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芳草远。推荐。爱诗词网。登沃州山作者:耿湋 朝代:唐代登沃州山原文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诗词问答问:登沃州山的作者是谁?答:耿湋问:登沃州山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登沃州山是什么体裁?答:五律注释全唐诗:卷268_86
张先天仙子。推荐。爱诗词网。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作者:张先 朝代:宋代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原文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诗词问答问: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的作者是谁?答:张先问: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问: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什么体裁?答:词问:张先的名句有哪些?答:张先名句大全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书法欣赏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书法作品译文和注释译文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一觉醒来午间醉意虽消,愁却未曾消减。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还没有停止,人声已安静,明天落花应该会铺满园中小径。注释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平韵或仄韵转平韵体。《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水调: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后期:以后的约会。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xǐng):省悟。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瞑:天黑,暮色笼罩。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诗文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佳作之一,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武判官:其人不详。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判官是节度使属下的官员。②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③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④忽如:一作“忽然”。⑤梨花:喻雪,⑥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罗幕:丝织的帐幕。⑦孤裘:狐皮衣服。锦衾(qīn):织绵被。⑧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引、拉。⑨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着:穿。⑩瀚海:沙漠,或谓指“悬崖”。阑干:纵横。(11)愁云:指阴云。惨淡:凄凉暗淡。(12)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13)此句谓用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14)辕门:军营门。(15)掣(chè):扯动。翻:飘动。(16)轮台:旧址在今新疆半泉县。(17)天山:在今新疆中部。【题解】此诗虽题为送人,然而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异域他乡奇丽风景描绘上,展示给读者的是浓郁的异域风光,加之语意豪壮,雄浑壮美,传为千古名篇。【译文】北风卷地而来将白草折摧,北疆八月已是大雪纷飞。犹如忽然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绽开芳菲。飘进军帐打湿了帷幕,狐袍不暖,锦褥也觉得透寒变成了薄被;将军的兽角硬弓在僵直的手中不听使唤,都护的铁甲冰冷也难以着身。浩瀚的沙漠上到处横斜着长长的冰凌,万里长空阴暗云幕仿佛凝滞低垂。中军帐中摆酒为回去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乐奏缭绕萦回。纷纷扬扬的晚雪飘落在辕门军营,寒风撕扯,红旗被凝雪冻挺已不能翻飞。轮台东门外送君归去,走的时候天山路上大雪拥塞。山回路转望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踏的蹄痕。【赏析】本篇选自《岑参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判官武某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诚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岑参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新奇,具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特点。他在边塞诗中创造了一个“奇气益出”(翁方纲《石洲诗话》)的新境界,以独有的风姿卓踞盛唐边塞诗坛的峰巅。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是盛唐边塞诗的奇调绝唱,它具有“四奇”,富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首先,咏雪之奇。诗中咏雪,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咏雪诗句,六朝咏雪诗更是不胜枚举。而岑参此诗的咏雪则颇为新奇。这体现在对雪之奇景和雪之奇寒的泼墨浓绘及工笔点染上。先咏“雪之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雪猖狂,横扫一切。着一“卷”字,显出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既然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猛。农历八月,内地正是金秋时节,而西北边塞已是飞雪隆冬。这两句,极写边塞风疾雪早的特点,开头就给人以奇犷倏变之感。旋即,诗人以其生花妙笔写下了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不知何时风停雪住,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赛似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两句集六朝、初唐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筹。六朝、初唐诗人的咏雪名句颇多,单举以花喻雪的诗句,有庾肩吾:“飞花洒庭树,凝瑛结井泉”(《咏花雪诗》);裴子野:“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咏雪诗》);吴均:“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咏雪》);刘孝绰:“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对雪诗》);宋之问:“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应制》);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凡此种种,在描绘雪景上各具特色,但或失之纤巧,或失之呆滞,或失之俗套,更缺乏宏大、豪壮的胸襟和气魄。相比之下,岑诗这一妙喻,可谓极尽诗人想落开外的奇思,它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绘出,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特别是他把风雪严寒的北国景象倏变为春意盎然、清香扑鼻、温暖宜人的南国美景,而且是用“千树万树”这样阔大而整体的景物来设喻,显得气势磅礴。诗人竟能在送别诗(一般显得感伤愁苦)中,将边地雪景写得如此奇壮,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这幅诗人的意中景里,坦露出作者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绪,满腔的豪情,奋发的精神,这种通过奇景暗传的奇情奇趣,正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反映。除上述重笔浓绘雪之奇景外,诗人还善于从小处工笔点染:“散入珠帘湿罗幕”。“散”字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入珠帘帐幕的景致,“湿”字则摹描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至此,诗的开头五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雪之奇景图。接之,诗人又咏“雪之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如果说,奇景是从视觉角度下笔,那么,奇寒则着墨于触觉,作者采用赋的手法,直写奇寒。“狐裘”、“锦衾”原属高级御寒品,其着身已感不暖、嫌薄,可见边地寒冷之奇。既言“狐裘”、“锦衾”不暖,那么“角弓”、“铁衣”之寒更不待说,这就是“加倍反衬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放眼远眺,茫茫沙漠,坚冰百丈,纵横交错;无垠苍穹,愁云凝结,惨淡万里。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实为唐诗中罕见的慑人魂魄的奇观。它将上述雪之奇景与雪之奇寒融合一体,同时又隐含着对武判官即将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全诗由咏雪转入送别的叙写。其次,送别之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别场面,寥寥两句,仅将三种乐器名称罗列,却可借助想象,思见乐器之繁,如闻乐曲之异,感受到异域边地的新奇情愫和独具特色的热烈饯别气氛。以下六句写送别场面,可分三层。第一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出辕门的场面。这是诗人捕捉的一个奇观,其中寓有三昧可嚼:从大小角度看,天高地迥,在广漠无垠的瀚海黄昏中,从一杆红旗可反观边塞之奇旷;从色彩角度看,在一片银白世界里,映衬着一幅鲜红的旗帜,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同时亦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星暖色,使冷色更冷;从动静角度看,白雪纷飞,红旗凝固,飞动反衬凝滞,增加了景致的沉默、肃穆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体现了诗人和武判官依依惜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送至轮台东门的场面。诗人凝视远方,视点落在“雪满天山路”上,透出作者对武判官旅途艰难的担忧。第三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别后场面。这是全诗景语与情语的结穴处。伫立目送武判官策马渐远,消失在路转峰回的风雪黄昏中,诗人的视点又落在一行马蹄印上。马蹄印,这头连着岑参,那头牵着武判官;这头在边塞的轮台东门,那头通向内地、通向故乡、通向长安。至此,惜别思乡之情与边塞风雪之景,同时汇聚于这条马蹄印上,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可谓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由于诗人描写的是前人诗中不多见的“边塞风雪客中送别”,所以,其中包孕的情趣使人倍觉新奇。其三,构思之奇。全诗十八句,可分成前后各八句,中间过渡两句。前八句咏雪,切题“白雪歌”;后八句写送别,切题“送武判官归京”;中间二句,承上启下,是全诗绾合之处。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容勾联成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合无分,咏雪为送别作景语,送别为咏雪作情语,情景交融,相映成趣。一般送别之作,多叙离别之情,即使写景,所占比重亦不大。这首诗却不然,它写送别,却不正面抒别情,而是以“雪”为中心,用大部分篇幅写雪景。全诗以雪起,以雪结,四个“雪”字,统摄全篇,描绘出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的四幅雪景图。诗人笔笔写景,时时咏雪。在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作者寓情于雪,使雪含情,通过咏雪,笔笔传出邈绵的情思,其中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之情,有“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忧虑之情,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惜别思乡之情。可见这种谋篇布局,更能显出友谊之深厚,感情之真挚,别意之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更为酣畅淋漓。这种奇特的构思,很好地体现了边塞风雪客中送别的新奇性,在俯拾皆是的唐人送别诗中,鲜有此例。岑参的其他送别诗,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均有上述特色,可见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他追求新奇的特点在送别诗构思上的突出反映。其四,用韵之奇。这首诗是作者最为擅长的七言歌行体。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配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三、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变幻画面、更迭场景: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疾雪猛画面相配;继而音韵轻柔舒缓,旋即出现梨花盛开的春景;接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状;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映出远行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韵情相合,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明胡应麟曰:“古诗自有音节,……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诗薮·内卷》)可见岑诗用韵之奇,早已为前人所推崇。
轮台东门送君去。推荐。爱诗词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佳作之一,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武判官:其人不详。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判官是节度使属下的官员。②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③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④忽如:一作“忽然”。⑤梨花:喻雪,⑥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罗幕:丝织的帐幕。⑦孤裘:狐皮衣服。锦衾(qīn):织绵被。⑧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引、拉。⑨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着:穿。⑩瀚海:沙漠,或谓指“悬崖”。阑干:纵横。(11)愁云:指阴云。惨淡:凄凉暗淡。(12)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13)此句谓用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14)辕门:军营门。(15)掣(chè):扯动。翻:飘动。(16)轮台:旧址在今新疆半泉县。(17)天山:在今新疆中部。【题解】此诗虽题为送人,然而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异域他乡奇丽风景描绘上,展示给读者的是浓郁的异域风光,加之语意豪壮,雄浑壮美,传为千古名篇。【译文】北风卷地而来将白草折摧,北疆八月已是大雪纷飞。犹如忽然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绽开芳菲。飘进军帐打湿了帷幕,狐袍不暖,锦褥也觉得透寒变成了薄被;将军的兽角硬弓在僵直的手中不听使唤,都护的铁甲冰冷也难以着身。浩瀚的沙漠上到处横斜着长长的冰凌,万里长空阴暗云幕仿佛凝滞低垂。中军帐中摆酒为回去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乐奏缭绕萦回。纷纷扬扬的晚雪飘落在辕门军营,寒风撕扯,红旗被凝雪冻挺已不能翻飞。轮台东门外送君归去,走的时候天山路上大雪拥塞。山回路转望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踏的蹄痕。【赏析】本篇选自《岑参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判官武某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诚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岑参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新奇,具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特点。他在边塞诗中创造了一个“奇气益出”(翁方纲《石洲诗话》)的新境界,以独有的风姿卓踞盛唐边塞诗坛的峰巅。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是盛唐边塞诗的奇调绝唱,它具有“四奇”,富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首先,咏雪之奇。诗中咏雪,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咏雪诗句,六朝咏雪诗更是不胜枚举。而岑参此诗的咏雪则颇为新奇。这体现在对雪之奇景和雪之奇寒的泼墨浓绘及工笔点染上。先咏“雪之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雪猖狂,横扫一切。着一“卷”字,显出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既然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猛。农历八月,内地正是金秋时节,而西北边塞已是飞雪隆冬。这两句,极写边塞风疾雪早的特点,开头就给人以奇犷倏变之感。旋即,诗人以其生花妙笔写下了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不知何时风停雪住,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赛似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两句集六朝、初唐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筹。六朝、初唐诗人的咏雪名句颇多,单举以花喻雪的诗句,有庾肩吾:“飞花洒庭树,凝瑛结井泉”(《咏花雪诗》);裴子野:“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咏雪诗》);吴均:“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咏雪》);刘孝绰:“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对雪诗》);宋之问:“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应制》);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凡此种种,在描绘雪景上各具特色,但或失之纤巧,或失之呆滞,或失之俗套,更缺乏宏大、豪壮的胸襟和气魄。相比之下,岑诗这一妙喻,可谓极尽诗人想落开外的奇思,它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绘出,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特别是他把风雪严寒的北国景象倏变为春意盎然、清香扑鼻、温暖宜人的南国美景,而且是用“千树万树”这样阔大而整体的景物来设喻,显得气势磅礴。诗人竟能在送别诗(一般显得感伤愁苦)中,将边地雪景写得如此奇壮,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这幅诗人的意中景里,坦露出作者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绪,满腔的豪情,奋发的精神,这种通过奇景暗传的奇情奇趣,正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反映。除上述重笔浓绘雪之奇景外,诗人还善于从小处工笔点染:“散入珠帘湿罗幕”。“散”字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入珠帘帐幕的景致,“湿”字则摹描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至此,诗的开头五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雪之奇景图。接之,诗人又咏“雪之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如果说,奇景是从视觉角度下笔,那么,奇寒则着墨于触觉,作者采用赋的手法,直写奇寒。“狐裘”、“锦衾”原属高级御寒品,其着身已感不暖、嫌薄,可见边地寒冷之奇。既言“狐裘”、“锦衾”不暖,那么“角弓”、“铁衣”之寒更不待说,这就是“加倍反衬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放眼远眺,茫茫沙漠,坚冰百丈,纵横交错;无垠苍穹,愁云凝结,惨淡万里。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实为唐诗中罕见的慑人魂魄的奇观。它将上述雪之奇景与雪之奇寒融合一体,同时又隐含着对武判官即将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全诗由咏雪转入送别的叙写。其次,送别之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别场面,寥寥两句,仅将三种乐器名称罗列,却可借助想象,思见乐器之繁,如闻乐曲之异,感受到异域边地的新奇情愫和独具特色的热烈饯别气氛。以下六句写送别场面,可分三层。第一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出辕门的场面。这是诗人捕捉的一个奇观,其中寓有三昧可嚼:从大小角度看,天高地迥,在广漠无垠的瀚海黄昏中,从一杆红旗可反观边塞之奇旷;从色彩角度看,在一片银白世界里,映衬着一幅鲜红的旗帜,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同时亦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星暖色,使冷色更冷;从动静角度看,白雪纷飞,红旗凝固,飞动反衬凝滞,增加了景致的沉默、肃穆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体现了诗人和武判官依依惜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送至轮台东门的场面。诗人凝视远方,视点落在“雪满天山路”上,透出作者对武判官旅途艰难的担忧。第三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别后场面。这是全诗景语与情语的结穴处。伫立目送武判官策马渐远,消失在路转峰回的风雪黄昏中,诗人的视点又落在一行马蹄印上。马蹄印,这头连着岑参,那头牵着武判官;这头在边塞的轮台东门,那头通向内地、通向故乡、通向长安。至此,惜别思乡之情与边塞风雪之景,同时汇聚于这条马蹄印上,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可谓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由于诗人描写的是前人诗中不多见的“边塞风雪客中送别”,所以,其中包孕的情趣使人倍觉新奇。其三,构思之奇。全诗十八句,可分成前后各八句,中间过渡两句。前八句咏雪,切题“白雪歌”;后八句写送别,切题“送武判官归京”;中间二句,承上启下,是全诗绾合之处。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容勾联成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合无分,咏雪为送别作景语,送别为咏雪作情语,情景交融,相映成趣。一般送别之作,多叙离别之情,即使写景,所占比重亦不大。这首诗却不然,它写送别,却不正面抒别情,而是以“雪”为中心,用大部分篇幅写雪景。全诗以雪起,以雪结,四个“雪”字,统摄全篇,描绘出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的四幅雪景图。诗人笔笔写景,时时咏雪。在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作者寓情于雪,使雪含情,通过咏雪,笔笔传出邈绵的情思,其中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之情,有“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忧虑之情,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惜别思乡之情。可见这种谋篇布局,更能显出友谊之深厚,感情之真挚,别意之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更为酣畅淋漓。这种奇特的构思,很好地体现了边塞风雪客中送别的新奇性,在俯拾皆是的唐人送别诗中,鲜有此例。岑参的其他送别诗,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均有上述特色,可见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他追求新奇的特点在送别诗构思上的突出反映。其四,用韵之奇。这首诗是作者最为擅长的七言歌行体。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配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三、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变幻画面、更迭场景: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疾雪猛画面相配;继而音韵轻柔舒缓,旋即出现梨花盛开的春景;接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状;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映出远行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韵情相合,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明胡应麟曰:“古诗自有音节,……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诗薮·内卷》)可见岑诗用韵之奇,早已为前人所推崇。
马嵬袁枚。推荐。爱诗词网。诗歌·袁枚诗《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诗是袁枚赴官秦中时所作。《随园诗话补遗》卷八:“余过马嵬,前后题诗八首,自谓发挥尽矣。”今《小仓山房诗集》卷八有《马嵬》四首,又有《再题马嵬驿》四首。本诗为《马嵬》四首之二。唐代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出奔,行经马嵬驿,卫兵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又迫使玄宗处死贵妃杨玉环。这段历史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后世诗人词客,或以李杨故事写诗填词,或以马嵬兵变写成传奇小说,演之于舞台,播之于丝竹。千百年来,马嵬成为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这类作品,或批判帝王“重色”荒淫,招致政治腐败,国家倾覆;或以同情笔触描写李杨爱情缠绵悱恻,为他们的悲剧结局发出“此恨绵绵”的长叹;或大胆揭露李隆基霸占儿媳妇的秽行;或讥讽李隆基贵为天子,连自己的妃子都无法保护;更多的马嵬诗则是“动辄归咎太真”(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二),回护帝王;或“直言六军逼杀天子之妃”(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袁枚的八首马嵬诗,有的讽刺李隆基宠信安禄山,养虎贻患;有的批评武将“不管三军管六宫”;有的揭示李杨悲剧的根源在于朝廷无贤相:“只要姚崇还作相,君王妃子共长生。”八首绝句,各有侧重,就马嵬事变抒情写意,充分“发挥”其胸中感慨。这首诗从马嵬驿的李杨悲剧联想到民间夫妻的生离死别。诗人认为:民间夫妻的别恨,甚于帝妃。四句诗,两句一对比。开头由帝妃的长恨说到人间夫妻的离恨。白居易的《长恨歌》叙写了马嵬悲剧的前前后后,结尾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写绵绵长恨,悲剧气氛浓重,袁枚却说“莫唱当年长恨歌”,诗人认为,当年在马嵬驿发生的“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那场悲剧固然可悲可伤,但“人间”亦有阻隔夫妻相会、破坏夫妻团圆的“银河”。《长恨歌》只写了两人的悲剧,而人间却有无数的悲剧。三四两句再作对比,说人间夫妻离别所流的泪水比李杨所流的要多得多。这“多”,一是受痛苦的人多。“石壕村里夫妻别”,不只是老翁老妪一对老夫妻的离别;还有老妇的三个儿子征戍在外,“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年轻夫妻的生离死别。一个石壕村是如此,“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石壕村。这人间夫妻的长恨之泪,自然要比《长恨歌》、长生殿上的泪流得更多。再说,人间夫妻的离别,有各种各样原因,其痛苦程度也比君王妃子为甚。“泪更多”,当然是说痛苦愈深,悲伤愈甚。诗作表现了诗人对民间夫妻生离死别之苦的深刻同情。本诗末句所云“长生殿”,并非杨玉环与李隆基死别之所。唐代,帝后之寝殿习称长生殿,洛阳宫、大明宫均有长生殿,都是寝殿。独华清宫之长生殿,则为祀神之所(参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李杨于祀神之所夜半曲叙儿女私情。此乃诗人之想像,并非当时实事。袁枚此诗“泪比长生殿上多”云云,亦属诗人虚拟。诗人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而时地往往不实。袁枚说:“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嵋耶?’其人语塞。”(《随园诗话》卷十三)诗与考据不同,诗中时地,不能也不必去求实。这首咏史小诗,体现了袁枚关于咏史怀古诗的主张。袁枚说:“读史诗无新义,便成《二十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随园诗话》卷二)又说:“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同上卷四)要求这类诗作有“新义”有“隽永之味”,能“翻陈出新”。他总结说:“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出。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同上卷十四)又说:“怀古诗,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同上卷六)其中“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和写“一时兴会所触”,正是性灵派诗人要求咏史诗歌也能表现自身“性情遭际”的创作主张。这首咏史绝句,在构想上不落俗套,能从马嵬这一陈旧的题材中“发挥”出新意;而同情民间夫妻的生离死别,也正是诗人“自己之怀抱”。吴应和以为此诗写得“沉痛”、“动人”,可“与樊川、义山咏古诸作并传”(《浙西六家诗抄》卷五)。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解题】这首诗是写月夜怀念远人的。抒发了诗人真挚而深厚的相思之情。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抒写怀念远人的深情,这远人是恋人还是友人不能确定,此外,诗人常用香草美人而别有寄托深意,此诗亦无从考证。首联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境界开阔,感情深厚。以下写彻夜相思,从室内到室外,又回室内,竟发奇想捧月光赠人,又希望在梦中会面。全诗委婉深曲,饶富情致。【注释】1.怀远:思念远方的亲人。2.天涯:极远的地方。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这里化用其意。3.遥夜:长夜。竟夕:早晚。即《古诗》:“愁多知夜长”的意思。4.灭烛: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月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滋:滋润:5.盈手:满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译】在浩淼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一轮明月,在遥远的海角天涯,此时,你也面对着这碧澄的世界。想着你、念着你,倩影在眼前朦胧绰约,热恋中的人,怨恨起这无边的长夜。吹熄了烛光,满屋的月华更惹人怜爱,披衣漫步,露水送给我湿润的感觉。我要捧起一把月光送给你,月华却从手缝间漏出,流向原野。还是回去吧,回到梦中——那里会有一个甜蜜温柔的世界。【赏析】古人作诗,往往极重开端。这首即景写情、月夜怀远之作的开头尤其如此。“海上生明月”一句写“望月”所见,其佳处在于以单纯而又鲜明的形象组合成开阔而又静穆的意境,一扫一般相思离别之词的纤弱之感,而以雄浑开阔的情调带起全篇。一句五字,自然浑成,平淡无奇却字字千钧。一个“生”字,静中含动,极劲健有力。此句看去似纯然写景,其实感情亦流动其间,遂成为千古名句。次句“天涯共此时”,即“望月”点出“怀远”;即眼前之景,道出胸中之情。如果说首句是景中含情,那么此句亦情中含景。明月此时,人各一方,这两句既紧扣题意,又情景交融,遂领起下文的怨情。诗的后面六句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情人望月怀远的种种情态。在遥遥长夜之中,情人满怀幽怨之情而竟夕难眠,“怨”字乃是望月怀远情绪的落脚点。既怨夜遥,又彻夜难眠,相思之苦中更表现相思之深。因而表面看去是满怀的“怨”,而潜藏其中的却是深挚的“爱”。这两句既紧承开头,把“天涯共此时”的情绪具体化,而又以“竟夕起相思”引起了下面的一系列活动描绘,过渡十分妥贴自然。诗的五、六句进一步具体写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人物的具体活动。置身漫漫长夜,面对皎皎月色,当然不能不激起对天涯情人的刻骨思念。“灭烛”、“披衣”二句既写出了主人公因相思而坐立不安的情状,同时也写出了主人公对美好月色的珍爱和对情人的殷切期待。“光满”极写月色之优美充盈;“露滋”则极写月夜之长和主人公伫立之久。景物和人物融合无间,情景极为生动入微。相思如此之苦,而期待如此之切,遂引出诗的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主人公本想用盈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情人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因为此时此刻唯有皎皎月色是他们共享的,是可以传达他们之间的深情的;可惜的是,主人公满怀深情虽溶入皎皎月色,却无法赠给自己的心上人,无奈只好在梦中实现会面的心愿了。这两句,上句仍紧扣“望月”写不堪为赠,足见情思之难以表达;下句则紫扣“怀远”,写“还”、“寝”、“梦”连续三个活动,亦足见盼望之殷切。两句用出人意表的想象,既进一步点染了清美的意境,又和盘托出主人公的满怀情思,回应诗的开头,使主人公的望月怀远之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首月夜怀远之作,结构极为紧凑清晰,构思极为新巧别致,而描绘亦极简洁精切。由望月而生相思幽怨之情,而及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当现实无法解脱情思之时,便又托于梦境,如此层层写来,既传达出缠绵深挚的情思,又构成旷远清幽的意境,读来十分清切感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推荐。爱诗词网。《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解题】这首诗是写月夜怀念远人的。抒发了诗人真挚而深厚的相思之情。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抒写怀念远人的深情,这远人是恋人还是友人不能确定,此外,诗人常用香草美人而别有寄托深意,此诗亦无从考证。首联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境界开阔,感情深厚。以下写彻夜相思,从室内到室外,又回室内,竟发奇想捧月光赠人,又希望在梦中会面。全诗委婉深曲,饶富情致。【注释】1.怀远:思念远方的亲人。2.天涯:极远的地方。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这里化用其意。3.遥夜:长夜。竟夕:早晚。即《古诗》:“愁多知夜长”的意思。4.灭烛: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月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滋:滋润:5.盈手:满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译】在浩淼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一轮明月,在遥远的海角天涯,此时,你也面对着这碧澄的世界。想着你、念着你,倩影在眼前朦胧绰约,热恋中的人,怨恨起这无边的长夜。吹熄了烛光,满屋的月华更惹人怜爱,披衣漫步,露水送给我湿润的感觉。我要捧起一把月光送给你,月华却从手缝间漏出,流向原野。还是回去吧,回到梦中——那里会有一个甜蜜温柔的世界。【赏析】古人作诗,往往极重开端。这首即景写情、月夜怀远之作的开头尤其如此。“海上生明月”一句写“望月”所见,其佳处在于以单纯而又鲜明的形象组合成开阔而又静穆的意境,一扫一般相思离别之词的纤弱之感,而以雄浑开阔的情调带起全篇。一句五字,自然浑成,平淡无奇却字字千钧。一个“生”字,静中含动,极劲健有力。此句看去似纯然写景,其实感情亦流动其间,遂成为千古名句。次句“天涯共此时”,即“望月”点出“怀远”;即眼前之景,道出胸中之情。如果说首句是景中含情,那么此句亦情中含景。明月此时,人各一方,这两句既紧扣题意,又情景交融,遂领起下文的怨情。诗的后面六句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情人望月怀远的种种情态。在遥遥长夜之中,情人满怀幽怨之情而竟夕难眠,“怨”字乃是望月怀远情绪的落脚点。既怨夜遥,又彻夜难眠,相思之苦中更表现相思之深。因而表面看去是满怀的“怨”,而潜藏其中的却是深挚的“爱”。这两句既紧承开头,把“天涯共此时”的情绪具体化,而又以“竟夕起相思”引起了下面的一系列活动描绘,过渡十分妥贴自然。诗的五、六句进一步具体写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人物的具体活动。置身漫漫长夜,面对皎皎月色,当然不能不激起对天涯情人的刻骨思念。“灭烛”、“披衣”二句既写出了主人公因相思而坐立不安的情状,同时也写出了主人公对美好月色的珍爱和对情人的殷切期待。“光满”极写月色之优美充盈;“露滋”则极写月夜之长和主人公伫立之久。景物和人物融合无间,情景极为生动入微。相思如此之苦,而期待如此之切,遂引出诗的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主人公本想用盈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情人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因为此时此刻唯有皎皎月色是他们共享的,是可以传达他们之间的深情的;可惜的是,主人公满怀深情虽溶入皎皎月色,却无法赠给自己的心上人,无奈只好在梦中实现会面的心愿了。这两句,上句仍紧扣“望月”写不堪为赠,足见情思之难以表达;下句则紫扣“怀远”,写“还”、“寝”、“梦”连续三个活动,亦足见盼望之殷切。两句用出人意表的想象,既进一步点染了清美的意境,又和盘托出主人公的满怀情思,回应诗的开头,使主人公的望月怀远之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首月夜怀远之作,结构极为紧凑清晰,构思极为新巧别致,而描绘亦极简洁精切。由望月而生相思幽怨之情,而及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当现实无法解脱情思之时,便又托于梦境,如此层层写来,既传达出缠绵深挚的情思,又构成旷远清幽的意境,读来十分清切感人。
【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出处】唐·李白《赠汪伦》【意思】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全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①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边人。李白游泾县,汪伦常酿美酒款待李白。②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唐时民间歌唱,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③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鉴赏1】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泾县所作。以水深喻情深,这首小诗堪称典范。汪伦,李白好友,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人,常用美酒招待李白。一、二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七个字,既交代了将离去的人物和交通工具,又写出了扬帆解缆整装待发的情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笔触转到了送行者的身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忽闻”——很突然,说明事先没有想到。因为没有想到,才会高兴。无须说明,诗人的欣喜和感激之情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了。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汪伦踏歌相送,有声有色,也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三、四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用夸张手法,把潭水之深推向极致,再用“不及”二字,使汪伦的情谊成为只可想象不可计数的无穷大无穷深。不以“桃花潭水”比喻“送我情”,而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鉴赏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当他离开此地的时候,汪伦又赶来送行,因而写诗相赠。首句自称姓名,显得很亲切。已“乘舟”而“将欲行”,表明将行未行,这个时间安排得好,它与下面的“忽闻”紧相配合,产生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试想:船马上就要荡开,诗人突然听到了岸人传来的一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看样子,李白临走时并没有向汪告别,大概是汪伦得到李白已走的消息,便匆忙赶来的。他不但赶来了,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踏着节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感动呢?三、四两句,正是此情此景激发的情感浪潮的突然倾泻,其中蕴含着对这位农村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意。但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感激,而写汪伦的深情,对方深情如此,则自己的感激自不待言。深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只有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迸发艺术感染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景言情,情从景出。汪伦从岸上踏歌赶来相送,这是眼前景;桃花潭水深不见底,这也是眼前景。于是信手拈来,并用“不及”二字相比较,便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贴切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含蓄蕴藉,感人至深。【鉴赏3】这是一首借桃花潭水写真诚友情的诗。天宝十四载(755),诗人从秋浦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招待。临别,汪伦前来送行,故作此诗。首二句叙事。言吾之“乘舟”,即将出发,忽闻岸上传来一阵阵踏地为拍的歌声。“忽闻”,出乎意料,“踏歌”,见出送行人之多,此用曲笔,闻声不见人,较为含蓄。三、四句抒情。潭水“深千尺”,而着“不及”二字,则更见出人之情深矣。清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此言写物以拟人之法,尤胜于比喻,形象生动,空灵味浓,更见情之真,情之深也。此诗为后人赞赏,故在桃花潭留有钓隐台、彩虹冈、垒玉墩等遗迹和传说故事。此送别七绝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情,能做到人景合一,一气呵成,具有俊逸的风格和爽朗的情韵。
忽闻岸上踏歌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出处】唐·李白《赠汪伦》【意思】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全诗】《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①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边人。李白游泾县,汪伦常酿美酒款待李白。②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唐时民间歌唱,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③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鉴赏1】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泾县所作。以水深喻情深,这首小诗堪称典范。汪伦,李白好友,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人,常用美酒招待李白。一、二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七个字,既交代了将离去的人物和交通工具,又写出了扬帆解缆整装待发的情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笔触转到了送行者的身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忽闻”——很突然,说明事先没有想到。因为没有想到,才会高兴。无须说明,诗人的欣喜和感激之情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了。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汪伦踏歌相送,有声有色,也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三、四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用夸张手法,把潭水之深推向极致,再用“不及”二字,使汪伦的情谊成为只可想象不可计数的无穷大无穷深。不以“桃花潭水”比喻“送我情”,而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鉴赏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当他离开此地的时候,汪伦又赶来送行,因而写诗相赠。首句自称姓名,显得很亲切。已“乘舟”而“将欲行”,表明将行未行,这个时间安排得好,它与下面的“忽闻”紧相配合,产生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试想:船马上就要荡开,诗人突然听到了岸人传来的一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看样子,李白临走时并没有向汪告别,大概是汪伦得到李白已走的消息,便匆忙赶来的。他不但赶来了,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踏着节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感动呢?三、四两句,正是此情此景激发的情感浪潮的突然倾泻,其中蕴含着对这位农村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意。但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感激,而写汪伦的深情,对方深情如此,则自己的感激自不待言。深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只有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迸发艺术感染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景言情,情从景出。汪伦从岸上踏歌赶来相送,这是眼前景;桃花潭水深不见底,这也是眼前景。于是信手拈来,并用“不及”二字相比较,便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贴切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含蓄蕴藉,感人至深。【鉴赏3】这是一首借桃花潭水写真诚友情的诗。天宝十四载(755),诗人从秋浦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招待。临别,汪伦前来送行,故作此诗。首二句叙事。言吾之“乘舟”,即将出发,忽闻岸上传来一阵阵踏地为拍的歌声。“忽闻”,出乎意料,“踏歌”,见出送行人之多,此用曲笔,闻声不见人,较为含蓄。三、四句抒情。潭水“深千尺”,而着“不及”二字,则更见出人之情深矣。清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此言写物以拟人之法,尤胜于比喻,形象生动,空灵味浓,更见情之真,情之深也。此诗为后人赞赏,故在桃花潭留有钓隐台、彩虹冈、垒玉墩等遗迹和传说故事。此送别七绝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情,能做到人景合一,一气呵成,具有俊逸的风格和爽朗的情韵。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推荐。爱诗词网。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诗人游洞庭湖观景有感之作,也是一首投赠之作。题中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就关系而言,浩然于九龄较深;从事迹而言,则此诗投献张说的可能性为大。因为张说曾罢相为相州刺吏,开元四年(716)坐事贬岳州刺史,岳州即在洞庭湖东畔,九龄并未作过这一带地方官,浩然临洞庭而写诗投赠张说,似较合理。洞庭本是长江中游巨浸,所谓“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含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诗人来在八月,正值秋水盛涨,只一个“平”字,便形容出湖水的更加浩渺。湖水给人的强烈感受,除了广、还有深,“含虚混太清”一句就专写洞庭的孕大涵深,所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两句是大处落墨,静态的描写。接下来就取动态,写洞庭的气势和声威。据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岳阳)城据湖东北,(不仅如此,古代的云梦大泽也在洞庭的东北,具体而言,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相当于今湖北东南与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方圆八九百里。)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就写出西南风至,湖之声气东行所具有的威力和影响,“蒸”、“撼”二字,就写出了一处力度、一种震撼。这也就是孟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范例了。湖水呈现的这种活力,这种气象,就使人联想到时代脉搏,盛唐气象。这触动了深藏在诗人潜意识里的不安,怎么能在这样千载难逢的大时代里无所作为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完成了此诗从写景到陈情间的过渡之妙。已经表现出希望援引的意思了,不过只说“欲济无舟楫”,就不那么露骨,反过来说也就是委婉。想到湖的彼岸,可惜没船;“鱼,我所欲也”,可惜没有钓竿。《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一种蠢蠢欲动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在陈情,在干人,然而运用的却是比兴手法,“欲济”呀、“舟楫”呀、“垂钓”呀、“羡鱼”呀,这些喻象都紧紧扣住观湖感兴而来。因此,全诗浑然一体,决无前后割裂、勉强凑合之感。诗中三四两句意境雄阔,历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提,“后人自不敢复题(诗)”(方回)。
朱自清《春》原文。推荐。爱诗词网。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1933年7月。原载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第1册1933年7月版)------------------------------------------【导读】绘形摹影传春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春天的赞歌,于是我们知道春天有绚丽的色彩,有悦耳的声音,有灵动的生物:观赏春天,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春》是朱自清为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特约撰述的作品,感情格调、语言风格和他之前的文章都有不同,充满了乐观、活力带来的律动感。这是一幅多么秀丽的江南春色图啊!“盼望着,盼望着”,这盼望由来已久,一刻不停;春天的使者——东风来了,她自己也迈着脚步,大步向我们走来。大地回春是什么样子的?就像长睡刚醒:她一张开眼,山就朗润了,水就涨了,太阳也有了血色。春天滋润了一切,也将活力注入了一切。春天是“欣欣然”的,观赏春天的人也是“欣欣然”的。给春天来几个特写吧!小草当仁不让,它们是春天的背景。“偷偷地钻”,多么调皮!“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多么养眼啊!谁会“坐着,躺着”?谁会“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多么温馨的全家踏青赏春的画面啊!花木也在春天里争荣。请稍抬头,果树之花在争相斗妍,“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没有炫了你的眼?再凑近点,有没有闻到甜滋滋的气味,有没有看见花丛中的蜜蜂和蝴蝶?别忘了还要看看树下,野花遍地,能叫得出名字吗?观赏春天,得调动你全身的感观,仔细地看,细细地嗅,凝神地听,还得驰骋丰富的想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夸张,有没有让你垂涎三尺?春风柔和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它虽然无形,但和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混着青草味和繁花的清香。春鸟躲在繁花嫩叶间,但它的欢唱随着春风送入你的耳膜;牧童不知在哪里骑着牛散着步,但嘹亮的笛音分明传来了他的快乐。春天在哪里?在你的触觉里、嗅觉里、听觉里……雨是春天的精魂。它连绵、细密、迷蒙,让叶子“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雨的夜安和,点点灯光黄晕,有诗的味道;雨的昼是闲散的,可以“撑起伞慢慢走”;是忙碌的,披蓑戴笠在地里耕作。别忘了赶趟儿的还有“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小孩们放风筝,老人们舒活筋骨,大人们抖擞精神为生活争朝夕。这样的春天,怎能不赞一赞?春天是簇新的,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春天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像健壮的青年。追随春天的脚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吧。清新自然的文字,勾勒出诗情画意;多种多样的修辞,描绘出春天的神韵;活力四射的语言,透露出作者当时美满的生活和积极的心境。
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自己人打自己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四十九回。
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80余万人马进攻东吴孙权。两军对峙于赤壁,东吴都督周瑜眼看曹军水寨防备严密,难于强攻,心中着急。这时,他帐下的将军黄盖,建议火攻曹营。周瑜说:“我正想用火攻,只是隔着大江,要有人前去诈降,方可从中取事。”黄盖表示愿意行此计。周瑜告诉他:“要去诈降,若不吃点苦头,曹操哪肯相信?”黄盖毫不踌躇,回答说:“为了保全东吴,我就是粉身碎骨,绝不怨悔!”于是,两人秘密用计。
周瑜打黄盖。推荐。爱诗词网。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自己人打自己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四十九回。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80余万人马进攻东吴孙权。两军对峙于赤壁,东吴都督周瑜眼看曹军水寨防备严密,难于强攻,心中着急。这时,他帐下的将军黄盖,建议火攻曹营。周瑜说:“我正想用火攻,只是隔着大江,要有人前去诈降,方可从中取事。”黄盖表示愿意行此计。周瑜告诉他:“要去诈降,若不吃点苦头,曹操哪肯相信?”黄盖毫不踌躇,回答说:“为了保全东吴,我就是粉身碎骨,绝不怨悔!”于是,两人秘密用计。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说:“曹操号称有百万大军,看来不是一天可破的。你们每人可先领3个月粮草,以便相持下去。”一言未了,黄盖就上前大声说:“依我看,就是领上3个月粮草也没用,还是向曹操投降吧。”周瑜勃然大怒:“我奉主公之命,督兵破曹,你敢扰乱军心,不杀你难服人心!”说着,喝令将黄盖推出去斩首。黄盖也是怒火直冲,破口大骂:“我跟孙将军打天下,到现在有三代了。那时候,你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周瑜听了,越发怒不可遏,拍案大叫:“快把他斩了!”众将一起跪下替黄盖求情。周瑜才说:“看在诸位面上,饶了黄盖死罪,重打一百脊杖!”黄盖被剥下衣服,拖在地上,打到50多下,早已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经众将军再三哀求,周瑜才罢手。这就是周瑜和黄盖设下的“苦肉计”。之后,黄盖向曹操投诈降书,约期投向曹营,曹操中计,相信了黄盖。到时,黄盖备好20只火船。船内满载芦苇干柴,灌满鱼油,铺上硫黄,用青布遮住,假装投降。将近曹营,20只火船一齐点火冲向曹军水寨。曹操早已中庞统的“连环计”把船只用铁链锁住,这时无法散开。水寨上的船只全部着火,烧得曹军一败涂地。“周瑜打黄盖”,比喻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情愿做出暂时吃亏的事情来。此语也成了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语出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国王宫已成废墟,丛丛花草掩没了幽静的小道,东晋文武个个骨朽,留下来的只有堆堆坟丘。这是两句吊古的名句,现用来说明封建旧王朝被历史埋葬,永远成为历史陈迹的情形,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气势。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宫,这里指王宫遗址。晋代:指东晋。衣冠:豪门贵族的衣着,这里指豪门贵族。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语出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国王宫已成废墟,丛丛花草掩没了幽静的小道,东晋文武个个骨朽,留下来的只有堆堆坟丘。这是两句吊古的名句,现用来说明封建旧王朝被历史埋葬,永远成为历史陈迹的情形,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气势。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宫,这里指王宫遗址。晋代:指东晋。衣冠:豪门贵族的衣着,这里指豪门贵族。
起来独自绕阶行。推荐。爱诗词网。“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夜晚”类的诗句。夜深梦觉,辗转难眠,独自一人漫步在台阶前。宁静的夜晚,万籁齐寂,阒无人声。朗月当空,银辉映地,大自然好似罩上了一层薄纱,显得清洁可爱。词人为抗战献身,志业的艰辛,祖国的苦难,使其心情不平。而这平静的环境与激动的思绪恰成鲜明对照。岳飞“小重山”“全宋词”第1246页。繁体:“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夜晚”類的詩句。夜深夢覺,輾轉難眠,獨自一人漫步在臺階前。寧靜的夜晚,萬籟齊寂,闃無人聲。朗月當空,銀輝映地,大自然好似罩上瞭一層薄紗,顯得清潔可愛。詞人為抗戰獻身,志業的艱辛,祖國的苦難,使其心情不平。而這平靜的環境與激動的思緒恰成鮮明對照。嶽飛“小重山”“全宋詞”第1246頁。拼音:“QiLaiDuZiRaoJieHang,RenQiaoQiao,LianWaiYueLongM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QiLaiDuZiRaoJieHang,RenQiaoQiao,LianWaiYueLongM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YeWan”LeiDeShiGou。YeShenMengJiao,NianZhuaiNanMian,DuZiYiRenManBuZaiTaiJieQian。NingJingDeYeWan,MoLaiJiJi,QuMoRenSheng。LangYueDangKong,YinHuiYingDe,DaZiRanHaoShiZhaoShangLeYiCengBaoSha,XianDeQingJieKeAi。CiRenWeiKangZhanSuoShen,ZhiYeDeJianXin,ZuGuoDeKuNan,ShiJiXinQingBuPing。ErZhePingJingDeHuanJingYuJiDongDeSaiXuQiaChengXianMingDuiZhao。YueFei“XiaoChongShan”“QuanSongCi”Di1246Xie。
【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翻译】我晚年只喜欢清静,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王维这首诗描写自己的老年心性,只爱好悠游闲静,不再多过问世事。现今常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年人恬淡悠然的心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到了晚年喜欢清静,对许多事都不闻不问。[例]这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想法,王维以诗抒发于前,后代文人学士也继之于后,可说是人之常情。(曾敏之《林泉之乐不易求》)【鉴赏】出自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酬张少府》诗的首联。大意是:年纪老了,只是爱好闲静,对那万般世事,我已不再关心了。原诗描写作者远离尘世,在松间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晚年”两句反映出王维晚年的心态。王维是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心情逐渐消极,信奉禅理,在辋川别墅中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他也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将诗书音画融于一体。现今常用“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人恬淡悠然的心境。【全诗】《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鉴赏】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起始便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一种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联系诗人王维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过效君报国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时代,这样的志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诗人感叹“自顾无长策”,以己之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且年也到晚年,只好“空知返旧林”了。但是,诗人的情绪仅仅是一沉,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诗人很巧妙地选取了隐居生活中一个相当闲适安逸的场景来写。“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皆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动——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一“吹”,一“照”,便将“松风”、“秋月”写活了,它们似乎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的呢。情与景,人与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君”指的是“张少府”。面对友人问及穷困或显达时该如何面对,诗人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入浦深”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逝于烟波浩渺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回响,问什么穷通之理呢,还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以安宁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全诗以这样的末句收结,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发人深省。
晚年惟好静。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翻译】我晚年只喜欢清静,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王维这首诗描写自己的老年心性,只爱好悠游闲静,不再多过问世事。现今常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年人恬淡悠然的心境。【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到了晚年喜欢清静,对许多事都不闻不问。[例]这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想法,王维以诗抒发于前,后代文人学士也继之于后,可说是人之常情。(曾敏之《林泉之乐不易求》)【鉴赏】出自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酬张少府》诗的首联。大意是:年纪老了,只是爱好闲静,对那万般世事,我已不再关心了。原诗描写作者远离尘世,在松间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晚年”两句反映出王维晚年的心态。王维是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心情逐渐消极,信奉禅理,在辋川别墅中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他也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将诗书音画融于一体。现今常用“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人恬淡悠然的心境。【全诗】《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鉴赏】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起始便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一种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联系诗人王维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过效君报国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时代,这样的志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诗人感叹“自顾无长策”,以己之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且年也到晚年,只好“空知返旧林”了。但是,诗人的情绪仅仅是一沉,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诗人很巧妙地选取了隐居生活中一个相当闲适安逸的场景来写。“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皆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动——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一“吹”,一“照”,便将“松风”、“秋月”写活了,它们似乎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的呢。情与景,人与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君”指的是“张少府”。面对友人问及穷困或显达时该如何面对,诗人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入浦深”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逝于烟波浩渺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回响,问什么穷通之理呢,还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以安宁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全诗以这样的末句收结,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发人深省。
从军行七首其二。推荐。爱诗词网。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很善于截取边塞生活的特定场景来表现征人戍卒的军旅生涯和内心世界。如前首以烽火戍楼开头,写黄昏戍守时被羌笛声触发的海天愁思;这首诗则从军中饮宴歌舞的角度,写排遣不去的边愁。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释名·释乐器》),以“琵琶”开首,表现了塞上生活的异域情调。尽管随着舞蹈的不同,嘈嘈切切,新曲频换,而以愁情听曲,曲中所传,仍无非是关山离别的愁怨。声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说,声音“无主于喜怒,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这是因为审美主体常常透过自己的欢、戚去理解音乐,使音乐所传达的情绪和自己所期待的感情相一致,产生证同效应,所谓“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同上文),故纵换千曲,其奈愁情何!“总是”二字,本已将情说绝,第三句却不避重复,以“边愁”紧承“离别情”,以“听不尽”从听者的角度紧承“换新声”。“听不尽”又如何?以剩下的七个字的篇幅又怎能表达!于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古典诗歌,尤其是篇幅短小的绝句常用的手法之一。从叙事的逻辑上看,在情似尽而实未尽的时候,忽然撇开情而言景,句似不接;但从画面所示的潜在信息看,意实接而回味无穷。莽苍苍,威武雄壮地卫护着万里河山的长城,能唤起人们对于艰苦而庄严、神圣的征戍生涯的联思。“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是怀人思乡的媒介。秋月临关那雄廓、苍凉的空间氛围所暗示的应当是既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报效祖国的壮心,又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怨情的矛盾心情。燕然未勒,归乡无计,这种矛盾正是盛唐时征人戍卒的普遍心态。而长城千古,明月长临,它们又使这种特定的边愁具有了历史的、宇宙的深度和广度。历代诗评家给这首诗的结尾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是“诗之最上乘”(黄叔灿《唐诗笺注》)。
中国现在有两种炸,一种是炸进去,一种是炸进来。
炸进去之一例曰:“日内除飞机往匪区轰炸外,无战事,三四两队,七日晨迄申,更番成队飞宜黄以西崇仁以南掷百二十磅弹两三百枚,凡匪足资屏蔽处炸毁几平,使匪无从休养。……”(五月十日《申报》南昌专电)
炸进来之一例曰:“今晨六时,敌机炸蓟县,死民十余,又密云今遭敌轰四次,每次二架,投弹盈百,损害正详查中。……”(同日《大晚报》北平电)
天上地下。推荐。爱诗词网。中国现在有两种炸,一种是炸进去,一种是炸进来。炸进去之一例曰:“日内除飞机往匪区轰炸外,无战事,三四两队,七日晨迄申,更番成队飞宜黄以西崇仁以南掷百二十磅弹两三百枚,凡匪足资屏蔽处炸毁几平,使匪无从休养。……”(五月十日《申报》南昌专电)炸进来之一例曰:“今晨六时,敌机炸蓟县,死民十余,又密云今遭敌轰四次,每次二架,投弹盈百,损害正详查中。……”(同日《大晚报》北平电)应了这运会而生的,是上海小学生的买飞机,和北平小学生的挖地洞。这也是对于“非安内无以攘外”或“安内急于攘外”的题目,做出来的两股好文章。住在租界里的人们是有福的。但试闭目一想,想得广大一些,就会觉得内是官兵在天上,“共匪”和“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外是敌军在天上,没有“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损害正详查中”,而太平之区,却造起了宝塔。释迦出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此之谓也。但又试闭目一想,想得久远一些,可就遇着难题目了。假如炸进去慢,炸进来快,两种飞机遇着了,又怎么办呢?停止了“安内”,回转头来“迎头痛击”呢,还是仍然只管自己炸进去,一任他跟着炸进来,一前一后,同炸“匪区”,待到炸清了,然后再“攘”他们出去呢?……不过这只是讲笑话,事实是决不会弄到这地步的。即使弄到这地步,也没有什么难解决:外洋养病,名山拜佛,这就完结了。五月十六日。记得末尾的三句,原稿是:“外洋养病,背脊生疮,名山上拜佛,小便里有糖,这就完结了。”十九夜补记。【析】辑录在《伪自由书》中的杂感,矛头大多是指向国民党当局对外妥协的不抵抗主义和对内用兵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鲁迅在本篇以及《“以夷制夷”》、《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诸篇里一再指出,国民党向国际联盟的哭诉,并不能如日本报纸上说的“以夷制夷”,请外国人制裁外国人;倒是“先安内后攘外”的行径正应合了国际联盟里帝国主义老爷们“以华制华”即让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策略。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攘外”不过是一句空话,其实际意义正是“安内而不必攘外”,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迎外以安内”。彼此一家,同心协力地进攻中共,实现国际帝国主义包括日本在内的所谓“共同防共”的第一步。鲁迅思辩过人,鞭辟入里,揭发出日寇侵华和蒋介石“剿共”的内在联系,有着出人意料的深刻。自由想象与联想是杂文写作的重要方法。此篇就是将日本飞机轰炸中国和国民党飞机轰炸苏区联系起来,巧妙地归纳为“炸进来”和“炸进去”,联想到当局竟至于发动上海小学生募捐买飞机以“安内”、发动北平小学生挖地洞以“攘外”,对当局“非安内无以攘外”或“安内急于攘外”的言行构成辛辣讽刺。接下来更是妙语联珠:“内是官兵在天上,‘共匪’和‘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外是敌军在天上,没有‘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以官兵与敌军对举,暗示对于与敌军沆瀣一气的失尽民心的当局,尚未“匪化”的百姓也是随时可以“匪化”的。至于敌机轰炸的损害还没有查详,太平区却造起了宝塔,值此国土日渐沦丧之际,你释迦(影射当局)还摆什么“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臭派头呢?然后关于“假如炸进去慢,炸进来快,两种飞机遇着了,又怎么办呢”的想象和诘问,简直是匪夷所思,令对手有口莫辩。行文至此,鲁迅又发挥他的幽默天才,说这“不过这只是讲笑话……”顺便列举汪精卫、戴季陶、黄郛等国民党政客于内讧中失利后惯用的脱身之计,对这有心弄权、无道救国的一伙再刺一枪。末尾犹不忘补记一笔,复原文章发表时被删改的内容,意在抗议当局的法西斯文禁。字数:1488作者:毛翰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43-644页.
《促织》
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作。关于此篇的取材来源: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吕毖辑《明朝小史》卷六:“(宣德)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今人马瑞芳说:“《万历野获编》所述,言简而意浅;《明小史》已有较完整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以一只蟋蟀导致一对夫妇双亡的故事控诉皇帝罪行,是较典型而又突出的。经过蒲松龄的妙笔改造,《促织》故事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鞭挞黑暗入木三分,愈加尖锐、深邃。与《明小史》所载相比,《促织》脱胎换骨的改造在于:其一、把以骏马易蟋蟀改为成名因为人老实,被猾胥报充里正役,为求促织,绞尽心计。幸得巫者指引,在佛殿捕得。极显来之不易。且描写委曲,引人入胜。其二、将妻子好奇‘窃视’而导致鸡啄死蟋蟀的情节(按《玄览堂丛书》本《明朝小史》所载无此情节),改为儿子好奇地偷看,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这样改动,更加自然合理。因为好奇乃儿童特点。儿子闯祸后投井,成名悲痛欲绝。但看看促织已失,又不复以儿子为念。这样复杂而细致的心理描写,将封建重压对人民的威胁,刻划得入木三分。其三、《促织》还增写蟋蟀斗败大公鸡的情节。既显得神奇,又富谐趣。其四、将夫妇自缢的悲剧改成浪漫主义的喜剧收场:儿子幻化成蟋蟀,在宫中屡战屡胜,甚至斗败雄鸡,应节而舞。成名一家因而致富。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小小毛虫,有如此之‘威力’,只因皇帝喜好而已。这就将皇帝的昏庸写得力透纸背。而数次斗蟋蟀的描写更具神态毕肖之妙。”(《蒲松龄评传》)考辨甚详,分析具体。关于《促织》的思想意义:清吕湛恩《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莎鸡远贡九重天,责有常供例不蠲。何物痴儿偏致富,生生死死亦堪怜。”清但明伦说:“‘不复以儿为念’,儿不如虫矣。催科征役,儿号女哭,鸡犬不安;至于茅舍无烟,向隅默对,声吞气断,不复以儿女为念,谁实使之然哉?而俨然为之父母者,方且于宴歌之暇,乘醉登堂,严限追比。小民至死将谁诉耶?甚而鬻妻卖子,以足其盈。而卓异之荐,大吏陈书;缎马之荣,九重受命。悠悠苍天,民则何辜,而忍使之至此?况乃以嬉戏微物,甚于赋役之殃民乎?幸逢盛世,凡声色狗马嬉戏之弊,取鉴前朝,即户役钱粮,亦皆斟酌尽善。有牧民之责者,上存体国之心,下尽保赤之道,太平之福,亿万斯年矣。”(《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今人薛洪绩、李伟实《元明清短篇小说选》:“它描写了为了向最高统治者皇帝供奉蟋蟀,各级封建官员及其走狗借机在民间横征暴敛的情形。他们在逼得善良的劳动人民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同时,自己却大饱私囊、官运亨通。作品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贪暴、黑暗腐朽。据有关资料记载,促织之戏是从宋代传下来的一种宫廷和达官贵人们的玩乐,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康熙年间仍在盛行。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作者标明故事发生在明宣德年间,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清代所谓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作品不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而且有较强的战斗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说:“它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迫害人民的残酷性”,“深刻地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从肉体到精神的迫害已经到达这样的程度:走投无路,不得不化为异物,去充当脑满肠肥的寄生者取乐消遣的玩具。”此篇通过成名一家因皇帝征收促织而造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吏的升官发财、统治者的欢乐,都是建筑在人民极端痛苦基础之上的残酷事实。小说虽指明为“宣德间事”,实际上它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的描述是具有概括意义的。但结尾写成名由于“长厚”而竟得到官府的赏赐并致富入庠,冲淡了故事的悲剧性。全篇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条主线,写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而复喜、悲喜交替、祸福转化的过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曲折离奇,极富有吸引力。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构思新奇。成名子魂化促织一笔,辛酸沉痛,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如此可怕的社会现实:人们在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变为异类去充当精神空虚的统治者的玩物,寓意深刻,讽刺尖锐。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是其主要特点。
宗弄宛。推荐。爱诗词网。《促织》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作。关于此篇的取材来源: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吕毖辑《明朝小史》卷六:“(宣德)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今人马瑞芳说:“《万历野获编》所述,言简而意浅;《明小史》已有较完整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以一只蟋蟀导致一对夫妇双亡的故事控诉皇帝罪行,是较典型而又突出的。经过蒲松龄的妙笔改造,《促织》故事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鞭挞黑暗入木三分,愈加尖锐、深邃。与《明小史》所载相比,《促织》脱胎换骨的改造在于:其一、把以骏马易蟋蟀改为成名因为人老实,被猾胥报充里正役,为求促织,绞尽心计。幸得巫者指引,在佛殿捕得。极显来之不易。且描写委曲,引人入胜。其二、将妻子好奇‘窃视’而导致鸡啄死蟋蟀的情节(按《玄览堂丛书》本《明朝小史》所载无此情节),改为儿子好奇地偷看,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这样改动,更加自然合理。因为好奇乃儿童特点。儿子闯祸后投井,成名悲痛欲绝。但看看促织已失,又不复以儿子为念。这样复杂而细致的心理描写,将封建重压对人民的威胁,刻划得入木三分。其三、《促织》还增写蟋蟀斗败大公鸡的情节。既显得神奇,又富谐趣。其四、将夫妇自缢的悲剧改成浪漫主义的喜剧收场:儿子幻化成蟋蟀,在宫中屡战屡胜,甚至斗败雄鸡,应节而舞。成名一家因而致富。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小小毛虫,有如此之‘威力’,只因皇帝喜好而已。这就将皇帝的昏庸写得力透纸背。而数次斗蟋蟀的描写更具神态毕肖之妙。”(《蒲松龄评传》)考辨甚详,分析具体。关于《促织》的思想意义:清吕湛恩《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莎鸡远贡九重天,责有常供例不蠲。何物痴儿偏致富,生生死死亦堪怜。”清但明伦说:“‘不复以儿为念’,儿不如虫矣。催科征役,儿号女哭,鸡犬不安;至于茅舍无烟,向隅默对,声吞气断,不复以儿女为念,谁实使之然哉?而俨然为之父母者,方且于宴歌之暇,乘醉登堂,严限追比。小民至死将谁诉耶?甚而鬻妻卖子,以足其盈。而卓异之荐,大吏陈书;缎马之荣,九重受命。悠悠苍天,民则何辜,而忍使之至此?况乃以嬉戏微物,甚于赋役之殃民乎?幸逢盛世,凡声色狗马嬉戏之弊,取鉴前朝,即户役钱粮,亦皆斟酌尽善。有牧民之责者,上存体国之心,下尽保赤之道,太平之福,亿万斯年矣。”(《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今人薛洪绩、李伟实《元明清短篇小说选》:“它描写了为了向最高统治者皇帝供奉蟋蟀,各级封建官员及其走狗借机在民间横征暴敛的情形。他们在逼得善良的劳动人民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同时,自己却大饱私囊、官运亨通。作品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贪暴、黑暗腐朽。据有关资料记载,促织之戏是从宋代传下来的一种宫廷和达官贵人们的玩乐,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康熙年间仍在盛行。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作者标明故事发生在明宣德年间,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清代所谓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作品不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而且有较强的战斗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说:“它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迫害人民的残酷性”,“深刻地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从肉体到精神的迫害已经到达这样的程度:走投无路,不得不化为异物,去充当脑满肠肥的寄生者取乐消遣的玩具。”此篇通过成名一家因皇帝征收促织而造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吏的升官发财、统治者的欢乐,都是建筑在人民极端痛苦基础之上的残酷事实。小说虽指明为“宣德间事”,实际上它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的描述是具有概括意义的。但结尾写成名由于“长厚”而竟得到官府的赏赐并致富入庠,冲淡了故事的悲剧性。全篇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条主线,写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而复喜、悲喜交替、祸福转化的过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曲折离奇,极富有吸引力。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构思新奇。成名子魂化促织一笔,辛酸沉痛,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如此可怕的社会现实:人们在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变为异类去充当精神空虚的统治者的玩物,寓意深刻,讽刺尖锐。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是其主要特点。
全有雪精神。推荐。爱诗词网。“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梅兰”类的诗句。句中将一般的花和天然的雪加以拟人化,再与梅进行比照,强调梅虽没有普通花朵的柔媚姿态,却具有象雪一样的洁白纯净的品德,和不畏严寒的风格。语言浅显而含意深刻,笔力幽秀,朴老清新。辛弃疾“临江仙·探梅”“全宋词”第1880页。繁体:“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梅蘭”類的詩句。句中將一般的花和天然的雪加以擬人化,再與梅進行比照,強調梅雖沒有普通花朵的柔媚姿態,卻具有象雪一樣的潔白純凈的品德,和不畏嚴寒的風格。語言淺顯而含意深刻,筆力幽秀,樸老清新。辛棄疾“臨江仙·探梅”“全宋詞”第1880頁。拼音:“GengMoHuaTaiDu,QuanYouXueJingShe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GengMoHuaTaiDu,QuanYouXueJingShen”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MeiLan”LeiDeShiGou。GouZhongJiangYiBanDeHuaHeTianRanDeXueJiaYiNiRenHua,ZaiYuMeiJinHangBiZhao,JiangDiaoMeiSuiMeiYouPuTongHuaDuoDeRouMeiZiTai,QueJuYouXiangXueYiYangDeJieBaiChunJingDePinDe,HeBuWeiYanHanDeFengGe。YuYanJianXianErHanYiShenKe,BiLiYouXiu,PiaoLaoQingXin。XinQiJi“LinJiangXian·TanMei”“QuanSongCi”Di1880Xie。
英国英格兰人民纪念盖伊·福克斯的传统节日,每年11月5日晚上举行。该节日源于1605年的火药阴谋案。当时国王詹姆斯一世对罗马天主教徒实行高压政策,引起了罗马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一些罗马天主教徒得知11月5日议员们举行全体会议,就准备在那天炸毁议会大楼,他们在大楼入口处的地窖里放上了36桶火药,挑选了一位勇敢沉着的点火药人。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盖伊·福克斯。不幸的是,一个参与者走漏了消息,11月4日地窖被搜,盖伊·福克斯被捕,但他宁死不屈。为纪念此事,此后每年的11月5日晚上,孩子们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对盖伊·福克斯的纪念。节日来临之前,很多孩子就将脸上涂得又黑又脏,有的戴着假面具,来到大街上。他们拉着小孩车,但车里放的不是小孩,而是一个用草扎成的盖伊·福克斯的模拟像:身穿肥大的破衣服,头戴一顶大破帽子。孩子们站在路口向来往行人要小钱。见到模拟像,不少人解囊相助。孩子们将这些钱攒起来,用以买鞭炮。11月5日,天一黑,孩子们就拥上街头,点起篝火,焚烧盖伊·福克斯的模拟像。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与叫声、笑声混成一片,场面热闹非凡。
火药阴谋案。推荐。爱诗词网。英国英格兰人民纪念盖伊·福克斯的传统节日,每年11月5日晚上举行。该节日源于1605年的火药阴谋案。当时国王詹姆斯一世对罗马天主教徒实行高压政策,引起了罗马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一些罗马天主教徒得知11月5日议员们举行全体会议,就准备在那天炸毁议会大楼,他们在大楼入口处的地窖里放上了36桶火药,挑选了一位勇敢沉着的点火药人。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盖伊·福克斯。不幸的是,一个参与者走漏了消息,11月4日地窖被搜,盖伊·福克斯被捕,但他宁死不屈。为纪念此事,此后每年的11月5日晚上,孩子们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对盖伊·福克斯的纪念。节日来临之前,很多孩子就将脸上涂得又黑又脏,有的戴着假面具,来到大街上。他们拉着小孩车,但车里放的不是小孩,而是一个用草扎成的盖伊·福克斯的模拟像:身穿肥大的破衣服,头戴一顶大破帽子。孩子们站在路口向来往行人要小钱。见到模拟像,不少人解囊相助。孩子们将这些钱攒起来,用以买鞭炮。11月5日,天一黑,孩子们就拥上街头,点起篝火,焚烧盖伊·福克斯的模拟像。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与叫声、笑声混成一片,场面热闹非凡。
这篇《小翠》的写作特点,是否可称首尾隐约点题法?先看开头,王太常在儿童时,有狐来伏身下,避雷劫,兄闻喜曰:“弟必大贵,此狐来避雷霆劫也。”冯镇峦评:“有于后始见者,有于中露出者,此都预提于前。”但这里只提“弟必大贵”,没有提狐来报恩,所以是隐约点题,隐隐含有狐女来报恩的意思。接着写他生一子元丰,绝痴,乡党无与为婚。“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这里点出小翠是“仙品”,但只是认为有仙女的品貌,并不认为是仙,所以还是隐约点出她是狐仙。因为并不认她为仙,所以下文把她作为一般的少女看待。但隐约点出是仙品,所以下文写她料事如神,又有狐仙的行径了。再看结尾:“始悟钟氏之姻,女预知之,故先化其貌,以慰他日之思云。”这是说小翠到王家去时,预知元丰将来会娶钟氏,所以先化成钟氏之面貌,用来安慰元丰对自己的思念。这就点明小翠不是人间少女,是狐仙,但又不指明是仙,所以说隐约点题。小翠是来报恩的狐仙,因为是狐仙,所以知道王太常的忧患,两次想法排解它。但她又以少女转为新妇的身份出现,所以不能说明。王太常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知她是来报恩的狐仙,所以先则“惟恐其憎子痴”;后则不了解她的运筹帷幄,替自己排忧解难;多次叱责她,发生矛盾。小说就从这些矛盾中展开,波澜起伏。直到女两次排解了王太常的忧患,“王由是奇女,又以母久不至,意其非人”。但王太常还不知道她是狐仙,还把她看成新妇,所以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用蒸闷衾蒙法来治元丰痴病时,夫人骂曰:“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把女看作“狂婢”,不把她看作狐仙。因此,她把玉瓶失手堕碎,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她这时才对公子点明:“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以暂止乎!”就去了。这就点明她的两次排解王公的忧患,一次治疗元丰的痴病,是报恩。报恩后不去,是五年的缘分未尽。这就显出她非人,是狐仙,所以预卜先知,能排除忧患,治愈痴病。但她又是新妇,所以在替元丰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她虽然一怒而去,这是就她的仙品一方面讲,她不能再忍受唾骂而去。就缘分一方面讲,五年之期未尽,两人的情好尚深,所以自她去后,元丰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她也不能忘情,两人又相会了。她预知元丰会娶钟氏女,化成钟氏女的相貌来王家。这时她劝元丰娶钟氏女,她自己改变容貌,使之与钟氏女结婚后,对新人如觌旧好,五年的缘分已尽,她这才真去了,这又显出她的仙品来。
这样看来,小翠在王家,明里是新妇,应守妇道;暗里是狐仙,要报恩,报恩不得不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不能确守妇道,这样写她的三次作为,加上一次作为前的布置,一次作为后的失手跌碎玉瓶,与王公夫妇发生三次矛盾,构成五次波澜:一,女蹴布球,中王公面,女敛迹去,公子犹踊跃奔拾球,女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夫人因杖其子,元丰大号,女始色变,屈膝乞宥。这次对夫人的诟骂,受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跪而乞宥,不答是她替元丰化装,是有用意的,是为了替王公排解忧患作练习,这是她作为“仙”的学为化装,不能明言,所以忍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她作为新妇,对元丰有情分,所以跪而乞宥。这是她以狐仙而兼新妇所造成的矛盾。二,她化装为冢宰,化装两婢作虞候,跨马到王给谏门,鞭挞从人,大言曰:“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回辔而归。王公怒甚,使夫人诟让之,女惟憨笑。这是她作为“仙”,借化装冢宰来给王公解除忧患。王公夫妇以为新妇到仇人门上去出丑,加重祸害,所以去诟让她。她还是用憨笑来对待。三,这次不同了,她把公子装成衮衣旒冕,让仇人脱去了。这是灭门之祸。所以王公夫妇操杖往,女阖扉任其诟厉。公斧其门,女含笑告之,提出“欲杀妇以灭口耶!”用含笑来对待王公的大怒,用杀妇灭口来说明要加重他自己的罪,用一身做事一身当来承担罪责,这才使“公乃止”了。她这次用计制敌,是“仙”,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闯祸,所以酿成大怒。四,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公子觉蒸闷,再用衾蒙之,似已绝。夫人因此骂她:“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女用瓮蒸衾蒙来治疗公子痴病,这是“仙”,夫人认女杀儿,这是以为新妇发狂,又酿成矛盾。五,女失手打碎玉瓶,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女盛气而去。这是女以三次报恩而王公夫妇不感激,反而以一瓶交口呵骂,这是从“仙”的角度来衡量的。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该打破他们要靠它来求官的玉瓶,所以呵骂。但明伦评:“观小翠之所行,可谓从容有度矣。当夫妇成礼之后,其翁姑固尝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痴者;尔时即用瓮蒸衾蒙之术,何不可也?乃不以为嫌,而反涂之,装之,若惟恐其痴之不甚者。痴不可用而可用,成乎用之之人耳。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谈笑之间,雄兵已却。高鸟尽,良弓藏,夫而后痴儿可无有矣。晌使骤化痴颠,急图琴瑟,敌势方盛,何以破之?是曩恩终未报,宿愿仍难了也。失手碎玉瓶,有所藉口而飘然以去,急流勇退,小翠有焉,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这里讲小翠之所行,从容有度。正因为她是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从容。即在王公斧门时,也是从容笑语。她又是新妇,对待翁姑,对待公子,都是有度的。把仙与新妇合在一身,即写出她作为仙,能“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用我之瓮蒸衾蒙,治彼之痴。又写出她作为新妇,对夫人的诟骂,始则倚几弄带;对夫人杖其子,则屈膝乞宥,对公子又加以安抚;对王公的盛怒斧门,以笑言作解;对夫人的毒骂首触,则含笑以对。作为新妇也是从容有度的。把仙与新妇两者合而为一,却又写得既合于仙的神奇变化,料事如神;又合于新妇的从容有度,这比光写仙光写新妇要困难得多。这里也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这里又指出她的报恩是有先后的,倘先治愈公子的痴病,就无从战胜强敌的危害,要战胜强敌的危害,再来治公子的痴病,这也是从容有度的。在这里,写她作为新妇,是写实;写她的化装所做出的神机妙笔,是理想。写实与理想的结合,被邻居看成“颠妇”,“与痴儿”成对,这正是写实与理想结合的妙用。
聊斋志异之小翠。推荐。爱诗词网。这篇《小翠》的写作特点,是否可称首尾隐约点题法?先看开头,王太常在儿童时,有狐来伏身下,避雷劫,兄闻喜曰:“弟必大贵,此狐来避雷霆劫也。”冯镇峦评:“有于后始见者,有于中露出者,此都预提于前。”但这里只提“弟必大贵”,没有提狐来报恩,所以是隐约点题,隐隐含有狐女来报恩的意思。接着写他生一子元丰,绝痴,乡党无与为婚。“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这里点出小翠是“仙品”,但只是认为有仙女的品貌,并不认为是仙,所以还是隐约点出她是狐仙。因为并不认她为仙,所以下文把她作为一般的少女看待。但隐约点出是仙品,所以下文写她料事如神,又有狐仙的行径了。再看结尾:“始悟钟氏之姻,女预知之,故先化其貌,以慰他日之思云。”这是说小翠到王家去时,预知元丰将来会娶钟氏,所以先化成钟氏之面貌,用来安慰元丰对自己的思念。这就点明小翠不是人间少女,是狐仙,但又不指明是仙,所以说隐约点题。小翠是来报恩的狐仙,因为是狐仙,所以知道王太常的忧患,两次想法排解它。但她又以少女转为新妇的身份出现,所以不能说明。王太常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知她是来报恩的狐仙,所以先则“惟恐其憎子痴”;后则不了解她的运筹帷幄,替自己排忧解难;多次叱责她,发生矛盾。小说就从这些矛盾中展开,波澜起伏。直到女两次排解了王太常的忧患,“王由是奇女,又以母久不至,意其非人”。但王太常还不知道她是狐仙,还把她看成新妇,所以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用蒸闷衾蒙法来治元丰痴病时,夫人骂曰:“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把女看作“狂婢”,不把她看作狐仙。因此,她把玉瓶失手堕碎,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她这时才对公子点明:“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以暂止乎!”就去了。这就点明她的两次排解王公的忧患,一次治疗元丰的痴病,是报恩。报恩后不去,是五年的缘分未尽。这就显出她非人,是狐仙,所以预卜先知,能排除忧患,治愈痴病。但她又是新妇,所以在替元丰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她虽然一怒而去,这是就她的仙品一方面讲,她不能再忍受唾骂而去。就缘分一方面讲,五年之期未尽,两人的情好尚深,所以自她去后,元丰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她也不能忘情,两人又相会了。她预知元丰会娶钟氏女,化成钟氏女的相貌来王家。这时她劝元丰娶钟氏女,她自己改变容貌,使之与钟氏女结婚后,对新人如觌旧好,五年的缘分已尽,她这才真去了,这又显出她的仙品来。这样看来,小翠在王家,明里是新妇,应守妇道;暗里是狐仙,要报恩,报恩不得不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不能确守妇道,这样写她的三次作为,加上一次作为前的布置,一次作为后的失手跌碎玉瓶,与王公夫妇发生三次矛盾,构成五次波澜:一,女蹴布球,中王公面,女敛迹去,公子犹踊跃奔拾球,女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夫人因杖其子,元丰大号,女始色变,屈膝乞宥。这次对夫人的诟骂,受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跪而乞宥,不答是她替元丰化装,是有用意的,是为了替王公排解忧患作练习,这是她作为“仙”的学为化装,不能明言,所以忍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她作为新妇,对元丰有情分,所以跪而乞宥。这是她以狐仙而兼新妇所造成的矛盾。二,她化装为冢宰,化装两婢作虞候,跨马到王给谏门,鞭挞从人,大言曰:“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回辔而归。王公怒甚,使夫人诟让之,女惟憨笑。这是她作为“仙”,借化装冢宰来给王公解除忧患。王公夫妇以为新妇到仇人门上去出丑,加重祸害,所以去诟让她。她还是用憨笑来对待。三,这次不同了,她把公子装成衮衣旒冕,让仇人脱去了。这是灭门之祸。所以王公夫妇操杖往,女阖扉任其诟厉。公斧其门,女含笑告之,提出“欲杀妇以灭口耶!”用含笑来对待王公的大怒,用杀妇灭口来说明要加重他自己的罪,用一身做事一身当来承担罪责,这才使“公乃止”了。她这次用计制敌,是“仙”,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闯祸,所以酿成大怒。四,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公子觉蒸闷,再用衾蒙之,似已绝。夫人因此骂她:“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女用瓮蒸衾蒙来治疗公子痴病,这是“仙”,夫人认女杀儿,这是以为新妇发狂,又酿成矛盾。五,女失手打碎玉瓶,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女盛气而去。这是女以三次报恩而王公夫妇不感激,反而以一瓶交口呵骂,这是从“仙”的角度来衡量的。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该打破他们要靠它来求官的玉瓶,所以呵骂。但明伦评:“观小翠之所行,可谓从容有度矣。当夫妇成礼之后,其翁姑固尝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痴者;尔时即用瓮蒸衾蒙之术,何不可也?乃不以为嫌,而反涂之,装之,若惟恐其痴之不甚者。痴不可用而可用,成乎用之之人耳。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谈笑之间,雄兵已却。高鸟尽,良弓藏,夫而后痴儿可无有矣。晌使骤化痴颠,急图琴瑟,敌势方盛,何以破之?是曩恩终未报,宿愿仍难了也。失手碎玉瓶,有所藉口而飘然以去,急流勇退,小翠有焉,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这里讲小翠之所行,从容有度。正因为她是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从容。即在王公斧门时,也是从容笑语。她又是新妇,对待翁姑,对待公子,都是有度的。把仙与新妇合在一身,即写出她作为仙,能“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用我之瓮蒸衾蒙,治彼之痴。又写出她作为新妇,对夫人的诟骂,始则倚几弄带;对夫人杖其子,则屈膝乞宥,对公子又加以安抚;对王公的盛怒斧门,以笑言作解;对夫人的毒骂首触,则含笑以对。作为新妇也是从容有度的。把仙与新妇两者合而为一,却又写得既合于仙的神奇变化,料事如神;又合于新妇的从容有度,这比光写仙光写新妇要困难得多。这里也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这里又指出她的报恩是有先后的,倘先治愈公子的痴病,就无从战胜强敌的危害,要战胜强敌的危害,再来治公子的痴病,这也是从容有度的。在这里,写她作为新妇,是写实;写她的化装所做出的神机妙笔,是理想。写实与理想的结合,被邻居看成“颠妇”,“与痴儿”成对,这正是写实与理想结合的妙用。再看但明伦评堕碎玉瓶的话,“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认为她知道堕瓶后要遭受呵骂,她可以借此脱身。即她不是失手堕瓶,是有意要把瓶打碎,她的失手是装出来的,这意见很可体会。因为她的报恩,不是无原则的。王给谏忌王公握河南道篆,想害他,这是一种妒忌暗算,是坏的。她去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给谏收到王公的私信,不还给王公,要问王公借万金,这是敲竹杠,是坏的。她第二次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她的治愈元丰的痴病,治病救人是大好事。因此她的报恩是正义的,是大好事。王公小有罣误,被劾免官,她认为是应该退的时候。王公要用玉瓶去进行贿赂,以求复官,这是非正义的。她反对非正义的事,所以有意失手碎瓶,阻止王公去进行贿赂,这正是“仙”的行径。仙与妖的分别,应该是仙是救人的,妖是害人的。这里也显出蒲松龄借《小翠》来写出官场中的阴暗面,他写小翠站在正义的一面,反对阴暗,反对不义,这更有深刻含意。但明伦评里又提到报恩和了宿愿,这也是女对公子说的。了夙愿即女说:“我两人有五年夙分。”因此,小翠进王家作新妇,即了夙愿的开始。开始时,因公子是痴的,“不能知牝牡”,只是名义上的夫妇,了夙愿还是空的。小翠不先治好公子的痴病,实现“琴瑟静好”,而利用公子的痴病,这是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为了报恩。把报恩放在了夙愿,图夫妇之好之上,是好的。在了夙愿上,是仙和情的结合。瓮蒸衾蒙来治愈公子痴病,这是仙;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这是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这是为报恩作准备,是仙;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是情。堕玉瓶后受到王公夫妇交口呵骂,“盛气而出,追之已杳”,这是仙;去后感到公子的“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又出来在园亭与公子重会,这是情。预知公子与钟氏成婚,先化为钟氏的容貌,这是仙;最后又“眉目音声,渐与曩异”,以释公子的思念,这是情。就了夙愿说,又是仙与情的结合,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把这两者集中写在一个人身上,这更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报恩和了夙愿又巧妙地组成本篇的情节结构,有合有分。小翠入王家为新妇,这是合,既是报恩,也是为了了夙愿。接下来写三次报恩,又有分有合,两次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而报恩,这主要是为了报恩。但在给报恩作准备时,把公子扮成花面如鬼,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又与了夙愿有关,正因为与公子有夫妇之情,所以跪求。第三次治愈公子的痴病,既是报恩,也是了夙愿。此后则与报恩无关,完全是为了了夙愿了。去而复与公子相会,则五年的缘分未尽。相会后又变形诀去,则五年缘分已尽。这样以报恩与了夙愿的主从分合作为全篇的情节结构,前两次报恩的情节以报恩为主,兼有缘分。第三次报恩,是报恩与了夙愿的结合,以后是了夙愿了。分合交错,在情节结构上极错综之美。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推荐。爱诗词网。〔道应训〕 公仪休相鲁①,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②;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③。”一曰:“知足不辱④。”〔注释〕①公仪休:鲁国博士,曾任鲁国国相。②给:供给。③语见《老子·七章》。④语见《老子·四十四章》。【鉴赏】 知足的公仪休对别人敬献的鱼,一条不受,并说出了一段颇具人生哲理的话:“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意思是说:如果收下了别人送的鱼,就有可能被君王罢免相位,这样反倒吃不到官府供应的鱼;不接受别人献的鱼,也就保住了相位,反倒能长期吃到官府提供的鱼。《淮南子》认为这深得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精粹。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生存运作都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由此推衍到与天地同出一源的人身上,如人也能无私、处后居下、置身度外、先人后己,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加害于他,于是尽管“后其身,外其身”,但最终却能占先、身存、保命。所以老子认为这种“无私”,反倒能“成其私”。对于老子这种由“天道”借喻过来的“人道”,能深刻理解并能运用自如的要数战国鲁相公仪休。此外,三国时诸葛亮也深得此意。诸葛亮向刘禅表“无私”,要将成都桑枝八百、薄田数顷悉数上交,“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种“无私”表白也同样使人不好意思,所以这些“余帛赢财”非但不会上交,还会博得“无私”美誉,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的形象长存人之心目中。因为老子在此转换手段、“辩证”方法,所以河上公题《老子·七章》为“韬光”。然而洋人看此点,却认为是中国人的美德,如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道家与道家思想》中引到本章时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在中国,由谦让和退让而得来的不可思议的美德、社会声望以及最后的‘面子’,已成为这个文化中的统治因素。关于这一点,凡是在中国居住过,并亲身经历过和一群人一起走过一个门道时的那种困难,或亲眼见过学者们在一次宴会上是怎样积极争相推让上座的人,都很了解。”显然,李约瑟没有看懂“这争相推让上座的人”,有不少是怀着老子这种“后其身而身先”的手段和目的的,而并非是“不可思议的美德”。在这里,李约瑟起码是看得浅了,或是“雾里看花”。这也同样说明不生活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上的人往往不能深得其中内涵,这犹如洋人学京戏,一招一式尽管相似,但其韵味却被这相像的一招一式化解殆尽。
夏虫岂可语冰。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释义用法昆虫寿命短,只能活一夏天,一到秋天就死了,所以对它说起冰,它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用此典形容人无知无识,不可理喻。用典形式【以虫疑冰】宋·王安石:“谅能学此真寿类,世论妄以虫疑冰。”【休遣夏虫知】清·金凤纶:“凝艳不教青帝主,斗华休遣夏虫知。”【冰有夏虫识】清·吴瞻泰:“冰有夏虫识,花无春鸟知。”【虫语夏时冰】明·徐渭:“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夏虫那知冰】宋·陆游:“南犬固应多吠雪,夏虫那得解知冰。”【难与夏虫语】宋·苏轼:“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宋·陆游:“冰霜难与夏虫语,晦朔岂容朝菌知。”
飞将军自重霄入。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一年夏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①,枯木朽株齐努力②。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③。七百里驱十五日④,赣水苍茫闽山碧⑤,横扫千军如卷席⑥。有人泣⑦,为营步步嗟何及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注释】①白云山,在吉安东南。云欲立,《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曰:“阵云如立垣。”呼声,指我军与敌军激战时的喊杀声。②枯木朽株,干枯、老朽的林木、树桩。《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汉代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曰:“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又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司马相如谏汉武帝猎长杨疏曰:“枯木朽株尽为害矣。”按,1931年5月16日,红军按照既定部署,开始了围歼自富田向东固推进之敌军的战斗。清晨,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白云山下的大路上与敌军第28师的先头部队意外相逢,打了一场惊险的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毛泽东和朱德率总部直属队及警卫连抢占白云山,敌军则猛攻不舍,双方从山下打到山上,战况异常激烈。以上三句,即记此战。言云犹欲立,树犹努力,则红军战士奋勇赴敌之状,尽在言外。③飞将军,《汉书》卷四○《周勃传》载赵涉说周亚夫语曰:“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载,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又,汉末吕布、隋末单雄信、北宋向宝等亦有“飞将”之称,分别见于《三国志》卷七、《旧唐书》卷五三、《宋史》卷三二三各自本传。这里借指骁勇的红军将士。重霄,高空。旧说天有九重,故称。按白云山战斗打响之前,担负分路包抄任务的红军主力部队已向敌军发动了进攻。沿小路在中洞(地处富田、东固间)南侧山林中隐蔽前进着的红三军,攻敌不备,突然以战斗队形从山上横压下来,刀枪如林,逼进到正以行军队形向前运动着的敌人面前,杀得他们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有敌兵俘虏惊问我红军战士:“你们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呀?!”以上二句,即记此事。又按,红三军及其他红军大队得手后乘胜追击,聚拢到白云山,攻击我方面军总部的敌军遂亦遭围歼。④这句倒装,正常语序是“十五日驱七百里”。驱,鞭马驰骋。喻指红军快速推进,紧紧追击逃窜的敌人。⑤闽山,指武夷山。详见前《如梦令·元旦》篇“直指武夷山下”句注文。按这次战役,红军由西向东横扫,自赣江之东直杀过武夷山,进入福建境内。如以“赣水”、“闽山”为江西、福建间山山水水的泛称,亦可通。⑥横扫千军,杜甫《醉时歌》曰:“笔阵横扫千人军。”是比况之辞。本篇则真指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如卷席,像卷席筒一样干净利落。⑦有人泣,第二次大“围剿”破产后,蒋介石曾在南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气急败坏地大骂部下无能,以致痛哭失声。⑧为营步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按,上一次大“围剿”,蒋介石亲自制订的作战方针是“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结果招致惨败;这次他改变战略,训令部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至一地,即大筑防守工事,然后缓缓推进,但是仍然未能逃脱损兵折将的命运。嗟何及,语本《诗·王风·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是说事已至此,哭泣、哀叹都来不及了。这里借用来嘲笑蒋介石。嗟,叹息。【赏析】自古而今,直接写战争的诗并不算多,词更少见,诗评家丁毅对毛泽东写战争的词曾给予崇高的评价:“在中国词史上直接写战争,我以为毛泽东是唯一的,而这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将战争表现得最全面的一篇。以后毛泽东亲自指挥过很多战斗、战役,却再无直接写战争的诗篇,也许词中表现此类题材已到极限了!”(《毛诗札丛·词中写战争之最》)1931年间,在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征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接连哼成了两首气势磅礴的《渔家傲》,雄浑豪放,气脉相连,是中央红军胜利史诗中最为痛快淋漓的联袂篇章。在《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诗人以人民战争必胜的雄豪气势,预见了新的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红军。因为是预见,诗人高瞻远瞩,诗情浪漫,战争中的英雄与神话中的英雄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而《反第二次大“围剿”》全篇,以战场纪实为基调,叙事抒情通过全景式的场景转换来呈现,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面:从白云山围歼进犯之敌到挥师东进,“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终于再次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这首词的上阕,诗人首先推出了白云山的远镜头和近镜头:“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前者景色逼人,后者声音逼人,以拟人手法描摹出大战前夕敌我交战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云欲立”抒写了昂首迎敌的红军将士之雄姿与壮志;“呼声急”则摹状了红军与敌人交战时的喊杀声。“枯木朽株齐努力”和“飞将军自重霄入”的诗句,点化了古老的典故,既是化陈腐为神奇,又是对战场上红军雄姿的形象写实,笔力千钧,意境超拔。与上阕的特写镜头不同,诗人在词的下阕拉开了描写反“围剿”全过程的长镜头:“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红军挥师东进,5月16日从江西的富田地区向东挺进,跨越了闽、赣间的山山水水,长驱七百里,连打五仗,十五天后,于5月30日,攻进了福建的建宁城。“赣水苍茫”与“闽山碧”用了互文修辞,不仅一语点破江西福建绝佳山水的典型特征,也折射出红军每战皆胜的舒畅心情。此外,山水从“苍茫”到“碧”,写战局形势的微妙演变,似有日渐明朗之趋势。一句“横扫千军如卷席”尽写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全词的结尾,宣告了敌军在这次大“围剿”中“步步为营”战术的惨败,诗人蔑视地说:让蒋介石之流向隅而泣去吧!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文章作者:商振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推荐。爱诗词网。【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戍:守卫。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在现在新疆轮台县。夜阑:深夜。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赏析导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选自《剑南诗稿》。【赏析】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在故乡所作。这年诗人已68岁。他虽年老体衰,但并不自悲,仍日夜思念戍守边疆,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在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之夜,触景生情,写了这首洋溢着爱国情感的诗篇。首二句写自己困居在这荒僻的山村里,却不感到悲哀,一心还想着戍守西北边疆。他不悲身世,以年老退休之身,还发出了激动的呼声。的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不顾影自怜,心系“为国戍轮台”。“尚思”针对“僵卧孤村”而言,意含转折。诗人以穷困衰病之身,犹不失拳拳忧国之志,何其感人。接着两句,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了诗人的忧国之“思”。陆游长于用梦境表现自己一生孜孜追求而又终不获酬的报国理想。“夜阑”即夜深。“思”的时间长。夜深不寐,足见诗人聆听的专注。风雨的声响,就会像铁马渡河的声响,而把诗人带人战斗的梦境中去。从专注的“卧”听到梦境的出现,有着情感的深化。思之深,才有梦之真,以梦写情,虽是陆游诗歌惯用的构思,但在这首诗中仍不失奇特之笔。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反差,正造成了他抗敌的决心、激昂的意气,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和豪壮风格。全诗顺势而下,一笔呵成,情感深沉,现实与梦境交错,形成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鉴赏要点】[1]名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以梦写情,现实与梦境结合,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意境开阔,气魄恢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推荐。爱诗词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今山东沂南南部)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名相。行:品行。修身:提高自身的情操、修养。淡泊:恬淡寡欲。淫慢:心地迷乱轻慢。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颇急躁。治性:调理性情。枯落:喻意志消沉。接世:合于世情。【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来提高自身修养,用节俭来培育自己的道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突出、鲜明,不宁静下来就无法确立和筹划远大的抱负。学习必须安静下来,才华的提升要靠学习,不学习就难以扩大才华,没有志向也就难以成就学问。心智迷乱和轻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暴躁就不能调理性情。时光一刻不停地飞驰而去,激情一天天地淡漠下来,最终落得意志消沉,与社会相隔绝,无限伤悲地困守在家中,想要恢复当年的机遇怎么可能达到呢!【评析】 周围的事务像鸟巢一样包裹着我们,无休无止地分解着牵扯着我们的注意力,它使我们日复一日地吆三喝五、急如星火地奔走不休,它使我们慌乱的足迹毕生围绕着环境的“鸟巢”画出了一个半径很短的圆周,使我们的志向变成了那些散落在圆周之内的纷乱的很短的半径;这“鸟巢”是一个碾碎意志和激情的石磨。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要运用思想的力量把环境的“鸟巢”淡化下去,让自己的志向在生活中高昂起来,鲜亮起来;并使之成为自己和环境中的唯一的统帅。志向不是孤立的意志,它必须佐以才华的羽翼。才华不受天资的限制,后天的学习能使才华得到增补和扩张。学习是一段孤独而宁静的历程,只有安静的心海才会泛出智慧的灵光,才会把遂志之路辉映得更加真切和远大。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注释与译文]面对深水羡慕水中的鱼儿,还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比喻徒劳无益的空想,还不如付诸行动,做点实事。参考文献(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凤栖梧柳永。推荐。爱诗词网。《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①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②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③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④衣带渐宽终不悔。⑤为伊消得人憔悴。⑥【注释】①伫倚:久久地凭倚。危楼:高楼。②望极:极目眺望。黯黯:心神沮丧的样子。③拟把:打算。疏狂:疏放不羁。④对酒当歌:把酒听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⑤衣带渐宽,喻越来越消瘦。《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⑥伊:第二人称代词。消得,值得,憔悴:困顿菱靡的样子。【译文】长时间站在高楼上,阵阵微风不停地拂我衣衫。我极目眺望远方,只见无尽的春愁在天边弥漫。夕阳的余晖映照着烟雾蒙蒙的野草,有谁知道我为什么默默无言地倚着栏杆?真想借酒来销愁,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但强作欢乐却不能把愁情驱散。我的衣带渐渐宽,人渐渐瘦,为了思念她而憔悴了,但我也心甘情愿。(杨光治译)【集评】清·贺裳:“小令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其次矣。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皱水轩词筌》)近代·俞陛云:“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拚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总案】念远伤怀,是古代文人反复吟唱的主题。它以悲凉的旋律奏出了一曲曲人生悲歌。柳永以凝重而深沉的笔调,向人们倾诉着心中缠绵悱恻、难以排遣的思情和精神无聊、心灵枯竭的惨痛。这是一种高尚的、具有普遍人生意义的痛苦——爱的痛苦,是“人的内在的美”的体现。词人以对爱情的极大执著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的人生理想境界——在爱情中实现自我。尽管此词并不象传统令词那样意境含蓄,韵味隽永,但它以外现和实说的表情方式,快速地传递感情信息,给人以摇荡心旌的震动感,激起读者直接的、即时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第一部官修韵书。北宋陈彭年等奉诏编撰。是在隋唐《切韵》系韵书的基础上扩充增订而成,故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就是本《切韵》而广之的意思。全书共收字二万六千余个,分为二百零六韵,注解近二十万字,既注明反切,又解释字义,还分析字形,实际上是一部融形、音、义为一体的“同韵字典”。这是它超过前代韵书包括《切韵》、《唐韵》的地方。《广韵》是隋唐《切韵》系韵书的集大成之作,审音辨韵精密严格,又是官修,是北宋的国颁标准,其它韵书都因此而废。但由于《广韵》篇幅较大,于是有便于携带的节本出现,名为《韵略》,意为“《广韵》之略”。三十年后,北宋朝廷再次组织人力,对《广韵》进行大规模修订,于是就有了一部更大的《集韵》,收入五万三千五百多字,体例更加完善。同时,对《韵略》也重加修订,专供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之用,故名《礼部韵略》。《礼部韵略》既然是国家颁布的考试标准,读书人十年寒窗,盼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所以人手一部,成为最流行的书。《广韵》、《集韵》以及《礼部韵略》的编纂,本来是为当时的读书人写诗作赋、准备科举考试提供一个标准,但后来却成为学者研究汉语语音演变的主要根据。尤其是《广韵》,在我国现存的完整韵书中,是最古的一部,自然成为承前启后的阶梯。研究秦汉古音,要从《广韵》往上推求;研究唐宋以后的今音,要从《广韵》往下推求。近代学者黄侃曾将其比作文字学中的《说文解字》。
广韵。推荐。爱诗词网。古代第一部官修韵书。北宋陈彭年等奉诏编撰。是在隋唐《切韵》系韵书的基础上扩充增订而成,故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就是本《切韵》而广之的意思。全书共收字二万六千余个,分为二百零六韵,注解近二十万字,既注明反切,又解释字义,还分析字形,实际上是一部融形、音、义为一体的“同韵字典”。这是它超过前代韵书包括《切韵》、《唐韵》的地方。《广韵》是隋唐《切韵》系韵书的集大成之作,审音辨韵精密严格,又是官修,是北宋的国颁标准,其它韵书都因此而废。但由于《广韵》篇幅较大,于是有便于携带的节本出现,名为《韵略》,意为“《广韵》之略”。三十年后,北宋朝廷再次组织人力,对《广韵》进行大规模修订,于是就有了一部更大的《集韵》,收入五万三千五百多字,体例更加完善。同时,对《韵略》也重加修订,专供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之用,故名《礼部韵略》。《礼部韵略》既然是国家颁布的考试标准,读书人十年寒窗,盼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所以人手一部,成为最流行的书。《广韵》、《集韵》以及《礼部韵略》的编纂,本来是为当时的读书人写诗作赋、准备科举考试提供一个标准,但后来却成为学者研究汉语语音演变的主要根据。尤其是《广韵》,在我国现存的完整韵书中,是最古的一部,自然成为承前启后的阶梯。研究秦汉古音,要从《广韵》往上推求;研究唐宋以后的今音,要从《广韵》往下推求。近代学者黄侃曾将其比作文字学中的《说文解字》。
【名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弹:弹洒。句意:大丈夫不轻易弹洒泪水,只是因为没有到伤心之处。林冲受高俅迫害,被发配到沧州,不得已投奔梁山义军,而官兵又紧追而来,危难之中,以八句诗抒发自己的忧愁和愤慨。后来引用,把末句的“丈夫”改为“男儿”或“英雄”,说明“男儿”、“英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伤心落泪的。
只因未到伤心处。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弹:弹洒。句意:大丈夫不轻易弹洒泪水,只是因为没有到伤心之处。林冲受高俅迫害,被发配到沧州,不得已投奔梁山义军,而官兵又紧追而来,危难之中,以八句诗抒发自己的忧愁和愤慨。后来引用,把末句的“丈夫”改为“男儿”或“英雄”,说明“男儿”、“英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伤心落泪的。明李开先《宝剑记》三七出:林冲登场诗:“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水浒戏曲集》二集65页)
【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连喝了十杯酒,不见一丝醉,让人怎能不感激你对老友的深情。主人殷勤劝酒之景与作者感激之情,拂拂笔端,呼之欲出。以口头语写心中事,“读之觉情景逼真,兼及顿挫之妙。”(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语)【鉴赏】连喝了十杯酒,还是面不改色,毫无醉意,我是真心地感谢你对老友的深长情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能够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不言中。【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十觞亦不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连喝了十杯酒,不见一丝醉,让人怎能不感激你对老友的深情。主人殷勤劝酒之景与作者感激之情,拂拂笔端,呼之欲出。以口头语写心中事,“读之觉情景逼真,兼及顿挫之妙。”(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语)【鉴赏】连喝了十杯酒,还是面不改色,毫无醉意,我是真心地感谢你对老友的深长情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能够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不言中。【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独自一人流落他乡为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异客:客居他乡的人。【译注1】漂落异乡,会常常怀念家乡亲人,而节日来临,思亲之情会更为急切。这种人生体验可谓人人心中有,然而却是人人笔底无,一经诗人说出,便觉格外亲切新颖,故万口流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家在外的人,每逢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例]南开同学来此者已至三十人,常相聚会,异邦相聚别具一分感情,“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者。今将届年关,又将大团聚,解此寂寞矣。(周恩来《致陈颂言》)【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读】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注】独自一人流落他乡为异地之客,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异客:客居他乡的人。【译注1】漂落异乡,会常常怀念家乡亲人,而节日来临,思亲之情会更为急切。这种人生体验可谓人人心中有,然而却是人人笔底无,一经诗人说出,便觉格外亲切新颖,故万口流传。【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家在外的人,每逢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例]南开同学来此者已至三十人,常相聚会,异邦相聚别具一分感情,“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者。今将届年关,又将大团聚,解此寂寞矣。(周恩来《致陈颂言》)【全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读】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选辑。兆洛(1769~1841),字绅绮,更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与张惠言、恽敬等文学之士友善,继桐城派后形成阳湖派散文。为文主张综括骈、散二体之长,标举魏晋、六朝宗旨,所辑《骈体文钞》是最著名的骈文选本,刊刻于道光元年(1821)。推尊骈体,主张破除古文藩篱,骈散兼济,意在融通二体,选编之意旨与桐城派姚鼐所辑《古文辞类纂》立异。
骈体文钞。推荐。爱诗词网。《骈体文钞》清李兆洛选辑。兆洛(1769~1841),字绅绮,更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与张惠言、恽敬等文学之士友善,继桐城派后形成阳湖派散文。为文主张综括骈、散二体之长,标举魏晋、六朝宗旨,所辑《骈体文钞》是最著名的骈文选本,刊刻于道光元年(1821)。推尊骈体,主张破除古文藩篱,骈散兼济,意在融通二体,选编之意旨与桐城派姚鼐所辑《古文辞类纂》立异。李氏对古今文辞行世者无不披览,文辞醇茂、章程明切者更加钞录,历时14年,选定此书。作者认为秦汉是骈、散二体之源,统绪为一,不分尊卑,提出“宗两汉非自骈俪入不可”(《养一斋文集·答庄卿珊》),以此为衡文标准,认为秦汉时骈散界域未分,唐以后始有古文之称,以别对偶文之骈体,所以“《报任安书》,谢朓、江淹诸书蓝本也。《出师表》,晋宋诸奏疏之蓝本也。”(同上)基于此,选先秦至隋代文章774篇,分为31卷。由于作者主张骈散合一,书中所收多为名臣表奏、硕儒论议的骈体名篇,也有散文佳什入录。书分上中下三编,每篇又按分体分类,体类齐备,便于学者沿波讨源,序中称:“自秦始迄于隋,几以端其途径,道其门户而已。”上编皆庙堂之制、奏进之篇、分18类,即铭刻、颂、杂颂、箴、谥诔哀策、诏书、策命、告祭、教令、策对、奏事、驳议、劝进、贺庆、荐达、陈谢、檄移、弹劾。中编皆指事述意之作,分8类,即书、论、序、杂颂赞箴铭、碑记、墓碑、志状、诔祭。下编多缘情托兴之作,分5类,即设辞,七、连珠、笺牍、杂文。此书有谭献评本,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仿右字版影印再版。