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达的需要,从结构牢固,语意稳定的词或词组中,任意截取其中个别字词“做文章”。是一种最常见的断取形式。
14.卯卯知道自己长得“帅”,走在街上,他从不放过从橱窗里欣赏自己的机会。一般说来,头发是“波涛滚滚”的,裤线是“罗马11点”,皮鞋是“蓝光闪过之后”。卯卯像我们这个时代有些青年一样,熟知父辈所不屑一顾的实用美术知识。(张抗抗《飞走了,鸽子……》)
三本亚美。推荐。爱诗词网。为表达的需要,从结构牢固,语意稳定的词或词组中,任意截取其中个别字词“做文章”。是一种最常见的断取形式。14.卯卯知道自己长得“帅”,走在街上,他从不放过从橱窗里欣赏自己的机会。一般说来,头发是“波涛滚滚”的,裤线是“罗马11点”,皮鞋是“蓝光闪过之后”。卯卯像我们这个时代有些青年一样,熟知父辈所不屑一顾的实用美术知识。(张抗抗《飞走了,鸽子……》)评析作者从三部人们熟知的影片片名中,分别断取“波涛”、“11”、“蓝光闪”等字样,将卯卯的发式、裤型、皮鞋的亮度描写得栩栩如生,片名的含义与断取的字义形成的不协调,使语言变得俏皮、风趣,对当代青年形象的描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5.比如我母亲贪睡,遇事又爱向大人“告状”,他就给她取个绰号叫“猪八戒”,而自比孙行者。又如他酷爱吃西瓜,直从瓜瓤吃到瓜皮,以至挖穿了瓜皮,而他自我解嘲,故意文绉绉地说是“从青州到穿州了”。(王铁仙《“永久的青年”——秋白和他的弟弟们》)评析“青州”是个地名,“穿州”却是仿照“青州”造出来的新词,前者只取一个“青”字,借指瓜皮,后者只取一个“穿”字,指“挖穿了瓜皮”。断取与仿词相结合的语言形式,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情趣。16.后来又闹了一阵“超声波”。什么东西都“超”一下。农、林、牧、副、渔,只要一“超”,就会奇迹一样地增长起来。“超”得鸡飞狗跳,小猪仔的鬃毛直竖,山顶小树苗前仰后合。胡支书、王咋唬忙得很,报喜、介绍经验、开展览会……最后是大家都来研究代食品,研究小球藻和人造肉,因为大家都挨了饿了。(汪曾祺《寂寞和温暖》)评析作者借用专用名词“超声波”,从中截取“超”字表意,弃“声波”二字不顾,超常规的用词法,造成读者不合谐的心理感觉,达到表现那个“不合谐”、荒诞的时代的目的。语言夸张、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17.但没叫动其他人,冯寡妇大骂那些女人是熊包,自己单枪匹马,趁人们在街上歇晌的当儿,故意在大街上向村西头走。(冯德英《迎春花》)评析“单枪匹马”是句成语,原指一人独自上阵,现在用这句成语时,“枪”、“马”都已毫无意义,只取其“单”——独自、单独的意思。此处,不直说“单独一人”而用了“单枪匹马”这个成语,在语言上造成一种语势,表现了冯寡妇那种颇有些英雄气概的行为,这种英雄劲儿是那种平平常常的说“单独一人”所不能表达的。18.待月西厢寺半空,张生普救去求东,崔莺失却佳期会,只恨红娘不用工。(《七绝猜名诗》1985年1月15日《梅江报》)评析这是广东梅县一位22岁姑娘的公开征婚诗。第一句取“待”、“寺”、“空”,离合为“彳”;第二句取“救”和“去求”,为“文”;第三句取“崔”和“失去佳”,为“山”;第四句取“红”和“不用工”,为“系”。将四句截取离合的字形组合起来就是这位女郎的名子——“徽”。这种以诗求偶的方式,一时传为佳话,据说短短廿天就收到应征诗五百多首。19.好在观音姐只身一人,砍了脑壳也不会株连谁,独立娘子军。(古华《相思女子客店》)评析“独立娘子军”是红极一时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仿词。观音姐只是“独立娘子”,无法成“军”,“军”是人们当时的思维习惯连带说出来的,理解语意时应该置之不顾。然而,它又并非绝对的多余,一个“军”字给观音姐添了许多威武的气势,点染出她的勇敢个性。断取修辞体现了语言运用中的辩证统一规律。20.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诉你!(老舍《骆驼祥子》)评析俗语“犯牛脖子”即故意怄气,闹别扭。取“犯牛”,弃“脖子”。而“脖子”一词又使人联想起“梗着脖子生气”的神态,对残缺的语意作了补充。21.因此,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评析“孤家寡人”原是古代君主自己的谦称,但“孤家寡人”的策略却不能解释为古代君主的策略。“孤家寡人”在这里只有“孤”和“寡”有具体意思,意在指出“关门主义”是一种孤立寡助的政策,“家”和“人”在这里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可以激发读者联想,浓化成语的贬义色彩,讽刺某种不良作风。22.她想走回去,向爸爸道个歉,请他原谅,愿他珍重……可她觉得这样,所有的人都会小看她的,说她离不开爸爸的“核保护伞”。还是走了就走了吧!他们干吗那么不相信她,认为她离开了她爸爸就不会闯出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来?(郑万隆《当代青年三部曲之三》)评析说爸爸是女儿的“核保护伞”,其实是只取“保护伞”之意的,但是,被舍去的“核”并未完全失去表意功能,它使人联想到爸爸的“强大”,女儿的娇弱。23.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决议,规定1988年1月7日(世界卫生日)为世界戒烟日。届时,世界各地既不让吸烟也不售烟,一日之内,环球“灰飞烟灭”。(陈功《不许人间烟火来》)评析断取引用的词语大多是词或固定词组与俗语。“灰飞烟灭”是苏轼《念奴娇》词中的半句,用在此处看似随手拈来,却又有典故出处,诙谐而幽默。这里只取“烟灭”,“灰飞”只是虚设。24.那个原先负责给这类事签字画押的书记,这时候,正戴着堂堂皇皇的高帽子,不知道在哪条街上,“鞠躬尽瘁”呢!(陈世旭《打赌》)评析在“鞠躬尽瘁”中,截取了“鞠躬”,指的是“书记”在街上“弯腰低头”被批斗时的状貌。“尽瘁”虽然被置之不顾,但是它的语意却令人想起来那些忠诚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在“十年动乱”中的悲惨遭遇。断取后的“鞠躬”和“尽瘁”在语意和感情上的鲜明反差具有了强烈的讽刺力量。25.问:“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五官科——摆官架子;口腔科——要嘴皮子;小儿科——骗小孩子。你认为恰如其分吗?”答:“今天的思想工作,我认为是理疗科——以理眼人,医治百病,潜移默化,增进健康。”(《刘吉答记者问》)评析从字面上看,此处只取“理疗科”中的“理”字,来说明思想工作的特点是以理服人,但从语意上看,所弃部分也不全是无用的成分,它补充说明了思想工作的方法应像对病人进行理疗一样,潜移默化,细致入微。读者的联想会使语意更加详尽、完美。26.忽然,安国侯义子少将军刘钰带兵闯进尤府,竟把新娘李倩娘抢去。尤金一状告到大理寺,大理寺的正卿、少卿一个个溜之乎也。(《中国青年报》1981年4月26日)评析俗语“溜之乎也”中只有“溜”字有确切的表意功能,“之乎也”三字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衬字,但却并非无用,因为词语所表现出来的揶揄、讥诮的语气色彩,并不是“溜”字所能表达出来的。27.在西方,总统落选可以做“农场主大叔”,部长下野可以当“银行家大叔”,国务卿退位,回哈佛做他的“教授大叔”。(司马心《让干部有肩“能换”》《解放日报》1988年6月23日)评析国际上人们将美国人戏称为“山姆大叔”,例中“农场主大叔”、“银行家大叔”、“教授大叔”都是仿拟“山姆大叔”造出来的,其中,“大叔”并无实义,有意加上这两个字,只是为了调侃,造成语言的生动活泼。28.赵树理在最后的日子里,身心都遭到严重的摧残。他去医院看病,医生看着他的病历本上的名字,吃惊地问:“你就是作家赵树理?”赵树理淡淡苦笑一下,说:“这个时候,谁还敢冒名顶替呢!”赵树理就是这样,始终开怀对生活,含笑向世界。(韩府《赵树理的幽默》《人物》1987年第6期)评析“冒名顶替”是一个联合词组,此处只截取“冒名”,暗含作家赵树理带着苦涩滋味的自嘲。29.这时候,一个富裕中农走过来了。他叫范富兴,外号叫“能豆儿”,可爱说风凉话了。(李准《耕耘记》)评析“能豆儿”是范富兴的外号,其中的“能”字表现了他的自恃聪明,好表现、好说风凉话的个性特征。但是“豆儿”两字却又非虚设,有了它,残缺的语言形式变得完整,同时点染出众人对范富兴的贬斥、讽刺的感情色彩。30.老庄气得牙都咬紧了。儿媳妇桂珍狠狠瞪了海波一眼,忙向爹爹递上笑脸,说道:“爹,你别生他的气,他是‘牛黄丸’,说不清的!”说完,又忙向海波飘去温柔的一瞥。(周克勤《晚霞》)评析当着丈夫的面,儿媳妇劝说公爹不便直言丈夫海波是“牛”,于是选择了不伦不类的“牛黄丸”一词,理解时,要去掉“黄丸”二字,单一的品味“牛”字,桂珍的机智、幽默、善解人意的情貌顿时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31.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评析说周瑜是个“青年团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寓意深刻、幽默、风趣。作者从中截取“青年”一词,旨在说明周瑜是个“青年”将领。不仅如此,由于文章是针对青年团工作而写,断取的词语又含有比喻的意味,使听读者感到生动、亲切。32.现在行贿、受贿者都变得“聪明”起来了,公开的贿赂,受贿者怕落下把柄不愿“笑纳”,行贿人便搞“曲线救国”。……(《五千“压岁钱”的由来》《每周文摘》1988年6月25日)评析“曲线救国”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所谓抗战策略,用在此处只取“曲线”之意,令人会意到受贿者和行贿者的隐蔽和煞费苦心,具有很强的讽刺性。33.今年十岁的小涛闯荡江湖已两年,靠着食堂的残羹剩汁填肚子,火车站的候车室,食堂外的火炉旁,医院的急诊室是他最好的宿营地。(《三个流浪儿的辛酸》《每周文摘》1988年7月6日)评析“宿营地”是军事用语,用在一个流浪儿的身上明显地不合适。但从修辞角度看,作者只取其中“宿地”二字表意,符合断取修辞的特征。34.熊倪,14岁小将,以他那高雅的动作,出众的腾空,漂亮的入水,征服了观众。这位“挑战者号”同“跳水王子”洛加尼斯相比毫不逊色,最终仅以一分之差屈居亚军,令人扼腕。(艾千里《少年熊倪在挑战》)评析“挑战者号”是美国一架航天飞机的名字,这是断取之后用来代称跳水小将熊倪,是取其“挑战者”之意,表现小将熊倪不畏强者,勇于拼搏的精神。35.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兔为然了。据说当初那两个被害之先,死掉的该还有,因为他们生一回,决不至于两个,但为了哺乳不匀,不能争食的就死了。这大概也不会错的,现在七个之中,就有两个很瘦弱。所以三太太一有闲空,便捉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的摆在肚子上来喝奶,不准有多少。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未曾听到,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鲁迅《兔和猫》)评析《无双谱》原是一本书的名字,清朝金士良著,内容是汉朝到宋朝的四十个名人的画像,各附一诗,其中人物,忠良奸佞都有。这里只取“无双”两个字表义,即独一无二的意思,而不管“谱”了。36.唯一的好处是,四方诸侯虽不能装聋,却可以偷懒。因为《官报》来得很慢,一般情形,《官报》每天只能走三百里。往往一条命令,十天半月才能到四方诸侯手里……所以,四方诸侯可以“拖死狗”,事情一来,就先给他一拖,不肯讲也不必讲办事效率,拖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李敖《独白下的传统·传令全国大跑马》)评析作者断取“拖死狗”一语,形容中国官场特别是封建时代官员的懈怠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严重,弃之一旁的“死狗”一词也并非全是衬字,它含蓄地描绘出封建官吏做人办事的“死狗”神态。37.小燕姑娘想:吃饭用篙子做啥?所以立着不动。铁桂兰笑着说:“船上的筷子叫篙子,你不去拿,难道用‘五爪金龙’来抓?”小燕恍然大悟,忙去拿了。(《大海的波涛》29页)评析“五爪金龙”原指有五个爪子的金色的龙,这里舍弃“金龙”只取“五爪”之意,来比喻人的五个手指,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情趣。38.有计划地控制数量,现在完全可以办得到了。这不能办到的,只是男女性别的选择上,就我的朋友中,有的已经“五子登科”,总想生个小妹妹,因此欲罢不能,有的已经“五朵金花”了,总想招个小弟弟,因此仍存侥幸思想,这种心情是很能同情的,但是计划也就此完蛋了。(《新民晚报》1962年3月11日)评析“五子登科”旧指五个儿子都取得了科举功名。文中只能理解为有了五个儿子,弃“登科”于不顾。语意虽然朦胧,但是读者只要掌握住断取修辞的特点,语意就会变得清晰。同时还可了解作者引用成语进行“断取”,以增强语言生动性的表达目的。39.几年来有一种做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一来就是“五子登科”,这种风气不好。(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评析与上例不同之处是,作者从“五子登科”中截取的“五子”二字,不是指“五个儿子”,而是代指“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等五种不良的风气。作者只求字面上的照应,不管词语的原义,可见,“断取”是一种主观随意性很强的辞格。40.在座的都是“西医”,是学西洋音乐的。要依靠你们。请吹鼓手来办音乐专门学校是不行的,这些事还是要靠你们办。(毛泽东《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评析“西医”一词在此只有“西”字意思与文章相关,意思是“学西洋音乐的”。作者将“西洋音乐”与“西医”相类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发展音乐事业中,要因人制宜的道理。用词突兀,引人注意,激发思考,收到了强调和突出语意的表达目的。41.一个顾客逛商店被窃去了小钱夹,他去路口的联防队值班室报案,联防队负责人问明他钱夹中仅有五元钱时,便语带讥诮:“五块钱也报案?太‘小儿科’了!”(《人民日报》1985年11月15日)评析联防队负责人讥讽丢了五块钱的报案人太“小儿科”,其意是说这位顾客太小气,或者说这是小事,不值一提。虽只是断取一“小”字,但在特定语境中,读者自然会把“小”字理解为“小气”,“小事”,使残缺的语意变得完整。42.由于有不少人把消灭错字、别字当作“小儿科”,以为是小孩子们才值得注意的事情,这就造成一个恶果,某些作家、学者、教授原稿上也常常写了许多错字和别字。(秦牧《语林采英》)评析把消灭错字、别字当作“小儿科”的说法,显然不合语法,但从修辞角度看,却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语言技巧。从“小儿科”一语中,截取“小”字,造成语言表层的残缺,但是上下语境的联系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对残缺的语意进行了补充,于是“小”就有了“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的含义。这样把一些人忽视错别字的现象描述得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趣。43.辛西纳蒂、纽约、旧金山三处的批评都看到了一些样品,都不大高明(除了一份),有的还相当“小儿科”。(傅雷《傅雷家书》)评析“小儿科”与音乐评论本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这里用“小儿科”来形容评论者的幼稚、低水平,实际上是只取其中“小”义,以小孩子的幼稚、无知来比喻那些低水平的音乐评论。充分体现了断取修辞的特点。44.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骗案要比《西望长安》又具有当代的特征,两个骗子要得到,已远不是粟晚成所自供的“只是骗点好吃的好喝的”“小儿科”,他们骗签到的假合同,数字已达八个亿了呢!(《解放日报》1985年8月25日)评析例中的“小儿科”断取“小”字后表示“小数额的钱财”。其意是读者根据上下文,理解会意后补充出来的。45.我全然不知我当时的表情,虽然我第二天早上便听说那个不好养活的“刘莉”已逮捕归案,四百九十元钱已“完璧归赵”,可是我能原谅自己吗?我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姑娘呵,人家要不要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杨廷治《一分钟散文》)评析“小儿麻痹症”本指一种小儿传染病。这里只断取“麻痹”两字,“人们要不要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的实际意思是:人们要不要说我太麻痹大意了呢?“小儿”之义已经弃置不用。46.近几年来,有不少知识分子离开陕西,或南下,或东去,奔向沿海地区。对此,人们称之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畸形的“双向流动”》《西安晚报》1988年7月6日)评析“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孔雀东南飞”都是古诗词中的名句,作者断取其中“向东流”、“东南飞”等词语用来说明陕西人才的东去与南下,描写出陕西人才流动的声势与状貌。47.去年年景不好,大家还想着把细粮卖给国家,都是一等一的碧玛一号。(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评析从“一等一”中截取“一”字表意,通过上下文启示,读者不难理解出“一”的“一色”意思。作者不直截了当说卖给国家的是清一色的碧玛一号,而用了断取的修辞方法,语意出现断层和残缺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加深读者的印象,显示出熟练的语言技巧。48.“韩小元,在‘月光晚会’上我才知道你有条好嗓子,‘小小竹排’唱得比电影里唱得不在以下!”老校长笑逐颜开地说:“我送你个歌本儿,好好练练!将来当个歌唱家登台表演,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他把一本《独唱歌曲二百首》放在小元手里,就和孙大夫走出了宿舍。“我还能当歌唱家登台表演?嘻嘻,别逗了!”小元把那歌本压在褥子底下,觉得这事儿太可笑;可是老校长对自己的关心,真是一百一!评析“一百一”是断取“一”字表意,即数第一的意思,“百一”二字弃之不顾。小元用以说明老校长对自己极其关心的程度。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感激的心情。49.亚美笑道:“多谢二位盛意,这事让我先考量考量。我是急于有一句话要问你,你刚才所说作大生意作得有些讨厌,这还是一百零一回听到的话。作生意的人,还有嫌生意作大了吗?”(张恨水《魍魉世界》)评析在引用的俗语“一百零一回”中,实际上只取其“一回”之意,即“第一回”的意思。这里不直说“第一回”听说而用“一百零一回”,意在强调、加强疑问、惊讶语气。50.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评析这是莺莺小姐得知张生相思病笃后亲笔写的“药方”中的两句话。翻成现代口语就是:顾忌的是母亲没有睡,害怕的是红娘胡乱讲。所以“知母”实际上只取“母”字,而弃“知”字于不顾。“知母”“红娘”俱是中药名,作者以此制作隐语,表达了莺莺的难以明言的情思。
《古代、近代散文作品·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简析
孙文著。选自《孙中山全集》,收于《近代散文选注》。本文写于1921年12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的作者邹鲁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他请孙中山作序时,作者正在桂林肩负重任,戎马倥偬,督师讨伐北洋军阀之际。此时离开1911年4月17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已经十年之久。序文说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这次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而正因有起义的失败,人心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到半年武昌起义因而成功,所以广州起义应与武昌革命同样为后人纪念。可是民国建立以来,过了七年才修建墓碣,十年才有《事略》的编纂,实在令人痛心。自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至今仍不获实行,说明革命责任之重大,激励国人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能够传世而不朽。这篇序言写得感情充溢,气势磅礴,叙事、议论、抒情交互结合使用,达到了“既痛逝者”,又勉励激发同胞的目的,号召人们为实现革命大业而奋勇献身。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推荐。爱诗词网。《古代、近代散文作品·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简析孙文著。选自《孙中山全集》,收于《近代散文选注》。本文写于1921年12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的作者邹鲁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他请孙中山作序时,作者正在桂林肩负重任,戎马倥偬,督师讨伐北洋军阀之际。此时离开1911年4月17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已经十年之久。序文说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这次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而正因有起义的失败,人心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到半年武昌起义因而成功,所以广州起义应与武昌革命同样为后人纪念。可是民国建立以来,过了七年才修建墓碣,十年才有《事略》的编纂,实在令人痛心。自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至今仍不获实行,说明革命责任之重大,激励国人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能够传世而不朽。这篇序言写得感情充溢,气势磅礴,叙事、议论、抒情交互结合使用,达到了“既痛逝者”,又勉励激发同胞的目的,号召人们为实现革命大业而奋勇献身。
【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一直怨恨春天归去无处寻觅,殊不知竟转到这山里来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某处竟有意想不到的春景。[例]那数不尽的清泉,伴随着微微的山风,给游览者送来了在别处只有春天才能享受到的凉爽。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名句,好像就是为召唤人们盛夏游山而写的!(程士华《飞泉不让匡庐瀑》)二、用以比喻正为某事物或人的消失而抱怨,不料却在某处发现了。[例]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情淡薄;但在朱文斌一家人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五十年代那种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彭庆生《寻梦长沙》)三、用以比喻某种意想不到的转变。[例]“文化大革命”终于迫使我退出了新闻界,天天编呀,改呀,写呀,校呀,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从此告一段落;于是,我正如白居易写的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眼前又换了另外一个天地。(刘逸生《学海苦航》)【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解】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与元集虚等十七人游香炉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节,大林寺却桃花盛开,故写下此诗。诗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节候有别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正叹春已归去却无意地在山上觅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悦的心情。【注释】①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尽,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②芳菲:花草,也指花草的芳香。南朝梁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重楼启曙扉。”【鉴赏】这是一首带游记色彩的诗。此诗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在江州司马任上写的。一、二句写山中胜景。四月孟夏,春色归去,众芳摇落,凋零殆尽,有惜春、怨春之意;而高山寺院,季节迟晚,嫣红桃花,方才盛开,则有惊异、喜悦之情。这里用对比写法,以桃花拟春光,形象美丽而生动。三、四句生发感慨:自责错怪春之匆匆归去,而春却并没有归去,只是像小孩捉迷藏一样躲到这深山寺庙中来。这里将春光拟人化,写她的顽皮、天真、活泼,极有情趣。正见出诗人的一片童心,其构思新巧,灵动婉曲,雅致有趣,是一首玲珑的小诗。【鉴赏】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了迎合诗人这份惜春的情怀,在高山古寺之中,一片烂漫的桃花冲入诗人眼帘。初夏时节,一面是“芳菲尽”,一边是“始盛开”,这番对比描绘,更显深山古寺春色的缤纷。可以想见,一片冲面而来的春色带给诗人的惊异和欣喜将到何种程度。“人间”二字更让小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山下春光已逝是“人间”之景,那么与之遥相呼应的山寺桃花胜景呢?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番见”么?山寺的这番奇遇,经诗人这番叙写,便有了一种人间天上对举的味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由眼前烂漫桃花的触发发抒感慨。曾经为春光的逝去伤感不已,怨恨不已,而此番则感受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诗人由惜春、恋春转而怨春,在眼前春色的触动下,怜惜、依恋、怨怼之情都已不复存在,他欣喜地发现,春光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不知何时蹦蹦跳跳地藏到了这个幽静之所,而此前,只不过因为自己缺少了发现的眼睛罢了!在诗人笔下,桃花的绽放代替了春色的烂漫,春光因此极具形象性、可感性。春光甚至具有了人的情感与气质,一如小孩的活泼与顽皮,更具小孩的生机与活力。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刺史。江州之任实为诗人政治生涯上的分水岭。这首纪游小诗,或许正暗寓了诗人另一番政治与人生体验呢!春色无处不在,只看你如何去体验与理解罢了!对仕途的追攀一如对春色的寻觅,无意间,也许你将收获一份惊喜,将感受另一番人生况味!
长恨春寻无觅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一直怨恨春天归去无处寻觅,殊不知竟转到这山里来了。【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某处竟有意想不到的春景。[例]那数不尽的清泉,伴随着微微的山风,给游览者送来了在别处只有春天才能享受到的凉爽。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名句,好像就是为召唤人们盛夏游山而写的!(程士华《飞泉不让匡庐瀑》)二、用以比喻正为某事物或人的消失而抱怨,不料却在某处发现了。[例]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情淡薄;但在朱文斌一家人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五十年代那种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彭庆生《寻梦长沙》)三、用以比喻某种意想不到的转变。[例]“文化大革命”终于迫使我退出了新闻界,天天编呀,改呀,写呀,校呀,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从此告一段落;于是,我正如白居易写的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眼前又换了另外一个天地。(刘逸生《学海苦航》)【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解】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农历)与元集虚等十七人游香炉峰和大林寺,眼看山下已是初夏季节,大林寺却桃花盛开,故写下此诗。诗中揭示了山上山下景物节候有别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正叹春已归去却无意地在山上觅到一片春光的意外喜悦的心情。【注释】①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尽,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②芳菲:花草,也指花草的芳香。南朝梁顾野王《阳春歌》:“春草正芳菲,重楼启曙扉。”【鉴赏】这是一首带游记色彩的诗。此诗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在江州司马任上写的。一、二句写山中胜景。四月孟夏,春色归去,众芳摇落,凋零殆尽,有惜春、怨春之意;而高山寺院,季节迟晚,嫣红桃花,方才盛开,则有惊异、喜悦之情。这里用对比写法,以桃花拟春光,形象美丽而生动。三、四句生发感慨:自责错怪春之匆匆归去,而春却并没有归去,只是像小孩捉迷藏一样躲到这深山寺庙中来。这里将春光拟人化,写她的顽皮、天真、活泼,极有情趣。正见出诗人的一片童心,其构思新巧,灵动婉曲,雅致有趣,是一首玲珑的小诗。【鉴赏】读这首小诗,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送走缤纷的春色,眼看满眼芳菲零落将尽,却转入深山古寺,这里的一片桃花冲入眼帘,正继续言说着春光的美好。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作,明白晓畅,不着一奇字僻语,却意趣盎然,味之无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日已零落了满眼缤纷之际,诗人乘兴出游,似乎欲挽留这无边的美好春色,以期在某时某地有所遇合。也许正为了迎合诗人这份惜春的情怀,在高山古寺之中,一片烂漫的桃花冲入诗人眼帘。初夏时节,一面是“芳菲尽”,一边是“始盛开”,这番对比描绘,更显深山古寺春色的缤纷。可以想见,一片冲面而来的春色带给诗人的惊异和欣喜将到何种程度。“人间”二字更让小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山下春光已逝是“人间”之景,那么与之遥相呼应的山寺桃花胜景呢?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番见”么?山寺的这番奇遇,经诗人这番叙写,便有了一种人间天上对举的味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由眼前烂漫桃花的触发发抒感慨。曾经为春光的逝去伤感不已,怨恨不已,而此番则感受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诗人由惜春、恋春转而怨春,在眼前春色的触动下,怜惜、依恋、怨怼之情都已不复存在,他欣喜地发现,春光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孩,不知何时蹦蹦跳跳地藏到了这个幽静之所,而此前,只不过因为自己缺少了发现的眼睛罢了!在诗人笔下,桃花的绽放代替了春色的烂漫,春光因此极具形象性、可感性。春光甚至具有了人的情感与气质,一如小孩的活泼与顽皮,更具小孩的生机与活力。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刺史。江州之任实为诗人政治生涯上的分水岭。这首纪游小诗,或许正暗寓了诗人另一番政治与人生体验呢!春色无处不在,只看你如何去体验与理解罢了!对仕途的追攀一如对春色的寻觅,无意间,也许你将收获一份惊喜,将感受另一番人生况味!
英姿飒爽犹酣战。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七绝·为女民兵题照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六一年二月飒爽英姿②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③。中华儿女多奇志④,不爱红装爱武装⑤。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注释】①题照,为照片题诗。②飒爽英姿,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曰:“英姿飒爽犹酣战。”飒爽,形容矫健、雄劲。英姿,英武的姿态。③演兵场,练兵场。泛指进行军事训练的处所。④儿女,这里是偏义复词,偏指女子。奇志,不寻常的志趣。⑤红装,见前《沁园春·雪》篇“看红装素裹”句注文。武装,战斗的装束。【赏析】对政事、军事的思虑凝结成一首对民兵的赞美诗,藏具一种精神上的威慑。时北疆多事,与苏不睦;西南边境,有中印领土之争;东南沿海,盘踞台湾的老对手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敌临四境,兵民乃胜利之本,《为女民兵题照》即深蕴此一内涵。毛泽东一向认为诗以情胜,诗的创作与情景的描写分不开。要知道该诗创作过程,还得从头说起。1951年秋,湖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湖南姑娘李原慧与其他40多名学员选调入京,分配到机要训练队训练。半年后,李原慧分配到总参谋部。1956年,她调入中央办公厅从事机要工作。1958年9月,毛泽东提出:全民皆兵,要大办民兵师。北京首先成立了首都民兵师。李原慧参加了首都民兵方队两个多月的军事训练,主要是为了建国10周年的庆典检阅。1959年10月1日,首都民兵师、民兵方队接受检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登上天安门城楼,看到首都民兵方队身着军装、手握步枪,整齐如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他面带微笑、挥手致意。民兵方队接受检阅后,李原慧全副武装地照了相,并将照片珍藏在自己的皮包里。1960年冬,毛泽东去浙江、广东等地调查研究,李原慧等作为工作人员随行。此照偶然为毛泽东所见,李原慧便将其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为照片作了一首七绝。1961年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在宣纸上再次书写了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正式送给李原慧。李原慧将这幅手迹珍藏起来,视同珍宝。这首七绝,毛泽东留有的手迹目前见到的共有五件,其中一件的落款时间为1960年12月,修改定稿则在1961年2月。该诗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上,题为“为女民兵题照”。诗中的“红妆”、“武妆”的“妆”字已改为“装”,“飙爽”也改为“飒爽”。此后,毛泽东的这首《为女民兵题照》,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作为歌词谱曲,唱遍了大江南北。毛泽东见到一张女民兵的照片而诗兴大发,折射了他此时对军事的重新关注和全民皆兵的主张。1958年8月,因大陆沿海遭到台湾方面的骚扰,毛泽东命令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这使美国与蒋介石集团在金门、马祖撤军问题上发生分歧。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继续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集团手上,以使金、马、台、澎问题最终一起解决,从而挫败美国搞“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阴谋。但金门炮战毕竟引起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故1958年9月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1959年8月起,印度武装部队挑起中印边境武装冲突。1960年7月以后,中苏边界的纠纷也开始发生。国际形势的紧张,更使毛泽东重视国防工作。自那时起,毛泽东有时还亲自考察自己身边工作人员的战备观念。一次,他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集合起来,列队操练后,满意地说,我们全民皆兵就是六亿兵,试看天下谁能敌?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就叫他寸步难行!毛泽东在通过照片题写的即景诗中,对女民兵精神风貌的刻画淋漓尽致。飒爽英姿,典出唐代杜甫《丹青引》中的“英姿飒爽犹酣战”句。飒爽,劲捷勇健貌。五尺枪,指民兵操练时用的步枪。五尺者,古诗词中常用的虚数手法。演兵场,即民兵演练场。红装,指女性的装束打扮。通观“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用简约的语言,勾画出女民兵军事训练的热烈场面,描绘了新中国女性焕发出的勃勃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传达了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凡志气。此诗从女民兵穿军装的形象,展示了新一代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志。用字明白如话、自然流畅,但内涵深厚、韵味无穷。该诗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在诗中,毛泽东的想象十分优美。“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描画的是一幅朝气蓬勃的练兵图。红日初升,朝霞万里,女民兵们身着军装,手持钢枪,劲捷勇健,神采飞扬,在练兵场里列队、瞄准、劈刺……“飒爽英姿”四字,尽显“女民兵”的尚武风采,“五尺枪”更将“女民兵”的豪气表露无遗,“曙光”中的“演兵场”充满了迷人的色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从写景转而直接抒情,点明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个个都非平庸之辈,都有雄心大志,能随时为国效力。爱武装胜过爱红装,不仅进一步揭明了新时代女性的风尚,更强化了“女民兵”形象的时代特征。该诗二十八字,用语生动,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能从一张照片中摄取新的女性生活的片段,捕捉瞬间的感受,反映时代的特征,展示全民皆兵的理念,不愧为赋诗的高手。他运用想象之笔来描写,运用理性之思来议论,使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女民兵的鲜明形象着笔,进而抒发感慨并将女民兵形象的美提升为精神的美,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由景致情,由情入理,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描写得生龙活虎,成为一篇赞美女性的难得佳作。文章作者:胡为雄
九重自有春如海。推荐。爱诗词网。烛影摇红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代烛影摇红原文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欵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诗词问答问:烛影摇红的作者是谁?答:夏完淳问:烛影摇红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问:烛影摇红是什么体裁?答:词问:夏完淳的名句有哪些?答:夏完淳名句大全译文和注释译文尽管天工奇巧,春光浩荡,我却无心观赏,辜负了良辰美景。梦中的一晌欢触动心中愁绪,只好静静靠在银灯前坐待天明。隔水的红兰可采撷。坐上小船,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梨花带着雨点,柳絮迎着春风,一番离愁别绪。回想当年,精致美丽的楼阁生发着光彩。早上弹着瑶琴晚上弹着银筝,歌舞不歇潇洒快意。一夕之间改朝换代,暗自销魂,繁华不再。如此多的侍女和门客都离散了,令人凄凉感慨。注释烛影摇红: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九重:传说天有九重,因以指天。春如海:形容春光繁丽,浩荡如海。银釭(gāng):银白色的灯盏、烛台。代指灯。红兰:兰草的一种。欸乃:行船摇橹声。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偏指朝,谓朝廷。金钗十二:即金钗十二行,后以喻姬妾或侍女众多。珠履:珠饰之履,代指门客或有谋略的人。诗文赏析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大举南下,屠扬州,破南京,福王政权覆灭。诗人眼见南明已亡,天地之大,无处存身,感慨而作此词。
子牧。推荐。爱诗词网。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词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乐府楚辞散曲文言文五古五排七古杂言句四古联句七排六古贺新郎诗经·国风·郑风诗经·国风·邶风胡笳曲偈诗经·国风·召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脱京口诗经·国风·唐风诗经·国风·周南满江红诗经·大雅·荡之什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作者:李白白居易陆游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邵雍杜甫辛弃疾黄庭坚陶渊明陈与义李商隐范成大刘禹锡唐寅王维纳兰性德文天祥李煜张耒戴复古刘克庄曹操范仲淹晁补之叶绍翁高崇文李清照贺铸元好问王冕龚自珍苏辙乾隆秦观刘邦曹植嵇康袁宏道岑参贾岛蔡邕秦桧宋江柴望《李牧》古诗文朝代:宋代,共收录1篇诗文李牧,字子牧,与曾慥有唱和。事见《前贤小集拾遗》卷一。诗词问答问:李牧是哪个朝代的人?答:李牧是宋代的人。问:李牧的诗词作品有多少首?答:我们已收录 1 篇李牧的作品。
赠汪伦 古诗。推荐。爱诗词网。赠汪伦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词问答问:赠汪伦的作者是谁?答:李白问:赠汪伦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赠汪伦是什么体裁?答:七绝问: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李白赠汪伦书法欣赏赠汪伦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诗文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柳永诗词。推荐。爱诗词网。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词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乐府楚辞散曲文言文五古五排七古杂言句四古联句七排六古贺新郎诗经·国风·郑风诗经·国风·邶风胡笳曲偈诗经·国风·召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脱京口诗经·国风·唐风诗经·国风·周南满江红诗经·大雅·荡之什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作者:李白白居易陆游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邵雍杜甫辛弃疾黄庭坚陶渊明陈与义李商隐范成大刘禹锡唐寅王维纳兰性德文天祥李煜张耒戴复古刘克庄曹操范仲淹晁补之叶绍翁高崇文李清照贺铸元好问王冕龚自珍苏辙乾隆秦观刘邦曹植嵇康袁宏道岑参贾岛蔡邕秦桧宋江柴望《柳永》古诗文朝代:宋代,共收录214篇诗文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诗词问答问:柳永是哪个朝代的人?答:柳永是宋代的人。问:柳永的诗词作品有多少首?答:我们已收录 214 篇柳永的作品。问:柳永的名句有哪些?答:柳永名句大全
杜牧泊秦淮。推荐。爱诗词网。【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六朝以来,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是当时的所谓“金粉”之地,即权贵富家、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鉴赏导示】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他善于写诗、赋和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是晚唐的著名诗人,后人称为“小李杜”(李,指李商隐)。杜牧前期关心政治,当时边患不断、藩镇割据,统治者又腐朽昏庸,诗人深为唐朝的命运担忧。正因为如此,他泊船秦淮河上,所到亡国之音《后庭花》,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托爱国之情。此诗文字流畅,文意细密,体现了杜牧的诗歌才能。【鉴赏】这首诗与诗人夜泊秦淮河的所见所感,讽刺了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政事的上层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诗的起句就不同凡响,按诗人活动的顺序来说,应该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并有所感。可是,诗人却先写环境,然后才写自己泊船、泊船的时间和地点。这种先染后点的写法,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感受。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有一种清冷而朦胧的气氛,这是自然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感情的气氛,从中透露着淡淡的哀戚、朦胧的惆怅。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最突出的感受。可以说,是笼罩着全诗的气氛。第二句一方面补足了第一句,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另一方面又引出了三、四句。因为“近酒家”,于是听到了歌女的卖唱声,同时也引出了诗人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在隔江的酒楼上,商女卖唱,唱的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想当年南朝最后一个亡国皇帝陈叔宝就在南京和一群臣僚终日享乐,纵情声色,把江山葬送了,这支《玉树后庭花》是亡国的象征,如今卖唱的商女在唱这支歌,可是这又怎能怪商女呢?如果没有喜欢这种曲子的达官贵人,她们会唱吗?更何况,商女不知道亡国恨还可以理解,那些达官贵人身负天下安危之责,还是如此醉生梦死,那就不可宽恕了。显然诗人讽刺的矛头是对着那些欣赏着亡国之音的达官贵人,诗人的愤慨是深广的,不过表面上表现得比较含蓄而已。全诗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串始终,诗人的情绪由开始的凄凉惆怅转而成为激愤。后两句,诗人于婉曲的风调中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全诗从起到结,充分显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鉴赏要点】[1]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文字简练流畅。[3]运用曲笔进行辛辣的讽刺。[4]以诗人的感情变化结构全诗。
杂诗十二首。推荐。爱诗词网。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这组《杂诗》共十二首,是为第一首。这十二首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其歌咏的中心却大体相近,几乎都与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密切相关。有的篇章则由此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等消极情绪。但这首诗的情调乐观向上。诗中痛感光阴有限,人生短暂,盛时难再,去而不回,故应及时勉励,要有所作为。开篇从探讨人生真谛落笔:“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诗人以花果树木比喻人生。蒂,花或瓜果与根枝相连部分。蒂,犹柢,根柢,两者为同音假借字。《老子》:“是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而人生却与此不同。人一降生便脱离母体,无根无柢,有如路上的尘土,随风飘转,飞止无定。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淹忽若飚尘。”陶诗本此,却能泯去痕迹。既然人生无根无蒂,难以把握,故三、四句乃曰:“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即已不是常住之身了。佛家认为人有二种身:一是永恒法性的常住之身,一是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大般涅盘经》)。由于人受着命运的摆布,此身又经历了种种变故,已不可能保住原来那常住之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此身已非常身,何必非要亲骨肉、一奶同胞才能相爱相亲呢?诗人以反诘语气,强调人生在世就应视同兄弟。《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苏武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有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这种观点与当时特别看重门第、看重血缘与谱系的社会风气是针锋相对的。“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得欢”,即邻里相处欢洽和睦,“作乐”,即对此表示高兴,与一般的寻欢作乐有所不同。“斗酒”,亦即杯酒之意。“比邻”,近邻。黄文焕《陶诗析义》:“失常则兄弟非亲;得欢则比邻易聚。”这里充分反映出诗人与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人在行动中是贯彻了他的这种思想的。陶诗中描写与邻友相处极为欢洽的作品甚多。“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示周续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田园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二首》)诗人不仅为“得欢”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还特别热爱人生,珍惜时间,强调有所作为。最后四句说:“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盛年,即指壮年。古人有以21岁至30岁为盛年之说。然而一般说来,人在盛年时期,总认为来日方长,以富有而自恃。但自恃而不自爱,终于岁月倥偬,老大无成。诗人在这里呼唤的正是要青年人自爱自重,珍惜时光。语云:“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之为时,尤其珍贵。诗人以“不来”、“不待”,反复唱叹,正是在使人惊警。“一意复言,以为催唤。”(黄文焕《陶诗析义》)但此四句的关键却是“及时当勉励”。只要有自强自勉之心,则短暂的人生也将相对变成无限。如此,方不失为真正的人生。陶诗中此类诗句不仅富有真情实感,而且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具有哲理意味。所以这几句诗已经成为后世的格言了。类似的诗句还有:“欢来苦夜短,已复至天旭。”(《归田园居》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其五)梁启超在评论此类诗句时说:“你看他进德的念头,何等恳切,何等勇猛。许多有暮气的少年,真该愧死了。”(《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本篇结构,次第井然。全诗十二句,由三个不同层次组成。前四句从宇宙人生这一大范畴着笔,探究人生的真谛。中四句承此,申明对待人类、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后四句紧承开篇从时间这一范畴来催唤人们珍惜寸阴,化有限为无限,对生活要积极进取。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敢于高歌“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这首诗的民主精神恰恰表现在这里。和其他陶诗的著名篇章一样,这首诗的语言真率平淡,自然亲切。它以口语白描手法,讲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但它并非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平,而引人入胜;淡,而余味无穷。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处】唐·王昌龄《出塞》。【意思】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着秦汉时的关塞,万里长征的将士还没有归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互文见义。这句意思是秦代就筑关防匈奴,汉代也在关内外与匈奴经常争战,设关防御外敌由来已久。万里长征:指赴边关作战。【鉴赏】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是说,在边境上设关塞防御胡人人侵,由来已久。“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征人妻子内心充满了怨恨,但在抒发怨恨的同时,又想到保家卫国的大义,因此,还是积极的因素居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边关战事不息,将士长年征战戍守。[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交替,止戈为武,而北方的匈奴却日益强大,汉人称其为“天之骄子”。汉武帝诚惶诚恐,继修万里长城。(鲁野《长城夜话》)【全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出塞:乐府古题,属《横吹曲》。②龙城飞将:《汉书》卫青本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龙城,获首虏七百。《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此处之“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英勇善战威震边陲的名将。阴山: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之阴山山脉,东北与大兴安岭连接。【题解】王昌龄的边塞诗约二十首。主要内容或为抒写战士轻生赴难、忠勇报国的情怀,或为表现战争的严酷,反映戍卒的思乡情绪及诗人对战争的评述。这首诗即属于后者。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看看矗立着的关城也还是秦汉时的关城。那皎洁的明月,那不变的雄关,是历史最公正的见证:千百年来多少远征万里戍边的征人都没有回来啊!现在只要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能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岂不是可以使众多的戍卒免于牺牲吗?【全诗鉴赏】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处】唐·王昌龄《出塞》。【意思】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着秦汉时的关塞,万里长征的将士还没有归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互文见义。这句意思是秦代就筑关防匈奴,汉代也在关内外与匈奴经常争战,设关防御外敌由来已久。万里长征:指赴边关作战。【鉴赏】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是说,在边境上设关塞防御胡人人侵,由来已久。“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征人妻子内心充满了怨恨,但在抒发怨恨的同时,又想到保家卫国的大义,因此,还是积极的因素居多。【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边关战事不息,将士长年征战戍守。[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交替,止戈为武,而北方的匈奴却日益强大,汉人称其为“天之骄子”。汉武帝诚惶诚恐,继修万里长城。(鲁野《长城夜话》)【全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出塞:乐府古题,属《横吹曲》。②龙城飞将:《汉书》卫青本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龙城,获首虏七百。《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此处之“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英勇善战威震边陲的名将。阴山: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之阴山山脉,东北与大兴安岭连接。【题解】王昌龄的边塞诗约二十首。主要内容或为抒写战士轻生赴难、忠勇报国的情怀,或为表现战争的严酷,反映戍卒的思乡情绪及诗人对战争的评述。这首诗即属于后者。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看看矗立着的关城也还是秦汉时的关城。那皎洁的明月,那不变的雄关,是历史最公正的见证:千百年来多少远征万里戍边的征人都没有回来啊!现在只要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飞将军,能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犯,岂不是可以使众多的戍卒免于牺牲吗?【全诗鉴赏】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未成曲调先有情。推荐。爱诗词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音乐舞蹈·琵琶”类的诗句。琵琶女调琴理弦,轻轻地弹出几个音符,未及演奏,已使人沉浸在她的情感世界中了。音乐之美在于以情感人,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演奏家才是一流的。诗句通过琵琶女漫不经心地轻拨琵琶的动作,便创造了一种撼人心弦的艺术氛围,巧妙地表现了她的高超演奏技巧和表演才华。注:此诗“全唐诗”作“琵琶引”下同。白居易“琵琶行”“全唐诗”第4821页。繁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音樂舞蹈·琵琶”類的詩句。琵琶女調琴理弦,輕輕地彈出幾個音符,未及演奏,已使人沉浸在她的情感世界中瞭。音樂之美在於以情感人,能引起聽眾共鳴的演奏傢才是一流的。詩句通過琵琶女漫不經心地輕撥琵琶的動作,便創造瞭一種撼人心弦的藝術氛圍,巧妙地表現瞭她的高超演奏技巧和表演才華。註:此詩“全唐詩”作“琵琶引”下同。白居易“琵琶行”“全唐詩”第4821頁。拼音:“ZhuaiZhouBoXianSanLiangSheng,WeiChengQuDiaoXianYouQ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ZhuaiZhouBoXianSanLiangSheng,WeiChengQuDiaoXianYouQ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YinLeWuDao·PiPa”LeiDeShiGou。PiPaNvDiaoQinLiXian,QingQingDeDanChuJiGeYinFu,WeiJiYanZou,YiShiRenChenJinZaiTaDeQingGanShiJieZhongLe。YinLeZhiMeiZaiYuYiQingGanRen,NengYinQiTingZhongGongMingDeYanZouJiaCaiShiYiLiuDe。ShiGouTongGuoPiPaNvManBuJingXinDeQingBoPiPaDeDongZuo,BianChuangZaoLeYiChongHanRenXinXianDeYiShuFenWei,QiaoMiaoDeBiaoXianLeTaDeGaoChaoYanZouJiQiaoHeBiaoYanCaiHua。Zhu:CiShi“QuanTangShi”Zuo“PiPaYin”XiaTong。BaiJuYi“PiPaHang”“QuanTangShi”Di4821Xie。
月夜忆舍弟杜甫。推荐。爱诗词网。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挈妇将雏离开华州(今陕西华县)暂住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的。秦州在长安西七百八十里,唐时为西域通道上的要冲,驻有重兵。杜甫有弟四人:颖、观、丰、占。只有占和他在一起,后又跟随入蜀,其余各人散处四方,消息时通时绝,这就增加了杜甫对他们的思念。他前后写给兄弟的诗有十五题共二十四首。这些诗大多真诚恳挚,哀切动人,反映了杜甫深厚的骨肉之情。本篇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写在秦州的所见所闻,是异乡忆弟之由。乾元二年三月,叛将史思明杀安庆绪,四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兵锋所指,东都洛阳岌岌可危,全国形势十分严峻,甚至远处西陲的秦州也警备森严。每天黄昏,驻防军营中响起的鼓声尚未停歇,路上的行人已经绝迹。而且边地秋早,在这空寂的州城中,夜晚能听到的只是孤雁的哀鸣。兄弟古有雁行之称,兄弟分散,无异孤雁离群,如今杜甫的一家大小虽然已经团聚,而兄弟却分处于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正在战火即将烧及的洛阳左近,此刻听到孤雁的哀鸣,如何不感物伤心,远念亲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写节候,写月色,实际是写相忆之深。点明节候,本来可以直接地说今夜是白露,但诗人却别出心裁,用“露从今夜白”这样的语句来表示。这分明是为了满足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使它和下句“月是故乡明”构成铢两悉称的一联。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借助露必生于深夜的自然现象,通过今夜见露且知色白的叙述,来表现他思亲之久,直到深夜。再看天宇,此际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诗人觉得正和故乡的月色一样光明皎洁。故乡是内涵极其丰富的语词,一提起故乡,首先就会想到老家的父母兄弟,也会想到相知的亲朋邻里,熟悉的山川城郭,以及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现在诗人情不自禁地拿故乡的月色来相比,显然在这异乡的月明之夜,故乡的一切正如海如潮,在他心头翻腾。而我们也就在这里体会到诗人对月思亲的真切和深沉。以上四句是写景,景中寓情,实际已把月夜忆弟的意思都说到了,但是诗人内心的痛苦还没有说尽,他还要写。“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是分别由“有”“无”两字领头组成的,语气异常坚决,感情十分激动。兄弟存亡未卜的苦痛,老家荡然无存的哀伤,一齐迸发,简直是失声的嚎啕,绝望的呼叫。而这也是在安史之乱中千万人民共同的悲惨声音。至今读之,犹堪一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是诗人在哀痛宣泄后,面对现实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冷静估量。在这以前诗人曾给兄弟们寄过好多次信,也许是因为路途遥远,也许是因为兵戈阻绝,都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从而使诗人悬悬不已。如今自己从华州到秦州,愈走愈远了,战乱是战鼓惊天,烽烟匝地,愈演愈烈了,以后要想得到兄弟的消息就愈来愈困难了。诗人面对着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只好怀着这种永远不能消除的忧虑,叹息着结束这一诗篇。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王嗣奭《杜臆》卷三)《月夜忆舍弟》之悲苦,后四句一步深一步。(吴乔《围炉诗话》卷二)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书长不达”,平时犹可,“况未休兵”,可保无事耶?二句从五、六申写。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注释与译文]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作者于此阐明,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弟子不必不如师。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注释与译文]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作者于此阐明,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参考文献(唐)韩愈《师说》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推荐。爱诗词网。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这首词主题与《安公子》同,但时令有异,前者是暮春所作,此首则是暮秋所作。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界线比较分明,与它词上、下片中每每景情兼赅者,又别。上片头两句,用一“对”字领起,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九歌·大司命》“使冻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接着,用一“渐”字领起下三句。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而词人所在之地,则被即将西沉的阳光照射着。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畤《侯鲭录》)正因这几句词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之如亲历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在词中是稀有的。六、七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看到的装饰着大自然的花木,都凋零了。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同意。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结构按照全词的安排,所以各有不同。歇拍两句,写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乃是柳词所本。(他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黄季刚师又反韩意作词云:“流尽年光,流水何曾住?”都是此意。)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上片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片完全写情蓄势。下片由景入情。上片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片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四、五两句,由想象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地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就说出了:“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这样,就显得含蓄,比《戚氏》所直接抒写的同一心情,更其动人。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谢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象她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颙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真可谓达难达之情了。这种为对方设想的写法,并非始自柳永,在他以前,如韦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即是一例。但更著名的则是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但柳词层次更多,更曲折变化(单就这一点说,不是比较这些作品整个的高下)。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此词,认为它的境界很象温庭筠《菩萨蛮》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就是指词中所写自己与对方的情景,有如美女簪花以后,前后照镜,镜中形象重叠辉映。我们还应当注意一下此词下片用的重字。说自己,是有难收的“归思”,说“佳人”,是盼天边的“归舟”。说“佳人”,是在妆楼“凝望”,说自己,是倚阑干“凝愁”。这里的“归”与“凝”,是故意重复,作强烈对照的,与一般因取其流畅自然而不避重字的不同。结句倚阑凝愁,远应上片起句,知“对潇潇暮雨”以下,一切景物,都是倚阑时所见;近应下片起句,知“不忍登高临远”以下,一切归思,都是凝愁中所想。通篇结构严密,而又动荡开合,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如前人谈兵所云常山之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
床头捉刀人。推荐。爱诗词网。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赏析《世说新语》不仅记叙高士的言行,名流的谈笑;也不仅记叙豪门的荒淫,贵族的腐朽,而且对统治阶层的残忍与险诈有深刻的揭露,这篇“床头捉刀人”便是其中的一例。魏武帝曹操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奸雄。这篇颇具幽默感的小品,非常集中地反映了曹操凡事从对自己是否有利出发而采取相应手段的个性。他在接见匈奴使者时,让一个叫崔季珪的人代替自己,而自己反在“床头捉刀”,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形象不佳,不足以威服远国的使者。戏既演毕,未露破绽,按一般常规来说就可以画个句号了。但多疑善虑,城府甚深的曹操却怕走露了消息。于是他立刻派间谍侦察。侦察对象就是那位匈奴使,而这位聪明的使者也太实在——愚鲁,他竟吐露了真言:“魏王”虽然“雅望非常”,但真正的英雄是那位“床头捉刀人”,结果丢掉了性命。匈奴使者可谓慧眼独具,聪明过人,但魏武曹操比他更聪明,这聪明就表现在要套他的真话,掏出他心中的秘密。匈奴使者的最大“弱点”是不够诡诈,设若他只字不吐,他就会安然无恙。魏武曹操最大的“优点”则在于他的阴狠,设若他不派间谍了解真相,他就会把秘密暴露给他的敌人;设若他不果断杀死使者,也同样会授人以柄。看来吐露真情是政治斗争的致命伤。同样,心慈手软也是两强较量的大敌。《世说新语》中这则笔记独特之处在于:既写出曹操残忍、阴险的性格,也写出这种性格存在的必然合理性。
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该词源于旧上海。
上海开埠后,十六铺便成为客商云集之地,也有了所谓的号家和行家之分。号家负责派人到外地去办货;行家负责向号家进货,然后转卖给上海的商店或从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号家从外地买到货后就“开盘”,即通知行家来投标交易,把那些货物的样品放在一种木制的盘中,让行家看货实际上就是做买卖。如果有外商来买货,那么行家的开盘价要比卖给中国人的贵,这就叫“洋盘”,由于外国人不太懂行情,慢慢便成了一种惯例。如果对中国商人也提价的话,那就变成“捉洋盘”,内行人就会说: 你把我当“洋盘”了。于是,“洋盘”就逐渐代指“外行”了。
洋盘。推荐。爱诗词网。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该词源于旧上海。上海开埠后,十六铺便成为客商云集之地,也有了所谓的号家和行家之分。号家负责派人到外地去办货;行家负责向号家进货,然后转卖给上海的商店或从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号家从外地买到货后就“开盘”,即通知行家来投标交易,把那些货物的样品放在一种木制的盘中,让行家看货实际上就是做买卖。如果有外商来买货,那么行家的开盘价要比卖给中国人的贵,这就叫“洋盘”,由于外国人不太懂行情,慢慢便成了一种惯例。如果对中国商人也提价的话,那就变成“捉洋盘”,内行人就会说: 你把我当“洋盘”了。于是,“洋盘”就逐渐代指“外行”了。
【解题】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全诗】《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①天上来:黄河上源马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古代统称其左右之山为昆仑墟,故有河出昆仑之说。因其地势极高,故诗人以“天上来”形容之。到海不复回:用古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意。到,一作“倒”,非。②高堂:一作“床头”。青丝:一作“青云”,喻柔软的黑发。成雪:一作“如雪”。③金樽:贵重的酒器。④此句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一作“天生吾徒有俊材”,一作“天生我材必有开”。⑤千金:一作“黄金”。散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⑥会须:该当。一饮三百杯:用东汉郑玄典故。《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称,郑玄饮三百馀杯,仍不醉。陈暄《与兄子秀书》:“郑康成一饮三百杯,吾不以为多。”⑦岑夫子:当即岑勋,李白另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夫子:尊称。⑧丹丘生:即元丹丘,李白好友。生:敬称。⑨一本无此五字,一作“将进酒,杯莫停”。⑩与君:一作“为君”。倾耳:一本无此二字,一作“侧耳”。(11)此句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一作“钟鼎玉帛不足悦”。古时富贵人家用膳时鸣钟列鼎。馔(zhua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般精美。馔:食饮。(12)不用:一作“不愿”,一作“不复”。(13)圣贤:一作“贤圣”。寂寞:指身后被人忘却,一作“死尽”。(14)二句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诗意,本为曹植讽刺豪家少年,李白误以为曹植描写自己生活。陈王:曹植曾被封为陈王。昔时:一作“昔日”。平乐:观名。斗酒十千:形容酒美价贵。斗:盛酒容器,亦作卖酒计量单位。恣欢谑:纵情寻欢戏乐。(15)此句一作“且须沽酒共君酌”。径须:只管,直要。沽取:买取。(16)五花马:毛为五色花纹的好马。一说,五花乃剪马鬣(颈上长毛)为五瓣花。(17)将出:拿去。(18)尔:指岑夫子与丹丘生。【译文】难道你没有看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泻下来,滔滔滚滚直奔东海永不回还。难道你没有看见——高堂上对着明镜悲叹满头白发,早晨还如同青丝晚上已成了白雪。人生得意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一轮明月。老天赋予我雄才大略必定有用呵,千金挥散尽了还会再来。烹羊呵,宰牛呵,要玩就玩个痛快,要饮酒,就应当一气饮它三百杯。岑夫子呀,丹邱生,快快喝呀,莫停杯。我为你们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听。钟鸣鼎食的豪华富贵算个啥呀,我但愿一直沉醉不再醒。自古来,圣贤人物都寂寞呵,只有饮酒豪客才留下美名。想从前,陈王曹植会宴平乐观,一斗美酒十千钱,痛饮狂欢纵豪情。主人为何说钱少?只管去买酒喝它个够!什么五花宝马,千金狐裘,快叫儿子拿去换美酒,我与你们呀,就是要借千杯烈性酒,一同烧化这万古愁!(陶文鹏译)【赏析】《将进酒》一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年李白三十六岁。在这前一年,李白曾应好友元演之约,北游太原。元演的父亲是太原的府尹。李白在太原住了一年多,其间又北游雁门,直到次年秋天才返回河南。由于元氏父子的热情款待,李白的太原之游十分惬意,多年以后他还津津乐道。但他一想到自己已年近“不惑”,雄心壮志仍未能实现,也不能不感到苦闷。李白回到河南后,在洛阳遇到好友元丹丘也刚从峨嵋山回来。李白便应邀到了元丹丘的颍阳山居,恰好另一位友人岑勋也来到元丹丘处。于是,三位朋友置酒高会,开怀畅饮,直到皓月东升,兴犹未已。边谈边饮,边饮边谈,李白的酒已喝得不少了,久已积蓄在心头的半辈子的甜酸苦辣,便涌了上来,借眼前景而转化成《将进酒》这首诗篇。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在嵩山西南麓,离黄河不远,因此诗人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同从天而降,然后一泻千里,直奔东海。这种景象触发了李白心中青春易逝,功业未成的愁绪。使他感到自己的黄金岁月,恰象黄河流水一样,将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很快就会变成满头霜雪,因而不禁悲从中来。但这种悲哀,是大丈夫壮志未酬的悲哀,所以虽悲亦壮,虽哀亦豪。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呼号奋发。诗人正在悲哀之际,看见“开元之治”的光辉还在天边闪耀,感到青春的活力还在他的血管里奔流,于是他又高兴起来,马上斟满希望的酒杯,奏起行乐的琴弦,高声唱出一串欢乐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当他陶醉在及时行乐和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多年来怀才不遇的愤懑忽然又翻腾上来。正当他拿起酒壶,劝别人和他一起“尽欢”之时,却又流露出如此虚无的思想和如此颓废的情绪:“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象他把一切都看淡了,准备在醉生梦死中过一辈子。实际上,这是故作愤激语,用以发泄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大概是作为主人的元丹丘,恐怕李白饮酒过多,牢骚太盛,便故意说没有钱打酒了,李白却还不肯罢休,接着又高声唱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即曹植;平乐,楼观名,故址在洛阳。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两句,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只有以斗鸡走马,歌舞饮酒为乐,借以消遣岁月。实际上曹植写的就是他自己抒发他自己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李白在诗中用“陈王”事,暗中也有这个意思。最后这几句大意是:想那才华绝代的曹植,被弃置不用,只有靠饮酒作乐来打发日子。我为什么不可以学他那样?没钱吗?把元氏父子送我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换酒吧!换了酒来让我们尽情一醉,把心中陈古八百年的忧愁都一扫而光吧!历代文人借酒浇愁虽然屡见不鲜,但表现得这样旷达,这样豪放,却很少见。这不仅是诗人的性格如此,也是时代使然。开元后期的政治还给李白以希望,使他感觉心中愁闷只要尽情一醉便可以一扫而光。《将进酒》一诗中,忽悲忽乐,忽乐忽悲,悲中有乐,乐中有悲——这种思想感情的特点,自然形成了这首诗波澜起伏,转折多姿——这种章法上的特点。古代评论家早已注意到了,例如元代杨载在他的《诗法家数》一书中,把李白此类诗歌比作“兵家之阵”。的确如此,你看他调兵遣将,往来驰骋,忽东忽西,忽进忽退。真是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但前代评论家却仅仅以为这种特点是李白高妙的创作技巧所造成,却不知这种特点正是诗人心灵的烙印,正是时代的烙印。这正好反映了唐代社会光明与阴影交错,光明还掩盖着阴影那个时代。由此可知,《将进酒》并不仅仅是一首劝人饮酒,宣扬及时行乐的诗,而是一幅五采缤纷的时代风情画,一支五音繁会的心灵交响曲。从这首诗里可以听见诗人的心声,从诗人的心声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将进酒》实在是时代的传神之笔。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安旗
会须一饮三百杯。推荐。爱诗词网。【解题】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全诗】《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注释】①天上来:黄河上源马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古代统称其左右之山为昆仑墟,故有河出昆仑之说。因其地势极高,故诗人以“天上来”形容之。到海不复回:用古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意。到,一作“倒”,非。②高堂:一作“床头”。青丝:一作“青云”,喻柔软的黑发。成雪:一作“如雪”。③金樽:贵重的酒器。④此句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一作“天生吾徒有俊材”,一作“天生我材必有开”。⑤千金:一作“黄金”。散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⑥会须:该当。一饮三百杯:用东汉郑玄典故。《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称,郑玄饮三百馀杯,仍不醉。陈暄《与兄子秀书》:“郑康成一饮三百杯,吾不以为多。”⑦岑夫子:当即岑勋,李白另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夫子:尊称。⑧丹丘生:即元丹丘,李白好友。生:敬称。⑨一本无此五字,一作“将进酒,杯莫停”。⑩与君:一作“为君”。倾耳:一本无此二字,一作“侧耳”。(11)此句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一作“钟鼎玉帛不足悦”。古时富贵人家用膳时鸣钟列鼎。馔(zhua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般精美。馔:食饮。(12)不用:一作“不愿”,一作“不复”。(13)圣贤:一作“贤圣”。寂寞:指身后被人忘却,一作“死尽”。(14)二句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诗意,本为曹植讽刺豪家少年,李白误以为曹植描写自己生活。陈王:曹植曾被封为陈王。昔时:一作“昔日”。平乐:观名。斗酒十千:形容酒美价贵。斗:盛酒容器,亦作卖酒计量单位。恣欢谑:纵情寻欢戏乐。(15)此句一作“且须沽酒共君酌”。径须:只管,直要。沽取:买取。(16)五花马:毛为五色花纹的好马。一说,五花乃剪马鬣(颈上长毛)为五瓣花。(17)将出:拿去。(18)尔:指岑夫子与丹丘生。【译文】难道你没有看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泻下来,滔滔滚滚直奔东海永不回还。难道你没有看见——高堂上对着明镜悲叹满头白发,早晨还如同青丝晚上已成了白雪。人生得意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一轮明月。老天赋予我雄才大略必定有用呵,千金挥散尽了还会再来。烹羊呵,宰牛呵,要玩就玩个痛快,要饮酒,就应当一气饮它三百杯。岑夫子呀,丹邱生,快快喝呀,莫停杯。我为你们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听。钟鸣鼎食的豪华富贵算个啥呀,我但愿一直沉醉不再醒。自古来,圣贤人物都寂寞呵,只有饮酒豪客才留下美名。想从前,陈王曹植会宴平乐观,一斗美酒十千钱,痛饮狂欢纵豪情。主人为何说钱少?只管去买酒喝它个够!什么五花宝马,千金狐裘,快叫儿子拿去换美酒,我与你们呀,就是要借千杯烈性酒,一同烧化这万古愁!(陶文鹏译)【赏析】《将进酒》一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年李白三十六岁。在这前一年,李白曾应好友元演之约,北游太原。元演的父亲是太原的府尹。李白在太原住了一年多,其间又北游雁门,直到次年秋天才返回河南。由于元氏父子的热情款待,李白的太原之游十分惬意,多年以后他还津津乐道。但他一想到自己已年近“不惑”,雄心壮志仍未能实现,也不能不感到苦闷。李白回到河南后,在洛阳遇到好友元丹丘也刚从峨嵋山回来。李白便应邀到了元丹丘的颍阳山居,恰好另一位友人岑勋也来到元丹丘处。于是,三位朋友置酒高会,开怀畅饮,直到皓月东升,兴犹未已。边谈边饮,边饮边谈,李白的酒已喝得不少了,久已积蓄在心头的半辈子的甜酸苦辣,便涌了上来,借眼前景而转化成《将进酒》这首诗篇。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在嵩山西南麓,离黄河不远,因此诗人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同从天而降,然后一泻千里,直奔东海。这种景象触发了李白心中青春易逝,功业未成的愁绪。使他感到自己的黄金岁月,恰象黄河流水一样,将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很快就会变成满头霜雪,因而不禁悲从中来。但这种悲哀,是大丈夫壮志未酬的悲哀,所以虽悲亦壮,虽哀亦豪。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呼号奋发。诗人正在悲哀之际,看见“开元之治”的光辉还在天边闪耀,感到青春的活力还在他的血管里奔流,于是他又高兴起来,马上斟满希望的酒杯,奏起行乐的琴弦,高声唱出一串欢乐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当他陶醉在及时行乐和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多年来怀才不遇的愤懑忽然又翻腾上来。正当他拿起酒壶,劝别人和他一起“尽欢”之时,却又流露出如此虚无的思想和如此颓废的情绪:“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象他把一切都看淡了,准备在醉生梦死中过一辈子。实际上,这是故作愤激语,用以发泄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大概是作为主人的元丹丘,恐怕李白饮酒过多,牢骚太盛,便故意说没有钱打酒了,李白却还不肯罢休,接着又高声唱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即曹植;平乐,楼观名,故址在洛阳。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两句,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只有以斗鸡走马,歌舞饮酒为乐,借以消遣岁月。实际上曹植写的就是他自己抒发他自己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李白在诗中用“陈王”事,暗中也有这个意思。最后这几句大意是:想那才华绝代的曹植,被弃置不用,只有靠饮酒作乐来打发日子。我为什么不可以学他那样?没钱吗?把元氏父子送我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换酒吧!换了酒来让我们尽情一醉,把心中陈古八百年的忧愁都一扫而光吧!历代文人借酒浇愁虽然屡见不鲜,但表现得这样旷达,这样豪放,却很少见。这不仅是诗人的性格如此,也是时代使然。开元后期的政治还给李白以希望,使他感觉心中愁闷只要尽情一醉便可以一扫而光。《将进酒》一诗中,忽悲忽乐,忽乐忽悲,悲中有乐,乐中有悲——这种思想感情的特点,自然形成了这首诗波澜起伏,转折多姿——这种章法上的特点。古代评论家早已注意到了,例如元代杨载在他的《诗法家数》一书中,把李白此类诗歌比作“兵家之阵”。的确如此,你看他调兵遣将,往来驰骋,忽东忽西,忽进忽退。真是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但前代评论家却仅仅以为这种特点是李白高妙的创作技巧所造成,却不知这种特点正是诗人心灵的烙印,正是时代的烙印。这正好反映了唐代社会光明与阴影交错,光明还掩盖着阴影那个时代。由此可知,《将进酒》并不仅仅是一首劝人饮酒,宣扬及时行乐的诗,而是一幅五采缤纷的时代风情画,一支五音繁会的心灵交响曲。从这首诗里可以听见诗人的心声,从诗人的心声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将进酒》实在是时代的传神之笔。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安旗
强项令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而且也受到时人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入《后汉书·酷吏列传》,并流传至今。【注释翻译】鉴赏分析《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议论,文采雅丽,故此书一出,众家都废。本文最成功的是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董宣和光武帝。对董宣,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并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性格。首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强项令”:对高高在上的湖阳公主的护奴行为,他不屈不惧;对光武帝的殿前大怒,他从容镇定,要“乞一言”再死;对帝王无理地责打,他不甘受辱而宁可自杀;对光武帝的饶罪,他却不轻易向公主叩头谢恩,甚至“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其次,他办事公正严明、清廉守节:对杀人凶手,他尽职查办,不轻易罢休;处理案件时,他有谋略,有胆识,能相机在路上拦截罪犯并当场处死;对于所获得的三十万资金,他不占为独有,而是“悉以班诸吏”,而这位好官员,在他74岁任职中死去的时候,“惟见布被覆尸”,家里也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一位“良吏”的形象就这样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扼腕长叹。描写光武帝刘秀的性格时,作者则侧重用了神态描写,兼写人物明理而重情的语言。在神态上,作者侧重写光武帝的变化:刚听闻公主状告董宣时,他是“怒”;到了解了被诛杀之家奴是罪有应得时,他“笑”;而听说了董宣晚年的具体死况后,他又“伤”。在语言上,对湖阳公主的挑唆,他明辨是非,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认可了董宣的秉公执法后,便敕他为“强项令”,进一步支持臣子的工作;而对董宣忠心为国的品格,他也充分认可,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三言两语的描写,也同样将这一“明君”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心生敬佩。
清浅白石滩。推荐。爱诗词网。王维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辋水从秦岭发源,至辋谷口,山谷开阔,河床平缓,便把从山上挟带下来的石头铺满两岸,是为白石滩。这由自然伟力所创造的作品,虽不像鹿柴、文杏馆那样有人文的根底,但在青山绿水间却也壮观,是辋川二十景之一。这首诗描绘白石滩月夜景色,展示了一幅少女乘月浣纱的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首二句通过对流水、白石、绿蒲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月光的皎洁、明亮。一滩白石,泛着银光;粼粼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绿蒲也清晰可辨,这些都暗示出月光的明亮。只有月光特别明亮,足以照彻水底,才能见其“清浅”;才能见水下蒲草之“绿”。用“向堪把”写水草嫩芽冒出水面,既状物态,又点时令,运笔相当精巧。嫩蒲可食,故采蒲又能发人遐想。明月之下,清溪淙淙,白石磷磷,绿蒲芊芊,春风习习,真是一个宁静而奇幻的世界。后二句写人。“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进一步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两句平铺直叙,毫无雕琢,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读者不难想象到:少女们三五成群,各择位置,绰约的身影,映在水中;喧声笑语,飘荡于夜空,像一群快乐的仙子。关中女子有趁月劳作的习惯,李白诗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之三),那是秋夜为前方健儿赶制寒衣。一首蓝田民谣唱道:“月亮爷,明光光,大家河里洗衣裳。洗得净净的,捶得硬硬的(平整)……”可见王维所写有其生活依据。《白石滩》写女子浣纱,点缀以绿蒲明月,显得素雅绝尘;但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毕竟把诗人以外的劳动者作为主体加以表现,体现了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有机结合。这在《辋川集》中是很突出的。如果说《鹿柴》表现的是深林野境,《文杏馆》表现的是云外仙境,那么《白石滩》则表现现实人境,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似乎更健康些。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人间四月,繁花落尽,而山上古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芳菲:指芳香美丽的花草。此联的意思是:四月里,山下桃李花已谢,春意已去,而山上古寺院落中桃花却刚开始吐艳。后用来描绘山里春天的景色;也用来比喻人们从困境中又看到了希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当其他地方花谢春尽时,某地正是花开春到时节,春天来得晚些。[例]我们离开昆明的时候,圆通山的樱花和海棠早凋谢了,而他这里正初放着报春花和映山红,虽然万年寺的秋色特佳,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但却因为追上了春天,很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快感。(洛汀《峨眉月》)二、用以比喻一处困顿衰败,而另一处发达兴盛。[例]伙计!这叫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们快离开那鬼地方到这里来吧,这里好,这里有奔头,这里需要你们!(黄志坚《满天红霞》)【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鉴赏1】诗写庐山大林寺的晚春景致。人间四月百花凋零,春容憔悴,但在这大林寺中,桃花才刚刚开放。我常常怨恨春逝无处寻觅,哪知她竟躲入这山寺中。本诗用桃花代替春光,使春光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拟人化,把它描摹成天真可爱、宛若和人捉迷藏的顽童。从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对春无限的依恋和热爱。注:写了庐山顶上的大林寺内,气候要比平地晚两个月。【鉴赏2】芳菲:花草的芳香,此泛指花草。山寺:即大林寺,于今江西庐山。此诗作者白居易在其《游大林寺序》中说,大林寺“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此诗正写这种因山高温迟而不同常世的物候,造意颇为灵动。四月里山下春意已过,而山中桃李却刚刚盛开,春意正浓。总是怅恨春归难觅,原来“她”竟是转移到这山中来了!【鉴赏3】白居易在这首诗前有个序言:“……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就这序与诗看,好象只在记叙地面与山上物候不同,其实诗人正是借此事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被贬江州(今九江市)后,心情抑郁,大有“人间芳菲尽”之感,如今到了“人迹罕到”的奇境佳地,如入另一世界,精神上得到安慰,有种远离浊世的轻快,萌生了隐居山林的清想。他于元和十一年秋,就在香炉峰下筑了草堂,写了《草堂记》文和《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诗,同时于这时写的《遗爱寺》中亦可见出这种隐逸情绪:“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可见所谓“春归大林”是“人归山林”的写意。一般的理趣诗是写景、抒情中巧言物理,而此诗却是于写物理中顺抒人情。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是唐元和十二年农历四月初九,也就是公元817年四月二十八日。香炉峰在庐山北部,峰顶水气郁结,云雾弥漫。大林寺海拔一千二百公尺。据当地气象资料,那里大约山地平均升高一百米,气温就差0.5°~0.6℃,如九江市气温15℃时,山上大林寺的温度8℃上下。山上桃花晚开,完全是气温决定了的。诗人缘物理叙写,借此抒情,其情趣自然不同于一般。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前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意思】人间四月,繁花落尽,而山上古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芳菲:指芳香美丽的花草。此联的意思是:四月里,山下桃李花已谢,春意已去,而山上古寺院落中桃花却刚开始吐艳。后用来描绘山里春天的景色;也用来比喻人们从困境中又看到了希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当其他地方花谢春尽时,某地正是花开春到时节,春天来得晚些。[例]我们离开昆明的时候,圆通山的樱花和海棠早凋谢了,而他这里正初放着报春花和映山红,虽然万年寺的秋色特佳,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但却因为追上了春天,很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快感。(洛汀《峨眉月》)二、用以比喻一处困顿衰败,而另一处发达兴盛。[例]伙计!这叫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们快离开那鬼地方到这里来吧,这里好,这里有奔头,这里需要你们!(黄志坚《满天红霞》)【全诗】《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鉴赏1】诗写庐山大林寺的晚春景致。人间四月百花凋零,春容憔悴,但在这大林寺中,桃花才刚刚开放。我常常怨恨春逝无处寻觅,哪知她竟躲入这山寺中。本诗用桃花代替春光,使春光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拟人化,把它描摹成天真可爱、宛若和人捉迷藏的顽童。从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对春无限的依恋和热爱。注:写了庐山顶上的大林寺内,气候要比平地晚两个月。【鉴赏2】芳菲:花草的芳香,此泛指花草。山寺:即大林寺,于今江西庐山。此诗作者白居易在其《游大林寺序》中说,大林寺“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此诗正写这种因山高温迟而不同常世的物候,造意颇为灵动。四月里山下春意已过,而山中桃李却刚刚盛开,春意正浓。总是怅恨春归难觅,原来“她”竟是转移到这山中来了!【鉴赏3】白居易在这首诗前有个序言:“……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就这序与诗看,好象只在记叙地面与山上物候不同,其实诗人正是借此事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被贬江州(今九江市)后,心情抑郁,大有“人间芳菲尽”之感,如今到了“人迹罕到”的奇境佳地,如入另一世界,精神上得到安慰,有种远离浊世的轻快,萌生了隐居山林的清想。他于元和十一年秋,就在香炉峰下筑了草堂,写了《草堂记》文和《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诗,同时于这时写的《遗爱寺》中亦可见出这种隐逸情绪:“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可见所谓“春归大林”是“人归山林”的写意。一般的理趣诗是写景、抒情中巧言物理,而此诗却是于写物理中顺抒人情。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是唐元和十二年农历四月初九,也就是公元817年四月二十八日。香炉峰在庐山北部,峰顶水气郁结,云雾弥漫。大林寺海拔一千二百公尺。据当地气象资料,那里大约山地平均升高一百米,气温就差0.5°~0.6℃,如九江市气温15℃时,山上大林寺的温度8℃上下。山上桃花晚开,完全是气温决定了的。诗人缘物理叙写,借此抒情,其情趣自然不同于一般。
眼中沙。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莫亨德罗与比哈里是好朋友,都在医学院学医。莫亨德罗勉强答应妈妈与比诺迪妮结婚,但临近结婚时,莫亨德罗反悔,坚决不肯结婚。后来比诺迪妮嫁给他人,不久后就守寡。莫亨德罗的婶婶安诺普尔娜把外甥女阿莎介绍给比哈里,比哈里同意与阿莎结婚。但莫亨德罗也要与阿莎结婚,阿莎就与莫亨德罗结婚了。婚后,两人非常恩爱。但阿莎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引起婆婆拉兹拉克什米不满,气得婆婆把守寡的比诺迪妮从娘家带到自己家里来,帮着做家务。比诺迪妮处心积虑地与阿莎搞好关系,并暗中勾引莫亨德罗。比诺迪妮与莫亨德罗的事情被比哈里知道,比哈里劝告莫亨德罗,莫亨德罗不听,两位好朋友的关系出现裂痕。比哈里离开莫亨德罗去外地,参加了某慈善活动。比诺迪妮发现自己其实喜欢的是比哈里,想获得比哈里的爱。而比哈里也喜欢上了比诺迪妮。在如此煎熬下,比诺迪妮也离开莫亨德罗家。但莫亨德罗与妻子阿莎的关系很僵了,他离家出走去寻找比诺迪妮,找到后又把她带回加尔各答。阿莎在家庭遭此巨变后,向婆婆虔心学习做家务。当莫亨德罗返回家里,发现了阿莎的变化,又找回了爱的感觉。于是夫妻重归于好。比哈里决定向比诺迪妮求婚,但比诺迪妮觉得自己不配,非常痛苦地拒绝了。不过,她参加了比哈里的慈善活动。作品选录二十七莫亨德罗刚离去不几天,紧接着阿莎又来到迦尸。这使安诺普尔娜大为惊奇十分恐惧。她开始向外甥女用各种方式提出了许多问题。“丘妮呀,你这样夸奖你的女朋友——眼中沙。”老人问,“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她那样好的姑娘了。”“姨妈,这是真的!我一点也没有夸张。她真是既非常聪明,又十分漂亮的姑娘,而且还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嗯,她是你的朋友,自然你只提到她的所有优点。可是家里其他人又是怎么说她的呢?说给我听听。”“婆婆对她更是赞不绝口。眼中沙只要一提回乡下去,婆婆就很不高兴。谁也不能像她那样侍候得使婆婆满意。家里要是有哪个女仆病了,她就会像亲姐妹或妈妈一样地关心她。”“莫亨德罗对她的意见如何?”“姨妈,你是了解他的。除了家里最亲近的人,他对任何人都是不爱理睬的。我的小沙子,大家都喜欢,只有莫亨德罗,至今还与她合不来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要是不想方设法使他们见见面,他就根本不会与她交谈的。你知道,他是一个性格内向非常害羞的人。别人总以为他太骄傲,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姨妈,你是知道的,除了两三个人外,莫亨德罗再也不愿与别人打交道的。”说完这番话,阿莎突然感到有些羞愧,两颊变得通红。安诺普尔娜高兴得暗自发笑。“就算这样吧,”老人家说,“莫欣来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谈过你那位小沙子啊!”“这是莫亨德罗的过错。”阿莎感到有些委屈地说,“他要是不喜欢某个人,这个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似乎从来就没见过这个人,也不知道有这个人。他就是这种脾气。”安诺普尔娜平静地微微一笑地说:“莫欣要是喜欢某个人,似乎他就会永生永世地看见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这可能也是他的脾气。丘妮,你说是吗?”阿莎未作任何回答,只是低着头笑笑。“丘妮,关于比哈里有什么消息吗?”安诺普尔娜问道,“他是不是打算结婚呢?”顷刻间阿莎的脸色阴沉下来,她真想不出如何回答是好。看到阿莎默不作声,安诺普尔娜很担心地叫道:“丘妮,实话对我说,比哈里是否都好?”这位无儿无女的安诺普尔娜,总是把比哈里当儿子一样关怀和爱护的。在这他乡异地,她不能去看望比哈里,无时无刻不为他牵肠挂肚。总是惦念着他是否成了家。在她这狭小的天地里,一切都感到满足了,只是一想到比哈里还是孑然一身,她难免有些后悔离开了尘世。“姨妈,关于比哈里的事,请你不要问我。”安诺普尔娜感到非常惊讶,于是问道:“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要问你?”“我不能说。”阿莎说完后,离开了房间。安诺普尔娜沉默不语寻思起来:“难道比哈里这样好的孩子在这段期间变得这样坏了?——丘妮今天连他的名字都不愿意提及吗?命运真会捉弄人啊!为什么当时偏偏把丘妮许配给他呢?太可惜了,为什么莫亨德罗从他手里夺走了丘妮?”虽然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可是今天再次提起来,安诺普尔娜仍然是潸然泪下。她在心里默想:“唉,我的比哈里做了什么出格的事,他也决不会轻松。他一定为此而受了很多苦。”老太太一想到比哈里受苦,她心里就极端难受。傍晚时分,当安诺普尔娜坐下来做祷告时,一辆马车停在她家门口。车夫开始敲门叫人。安诺普尔娜急忙从斋堂里出来。“哎哟,我完全忘记了。今天我的婆婆和两个侄女要从阿拉哈巴德到这里来。现在大概是她们来了。丘妮,赶快拿灯来,把门打开。”阿莎手提灯笼开门一看——比哈里站在门外。“嫂子,怎么回事?”比哈里问道,“我听说你不打算来迦尸呀。”灯笼从阿莎手中滑落到地上。她仿佛看见了鬼怪,一口气跑到二楼哀号着:“姨妈,我向你下跪,求求你要他走开!”安诺普尔娜大吃一惊。连忙站起问道:“丘妮,谁呀?你说的是谁呀?”“比哈里先生到这里来了。”阿莎说完后,马上走进房里,并把门关上。这些话,比哈里在楼下全都听到了。他真想马上走开,躲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安诺普尔娜中断祷告走下楼来。看到比哈里正在门边坐在地上,他没有一点力气了。安诺普尔娜没有提灯,黑暗中看不见比哈里的面部表情。比哈里也看不见她的面容。安诺普尔娜尖声叫道:“比哈里!”唉,安诺普尔娜那总是甜蜜温柔的声音哪里去了?现在她的声音里只有严厉的责备。母亲,安诺普尔娜,你对谁举起了无情的利剑?不幸的比哈里今天连夜赶到你这里来,就是为了寻得一点安慰啊!比哈里的身体,如触电一般,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婶婶,不必再说了。”比哈里吃力地站起说道,“再也不要说了。我马上就走!”说完后,比哈里头触地深深地鞠了一躬。他不敢触摸安诺普尔娜的脚。安诺普尔娜像一位把自己孩子献给恒河的母亲一样,不声不响地把比哈里遗弃在那黑夜里,甚至连喊都没有喊一声就把他抛弃了。比哈里的马车在黑暗中渐渐消失。那天夜里,阿莎给莫亨德罗写了一封信: 比哈里先生今天晚上,突然来到这里。伯伯一家什么时候回加尔各答,还没有定下来。请你快来这里,把我接回去!二十八由于头天晚上特别激动没有睡好,早上起来后,莫亨德罗感到有些萎靡不振。当时正是法贡月中旬,天气开始热起来了。平常早上他是坐在卧室一角的书桌那里读书的。今天他却无精打采地躺在长沙发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消失,他却根本就没打算去洗澡。街上小贩走来走去,高声叫卖;街上的马车川流不息。他们家外面正在新建一栋房子。那邻居的工匠女儿们正在一边唱歌,一边夯实新筑的晒台。暖洋洋的南风徐徐吹来,顿时使她们的紧张情绪放松许多了。什么海誓山盟,什么殚精竭虑,什么你争我夺,与今天这种温柔的使人遍体瘫软的春天,真是相去甚远,格格不入。“兄弟,今天是怎么回事?不去洗澡吗?”比诺迪妮一边说,一边走近莫亨德罗身边,“早饭已经准备好了。还躺着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头痛?”莫亨德罗半闭着眼睛,含糊不清地说:“今天身体是有些不舒服。我就不去洗澡了。”比诺迪妮说:“澡可以不洗,但饭总还是要吃一点的哟!”她一边说,一边扶起莫亨德罗,来到餐桌边,十分耐心地喂他吃了一点饭。饭后,莫亨德罗又重新躺在长沙发上。比诺迪妮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开始帮他按摩头部。“小沙子,你到现在还没吃饭哩!你去吃点东西吧。”莫亨德罗闭着眼睛说。比诺迪妮却没有走。倦怠的晌午,炎热的风吹动着窗帘。墙边摇曳着的椰子树树叶簌簌响声传进屋里。莫亨德罗的心仿佛在跳快步舞蹈,而且节奏越来越快。比诺迪妮频频的呼气,使莫亨德罗前额头发在颤抖。两个人默默相对,谁也没有说话。莫亨德罗开始感受到,自己仿佛是漫无边际茫茫宇宙中一条急流里航行的小船,仿佛在某处停留了一下,也许谁要上船。到底还要漂泊多久呢……比诺迪妮坐在床边。用手缓慢轻揉莫亨德罗的前额,躁动的青春重负,使她的头越垂越低,终于她的头发飘到了莫亨德罗的额头上。微风吹起这绺鬈发,温柔地抚摸着莫亨德罗,使他全身颤抖起来。突然他的呼吸似乎停止了,无法出气。莫亨德罗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说道:“好啦,我还有事,我走了。”他说完后,连看都没有看比诺迪妮一眼,就站起身来。“不必匆忙,我给你去拿衣服来。”比诺迪妮说,并拿来莫亨德罗去学校穿的衣服。莫亨德罗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可是他在这里也不可能平静下来。他想集中心思读读书,可是白费力气。于是他便早早地返回家里。莫亨德罗走进房间里,见比诺迪妮趴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什么书。她那一头又浓又黑的秀发披散着。似乎根本就没有听到莫亨德罗进来的脚步声。莫亨德罗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来到比诺迪妮的身边,站住了。他听到,比诺迪妮读着读着,深深地叹了口气。“喂,充满怜悯之心的人,不必为虚构的人物操心,而枉费你自己的心血!读的是什么书呢?”比诺迪妮大吃一惊,急忙坐了起来。并把书藏在衣襟下。莫亨德罗开始抢她的书。经过一番你争我夺,比诺迪妮终于让步了,从衣襟里把书拿了出来。原来是般吉姆的小说《毒树》。比诺迪妮频频呼吸,有些生气,她把脸扭向一边默默地坐着。莫亨德罗的心狂跳起来。他努力勉强地笑了笑。“哎,你又作弄了我一回。”莫亨德罗说道,“我以为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呢。经过一番争夺之后,原来却是一本小说《毒树》。”“你认为我会有什么秘密?”莫亨德罗突然说了一句:“你想想吧,也可能从比哈里那里收到什么信件呢?”顷刻间,比诺迪妮的眼睛里射出了闪电似的亮光。莫亨德罗顿时觉得,一直在与他嬉戏、用花儿抚弄他的比诺迪妮不见了。她像熊熊燃烧的火舌,噌的一声站了起来。“请原谅我,”莫亨德罗握着比诺迪妮的手说,“我是开玩笑的,请原谅!”“开玩笑?你在与谁开玩笑?”比诺迪妮迅速抽回手来,生气地说,“要是你哪怕还有一点配得上与他的友谊,你开他的玩笑,我还是可以忍受的。可是,你太小心眼了。你不珍惜友谊,只是会说笑逗乐。”比诺迪妮刚想起身要走,莫亨德罗却双手抱住她的脚,想留住她。这时忽然一个人影晃过,莫亨德罗急忙松开比诺迪妮的脚,惊讶地举目一看,只见比哈里站在面前。比哈里以坚定的目光凝视着他们俩,并平静地说道:“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不过我马上就走。我是来与你说几句话的。我不知道,阿莎也在那里,我曾去过迦尸。我无意中又得罪了阿莎,由于我不能当面向她赔罪,所以只好到你这里来,请你原谅。要是我有意无意地受到某种坏的影响,我恳求你告诉她,千万别为此而忍受痛苦。”由于在比哈里面前出了洋相,莫亨德罗非常恼火。现在可不是比哈里表明自己行为光明正大的时候。“看来,你又在装傻,表演偷吃神堂上香蕉的故事一样!你既然没有承认过失的勇气,又没有力量敢不承认,为什么来请求原谅呢?想洗涤自己的罪过吗?”比哈里如木头人似的站着一动也不动。而后,他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说什么。“比哈里兄弟,你什么也不要回答,什么也不要说。”比诺迪妮当时站了起来,说道:“这个人所说的一切,只会玷污他自己,那些脏话,是不会损伤你一根毫毛的。”比哈里是否听到了比诺迪妮的话,很值得怀疑。他竟像一个梦游者,从莫亨德罗的房里出来,沿着楼梯往下走。比诺迪妮跟在他后面,并说道:“比哈里兄弟,难道没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如果有什么要责怪的,那就责怪我吧!”比哈里什么也没有回答,继续向前走着。比诺迪妮迎面用双手握住他的右手,比哈里极度鄙夷地甩开了她,走了出去。他竟一点也不知道——他这一推使比诺迪妮跌倒在地上。听到有人摔倒的声音,莫亨德罗跑了过来。他看到比诺迪妮的左手擦破了,正在滴血。“唉,你流血了。”莫亨德罗一边说,一边准备从自己衬衣上撕下一条布来,给比诺迪妮包扎伤口。比诺迪妮迅速把手挪开,连忙说:“不,不,什么也不用包,让它去流吧!”“我给你上点药,包扎一下,很快就会好的。”比诺迪妮尽量避开他,说:“让它疼吧……”“今天我不冷静,使你在人前难堪了。请你原谅我。”“谈不上原谅不原谅。你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难道我还担心人家会说什么吗!我对任何人都不会理会。难道推倒我的人倒是我自己人,而想扶住我的人倒不是我的什么人吗?”被比诺迪妮的话弄得迷迷糊糊的莫亨德罗,磕磕巴巴地说:“比—诺—迪—妮,你……不拒绝我的爱了?”“让它保存在我的心里吧!”比诺迪妮说,“今生今世,我没有这么多爱情可得,因而我不能回答愿意还是不愿意呢。”当时,莫亨德罗双手握住比诺迪妮的双手,说道:“到我房间里去吧!今天我使你受了伤。如果你不让我治好你的伤,你一日不愈,我就会食不甘味,寝不能寐。”“但不是在今天。今天你放我走吧!”比诺迪妮说,“如果我使你痛苦,请原谅我。”“该是你原谅我,否则,夜里真是会睡不着觉的。”“好,我原谅你。”莫亨德罗有些神魂颠倒。他想马上就从比诺迪妮那里得到宽恕和爱情的明确表示。但他一看到比诺迪妮的面部表情,随即就打消了这种念头。比诺迪妮下楼去了。莫亨德罗慢慢地登上晒台开始来回踱步。今天的事情被比哈里撞见了,因此莫亨德罗的心上有一种摆脱压迫的喜悦。他认为,一旦秘密的勾当,已经明朗化了,就没有什么可耻之类的话语可言。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了不让自己堕落,我曾自己欺骗自己,我不想隐瞒下去了。不过,我确实爱她,我爱她,这并不是谎言。”莫亨德罗为自己的爱情深感自豪,沾沾自喜。虽然,他也感到自己不对,但依然大胆地傲慢起来。在这寂寞的夜晚,莫亨德罗对静悄悄的月光明朗的世界,不屑一瞥地想道:“就算我是多么的不对,但是我是爱她的。”他这么一想,就以比诺迪妮的形象,掩盖了整个天空,整个世界和人间的义务及责任。今天,比哈里突然到来,仿佛把莫亨德罗生活中的紧盖着的墨水瓶推倒和打破了;而比诺迪妮乌黑的秀发与墨水般的明眸,眼看着不断扩散,把他生活中清白的篇章和所有记载,一下子全部污染了。(董志坤、赵元春 译)赏析《眼中沙》又译作《小沙子》,是泰戈尔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03年,此前曾在泰戈尔主编的《孟加拉观察》上连载。这部小说的诞生,是泰戈尔长篇小说创作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转变的标志,是泰戈尔的第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眼中沙》是一部写女性不幸命运的小说。主要写了四位不幸女性: 比诺迪妮、阿莎、拉兹拉克什米及安诺普尔娜。四位女性中,三位是寡妇。在印度教的社会里,寡妇的身份就意味着命运的不幸。而尤其不幸者,是没有留下子息的寡妇,就如比诺迪妮和安诺普尔娜。比诺迪妮成为寡妇后,回到娘家,娘家人也不待见,人见人厌。安诺普尔娜与拉兹拉克什米是妯娌,也都是寡妇,但就因为安诺普尔娜没有子息,拉兹拉克什米就处处可以为难她,在她面前炫耀自己有个儿子,好像自己就高安诺普尔娜一等,而安诺普尔娜也自觉自己比拉兹拉克什米矮人一等。如此两妯娌既互相依靠,又互相攻防着拉扯莫亨德罗长大,其中痛苦可想而知。小说中的阿莎,诚实而又单纯。她尽管不是寡妇,命运也是不幸的。她的婚姻不能自主。她本是安诺普尔娜介绍给比哈里的,却被莫亨德罗横抢过去。看似婚后生活非常甜蜜,但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注定是很不可靠的。自从比诺迪妮来到这个家以后,一切都变了。婆婆嫌弃她,莫亨德罗也厌弃她,甚至离家出走。她为了挽救这个家,努力改变自己,学会做家务,学会服侍丈夫。婆婆最终接纳了她,丈夫最终回归。她的努力,换来了全家的团圆,也算是结局圆满了。但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应该是比诺迪尼,即“眼中沙”。“眼中沙”的正式出场是在小说第十章,拉兹拉克什米带着比诺迪尼来到加尔各答的家中,比诺迪尼与阿莎认识后,比诺迪尼这样向阿莎介绍自己的:“比诺迪尼”的原意是眼中的沙子,在孟加拉语中是固定搭配,指看了后就让人生气和讨厌的事情和人。阿莎听了,认为这是一个“骂人的、令人怜爱”的名字,觉得不妥,但也只好作罢。比诺迪妮是拉兹拉克什米娘家的人,美貌聪慧,勤劳能干,识文断字。她先是被介绍给莫亨德罗,被拒绝,又介绍给比哈里,也被拒绝。其实莫亨德罗和比哈里连她的面都没有见过。她嫁了,很快又成了寡妇,还只有十几岁!在印度教社会里,女子一旦成了寡妇,就失去了享受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权利,注定要度过清心寡欲的一生。然而,当她被拉兹拉克什米带到家里以后,她那被迫平淡的心再也无法平淡下去。她感到生活的不公平,她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其实,她的心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里面扭曲了。她认为,造成她不幸的,就是阿莎。她拼命与阿莎处好关系,骗取阿莎的信任,背后又拼命勾引莫亨德罗,却不让莫亨德罗得逞。莫亨德罗果然被她的美丽聪明及会做家务给迷惑了,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甚至为了她离家出走。但是她的内心里面,却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她在做着拆散莫亨德罗与阿莎的不道德的事,另一方面,她自己又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莫亨德罗的好朋友比哈里。她几经周折,终于得到比哈里的理解,使比哈里也爱上了她。他们是两情相悦,应该是圆满的结局了吧。但是,还是宗教教义,阻止了他们。她最终还是拒绝了比哈里的求婚,因为“宗教道德是不会容许”她再嫁的。她说:“我要是与你结婚,在整个社会面前,将是对你的侮辱……我要是这样做,就是在社会上把你毁了。”她后来随着莫亨德罗的婶婶安诺普尔娜一起去迦尸修行去了。比诺迪尼确实是一个“让人生气和讨厌”的人。她遭遇不幸,却又要去制造别人家庭的不幸。她更是一个“令人怜爱”的人,她的不幸,她的想爱而不敢爱不能爱的痛苦,令读者叹惜不已。比诺迪妮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暗示性的描述,使比诺迪妮这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物具有纵深感、立体感,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说比诺迪妮是泰戈尔长篇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位女性形象,也毫不夸张。本书节选的二十七、二十八两章,是整部小说的情节转折阶段,人物关系开始明朗化。莫亨德罗为了能够与比诺迪尼单独相处,几番思想斗争,将阿莎打发到迦尸去探望安诺普尔娜婶婶。天真单纯的阿莎到了迦尸后,还念念不忘丈夫与比诺迪尼水火不容的关系,还在婶婶面前对比诺迪尼赞不绝口。就连婶婶从阿莎的话里都听出了些许的不对劲,提醒阿莎要小心。阿莎哪知道,她走后,比诺迪尼与莫亨德罗此时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比诺迪尼借给莫亨德罗房间打扫的机会,将他们的卧室作了一番彻底的改造,将枕头换上比诺迪尼亲手绣织的枕巾,将房间里与阿莎有关的物事都收拢搁在一起用布罩住,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重新装饰。二十八章的叙述很有趣,将比诺迪尼与莫亨德罗两人终于有独处机会时的行动与心理都刻画得非常形象和生动。莫亨德罗在阿莎走后那一个晚上,“特别激动没有睡好”,早上竟有些“萎靡不振”。吃饭时,她“扶起莫亨德罗”,“十分耐心地喂他吃了一点饭”;饭后,她“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开始帮他按摩头部”,而莫亨德罗的心“仿佛在跳快步舞曲,而且节奏越来越快”,感到自己“仿佛是漫无边际茫茫宇宙中一条急流里航行的小船,仿佛在某处停留了一下,也许谁要上船。到底还要漂泊多久呢……”面对比诺迪尼的大胆,莫亨德罗既兴奋又胆怯,既向往又愧疚,思想在摇摆中挣扎,所以当她“温柔地抚摩着莫亨德罗,使他全身颤抖起来”的时候,他“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说“我还有事,我走了”,就去了学校,然而在学校,他“也不可能平静下来”,想集中心思读书,又白费力气,于是又早早地返回家中。这种思想上的挣扎,很快便失效,在比诺迪尼欲擒故纵的手法下,他很快丢盔弃甲,“神魂颠倒”起来,想马上从她那里得到“爱情的明确表示”,还自我辩解:“为了不让自己堕落,我曾自己欺骗自己,我不想隐瞒下去了。不过,我确实爱她,我爱她,这并不是谎言……就算我是多么的不对,但是我是爱她的。”在这时,作者用了对比手法,或者说一隐一显的手法。二十七章里阿莎竭力向婶婶陈述比诺迪尼与莫亨德罗之间水火不容的趣事,而二十八章里却明显看到比诺迪尼与莫亨德罗之间的种种暧昧。阿莎越是用力地陈述,越是体现出她的天真和单纯,越是能显出比诺迪尼与莫亨德罗事情败露后阿莎的悲情。这种对比手法,加之纵贯前后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显示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修正)
左思诗《咏史》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苦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 左思。推荐。爱诗词网。左思诗《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苦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据胡刻《文选》本,下同)为刘勰和钟嵘所尽情赞美的“建安风骨”,那种充分反映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和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风格,在西晋太康(公元265—307年)时代,虽说还略有遗风余绪,然而内容毕竟趋于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抬头,驰骋在当时诗坛上的,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尽管这里面的大部分诗人都曾在诗、赋上进行过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长的技巧,表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并且获得诗坛“中兴”的美誉(见《诗品·序》);然而,他们的生活视野毕竟欠广阔,思想襟抱毕竟不够高。不是偏于华辞丽彩的堆砌,就是耽于琐细摹古的刻画。在这样一个寂寞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异帜,歌唱出当时反对腐朽门阀制度的镗鞳巨声的,只有列名在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门的左思。正由于左思社会地位低微,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历史资料也就少而又少。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父亲左熹累官至侍御史,他妹妹左芬被选入宫。特别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纸贵”这一典故,就是指他的名作《三都赋》深受读者欢迎,从而引起纸价高抬的佳话。但是,他的真正传世名篇并不是《三都赋》,而是由八首五古合成的组诗《咏史》。“咏史”这一诗体,最早见于班固赞美孝女缇萦的《咏史》之作。但那诗并无诗味,是一篇不像散文也不很像诗的东西,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序》),也许还带着些含蓄的意味。直到魏、晋时代,终于有了显著的发展。前于左思的曹植曾作《三良诗》,为殉秦穆公之葬的三位贤臣的惨酷遭遇表示深沉哀悼。长夜漫漫、一往不复的作者之情,再不是“质木无文”,而是文辞悱恻了。后于左思的陶潜,其名作《咏荆轲》,则更是皮里阳秋,借荆轲尊重高渐离史事讽刺当时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的小人。总的说来,“咏史”在这一时代有了发展和提高,抒情、述感因素的浓郁代替了史事的复述。然而真正开拓了“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两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发生深广影响的,却是左思的“咏史”。尽管左思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就凭这一组不凡的组诗,加上他的《娇女》,他的名字已经不朽了。《咏史》诗共八首。据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两句推断,此诗当作于公元280年,即晋灭吴以前,其主要思想内容是借历史人物作为比拟,以抒发怀才不遇和憎恶丑恶现实的郁勃之感。第一首是序诗,突出地揭示诗人的壮志高标。第二首针对当时门阀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不合理和腐朽进行讽刺。第三首表示钦仰历史前贤,从而说明诗人的崇高襟抱。第四首通过京城豪华生活的描绘对贵族进行鞭挞,并通过对前辈扬雄的赞美,表明自己不与卿相往还的傲兀,补充前面几首所已触及的清浊对比和理想抒发,表示自己尽管一时受到冷落,但却深信可以长垂不朽。第五、六两首分别赞扬了许由、荆轲,情绪逐步转向昂扬,不仅表现了高蹈精神,更洋溢着睥睨四海、粪土权贵的豪情壮志。第七首感情波涛显得低落,从前面的慷慨悲歌一转而为对历古奇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慨叹。最后一首,这种思想就更有发展,抒发了诗人对世态得失无常的嗟叹,并以将安于贫贱、守庄子饮河满腹之言作为结束。如果说组诗的开始是向往于积极立功,那么最后却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落得做一个消极的“达士”。当“兼善天下”的理想破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出现是必然的。源于孟子的这一个有关出、处问题的名言,对后代文人发生过长期影响。左思是这样;白居易谈得就更多;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这一对矛盾写得相当集中而精采。现在,我们对第一、二两首进行剖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幕。序幕应该负有笼罩全文和引导全文的作用。既然《咏史》是借吟咏历史人物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那么,首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才”,就必须将其写透写足。也只有把出众的人才之受压抑写透写足,那么压抑人才的社会之腐朽,人才之所以受压抑的症结何在,历代人才之受压抑和诗人左思之受压抑,古今的心灵是如何脉脉相通,以及诗人受压抑时曾经产生过哪些郁勃之思,这一切描绘就都有个触发点和基础了。“才”的描写是结合着雄图大略的“志”的自述而展示的。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示了诗人才学之富,更渲染出一种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定国安帮为己任的磅礴气慨。说到才学,他二十岁起就能搦笔为文、博览群书。“弄柔翰”的“弄”字,生动地表明一枝笔到了他手中如何得心应手;用“卓荦”来修饰读书,就更说明其识见的特异不凡。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渲染人才,作者更用西汉时《过秦论》和《子虚赋》两篇名著的作者,贾谊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横溢来自况。这是第一层。“边城苦鸣镝”以下四句,转为抒写对武略的通晓。但写法却又与上面不同。这是结合着国家边廷多故引出来的。正因为“边城苦鸣镝”,所以就很自然过渡到企图在武功上报效君国的自述。他虽然说不是行伍出身,但却学过战国时代司马穰苴的兵法。亦文亦武,可谓通才。这是第二层。从“长啸激清风”起到篇末,波澜壮阔而又气壮山河地尽情描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长啸”寄托着他的“梦想”,他的“梦想”表明他朝朝暮暮地希望自己出色策略得以施展。但写到这里,笔锋却又陡然一转,宕开前文,情韵也随之由雄健变为冲淡。这就是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经过这样的画龙点睛,诗人的身影就显得更高了。诗人希望自己怀抱得以舒展的深心,也得到更准确的表现。这种热切希望立功而并不贪图受赏的心情,在组诗第三首中诗人曾做了引伸和深入的描绘:“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浩荡的胸襟,坚贞的操守,表现为坦率而骏迈的语言。这和“长揖归田庐”的冲淡;旷达情调虽有不同,但就其显示诗人的高旷风格而言,却是互为辉映的。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融议论于形象之中,为富于才略的诗人自我塑像。唯其采用议论方式,而又能坦率咏怀,所以既摆脱阮籍的深晦,也不同于陆机的矜持,笔触舒卷自如,布局也能以简驭繁。尽管从总体说来不外是描述才干、抒写怀抱,然而其间各个层次和侧面的过渡,却显得移步换形。同是说文才,从观书说到作文,同是说武略,由边报传来说到自己娴于军事之学,同是说志愿宏伟,从长啸生风说到积想成梦,从矢志统一江湘说到切望平定羌胡。从头到尾,像清泉汩汩,顺畅中见悠扬,纵横自如中见坦率,笔力遒健中见顿挫。刘熙载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艺概》卷二)确有见解。不过这“论体”绝对不同于一般议论,它是溶为形象的议论。唯其能把议论溶解在形象之中,所以作品富有感情色彩。不管是回顾过去、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不是抽象地说什么善于为文,而是借《过秦》、《子虚》两文的作者用以自况。不是干巴巴地说什么边廷多警,而是善于让读者眼看到“羽檄”之飞,亲听到“鸣镝”之响。不是空写壮志宏伟,而偏是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巨人的顾盼自豪、气吞河岳的神态,把诗人自我升到高处,让他看到远方,开拓了艺术空间,渲染其视野之广、志愿之宏。这样,“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就显出水到渠成之势。这样,有关“咏史”、“咏怀”的议论就再也不空了。诗人带着感情和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的意象,揭开了层层画卷,既纵论古今,又展示了自我的高大塑像;既增加笔势的流转,又平添气象的开阔。咏史、咏怀,都不能离开立足的高度和视野的远度。这首序诗之所以能为诗人塑像,塑得真切,塑得宏伟,同作者襟怀的放宕开阔和艺术风格的瑰奇简劲是分不开的。清人陈祚明评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集》卷十一)极为中肯。的确,即使仅仅从这一首序诗来看,其神浩荡,其形高拔,其言简朴,已可想见。概括说来,它接近古代西方文论家朗加纳斯所说的“崇高”风格。这正因为左思的出自肺腑、掷地有声的警句,恰如他所自我表达的人格:重若千钧。特别是“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朗加纳斯:《论崇高》)。这种雄辩家的威力,出于一个诗人笔下而又作为自我画像从容展现时,再也不像他讲话时的口吃,而是显得潇洒自如、顿挫遒劲了。在《咏史》这一篇组诗中,最神采飞扬的当数第五首,但就左思提示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和强烈鞭挞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说来,却是以第二首的反映最为集中,最为饱满,在整个组诗的形象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如果说第一首侧重怀抱的抒写,以总领方式引出全诗的不平之鸣,那么第二首却是写不平现象由来已久。第二首也还是分三层。开头的“郁郁涧底松”四句,显示了比兴手法的卓越。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相反地,茎高径寸的小苗,却不仅高踞山上,而且茂盛非凡。一高一低,一贱一贵,这样的对比,已经为下文正面评说储蓄了充分声势。这是第一层。“世胄蹑高位”四句,不仅把前一层比兴化为明朗的揭露和鞭挞的赋体,还做了更深一层的发掘。诗人是这样处理过渡的。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存在着苗踞山上和松居涧底,难道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不也是同样根深蒂固、古已有之么?这是第二层。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门阀之低而终生坎坷。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磾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写出他们的地位悬殊,“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了。这是第三层。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但揭露、抨击的描绘最终仍归结为愤愤不平的抒发,亦即整篇组诗的基调。当然,对比手法在前后层次中是有变化的。第一层对比采取比拟方式,由于隐而未显,所以情感抒发以凝炼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第二层对比因为化隐为显,故能情感进发。如果说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地势”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的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而全诗结尾两句则更是通篇穴眼。金、张显贵不过是作为反衬,目的在于突出冯唐之悲。对于用以自况的老冯唐,诗人不仅称其伟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强有力的反问语气表明“冯公”不受重用,已足痛心,何况他又是一直被冷遇到暮年!如果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郁勃不平之气的抒发,高旷其志,挺拔其词,两者基本相同。但由于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首各有其特殊风格。第一首以抒发怀抱为主,所以风格侧重雄健,表现为气吞河岳之势;第二首以分写士庶、贵贱之对立为主,所以风格侧重冷隽。第一首以自述为主,偏于纵断面描写;第二首通体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为横断面揭示。第一首触及的内容,包含着多种层次和侧面,作为诗歌的艺术处理,需要压缩,需要及时转换,而使节奏显得特别流转;第二首内容始终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核心,表现为作者的冷眼谛视和深沉慨叹,风格以沉着顿挫见长,节奏较前首为缓。
她是贾府的二小姐,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上有名的上等女子。这样一个处于重要地位的人物,却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矜和灵慧,人称“二木头”,几乎成了贵族之家的“多余的人”。然而,在书中作者却以生花妙笔将其写成一个活生生的“呆人”。不但作为艺术形象栩栩然如生,而且作为整个悲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悲剧对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迎春是贾赦的偏房所生,与贾琏是同父异母兄妹。她长期与众姐妹一起住在大观园中,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但她并不快乐。因为性格软弱,寡言少语,沉寂寡欢,连嬷嬷婆子都欺她“好性儿”。最后被父亲贾赦作主嫁给孙绍祖,在这个号为中山狼的丈夫的虐待摧残下,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红楼之贾迎春。推荐。爱诗词网。她是贾府的二小姐,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上有名的上等女子。这样一个处于重要地位的人物,却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矜和灵慧,人称“二木头”,几乎成了贵族之家的“多余的人”。然而,在书中作者却以生花妙笔将其写成一个活生生的“呆人”。不但作为艺术形象栩栩然如生,而且作为整个悲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悲剧对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迎春是贾赦的偏房所生,与贾琏是同父异母兄妹。她长期与众姐妹一起住在大观园中,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但她并不快乐。因为性格软弱,寡言少语,沉寂寡欢,连嬷嬷婆子都欺她“好性儿”。最后被父亲贾赦作主嫁给孙绍祖,在这个号为中山狼的丈夫的虐待摧残下,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文学创作实践证明,像迎春这类人物形象,写起来要比凤姐、探春、尤三姐一类外向型人物难度大得多。把活人写呆不易,将呆人写活犹难。曹雪芹以大家手笔,把这位“二木头”写活,确是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者充分考虑到迎春的重要地位和所处环境这一特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她与赵姨娘不同,与尤氏姐妹也不一样,不能集中笔墨以其为主组织情节。因为她作为二小姐,又同众姐妹一同起居,参与贾府的各种活动,性情又内向,所以在作品的展开演进中,既不可少了她,又不能以她为主演出有色有声的戏剧来。因此,在具体的写法上,画龙点睛似的写其神态。第22回写元春娘娘差人送出灯谜,命大家去猜,“俱已猜着,唯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凡猜着的都得了颁赐之物,“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顽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第73回写贾母命人盘查夜赌的事,查得大头家三人,其中一个就是迎春的乳母。“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心中不自在,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邢夫人生气地问她:“如今别人都好好的,偏咱们的人做出这事来,什么意思。”“迎春低着头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分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从邢夫人进屋,到训斥迎春,整个过程中写到迎春的竟是“低着头弄衣带,半晌答道”和“不语,只低头弄衣带”。这种重复不改的动作,把个语言迟慢、木讷呆板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本来是为了迎春的累金凤被乳母拿去当银子赌博的事,丫鬟与乳母的儿媳妇吵作一团,“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可巧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因恐迎春今日不自在,都约来安慰他。走至院中,听得三人交口。探春从纱窗内一看,只见迎春倚在床上看书,若有不闻之状”。从这些小动作、小细节写迎春的神态,其性格便活脱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对于迎春这样的人物,通过神态写出性格,固然是重要手法,但单靠这一手法是不够的。作者还以衬托对比的手法来塑造迎春的性格,如果将此法说成是红花要有绿叶扶的话,那么,作者只是把迎春作为绿叶,在扶红花中也写出了绿叶。我们知道,探春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写探春这个形象上,作者是用了大量笔墨的。探春的突出特点是“敏”,而与之正好相反的,便是迎春的“呆”。反差越大,特点反而越鲜明。具体的比法,也很巧妙。先是通过邢夫人口中比出,然后在一件事上比出。邢夫人道:“我想天下的事也难较定,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前边提到因累金凤一事,司棋、绣桔与迎春乳母的儿媳妇交口,探春正好赶上,“那媳妇见有人来,且又有探春在内,不劝而自止了。遂趁便要去”。探春盘问累金丝凤,那媳妇生恐绣桔说出来,遂忙进来用话掩饰。“探春深知其意”,几句话,“说出真病”,“那媳妇也无可赖了,只不敢往凤姐处自首”。“谁知探春早使个眼色与侍书出去了”。“这里正说话,忽见平儿进来。宝琴拍手笑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宝琴小,新来不久,不知内里,但却瞒不过黛玉和宝钗。平儿来后,问迎春:“据姑娘怎样为是?”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忽见平儿如此说,乃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这一“敏”一“呆”,神态毕现,跃然纸上。这是近比,将二人置于同一环境同一事上,直接看到二人的区别。再则是远比,即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事件中,探春的伶牙利齿,迎春的迟言慢语;探春的理正辞严,迎春的顺其自然;探春的敢做敢当,迎春的回避不管,等等,更是黑白判然,天壤之别。对于温柔沉默的迎春,很难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写出人物的性格,因此,作者运用侧写,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眼中写出。第65回兴儿在小花枝巷贾琏和尤二姐的新房中,当着尤二姐众人介绍贾府时,说“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第69回写凤姐“借刀杀人”,表面关心尤二姐,暗中设法折磨,“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迎春的丫头绣桔说他们小姐“只是脸软怕人恼”;黛玉说她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这种集中勾勒人物形象基架再分散细描慢点的写法,是曹雪芹写次要人物形象的成功手法之一。如对迎春的肖像描画,就是在第3回从黛玉的眼中写出:“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微丰”是说较胖,暗含年龄、发育和“心广体胖”之意,是个不劳神的人,或曰无心之人;写腮写鼻而不写眼,既在突出人物特点(生理的)又说其人眼睛无特点,温柔沉默,明显是低眉顺眼,与凤姐、探春等大不同。这样的外表、气质描摹,是与人物性格完全相吻合的。说到迎春形象的意义,从审美角度看,作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画廊,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满足和享受作为一个“金闺花柳质”的贵族小姐,尚且落得个“一载赴黄粱”的悲惨结局,这恐怕要比尤氏姐妹等下层妇女的悲剧结局更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不仅王熙凤等与命运、趋势顽强抗争的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就是如迎春这样的“温柔沉默”顺势而行的人,仍脱不了被扼杀的命运。
此地别燕丹。推荐。爱诗词网。只就地摹写,不添一意,而气概横绝。(吴逸一《唐诗正声》)【诗例】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解析】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的诗。全诗不著一“悲”字,却无往不悲;未见一“慨”字,却又处处感慨。此诗就地取材,借题发挥,顺势写来,不露痕迹,慷慨悲歌,荡气回肠,诚壮调之上乘,实哀歌之绝唱也!何以见得?关键在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就地摹写”,古今比照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既不同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以表明心迹的直抒胸臆法,也不同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送别以加深友谊的体察入微法,又不同于高适《别董大》借送别以理解知音的诚心劝慰法,这种“就地摹写”以见别情之手法,在如林的唐代送别诗中却是别有特色,独具魅力的。它的妙处,正在于“不添一意,而气概横绝。”首二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纯是历史事实的高度概括,但又不是一味怀古,而是与诗人送别友人的特定意义水乳交融般地结合着,俯仰古今,一意连绵,不即不离,感慨无限。此二句妙就妙在以古述今,今寓古中的自然契合,遂将眼前的别离情景与九百余年前的荆轲别燕丹的悲壮场面绾系起来。“此地”,即指诗题中的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于易县,流向东南与大清河合流。这里曾是战国时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所设饯别之所。据《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如意等皆着白衣冠(丧服)到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凄凉,众皆挥泪悲泣,继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样一个充满悲壮美和崇高美的历史故事是早已播种于诗人之心坎的。他崇拜荆轲刺秦王复仇的壮举,敬佩荆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而对自己“少年落魄,薄宦沉沦”(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的遭际愤懑不平,企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匡复李唐王朝。诗人的这种抱负与荆轲的壮举是一脉相承的。如今,在这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心情之下,诗人于易水送别友人,突发遥想,歌咏荆轲,这是十分自然而合乎情理的。值得称誉的是,诗人在这里抛开了一般送别诗那种怀旧念今,依依惜别,设想别情和先景后情的常规格局,而是开门见山,就地生发,不枝不蔓,切入史事。这种破空突兀的就地摹写法,很适合抒发诗人那种久抑胸中而又难以遏制的愤慨之情,收到了以少胜多、含蕴无穷的艺术效果。后二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用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意,但诗人则有所继承和发展,以“昔时”对比“今日”,用“人”衬托“水”,将“已没”映照“犹寒”,堪称对仗工整,结构谨严,从而造成情绪上的跌荡起伏,更强化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尤其是“今日水犹寒”句与首句“此地”一样,仍然是由眼前所见之景下笔,绝不旁涉,围绕主题,感情凝重,神韵悠远。“用‘水犹寒’三字一点染,当时英风侠气,便凛然在目。”(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引)此二句景中含比,情寓景中,不仅歌颂了荆轲千载犹存的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而且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恶劣环境的切肤感受,堪为全诗之诗眼。总之,此诗最为可贵之处乃在于自然而巧妙地运用了“就地摹写”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以收“尺幅万里”之效。在这里,诗人省却了一切送别诗的常言套语,仅是扣住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特定地点而怀古伤今,抒怀言志,既抒发了诗人沉沦压抑、徬徨追求的苦闷心情,又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与命运的关切之情。与一般送别诗相比,它不是直抒胸臆,明言别情,而是将胸臆与别情深埋于字面背后,让人去揣摩,体悟和回味,不失为送别诗的高格。这在送别诗中,可谓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故而对后人影响较大。如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燕子与伯劳,一西复一东。天空信寥廓,翔集何时同?”全诗只写了送别友人时所见之“天空”、“燕子”、“伯劳”等景物,以物喻人,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依依惜别之情。中唐诗人戴叔伦的五绝《三闾庙》,亦是“就地摹写”的佳作。诗云:“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人仅仅围绕三闾庙附近所见之“沅湘”、“日暮”、“秋风”、“枫树林”这些特定环境里的特定景物,扣住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含蓄之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无限凭吊之意,就地落笔,“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施补华《岘佣说诗》)很显然,此诗的表现手法是由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承续而来,所不同的是:一则以送别而怀古伤今,一则以吊古而抒发感慨。
李夫人不欲见帝。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本文选自《汉书·外戚传》,题目为编者所加。李夫人是汉孝武帝的乐官李延年之妹,也因其兄而得到孝武帝的宠幸。原文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上曰:“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思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后礼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和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译文孝武帝时,李夫人本来是以乐人的身份进入皇宫。当初,李夫人之兄李延年精通音乐,最善歌舞,武帝十分喜欢他。延年每作了新歌异曲,听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他在服侍皇上起舞时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叹息着说:“太好了!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说李延年有这样一位妹妹。于是武帝就召见她。的确是美丽绝伦擅长歌舞。于是很得武帝的宠爱,生了一男,称为昌邑哀王。后来,李夫人年轻而早逝,武帝怜悯她;将她的画像置于甘泉宫。等到卫思后被废四年后,武帝也驾崩了,大将军霍光按照武帝的爱悦之意,便让李夫人陪享武帝的宗庙,追称她的尊号为孝武皇后。当初,李夫人病重时,武帝亲自去看望她。夫人以被蒙面对武帝说:“我长期生病,形貌已损,不能见皇帝。但愿能将昌邑哀王和兄弟托给皇上。”武帝说:“夫人病得太重,快要起不来了。如果当面向我托付昌邑哀王及兄弟,这不是很好吗?”李夫人说:“妇人没有修饰容貌,不能见君父,我不敢以这种样子见皇上。”武帝说:“夫人只要见一下我,我就加倍赐给你千金,夫人的兄弟则给以高官。”李夫人说:“尊官在于皇上,不在于一见。”武帝又说一定要见夫人,夫人便转面向里而啜泣,不再说话。于是武帝很不高兴地走了。李夫人的姊妹责怪地说:“你为什么不单独见一下皇上就嘱托兄弟呢?为什么恨皇上恨成这样?”李夫人说:“我不想见皇上的原因在于想重托兄弟于他。我是因为容貌美丽,才以微贱的地位受到宠爱。以色事人的人,色衰了爱也就完结了,完结了恩惠自然就没有了。皇上所以恋恋不舍地顾念我,是因为我的美貌。现在若看到我的容颜不同往常,一定害怕、厌弃我,哪里还会思念我、给我兄弟以恩泽呢?”李夫人死后,武帝以帝后之礼埋葬了她。此后,武帝以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为海西侯,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有位叫少翁的齐国方士说能招回她的灵魂。于是夜秉灯烛,布置帷帐,放好酒肉,让武帝呆在另外的帷帐内,远远望见如同李夫人那样的美貌女子,在帷帐中时而静坐,时而徐步,而又不能够走近看。武帝愈发相思难当,为她作诗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而来迟!”并命乐府中各位音乐家配以管弦,歌唱这首诗。武帝又亲自作赋,来伤感并悼念李夫人。赏读本文叙事严谨,详略得当,选词准确,描写细腻生动,尤以朴素无华见长。李夫人得幸以前,以“本以倡进”一笔带过,而如何得到武帝的宠爱及其托嘱之事,则以其病笃而武帝亲临探视慢慢叙来,并与开头呼应。对话以及细节描写无不生动传神,为李夫人作传,于详略有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笔简洁平实,可谓洗净沿华。
韦后之乱是武则天的儿媳妇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的叛乱。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韦氏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后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流放中,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她82岁时得了重病,宰相张柬之联络右羽林卫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拥兵入宫,逼武则天传位给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并把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归长安。不久武则天病死了,中宗复位。中宗昏庸懦弱,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大权逐渐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狼狈为奸,千方百计想左右政局。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集团。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韦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等都经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为“奴”。安乐公主竟然要求废除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707年7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同党10余人,最后兵败,李多祚被杀,太子走终南山,为左右所杀。韦后、安乐公主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气焰十分嚣张。710年,韦后、安乐公主毒死中宗。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中宗幼子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这时武则天的四子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及党羽,恢复了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封为太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皇帝,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布,太平公主势力膨胀与李隆基发生激烈冲突。712年,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即唐玄宗。太平公主结党营私,“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太平公主阴谋发动政变不成。713年7月,李隆基尽杀太平公主及党羽,赐太平公主死于家中。至此,周武以来的多次宫廷政变结束,动荡的政局才稳定下来,开始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阶段。
韦后之乱。推荐。爱诗词网。韦后之乱是武则天的儿媳妇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的叛乱。683年,中宗即位,次年,立韦氏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后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在流放中,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她82岁时得了重病,宰相张柬之联络右羽林卫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拥兵入宫,逼武则天传位给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并把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归长安。不久武则天病死了,中宗复位。中宗昏庸懦弱,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大权逐渐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狼狈为奸,千方百计想左右政局。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集团。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韦后、武三思、安乐公主等都经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为“奴”。安乐公主竟然要求废除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707年7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同党10余人,最后兵败,李多祚被杀,太子走终南山,为左右所杀。韦后、安乐公主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气焰十分嚣张。710年,韦后、安乐公主毒死中宗。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中宗幼子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这时武则天的四子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及党羽,恢复了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封为太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的皇帝,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布,太平公主势力膨胀与李隆基发生激烈冲突。712年,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即唐玄宗。太平公主结党营私,“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太平公主阴谋发动政变不成。713年7月,李隆基尽杀太平公主及党羽,赐太平公主死于家中。至此,周武以来的多次宫廷政变结束,动荡的政局才稳定下来,开始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阶段。
黄定。推荐。爱诗词网。分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古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景抒情写人咏物婉约思念送别爱情抒怀离别思乡生活爱国哲理女子写花边塞怀古古文观止友情怀人战争相思闺怨孤独忧国忧民感伤梅花田园叙事讽刺咏史怀古赞美体裁:词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乐府楚辞散曲文言文五古五排七古杂言句四古联句七排六古贺新郎诗经·国风·郑风诗经·国风·邶风胡笳曲偈诗经·国风·召南诗经·小雅·鱼藻之什脱京口诗经·国风·唐风诗经·国风·周南满江红诗经·大雅·荡之什朝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作者:李白白居易陆游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邵雍杜甫辛弃疾黄庭坚陶渊明陈与义李商隐范成大刘禹锡唐寅王维纳兰性德文天祥李煜张耒戴复古刘克庄曹操范仲淹晁补之叶绍翁高崇文李清照贺铸元好问王冕龚自珍苏辙乾隆秦观刘邦曹植嵇康袁宏道岑参贾岛蔡邕秦桧宋江柴望《黄定》古诗文朝代:宋代,共收录7篇诗文黄定(1133年—1186年),字泰之,号龙屿,出生于永福县(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作品有《凤城词》1卷、《文集》2卷等。诗词问答问:黄定是哪个朝代的人?答:黄定是宋代的人。问:黄定的诗词作品有多少首?答:我们已收录 7 篇黄定的作品。
九泉何太深。推荐。爱诗词网。伤小女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伤小女原文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唯余卷书草,相对共伤心。诗词问答问:伤小女的作者是谁?答:皮日休问:伤小女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伤小女是什么体裁?答:五绝皮日休伤小女书法欣赏伤小女书法作品注释全唐诗:卷615-1
云溪问答。推荐。爱诗词网。云溪作者:释绍昙 朝代:宋代云溪原文一从锁断清波路,密影重重布画桥。著脚不知深浅处,定应攧折瞎驴腰。诗词问答问:云溪的作者是谁?答:释绍昙问:云溪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