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语出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写作诗文,应当做就做下去,不得不停时就停下来。说明写作要顺乎自然,当长则长,可短则短。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语出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写作诗文,应当做就做下去,不得不停时就停下来。说明写作要顺乎自然,当长则长,可短则短。
孤独的少妇。推荐。爱诗词网。年代:唐代诗人作者:其他←上一篇:杂诗 下一篇:寄人二首·其一→诗词简介: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首句点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这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独自一人在香雾缭绕的堂中坐着,柔曼温馨的环境引起了她对远行人的思念。梁上燕子日日双栖双飞,形影不离,这更加深了她对爱人的怀念之情,也衬托出了她的孤独。秋风中响起的捣衣声充溢着对亲人的关怀,满含着凄凄离情。征人离家已经十年了,年年秋风寒夜,陪伴她的就是那份对亲人的无终结的思念之情。“白狼”句是一个转折。在音信杳然的日子里,分离的痛苦与急切的焦虑和凶吉难卜的恐惧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情感搅得她彻夜难眠。末两句说,少妇的独处含愁无人知晓,是谁教明月来相照呢?流黄,指室内的帏帐。这句写少妇所生活的环境,与开头相照应。这首诗虽仍未摆脱齐梁靡丽诗风的影响,但在情感的体味及意境的设置方面,都有许多可取之处,堪称初唐时期的优秀之作。原文拼音繁体《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唐].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ɡǔyìchénɡbǔquèqiáozhīzhī/dúbújiàn》《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tánɡ].shěnquánqī..[唐].沈佺期.lújiāshǎofùyùjīnxiānɡ,hǎiyànshuānɡqīdàimàoliánɡ。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jiǔyuèhánzhēncuīmùyè,shíniánzhēnɡshùyìliáoyánɡ。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báilánɡhéběiyīnshūduàn,dānfènɡchénɡnánqiūyèchánɡ。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shuíwéihánchóudúbújiàn,ɡènɡjiāomínɡyuèzhàoliúhuánɡ?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獨不見》.[唐].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译文注释诗评华贵的郁金香,飘漾——在富丽的闺房,房中一位孤独的少妇,正凝视着那燕儿双双幸福地栖息在玳瑁雕梁。秋风吹落了树叶,也送来了寒夜捣衣的声响,她的夫君呵,十年征戍、令她常忆辽阳!白浪河北的音书早已断绝,空令那长安城南的妻子怨恨秋夜漫长。唉!是谁令我孤独惆怅,是谁让那恼人的明月整夜地照着我的床帐!1.古意:为拟古乐府之作。本题一作《独不见》,见《乐府诗集》卷七十五,归入《杂曲歌辞》类,据梁朝柳恽诗有“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之句,本为宫怨诗。唐人拟作,则往往嵌入“独不见”三字,表现“伤思而不见也”的主题(《乐府题解》)。补阙:掌讽谏的官。乔知之于武则天时官右补阙。2.卢家少妇:语本南朝乐府辞《河中之水歌》(或作梁武帝萧衍诗):“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后人往往以之代指青春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浸泡的酒来和泥涂壁的堂屋。海燕:燕子的一种,又名越燕,产于南方海边,春季北飞,筑巢于堂屋。此句中“双栖”的海燕是与孤独的卢家少妇作对照而并举的。玳瑁梁:饰以玳瑁的屋梁,或解作涂绘成玳瑁文彩的屋梁,形容梁饰的华丽。玳瑁:为甲面光滑、有黄黑相间花纹的一类海龟,色泽和质地均宜作装饰物。3.寒砧:寒风中捣衣时砧杵相击撞的声音。砧:捣衣用石块。催木叶:催落树木的叶子。辽阳:指辽东地区,相当于今辽宁省境。秦时为辽东郡,唐代置辽州,治所辽阳,一直派重兵驻守,是当时东北边防战略之地。4.白浪河北:即辽阳一带。白浪河,古称白狼水,又称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丹凤城:据《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从婿箫史学吹箫,常引凤凰飞降咸阳城。因之后人称京城为丹凤城,亦称凤城。城南,因唐都长安宫廷在城北,城南边为住宅区,故云。5.谁为:为谁的倒文。为,一作“谓”,又有作“知”。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绢。此处指少妇所捣衣服,也可指居室帏帐。唐诗篇名。七律。沈佺期作。见《全唐诗》卷九六。古意,犹“拟古”,托古意以抒今情。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回朝。此诗当为乔出征时期所作。诗题一作《独不见》,乐府旧题,又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为裁乐府入律之作,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首联以燕双栖反衬少妇之孤独,中间两联由单写寒砧、落叶声触发妇人相思进而分写行者、居者,最后以含愁惹恨,怨月照帏收结全篇。诗中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思妇心情,语言流丽,格律工整,为初唐七律中之名篇。明何景明等人推此作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见杨慎《升庵诗话》卷一○),清沈德潜评此诗曰:“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说诗晬语》卷上)方东树评云:“远包齐、梁,高振唐音。”(《昭昧詹言》卷一五)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此诗另题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沈佺期诗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初唐七律的神品。《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写“伤思而不得见”(《乐府解题》)的题材。初唐的七言律多有乐府的根源,此诗也不例外。卢家少妇,原指南朝乐府歌中的洛阳女子莫愁,后泛称少妇,在这首诗里,她就是抒情的主体。郁金堂是用香料抹壁的厅堂,玳瑁梁指涂饰成玳瑁彩纹的屋梁。此联写少妇住处之华美,又以“海燕双栖”来比喻夫妻双宿双飞之状。原本这位少妇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九月寒砧声渐起,砧是捶捣衣料的砧石,辽阳是唐代的东北边塞。《诗·豳风·七月》有“九月授衣”之语,此处即谓在家的少妇赶制秋衣,用以寄给远方征戍边塞的丈夫。此联的“忆辽阳”,正是整篇的主脑。白狼河就是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境,是唐代边关的一条河流;丹凤城就是长安城。此联是写征戍辽阳的丈夫音讯断绝,不知存亡,长安城南的思妇望着天边的银河,只感到秋夜的凄冷与漫长,恨不能飞到丈夫身边。这位少妇向谁诉说此际含愁独处、不见爱人的心境呢?老天又偏让那明月映照着床头的帷帐,使人更不能入眠。此诗写思妇怀戍之情。这是从古以来的题材,早已不再新鲜。但沈佺期能够将老题材用极美丽的形式重新演绎,给人一种惊艳之感。诗的首联和颔联,相承而下,以富丽之语起兴,自然转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前三句说闺中,第四句方转入塞上,“九月”和“十年”属对工稳,写尽愁苦,但却音节朗畅,气象阔大。又以颈联之“白狼河”与“丹凤城”两两相对,补足诗意。初唐人诗中极少此种浑融的意象与圆熟的技巧。郝敬《批选唐诗》云:“化近体为古意,风韵淹雅,而略少意趣。近体不主意而主风韵,故冠冕初唐不可易也。”认为此诗“冠冕初唐”,诚非过誉。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少妇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少妇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诗人描写别离相思,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思妇孤独的心情。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重彩浓墨夸张地描绘少妇闺房之华美,连海燕也双双飞来安栖。这里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海燕双栖双飞的柔情密意,又听到西风吹落叶声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的愁绪,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征戍而“音书断”,叫人怎能不忧虑、担心?在这惴惴不安中,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人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加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结尾两句转为少妇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作将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更显得余韵无穷。全诗音调流利,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而下”之感,虽从古乐府中脱化,又是完整的七言律诗,所以沈佺期对七言律诗成熟的贡献于此可见。这首诗是拟古乐府之作,收入《乐府诗集》,题作《独不见》。是代乔知之的爱妾写赠他的一首思妇诗。乔知之于武则天通元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次年得胜。回朝后,当年因爱妾碧玉事,为武承嗣所杀。此诗,即拟碧玉代赠知之。补阙,朝廷掌讽谏的官。诗的首联以海燕双栖起兴,从对环境的渲染,表现思妇的孤独心境。卢家少妇,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十五嫁为卢家妇”。后人因以卢家妇作为少妇代称。中间两联由思妇而征人,又由征人而思妇。辽阳(指辽东地区)、白狼河(大凌河,在辽宁省)是征人的象征,寒砧、丹凤城(即京城,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引凤,凤凰飞降咸阳城,所以称丹凤城)是思妇的象征。最后,归结为尾联思妇的含愁独处,空对明月孤帏。虽然藻饰秾丽,铺陈词采,但格调清新,境界开阔,笔意流动,托物寄情,可以见出诗歌由齐梁之风向初唐气势过渡的轨迹,因此,颇受后人称颂。明代的何景明、薛蕙等人,均推此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这首诗的标题很多,有标作《古意》的,有标作《独不见》的。根据这里的标题,又可理解为是一首献给长辈或有地位的人的诗,谓“古意”就有点内容“纯属虚构”的意味了,关键是看“我”的写作才华。本篇的内容一无可取,完全没有新意。写闺中思妇的寂寞相思,写她们的孤独愁苦等,早已是六朝时文人诗歌,尤其是梁、陈时“宫体诗”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是写得细腻入微的内容了。不过本篇的形式倒是很值得在意。唐代的格律诗主要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几种形式,而前三者都比七律出现得早。七律的形式定型于初唐,但究竟是初唐的什么时间却不确定。本篇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全篇每句、每联,更重要的是联与联之间(粘连)的平仄讲究都做到了(只有“独不见”三字仄声,当时并无“三平调”规则),也就是说全部合乎格律。有的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合平仄而作的调整,如“谁为”两字,正常的汉语词序应该是“为谁”,即“为了谁”的意思,但用正常的词序“为谁”,就与后面的平仄不合,所以作者有意作了倒装。
【诗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鉴赏】宫苑内秋草丛生,零乱枯败。落叶飘零,覆满石阶,红红一片,无人清扫。两句写出唐玄宗住所的荒凉,借以烘托对杨贵妃追念的伤感气氛。注:西宫,唐代长安的太极宫。南内,唐代长安的兴庆宫。
西宫南内多秋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鉴赏】宫苑内秋草丛生,零乱枯败。落叶飘零,覆满石阶,红红一片,无人清扫。两句写出唐玄宗住所的荒凉,借以烘托对杨贵妃追念的伤感气氛。注:西宫,唐代长安的太极宫。南内,唐代长安的兴庆宫。
善无微而不赏。推荐。爱诗词网。名言: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注释:纤:细小。贬:贬低。句意:善即使再微小也要加以赏赐,恶即使再细小也要给予贬斥,善恶无分巨细,皆应各自给予奖赏与贬斥。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蝉》虞世南。推荐。爱诗词网。虞世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意。首句“垂緌(rui,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与“清露”,表面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实际是颂蝉之高贵、清逸。次句以“流响”赞美蝉声,“出”字把蝉声的传送形象化,“疏桐”一词更显梧桐树枝干高而挺拔,且与末句“秋风”相照应。这句对蝉声远传做了生动描写,并自然引出三四两句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并非是凭借风力,而在于蝉之“居高”。暗寓品格高洁的人,不需借助权势等外界因素,自能声名远播。此诗以蝉喻人,构思巧妙,意味深长。
红糜。推荐。爱诗词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①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②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④诞弥厥月,先生如达。⑤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⑥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⑦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⑧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⑨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⑩鸟乃去矣,后稷呱矣。(11)实覃实訏,厥声载路。(12)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13)蓺之荏菽,荏菽旆旆。(14)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15)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16)茀厥丰草,种之黄茂。(17)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18)即有邰家室。(19)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20)恒之秬秠,是获是亩。(21)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22)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23)释之叟叟,烝之浮浮。(24)载谋载惟,取萧祭脂。(25)取羝以,载燔载烈,以兴嗣岁。(26)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27)上帝居歆,胡臭亶时。(28)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29)【注释】①厥初:其初。生民:生出周人的。民:人,此指周人。时:是。姜嫄: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帝喾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②克:能,善于。禋(yin阴):一种野外祭神的仪式,以火烧牲,使烟气上冲于天。弗无子:除去无子之灾。弗,通“祓”,除灾。③履:践踏。帝:天帝。武:足迹。敏:通“拇”,足大趾。歆:心有所感之态。攸:语助词。介:通“界”,指分隔居住。止:休息。④载:语助词。震:通“娠”,怀孕。夙:通“肃”,指姜嫄怀孕后生活严肃。⑤诞:发语词。弥:满。先生:头生,头胎。如达:如,而。达,滑利。⑥不坼不副(pi僻):生产时产门没有破裂。坼,裂开。副,破裂。菑:同“灾”。赫:显示。⑦不康:不安。居然:安然。⑧置:弃置。腓(bi逼):通“庇”,庇护。字:慈爱。⑨会:恰逢。⑩覆翼:用翅膀遮盖。(11)呱(gu姑):小儿啼哭。(12)实:是。覃(tan谈):长。訏(xu圩):大。载:充溢。(13)匍匐:手足着地爬行。岐:知。嶷:识。(14)蓺:种植。荏菽:大豆。旆(pei配)旆:茂盛的样子。(15)禾役:即“禾颖”,禾穗。穟(sui碎)穟:禾穗丰硕下垂的样子。幪幪:茂密的样子。瓞(die迭):小瓜。唪(be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16)穑(se):稼穑,指种植五谷。相:助。道:方法。(17)茀:拔除。黄茂:嘉谷。(18)方:指谷种刚刚吐芽。苞:指渐渐含苞。种:短,指禾苗初出尚短小。褎(you又):禾苗渐渐长高。发:禾茎挺拔舒展。秀:结穗。坚:谷粒灌浆饱满。颖:谷穗沉甸下垂。栗:犹言“栗栗”,指谷穗众多。(19)即:往,到。有邰(tai台):氏族名,其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词头。(20)降:上天赐予。秬(ju居):黑黍。秠(pi批):黍的一种,一壳两米。穈(men门):赤苗嘉谷。芑(qi起):白苗嘉谷。(21)恒:通“亘”,遍,满。获:收割。亩:堆在田里。(22)任:肩挑。负:背负。肇:始。(23)揄(you由):舀出。簸:扬弃糠皮。蹂:通“揉”,用两手反复搓。(24)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烝:通“蒸”。浮浮:蒸气上扬。(25)谋:计划。惟:考虑。萧:香蒿。脂:牛肠间的脂肪。(26)羝:公羊。軷(bo):剥,剥羊之皮。燔:把肉放在火中烧炙。烈:把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兴:兴旺。嗣岁:来年。(27)卬(ang昂):我。豆:古代一种盛肉的木制高脚碗。登:盛汤用的陶制碗。(28)居:安,一说为语助词。歆:飨,享受。胡:大。臭(xiu秀):香气。亶(dan胆):确实。时:善,美好。(29)庶:幸,希冀之词。【译文】谁人生下周祖先?她的名字叫姜嫄。如何生下周族人?全靠祈祷祭上天,无子之灾得幸免。脚踩天帝拇趾印,独处静养心诚虔。妊娠之后恭谨肃,娇儿生下勤养育,此即后稷周祖先。怀孕足月日期满,头胎生子好顺当。产门不裂也不破,无灾无难人平安,可见神异不寻常。天帝受惊心不宁,姜嫄害怕祭祀忙,终于平安生儿郎。把他丢在小巷里,牛羊仁慈庇护他。把他丢在树林间,樵夫伐木救了他。把他放在寒冰上,鸟翼覆盖温暖他。后来大鸟飞离去,后稷这才哭哇哇。哭声既长声又大,充满道路人惊讶。后稷刚刚会爬行,就已开窍有智慧,自寻食物显奇能。稍长还会种大豆,长势茂盛真喜人。种出禾穗沉甸甸,种出麻麦密又匀,大瓜小瓜数不清。后稷擅长种庄稼,助苗生长有办法。不厌其烦除杂草,播下良种长得早。先是抽芽后含苞,由短到长节节冒,茎杆挺拔结穗多,颗粒饱满成色好,禾穗沉甸产量高,定居邰地安家了。上天赐给好谷种:黑秬双秠是佳黍,红糜白芑是上品。遍地种上秬和秠,收割完毕堆田里。到处种上穈和芑,又挑又背不停息,归来神前忙大祭。要问祭祀怎样祭?有的春米有的舀,有的搓米有扬糠。水中淘米声嗖嗖,热气腾腾蒸饭香。开祭大典共谋划,用艾烧脂味芬芳。宰杀公羊剥去皮,又烧又烤供神享,以求来年更兴旺。我用碗盘装祭品,木碗陶盆全用上,香气弥漫升满堂。天帝降临来安享,香气诱人美美尝。后稷开创祭祀礼,无灾无悔免祸殃,流传至今好风尚。【集评】《毛诗序》:“《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汉·司马迁:“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而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史记·周本纪》)宋·朱熹:“姜嫄出祀郊禖,见大人迹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于是即其所大所止之处,而震动有娠,乃周人所由以生之始也。周公制礼尊后稷以配天,故作此诗以推本其始生之祥,明其受命于天,故有以异于常人也。然巨迹之说,先儒或颇疑之。”(《诗集传》卷六)明·孙鑛:“次第铺叙,不惟记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入纤,绝有境有态。”(《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清·俞樾:“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群经平议》)清·皮锡瑞:“古文说,圣人皆有父,以姜嫄、简狄皆帝喾之妃。如其说,则殷周追尊自当妣祖并重,何以周立先妣姜嫄之庙不祀帝喾?《生民》等诗专颂姜嫄有娀之德不及帝喾?《仪礼》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如古文说,稷契皆有父,而作诗者但知颂稷契之母而不及其父,得毋皆禽兽乎?古文似正而非,今文似奇而是。”(《经学通论》)【总案】这是一篇美丽的神话,它稚拙而又颇富想象力地叙说了一个周人祖先后稷诞生的奇异故事;这又是一篇伟大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农业文明发生发展的恢宏图景。姜嫄履天帝趾而生后稷,自然不可信。但它说明远古人类已在思考生命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一个庄严而又神秘的重大问题,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命现象,但他们已经直觉地认识到生命必须依托于母体才得以产生,至于母体何以会受孕生子,则尚在朦胧之中,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履迹感孕的神话。撩开这层神奇的幻纱,我们今天的人当然知道,那不过是一个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诗中关于后稷一再被弃的描写,可以想见人类最初对于神秘的生命现象产生的不安和惶惑,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类能够走到今天.该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风险,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悲壮的历史过程。诗的作者虽然把发展农业生产归功于后稷,但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这里所描写的其实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农业文明的伟大斗争的一个缩影,而后稷则可能是其中一位有着开创之功的筚路蓝缕者,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他。全诗神话与现实相结合,既有瑰丽多姿的铺张扬厉,又有生动细腻的描摹刻画,读来让人产生一种历史的深沉感和人类的崇高感。
清明上河图赏析。推荐。爱诗词网。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水墨纵二五.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罕见的杰出风俗画,描写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各阶层在城郊一带的种种活动。不仅内容丰富、技巧精练,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在都城的南部,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全卷选择城外沿河两岸和城内大街为清明活动的主要场合。卷后明李东阳的跋认为:“‘上河’云者,盖其风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盛如此也。”这可以作为“上河”涵义的一种参考。画中的人物形象超过五百五十,不同类型的船只二十几艘,车、轿二十余,市街店铺、民居的房屋不可胜计。特别是城外那座“虹桥”,横跨河面,全部为木结构,刻画精微,甚至可以据此制成模型,而且与《宋史·陈希亮传》“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也基本相合。画卷以静寂的春郊景象为开端。在通往城区的小道上,有两个少年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这正是静中有动,也暗示画卷的内容将向繁忙的都市进展。树木已新枝萦绿,并渐多丛树、农家。但打麦场上无人,屋前石凳空闲,大约屋主已外出踏青祭扫或探亲访友。到了进入大道的三岔路口气氛渐变,一队有插满柳枝的小轿、官人骑马和不少仆从的行列,似已在扫墓之后回城。近处小路上又有另一行列:两位老妇骑驴,却各有年龄不同的男子随伴,似已自城里返回。这两组不同方向行进的人物,都明确点醒这正是清明佳节。较繁忙的街道和柳荫下停泊着货船的汴河同时进入画面。路边一些茶坊、酒肆,已渐多顾客和小贩,更有人在河边监督着正从货船卸下大批粮包。画的重点又渐从沿河的大街转入河面。大船聚泊,有的明显是客船,或已开始出发。对船只各部的描绘精细已极,但不觉琐碎。船上人物的活动都历历在目。水纹多漩涡,显得急流动荡。笔法活泼自由,既表现了作者技巧的精湛,更适合于表现对象特征。如画老树笔法的古拙,画建筑物和舟、车等“界画”的坚挺线描,形成完美的结合。在河心的一艘大船,尾部有八人在协力摇柂。画上方的对岸,却有一队共五名纤夫,在拉着上水船艰难前进。画卷发展至此,辛苦劳动的船夫已明显占了突出的地位,接着进入第一个——也是最震撼人心的高潮。结构繁密却不设梁柱的“虹桥”在望。一大船逆水而上,已至桥边。船夫十数人,或在船头、船舷,或在舱顶,正合力奋战。除桥栏边也有船夫和关心的游人外,在近岸停泊的船顶,亦有老船工们在挥手指点。桥下近处已露出另一下水船的长柂,在桥的另一边,可以看到在此船船尾的船夫们,亦在紧张瞭望。双方都在为顺利过桥、避免互相碰撞而奋斗。这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是这一幅交响乐似的宏伟画卷的动人主题。在斜跨画面的桥上和桥头的景象:路两旁有各式各样的摊贩,使人流更加拥挤。交通工具亦种类繁多,有载重的“串车”(一种独轮车,前后两人把驾,两旁两人扶拐,前有驴拽)正在下桥,有少年赶着驮粮的毛驴上桥,有两个小摊贩在路心争夺顾客。在桥顶有抬着女眷的小轿和骑马的官人对面而来,双方都有奴仆在前开路,互不相让。两边看热闹的人群,则在指指点点,或侧目闪避。这些既表现了交通要道和节日的气氛,更饱含戏剧性,这正是风俗画的鲜明特色。在桥头近处,一家大“脚店”门前,高耸的“彩楼欢门”惹人注意。门前有店伙们正搬走一串串钱币上车,暗示这脚店因地处要冲而生意兴隆。在画幅下方,接连一大片重叠的屋脊,显示了这脚店的规模,同时在构图上增加了画面下部的重量。在楼窗内,可以看到有顾客们和盛宴的餐桌,使这一部分,单纯而不觉空虚冷寂,并衬托出纷繁多变的中景和远景。汴河渐自画幅上方转出画外。在河湾的岸边,既停有大量船舶,更有几艘船逐波来往,显得水面开阔。这许多屋宇和船只的描绘,不仅类型繁多,方位各异,更符合近大远小的规律并具有稳定感。而远近人物大小的差别并不太大,都能明确表现其动作和特征。这不仅说明中国古代画家是运用所谓“鸟瞰法”(即假定的视点在高处)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和一切事物的特征观察极精,并有很敏锐深刻的形象记忆力和组织构图的卓越技巧。清明上河图下一段是经过两处十字路口的进城大道。街道的曲折、店铺的类型、各色人物的行动和画面布局的繁简、动静,绝少雷同。有富家眷属乘坐的棕顶平头车和一般的席顶棚牛车往来于街心、路口,有女眷正等待上轿,有少年骑马穿行,有老人在路边互相答话,有大车铺即在路旁修理车轮,有人群在围观一老者卖药。小竹棚内的算命卜卦者顾客寥寥,卖杏花者和大饼摊前人潮喧嚷,可是在一官署门前倚坐的衙役们却昏昏欲睡。第二个十字路口正在护城河桥头,这平桥的两侧也有不少人在凭栏观水。河面无舟,沿河绿柳成荫,显得清新宁静。在平桥上又有一辆人和瘦驴同拉的重载的“串车”。到城门前,有一携带仆从的骑马贵人,对一跪地老人的乞求或申诉似乎无动于衷。这一段作者又突出了劳逸和贫富的对比。一座宏伟富丽的城门楼横断画面,也可以看出画家构图的大胆。“虹桥”是斜跨,近处和桥下以人物活动为主,自不显单调。这城楼仅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物,更难处理。但作者在近处画一土石坡满栽杂树,上方城楼两边,也安排穿插了许多杨树,使这界画严谨的城楼不觉单调孤立。最巧妙的是用一骆驼队来作城里和城外的联系。两三只骆驼尚在城内,有一只已驼身半露,走出城门。这在构图上起牵针引线的作用,更暗示了汴京和北方塞外频繁的物资交流。城里的大街,又是另一种繁荣而安详的景象。对面的一家搭着“彩楼双棚”的“正店”,应该是更为豪华的酒楼,宾客盈门。大街上的行人,已是官绅、大贾、文人、和尚等渐多,或结伴同行,或拱手为礼,近正店处轿中女子亦姿容半露。而近处可以“久住”的“王员外家”(大致类似后世的公寓)内,却有一士人在静坐读书。这儿不仅摊贩罗列,车辆、骡马在装卸货物,在又一十字街转角处的肉铺门前,有一黑须道士在宣讲什么,人群围集。而斜对面的路口棚下,又有不少人正坐听一老者说书。在纵向的街心,两辆驾着四匹牲口的“太平车”正疾驰而来,这又是静中有动。近卷尾处,行人渐少,有一远来的“行脚僧”,背负有棚顶的背筐,悬插杂物,惹人注目。一骑马头戴宽边遮阳帽的文官,姿态从容,前后有九名差役随行,描写了官僚们的游春雅兴。对街一家敞开的大门前,既有仆役闲坐,又有人携包裹在等待,似为送礼或探亲而来,再一次提醒这是在清明节日。卷尾近处的树木繁枝和对街的柳树相接,仿佛现代的舞台,已由尾声而轻轻闭幕。全画构图的艺术性,已在叙述大体内容时连带提及。至于人物神态的生动,树木、水纹笔法的健朴流畅,界画的精练和谐,都可见作者在人物、山水、界画各方面的全面修养,正符合中国画发展至宋代,各画种都高度成熟这一特征,何况又集中表现在一位画家的一幅作品中。尤其是对人物形态,仔细观察并精心刻画,李东阳在跋中作了生动的概括:“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马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者,持杯罂(ying,大腹小口瓶)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我们如果从图中逐一对照,也是一种欣赏方式。至于内容的思想性,则更值得重视:它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都市、郊区人民的生活面貌,并重点刻画了作为当时交通命脉的汴河运输情况和劳动者的艰苦生涯。同名的图卷而见于著录的,将近十本,唯独此本是真迹,实为我国古代绘画的瑰宝!这幅画上没有作者的署名,但在画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及其生平。这是文献中仅有的关于张择端生平的记载,可能是金兵破汴京后使此画流入北方。至于称作者为“翰林”,应是北宋皇家画院“翰林待诏”的简称。因为一般的文人翰林,不可能创作这样的作品。这和“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并不矛盾。张择端读过书,猎取功名没有成就而专心于绘画。“界画”的学习需要极严格认真的锻炼,“本工其界画……”这几句,也可能暗示他曾师法画工。至于张择端未被列名于宋《宣和画谱》这一问题,查《画谱》编成于宣和二年(1120),距建炎元年(1127)汴京失守尚有七年,可能张择端进入画院是在宣和二年以后。或更有其他原因,如陆完跋中所谈“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此说也有是处。画后还有金代张公药、郦权、王磵和张世积等的题诗,都指出这画卷的内容是表现北宋宣和、政和年间汴京的景象。元代的杨准在“至正壬辰”(1352)所写的长篇跋文中,更谈到“卷前有徽庙(宋徽宗赵佶)标题”,可惜现已不存。但这也证明此画是北宋晚期的遗物并出于宫廷。还有明代著名的评论家、收藏家吴宽、李东阳、陆完、冯保等的一些跋文,他们对作者是张择端都没有疑问,而着重于对此画艺术成就的极高评价和赞扬。因此画为历代所重视,其流传经过曾有种种传说,但可信者不多。据卷后跋文和收藏印,此画元代又入宫廷,被官方裱工以摹本换出,售于某贵官,再转入武林(今浙江杭州)陈彦廉手。至正年间为杨准所得(均见杨准之跋文)。画上有“兰氏”、“吴氏”等印章,似为金、元时期的藏者或鉴赏者。据至正二十五年(1365)李祁跋,此画已在“静山周氏”手中。自明代弘治中吴宽题跋和弘治四年(1491)李东阳跋时,画藏大理寺卿朱文征家,又转入徐溥手。徐临终前赠与李东阳,故有正德十年(1515)李作的第二次跋。其后画曾属陆完,陆死后画归昆山顾氏。继入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严罪发家产均入官。至隆庆中为颇识书画的宦官冯保所据有,故有万历六年(1578)冯之跋文。在明末清初,画的踪迹不详。至乾隆年间(1736—1795),有陆费墀、毕沅印,嘉庆四年(1709),毕沅已死二载,其家产被没收,画入清宫。故开卷画首有“嘉庆御览之宝”和“石渠宝笈”、“宝笈三编”诸收藏印。画尾又有“宣统御览之宝”印记。至1931年,溥仪将画私携至长春,抗日战争胜利后画归东北博物馆,现藏故宫博物院。
凄凄不似向前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帆影已经消失在遥远蓝天的尽头,只剩下长江的水漫无边际地流着。这是作者于春天三月季节,欢送从武昌坐船下扬子江的旧友孟浩然的诗句。“广陵”即江苏省扬州。
【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注】孤帆远去,帆影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这时只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天际:天边。【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流浩荡,船影消失于水天一线的景观。[例]站立在荆江大堤上,遥望“九曲回肠”的江流,浩浩荡荡,烟波茫茫。那两岸的原野在天边平伏,那远去的风帆在水天之间迷离闪光。对景生情,我们油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野《江汉行》)二、用以形容在水边目送离船远去的惜别情景。[例]例如“送别”一场,邓廷桢被清廷派往福建,这对林则徐来说是失去一臂之力,心情沉重。我们在广州、英德、虎门黄山等地选用了江边码头、逆水行舟、群山孤帆、青松白云来烘托举杯告别,情景交融,犹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韩尚义《回忆拍摄〈林则徐〉的日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二句入笔擒题,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从而毫不费力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奇丽的送别画图,而且着意强调被送者是自己的“故人”。李白离开四川不久,便和孟浩然有了交往。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以美好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名诗人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思想上的共鸣。按理说,以他们这种飘逸、洒落的气质,适值这“烟花三月”的美好时令,正应该联袂畅游,诗酒同欢,可天不作美,硬是把他们分了开来,这怎能不使多情的诗人倍感惆怅呢?当然,在这若有所失的惆怅之中显然揉和着他对友人深深眷恋的一往深情,这种深情和惆怅之感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最后两句情景交融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绝妙的景语,又是绝妙的情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景借情以展现,愈见其境界深远;情借景以宣泄,更觉其含蓄无尽。不是吗?故人之舟已远,而送者仍伫立于江岸之上,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了浩浩奔流的江水,此时此际,诗人内心那翻腾的思绪,早已跳出了静止的画面,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扉;同时,每个灵心善感的读者,也都会受这无尽思绪的影响,把注意的视线投注到自己想象中那广阔的画面之上,从流动的江水中领悟到友情的纯真与永恒。这首诗词句秀美,气势流动,虽仅短短四句,却令人捧读之后,回味无穷,馀香满口,堪称绝句中的神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推荐。爱诗词网。帆影已经消失在遥远蓝天的尽头,只剩下长江的水漫无边际地流着。这是作者于春天三月季节,欢送从武昌坐船下扬子江的旧友孟浩然的诗句。“广陵”即江苏省扬州。【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注】孤帆远去,帆影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这时只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天际:天边。【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流浩荡,船影消失于水天一线的景观。[例]站立在荆江大堤上,遥望“九曲回肠”的江流,浩浩荡荡,烟波茫茫。那两岸的原野在天边平伏,那远去的风帆在水天之间迷离闪光。对景生情,我们油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野《江汉行》)二、用以形容在水边目送离船远去的惜别情景。[例]例如“送别”一场,邓廷桢被清廷派往福建,这对林则徐来说是失去一臂之力,心情沉重。我们在广州、英德、虎门黄山等地选用了江边码头、逆水行舟、群山孤帆、青松白云来烘托举杯告别,情景交融,犹如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韩尚义《回忆拍摄〈林则徐〉的日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二句入笔擒题,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从而毫不费力地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奇丽的送别画图,而且着意强调被送者是自己的“故人”。李白离开四川不久,便和孟浩然有了交往。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以美好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名诗人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思想上的共鸣。按理说,以他们这种飘逸、洒落的气质,适值这“烟花三月”的美好时令,正应该联袂畅游,诗酒同欢,可天不作美,硬是把他们分了开来,这怎能不使多情的诗人倍感惆怅呢?当然,在这若有所失的惆怅之中显然揉和着他对友人深深眷恋的一往深情,这种深情和惆怅之感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最后两句情景交融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绝妙的景语,又是绝妙的情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景借情以展现,愈见其境界深远;情借景以宣泄,更觉其含蓄无尽。不是吗?故人之舟已远,而送者仍伫立于江岸之上,久久地凝望着,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直望到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了浩浩奔流的江水,此时此际,诗人内心那翻腾的思绪,早已跳出了静止的画面,撼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扉;同时,每个灵心善感的读者,也都会受这无尽思绪的影响,把注意的视线投注到自己想象中那广阔的画面之上,从流动的江水中领悟到友情的纯真与永恒。这首诗词句秀美,气势流动,虽仅短短四句,却令人捧读之后,回味无穷,馀香满口,堪称绝句中的神品。
又可分为“血缘群婚”(“族内群婚”)和“族外群婚”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的配偶关系中逐渐排斥杂乱的性交媾合,而进入血缘群婚制,这是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态。它的特点是排斥父辈(父亲和叔父)和女儿辈,母辈(母亲和姨母)和子辈之间的婚媾,而在血缘集团内部以胞兄弟姐妹为基础,扩展开去,行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婚配,具体样式为一群兄弟与其一群姐妹之间的共夫或共妻,子女以男子长辈为其共父,母亲集群知其嫡庶而构成集群共有。这种婚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原始群的不断扩大,集群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人类自身对血缘婚带来的人类繁衍中弊害的认识,而逐步地进化到更高一个阶层“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又称“伙婚”。它仍是群婚形态之一,但禁止氏族内婚,由严格排斥同胞兄弟姐妹通婚逐步扩展到从表、再表,后来男子和女子须到另一氏族选择配偶,具体为一群兄弟(包括亲、从表、再从、再表)和不是自己氏族的一群不一定是姐妹的女子通婚。婚姻的家族结构是由一群兄弟共妻或由一群姐妹共夫组成,这种形态是婚姻史上的转折性进步。族内禁婚禁例在许多落后的民族、部落中都普遍遵循。这个进步,为人类婚姻形态的进一步进化铺平了道路。
群婚。推荐。爱诗词网。又可分为“血缘群婚”(“族内群婚”)和“族外群婚”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的配偶关系中逐渐排斥杂乱的性交媾合,而进入血缘群婚制,这是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态。它的特点是排斥父辈(父亲和叔父)和女儿辈,母辈(母亲和姨母)和子辈之间的婚媾,而在血缘集团内部以胞兄弟姐妹为基础,扩展开去,行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婚配,具体样式为一群兄弟与其一群姐妹之间的共夫或共妻,子女以男子长辈为其共父,母亲集群知其嫡庶而构成集群共有。这种婚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原始群的不断扩大,集群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人类自身对血缘婚带来的人类繁衍中弊害的认识,而逐步地进化到更高一个阶层“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又称“伙婚”。它仍是群婚形态之一,但禁止氏族内婚,由严格排斥同胞兄弟姐妹通婚逐步扩展到从表、再表,后来男子和女子须到另一氏族选择配偶,具体为一群兄弟(包括亲、从表、再从、再表)和不是自己氏族的一群不一定是姐妹的女子通婚。婚姻的家族结构是由一群兄弟共妻或由一群姐妹共夫组成,这种形态是婚姻史上的转折性进步。族内禁婚禁例在许多落后的民族、部落中都普遍遵循。这个进步,为人类婚姻形态的进一步进化铺平了道路。
【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回来观赏菊花。重阳日:即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这天,古人有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就:接近,靠近。【意思2】待到:等到。就:亲近;欣赏。此联的意思是: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你这里观赏傲霜的菊花。后用来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和希望再跟老朋友沟通的心愿。【用法例释】用以表达以后还来赏菊或重返旧地的愿望。[例1]今日到知己朋友家里做客,我对主人的盛情自然感怀,在连声赞叹这两盆菊花之余,约定了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冷冰鑫《菊花魂》)[例2]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回来看你,看这树,看咱庄户人的好生活。”不知怎的,此刻竟产生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心境。(许乐江《翠岗霁色》)【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解】本诗是一首五律,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充满田园气息,似一幅田园风景画。【全诗鉴赏】孟浩然的诗作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而此篇又是五律中的佳作。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好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孟浩然的诗语言简约,但“语淡而味终不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俭朴。全诗字字自然,无刻画痕迹。这首诗风格清新淡雅,写景如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上句细描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极富诗情画意。全诗情景交融,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会在一起,恬淡亲切,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全诗融诗境、形象、韵味为一体,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农庄、对故人的依恋和轻松惬意的心情。
待到重阳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回来观赏菊花。重阳日:即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这天,古人有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就:接近,靠近。【意思2】待到:等到。就:亲近;欣赏。此联的意思是: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你这里观赏傲霜的菊花。后用来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和希望再跟老朋友沟通的心愿。【用法例释】用以表达以后还来赏菊或重返旧地的愿望。[例1]今日到知己朋友家里做客,我对主人的盛情自然感怀,在连声赞叹这两盆菊花之余,约定了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冷冰鑫《菊花魂》)[例2]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回来看你,看这树,看咱庄户人的好生活。”不知怎的,此刻竟产生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心境。(许乐江《翠岗霁色》)【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解】本诗是一首五律,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充满田园气息,似一幅田园风景画。【全诗鉴赏】孟浩然的诗作以五言律诗成就最高,而此篇又是五律中的佳作。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好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孟浩然的诗语言简约,但“语淡而味终不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俭朴。全诗字字自然,无刻画痕迹。这首诗风格清新淡雅,写景如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上句细描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极富诗情画意。全诗情景交融,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会在一起,恬淡亲切,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全诗融诗境、形象、韵味为一体,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农庄、对故人的依恋和轻松惬意的心情。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以描写冀中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为中心的、具有独创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它发端于四十年代的抗日烽火之中、形成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一九一三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北京当小职员,一九三六年在白洋淀地区一个小学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一九四一年参加抗日征文“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后到延安。一九四五年春,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成名之作《荷花淀》。作品通过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水乡白洋淀地区广大劳动妇女送夫参军以及自己也走上抗日战场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冀中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穷的夺取战争胜利的伟力。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清新的韵味,洋溢着白洋淀地区荷叶、荷花的清香、使人爽心悦目。它一发表,就以其深刻的抗日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诗情画意博得了抗日根据地广大读者的欢迎。
荷花淀派。推荐。爱诗词网。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以描写冀中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为中心的、具有独创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它发端于四十年代的抗日烽火之中、形成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一九一三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北京当小职员,一九三六年在白洋淀地区一个小学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一九四一年参加抗日征文“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后到延安。一九四五年春,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成名之作《荷花淀》。作品通过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水乡白洋淀地区广大劳动妇女送夫参军以及自己也走上抗日战场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冀中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穷的夺取战争胜利的伟力。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采和清新的韵味,洋溢着白洋淀地区荷叶、荷花的清香、使人爽心悦目。它一发表,就以其深刻的抗日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诗情画意博得了抗日根据地广大读者的欢迎。到了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负责报刊编辑工作。他将自己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前后所写的几十篇短篇小说和散文编为《白洋淀纪事》出版;不久,又发表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两种思想尖锐斗争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后来,又出版了以河北的高阳、蠡县农民暴动为楔子的,表现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反映冀中劳动人民觉醒进步过程和战斗情绪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这些作品,作者以非常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白洋淀地区的风俗图,既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蔑视,又洋溢着对党和抗日军民的歌颂;既充满对落后的错误思想的鞭斥,又激荡着对新事物的爱的激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这些作品,确立了孙犁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这些作品,也深深地吸引了一批青年作者,他们学习和模仿孙犁的创作。另一方面,孙犁以《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为阵地,热心培养青年作者。他不仅选发其习作,而且通过改稿、交谈、通信、办学习班、讲课等方式,对青年文学爱好者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指导。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不久便在天津、保定、北京一带,涌现出刘绍棠、韩映山、从维熙,房树民等青年作者,形成了以孙犁为中心的作家群。这就形成了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是:第一,从白洋淀和冀中农村生活中汲取和提炼题材。孙犁写白洋淀,写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的农村生活,他是这些地区的农村生活的歌唱者和描绘者,他的散文和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都没有离开过这些地区。刘绍棠说他“只想住在我的运河家乡的泥棚茅舍里”写小说,为什么呢?他说:“我喜欢农村的大自然景色,我喜欢农村的泥土芳香,我喜欢农村的安静和空气清新,我更热爱对我情深义重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韩映山则一直写白洋淀,他称自己的作品“就象淀边初拱土的苇锥锥”,是它们的“一枝片叶”。由于题材的一致,使他们共同显示出富于白洋淀地区的泥土特色。第二,挖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美,歌唱美,是荷花淀派作家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孙犁说:“人天生就是喜欢美的”(《画如梦》),“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文字生涯》);刘绍棠说:“是孙犁同志的作品,唤醒了我对运河家乡的母子连心的深情,打开了我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美学眼界。”(《开始了第二个青年时代》)从维熙更说得具体明确:“文学有一个强大的内涵,那就是——美”。还由于他们对美有着共同的认识,因而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荡漾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请看孙犁《荷花淀》中对白洋淀水乡自然美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恬淡的色彩,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水乡夏夜迷人的景色。这是写景,也是写人,写情。试想在这明洁的月夜,女人编着席子等待晚归的亲人,这情景本身就是淳美的,深厚的。加上银白的湖水,透明的雾,清新的荷叶荷花香,优美的湖光水色将人、情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衬托出主人公淳厚、深挚的心灵美。第三,将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气息结合起来。荷花淀派的作家们善于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精细的描绘和大胆的抒情结合起来。孙犁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他常常教育文学青年不要只写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只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应把时代精神和人民的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到艺术形象中去。刘绍棠的《布谷鸟歌唱的季节》反映了五十年代初期互助合作运动中,运河滩上的农民集体主义思想和私有观念的斗争,歌颂了农村基层干部春枝象那春夜歌唱的布谷鸟一样,日夜为合作社操劳的忘我工作的精神。这篇小说围绕合作社与单干户麻宝山换地引水开渠的事件,描写是细致的,但处处又流露出对生活美的揭示和歌颂。荷花淀派的作家们是十分注意作品的内容的,但他们从不贴革命的标签,决不将作品作为图解政治的传声筒。孙犁说:“我写东西要离‘政治’远一点,这个‘政治’应该是加引号的。我的意思是,我不在作品里交待政策,不写一时一地的东西。但并不是说我的作品里没有政治。”(《语重心长话创作》)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是有感情有形象的,是将情和景、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令人生厌的概念化的东西和脱离艺术的政治的喧嚣。第四,质朴自然、含蓄凝炼,富有强烈抒情味的语言风格。荷花淀派作家的语言犹如白洋淀的芦苇,大运河的涛声,是那样质朴清新,县有强烈的抒情味。再以《荷花淀》中一段人物对话为例: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五句找借口、寻托辞的对话,多么含蓄凝炼地表现了四个青年妇女害羞而又巴望探视丈夫的心理啊!至于说《芦花荡》里用质朴的语言对芦花荡的描写,更形成了诗的意境。故有人称荷花淀派的小说为“诗的小说,小说的诗”。这是对他们语言风格的最高赞誉!一九五七年,刘绍棠、从维熙被打成右派清除出文学创作队伍,韩映山等因“左”的思潮而不能尽情抒写,这样,这个五十年代中期已初具规模的文学流派便受到影响而削弱。直到粉碎“四人帮”,社会主义文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之后,刘绍棠、从维熙等恢复了名誉和创作活动,并继续向孙犁请教,加上韩映山等人的不断努力,这样,荷花淀派又蓬勃复生,而且在艺术风格上还有所前进和更新。
姜夔踏莎行。推荐。爱诗词网。姜夔《踏莎行》姜夔姜夔自沔东来①,丁未元日②,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③。夜长争得薄情知④,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⑤,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⑦。注释①沔:沔州,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②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③华胥:《列子《黄帝》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是传说中的国名,此代指梦境。④争得:怎得。⑤书辞:指书信。⑥离魂:指离开肉体的灵魂。郎行:郎那边。⑦冥冥:暗沉沉。双英图【清】禹之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鉴赏姜夔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合肥结识了青楼中的二姊妹,对她们一往情深,别后也经常怀想,这段恋情在他的词中曾多次提及,如《一萼红》《小重山令》等。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时作者自沔州东去湖州,途中经过金陵,在江上又梦到了自己的合肥情人,有感而发,以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首词。前三句写梦。因为所有的情思皆由梦引起,所以自然先写了梦中的情景。“燕燕”形容情人身姿的优美,“莺莺”形容情人声音的动听,以“莺莺燕燕”称呼自己的意中人,包含了缠绵不尽的柔情蜜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是白天对于意中人相思太多,所以夜里在梦中,梦到情人的轻盈体态和娇软的声音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生动。“分明”二字写出了梦境的清晰,是词人相思之情的体现,“又”说明梦到自己的意中人已不止一次,词人的一往情深由此可见。接着词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象意中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也许仍然是在梦中吧,意中人向自己倾诉黑夜是如此漫长,而她对自己的相思是如此刻骨,所以想到这种思念不能让自己知道,内心便充满了痛苦。“薄情”二字是情人对自己的昵称,包含了无尽的幽怨和叹息,正是因为情深,所以才要抱怨“薄情”,女子半嗔半怨的神情历历如在眼前。春天正是怀人的时节,虽然才是初春,心绪却已被思念占得满满的,这里春天的气息被一片相思所感染,充满了伤感和哀愁。下片写睹物思人,旧情难忘。“别后书辞”是情人寄来的书信,“别时针线”是情人临别前给自己做的衣服,这原是很寻常的事物,然而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情味。书信写满了情人对自己的思念,而穿在身上的衣服满载的是情人的一片深情,看到这些,词人想不感动都没有办法。带着这些珍贵的回忆,词人感觉对方并没有走远,而是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一样不可磨灭。末二句写了梦醒之后想象情人魂魄归去的景象。在一片明亮的月光之下,淮南千山冷寂无声,冥冥之中,情人的灵魂已经归去,无人照管,也没有任何痕迹。一种寂寞惆怅的情怀油然而生,词到这里,塑造了一个凄清冷寂的意境,感人至深。整首词都围绕着“梦”来写,从情人入梦写起,至情人梦魂归去而止,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挚的情感,自然的过渡,使这首词成为难得的佳作。(常迎春)集评王国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人间词话》)唐圭璋:“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言梦中见人,次言春夜思深。换头言别后之难忘,情亦深厚。书辞针线,皆伊人之情也。天涯飘荡,睹物如观见人,故曰‘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两句,以景结,境既凄黯,语亦挺拔。昔晁叔用谓东坡词‘如王嫱、西施,净洗却面,与天下妇人斗好’,白石亦犹是也。刘融齐谓白石‘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在仙则藐姑冰雪’,更可知白石之淡雅在东坡之上。”(《唐宋词简释》)链接南宋追求格律形式的词风。在南宋词坛上,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一批词人,他们在创作上注重词的格律形式,这种创作风气在词论上也得到了呼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张炎的《词源》和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张炎在《词源》中将独尊姜夔的观点表现得尤为鲜明,并将“协律”“雅正”“清空”和“意趣高远”视作好词的标准。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则独尊周邦彦,他的论词标准和张炎基本相似,提出的四个标准是:“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由于张炎、沈义父两人都深谙音律,所以,他们在对词的格律以及技巧方面的论述颇为精当,对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尊姜夔的总集《词综》。《词综》是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和汪森编定的一部词总集。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是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与朱彝尊友善。此书由朱彝尊编选二十六卷,汪森又增补十卷,其中的资料多辑自原始文献,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既有作品,也附有词人姓氏、籍贯、著作以及宋、元人的评语。全书以时代先后为序,共选辑唐、五代、宋、金、元诸代六百五十多位词人的词作两千两百五十多首。《词综》“以醇雅为宗”的选录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清代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主张。汪森在《词综序》中认为,不应把词作为“诗之馀”,并明确推尊姜夔为词家正宗,并以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等人为羽翼,但始终只字不提苏、辛词风,为浙西词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朱彝尊在《词综《凡例》中又指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
清代光绪年以前,天津没有学前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幼儿的启蒙教育多在家庭中自发地进行。据光绪十年(1884)初刻的张焘的《津门杂记》记载:光绪四年(1878),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四月,光绪皇帝钦定批准,鉴于天津、河间等府,地脊民穷,迭遭灾歉,孤儿节妇,无以自存,情甚可怜,必须创设善堂兼筹教养。光绪四年(1878),又遭旱灾,由在津的江苏士绅王承基等筹集,捐洋钱1万元,于东门外南斜街设立“广仁堂”,收养天津、河间两府被遗弃的子女和贫苦节妇。其后,由地方官员倡劝捐资,得到道员盛宣怀等的资助,于西门外太平庄择地重新建堂,盖房280间,将“广仁堂”的妇孺,归并于太平庄堂中。
太平庄堂分设6所,其中,“慈幼所”、“蒙养所”,近似幼儿的教育机构。但是这样的所侧重于“养”,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只能说是天津幼儿教育的萌芽。
天津幼儿教育。推荐。爱诗词网。清代光绪年以前,天津没有学前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幼儿的启蒙教育多在家庭中自发地进行。据光绪十年(1884)初刻的张焘的《津门杂记》记载:光绪四年(1878),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四月,光绪皇帝钦定批准,鉴于天津、河间等府,地脊民穷,迭遭灾歉,孤儿节妇,无以自存,情甚可怜,必须创设善堂兼筹教养。光绪四年(1878),又遭旱灾,由在津的江苏士绅王承基等筹集,捐洋钱1万元,于东门外南斜街设立“广仁堂”,收养天津、河间两府被遗弃的子女和贫苦节妇。其后,由地方官员倡劝捐资,得到道员盛宣怀等的资助,于西门外太平庄择地重新建堂,盖房280间,将“广仁堂”的妇孺,归并于太平庄堂中。太平庄堂分设6所,其中,“慈幼所”、“蒙养所”,近似幼儿的教育机构。但是这样的所侧重于“养”,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只能说是天津幼儿教育的萌芽。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规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三级。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附设于各省府厅州县及大市镇原有之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以辅助家庭教育,使蒙养家教合一。由保姆负责保育教导,教以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每日不超过4小时。从此,幼儿教育开始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和三十三年(1907)二月,严修相继创办保姆讲习所和蒙养院(幼稚园),校址在文昌宫西严宅内。这是天津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家严修提倡、林墨青主办的天津广智馆BeforetheyearsofEmperorGuangxuinQingDynasty,therehadbeennopreschooleducationorganizations.Pre-schooleducationwasconductedinfamilies.AccordingtoTianjinMiscellaneabyZhangTaoin1884(thetenthyearofEmperorGuangxu),thechiefgovernorLiHongzhangpresentedamemorialtoEmperorGuangxuaskingtosetupanorganizationtoaccommodatehomelesschildrenandwomenin1878(thefourthyearofEmperorGuangxu).Thememorialsaid:becauseofpoorlands,repeatedpoorharvestsanddraughtin1878inTianjinandHejian,manychildrenandwomenlosttheirhomesandhadnowayforaliving.Thereforeorganizationstoaccommodatethemandtoeducatethosechildrenmustbesetup.EmperorGuangxuapprovedhisrequest.ThegentriesofJiangsudwellinginTianjin,WangChengji,ZhengGuanyingandJingYuanshanetcdonated10,000yuanforsettingup"Guangrentang"inNanxiestreetoutsidetheeastgatetoaccommodatethosehomelesschildrenandwomen.Afterthat,localofficialscalledonmoresupportfromthemassandgotthedonationfromShengXuanhuaitorebuild280housesinTaipingzhuangoutsidethewestgate.ThechildrenandwomeninGuangrentangwerealsoaccommodatedthere.Taipingzhuangincludedsixorganizations,amongwhichCiyouandMengyangorganizationsforchildrenfunctionedaskindergartens.However,thesetwoorganizationspaidmoreattentiontobringingchildrenupphysicallywithoutclearcultivationobjectivesandeducationplans.Insomeway,theycanonlyberegardedasseedsofpreschooleducationinTianjin.InJanuary13,1904(the29thyearofEmperorGuangxu),StatuteforSchoolswasissued,whichprescribedthatprimaryeducationincludedthreegrades,kindergarten,lowerprimaryschoolandhigherprimaryschool.StatuteforKindergartenandStatuteforFamilyEducationregulatedthatkindergartensbesetupinfoundlingsandJingjieHallsincities,countiesandtownssoastocombinekindergarteneducationwithfamilyeducation.Kindergartenteacherstookcareofandeducatedchildrenwithgames,songs,talksandgesturesnomorethanfourhourseveryday.Inthiswaypreschooleducationwasofficiallyincorporatedintoeducationsystem.InSeptember1905andFebruary1907(the31styearandthe33rdyearofEmperorGuangxu),YanXiurespectivelyfoundedLecturesforKindergartenTeachersandKindergartensinhishousewestofWenchangPalace.ThiswastheearliestpreschooleducationorganizationinTianjin.·南开学校发源地之严氏家塾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赏析]
悲彼东山诗。推荐。爱诗词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赏析]《苦寒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这是一首自叙经历的军旅诗,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征并州牧高干时。高干是袁绍外甥,先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屯兵于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南)。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率兵亲征,北度太行山。其时在正月,冰雪塞途,山路崎岖。诗中备写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并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思乡厌战情绪,以及早日完成统一功业的愿望。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描绘和渲染自然环境的险恶,从侧面烘托行军的艰苦。“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开头二句以感叹领起,总括太行山的高峻艰险。“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东南,因山道崎岖、盘旋如羊肠而得名。诘屈,盘旋纡曲。二句写所见,描写山路的崎岖难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写所闻,北风吹动树木,发出萧瑟悲凉的声音,见出气候的寒冷。“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山中猛兽成群,吼声震人。二句视听并举,渲染环境的险恶。“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二句写人烟稀少,大雪纷飞,进一步强调环境之恶和气候之寒。十句诗有声有色,描绘出一幅险峻苦寒的图景。虽未直接叙写行军,而军旅的艰苦已见于言外。紧接四句为第二层,抒写思乡怀归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怫郁,忧郁不安。东归,曹操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山之东。四句诗写出诗人在艰难征战中的真实心态。故乡是安定温馨的象征,与解甲归田和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与苦寒艰险的军旅生活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厌倦征战、怀乡恋土的儿女深情,却出自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曹操之口,读来格外令人心动,不能不感受到其真诚深挚的份量。接下来八句为第三层,正面铺叙行军途中的种种困苦。“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二句写水深无桥,只能徘徊绕道。“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二句写日暮迷路,找不到宿营之处。“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斧字在此处作动词用。四句写将士饥寒交加,尚得采集薪柴,斫冰煮粥。水深,桥绝,迷路,饥饿,采薪,斧冰等一系列细节,虽然只是平实铺写,但由于写的是诗人的亲身经历,显得十分真切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末二句为第四层,再次抒发怀归厌战情绪,并暗寓完成统一功业的壮志。“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东山》是《诗经·豳风》篇名,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思家情绪,旧传为周公所作。二句引喻《东山》之诗,寄托丰富含义:一则反复抒写自己的怀乡思归之愁;二则悲悯跟随自己艰难征战的将士;三则以周公自喻,暗示将不畏艰险,完成统一大业,以便早日实现解甲归田、天下太平的愿望。此诗将险恶的自然环境、艰苦的行军生活与忧郁的心情意绪浑然无迹地融为一体,气势苍莽,情调悲凉,结构蟠屈,不愧为曹公的杰出代表作。方东树评此诗时曾说:“大约武帝诗沈郁直朴,气真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诵之令人意满。”(《昭昧詹言》卷二)着重从结构角度说明此诗特点。而诗中详细罗列旅途中所见所闻所历,并在其中穿插抒写心中感触的写法,特别是对于险恶环境和忧愁情绪的渲染烘托,后来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为后代军旅诗和行旅诗所反复运用,在李白的《蜀通难》和杜甫的《北征》等名篇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它的回音。
【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春秋时介之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十九年,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后赏赐随从者,介之推未受封,与母亲隐居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晋文公重耳来找他,他不出,晋文公以为焚山可逼他出来,结果竟被烧死。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俗称寒食节。诗中通过寒食节赐火这件小事,委婉地讽刺皇帝对权贵的宠幸。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春天景色,自然生动,形象鲜明,当时就传为名句。孟棨《本事诗》记载,当时缺知制诰官员,请皇帝批点,德宗批曰:“与韩翃。”当时有两个同姓名的韩翃,又请示,德宗又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与此韩翃。”说明韩翃仕途得意与此诗有关。【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出亡千九年,介子推等人始终从之。后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赏赠随从出亡人员,介子推不求封赏,与母亲隐居绵山,文公找不到他,只好焚山逼他出来。他拒不出山,竟抱树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②御柳:御苑的柳树。③汉宫:实指唐宫。传蜡烛:唐代有在寒食节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的制度。传蜡烛,指传烛以燃火。④五侯:一说指宦官,一说指外戚。【今译】春日的京城中, 无处不是飞舞的杨花; 寒食的东风里, 皇宫御柳横斜。 暮色降临, 恩赐的烛火从宫里传出, 那淡淡的轻烟, 一缕缕地散入宠臣之家。【全诗赏析】韩翃是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之一。在大历诗坛上,部分诗人诗作尚存有盛唐余韵,这首《寒食》诗便是一例。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元稹《连昌宫词》有“特勅宫中许燃烛”之句,说的就是这事。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以见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在绮丽的春光描绘中,微露出讽谏之意。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城无处不飞花”是烩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暮春时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下所无的特有景致。“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造语新颖,音调谐和,给人以美感。“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效果较直述语气更为强烈;若换成“春城处处皆飞花”,势必索然寡味。“飞花”指随风飞舞的柳絮,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是其用字所本,有人解作“落红无数”,不妥。就因果关系来看,首句实承次句而来,正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才“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春光浓丽的寒食节,东风吹拂,御柳夭斜,枝头柳絮,漫天遍地,轻扬曼舞,才使得偌大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春天到处万紫千红,可写的景物甚多,诗人仅选取了“御柳飞花”这一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可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了。在描写时,诗人避免了直接陈述,用因果倒置手法来突出“飞花”,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飞花”,取得了一波三折、情致宛转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柳上着一“御”字,显示出描写的是皇家宫苑的柳树,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汉宫”。后两句写当日情事,时间由白昼移至傍晚。寒食禁火,一般百姓家中夜间也不许点灯,但是贵族阶层却获准例外。“日暮汉宫传蜡烛”,在傍晚时分,皇帝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贵族家中了。挨家挨户地颁赐,所以说“传”。谁人有权领受皇帝赐烛的殊荣?“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质量愈高,烟子愈少,所以说“轻烟”。这“轻烟”是皇帝恩泽的象征,领受它的是皇帝最宠幸的“五侯”。“五侯”本是汉朝典故。西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等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之子及叔父五人封侯,世称梁氏五侯,见《后汉书·陈蕃传》。东汉桓帝时,封宦官单超等五人为侯,亦号五侯,见(后汉书·单超传)。总之,五侯不是指外戚,就是指宦官。诗人在这里当然不会是仅仅咏题汉事,而是以古喻今。安史乱后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此诗显然暗寓讽谕之意,清代诗论家吴乔曾予以评说:“唐之亡国由于宦者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围炉诗话》卷一)这是说此诗具有“惩恶而劝善”的“春秋笔法”。确实,这首诗虽然用意深刻,但在表现上相当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赞美皇帝对臣下施加恩泽的颂歌。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建中初年(780),德宗因为欣赏此诗,亲自点名起用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德宗或者视此诗为歌颂皇恩,或者并不在乎诗中婉的讽刺意味。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艺术手法,可以达到讽喻的目的而又不至于逆忤龙颜,正是《毛诗序》所主张的“主文而谲谏”理论的妙用。本诗写景之省净,言情之委婉,不着议论而用意自见,皆与盛唐诗风切近。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说:“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王维)以来格韵去人不远。”读此诗,信然。【点评】时方禁烟,乃宫中传烛以分火,则先及五侯之家为近君而多宠也。(唐汝询《唐诗解》)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下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春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今人将字蛮下,熟玩此诗,则不敢轻易用字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二)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黄叔灿《唐诗笺注》)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管世铭《读雪山房杂著》)清明赐火,则寒食之暮,为时近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寒食》古诗 韩翃。推荐。爱诗词网。【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春秋时介之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十九年,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后赏赐随从者,介之推未受封,与母亲隐居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晋文公重耳来找他,他不出,晋文公以为焚山可逼他出来,结果竟被烧死。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俗称寒食节。诗中通过寒食节赐火这件小事,委婉地讽刺皇帝对权贵的宠幸。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春天景色,自然生动,形象鲜明,当时就传为名句。孟棨《本事诗》记载,当时缺知制诰官员,请皇帝批点,德宗批曰:“与韩翃。”当时有两个同姓名的韩翃,又请示,德宗又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与此韩翃。”说明韩翃仕途得意与此诗有关。【全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出亡千九年,介子推等人始终从之。后重耳当了国君(晋文公),赏赠随从出亡人员,介子推不求封赏,与母亲隐居绵山,文公找不到他,只好焚山逼他出来。他拒不出山,竟抱树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②御柳:御苑的柳树。③汉宫:实指唐宫。传蜡烛:唐代有在寒食节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的制度。传蜡烛,指传烛以燃火。④五侯:一说指宦官,一说指外戚。【今译】春日的京城中, 无处不是飞舞的杨花; 寒食的东风里, 皇宫御柳横斜。 暮色降临, 恩赐的烛火从宫里传出, 那淡淡的轻烟, 一缕缕地散入宠臣之家。【全诗赏析】韩翃是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之一。在大历诗坛上,部分诗人诗作尚存有盛唐余韵,这首《寒食》诗便是一例。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元稹《连昌宫词》有“特勅宫中许燃烛”之句,说的就是这事。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以见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在绮丽的春光描绘中,微露出讽谏之意。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城无处不飞花”是烩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暮春时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下所无的特有景致。“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造语新颖,音调谐和,给人以美感。“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效果较直述语气更为强烈;若换成“春城处处皆飞花”,势必索然寡味。“飞花”指随风飞舞的柳絮,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是其用字所本,有人解作“落红无数”,不妥。就因果关系来看,首句实承次句而来,正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才“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春光浓丽的寒食节,东风吹拂,御柳夭斜,枝头柳絮,漫天遍地,轻扬曼舞,才使得偌大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春天到处万紫千红,可写的景物甚多,诗人仅选取了“御柳飞花”这一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可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了。在描写时,诗人避免了直接陈述,用因果倒置手法来突出“飞花”,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飞花”,取得了一波三折、情致宛转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柳上着一“御”字,显示出描写的是皇家宫苑的柳树,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汉宫”。后两句写当日情事,时间由白昼移至傍晚。寒食禁火,一般百姓家中夜间也不许点灯,但是贵族阶层却获准例外。“日暮汉宫传蜡烛”,在傍晚时分,皇帝已派人将蜡烛颁赐到贵族家中了。挨家挨户地颁赐,所以说“传”。谁人有权领受皇帝赐烛的殊荣?“轻烟散入五侯家”。蜡烛质量愈高,烟子愈少,所以说“轻烟”。这“轻烟”是皇帝恩泽的象征,领受它的是皇帝最宠幸的“五侯”。“五侯”本是汉朝典故。西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等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见《汉书·元后传》。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之子及叔父五人封侯,世称梁氏五侯,见《后汉书·陈蕃传》。东汉桓帝时,封宦官单超等五人为侯,亦号五侯,见(后汉书·单超传)。总之,五侯不是指外戚,就是指宦官。诗人在这里当然不会是仅仅咏题汉事,而是以古喻今。安史乱后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此诗显然暗寓讽谕之意,清代诗论家吴乔曾予以评说:“唐之亡国由于宦者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围炉诗话》卷一)这是说此诗具有“惩恶而劝善”的“春秋笔法”。确实,这首诗虽然用意深刻,但在表现上相当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赞美皇帝对臣下施加恩泽的颂歌。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建中初年(780),德宗因为欣赏此诗,亲自点名起用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德宗或者视此诗为歌颂皇恩,或者并不在乎诗中婉的讽刺意味。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艺术手法,可以达到讽喻的目的而又不至于逆忤龙颜,正是《毛诗序》所主张的“主文而谲谏”理论的妙用。本诗写景之省净,言情之委婉,不着议论而用意自见,皆与盛唐诗风切近。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说:“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王维)以来格韵去人不远。”读此诗,信然。【点评】时方禁烟,乃宫中传烛以分火,则先及五侯之家为近君而多宠也。(唐汝询《唐诗解》)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下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春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今人将字蛮下,熟玩此诗,则不敢轻易用字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二)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黄叔灿《唐诗笺注》)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管世铭《读雪山房杂著》)清明赐火,则寒食之暮,为时近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赠婢。推荐。爱诗词网。崔郊《赠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据《云溪友议》记载,崔郊姑母家中有个婢女貌美,郊颇爱慕。后来此婢女被卖入姓于的富豪家,郊思念不已。有一年的寒食节,崔郊出游恰遇此婢,便写了这首诗相赠。诗的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追看这位婢女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此女的美丽动人,也曲折地反映出造成此婢女不幸命运的根源。二句用“绿珠”借指此婢女,既进一步说明了此女的貌美,又暗示出此婢是被卖入侯门,并非自相情愿。“垂泪”二字含蓄地表达出婢女与诗人相互爱慕而不能结合的悲苦无奈之情。绿珠,晋代豪贵石崇的爱妾,貌美而善音律。后被权臣孙秀逼娶,绿珠跳楼自杀身亡。这里以“绿珠”借指婢女。三、四句直抒胸臆,极言贫富界限的无法逾越,流露出深沉的痛苦与绝望。萧郎,原指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后泛指被女子爱恋的情郎。“侯门一入深如海”因其比喻生动、构思巧妙,成为成语,为后世广泛使用。
【诗句】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出处】唐·李白《菩萨蛮》【意思】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长亭、短亭:古时道旁供行人休息之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句意:哪里是我回家的归路呢?只见那十里一个长亭,五里一个短亭,路程是多么遥远啊!问归程何处,正透露出临路徬徨,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心情。【鉴赏】哪里才是我的归程呢?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短亭。若将这首词当做描写乡愁,是感叹前途茫茫,不知归程在何处?不知归去在何时?如果看作是闺怨,便是描写多情人痴心盼望伊人的归来;只见亭影层层,不知意中人何在。通常引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两句词,都含有天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的愁苦与寂寞。【全诗】《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鉴赏】对这首词的作者和词的内容的理解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在作者问题上,宋释文莹曾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受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湘山野录》卷上)而明胡震亨则说:“《庄岳委谈》云:诗余中《忆秦娥》、《菩萨蛮》称最古,以词出太白也。余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殆晚唐人词,嫁名于白耳。”(《唐音癸签》卷十二)胡应麟也说:“《菩萨蛮》之名,起于晚唐也。……太白之世,尚未有斯调,何得预制其曲也?”(《少室山房笔丛》)创作权的归属的争论,大多依据这些材料。实际上,《菩萨蛮》调在盛唐时已出现,当代研究者任二北、浦江清、俞平伯等都持作者为李白之说,这里就不作详细考证了。至于对词意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抒写旅人思乡之情,许昂霄曾说过一番模棱两可的话,他认为这首词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如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词综偶评》)细读词意,词中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抒写思妇的愁情离恨,从“闺情”的角度去理解比较合适。
长亭连短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出处】唐·李白《菩萨蛮》【意思】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长亭、短亭:古时道旁供行人休息之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句意:哪里是我回家的归路呢?只见那十里一个长亭,五里一个短亭,路程是多么遥远啊!问归程何处,正透露出临路徬徨,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心情。【鉴赏】哪里才是我的归程呢?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短亭。若将这首词当做描写乡愁,是感叹前途茫茫,不知归程在何处?不知归去在何时?如果看作是闺怨,便是描写多情人痴心盼望伊人的归来;只见亭影层层,不知意中人何在。通常引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两句词,都含有天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的愁苦与寂寞。【全诗】《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鉴赏】对这首词的作者和词的内容的理解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在作者问题上,宋释文莹曾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受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湘山野录》卷上)而明胡震亨则说:“《庄岳委谈》云:诗余中《忆秦娥》、《菩萨蛮》称最古,以词出太白也。余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殆晚唐人词,嫁名于白耳。”(《唐音癸签》卷十二)胡应麟也说:“《菩萨蛮》之名,起于晚唐也。……太白之世,尚未有斯调,何得预制其曲也?”(《少室山房笔丛》)创作权的归属的争论,大多依据这些材料。实际上,《菩萨蛮》调在盛唐时已出现,当代研究者任二北、浦江清、俞平伯等都持作者为李白之说,这里就不作详细考证了。至于对词意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抒写旅人思乡之情,许昂霄曾说过一番模棱两可的话,他认为这首词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如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词综偶评》)细读词意,词中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抒写思妇的愁情离恨,从“闺情”的角度去理解比较合适。
【名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注释与译文]西湖之春,树上开满了红花,莺啼声闹成一片;湖边绿草茂盛,风平浪静的湖面上白鹭在自由飞翔。诗句层次井然地描绘出西湖春日莺飞草长的美景,色彩鲜明,富于美感。
花开红树乱莺啼。推荐。爱诗词网。【名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注释与译文]西湖之春,树上开满了红花,莺啼声闹成一片;湖边绿草茂盛,风平浪静的湖面上白鹭在自由飞翔。诗句层次井然地描绘出西湖春日莺飞草长的美景,色彩鲜明,富于美感。参考文献(宋)徐元杰《湖上》
观潮周密。推荐。爱诗词网。周密《观潮》浙江之潮1,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3。方其远出海门4,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5,际天而来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7,吞天沃日8,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9。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10,艨艟数百11,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1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13,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14,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15,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1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17,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18,皆披发文身19,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2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21,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23。江干上下十余里间24,珠翠罗绮溢目25,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26,而僦赁看幕27,虽席地不容闲也28。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29”。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30,真若箫台蓬岛也31。【注释】1浙江之潮:即钱塘江的潮。浙江下游称钱塘江。2伟观:大观。指观览对象的奇伟壮丽。3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此指八月十六日。4海门:指钱塘江与大海交界处。5玉城:如玉石砌成的城墙。6际天:接天。7激射:指潮势如激水喷射般迅猛。8吞天沃日:天空潮势猛壮,似欲淹没天日。9杨诚斋:即杨万里。10京尹:京兆尹。这里指临安知府,南宋以临安为“行在所”(临时首都),故称知府为京尹。浙江亭:在临安城南钱塘江北岸。教阅:训练,检阅。11艨艟:战船。12尽:极尽,指充分表演出。奔腾分合:队列急速变换,时分时合。五阵之势:指战船按前后左中右编队列阵,形成攻击的态势。13乘骑:骑马。弄旗:舞旗。标枪:投掷标枪。14倏尔:一下子。15水爆:指江面点放的烟炮。16一舸无迹:指江面的船只尽都藏匿,连一只也看不见。17“敌船”:指演习中受攻击的船只。18吴儿:吴地少年。钱塘故属吴地。19文身:身上刺花纹。20溯迎:迎着潮头而上。21鲸波:指巨大的波浪。万仞:古时八尺为仞,此极言潮头之高。22豪民:指有钱有势的人。23银彩:奖赏的银钱。彩,竞寒中赢得的奖赏物。24江干:江岸。25珠翠:罗绮:戴高贵的饰物,穿华丽的衣服。26穹:高。27僦赁:租赁。看幕:用帐幕搭成的临时看台。28席地:一席之地。29天开图画:南宋皇宫中的一个高台名。30黄伞:即黄罗御伞。雉扇:雉尾扇,下方上圆,周围饰以雉尾。此二物均为帝王专用仪仗。九霄:犹言“九天”,指天空极高处,后因以喻帝王之居。这里是双关。31箫台:指萧史吹萧引凤的凤台。《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随夫萧史学吹箫作凤鸣,穆公为筑凤台,后夫妇俱仙去。蓬岛:即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蓬莱。【今译】浙江的潮,是天下奇伟壮丽的景观。自阴历八月十六日直到十八日为最盛大。当潮头从远处的江海相交处涌出,仅象一条银白色的线;过了一会渐渐靠近,就象是一堵玉砌的城墙和冰雪覆盖的山岭,上接天际汹涌而来,宏大的声音如同打雷,震天撼地,激浪喷射,遮蔽天日,气势极其雄壮豪放。杨万里说的“海水涌动如银铸城墙,江面横系玉腰带”,就是这样。每年临安知府去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战船几百艘,分别排列在两岸;没多久演习了奔腾分合五阵的阵势,又有在水面船只上骑马舞旗掷标枪舞刀的,如同踩在平地上一样平稳。突然间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也看不到,江中烟炮轰然震响,声如山崖崩裂;烟消波静,却连一艘船也看不到,只有“敌船”被火所焚烧,随着水流消逝。数百名善于游泳的吴地少年,都披头散发,身上刺着花纹,手里擎着由十幅丝绸拼成的大彩旗,争先恐后一鼓作气,逆着潮水而上,在万丈波涛中隐现出没,身体跳跃变化多端,然而旗尾一点儿都不沾湿,以这来夸耀能耐。乡绅土豪和达官贵人,争着赏赐银钱。江边上下十多里之间,缀珠镶玉穿罗披绮的富贵土女满目都是,车水马龙充塞路途,饮食和百货都高出平日一倍的价钱,然而临时搭盖供租赁的看幕,连一席之地都无空闲。宫中常例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从高台上向下看,如近在手掌中那样清楚。京都的百姓遥遥地瞻望那皇帝的黄罗伞、雉扇等御用仪仗,如在九天之上,真象是在凤台、蓬莱那样的神仙世界一样。【总案】本文录自《武林旧事》卷三。作者描绘了钱塘观潮的盛况;记录了浙江潮的奇伟壮丽景色,府尹检阅水军的实况和弄潮儿的矫健身手,以及豪民贵宦和帝王后妃等的狂热观潮活动,鲜明地展现了一幅南宋时代都市生活的生动画卷。《武林旧事》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序文中说:“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从本文记述的“豪民贵宦,争赏银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填若箫台蓬岛也“等片言只语中,隐约可见作者对当时举国上下苟且偷安的奢靡风气,流露了“恻恻兴亡之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八阵图 杜甫。推荐。爱诗词网。功盖三分国(2),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3),遗恨失吞吴(4)。【注释】(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该图形有一定的法度和规模,其用途是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诸葛亮所布的八阵图,现有记载的有四处:一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畔),六十有四,方阵法;一在弥牟镇(今四川省新都县东北),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一在棋盘岭(今湖南省邵阳市南),相传为亮与客对弈处,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一在陕西沔县东南,定军山东高平,为诸葛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杜甫诗指的当是夔州八阵图,详细记载的有《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八阵图,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几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近六百年,迨今不动。《东坡志林》: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桓温征谯纵,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吾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2)功盖:诸葛亮在三国有盖世的功业。三分国:指后汉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立。(3)石不转:诸葛亮布石为阵的八阵图,即使长江水涨时也仍然不动。(4)失吞吴:失策于吞吴。【赏析心得】大历元年(766)的暮春时节,杜甫举家顺长江东下,自云安至虁州。一到岸,他就几乎不停地瞻仰游览了白帝城、武侯庙、八阵图等后汉和三国遗址,怀古咏怀,留连徘徊。其中,他特别景仰诸葛亮,写下了留传千古的绝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作者如椽诗笔,字字千钧,仅用十字就概括了武侯的功与名。当年,孔明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他就提出了《隆中对》,指出天下三分的大势,力主联吴抗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是幸运的,他的策划得以实现,中国大地上终于形成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稳定局势。作者盛赞诸葛武侯在三国时代功业盖世,评价非常准确。但这次他是来到虁州城下、长江边上的八阵图前,所以紧接着点题“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他毕生研究的军事成果,也是他卓越军事才能的高度体现。相传武侯的八阵图有四处,它们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南的棋盘岭,据说有一处八阵图,可能是他与客对弈,研究八阵图法时所用。一处在成都附近新都县东北的弥牟镇,估计是蜀汉操练军队时所用。还有两处,分布在魏蜀、吴蜀交界的最前方,那就可能是实践使用了。其中一处在陕西省沔阳县东南定军山下,原为亮伐魏宿营处,营阵即布有八阵图;另一处就是在古虁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边上,即当时作者游览之地。“江流石不转”,作者未对虁州八阵图进行描述,历经五百余年,他看见的就是长江流水依旧,石堆屹然不动。由此,他浮想联翩,感慨无限。孔明的策划,三国分立的最终目标是天下统一,为此,他耗尽毕生精力,协助刘备,“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引自诸葛亮《后出师表》)。就在“汉事将成”,统一有望之际,刘备激一时之愤,不顾大局,兴师伐吴,蜀吴联盟毁于一旦,自己也难有回天之力。最后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古遗恨,即使滚滚长江水也冲刷不走,永远定格在无情的历史中了。“遗恨失吞吴”,作者凭吊遗迹,怀古抒怀,以犀利的眼光,点出了蜀汉败亡的转折拐点,这是发人深思的。他是否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安史之乱也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转折点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力挽狂澜的当代武侯又在哪里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作者李心传,南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一生专心著述,尤其着力于当代史学的研究撰述,晚年入国史馆,参与编修《中兴四朝国史》和实录、会要,是南宋一代与李焘并称的史学大家。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推荐。爱诗词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作者李心传,南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一生专心著述,尤其着力于当代史学的研究撰述,晚年入国史馆,参与编修《中兴四朝国史》和实录、会要,是南宋一代与李焘并称的史学大家。本书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共36年的历史。书名本作《高宗系年要录》,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个书名则是《高宗系年要录》和作者的另一部已经亡佚了的《孝宗系年要录》的总称,但自《四库全书》将此书定名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后,后人沿用到今。这部书完成于宋宁宗开禧年间,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搜博采各种记载,经过精审的考订,作出自己的论述。南宋高宗一朝是历史内容最丰富,历史记载也最为繁富的一个时期,由于作者距离年代较近,许多当时人的著述都还可以看到,因此他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在本书中搜罗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记载,书中详细的注文更是研究南宋初期历史的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四库提要》称其“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确为的论。本书对高宗朝历史记载之详赡,较之《长编》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记载36年间事,篇幅竟达200卷之多,尤其是建炎元年至绍兴九年这13年,大多都为一月一卷,记载之详,材料之多,构成了这部书很高的文献价值。清代学者对此书的评价之高,超乎李焘《长编》之上,谓之“大抵李焘学司马光而或不及光,心传学李焘而无不及焘”(《四库提要》)。本书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有刻本,但后来流布不广,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此书整部收入,但原有卷第已经打乱,乾隆间开四库馆时又从《大典》中辑出,重分为200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的排印本就来源于这个本子,1988年中华书局又据此重印,这个本子是目前人们最常使用的,但断句错误极多,阅读时应予注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推荐。爱诗词网。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秋风入梦来。本诗写于1192年农历十一月,诗人六十八岁。在他六十四岁时,官拜军器少监,由于他一再上书建议备战、励治,竟再次被免职,从此一直隐居山阴。尽管诗人深味“薄似纱”的世态人情,而他却并未就此消沉下去,仍然以伏骥老马自喻,时刻不忘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喊出“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这一震撼山河的时代最强音。适值风雨大作,这种奋人心、破敌胆的豪情壮志,再次流露笔端,赋成这首小诗。首句运用衬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报国忘身的高尚品质。遭贬后,诗人老迈多病,疲弱不堪,故曰“僵卧”。加上卧的又是“孤村”,愈显悲凉寂寞。在这种境遇中,诗人的态度是“不自哀”,什么原因呢?“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西域地名,这里泛指北部边疆。一个“思”字和一个“戍”字,就把诗人报国忘身的高尚品质表现出来,诗人的高大形象也随之跃然纸上。第三句紧扣标题,描写雨夜情景:夜深了,狂风呼啸犹如万马奔腾,急雨敲窗恰似战鼓咚咚。“僵卧”床上的诗人倾听着自然界奏出的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更加激起了报效祖国的万丈豪情;当诗人迟迟入睡的时候,那大散关的秋风铁马,那冰雪覆盖的祖国北疆的壮丽风光,那抗金志士的勃勃英姿,就一起涌入梦境。“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诗人的报国之情已经升华到梦寐以求的境界。诗句豪迈,意境壮阔,气势恢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念奴娇过洞庭。推荐。爱诗词网。张孝祥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洞庭青草:湖名。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经年:年复一年,几年。孤光:指月亮。萧骚:萧条、稀少貌。尽挹:舀尽。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扣舷:拍打船边。今夕何夕:《诗经》中语。后世用为赞叹良夜的常用语。【鉴赏】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作者因遭谗言中伤而被罢官,从广西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时,时近中秋,泛舟洞庭,触景生情,写下此作。上阕描写广阔清静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起笔三句,临近中秋,洞庭、青草二湖,风平浪静,境界开阔洁净,烘托内心世界的恬宁。“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进一层写湖面壮阔之美,以大与小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描绘出一幅意象的画面:三万顷湖面,平静宽广,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是一片白玉琼浆的世界。而此刻只有我着一叶扁舟,泛入其中。接着“素月分辉”三句既是自然实景的刻画,又是心灵造境的写照。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倒映在水中,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空间一片明净澄澈。末二句“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只有此时的我心领神会,是很难与人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下阕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承上转下,联想到自己在岭南做官一年来,月光照我,心底光明磊落,如冰之清、雪之洁。词人借助月光自照,深感仕途失意而心中高洁。“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此刻的湖中,清冷的风吹拂着自己的襟袖和日渐稀疏的头发,广阔的湖面上,我稳稳泛舟,兴致甚浓。作者写到这儿,突发奇思妙想,道出了气魄宏伟的词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时此刻,我要以北斗为酒杯,以西来的大江为美酒,邀请天地间的万物作宾客,一同畅饮,笑傲江湖。此句表现出作者淋漓的兴致和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末二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我拍打船弦,昂扬独笑,沉醉在良辰美景之中,早已不知时日了。全词气概豪纵,笔势雄奇,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潇洒的气度,其独特的风格,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和精神境界。
台城韦庄。推荐。爱诗词网。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1)台城:也称苑城,原是三国时代吴国后苑城,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边上。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曾在此构筑宫殿。此诗为作者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路经金陵时,凭吊古迹时写下的一首怀古诗。作者时年五十二岁,故此绝句可视为夕阳之作。(2)霏霏:细雨蒙蒙。(3)六朝如梦:吴、东晋、宋、梁、齐、陈六个朝代好像梦一般消逝不见。(4)烟笼十里堤:柳树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绿蒙蒙的,如烟笼罩在十里长堤上。【赏析心得】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已过知天命之年、屡试不第的诗人路经金陵,凭吊台城,写下了这首怀古绝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南方春天,江雨霏霏,纷纷洒洒,连绵不断,江草长势十分茂盛,作者凭吊金陵台城古迹,觉得在此曾作宫殿的六个繁华朝代,就像梦一般消逝不见。如今,只有几只鸟儿在此漫无目的地啼叫,寂寞凄凉,引起凭吊者无限的伤感和悲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发现,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那台城的柳树却对走马灯般更迭的六个朝代的兴亡盛衰毫不动情,依旧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绿蒙蒙的,如烟笼罩在十里长堤上。作者情感丰富,追古惜今,全诗未说哀愁,却让人感到哀愁就夹在霏霏江雨中,缠缠绵绵,欲剪不断。这是因为台城的昨天很可能就是长安城的明天,唐帝国已日薄西山,苟延残喘,改朝换代只是迟早之事。再联系到自己,已过半百年龄,却屡试不第,国家命运和自己的前途渺渺茫茫,叫人怎么不伤感!
幽篁里【出处】唐·王维《竹里馆》。【译注】我独自在幽深的竹林里【全诗】《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竹里馆建在辋川一片竹林之中,环境幽深。王维常憩馆内,“日与道相亲”。此诗写其恬淡自得的生活情趣。“幽篁”一辞出《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终不见天”正表现篁竹遮天蔽日的深幽。《山鬼》歌辞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思偶的情怀,隐寓着骚人政治上求合不成的感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云云,则完全是怡然自得的神情。在唐诗中,‘弹琴”这个意象往往用来表现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高拔俗的情感。至于“长啸”,自魏晋以来就是名士风度的一种表征,那啸声饶有旋律,相当富于魅力,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就神乎其技,竟能“与琴声相谐”(《陈留风俗传》)。“弹琴复长啸”,就传达出独处幽篁之幽人悠闲怡悦,尘虑皆空,忘乎其形的情态。“深林人不知”,虽不是“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牢骚话,却也小有遗憾。这就摇漾出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来相照”与“人不知”意义正相反对,正好弥补了那小小的遗憾而归于圆满。诗人似有了他的知音——你看那中宵皎洁的明月,打那篁竹的空隙间钻出来,脉脉相窥,直令人心境为之澄彻。不过,“来相照”的毕竟只是一轮“明月”,又更见竹里馆的“幽深无世人”(裴迪同咏诗),更见其境的恬静。此诗在用字造语上没有用力的痕迹。写景只在俯仰之间,“幽篁”、“深林”、“明月”,几个物象,自成幽雅环境;叙写的笔墨也简淡,“独坐”、“弹琴”、“长啸”几个动作,妙达闲逸自适心情。三四两句转合之间那个小小的摇漾,其功用是不可忽略的。
独坐幽篁里。推荐。爱诗词网。幽篁里【出处】唐·王维《竹里馆》。【译注】我独自在幽深的竹林里【全诗】《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竹里馆建在辋川一片竹林之中,环境幽深。王维常憩馆内,“日与道相亲”。此诗写其恬淡自得的生活情趣。“幽篁”一辞出《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终不见天”正表现篁竹遮天蔽日的深幽。《山鬼》歌辞表现出的是一种孤独思偶的情怀,隐寓着骚人政治上求合不成的感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云云,则完全是怡然自得的神情。在唐诗中,‘弹琴”这个意象往往用来表现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高拔俗的情感。至于“长啸”,自魏晋以来就是名士风度的一种表征,那啸声饶有旋律,相当富于魅力,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就神乎其技,竟能“与琴声相谐”(《陈留风俗传》)。“弹琴复长啸”,就传达出独处幽篁之幽人悠闲怡悦,尘虑皆空,忘乎其形的情态。“深林人不知”,虽不是“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牢骚话,却也小有遗憾。这就摇漾出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来相照”与“人不知”意义正相反对,正好弥补了那小小的遗憾而归于圆满。诗人似有了他的知音——你看那中宵皎洁的明月,打那篁竹的空隙间钻出来,脉脉相窥,直令人心境为之澄彻。不过,“来相照”的毕竟只是一轮“明月”,又更见竹里馆的“幽深无世人”(裴迪同咏诗),更见其境的恬静。此诗在用字造语上没有用力的痕迹。写景只在俯仰之间,“幽篁”、“深林”、“明月”,几个物象,自成幽雅环境;叙写的笔墨也简淡,“独坐”、“弹琴”、“长啸”几个动作,妙达闲逸自适心情。三四两句转合之间那个小小的摇漾,其功用是不可忽略的。
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
推背图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但我们日日所见的文章,却不能这么简单。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倒做了的。然而也有说这样,竟这样的。难就在这地方。例如近几天报章上记载着的要闻罢:一,××军在××血战,杀敌××××人。二,××谈话:决不与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三,芳泽来华,据云系私人事件。四,共党联日,该伪中央已派干部××赴日接洽。五,××××……倘使都当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骇人了。但报上也有“莫干山路草棚船百余只大火”,“××××廉价只有四天了”等大概无须“推背”的记载,于是乎我们就又胡涂起来。听说,《推背图》本是灵验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里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必待事实证明之后,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我们也只好等着看事实,幸而大概是不很久的,总出不了今年。四月二日。【析】这篇杂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代为掩盖其投降卖国的罪行所作的欺骗性宣传,号召人民不要受骗上当。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头就点明题旨。《推背图》原是一种荒诞迷信的图册,鲁迅用它作为文题,不过是借用“推背”这个词语。作者开宗明义写道:“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紧接着,作者联系当时《申报·自由谈》上陈子展的文章以及中药药物学史上认识砒霜毒性的史实,说明“从反面来推测未来”作为一种观察现实、认识事物的方法,得来不易。当年,青年杂文作家陈子展在1933年3月13日《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正面文章反看法》,文中说,当时国民党报纸喊“航空救国”,“其实没有看见一只飞机敢还日本一个炸弹的”,而只是炸“匪”(红军);“‘长期抵抗’等于长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于‘不收回失地’”。因此,他提出了“正面文章反看法”。鲁迅指出:“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作者以人类认识砒霜有毒为例说明这一点。人类在认识砒霜有毒之前,一定有过不识砒霜有毒的阶段,因而曾经被它“毒死过若干生命”这一事例,有力地说明了“正面文章反看法”这一结论凝聚着血的教训,因而鲁迅说它令人“毛骨悚然”。在论证了“正面文章反看法”的结论来之不易之后,鲁迅形象生动地叙写了“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阿二勿曾偷”的民间笑话,以此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后期鲁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能熟练地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作者在第三层次开头明确指出:“但我们日日所见的文章,却不能这么简单。也就是说,对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在运用“反看法”时,绝不能像上述民间笑话那样简单,而有种种复杂的情况。鲁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指出,国民党报纸上的文章,“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倒做了的”。甚至“也有说这样,竟这样的”。这里所列举的国民党报纸的欺骗宣传与他们的实际行为之间互不一致的种种情形,既揭露了国民党报纸的各种骗人伎俩,也说明了“正面文章反看法”的种种复杂情形。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后期观察社会问题的深入细致和运用辩证法的熟练程度。在此基础上,鲁迅摘引了当时报刊上的若干所谓政治“要闻”,引导读者运用各种不同的“反看法”作出正确的推测,以免上当受骗。读者对照作者提出的种种“反看法”,就会明白,第1条,属于“明说这样做,其实做那样的”,血战、杀敌是假,逃跑、投降是真;第3条也属于这一种,对外宣传芳泽来华“系私人事件”正是为了掩饰其来华的险恶目的;第2条,属于“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明说“决不与日本直接交涉”,实际上正在暗中投降日本;而第4条则无疑属于“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国民党当局自己要投降日本,反而诬蔑中国共产党投降日本。上述鲁迅摘引的政治“要闻”,原都是可以当反面文章看的。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敌的罪行,国民党报纸的骗人伎俩,原本是骇人听闻的。然而鲁迅在摘引上述政治“要闻”之后,却说:“倘使都当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骇人了。”毫无疑问,这里运用的是反讽手法,对国民党及其舆论载体——报纸作了有力的嘲讽。作者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当然,国民党报纸对于一般的灾情以及商业行情,也有一些客观的报道。读这些文章,则“无须‘推背’”。因此,“我们就又胡涂起来”的话,显然是一种反语,它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文章最后一层由《推背图》的被假造,“弄得不能预知”,“必待事实证明之后,人们这才恍然大悟”,说明事实不久将揭穿国民党报纸政治“要闻”的欺骗性。鲁迅晚年在谈到杂文的战斗性时曾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它“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推背图》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芳泽谦吉从日本到上海,是在1933年3月31日;国民党反动派编造的“共党联日,该伪中央已派干部××赴日接洽”的谣言,见之于当年4月2日申报“国内电讯”。鲁迅在4月2日写下的《推背图》就摘引了这两条政治‘要闻”,可见它对国民党报纸骗人伎俩的抨击是多么及时,这就使本文成为感应时代的神经,政治斗争攻守的手足,从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既具有政论严谨的逻辑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本文提出“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观点之后,在第二层次中叙写了一则民间笑话。这则笑话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既生动形象,又十分有趣,充满幽默感。鲁迅利用这则民间笑话,不但使这篇杂文形象性强,而且加深了读者对“正面文章反看法”的感受。字数:2627注释①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潘颂德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34-635页.
老陈李青免费阅读完整李青窃窃私语。推荐。爱诗词网。送李青归南叶阳川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送李青归南叶阳川原文伯阳仙家子,容色如青春。日月秘灵洞,云霞辞世人。化心养精魄,隐几窅天真。莫作千年别,归来城郭新。诗词问答问:送李青归南叶阳川的作者是谁?答:李白问:送李青归南叶阳川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译文和注释译文你是我们老子伯阳仙家的子孙,容色依然如青春时候。你将日月秘藏灵洞,亲近云霞远隔世人。心境淡薄颐养精魄,卧伏隐几涵养天真。你可别一去千年才回,归来的时候,城郭虽新而故人已不在。注释华阳川:胡三省《通鉴注》:华阳川,在虢州华阳山南,《雍胜略》:华阳水,在汉中府褒城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牛头山,南流与汉水合。萧本作“南叶阳川”,误。伯阳仙家子:《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隐君子。精魄:语自江淹诗:“隐沦驻精魄。”隐几:《庄子》:“南郭子綦隐几而坐。”陆德明《音义》:“隐,恁也。”窅(yǎo):眼睛眍进去,喻深远。归来城郭新:《丁令威歌》:“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火树南栖几十年。推荐。爱诗词网。送孟宾于作者:马致恭 朝代:唐代送孟宾于原文曾闻洛下缀神仙,火树南栖几十年。白首自忻丹桂在,诗名已得四方传。行随秋渚将归雁,吟傍梅花欲雪天。今日还家莫惆怅,不同初上渡头船。诗词问答问:送孟宾于的作者是谁?答:马致恭问:送孟宾于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送孟宾于是什么体裁?答:七律马致恭送孟宾于书法欣赏送孟宾于书法作品注释全唐诗:卷738-38
愿君少愁苦。推荐。爱诗词网。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原文晨鸡才发声,夕雀俄敛翼。昼夜往复来,疾如出入息。非徒改年貌,渐觉无心力。自念因念君,俱为老所逼。君年虽校少,憔悴谪南国。三年不放归,炎瘴销颜色。山无杀草雪,水有含沙蜮。健否远不知,书多隔年得。愿君少愁苦,我亦加餐食。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诗词问答问: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的作者是谁?答:白居易问: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居易名句大全白居易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书法欣赏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书法作品注释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