春光描绘中,微露出讽谏之意。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城无处不飞花”是烩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暮春时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下所无的特有景致。“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造语新颖,音调谐和,给人以美感。“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效果较直述语气更为强烈;若换成“春城处处皆飞花”,势必索然寡味。“飞花”指随风飞舞的柳絮,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是其用字所本,有人解作“落红无数”,不妥。就因果关系来看,首句实承次句而来,正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才“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春光浓丽的寒食节,东风吹拂,御柳夭斜,枝头柳絮,漫天遍地,轻扬曼舞,才使得偌大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春天到处万紫千红,可写的景物甚多,诗人仅选取了“御柳飞花”这一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可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了。在描写时,诗人避免了直接陈述,用因果倒置手法来突出“飞花”,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飞花”,取得了一波三折、情致宛转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柳上着一“御”字,显示出描写的是皇家宫苑的柳树,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汉宫”。后两句写当日情事,时间由白昼移至傍晚。寒食禁火,一般百姓家中夜间也不许点灯,但是贵族阶层却获准例外。“日暮汉宫传蜡烛”,在傍晚时分,皇帝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贵族家中了。挨家挨户地颁赐,所以说“传”。谁人有权领受皇帝赐烛的殊荣?“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质量愈高,烟子愈少,所以说“轻烟”。这“轻烟”是皇帝恩泽的象征,领受它的是皇帝最宠幸的“五侯”。“五侯”本是汉朝典故。西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等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之子及叔父五人封侯,世称梁氏五侯,见《后汉书·陈蕃传》。东汉桓帝时,封宦官单超等五人为侯,亦号五侯,见(后汉书·单超传)。总之,五侯不是指外戚,就是指宦官。诗人在这里当然不会是仅仅咏题汉事,而是以古喻今。安史乱后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此诗显然暗寓讽谕之意,清代诗论家吴乔曾予以评说:“唐之亡国由于宦者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围炉诗话》卷一)这是说此诗具有“惩恶而劝善”的“春秋笔法”。确实,这首诗虽然用意深刻,但在表现上相当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赞美皇帝对臣下施加恩泽的颂歌。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建中初年(780),德宗因为欣赏此诗,亲自点名起用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德宗或者视此诗为歌颂皇恩,或者并不在乎诗中婉的讽刺意味。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艺术手法,可以达到讽喻的目的而又不至于逆忤龙颜,正是《毛诗序》所主张的“主文而谲谏”理论的妙用。本诗写景之省净,言情之委婉,不着议论而用意自见,皆与盛唐诗风切近。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说:“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王维)以来格韵去人不远。”读此诗,信然。【点评】时方禁烟,乃宫中传烛以分火,则先及五侯之家为近君而多宠也。(唐汝询《唐诗解》)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下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春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今人将字蛮下,熟玩此诗,则不敢轻易用字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二)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黄叔灿《唐诗笺注》)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管世铭《读雪山房杂著》)清明赐火,则寒食之暮,为时近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崔郊《赠婢》

崔郊

()

【诗句】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出处】唐·李白《菩萨蛮》【意思】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长亭、短亭:古时道旁供行人休息之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句意:哪里是我回家的归路呢?只见那十里一个长亭,五里一个短亭,路程是多么遥远啊!问归程何处,正透露出临路徬徨,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心情。【鉴赏】哪里才是我的归程呢?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短亭。若将这首词当做描写乡愁,是感叹前途茫茫,不知归程在何处?不知归去在何时?如果看作是闺怨,便是描写多情人痴心盼望伊人的归来;只见亭影层层,不知意中人何在。通常引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两句词,都含有天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的愁苦与寂寞。【全诗】《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鉴赏】对这首词的作者和词的内容的理解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在作者问题上,宋释文莹曾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受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湘山野录》卷上)而明胡震亨则说:“《庄岳委谈》云:诗余中《忆秦娥》、《菩萨蛮》称最古,以词出太白也。余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殆晚唐人词,嫁名于白耳。”(《唐音癸签》卷十二)胡应麟也说:“《菩萨蛮》之名,起于晚唐也。……太白之世,尚未有斯调,何得预制其曲也?”(《少室山房笔丛》)创作权的归属的争论,大多依据这些材料。实际上,《菩萨蛮》调在盛唐时已出现,当代研究者任二北、浦江清、俞平伯等都持作者为李白之说,这里就不作详细考证了。至于对词意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抒写旅人思乡之情,许昂霄曾说过一番模棱两可的话,他认为这首词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如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词综偶评》)细读词意,词中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抒写思妇的愁情离恨,从“闺情”的角度去理解比较合适。

()

【名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注释与译文]西湖之春,树上开满了红花,莺啼声闹成一片;湖边绿草茂盛,风平浪静的湖面上白鹭在自由飞翔。诗句层次井然地描绘出西湖春日莺飞草长的美景,色彩鲜明,富于美感。

()

周密《观潮》

浙江之潮

()

功盖三分国(2),名成八阵图。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作者李心传,南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一生专心著述,尤其着力于当代史学的研究撰述,晚年入国史馆,参与编修《中兴四朝国史》和实录、会要,是南宋一代与李焘并称的史学大家。

()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张孝祥

过洞庭

()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

幽篁里【出处】唐·王维《竹里馆》。【译注】我独自在幽深的竹林里【全诗】《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竹里馆建在辋川一片竹林之中,环境幽深。王维常憩馆内,“日与道相亲”。此诗写其恬淡自得的生活情趣。“幽篁”一辞出《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终不见天”正表现篁竹遮天蔽日的深幽。《山鬼》歌辞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思偶的情怀,隐寓着骚人政治上求合不成的感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云云,则完全是怡然自得的神情。在唐诗中,‘弹琴”这个意象往往用来表现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高拔俗的情感。至于“长啸”,自魏晋以来就是名士风度的一种表征,那啸声饶有旋律,相当富于魅力,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就神乎其技,竟能“与琴声相谐”(《陈留风俗传》)。“弹琴复长啸”,就传达出独处幽篁之幽人悠闲怡悦,尘虑皆空,忘乎其形的情态。“深林人不知”,虽不是“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牢骚话,却也小有遗憾。这就摇漾出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来相照”与“人不知”意义正相反对,正好弥补了那小小的遗憾而归于圆满。诗人似有了他的知音——你看那中宵皎洁的明月,打那篁竹的空隙间钻出来,脉脉相窥,直令人心境为之澄彻。不过,“来相照”的毕竟只是一轮“明月”,又更见竹里馆的“幽深无世人”(裴迪同咏诗),更见其境的恬静。此诗在用字造语上没有用力的痕迹。写景只在俯仰之间,“幽篁”、“深林”、“明月”,几个物象,自成幽雅环境;叙写的笔墨也简淡,“独坐”、“弹琴”、“长啸”几个动作,妙达闲逸自适心情。三四两句转合之间那个小小的摇漾,其功用是不可忽略的。

()

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

()

送李青归南叶阳川

()

送孟宾于

()

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